Big and Fragile - 玩日本的国技相扑

Big and Fragile - 玩日本的国技相扑

一、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艺[1](2015)在《品牌邂逅浪漫:艺术营销传播初探》文中指出当代的消费文化正在从大众化消费向充满审美和文化意义要求的符号主义消费过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传统营销传播手段产生了抗拒性。艺术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能够更好的走进消费者的内心,同时艺术还可以跨越国界、民族和语言等障碍,在提高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同时更有利于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对品牌资产有着很大的促进和提升。艺术营销已经被很多品牌和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在艺术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传播的一种潮流的背景下,对品牌进行艺术营销传播方式的学术研究却近乎为零。本研究从营销范式的变革出发研究品牌艺术营销传播出现的必然性,并在借鉴前人对艺术营销探索中的经验提出品牌艺术营销传播的概念和基于品牌资产的艺术传播路径。本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品牌艺术营销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品牌传播、消费文化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营销范式变革的背景下艺术营销的产生,并从品牌传播角度提出艺术营销的概念。同时,提出品牌艺术营销的传播路径和归纳了艺术营销目前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笔者结合案例归纳总结出艺术营销传播的三种模式即产品艺术化、渠道艺术化和品牌理念艺术化。同时,这三种模式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艺术营销组合“PPC艺术营销组合”。第四章主要是实证研究,通过访谈法从态度、体验、行为三个维度考察艺术营销效果,以及品牌传播效果。最后一章主要是在前面理论分析、案例梳理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品牌艺术营销传播以及企业全面利用艺术营销进行品牌传播提出策略和方法,围绕品牌资产建设,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艺术营销长效机制。

鲁承临[2](2013)在《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空间(1949-1962)》文中提出作为世界电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经历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这个传奇不仅限于他恰好一甲子的寿命和阳春白雪的影像风格,更是对于他死后几十年在电影史地位变化的总结。从不为日本以外的世人所知直到现在声誉卓着,大有赶超传统的日本电影代表人物黑泽明和沟口健二之势,这样戏剧性的起落是无法仅仅通过学界已有的大量针对电影本体的研究来解释的。本文力求从小津影像所呈现的都市空间的角度进入小津安二郎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出发生这个变化的合理性解释。本论文将以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理论为出发点,以福柯关于异托邦的定义为关键词,以迈克尔·迪尔关于电影空间的理论为构架,结合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批评等批评理论对于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空间进行全面的解读。通过集中从影像空间的角度仔细审视小津的作品,本文试图对于这些影像的当下意义提供这样一种解释:小津安二郎用一个充满了生老病死的世俗外壳包装了一个高度精简提炼过的虚拟空间,为都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超越栖身之所的想象。无论是从文本还是超越文本的角度分析,小津安二郎的影像世界都比纯粹的幻想更真实,又比真实的社会更幻想。这样的影像可以在福柯的异托邦理念那里找到精准的定义。而这种亦真亦幻的乌托邦的镜像体验也是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之于当下人类社会的意义。

辛文[3](2012)在《《和汉朗咏集》研究 ——以中日文化比较为视角》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和汉朗咏集》及其涉及的中日诗学和艺术比较问题。《和汉朗咏集》,是以“摘句”方式编撰的一部中国诗文佳句、日本汉诗文佳句以及和歌佳句的歌谣集,由平安时代的贵族、歌学家、歌人、汉文学家藤原公任(966-1041)编撰。论文在总体思路上分为六大部分,每部分下面设二至三小节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1、第1章引言:《和汉朗咏集》的研究价值及本文研究思路,重点介绍《和汉朗咏集》的文学地位及研究价值、《和汉朗咏集》的前人研究成果及其特点、本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2、第2章《和汉朗咏集》的起源、体例与版本系统,重点介绍《和汉朗咏集》歌唱方式的起源即“朗咏”的音乐属性、“摘句”体例特征形成的文学背景;《和汉朗咏集》的古写本与古注释及其特点。3、第3章《和汉朗咏集》的时代风格与中日诗学比较,重点探索《和汉朗咏集》与中晚唐诗风、《和汉朗咏集》与日本天历、宽弘年间汉文学之精华、《和汉朗咏集》与藤原公任时代的歌学思想三个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和汉朗咏集》的编撰意识与白居易“狂言绮语”艺术观的关系,菅原道真“雪月花”创作思想与《和汉朗咏集》内容特征的关系,藤原公任的和歌创作、无常观与《和汉朗咏集》中“无常歌”的关系等一系列具体学术问题。4、第4章《和汉朗咏集》的语言、意象、意境与中日诗学比较,《奇与偶的诗型特点——兼论汉诗与和歌诗型特征形成的文化心理》、《诗歌语言的“翻译”艺术——训读汉诗的研究价值与诗性特征》、《和歌修辞与汉诗文修辞之比较研究》分别从诗形、训读、修辞三个方面比较了汉诗与和歌语言的异同,另外对“踯躅”、“霞”、“扇”意象、“三月尽”意境进行了中日诗学的比较性解读。5、第5章作为书画作品的《和汉朗咏集》与中日艺术比较,以《和汉朗咏集》粘叶本为例对中日书法艺术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并以苇手下绘本《和汉朗咏集》为中心,对中日古代诗、画关系进行了考察。6、第六章结论:《和汉朗咏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总结《和汉朗咏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特殊地位。

闫冬阳[4](2012)在《千里东风一梦遥 ——张岱《两梦》语境下的市井观照》文中提出张岱,字宗子,晚年自号陶庵,又号蝶庵。绍兴山阴人。是由明入清的着名散文家、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岱自幼生活在钟鸣鼎食的江南诗书旺族,“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然其功名蹭蹬,一生未仕,以遗民身份入清,晚年生活潦倒,遁隐山林,修史着书,着成《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琅嬛文集》、《琯朗乞巧录》等文史着作,其中尤以回忆旧朝生活和故园风物为主要内容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简称《两梦》)两部小品文名着流传最广。张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使《梦忆》、《梦寻》中所展示的散文风貌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作者穿梭往来于前尘往事的风月繁华和旧朝故国的黍离之感之间,少年富贵的荣华、广泛涉猎的爱好、遍及吴越的游历、由奢而衰的家境、仕途命运的蹭蹬、晚年生活的潦倒一一展现在这两部回忆性的散文集中。抚今忆昔,如梦似幻,一生不仕的平民生活和风雅广博的文人情趣交相叠映,从而使张岱的小品文呈现出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张岱独特的人生际遇切入,对其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代表的小品文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意蕴、以及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微妙关联与情感体验,做一个较为详尽和系统的研究。重点将突出张岱小品文中大范围涉及的晚明市井风情画卷及市民生活风貌;作者在为文时所怀有的对前朝旧事的眷恋之情和对自身身世的深切凭吊;由此所衍生出的中国古代文人所普遍怀有过的往事成空、物是人非的梦幻之感;以及这种中国文化语境下所独有的情感体验所容纳的文化意蕴和它在张岱的小品文中所释放的独特美学风貌和情感魅力。

陈劲松[5](2011)在《“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 ——《长生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688年,洪昇的传奇巨制《长生殿》甫一面世,便引起极大的轰动,直至今日依然盛演不衰。有关《长生殿》的评论与研究,也随着剧作的“诞生”,从未间断。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对《长生殿》的研究,多采用文艺学的研究手法,从案头出发,对其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长生殿》学术研究也渐呈百花齐放之态。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法纷纷“登场亮相”,拓宽了以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然而,学界至今还没有一部能把这些新的理论与方法糅合起来,进行《长生殿》研究的专着。在廿一世纪的今天,无疑是一件憾事。本人拟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的基础上,以“闹热”的戏剧观作为研究理论与线索,从创作技巧、民俗积淀、域外传播、演出效果等方面,多视角、多层面地对《长生殿》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既还原出《长生殿》表面“闹热”的“形”,又抓住清初江南文人处于两难境地,无路可走的“冷清”之“魂”。本文的研究思路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绪论:对《长生殿》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一章:揭示出“闹热”的戏剧观,与明清易代之际审美趣味的契合,并阐明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从作者对素材的“轻抹”与“重描”,对大众审美心理的洞察及把握,对戏剧叙述节奏的掌控和调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深入研究探讨洪昇是如何让《长生殿》“闹热”起来的。第二章:从帝王“推崇”与节日狂欢两个角度,对《长生殿》盛演至今的文化机理进行分析探讨。《长生殿》的演出与日后产生的持续效应,凸显了康熙在文艺政策上的政治韬略,缓和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清初的政治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长生殿》中的节日狂欢元素与民间世俗活力的释放,也是《长生殿》热演不衰的重要因素。《长生殿》中的四大节日,以及在节日中的民众狂欢,无疑是《长生殿》的“闹热”在民间生活上的反映,和舞台上《长生殿》的“闹热”之间相映成趣。第三章:摆脱以往较为单一的文艺学研究手法,在分析《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着力将二者的文学形象、民俗形象及舞台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清楚。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运用道教文化与人类生殖文化的大视野,并结合剧中出现的节俗文化,对二人民间偶像化的成因进行探讨。第四章:以白居易《长恨歌》对佛经文学的借鉴,及其在邻国日、韩的流播为线索,深入探讨李、杨爱情及其民间信仰在文化交流中的传承与嬗变。首先从绘画艺术与舞台表演的关系上,揭示李、杨形象与佛教艺术飞天之间的渊源;接着,阐述两人形象及爱情在日、韩戏剧文化中的嬗变。第五章:以洪昇接受的哲学思想为突破点,从剧中的李、杨之“悔”与洪昇所述的“蘧然梦觉”(《长生殿前言》)两个层面,彰显清初江南文人的两难境地,从而揭示出《长生殿》“闹热”背后的“冷清”。结语:从洪昇的遭遇出发,揭示在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外衣底下,其愈发严苛的文艺政策,造成了清代士人阶层的集体“失语”,《长生殿》终成绝响。清代中叶,文人创作的缺失,昆曲的衰落,使得戏曲的发展转而向元杂剧“借故”(借用故事),并传承其精神。“花部”“闹热”的背后,掩不住的是文人传奇创作的大“冷清”。

范力民[6](2002)在《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文中认为相扑被日本人尊为国技,受大众喜爱的程度远胜剑道、弓道、空手道等诸武道。有人认为它是日本式摔跤。但其实它所拥有的精神内涵远远超出摔跤的范畴,当壮如野猪、犀牛或是巨象般的庞大肉体在狭小的比赛场地上撞击在一起时,撞出的是传统,是文化,也撞出了大和民族寓于相扑这项运动的精神寄托。从相扑中我们能读出日本国的风土人情……

二、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论文提纲范文)

(1)品牌邂逅浪漫:艺术营销传播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2.品牌艺术营销传播概述
    2.1 品牌艺术营销传播趋势的必然性
    2.2 品牌传播视角的艺术营销传播概念
    2.3 品牌艺术营销传播路径
    2.4 品牌艺术营销传播趋势
3.品牌艺术营销传播模式
    3.1 产品艺术化(PRODUCT ARTISTIC MARKETING)
    3.2 渠道艺术化(PLACE ARTISTIC MARKETING)
    3.3 品牌理念艺术化(CONCEPT ARTISTIC MARKETING)
    3.4 PPC艺术营销组合
4.品牌艺术营销受众认同效果访谈研究
    4.1 研究指标及研究样本构成
    4.2 消费者对艺术营销认同感
5.提升品牌资产的艺术营销传播策略
    5.1 为品牌选择艺术,让艺术影响品牌
    5.2 建立艺术与品牌的深度联想
    5.3 建立品牌艺术营销传播长效机制
6.结语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空间(1949-196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1.2.2 小津安二郎研究综述
    1.3 研究策略与论文结构
第2章 小津影像的地理空间:异托邦的原型
    2.1 江户与江户子
    2.2 战后东京的变迁
    2.3 野田高梧的加入与小津安二郎的转变
第3章 小津影像的文本空间:异托邦的形成
    3.1 家庭空间:家庭成员的调和
    3.2 个人空间:个体内心的调和
    3.3 公共空间:社会成员的调和
    3.4 自然空间:人与环境的调和
第4章 小津影像的精神空间:异托邦的实质
    4.1 文化空间的主导:东方与西方的调和
    4.2 性别空间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调和
    4.3 矛盾空间的解决: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4.4 存在论空间的探索:主体与客体的调和
第5章 小津影像的批评空间:异托邦的价值
    5.1 日常生活的超越:“有”禅与“无”禅
    5.2 中产阶级的趣味?:精英与大众
    5.3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
    5.4 传播的界限:从日本到世界
结语: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言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津安二郎的后期作品年表
附录二 文中涉及影片列表

(3)《和汉朗咏集》研究 ——以中日文化比较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和汉朗咏集》的研究价值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节 《和汉朗咏集》的文学地位及研究价值
    第二节 《和汉朗咏集》研究的前人成果及其特点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和汉朗咏集》的起源、体例与版本系统
    第一节 《和汉朗咏集》的起源与摘句体例特征
        2.1.1 “朗咏”——作为音乐歌唱的《朗咏集》起源说探析
        2.1.2 “摘句”体例形成的背景——从《文镜秘府论》看平安朝对中国秀句文化之受容
    第二节 《和汉朗咏集》的版本系统
        2.2.1 《和汉朗咏集》古写本探析
        2.2.1.2 有关《和汉朗咏集》古写本中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
        2.2.2 《和汉朗咏集》古注释探识
        2.2.2.1 《和汉朗咏集》古注释的传本
        2.2.2.2 《和汉朗咏集》古注释方法之比较
第三章 《和汉朗咏集》的主旨、风格与中日诗学比较
    第一节 《和汉朗咏集》对中晚唐诗风的接受——以白居易“狂言绮语”文学观为中心
        3.1.1 《和汉朗咏集》的编撰意识与白居易“狂言绮语”文学观
        3.1.1.1 “狂言绮语”文学观的内涵与白居易晚年心态的转折点
        3.1.1.2 日本平安时代的“狂言绮语”文学观与《和汉朗咏集》的编撰意识
        3.1.2 《和汉朗咏集》对中晚唐诗风的接受及其原因
        3.1.2.1 《怀风藻》、“敕撰三集”时代:日本对中国诗风的受容及变化
        3.1.2.2 国风复兴、摄关政体与末法思想:《朗咏集》对中晚唐诗风受容因素
    第二节 《和汉朗咏集》对日本天历、宽弘年间汉文学的吸收——以菅原道真“雪月花”创作观念为中心
        3.2.1 菅原道真“雪月花”创作思想与《和汉朗咏集》的编撰意识
        3.2.1.1 “雪月花”创作观念在《朗咏集》中的表现及其形成
        3.2.1.2 《和汉朗咏集》“雪月花”的编撰思想与日本“岁时”意识
        3.2.2 天历、宽弘日本汉诗文耽美思潮的集中表现
        3.2.2.1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平安朝汉诗发展史中的位置
        3.2.2.2 《和汉朗咏集》所处的日本天历、宽弘阶段文学思潮之透析
    第三节 《和汉朗咏集》对藤原公任时代歌学思想的吸收
        3.3.1 藤原公任的歌学思想——心姿兼具与余情美学
        3.3.2 藤原公任的和歌创作、无常观与《和汉朗咏集》中的“无常歌”
第四章 《和汉朗咏集》的语言、意象、意境与中日诗学比较
    第一节 “言”的互补与融合
        4.1.1 奇与偶的诗型特点——兼论汉诗与和歌诗型特征形成的文化心理
        4.1.2 诗歌语言的“翻译”艺术——训读汉诗的研究价值与诗性特征
        4.1.2.1 日本汉诗训读研究的价值与方法论探析
        4.1.2.2 训读汉诗的诗体“变型”——以《朗咏集》杂部山水、水为例
        4.1.2.3 “训点”的远古魅力——以天理图书馆藏贞和本《和汉朗咏集》为中心
        4.1.3 和歌修辞与汉诗文修辞之比较研究
        4.1.3.1 月色清明闻捣衣,知有深夜未眠人——和歌的“序词”与《朗咏集》汉诗文的“比兴”运用
        4.1.3.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歌的“挂词”与汉诗文的“双关”
        4.1.3.3 烟笼寒水月笼沙——和歌的“缘语”与汉诗文的“互文”修辞格
    第二节 “象”与“境”的融会与变异
        4.2.1 晚蕊尚开红踯躅——“踯躅”意象的中日比较
        4.2.2 嵩峯余霞锦绮——“かすみ”、“霞”意象之异同
        4.2.3 盛年不消雪,终年无尽风——“扇”意象与中日文化比较
        4.2.4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在——《和汉朗咏集》“三月尽”意境拓展
第五章 作为书画作品的《和汉朗咏集》与中日艺术比较
    第一节 《和汉朗咏集》与中日书法艺术比较
        5.1.1 楷书、行书、草书的调和——粘叶本《和汉朗咏集》“破体”汉诗的中日书法渊源
        5.1.2 晋唐草书与粘叶本《和汉朗咏集》假名书道之形成
        5.1.2.1 唐代狂草与日本女手书道的产生
        5.1.2.2 粘叶本“变体假名”与晋唐草书的关系
        5.1.2.3 粘叶本《和汉朗咏集》的连绵美与王羲之书法的“连字分组”
        5.1.2.4 粘叶本《和汉朗咏集》的飞白美与晋唐草书的飞白表现
        5.1.2.5 从直线美到曲线美、从方形结构到纵线美——假名书道与汉字书法的差异
        5.1.3 “中和典雅”与“婉媚恣意”——粘叶本《和汉朗咏集》对晋唐书法思想
        5.1.3.1 粘叶本《朗咏集》汉诗书法“中和典雅”的文化渊源
        5.1.3.2 粘叶本《朗咏集》和歌书法“婉媚恣意”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日绘画关系考察——以苇手下绘本《和汉朗咏集》为中心
        5.2.1 《和汉抄》屏风的成立与发生考辨
        5.2.1.1 关于藤原道长与其女儿入内中宫的史料
        5.2.1.2 有关《倭汉抄》屏风与《和汉朗咏集》编撰成书的关系问题
        5.2.1.3 关于“色纸形”的概念与中国的“屏风诗”、“题画诗”
        5.2.1.4 有关唐绘到大和绘变迁的问题
        5.2.2 “诗中有画”——《和汉朗咏集》汉诗及和歌中的“画意”与“诗情”
        5.2.2.1 《和汉朗咏集》汉诗及和歌中的“画意”
        5.2.2.1.1 设色
        5.2.2.1.2 构图
        5.2.2.1.3 工笔画与写意画
        5.2.2.2 《和汉朗咏集》汉诗与和歌中超越“画意”之处
        5.2.2.2.1 绘画之“静”与诗歌之“动”
        5.2.2.2.2 绘画之“空间”与诗歌之“时间”
        5.2.2.2.3 绘画之“形象”与诗歌之“情理”
        5.2.3 “画中有诗”——苇手下绘本《和汉朗咏集》“诗”、“书”、“画”的融合
        5.2.3.1 笔墨意趣表达心灵——苇手下绘本的诗意呈现
        5.2.3.2 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意象——苇手下绘本含蓄不尽的诗情
        5.2.3.3 留白的运用——苇手下绘本含蓄不尽的诗情
第六章 结论:《和汉朗咏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千里东风一梦遥 ——张岱《两梦》语境下的市井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 综述与研究现状
    二 张岱与晚明士人文化品格
第一章 《两梦》中的“清明上河图”
    一 晚明背景下的江南城市
        1 城市生活和娱乐方式的繁盛
        2 市民阶层与市民文学的兴起
    二 《两梦》视野下的市井风貌
        1 生活化的物欲追求
        2 “风俗记之绝唱”
第二章 张岱的梨园情结与晚明戏曲
    一 《两梦》中的戏曲表现视角
    二 晚明市井的戏曲生态
        1 地域背景
        2 家学渊源
第三章 一往深情:张岱在晚明的市井交游
    一 “一 往深情”的情感蕴籍
    二 “人无癖不可与交”
    三 “烟视媚行”的女性情怀
第四章 夜来幽梦忽还乡——《两梦》的文化蕴涵
    一 惊梦——家国之变
    二 寻梦——故园之思
    三 说梦——世事之叹
余论
后记
参考文献

(5)“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 ——《长生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话语对接的困惑与纠偏——上世纪初至87年研讨会的《长生殿》研究
    二、多元化研究视角的确立——87年以后的《长生殿》研究
    三、案头与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长生殿》研究
第一章 《长生殿》如何“闹热”起来
    1.1 “闹热”与时代审美趣味的契合及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
    1.2 李、杨爱情从宫闱走向世俗的民俗化建构 ——洪昇对素材的“轻抹”和“重描”
    1.3 “才子佳人”模式与“老夫少妻”模式并用——洪昇对大众审美心理的洞察及把握
    1.4 情节排场上的“冷”、“热”相剂——洪昇对戏剧叙事节奏的掌控和调度
第二章 帝王“推崇”与节日狂欢
    2.1 文化上的“统战牌” ——康熙政治韬略在文艺政策上的凸显
    2.2 《长生殿》中的岁时节令及其蕴含的狂欢元素——《长生殿》盛演不衰与民间活力的释放
第三章 《长生殿》中李、杨形象塑造背后的民俗积淀
    3.1 人间“玄宗”与天上“真人” ——李隆基与道教文化之渊源
    3.2 “传呼法部按《霓裳》” ——梨园君主李隆基与戏神信仰
    3.3 三月三日游幸曲江——风流天子李隆基与媒神信仰
    3.4 七夕“乞巧”和祈求“有喜” ——多子帝王李隆基与生育神信仰
    3.5 蓬莱玉妃与西王母 ——杨玉环“不死”传说的道教文化背景
第四章《长恨歌》对佛经文学的借鉴及李、杨爱情在东亚戏剧的嬗变
    4.1 白居易《长恨歌》对佛经文学的借鉴及其在域外的影响
    4.2 “变文”与“变相” ——《长生殿》中李、杨形象与佛教艺术中的飞天
    4.3 谣曲中哀怨的“病贵妃”与喜庆的唐玄宗--李、杨形象及爱情故事在日本文化中的重塑
    4.4 葫芦里走出了杨贵妃——韩国唱剧《兴夫哥》里的杨贵妃、葫芦文化及其他
第五章 “闹热”背后的“冷清
    5.1 “神道设教”与李、杨之“悔——“白歌陈传”佛、道思想在《长生殿》中的演进
    5.2 “邯郸梦醒”与“蘧然梦觉——清初江南文人的两难境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牌邂逅浪漫:艺术营销传播初探[D]. 罗晓艺. 暨南大学, 2015(12)
  • [2]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空间(1949-1962)[D]. 鲁承临. 浙江大学, 2013(12)
  • [3]《和汉朗咏集》研究 ——以中日文化比较为视角[D]. 辛文. 南开大学, 2012(07)
  • [4]千里东风一梦遥 ——张岱《两梦》语境下的市井观照[D]. 闫冬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5]“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 ——《长生殿》研究[D]. 陈劲松.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6]庞大与脆弱——玩味日本国技相扑[J]. 范力民. 少年文摘, 2002(01)

标签:;  ;  ;  ;  ;  

Big and Fragile - 玩日本的国技相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