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论文文献综述)
余泠蓉[1](2012)在《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共同体是以职业为纽带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特质、其成员对职业具有归属感,维持构成社会实体的互动关系。早在19世纪,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就提出职业共同体已成为社会的基本框架,是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以职业作为身份标识已成为普遍惯例,但是职业共同体的建设还远远滞后,目前国际上公认职业共同体只有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医生职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是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缘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以及共同的经验,我们概括为职业共同体的三要素,即利益共同体、信仰共同体、知识共同体。新闻职业作为专业的职业存在已久,但是新闻职业共同体并不成熟,我国的新闻职业共同体还处于萌芽的状态。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新闻职业共同体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以及历年获奖作品的文本出发,探讨新闻职业共同的现状、探究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障碍以及解决路径。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已历时8年,包括2001年的十大传播突破奖,南方周末的新闻评选已有九年。这九年是21世纪的开局阶段,也是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致敬”以评选的方式“再现”了散落在作品中的新闻价值观以及新闻操作理念,在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环境下新闻职业共同体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新闻信仰上,“致敬”希望新闻为公众服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希望新闻能产生社会影响,实现舆论监督功能。在新闻操作上,“致敬”体现出新时代尊重事实、深度追踪、国际视野、平民视角的新闻操作新要求。在媒体关系上,“致敬”期望各媒体能基于共同利益,互相分享资源、协同合作,完成新闻的社会职能。新闻职业有利益共同体、信仰共同体以及知识共同体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建构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法律缺位、体制尴尬、教育不力、记者责任与利益的失衡等等因素阻碍了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重视新闻法制建设、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加强学业界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为构建新闻职业共同体开辟进路。在问题不能得到短期时间内解决的情况下,采取可行方式从其他途径建设和巩固职业共同体也是必要举措。
吴恩锋[2](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梦然[3](2002)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了,可是在我国还是一个人们感到非常陌生的领域。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形势下,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是在研究、阅读了大量中外有关文献,并总结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思考才完成的。 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从学科分类的方法论和概念的历史发展出发,经过认真的分析,倡导成立一门新的学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并对它的研究对象和有关的基本概念作了科学的界定。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定义和科学内涵作了不同于前人的结论。 (2)本文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市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问题、上市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问题。并指出它们分别是上市公司的价值观、上市公司结构稳定性和上市公司发展动力这三个方面最核心的问题。而这三个方面是关系到上市公司命运(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 (3)本文认真研究并正确分析了股权结构中的“一股独大”问题。对于学术界公认的“一股独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不能对“一股独大”作绝对的排斥,而是应该作辨证的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本文把美国经济学家维克里和莫里斯的信息不对称规律,应用到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中,并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要尽量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投资者能够掌握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上市公司的所有信息。 (5)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分析中,简化了美国会计师、经济学家福斯特、威克利、鲍利、布朗等人对上市公司派、送、转股比例对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研究的市场模型,认为通过研究某支股票在某个具体时间内的实际收益率和相同的时间内股票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就可以方便地定出夏普模型中的基础性风险系数和系统性风险系数。为了证明资本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问题,完全可以采用简化的市场模型来进行探讨。 (6)本文对完善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对策略建议。
刘平青[4](2003)在《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文中提出为什么在转轨期间中国新兴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企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也普遍存在、持久不衰?当经济学从亚当·斯密那里开始独立门户后,追随者便把道德、家庭等留给了其他社会科学,故而主流经济学中似乎没有家族企业的地位。现代企业理论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虽然现代经济学不断吸收其它学科营养,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但至今对家族企业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论文尝试突破传统学科分工的藩篱,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结合的视野,对这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的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 论文导言基于“经济人”是来自于家庭的“生物人”、信息不对称、制度多样性三个基本假设,在评述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家庭或家族制度,并梳理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论文上篇(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家族企业是由“家族基因”内生性决定且由企业环境选择的组织形态。第一章分析了家族企业内生性因素——“家族基因”。构成“家族基因”的四个碱基分别为利己人性、心智模式、利他人性和文化因子。“家族基因”决定了家族企业具有适者生存性、形态差异性和生命周期性三大“生命”特征。所谓家族企业,也就是指由“家族基因”决定资源要素配置,且企业控制权以及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为某一家族所拥有的企业组织形态。第二章从分工与专业化及由此引发的信息问题角度,构建出一个以企业家式企业为逻辑起点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即分工—专业化—信息租金、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成本双链信息分析框架。据此,家族企业可理解为遵守“分工原则”,有效选择契约型、身份型两类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第三章,家族企业家作为家族企业人格化,其成长是基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维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第四章,转轨期企业融资环境诱导了家族企业超强的内源融资“偏好”,进而锁定着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克服了“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困惑,成为真正意义上“所有者到位”的企业。因此,对转轨期信息环境、企业家环境和融资环境的分析表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 论文中篇(第五章和第六章)揭示家庭或家族制度如何通过“家族基因”向公有经济领域渗透并推动公有企业变迁。传统计划经济中,行政命令取代了家庭、市场等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家族基因”缺乏发挥作用的经济空间,形式单一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层单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后的市场化改革,为民有资本和家族成员向国有经济领域渗透提供了契机,使国有企业“准家族化”得以萌生。如果说企业“国有家营”只是“家族基因”决定的市场化企业的“雏形”,那么在计划经济体制边缘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从异军突起到全面改制,则是“家族基因”历经了扭曲、变形之后,逐渐趋向正常表达的结果。 论文下篇(第七章至第十章)在逐一分析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早期中国家族企业(FBsEC)、海外华商家族企业(FBsCO)和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 (FBsDC)各自的成长与特色之后,将前者与后三者进行了实证比较,其基本结论是:四类家族企业的“家族基因”,分别表现为隐性、次隐性、杂交显性和显性。受不同企业环境的制约,FBsTC表现为诱致适应型,即在不完善市场环境的诱导下,从计划经济体制边缘自发成长以适应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企业组织;FBsEC表现为濒临破产型,即在家族政权、外国入侵和“苏联模式”时期,家族企业受尽摧残与低毁,发展举步维艰;FBsCO表现为自发适应型,即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华商,将家庭或家族制度与市场制度有机融合,企业自发成长并适应所处经济文化法制环境;FBsDC表现为自发协同型,即家族企业在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与市场经济协同进化,成为发达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而且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基本形态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家庭或家族制度作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家族基因”发挥资源要素配置的作用,并反过来促进中国经济全面转轨。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将沿着继承优秀“家族基因”的现代公司制企业方向变迁。在尊重市场经济与家族企业协同进化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护和优化“企业生态环境”,是培育中国市场经济和促使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化的关键所在。
张成币[5](2002)在《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文中指出中国知名企业的舵手们纷纷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率领企业超过(?)年甚至15年。没有不老的英雄。谁来领导后WTO时代的中国企业?
二、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论文提纲范文)
(1)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共同体与新闻职业共同体 |
第一节 共同体理论溯源 |
一、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
二、社会分工视域下的职业共同体 |
第二节 职业共同体的形成要素 |
第三节 新闻职业共同体 |
一、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范围 |
二、新闻职业共同体要素分析 |
三、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表现方式 |
第四节 我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
一、新闻职业的发展 |
二、新闻职业从业环境 |
三、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现状 |
第二章 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与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 |
第一节 从评奖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
一、中国新闻奖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 |
二、评奖标准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 |
三、从评奖标准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愿景 |
四、“致敬”奖项设置变化与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探索 |
第二节 从获奖作品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
一、利益共同体:从“致敬”看媒体格局 |
(一)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合作共赢 |
(二) 公民记者异军突起 |
二、信仰共同体:媒体价值取向 |
(一) 公众服务,舆论监督 |
(二) 记录事实,影响事态 |
(三) 教育公众,传播知识 |
三、知识共同体:记者职业思维 |
(一) 态度:新闻只为事实说话 |
(二) 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
(三) 深度:直击事件本质 |
(四) 高度:新闻开放与国际视野 |
第三节 总结:评奖与新闻职业共同体 |
第三章 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遭遇的困境 |
一、体制内外的差异 |
二、信仰追求与利益追求的矛盾 |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
四、学界与业界的鸿沟 |
第二节 多样化路径探寻 |
一、深化体制改革 |
二、加强制度建设 |
三、加强媒体交流 |
四、重视学界业界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历年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 |
附录2 |
致谢 |
(2)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的研究对象 |
1.2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的基本概念 |
1.2.1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1.2.2 法人概念 |
1.2.3 法人制度 |
1.2.4 公司法人的概念 |
1.2.5 回顾和评价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学术成果 |
1.2.6 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概念的准确理解 |
1.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 |
1.3.1 上市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
1.3.2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问题 |
1.3.3 上市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问题 |
2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
2.1 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
2.1.1 在股权结构上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 |
2.1.2 大部分的股东“大权旁落” |
2.1.3 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上“圈钱” |
2.1.4 股东和经理获得的关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 |
2.1.5 为了某种目的,散布有可能误导公众的信息 |
2.1.6 经理们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亲信谋求利益 |
2.1.7 结论 |
2.2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创新 |
2.3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与创新要点 |
2.3.1 权力分散 |
2.3.2 信息披露 |
2.3.3 激励约束 |
3 上市公司的权力结构 |
3.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制衡 |
3.1.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股制衡 |
3.1.2 “最优”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
3.1.3 关于“一股独大”问题的辨析 |
3.2 上市公司权力结构研究 |
3.2.1 公司法人权力机构--“新三会” |
3.2.2 上市公司也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
3.2.3 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对待企业职工 |
4 独立董事研究 |
4.1 权力机构中的独立董事问题 |
4.1.1 独立董事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
4.1.2 独立董事的主要作用 |
4.1.3 独立董事的职业性 |
4.1.4 独立董事的通俗表述 |
4.1.5 独立董事的定义 |
4.1.6 独立董事的条件 |
4.1.7 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 |
4.2 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独立” |
4.2.1 独立董事的两难选择 |
4.2.2 大股东在聘请独立董事中的作用 |
4.2.3 证券市场的不健全 |
4.2.4 独立董事属于弱势群体 |
4.2.5 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工作时间有限 |
4.3 独立董事怎样真正“独立” |
4.3.1 应该明确独立董事的具体职责 |
4.3.2 应该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 |
4.3.3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4.3.4 尽快培育独立董事的市场机制 |
4.3.5 尽快提高我国独立董事的素质 |
4.3.6 建立独立董事的风险转移机制 |
4.3.7 独立董事的薪酬应该适度 |
4.3.8 应该逐渐建立起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 |
4.3.9 应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
5 职业经理人 |
5.1 中国有没有职业经理人 |
5.2 职业经理人概念的历史演变 |
5.3 职业经理人的定义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
5.3.1 萨缪尔森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论述 |
5.3.2 职业经理人的定义 |
5.3.3 职业经理人存在的前提条件 |
5.3.4 职业经理人的社会职能 |
5.4 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 |
5.4.1 社会对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必要性 |
5.4.2 物质(薪酬)的需要 |
5.4.3 精神的需要 |
5.5 上市公司内部人的控制 |
5.5.1 职业经理人必须注意自我改造 |
5.5.2 改革职业经理人的领导体制 |
5.5.3 制定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标准 |
5.5.4 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制约 |
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 |
6.1 信息透明度研究 |
6.1.1 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 |
6.1.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理论 |
6.2 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分析 |
6.2.1 国外文献背景 |
6.2.2 简化的市场模型 |
6.2.3 对模型的理论描述 |
6.3 信息披露 |
6.3.1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6.3.2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作伪的原因分析 |
6.3.3 中国证监会不断加大监管的力度 |
6.4 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 |
6.4.1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重要性 |
6.4.2 会计对信息失真应负的责任 |
6.4.3 会计信息作伪的手法 |
6.5 如何防止信息失真 |
6.5.1 怎样才叫信息不失真 |
6.5.2 怎样才能防止信息失真(对策建议) |
7 社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
7.1 法律监督和管理 |
7.1.1 司法介入有了法律的依据 |
7.1.2 司法介入的实践 |
7.1.3 司法介入应该具体落实 |
7.2 市场退出机制 |
7.2.1 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 |
7.2.2 市场退出机制的具体化 |
7.3 审计监督与会计师事务所 |
7.3.1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联手作假 |
7.3.2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联手作假的分辨 |
7.3.3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联手作假的手段 |
7.3.4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上市公司造假案例 |
7.3.5 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联手造假的原因 |
7.3.6 对策建议 |
8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1 结论 |
8.1.1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公司的核心问题 |
8.1.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问题 |
8.1.3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诚信管理(奖励与惩罚)制度 |
8.1.4 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是非常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 |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2.1 上市公司股权的合理性问题 |
8.2.2 在董事会的内部机制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2.3 在职业经理人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2.4 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 |
8.2.5 如何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 |
8.2.6 如何从社会的角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8.2.7 要进一步探讨公司治理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4)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又一只看不见的手”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论文基本假设 |
三、 文献评述 |
四、 论文内容提要 |
注解 |
上篇 “家族基因”决定与企业环境选择 |
第一章 家族企业内生性因素:“家族基因” |
一、 生物学原理借用对经济学创新的影响 |
二、 家族企业的“家族基因”模型 |
三、 “家族基因”的经济学分析 |
四、 “家族基因”表达与企业环境 |
注解 |
第二章 家族企业制度安排:双链信息分析框架 |
一、 一个以企业家式企业为逻辑起点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 |
二、 双链信息分析框架的直观数学模型 |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 |
注解 |
第三章 家族企业人格化:家族企业家 |
一、 企业家成长是基于三维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
二、 企业家“企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检验” |
三、 从三维机制看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
四、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
五、 家族企业家群体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角色定位 |
注解 |
第四章 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家族式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 |
一、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资金来源及资本结构分析 |
二、 资本结构理论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内源融资的“吻合”与“偏差” |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
四、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
注解 |
上篇小结 |
中篇 “家族基因”渗透与公有企业变迁 |
第五章 国有企业持续改革与“准家族化” |
一、 转轨期国有企业:介于行政机构与市场化企业之间具“公共领域”性质的“基层单位” |
二、 “企业办社会”:否定家庭作为经济单位之后“公”、“私”不分的大集体 |
三、 国有企业“准家族化”:家族力量向“公共领域”渗透形成的一种企业治理结构 |
四、 企业“国有家营”:“家族基因”决定的市场化企业的“雏形” |
注解 |
第六章 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与“家族泛化” |
一、 乡镇企业萌动:社区能人整合资源要素并发挥作用的“制度平台” |
二、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短缺市场条件下社区政府外力与家族经营内力双重推动 |
三、 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买方市场条件下社区政府官员与家族企业家博弈的结果 |
注解 |
中篇小结 |
下篇 家族企业不同类型对比分析 |
第七章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 |
一、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 |
二、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类型 |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特色 |
注解 |
第八章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
一、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孕育与成长 |
二、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特色 |
三、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FBsEC)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的比较 |
注解 |
第九章 海外华商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
一、 家庭或家族制度:影响海外华商经济行为的“又一只看不见的手” |
二、 家族企业:海外华商共同的经营组织形态 |
三、 对比分析:海外华商家族企业(FBsCO)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 |
注解 |
第十章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
一、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的群体演变 |
二、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案例分析 |
三、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FBsDC)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的比较 |
注解 |
下篇小结 |
结语 家族企业变迁与中国经济转轨 |
一、 家族企业变迁的独特机制 |
二、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变迁取向 |
三、 转轨期家族企业群体成长与中国经济转轨 |
四、 家族企业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建议 |
注解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是基因还是环境 |
附录 博士阶段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四、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D]. 余泠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2]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 [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 梦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
- [4]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 刘平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5]入世“换帅” 明天谁来当总裁[J]. 张成币. 珠江经济,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