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1月至12月师资培训讲座纲目及刊登期数(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1](2015)在《中国卫生教育社研究(1935-1948年)》文中研究表明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探索了很多救国之路,如“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也包括“卫生救国”。近代卫生救国思想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至抗战前卫生救国日益迫切。中国卫生教育社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于1935年成立,到1948年结束。是在陈果夫、胡定安等人的倡导下,集合中国教育界、医学界、政界人士组成的倡导卫生教育的民间学术团体。它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并且通过举办大量学术活动及卫生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卫生教育宣传。学术活动包括举办4次年会、参加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以及出版《战时医政》等刊物;卫生活动包括举办4次大型的卫生教育展览会、举行儿童健康比赛以及开展民族健康运动等。这些活动致力于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活动内容符合战争需求,活动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具有充当政府卫生咨询机构的性质。中国卫生教育社虽是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社团辗转西迁等原因,中国卫生教育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成立及发展普及了卫生知识、推动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配合了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中国卫生教育社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民间卫生学术团体,团结了一大批医学、教育人才,充实了中国的卫生力量,弥补了政府开展卫生教育力量之不足,从而推动了中国卫生的近代化。
钱海平[2](2011)在《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1927-1937年的十年间更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制度、从业者构成以及材料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以1927-1937年的十年间代表中国建筑界主流声音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资料源,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刊载的部分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从微观层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从人(建筑从业群体)与物(技术和材料)的视角,在“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与“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已确定的资料源的范畴内,确定研究工作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整体结构。其后,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综合论述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最重要的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及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于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涉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的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对于此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基础资料源所记载的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现象为基础,从建筑技术理论的引入及其成果应用、国内主要建材、设备制造及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结语的形式简要概述研究成果,包括20世纪20、30年代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林初锐,俞国良[3](2002)在《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四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一、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学校和家庭本身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源,不管采用何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学校应遵循的一点,就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他
俞国良,董群朴[4](2002)在《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文中认为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每次讲座可根据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进行。如升学考试前举办“怎样克服考试焦虑”的讲座;新生进校后,举
二、2003年1月至12月师资培训讲座纲目及刊登期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月至12月师资培训讲座纲目及刊登期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卫生教育社研究(1935-194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学术综述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框架和重难点 |
(三)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四)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成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成立缘由与成立概况 |
一、近代以来中国卫生教育的兴起 |
二、成立缘由 |
三、成立基本概况 |
第二节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组织机构与演变 |
一、组织机构与基本职能 |
二、中国卫生教育社的发展演变 |
第三节 中国卫生教育社职员构成分析 |
一、中国卫生教育社职员的籍贯分析 |
二、中国卫生教育社职员的学历分析 |
三、中国卫生教育社职员职业分布分析 |
第二章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主要学术活动 |
第一节 举行年会 |
一、历届年会基本情况 |
二、历届年会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参加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 |
一、参加联合年会的基本情况 |
二、提交卫生议案与内容 |
第三节 出版刊物 |
一、出版年会特刊 |
二、刊行《战时医政》 |
三、出版《民族健康》特辑及《社会卫生》 |
第三章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主要卫生活动 |
第一节 举办卫生教育展览会 |
一、四次卫教展览会的基本情况 |
二、卫教展览会活动的特点 |
第二节 发起民族健康运动 |
一、民族健康运动方案的提出 |
二、民族健康运动的举办 |
第三节 举行儿童健康比赛 |
一、在上海举办儿童健康比赛 |
二、在沅陵、北碚举办儿童健康比赛 |
第四章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特点 |
一、活动内容符合战争需求 |
二、活动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
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
四、具有政府卫生咨询机构的性质 |
第二节 中国卫生教育社的影响 |
一、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民众卫生观念,革除不良的卫生习俗 |
二、团结组织了一大批医学、教育人才,充实了中国的卫生力量 |
三、配合了国民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与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资料源的确定 |
1.1.3 研究命题及意义 |
1.2 有相关研究述要 |
1.2.1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期刊 |
1.2.2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从业群体 |
1.2.3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技术和材料 |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概况 |
2.1 近代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兴盛 |
2.2 《中国建筑》(1932.11-1937.4) |
2.2.1 《中国建筑》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
2.2.2 《中国建筑》文献内容分析 |
2.3 《建筑月刊》(1932.11-1937.4) |
2.3.1 《建筑月刊》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
2.3.2 《建筑月刊》文献内容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组织化发展:新型建筑同业团体 |
3.1 建筑从业群体的变化与发展 |
3.2 中国建筑师学会发展概况 |
3.2.1 学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
3.2.2 学会组织发展概况 |
3.3 海市建筑协会发展概况 |
3.3.1 协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
3.3.2 协会组织发展概况 |
3.4 建筑同业团体的公共职能 |
3.4.1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外职能 |
3.4.2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内职能 |
3.5 小结 |
第4章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 |
4.1 职业规范的建构 |
4.1.1 职业化概述 |
4.1.2 建筑师职业的功能定位 |
4.1.3 建筑师执业行为的规范 |
4.2 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 |
4.2.1 建筑师业务文件的规范化 |
4.2.2 建筑设计流程及其内容的完善 |
4.2.3 营造厂业务文书的规范与建筑名辞的统一 |
4.3 建筑专业知识的宣传、普及 |
4.3.1 《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
4.3.2 《建筑月刊》的相关内容 |
4.4 建筑职业教育的推行 |
4.4.1 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 |
4.4.2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
4.5 小结 |
第5章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 |
5.1 建筑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5.1.1 结构技术的理论研究 |
5.1.2 结构技术的实践应用 |
5.2 建筑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 |
5.2.1 建筑材料的研究 |
5.2.2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 |
5.3 建筑物理 |
5.3.1 建筑声学的研究 |
5.3.2 建筑照明设计 |
5.3.3 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
5.4 建材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
5.4.1 民族水泥工业的发展机遇和困境 |
5.4.2 民族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
5.4.3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的发展 |
5.4.4 建筑设备制造及安装行业 |
5.5 小结 |
结语 |
6.1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 |
6.1.1 本土建筑师群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
6.1.2 中国建筑师学会的产生与建筑师群体的职业化 |
6.1.3 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产生与营造商群体的转型 |
6.2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发展 |
6.2.1 建筑技术演进 |
6.2.2 内忧外患下建材工业的发展与掣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 |
附录2 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 |
附录3 建筑师业务规则 |
附录4 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 |
附录5 193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附录6 1932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附录7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2003年1月至12月师资培训讲座纲目及刊登期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卫生教育社研究(1935-1948年)[D]. 黄丽. 西南大学, 2015(02)
- [2]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 钱海平. 浙江大学, 2011(07)
- [3]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四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林初锐,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06)
- [4]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J]. 俞国良,董群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