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铈对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迪[1](2019)在《Co-P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表征》文中认为Co-P合金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耐摩擦和耐腐蚀性能,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有望代替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有严重危害的Cr涂层。然而,Co-P合金涂层的硬度、耐磨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与Cr涂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提高Co-P合金涂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TiO2纳米颗粒增强的Co-P纳米复合涂层、TiO2溶胶增强Co-P纳米复合涂层,并研究了TiO2纳米颗粒、TiO2溶胶浓度对Co-P-TiO2纳米复合涂层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硬度、耐摩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对TiO2纳米颗粒和TiO2溶胶增强的Co-P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电流波形下所制备纳米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耐摩擦磨损及耐腐蚀性能的差别,所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添加适量浓度的TiO2纳米颗粒(1 g/L),可以显着提高涂层的显微硬度、耐摩擦和耐腐蚀性能,但添加过量的TiO2纳米颗粒(≥2 g/L),会导致TiO2纳米颗粒团聚,使涂层产生疏松、孔洞等缺陷,从而降低涂层硬度、耐摩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2)添加适量浓度的TiO2溶胶(12.5 mL/L),可以获得具有TiO2纳米颗粒高度弥散分布的纳米复合涂层,大幅度提高Co-P复合涂层的硬度、耐摩擦磨损和耐腐蚀性能。但添加的TiO2溶胶(≥50 mL/L)过量会导致涂层中的纳米颗粒团聚,产生孔洞等缺陷,从而导致涂层性能恶化。(3)12.5 mL/L TiO2溶胶增强的Co-P纳米复合涂层具有优异的硬度、耐摩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优于1 g/L TiO2纳米颗粒增强的Co-P纳米复合涂层的性能。(4)热处理温度对Co-P-TiO2纳米复合涂层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在350 oC条件下热处理30 min后Co-P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比未经热处理的复合涂层最高提升了76%,并且耐摩擦性能显着提高。经过热处理后,涂层由非晶结构转变为晶体结构,并产生了Co2P及CoP4化合物。400 oC热处理后,涂层由非晶饱和固溶体转变为多相晶体结构,涂层的硬度和耐摩擦性能降低。(5)在反向脉冲(PRC)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涂层表面平整,组织致密,具有最好的耐腐蚀性能。在脉冲(PC)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涂层沉积速度较快,涂层中产生的微裂纹、疏松等缺陷使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摩擦性能。
张丽,张彦[2](2017)在《化学镀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化学镀能够有效增强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化学镀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及施镀工艺,详细讨论了化学镀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化学镀层的种类及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镀镍、化学镀铜、化学镀钴、化学镀银、化学镀锡、化学镀金等。分别讨论了各类化学镀的研究进展、优势、劣势及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化学镀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化学镀技术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激光增强化学镀、超声波化学镀、粉体化学镀、多层化学镀、稀土化学镀、复合化学镀。化学镀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原有化学镀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二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新领域以及超功能性新材料所带来的化学镀技术新应用。
郑兴文,曾宪光,张颖君,蒋小朗[3](2017)在《稀土铈对化学镀Ni-Co-P合金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正交试验法确定化学镀Ni-Co-P合金镀液配方的基础上,向镀液中加入硫酸铈,在AZ91D镁合金基材上得到了性能最佳的Ni-Co-P-Ce合金镀层。最佳的镀液配方及工艺条件为:碘化钾0.06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2g/L,硫酸镍25.0g/L,硫酸钴15.0g/L,次磷酸钠25.0g/L,氟化铵30.0g/L,柠檬酸三钠45.0g/L,硫酸铈0.15g/L,pH值8.5,温度85.0℃,时间1.5h。加入适量的稀土铈能明显提高镀层的耐蚀性和硬度。在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下,得到孔隙率低、耐蚀性较好的镀层,并且镀层与基体结合较好。
马修泉,孙方红,齐志佳,张洋,刘洪磊[4](2015)在《热处理对化学镀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处理可以使镀层稳定,改善力学性能。分别叙述了随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热处理对化学镀Ni-P二元合金、Ni-WP、Ni-Cr-P等三元合金、Ni-W-Mo-P四元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热处理对合金镀层耐蚀性、耐磨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热处理改善化学镀镀层性能的研究方向。
王峰,宣天鹏,孟栋[5](2014)在《超声波下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超声波引入Co-Ni-P合金的化学镀中,讨论了超声波功率、超声波频率、主盐、还原剂、配位剂、温度及pH值对化学镀Co-Ni-P合金沉积速率的影响。超声波的介入提高了沉积速率,功率较大时镀液的稳定性下降。通过分析工艺,得出了超声波下化学镀Co-Ni-P合金的最佳工艺。
谢江芳[6](2013)在《化学镀Ni-Re-P镀层工艺及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镀技术可获得不同性能的功能镀层,对改善材料表面性能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厚度适中,耐磨性、耐蚀性和恒温抗氧化性能好的化学镀层,本文在Ni-P镀液中添加铼元素,获得了Ni-P和Ni-Re-P镀层,确定了化学镀工艺参数,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对镀层的组织结构及晶化行为等的影响,研究了Ni-Re-P镀层在镀态下和热处理后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同时,还对比研究了Ni-P和Ni-Re-P两种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和在750℃的恒温氧化行为及氧化机理。本研究确定的化学镀Ni-Re-P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镍(NiSO4·6H2O)为20g/L,次亚磷酸钠(NaH2PO2·H2O)为20g/L,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为15g/L,醋酸钠(CH3COONa·3H2O)为15g/L,丁二酸(C4H6O4)为5g/L,高铼酸铵(NH4ReO4)范围为06g/L,pH值为4.4,温度为80℃,施镀时间为3h。镀态下Ni-Re-P镀层与Ni-P镀层相比,Ni-Re-P镀层表面更加平整、致密及光亮;由XRD分析结果可知,在本文的工艺条件下所获得的Ni-Re-P镀层为非晶态结构,表明Re元素的加入降低了获得非晶态镀层所需的P含量。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镀Ni-P和Ni-Re-P镀层在不同温度热处理1h后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各个镀层最终形成了Ni3P相和Ni相。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与Ni-P镀层相比,Ni-Re-P镀层相变温度提高,即加入Re后能够增加镀层的热稳定性。在镀态下,非晶态Ni-P镀层的磨损由粘着磨损和犁削磨损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镀层耐磨性较差。Re元素的引入使镀层的晶化温度升高,提高了镀层硬度并改善了耐磨性能。热处理温度对Ni-P和Ni-Re-P两种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变化规律相类似。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各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也得到提高,并且适当的热处理可有效地发挥Re元素对镀层耐磨性的改善作用。高铼酸铵(NH4ReO4)添加量为4g/L和6g/L的Ni-Re-P镀层在450℃热处理温度下,耐磨性能达到了最佳,其磨损方式为脆性剥离。电化学极化测试结果表明,与Ni-P镀层相比,Ni-Re-P镀层的自腐蚀电位Ecorr得到提高,极化电阻Rp提高了1倍左右,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约50%左右;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Ni-P和Ni-Re-P镀层的电化学阻抗谱均只存在一个时间常数,相较于Ni-P镀层,Ni-Re-P镀层的容抗弧明显扩大,即镀层腐蚀反应的极化电阻增大,表明引入了Re元素后提高了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对Ni-P和Ni-Re-P镀层在750℃下的恒温氧化行为的研究表明,经氧化后,两种镀层在750℃下的恒温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型。Ni-Re-P镀层由于Re元素的加入后,其镀层氧化后的表面更加致密、平整。Ni-P和Ni-Re-P镀层的氧化增重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但在相同的氧化时间内,Ni-Re-P镀层的氧化增重相较于Ni-P镀层明显降低,Ni-Re-P镀层表现出比Ni-P镀层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郭敏[7](2013)在《基于碳骨架的多孔医用金属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指出医用多孔金属材料,由于独特的孔隙结构可以在避免应力遮挡效应的同时,实现生物固定,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它们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局限,比如低的孔隙度和相对高的弹性模量。金属钯和金属银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银还有独特的抑菌性能,被作为抗菌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但是,目前尚未见多孔钯和多孔银的研究报导。本文设计了具有三维贯通孔隙结构的多孔碳骨架,通过化学镀、电镀的方法在其上制备金属钯(银)层,通过对化学镀和电镀工艺参数的优化和调整,最终获得孔隙结构可调的多孔钯(银)的新型多孔金属材料,并对多孔钯(银)的孔隙结构、物相组成、压缩行为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表征,此外还研究了多孔银的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不同孔径的聚氨酯海绵为基体,经过酚醛树脂处理及固化,制得的固化泡沫在1100oC真空条件下热解,成功制备了类似泡沫状结构,孔径尺寸2872020μm的多孔碳骨架,制得的多孔碳骨架是一种典型的短程有序的非石墨化玻璃炭材料。1100oC热解使固化泡沫在轴向和径向尺寸产生1415%的收缩,两个方向上的收缩是同步的,总体收缩量基本保持相等。孔径55ppi的聚氨酯海绵经酚醛树脂处理固化后1100oC真空热解,所得的多孔碳骨架孔隙率高达95%,孔隙贯通,平均孔径为602±93μm,可作为后期化学镀、电镀的多孔基体材料。制得的多孔碳骨架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显示了优良的生物安全性能。以多孔碳骨架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钯、电镀钯工艺成功制得多孔钯。通过对各工艺参数的研究,确定优化制备工艺为:化学镀钯PdCl22g/L,N2H410ml/L,EDTA60g/L,NH4OH340ml/L,pH11,Ce添加剂1.5g/L;电镀钯电流密度1.5A/g,pH值9.0,温度50oC、糖精添加剂2.5g/L。使用优化制备工艺通过调整电镀时间制得了孔隙度82.9%63.5%,表观密度91.7319.6mg/cm3,孔径尺寸500600μm的高度贯通类似松质骨的多孔钯,制备的钯镀层为面心立方钯单质。多孔钯的孔隙度、表观密度和平均孔径尺寸,均与天然松质骨接近。多孔钯的弹性模量为11.567.6MPa,与股骨和脊柱部位的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匹配。多孔钯在模拟体液条件下离子溶出量较低,显示了较低的细胞毒性。制备的多孔钯可作为潜在的植入器械表面多孔涂层应用于齿科种植体或人工关节植入器械中。以多孔碳骨架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银、电镀银工艺成功制得多孔银。通过对各工艺参数的研究,确定优化制备工艺为:化学镀银AgNO316g/L,NH3H2O80ml/L,NaOH12g/L,C6H12O621g/L,C2H5OH75ml/L;电镀银4A/g,pH值9.0,温度25oC。使用优化制备工艺,通过不同的电镀时间,成功获得孔隙度68%81%,表观密度13.197mg/cm3,平均孔径387575μm的多孔银。制备的多孔银为面心立方银单质,具有高度贯通类似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孔隙度、表观密度和平均孔径尺寸,均与天然松质骨接近。不同孔隙度多孔银的弹性模量为1.9449.3MPa,股骨部位的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近,并且多孔银的压缩行为可以用Gibson-Ashby提出的松质骨力学模型解释。此外,多孔银在模拟体液条件下离子溶出率较低,显示了可以接受的细胞毒性,和优异的抑菌性能。热处理使电镀多孔银镀层致密,提高了多孔银的力学性能,但是影响了多孔银在SBF中的离子溶出行为,降低了生物安全性。
王峰[8](2013)在《超声波条件下化学沉积Co-Ni-P-RE合金镀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超声波条件下的化学沉积Co-Ni-P-RE合金镀层,通过改变超声波参数、镀液成分、化学镀工艺参数及添加稀土,得出它们对合金镀层沉积速度、电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组织形貌和磁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沉积速度,得出超声下化学沉积Co-Ni-P的最佳工艺配方,再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稀土,得出稀土对超声下化学沉积Co-Ni-P-RE的影响规律;对镀液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可以从电化学角度分析其对沉积速度影响机理;利用XRD、SEM、EDS等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观察记录了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形貌及成分;还测定了镀层的磁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介入能够明显提高化学沉积速度,但超声波功率较大时的镀液稳定性较差;超声波介入改变了镀层的化学组成,提高了其软磁磁性能。稀土元素Ce和La介入虽然使沉积速度下降,但提高了镀液稳定性、镀层表面质量和性能;稀土不仅影响镀层中Co、Ni、P的含量,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实现共沉积;Co-Ni-P非晶镀层添加了Ce和La之后实现了晶化,Co-Ni-P-Ce镀层处于微晶状态、Co-Ni-P-La镀层为晶态;Co-Ni-P-Ce镀层表面形貌为胞状结构,尺寸大小受Ce添加量影响,Co-Ni-P-La镀层为细颗粒状;在最佳稀土添加量(Ce0.4g/L、La0.6g/L)时得到的镀层软磁性能最优。
张万利[9](2012)在《稀土对化学沉积Fe-Ni-B合金镀层工艺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稀土Ce对化学沉积Fe-Ni-B合金制备工艺、电化学性能、镀层的成分结构、电化学腐蚀行为和磁学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并确定了化学沉积Fe-Ni-B合金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稀土元素Ce对化学沉积Fe-Ni-B合金工艺的影响。测试了镀液的电化学性能,考察了镀液各组分及稀土元素Ce对Fe-Ni-B合金工艺、镀层成分、结构和微观形貌;测试了合金镀层电化学腐蚀行为和磁性;研究和探讨了镀液各组分及稀土Ce对Fe-Ni-B合金的沉积工艺、成分结构、微观形貌、电化学腐蚀和磁性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以期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化学沉积Fe-Ni-B软磁合金薄膜。结果表明:镀液中主盐FeSO4·7H2O与NiSO4·6H2O的质量比值为4:1时制备的合金镀层质量最佳,随着主盐含量增加,合金的软磁性能增强;乙二胺的加入实现了镀液中Ni2+的沉积,增加了镀液的稳定性;稀土Ce介入后,提高了Fe-Ni-B合金的沉积速率,增加了镀液的稳定性,镀层表面条索状颗粒尺寸变小、细化,合金组织细化,提高了镀层的耐蚀性能,提高了镀层中Fe含量,优化了合金的磁学性能。
杜学芸[10](2012)在《液压支架立柱化学镀Ni-P基防护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采煤液压支架的耐蚀和耐磨性能,本文以液压支架常用材料27SiMn钢为基体,研究了化学镀Ni-P基系列化学镀层的工艺及性能。在27SiMn化学镀Ni-P镀层基础上,通过工艺优化,分别制备了Ni-Cu-P、Ni-Ce-P和Ni-Cu-Ce-P镀层。利用OM、SEM、XRD等对各镀层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对各化学镀层的硬度、耐磨性及耐蚀性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相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镀层表面形貌随镀层中组元的增多而呈优化趋势,且Ni-P镀层厚度约20μm,Ni-Cu-P的厚度约为25μm,Ni-Ce-P及Ni-Cu-Ce-P的厚度均达38μm以上;XRD显示,各镀层组织结构均以非晶态为主;各试样的硬度顺序为:Ni-Cu-Ce-P>Ni-Ce-P>Ni-Cu-P>Ni-P>基体,其中Ni-Cu-Ce-P镀层的HV高达499.62;Ni-Cu-Ce-P镀层的耐磨性约是Ni-Cu-P镀层的1.5倍、Ni-Ce-P的2.3倍、Ni-P的2.7倍、基体的6倍;各试样在3.5%NaCl和5%H2SO4溶液中的耐蚀性能优劣顺序均为:Ni-Cu-Ce-P>Ni-Ce-P>Ni-Cu-P>Ni-P>基体;各镀层均具有良好的抗热冲击性能,结合力均达到要求。综合来看,Ni-Cu-Ce-P镀层的各方面性能均较为优异,其不失为一种优异的防护镀层。
二、铈对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铈对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Co-P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沉积技术概述 |
1.2.1 电沉积技术发展历史 |
1.2.2 电沉积涂层的分类 |
1.2.3 电沉积原理 |
1.3 Co-P合金涂层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案及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设备 |
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3 前处理液及电解液的配置 |
2.4 电沉积工艺流程 |
2.4.1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的复合涂层 |
2.4.2 TiO_2 溶胶增强的复合涂层 |
2.5 涂层性能表征 |
2.5.1 显微硬度 |
2.5.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5.4 X射线衍射仪 |
2.5.5 摩擦磨损测试仪 |
2.5.6 腐蚀性能测试 |
2.5.7 复合涂层的热处理工艺 |
第3章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Co-P复合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
3.1 前言 |
3.2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Co-P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 |
3.2.1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表面形貌 |
3.2.2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截面形貌 |
3.2.3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 |
3.3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Co-P复合涂层的性能 |
3.3.1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 |
3.3.2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耐摩擦性能 |
3.3.3 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3.4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1 热处理参数的确定 |
3.4.2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形貌的影响 |
3.4.3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物相的影响 |
3.4.4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硬度的影响 |
3.4.5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耐摩擦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
4.1 前言 |
4.2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 |
4.2.1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形貌 |
4.2.2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截面形貌 |
4.2.3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 |
4.3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性能 |
4.3.1 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的硬度 |
4.3.2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耐摩擦性能 |
4.3.3 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4.4 热处理温度对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4.1 热处理温度对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微观形貌的影响 |
4.4.2 热处理温度对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物相组成的影响 |
4.4.3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硬度的影响 |
4.4.4 热处理温度对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1 电流波形对纳米颗粒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2 电流波形对溶胶增强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截面形貌的影响。 |
5.3.1 电流波形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截面形貌影响 |
5.3.2 电流波形对溶胶增强复合涂层截面形貌影响 |
5.4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硬度的影响 |
5.4.1 电流波形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5.4.2 电流波形对溶胶增强复合涂层硬度的影响 |
5.5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物相组成的影响 |
5.5.1 电流波形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物相组成的影响 |
5.5.2 电流波形对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物相组成的影响 |
5.6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耐摩擦性能的影响 |
5.6.1 电流波形对颗粒增强纳米复合涂层耐摩擦性能的影响 |
5.6.2 电流波形对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耐摩擦性能的影响 |
5.7 电流波形对Co-P-TiO_2 纳米复合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7.1 电流波形对TiO_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7.2 电流波形对TiO_2 溶胶增强复合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2)化学镀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镀的研究现状 |
2 化学镀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化学镀镍的应用研究 |
2.2 化学镀铜的应用研究 |
2.3 化学镀钴的应用研究 |
2.4 化学镀银的应用研究 |
2.5 化学镀锡的应用研究 |
2.6 化学镀金的应用研究 |
3 展望 |
(3)稀土铈对化学镀Ni-Co-P合金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1.2 工艺流程 |
1.3 性能检测 |
1.4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正交试验法优选配方 |
2.2 镀层性能检测 |
2.2.1 外观、厚度和孔隙率分析 |
2.2.2 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 |
2.2.3 XRD分析 |
2.2.4 耐蚀性测试 |
2.2.5 硬度及结合力测试 |
3 结论 |
(4)热处理对化学镀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镀Ni-P二元合金 |
2化学镀Ni-W-P、Ni-Cr-P等三元合金 |
3化学镀Ni-W-Mo-P等四元合金 |
4结语 |
(5)超声波下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实验 |
1.1镀液配方 |
1.2实验方法 |
1.3主要工序说明 |
(1)碱性除油 |
(2)酸性活化 |
(3)超声波化学镀 |
2结果与讨论 |
2.1超声波功率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2超声波频率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3主盐的质量浓度比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4还原剂的质量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5配位剂的质量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6温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2.7镀液pH值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3结论 |
(6)化学镀Ni-Re-P镀层工艺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化学镀的特点 |
1.3 化学镀Ni-P的机理 |
1.4 化学镀Ni-P的研究现状 |
1.4.1 化学镀Ni-P多元合金的研究进展 |
1.4.2 稀土在化学镀Ni-P中研究现状 |
1.4.3 纳米在化学镀Ni-P基复合镀的研究现状 |
1.4.4 铼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5 化学镀Ni-P镀层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1 耐磨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2 耐腐蚀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3 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方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化学镀工艺 |
2.2.1 化学镀工艺流程 |
2.2.2 化学镀液工艺参数 |
2.2.3 化学镀液配制方法 |
2.2.4 试验主要化学试剂及材料 |
2.3 镀层组织形貌及成分测试 |
2.4 镀层性能测试 |
2.4.1 硬度测试 |
2.4.2 DSC分析 |
2.4.3 耐磨性测试 |
2.4.4 XRD测试 |
2.4.5 电化学测试 |
2.4.6 恒温氧化测试 |
2.5 所用仪器型号及参数 |
第三章 化学镀Ni-Re-P镀层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化学镀Ni-P工艺 |
3.2.1 化学镀Ni-P镀液配方 |
3.2.2 工艺参数的选择 |
3.2.3 化学镀Ni-Re-P的工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i-Re-P镀层耐磨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镀态下Ni-Re-P镀层的耐磨性能 |
4.3 热处理对各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4.3.1 化学镀各镀层的晶化过程 |
4.3.2 热处理温度对各镀层硬度的影响 |
4.3.3 热处理温度对各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i-Re-P镀层的耐蚀性及 750℃恒温氧化行为 |
5.1 前言 |
5.2 镀层耐腐蚀性能 |
5.2.1 电化学极化 |
5.2.2 交流阻抗谱 |
5.3 镀层 750℃恒温氧化行为 |
5.3.1 高温氧化前镀层截面组织 |
5.3.2 氧化动力学 |
5.3.3 高温氧化后镀层表面与截面形貌 |
5.3.4 XRD氧化相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碳骨架的多孔医用金属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医用多孔金属材料 |
1.2.1 医用多孔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
1.2.2 医用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 医用贵金属及其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所用设备 |
2.2 多孔金属的制备 |
2.2.1 多孔碳骨架的制备 |
2.2.2 多孔钯(银)的制备 |
2.2.3 对沉积速率和电流密度的改进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2.3.1 热重分析 |
2.3.2 化学结构分析 |
2.3.3 表观密度和孔隙度的测定 |
2.3.4 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
2.3.5 化学成分分析 |
2.3.6 物相组成分析 |
2.3.7 压缩性能测试 |
2.3.8 离子溶出分析 |
2.3.9 细胞毒性评价 |
2.3.10 抑菌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孔碳骨架的制备及其表征 |
3.1 引言 |
3.2 多孔碳骨架的制备 |
3.2.1 聚氨酯海绵预处理 |
3.2.2 固化泡沫的热解行为 |
3.2.3 固化泡沫的热解机理 |
3.3 多孔碳骨架性能表征 |
3.3.1 多孔碳骨架的孔隙结构 |
3.3.2 多孔碳骨架的细胞毒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钯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化学镀钯工艺优化 |
4.3 稀土添加剂对化学镀钯的影响及其机制 |
4.3.1 化学镀钯稀土添加剂的选择及优化 |
4.3.2 稀土添加剂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
4.3.3 稀土添加剂对表面成分的影响 |
4.3.4 稀土添加剂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5 稀土添加剂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
4.3.6 稀土元素对化学镀钯的影响机制 |
4.4 电镀钯工艺优化 |
4.5 多孔钯的性能表征 |
4.5.1 多孔钯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形貌 |
4.5.2 多孔钯的物相组成 |
4.5.3 多孔钯的压缩性能 |
4.5.4 多孔钯的离子溶出行为 |
4.5.5 多孔钯的细胞毒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孔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5.1 引言 |
5.2 多孔银的制备工艺优化 |
5.2.1 化学镀银工艺优化 |
5.2.2 电镀银工艺优化 |
5.3 多孔银的性能表征 |
5.3.1 多孔银的物相组成 |
5.3.2 多孔银的孔隙结构表征 |
5.3.3 多孔银压缩性能 |
5.3.4 多孔银的离子溶出行为 |
5.3.5 多孔银的细胞毒性 |
5.3.6 多孔银的抑菌性能 |
5.4 热处理多孔银性能表征 |
5.4.1 热处理多孔银的物相组成和表面形貌表征 |
5.4.2 热处理多孔银的压缩性能 |
5.4.3 热处理多孔银的离子溶出行为 |
5.4.4 热处理多孔银的细胞毒性 |
5.4.5 热处理多孔银的抑菌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超声波条件下化学沉积Co-Ni-P-RE合金镀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声空化效应与超声电化学沉积 |
1.1.1 超声空化效应 |
1.1.2 超声波化学沉积 |
1.1.3 超声波电沉积 |
1.2 稀土元素 |
1.2.1 稀土元素概论 |
1.2.2 稀土元素结构和性质 |
1.2.3 稀土金属的磁性 |
1.2.4 稀土元素的应用 |
1.3 磁性薄膜材料 |
1.3.1 磁性薄膜概述 |
1.3.2 钴基磁性薄膜材料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和工艺条件 |
2.1 试验方法 |
2.1.1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工艺配方 |
2.1.2 工艺流程 |
2.1.3 镀液配制 |
2.1.4 沉积速度的测定 |
2.1.5 镀液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2.1.6 薄膜成分、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的测试 |
2.1.7 薄膜磁学性能的测试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三章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工艺的研究 |
3.1 超声波参数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镀覆工艺的影响 |
3.1.1 超声波功率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1.2 超声波频率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2 镀液成分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镀覆工艺的影响 |
3.2.1 主盐浓度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2.2 还原剂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2.3 络合剂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2.4 缓冲剂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3 工艺参数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镀覆工艺的影响 |
3.3.1 温度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3.2 pH 值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4 稀土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镀覆工艺的影响 |
3.4.1 稀土 Ce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Ce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4.2 稀土 La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La 沉积速度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4.1 超声电化学概述 |
4.1.1 电化学分析技术 |
4.1.2 超声电化学 |
4.2 阴极极化曲线 |
4.2.1 超声波参数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2 主盐硫酸钴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3 还原剂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4 络合剂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5 pH 值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6 稀土对 Co-Ni-P 合金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3 循环伏安曲线 |
4.3.1 超声波参数对 Co-Ni-P 合金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2 主盐硫酸钴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3 还原剂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4 络合剂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5 pH 值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6 稀土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成分、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的研究 |
5.1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成分 |
5.1.1 超声波对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成分的影响 |
5.1.2 稀土 Ce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成分的影响 |
5.1.3 稀土 La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成分的影响 |
5.2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组织结构 |
5.3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表面形貌 |
5.3.1 稀土 Ce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Ce 合金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2 稀土 La 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La 合金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磁学性能的研究 |
6.1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磁滞回线的研究 |
6.1.1 主盐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磁滞回线的影响 |
6.1.2 稀土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磁滞回线的影响 |
6.2 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磁性参数的研究 |
6.2.1 主盐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 合金薄膜磁性参数的影响 |
6.2.2 稀土对超声下化学沉积 Co-Ni-P-RE 合金薄膜磁性参数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稀土对化学沉积Fe-Ni-B合金镀层工艺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镀 |
1.1.1 化学镀概述 |
1.1.2 化学镀原理 |
1.1.3 化学镀工艺 |
1.2 化学镀铁基非晶态磁性合金薄膜 |
1.2.1 化学镀 Fe-P 系非晶态磁性合金薄膜 |
1.2.2 化学镀 Fe-B 系非晶态磁性合金薄膜 |
1.2.3 化学镀 Fe-Zn 非晶态磁性合金薄膜 |
1.2.4 化学镀 Fe-N 非晶态磁性合金薄膜 |
1.3 稀土在化学镀中的研究应用 |
1.3.1 稀土简介 |
1.3.2 稀土的用途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特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条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配方工艺 |
2.1.2 镀液配制 |
2.1.3 工艺实验流程 |
2.1.4 沉积速度测定 |
2.1.5 镀液电化学性能及薄膜耐腐蚀性能的测试方法 |
2.1.6 薄膜组织结构、成分和磁性能测试方法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三章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镀覆工艺研究 |
3.1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研究 |
3.1.1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最佳配方的确定 |
3.1.2 不同主盐比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1.3 主盐含量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1.4 还原剂含量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1.5 络合剂含量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1.6 乙二胺含量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1.7 温度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影响 |
3.2 稀土 Ce 介入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工艺的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电化学性能 |
4.1 阴极极化曲线分析 |
4.1.1 主盐比值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1.2 主盐含量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1.3 还原剂含量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1.4 络合剂含量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1.5 乙二胺含量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1.6 稀土 Ce 介入对镀液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4.2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4.2.1 主盐比值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2.2 主盐含量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2.3 还原剂含量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2.4 络合剂含量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2.5 乙二胺含量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2.6 稀土 Ce 介入对镀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成分、组织及表面形貌研究 |
5.1 Fe-Ni-B 合金镀层的成分检测 |
5.1.1 乙二胺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2 稀土 Ce 对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镀层组织结构的分析 |
5.3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1 乙二胺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2 稀土 Ce 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的研究 |
6.1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6.1.1 主盐比值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1.2 主盐含量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1.3 还原剂含量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1.4 络合剂含量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1.5 乙二胺含量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1.6 稀土 Ce 对镀液电化学阻抗谱的影响 |
6.2 Tafel 曲线分析 |
6.2.1 主盐比值对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2.2 主盐含量对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2.3 还原剂含量对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2.4 络合剂含量对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2.5 乙二胺含量对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2.6 稀土 Ce 对镀液 Tafel 曲线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磁学性能的研究 |
7.1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磁滞回线的影响 |
7.1.1 主盐含量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磁滞回线的影响 |
7.1.2 稀土 Ce 对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磁滞回线的影响 |
7.2 化学沉积 Fe-Ni-B-Ce 合金镀层磁性能影响 |
7.2.1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饱和磁化强度 Ms 的影响 |
7.2.2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矫顽力 Hc 的影响 |
7.2.3 化学沉积 Fe-Ni-B 合金磁导率的影响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液压支架立柱化学镀Ni-P基防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化学镀概述 |
1.1.1 化学镀的机理 |
1.1.2 化学镀的特点 |
1.2 化学镀 Ni-P 介绍 |
1.2.1 化学镀镍磷原理 |
1.2.2 化学镀镍磷镀层的性能及发展概况 |
1.3 多元化学镀镍磷及其应用 |
1.3.1 多元化学镀镍磷 |
1.3.2 多元化学镀镍的应用现状 |
1.4 稀土元素及其对化学镀的影响 |
1.4.1 稀土元素种类和性质 |
1.4.2 稀土资源和应用 |
1.4.3 稀土元素在化学镀中的影响 |
1.5 27Si-Mn 液压支架 |
1.5.1 27Si-Mn 简介 |
1.5.2 液压支架使用及防护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及作用 |
2.2 化学镀工艺流程 |
2.2.1 前处理 |
2.2.2 化学镀配方及工艺条件 |
2.3 表面形貌和性能测试 |
2.3.1 表面形貌分析 |
2.3.2 镀层厚度的测定 |
2.3.3 镀速的测量 |
2.3.4 物相分析 |
2.3.5 显微硬度 |
2.3.6 耐磨性 |
2.3.7 耐蚀性 |
2.3.8 热震实验 |
3 最佳工艺配方的研究 |
3.1 化学镀 Ni-Ce-P 最佳工艺研究 |
3.1.1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3.1.2 正交试验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3.1.3 化学镀 Ni-Ce-P 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 化学镀 Ni-Cu-Ce-P 的最佳工艺研究 |
3.2.1 硫酸高铈的不同浓度对镀速的影响 |
3.2.2 硫酸高铈对镀层表面质量的影响 |
3.2.3 化学镀 Ni-Cu-Ce-P 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镀层形貌分析和厚度检验 |
4.1.1 镀层表面形貌 |
4.1.2 镀层厚度检验 |
4.2 化学镀镀层的物相分析 |
4.3 镀层性能表征 |
4.3.1 显微硬度 |
4.3.2 耐磨性 |
4.3.3 耐蚀性 |
4.3.4 镀层的热震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铈对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Co-P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表征[D]. 曹迪.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2]化学镀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张丽,张彦. 表面技术, 2017(12)
- [3]稀土铈对化学镀Ni-Co-P合金性能的影响[J]. 郑兴文,曾宪光,张颖君,蒋小朗. 电镀与环保, 2017(05)
- [4]热处理对化学镀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马修泉,孙方红,齐志佳,张洋,刘洪磊. 金属热处理, 2015(07)
- [5]超声波下化学镀Co-Ni-P合金工艺的研究[J]. 王峰,宣天鹏,孟栋. 电镀与环保, 2014(01)
- [6]化学镀Ni-Re-P镀层工艺及性能的研究[D]. 谢江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基于碳骨架的多孔医用金属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D]. 郭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8]超声波条件下化学沉积Co-Ni-P-RE合金镀层的研究[D]. 王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9]稀土对化学沉积Fe-Ni-B合金镀层工艺与性能的影响[D]. 张万利.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4)
- [10]液压支架立柱化学镀Ni-P基防护体系研究[D]. 杜学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