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海洋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一、海洋原油用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民主[1](2021)在《某油田联合站采出液油水处理药剂优选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陆上某油田联合站采出液中含水率较高,且其原油黏度、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均较高,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造成油水分离困难,现用的原油破乳剂已无法满足该联合站采出液油水分离的需要。因此,通过大量室内实验,优选出了性能相对较好的3种非离子型破乳剂P-3、P-8和P-9,并继续通过两两复配实验,筛选出性能最佳的复配破乳剂FP-2,其组成为P-3∶P-8=1∶1,当其加量为120mg·L-1时,对目标油田联合站采出液的脱水率可以达到95%以上,具有良好的脱水效果。该复配破乳剂FP-2在实验温度为50℃、实验时间为2 h时即可达到良好的脱水效果,具有快速破乳的特点,且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脱水效果明显优于现场用破乳剂XC-201,可以替代现场用破乳剂应用于目标油田联合站采出液的油水分离中。

刘少鹏,徐超,苏伟明,魏强,刘洋[2](2021)在《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油田自2003年开始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规模不断扩大也给地面油水处理带来诸多挑战。基于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现状,分析了含聚合物产出液油水分离、含聚合物污水处理、含聚合物油泥处理和污水回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为解决聚合物驱产出液处理问题而开展的相关研究,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破乳剂、清水剂和解堵剂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油田聚合物驱产出液处理能力、改善油水处理效果、减少聚合物油泥和提高油水井解堵效果提出了建议。图4参49

曾浩见,闫冬,铁磊磊,李翔,刘文辉[3](2021)在《高效低温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制备了不同PO/EO质量比的壬基酚酚醛(NPF)、多乙烯多胺(MA)、双酚A酚醛(BPF)和双酚A酚胺(BPA)为起始剂的二嵌段聚醚。在50℃时,评价了合成系列聚醚的低温破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EO含量的增加,聚醚的脱水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挂壁和界面情况逐渐得以改善。同系列聚醚均存在着破乳性能最佳的PO/EO比例,这说明当界面活性物质和破乳剂浓度一定时,最佳破乳剂的相对溶解参数(RSN值)应存在确定的数值。在4个系列聚醚中,BPF的脱水速率最快,NPF的脱水速率最慢。将合成聚醚与现场在用破乳剂HYP-110进行对比,发现合成聚醚的破乳性能更好。对BPA9915、BPF9920、NPF9915和MA9920聚醚的动态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聚醚对动态油水界面弹性的影响规律与其宏观破乳性能相关。聚醚分子引起了油水界面膜强度的降低,降低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徐康[4](2021)在《AGE/PGE-DETA为核的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次采油时期,在驱油过程中注入大量表面活性剂导致采出液多以O/W乳液形式存在。若不加以处理,不仅会损失原油,还会对储存设备造成损坏。在石油加工过程中,通过物理法和化学法除去浮油和分散油,回收油资源。在采出液中乳化油含量较高、粒径小且稳定,常规破乳剂破乳效果较差。多支链破乳剂对小粒径乳液具有破乳速度快,破乳温度低等特点。本文采用不同疏水链作为内核,合成不同聚酰胺-胺,将其用于乳化油乳液的破乳,探究了不同疏水链对破乳性能影响,并研究其破乳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以冰乙酸为溶剂,甲苯为携水剂,邻苯二甲酸酐(PA)和二乙烯三胺(DETA)通过亲核取代—消除反应合成1,5-二邻苯二甲酰亚胺基-3-氮杂戊烷(DETA-2PA)。通过FT-IR、1H-NMR、HRMS、HPLC、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用量、n(PA):n(DETA)对DETA-2PA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较佳工艺参数为:n(PA):n(DETA)=2.5:1,反应温度115℃,溶剂用量53 mL,反应时间1h,甲苯用量20mL。在此条件下,DETA-2PA产率可达79.55%。通过热重测试其热分解温度为157℃,荧光测试其荧光强度为4.91×104 a.u.。(2)以氢化钠(NaH)为缚酸剂,将DETA-2PA与丙烯酰氯(AC)在二氯甲烷(CH2C12)通过酰化反应合成N,N-双[2-(1,3-二氧异吲哚-2-基)乙基]丙烯酰胺(AC-DETA-2PA)。通过 FT-IR、1H-NMR、HRMS、HPLC、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NaH用量、n(AC):n(DETA-2PA)对AC-DETA-2PA胺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得到较佳工艺参数为:NaH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7.8%,反应温度25℃,n(AC):n(DETA-2PA)=1.60:1.0,反应时间 4 h 时,AC-DETA-2PA 胺值为 2.96 mgKOH/g。通过热重测试其热分解温度为275℃,荧光测试其荧光强度为4.08×104a.u.。在进行AC-DETA反应初探时,过量水合肼导致酰化的丙烯酰基肼解,生成产物量少。因此,没有进行后续反应。(3)将DETA-2PA与AGE(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发生开环反应合成N-(3-烯丙氧基-2-羟丙基)-双[乙基-(2-邻苯二甲酰亚胺)](AGE-DETA-2PA)。在乙醇溶液中,用水合肼对AGE-DETA-2PA通过肼解反应合成N-(3-烯丙氧基-2-羟丙基)-双(乙基胺)(AGE-DETA)。将AGE-DETA与MA(丙烯酸甲酯)和EDA(乙二胺)发生迈克尔加成和酰化反应合成AGE-PAMAM。通过FT-IR、NMR对产物结构进行确认,测得其表面张力最低为66.042 mN/m。将其应用于超细油滴O/W乳状液(平均粒径为167.6 nm)的破乳,研究表明:在AGE-PAMAM浓度为2.0 g/L,时间为2h,温度为45℃的条件下,AGE-PAMAM的脱水率为98.5%,脱出水含油量为5.6 mg/L,脱出水相透光率为 98.47%。(4)将DETA-2PA与PGE发生开环反应合成N-(3-苯氧基-2-羟丙基)-双[乙基-(2-邻苯二甲酰亚胺)](PGE-DETA-2PA)。在乙醇溶液中,PGE-DETA-2PA通过肼解反应合成N-(3-苯氧基-2-羟丙基)-双(乙基胺)(PGE-DETA)。将PGE-DETA与MA和EDA发生迈克尔加成和酰化反应合成PGE-PAMAM。通过FT-IR、NMR对产物结构进行确认,测得其表面张力最低为52.108 mN/m。将PGE-PAMAM应用于O/W乳状液的破乳,研究表明:在PGE-PAMAM浓度为2.5 g/L,时间为140 min,温度为55℃的条件下,PGE-PAMAM破乳剂的脱水率为93.7%,脱出水含油量为63.8 mg/L,脱出水相透光率为85.56%。(5)将AGE-PAMAM和PGE-PAMAM两种破乳剂的破乳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GE-PAMAM在常温(25℃)和较短时间(20min)内脱水率超过90%。通过稳定性测试,AGE/PGE-PAMAM有更宽的澄清区域和更低的散射区,表明多支型破乳剂对于该乳液有更好的破乳性能,并且AGE-PAMAM的TSI值(16.34)大于 PGE-PAMAM 的 TSI 值(7.30),表明 AGE-PAMAM 破乳剂对乳液的破坏程度更大,破乳效果更好。AGE-PAMAM对含有KCl和NaCl的乳液脱水率超过70%,对pH=5.4~7.0的乳液脱水率超过80%。通过粒径分析和偏光显微镜测试,在破乳过程中油滴的平均粒径由167.6 nm增加到5000 nm左右,表明油滴发生了聚集。在加入破乳剂后乳液的Zeta电位由-40.1 mV增加至18.1 mV,界面张力由37.841 mN/m降低为30.607 mN/m,推断该破乳剂的破乳机理主要为电荷中和机理和界面膜替换机理共同作用。

杨凯,马英,张帆,杨晓拂[5](2020)在《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石油开采的不断进行,开采出的原油中的含水量越来越高。所以,急需研发出高效破乳剂改善原油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原油破乳剂的特点、工作机理以及应该具备的条件,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多的原油破乳剂,最后对我国未来原油破乳剂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为我国石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许浩伟,高生伟,王芷寒,初伟,高成元,张锡波[6](2020)在《提高孤六联稠油脱水效率破乳增效剂开发及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稠油开采规模逐步加大,孤六联稠油采出液破乳脱水难度增大,依靠提升脱水温度进行脱水大大增加了能耗,常规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类非离子破乳剂对孤六联稠油脱水速度偏慢,最终脱水率偏低,严重影响了孤六联的正常生产。通过研制投加提高破乳剂脱水速度和最终脱水率的破乳增效剂,在55℃条件下可提高破乳剂脱水速度1倍以上,降低了原料油含水率,提高了加热效率。孤六联稠油采出液破乳脱水效率大幅提升,现场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马俊[7](2020)在《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常规石油矿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品和能源供应的重要替代来源。然而,与传统原油开采不同,非常规石油矿由于其油固共存、重质组分含量高等特点,导致其分离更为困难。在目前采用的各种非常规石油矿分离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水的参与。然而,由于重质油中界面活性组分和纳微矿物颗粒的存在,使得非常规石油矿在分离过程中常形成稳定的油-水乳液,影响后续的分离纯化和储运。针对非常规石油矿分离过程中形成乳液的天然界面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及破乳问题,本文从界面活性组分分离与分子结构解析、界面活性物质稳定油水乳液机制、富氧型破乳剂分子设计与制备、破乳剂对油包水型乳液破乳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获得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破乳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溶剂沉降-乳化-相分离脱轻”的方法,提取了非常规石油中具有界面活性的沥青质组分(Interfacially active asphaltenes,IAA)。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获得了IAA的基本分子量为18259 g/mol;采用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核磁共振(NMR)等分析方法依次解析了IAA分子的元素组成(C、H、O、N和S等元素)、化学基团结构、不同元素的价态等;结合改进的Brown-Ladner(B-L)方法计算推出了IAA的分子聚合度(1.89)、单体分子式(C72H93NO3S4);通过分子模拟优化方法,最终获得了IAA以脂肪链连接芳香环的群岛型结构模型。基于IAA分子结构模型,通过界面张力仪和流变仪分析了IAA的界面特性,获得了IAA的界面活性和黏弹性特征;通过长周期稳定实验(乳液静置30天)与显微成像统计乳液液滴粒径分布,获得了IAA稳定乳液的基本特征及其油水乳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含有IAA的油水乳液稳定机制进行模拟,发现IAA分子可通过分子中芳香环之间的π-π堆叠作用、分子间的氢键自聚作用形成自聚体,该自聚体可聚集于油水界面处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膜结构。此外,IAA分子中极性端的杂原子(N、O、S)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可形成氢键,聚集在油-水界面处形成一定厚度的界面膜,该界面膜可阻止油相中分散水滴的聚并,导致水滴能够在油相中长期稳定存在。针对上述乳液分离问题,本文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进行破乳剂的开发,具体做法是采用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在聚醚分子结构中引入酯基和羧基,制备了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的非离子型富氧破乳剂(JMNP,TJU-2)。将该破乳剂应用于沥青质油-水乳液、沥青油-水乳液、原油-水乳液、柴油-水乳液及IAA乳液等不同的油包水型乳液的破乳分离过程中,结果表明,虽然在破乳速率上有所差异,但该破乳剂对上述乳液均具有良好的破乳能力。以最稳定的IAA油水乳液(IAA-W/O)为例,采用仅含有酯基的非离子型聚醚(JMNP)作为破乳剂,在浓度为400 ppm、温度为60oC、破乳时间为15 min时,能脱除乳液中50%的水;而含有酯基和羧基的非离子型聚醚(TJU-2)在相同的浓度和温度下,15 min内能脱除乳液中97.5%的水。进一步延长破乳时间至25 min,可实现完全破乳。通过KI-I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分别将IAA-W/O乳液破乳后,JMNP和TJU-2两种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JMNP和TJU-2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448和0.241,说明该两种破乳剂将乳液破乳后,大部分进入到了水相中,间接的表明该两种破乳剂具有高度的亲水性。为了探究破乳剂在油水界面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粒子耗散动力学(DPD)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TJU-2破乳剂分子在IAA-W/O乳液中的破乳作用。模拟结果表明,TJU-2分子中羧基和酯基中的氧与水分子中的氢形成氢键的键能分别为35.038 k J/mol和32.357 k J/mol,该氢键键能比IAA分子中杂原子(O、N、S)与水分子中的氢形成氢键的键能(分别为18.936 k J/mol,9.427 k J/mol,5.467 k J/mol)更大。破乳剂分子和水分子形成的氢键一方面置换了IAA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另一方面打破了IAA分子聚集体中的π键,从而实现IAA-W/O乳液的破乳。

王卓[8](2020)在《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醇型破乳剂生产工艺成熟,破乳脱水效果和广谱性好,是目前我国油田生产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类破乳剂,但是随着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向油井中添加大量强碱、聚合物等物质,增加了原油破乳脱水的困难,现有脂肪醇型破乳剂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而,为了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提高原油采出液分离效率,需要制备新型破乳剂。本文以脂肪醇型破乳剂为基础物,首先丙烯酸进行聚合反应,随后使聚丙烯酸与脂肪醇破乳剂基础物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了丙烯酸聚醚酯类原油破乳剂。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不同型号的破乳剂采用室内脱水实验(瓶试法)筛选出合适的基础物后,通过对聚合反应、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多种反应条件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了较佳反应条件,随后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破乳剂合成过程模拟优化,工艺参数模型拟合值与单因素试验对比基本一致。改性破乳剂HDTM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6h,丙烯酸投入量为醇基基础物质量9.9%,BPO用量为丙烯酸质量0.9%,酯化温度153℃,酯化时间3.8h。(2)改性前后破乳剂经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仪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中不饱和双键发生聚合反应,聚丙烯酸与醇基基础物酯化生成丙烯酸聚醚酯化物,反应较为完全;使用凝胶色谱对改性前后破乳剂分析,脂肪醇基础物经过改性实现了分子间连接,提高了其分子量;通过对改性后破乳剂热重分析,合成出的破乳剂HDTM热稳定性好,适宜油田破乳脱水生产需求。(3)测定改性前后破乳剂的p H值、浊点、HLB值及表面张力等理化指标,通过对比发现改性后破乳剂HDTM酸性增强,浊点升高,表面活性增大,因而其水溶性、亲水性更好,更易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界面膜强度,有利于原油破乳;应用瓶试法对破乳剂进行破乳性能评价,从加药量、破乳温度、破乳时间、p H值方面考察破乳脱水工艺条件,经正交实验优化后得到较佳的工艺条件。(4)测定Na Cl、Ca Cl2和Al Cl3三种无机盐对破乳剂溶液表面张力、浊点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无机盐浓度增加,破乳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浊点降低;测定Na Cl溶液对脱水率影响,实验发现溶液中的无机盐能够提高破乳剂的破乳脱水速度,但是最终脱水率降低;测定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对脱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加,油水界面膜强度增加,脱水率降低,不利于原油破乳;采用膨润土模拟原油乳状液中固体微粒对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油乳状液中固体微粒浓度增加,脱水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现象;测定Na OH溶液对脱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强碱体系下随着Na OH浓度增加,脱水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现象。

吴丽[9](2020)在《新型污油泥破乳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破乳剂,用于污油泥除油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污油泥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破乳剂DW1最佳合成条件为:以POP为乳化剂,单体B1:B2:B3质量分数比为1:9:3,80℃反应1.5 h,阻聚剂0.04 g,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破乳剂乳液。(2)对污油泥1-4号采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Y LH 0533-2016进行测定,含油率、含水率和含渣率测定结果分别为:1号54.40%、31.45%和14.15%;2号45.41%、25.41%和29.18%;3号36.55%、19.58%和43.87%;4号24.16%、31.67%和44.17%。(3)对15 g的1-4号污油泥使用DW1的最佳破乳处理工艺为:1号污油泥:在353.15 K,搅拌速率125 rpm/min下搅拌30 min,DW1加入量为1 g,静置时间2.5 h,除油率为99.25%;2号污油泥:在343.15K,搅拌速率500 rpm/min进行搅拌60 min,DW1加入量为4 g,静置时间为3 h,除油率为98.89%;3号污油泥:在353.15 K,搅拌速率500rpm/min下进行搅拌60 min,DW1加入量为2 g,静置时间为3 h,除油率为96.75%;4号污油泥:在343.15 K,搅拌速率为125 rpm/min下进行搅拌90 min,DW1加入量为8 g,静置时间为4.5 h,除油率为97.37%。(4)本实验对破乳处理前后的污油泥进行了红外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比对处理前后的污油泥的红外谱图,发现除DW1的引入外未有新物质生成,破乳过程是通过物理吸附的作用进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处理前后污油泥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整个污油泥的结构从之前的无规则、大空隙变成了排列紧凑、小空隙。处理后的污油泥粘度明显降低,说明此破乳剂是处理污油泥降低含油率的有效方法。

王存英[10](2019)在《基于化学破乳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双旋流气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元复合驱三次采油技术采收率比普通水驱采油技术采收率提高20%以上,保障了我国油田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阶段的稳产高产。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产量也随之增加,其处理回注是油田矿场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复杂,含油乳化程度高、微细粒级油滴含量高、水相粘度高,油水分离难度大,常规含油污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其处理要求,限制了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推广应用。论文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难处理的问题,研制了双旋流气浮装置,对双旋流气浮装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测试与机理分析,揭示了双旋流气浮装置流场特性及分离机理;合成了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提出了基于化学破乳的“微波破乳–双旋流气浮”处理工艺和“双泡沫–双旋流气浮”处理工艺。形成了包括设备、药剂和工艺在内的技术体系,为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气浮分离技术与旋流分离技术集成,研制了双旋流气浮装置样机。双旋流气浮通过气浮分离和旋流分离过程耦合,形成集重力场与离心力场于一体的复合分离力场。利用ANSYS 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双旋流气浮装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气浮装置速度分布和能量分布特征。不同柱体高度处特征截面上切向速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呈轴对称分布。从壁面开始沿径向向轴心处,切向速度先逐渐增大到0.908 m/s,后进一步沿径向向轴心减小为0;不同高度处特征截面上轴向速度方向在靠近边壁处先是旋流向上,后沿径向向轴心处转为向下运动;不同柱体高度处特征截面上径向速度小,从装置壁面开始沿径向向轴心处先增大至0.032 m/s,后减小到零。回流水入口速度从0.5 m/s增加到2.0 m/s,装置内流场由湍流转为稳流状态的高度提高,气浮分离区空间减小,不利于气浮分离。回流水入口速度<1.0 m/s,流体保持稳流的高度约在1100 mm。回流水入口速度>2.0 m/s,流体保持稳流的高度为1200 mm。回流水入口速度从0.5 m/s增加到1.0 m/s,不同高度处特征截面上分速度增加幅度较小。回流水入口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不同高度处特征截面上切向速度增加较快,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呈梯级增加;靠近回流水切向入口处特征截面上湍流强度高,y=1200mm高度处流场进入较稳定的层流状态;不同回流水入口速度下特征截面的湍流耗散率和湍流动能沿径向呈轴对称分布。y=300 mm和y=600 mm高度处特征截面上靠近回流水切向入口处,湍流耗散率大,湍动能低;y=400 mm和y=800 mm高度处特征截面上,湍流耗散率在00.78 m2/s3之间,湍动能最大为0.031 m2/s2。特征截面上湍流耗散率低的区域湍动能高,湍流强度弱,能量转化率低,能量损失小。因此,回流水入口流速为1.0 m/s较合适。构建了集气浮分离与旋流分离于一体的双旋流气浮分离过程物理模型,分析了旋流分离和气浮分离耦合基本过程。双旋流强化气浮分离降低了可分离油滴粒径下限,加快了油水分离速度;分析了双旋流气浮装置旋流段脱油率、气浮段脱油率和总脱油率,在气体流量1.0 L/min、回流水进口流速1.0 m/s及气浮时间15min工况条件下,双旋流气浮装置旋流段分离效率为80.4%,气浮段分离效率为94.0%,总脱油率达98.5%;采用双旋流气浮、单旋流气浮以及溶气气浮处理后出水含油量分别为45.2 mg/L、53.5 mg/L和70.4 mg/L,双旋流气浮法油水分离效果优于单旋流气浮法和溶气气浮法;除油动力学研究表明,回流水进口流速增加,促进了油滴粒径分布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油滴粒径分布平衡时小粒径油滴所占比例多。通过将环氧醚和甲基醚分别加到含氢硅油的基本骨架上,合成环氧醚甲基醚共改性硅油中间体。通过环氧氯丙烷和正二丁胺亲核加成反应得到聚-2-羟基丙基二丁基氯化铵,与有机交联剂多乙烯多胺交联得到聚季铵盐。再使聚季铵盐与共改性硅油产生环氧开环反应,得到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利用FTIR和1HNMR分析了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的结构,考察了破乳条件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破乳条件(破乳剂用量100 mg/L、破乳时间4 h、破乳温度为60 oC)下,使用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的除油率为94.9%,破乳后污水含油量为25.8 mg/L,破乳性能优于聚季铵盐破乳剂。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性质复杂、体系稳定,含有大量微细油滴的特性,为了提高其油水分离效率,提出基于化学破乳的双旋流气浮处理工艺。首先提出微波破乳–双旋流气浮工艺,即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经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后,采用双旋流气浮装置进行分离。考察了不同种类破乳剂破乳、微波破乳、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的效能,双旋流气浮装置回流水进口流速、含油污水进水流量、气体流量及含油泡沫层厚对双旋流气浮除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的除油率达到93.6%,比单一破乳剂破乳、微波辐射破乳的除油率分别高出6.6个百分点和25.5个百分点。在破乳剂PPA 50 mg/L、辐射功率800 W、辐射时间120 s、回流水进口速度1.0 m/s、气体流量0.75 L/min、含油污水流量0.3L/min、含油泡沫层厚10 cm试验条件下,除油率达到99.4%;进一步提出双气泡–双旋流气浮处理技术,即采用荷正电胶质气体泡沫CGA吸附带负电微细粒级油滴,再在双旋流气浮装置中与常规空气泡耦合进行气浮分离。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与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制备的CGA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双旋流气浮装置回流水进口流速、气体流量、含油污水进水流量以及荷电气泡CGA流量等参数对除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脱油率达到96.5%,气浮后出水中剩余油滴粒径中值D50为3.97μm。论文共包括95幅图,5个表格,175篇参考文献。

二、海洋原油用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原油用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油田联合站采出液油水处理药剂优选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类型破乳剂脱水效果
    2.2 破乳剂复配脱水效果
    2.3 破乳剂质量浓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2.4 温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2.5 时间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2.6 复配破乳剂与现场用破乳剂性能对比
3 结论

(2)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上油田聚驱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1.1 海上聚驱产出液油水分离存在的问题
    1.2 海上聚驱油田破乳剂研究进展
2 海上油田聚驱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2.1 海上含聚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2 海上聚驱油田清水剂研究进展
3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对生产流程的影响
    3.1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产生原因
    3.2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处理研究进展
4 海上油田聚驱对油水井的影响
    4.1 海上聚驱油田地层堵塞原因
    4.2 海上聚驱油田油水井解堵方法
5 建议与展望

(3)高效低温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仪器
    1.2 实验步骤
        1.2.1 系列聚醚破乳剂的合成
        1)起始剂的合成。
        2)不同PO/EO比例的二嵌段聚醚的合成。
        1.2.2 聚醚破乳剂RSN值的测定
        1.2.3 破乳脱水实验
        1.2.4 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聚醚破乳剂的低温破乳性能研究
    2.2 与现场在用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对比
    2.3 不同温度下聚醚破乳剂的动态界面粘弹性研究
3 结 论

(4)AGE/PGE-DETA为核的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原油乳状液
        1.2.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1.2.2 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1.2.3 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条件
    1.3 破乳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生物法
        1.3.3 化学法
    1.4 破乳剂的结构
    1.5 破乳剂的分类
        1.5.1 线型破乳剂
        1.5.2 非线性型破乳剂
    1.6 破乳机理
        1.6.1 增溶机理
        1.6.2 褶皱变形机理
        1.6.3 界面膜碰撞击破机理
        1.6.4 相转移反向变形机理
        1.6.5 电荷中和机理
    1.7 树状大分子
        1.7.1 树状大分子简述
        1.7.2 树状大分子的结构
        1.7.3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
        1.7.4 树状大分子的分类
        1.7.5 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
        1.7.6 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1,5-二邻苯二甲酰亚胺基-3-氮杂戊烷的合成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DETA-2PA的合成
        2.2.1 DETA-2PA的合成原理
        2.2.2 DETA-2PA的合成过程
    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DETA-2PA红外光谱分析
        2.3.2 DETA-2PA核磁氢谱分析
        2.3.3 DETA-2PA元素分析
        2.3.4 DETA-2PA的HRMS和HPLC的测定
        2.3.5 DETA-2PA热稳定性的测定
        2.3.6 DETA-2PA荧光光谱的测定
    2.4 DETA-2PA的结构分析
        2.4.1 DETA-2PA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DETA-2PA的核磁氢谱分析
        2.4.3 DETA-2PA的元素分析
        2.4.4 DETA-2PA的HRMS和HPLC测试
    2.5 DETA-2PA的性能研究
        2.5.1 DETA-2PA的热稳定测试
        2.5.2 DETA-2PA的荧光光谱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n(DETA):n(PA)对合成DETA-2PA产率的影响
        2.6.2 反应温度对合成DETA-2PA产率的影响
        2.6.3 冰乙酸用量对合成DETA-2PA产率的影响
        2.6.4 反应时间对合成DETA-2PA产率的影响
    2.7 DETA-2PA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
        2.7.1 响应面设计
        2.7.2 回归模型的建立
        2.7.3 回归模型数据分析
        2.7.4 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2.7.5 回归模型的验证
    2.8 小结
3 N,N-双[2-(1,3-二氧异吲哚-2-基)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AC-DETA-2PA的合成
        3.2.1 AC-DETA-2PA的合成原理
        3.2.2 AC-DETA-2PA的合成过程
    3.3 表征与测试方法
        3.3.1 AC-DETA-2PA红外光谱分析
        3.3.2 AC-DETA-2PA核磁氢谱分析
        3.3.3 AC-DETA-2PA元素分析
        3.3.4 AC-DETA-2PA的HRMS和HPLC的测定
        3.3.5 AC-DETA-2PA热稳定性的测定
        3.3.6 AC-DETA-2PA荧光光谱的测定
        3.3.7 胺值的测定
    3.4 AC-DETA-2PA的结构分析
        3.4.1 AC-DETA-2PA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AC-DETA-2PA的核磁氢谱分析
        3.4.3 AC-DETA-2PA的元素分析
        3.4.4 AC-DETA-2PA的HRMS和HPLC分析
    3.5 AC-DETA-2PA的性能研究
        3.5.1 AC-DETA-2PA的热稳定测试
        3.5.2 AC-DETA-2PA的荧光光谱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反应温度对AC-DETA-2PA胺值的影响
        3.6.2 反应时间对AC-DETA-2PA胺值的影响
        3.6.3 NaH用量对AC-DETA-2PA胺值的影响
        3.6.4 n(AC):n(DETA-2PA)对AC-DETA-2PA胺值的影响
    3.7 AC-DETA-2PA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
        3.7.1 响应面设计
        3.7.2 回归模型的建立
        3.7.3 回归模型数据分析
        3.7.4 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3.7.5 回归模型的验证
        3.7.6 AC-DETA的初探
    3.8 小结
4 AGE-PAMAM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AGE-PAMAM的合成
        4.2.1 AGE-PAMAM的合成原理
        4.2.2 AGE-PAMAM的合成过程
    4.3 表征与测试方法
        4.3.1 a,b和AGE-PAMAM红外光谱分析
        4.3.2 a,b和AGE-PAMAM核磁氢谱和核磁碳谱分析
        4.3.3 特性粘度的测定
        4.3.4 表面张力的测定
        4.3.5 表观粘度测定
        4.3.6 含油量的测定
        4.3.7 脱水率的测定
        4.3.8 脱出水相透光率的测定
    4.4 含油乳状液的制备
    4.5 a,b和AGE-PAMAM的结构分析
        4.5.1 a,b和AGE-PAMAM的红外光谱分析
        4.5.2 a,b和AGE-PAMAM的核磁谱图分析
    4.6 AGE-PAMAM的性能研究
        4.6.1 AGE-PAMAM的特性粘度
        4.6.2 AGE-PAMAM的表面张力
        4.6.3 AGE-PAMAM的表观粘度
    4.7 AGE-PAMAM的破乳性能测试
        4.7.1 破乳剂浓度对A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4.7.2 破乳温度对A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4.7.3 破乳时间对A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4.8 小结
5 PGE-PAMAM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PGE-PAMAM的合成
        5.2.1 PGE-PAMAM的合成原理
        5.2.2 PGE-PAMAM的合成过程
    5.3 表征与测试方法
        5.3.1 a,b和PGE-PAMAM红外光谱分析
        5.3.2 a,b和PGE-PAMAM核磁氢谱和核磁碳谱分析
        5.3.3 表面张力的测定
        5.3.4 表观粘度测定
        5.3.5 含油量的测定
        5.3.6 脱水率的测定
        5.3.7 脱出水相透光率的测定
    5.4 a,b和PGE-PAMAM的结构分析
        5.4.1 a,b和PGE-PAMAM的红外光谱分析
        5.4.2 a,b和PGE-PAMAM的核磁谱图分析
    5.5 PGE-PAMAM的性能测试
        5.5.1 PGE-PAMAM的表面张力
        5.5.2 PGE-PAMAM的表观粘度
    5.6 PGE-PAMAM的破乳性能
        5.6.1 破乳剂浓度对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5.6.2 破乳温度对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5.6.3 破乳时间对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5.7 小结
6 AGE/PGE-PAMAM破乳性能评价及其破乳机理研究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测试方法
        6.2.1 界面张力的测定
        6.2.2 Zeta电位的测定
        6.2.3 粒径的测定
        6.2.4 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6.2.5 微观破乳的测定
    6.3 破乳性能对比
        6.3.1 破乳温度对AGE/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6.3.2 破乳剂浓度对AGE/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6.3.3 破乳时间对AGE/P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6.4 自制AGE/PGE-PAMAM与市售破乳剂的对比
    6.5 无机盐和pH对破乳性能的影响
        6.5.1 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A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6.5.2 乳液pH对AGE-PAMAM破乳性能的影响
    6.6 动态破乳过程
        6.6.1 乳液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测试
        6.6.2 微观破乳过程
    6.7 破乳机理研究
        6.7.1 Zeta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6.7.2 界面张力的变化
        6.7.3 AGE/PGE-PAMAM的破乳机理
    6.8 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破乳剂的工作原理
2.原油破乳剂研究现状
    (1)破乳机理相关研究
    (2)复配型破乳剂的研究
    (3)稠油破乳剂的研究
    (4)低温破乳剂的研究
    (5)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的研究
    (6)反相破乳剂的研究
3.破乳剂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4.结论

(7)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重质油-水乳液
        1.2.1 重质油-水乳液类型及其形成
        1.2.2 重质油-水乳液的稳定性
        1.2.3 油-水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1.2.4 石油中天然界面活性物质
    1.3 油-水乳液的破乳
        1.3.1 油-水乳液破乳方法
        1.3.2 化学破乳过程
        1.3.3 重质油-水乳液化学破乳的影响因素
        1.3.4 化学破乳剂
    1.4 分子动力学在重质油-水乳液研究中的应用
        1.4.1 全原子分子动力学
        1.4.2 介观分子动力学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分离与结构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沥青原料的预处理
        2.2.4 界面活性沥青质的提取
        2.2.5 仪器分析
        2.2.6 实验数据分析
        2.2.7 分子结构优化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界面活性沥青质表观形貌
        2.3.2 界面活性沥青质分子量分析
        2.3.3 界面活性沥青质元素分析
        2.3.4 界面活性沥青质的官能团分析
        2.3.5 界面活性沥青质结构构建
        2.3.6 界面活性沥青质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在油水乳液稳定中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油水乳液制备
        3.2.4 乳液液滴粒径测试
        3.2.5 乳液界面性质表征
    3.3 乳液稳定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3.1 模拟力场
        3.3.2 计算模型选择
        3.3.3 计算方法与参数
        3.3.4 模拟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W/O乳状液的稳定性分析
        3.4.2 W/O乳状液的界面性质分析
        3.4.3 IAA在稳定W/O乳状液中的作用
        3.4.4 体系模拟平衡分析
        3.4.5 IAA在体系中的扩散系数
        3.4.6 IAA在油-水界面的吸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制备及对重质油包水乳液的破乳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合成
        4.2.4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表征
        4.2.5 破乳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结构表征
        4.3.2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界面特性
        4.3.3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制备与破乳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合成
        5.2.4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表征
        5.2.5 破乳实验
        5.2.6 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结构表征
        5.3.2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热稳定性
        5.3.3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界面特性
        5.3.4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破乳性能评价
        5.3.5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油水分配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稳定油水乳液的破乳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模拟方法
        6.2.1 W/O乳液粗粒化模型
        6.2.2 模拟力场
        6.2.3 模拟细节及结果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体系模拟平衡分析
        6.3.2 IAA-W/O乳液的破乳过程
        6.3.3 IAA-W/O乳液的破乳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原油乳状液
        1.1.1 原油乳状液的定义和组成
        1.1.2 原油乳状液类型
        1.1.3 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因素
        1.1.4 原油乳状液破乳方法
        1.1.5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1.2 原油破乳剂的开发与机理
        1.2.1 原油破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2.2 破乳剂的分类与常见种类
        1.2.3 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
    1.3 原油破乳剂发展状况与趋势
        1.3.1 国外相关破乳剂的状况
        1.3.2 国内相关破乳剂的状况
        1.3.3 原油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1.4 丙烯酸改性脂肪醇破乳剂必要性及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破乳剂HDTM的合成
        2.2.1 合成方法
        2.2.2 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2.3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表征
        2.3.1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表征
        2.3.2 核磁共振波谱(~1H-NMR)表征
        2.3.3 凝胶色谱分析
        2.3.4 破乳剂HDTM热重分析
    2.4 破乳剂HDTM的理化指标测定
        2.4.1 破乳剂外观、pH值、水溶性
        2.4.2 破乳剂浊点、运动黏度
        2.4.3 二甲苯-水数、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2.4.4 破乳剂表面活性
    2.5 破乳剂HDTM破乳脱水性能评价
        2.5.1 原油含水率测定
        2.5.2 原油乳状液制备
        2.5.3 原油乳状液脱水率测定
    2.6 破乳剂复配与适用性分析
        2.6.1 破乳剂复配
        2.6.2 破乳剂适用性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破乳剂基础物筛选
    3.2 破乳剂HDTM改性工艺条件研究
        3.2.1 聚合反应时间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3.2.2 聚合反应温度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3.2.3 引发剂(BPO)用量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3.2.4 丙烯酸用量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3.2.5 酯化反应时间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的关系
        3.2.6 酯化反应温度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的关系
        3.2.7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3.2.8 实验结果响应面分析
    3.3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的表征分析
        3.3.1 傅里叶红外变换波谱(FT-IR)分析
        3.3.2 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
        3.3.3 凝胶色谱分析
        3.3.4 破乳剂HDTM热重分析
    3.4 改性破乳剂HDTM的理化指标测定
        3.4.1 破乳剂HDTM的基本理化指标检测
        3.4.2 破乳剂HDTM浊点、黏度检测
        3.4.3 破乳剂HDTM水数、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检测
        3.4.4 破乳剂HDTM表面活性检测
    3.5 稳定原油乳状液配制方法研究
        3.5.1 剪切强度(转速)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3.5.2 剪切时间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3.5.3 乳化温度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3.6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破乳脱水工艺研究
        3.6.1 加药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3.6.2 破乳温度对脱水率的影响
        3.6.3 破乳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3.6.4 pH值对脱水率的影响
        3.6.5 破乳脱水工艺优化
    3.7 无机盐类对破乳剂HDTM性能的影响
        3.7.1 无机盐类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7.2 无机盐类对溶液浊点影响
        3.7.3 无机盐类对脱水率的影响
    3.8 复合驱乳化液对破乳剂HDTM性能的影响
        3.8.1 聚丙烯酰胺(HPAM)浓度对脱水率的影响
        3.8.2 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3.8.3 固体微粒对脱水率的影响
        3.8.4 强碱对脱水率的影响
    3.9 破乳剂HDTM适用性和复配研究
        3.9.1 破乳剂HDTM适用性
        3.9.2 破乳剂HDTM复配
    3.10 显微镜像法破乳机理探究
4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新型污油泥破乳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破乳方法
        1.2.1 化学破乳法
        1.2.2 物理破乳法
        1.2.3 生物破乳法
    1.3 三类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的特点
    1.4 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1.4.1 嵌段聚醚类破乳剂
        1.4.2 阳离子酰胺化合物类破乳剂
        1.4.3 三组分复配破乳剂
        1.4.4 烷基酚醛树脂与碳酸亚乙酯类破乳剂
        1.4.5 阳离子单体铵烷疏水缔合型三聚物类破乳剂
        1.4.6 高极性有机胺衍生物类破乳剂
    1.5 污油泥破乳剂的研究方向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文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破乳剂的合成
        2.2.2 污油泥的成分测定
        2.2.3 污油泥处理前后的扫描电镜测定
        2.2.4 破乳剂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情况
        2.2.5 污油泥处理前后的红外谱图测定
        2.2.6 破乳剂的分子量测定
        2.2.7 破乳剂的~(13)C-NMR谱测定
        2.2.8 破乳剂的~1H-NMR谱测定
        2.2.9 破乳剂的粒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破乳剂种类的筛选
    3.2 破乳剂的制备及表征
        3.2.1 单体的选择
        3.2.2 反应温度的考察
        3.2.3 反应时间的考察
        3.2.4 乳化剂的选择
        3.2.5 单体质量分数比对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2.6 产物稳定性的考察
        3.2.7 破乳剂 DW1~DW4 对 1 号污油泥破乳效果的考察
        3.2.8 最佳合成条件
        3.2.9 破乳剂DW1-DW4的红外分析
        3.2.10 破乳剂DW1的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3.2.11 破乳剂DW1的粒径分析
        3.2.12 破乳剂DW1的氢谱核磁分析
        3.2.13 破乳剂DW1的碳谱核磁分析
    3.3 污油泥成分的测定
        3.3.1 污油泥含水率的测定
        3.3.2 含油率的测定
        3.3.3 含渣率的计算
        3.3.4 含油污泥的红外分析
    3.4 污油泥1号的破乳工艺研究
        3.4.1 搅拌时间对1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4.2 搅拌速率对1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4.3 温度对1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4.4 DW1加量对污油泥1号除油率的影响
        3.4.5 静置时间对1号污油泥的影响
    3.5 污油泥2号的破乳工艺研究
        3.5.1 搅拌时间对2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5.2 搅拌速率对2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5.3 温度对2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5.4 DW1对2号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5.5 静置时间对2号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6 污油泥3号的破乳工艺研究
        3.6.1 搅拌时间对3号污油泥的净除油率的影响
        3.6.2 搅拌速率对3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6.3 温度对3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6.4 DW1对3号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6.5 静置时间对3号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7 污油泥4号的破乳工艺研究
        3.7.1 搅拌时间对4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7.2 搅拌速率对4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7.3 温度对4号污油泥净除油率的影响
        3.7.4 DW1对4号污油泥除油率的影响
        3.7.5 静置时间对4号污油泥破乳的影响
    3.8 DW1的破乳机理分析
    3.9 处理前后污油泥的电镜分析
    3.10 本破乳剂的实际应用成本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10)基于化学破乳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双旋流气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3 双旋流气浮装置数值模拟
    3.1 双旋流气浮装置基本结构
    3.2 双旋流气浮装置数值模拟
    3.3 双旋流气浮装置速度分布特征
    3.4 双旋流气浮装置能量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双旋流强化气浮除油机理研究
    4.1 双旋流强化气浮机制与分离性能
    4.2 双旋流强化气浮除油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合成与破乳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合成
    5.3 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化学破乳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双旋流气浮处理试验
    6.1 引言
    6.2 微波破乳-双旋流气浮处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试验
    6.3 双气泡-双旋流气浮处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试验
    6.4 基于化学破乳的双旋流气浮处理现场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海洋原油用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油田联合站采出液油水处理药剂优选及效果评价[J]. 郭民主. 当代化工, 2021(07)
  • [2]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J]. 刘少鹏,徐超,苏伟明,魏强,刘洋. 油田化学, 2021(02)
  • [3]高效低温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 曾浩见,闫冬,铁磊磊,李翔,刘文辉. 精细石油化工, 2021(02)
  • [4]AGE/PGE-DETA为核的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D]. 徐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J]. 杨凯,马英,张帆,杨晓拂. 当代化工研究, 2020(21)
  • [6]提高孤六联稠油脱水效率破乳增效剂开发及应用效果[J]. 许浩伟,高生伟,王芷寒,初伟,高成元,张锡波. 海洋石油, 2020(03)
  • [7]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D]. 马俊. 天津大学, 2020(01)
  • [8]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D]. 王卓.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9]新型污油泥破乳剂的制备及应用[D]. 吴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化学破乳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双旋流气浮处理研究[D]. 王存英.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海洋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