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

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

一、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21)在《油页岩干馏前后脱蜡条件下的页岩油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页岩油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能源,因储量丰富被公认为是石油的替代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由于页岩油中含有大量页岩蜡,导致其密度大、流动性差、不便于运输和存储,严重制约着页岩油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目前工业生产中,在页岩油加工生产成品油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脱蜡工艺,方法是直接从页岩油中脱去页岩蜡,操作复杂且工艺较难实现;而页岩油中的蜡质成分来源于油页岩中的页岩蜡,所以本课题提出在干馏前对油页岩进行脱蜡以达到减少干馏后页岩油中页岩蜡的目的。本课题采用油页岩脱蜡和页岩油脱蜡两种方式来达到脱去页岩油中页岩蜡的目的,设计试验对比分析油页岩脱蜡和页岩油脱蜡对制得的页岩油性质的影响,为页岩油脱蜡工艺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通过脱蜡前后油页岩的铝甑试验、工业分析试验、元素分析试验、发热量测定、扫描电镜试验和比表面积分析等实验研究脱蜡对油页岩燃料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脱蜡后含油率降低,半焦产率降低,不凝气体产率升高,且混合溶剂脱蜡比单一溶剂脱蜡对油页岩燃料特性的影响更大;脱蜡后油页岩的挥发分含量降低,水分含量降低,灰分含量增加;脱蜡后油页岩的C、H、N、S元素的含量均降低;脱蜡后油页岩的发热量降低;油页岩预脱蜡后比表面积增大,总孔容积变大,表面变得粗糙破碎,结构凹凸不平,微裂隙和微孔增多,且混合溶剂脱蜡对油页岩表面的改造和破坏更明显。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脱蜡方式得到的页岩油与原始页岩油的密度、粘度、凝点、倾点和发热量等,研究不同脱蜡方式对页岩油油品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脱蜡和页岩油脱蜡两种脱蜡方式都可以使页岩油的密度、粘度、凝点和倾点下降,且页岩油脱蜡后效果最明显,二甲苯溶剂脱蜡效果最差。油页岩预脱蜡和页岩油脱蜡对页岩油发热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页岩油脱蜡后热值略有降低,油页岩预脱蜡使干馏炼制的页岩油发热量增加。通过页岩油<300℃馏分的GC-MS试验,页岩油>300℃馏分的FT-IR试验和液相NMR试验详细研究了两种脱蜡方式对页岩油化合物组成、官能团分布和分子结构参数的影响。通过GC-MS试验发现由于页岩蜡的脱出,页岩油<300℃馏分中烷烃含量降低明显,混合溶剂脱蜡后烷烃含量更低,说明从油页岩中脱出的页岩蜡以烷烃化合物为主;通过FT-IR谱图分析,发现脱蜡能使页岩油>300℃馏分脂肪链平均长度变短和异构化程度升高,其中页岩油脱蜡油>300℃馏分脂肪链平均长度最短和异构化程度最高;通过1H NMR和13C NMR试验研究两种脱蜡方式对页岩油>300℃馏分分子结构参数的影响,发现不同脱蜡方式对脂肪链平均长度变短的影响:页岩油脱蜡>混合溶剂预脱蜡>单一溶剂二甲苯预脱蜡。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油页岩干馏前脱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页岩油中蜡质成分从而改善页岩油油品性质的目的,且混合溶剂脱蜡比单一溶剂脱蜡效果更好,却没有页岩油脱蜡的效果好。油页岩脱蜡和页岩油脱蜡使页岩油的油品性质改善的微观机理是有机溶剂将页岩油中的长链烷烃化合物脱去,导致页岩油中脂肪链平均长度变短和脂肪链支化程度升高。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杨森[3](2021)在《润滑油酮苯脱蜡工艺优化与腐蚀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各大炼油厂产能的持续扩张,炼油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又对全球市场的燃料需求造成了进一步冲击。加之近年来汽柴油价格的持续走低,炼油企业盈利创收承受巨大压力,企业生存面临困境。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对高品质润滑油的需求量却与日俱增,但国内相关产能却存在工艺落后、产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将现有装置进行结构调整和工艺改进使之适应高品质润滑油的生产是老牌炼油企业增产增效的理想方式。对国内外润滑油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具备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能力是炼油企业盈利创收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国内某炼厂传统“老三套”基础油生产技术中的酮苯脱蜡装置进行结构调整与工艺优化,该炼厂基础油品质和产量均有所提升。生产经验显示,采用停加预稀释溶剂和调整各个脱蜡段的溶剂稀释比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基础油收率。针对酮苯脱蜡装置溶剂回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腐蚀泄漏问题,结合工艺流程对腐蚀频发部位进行了初步分析。以装置中某换热器和脱酮塔为典型,借助多种分析检测技术对现场采集的工作介质进行物质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在循环溶剂中逐渐富集的微量有机酸、乙酸和环烷酸等是导致腐蚀泄漏频发的根本原因。20碳钢和304不锈钢是酮苯脱蜡装置的常用材料,通过在大气和低压无氧环境中开展旋转挂片腐蚀失重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材质在多种现场采集工作介质中的腐蚀规律。对经换热器壳程后溶剂腐蚀的20碳钢试样进行了微观腐蚀产物形貌及元素分析,发现腐蚀产物形貌由疏松不均匀结构向致密均匀结构的转变是腐蚀速率出现转折的原因。20碳钢在不同工作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是304不锈钢的数百倍。氧化、析氢腐蚀、微电池腐蚀及孔蚀等多重因素构成溶剂回收系统的腐蚀机理。将设备材质由20碳钢升级为304不锈钢、严格控制溶剂中的溶氧量以及向溶剂回收系统中适量注碱可有效减少腐蚀泄漏的发生。

杨青松,吕罡,田阳[4](2019)在《酮苯脱蜡技术工业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蜡是由原油蒸馏所得到的润滑油馏分油,经过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等过程得到的石油加工产品。石蜡在食品、药品、包装材料、电器元件、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国内石蜡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两家公司,随着石油开采时间的增加,高含蜡原油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石蜡生产装置逐渐减少。介绍了某厂酮苯脱蜡装置的生产现状及近几年的生产运行情况,总结出装置优化生产的措施。

吴文广[5](2019)在《酮苯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实验室中研究了酮苯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的新工艺,通过实验选取最佳操作参数,并与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产品收率与质量进行分析和比较。经研究发现新工艺在加工减四线原料时,比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脱蜡油和精蜡总收率高4.7%,精蜡含油量低0.23%,能耗略有增加。新工艺在高桥石化2#酮苯装置工业得到应用,通过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加工原料、溶剂组成、溶剂稀释比、溶剂含水量等工艺参数对产品的影响,优化选取出最佳操作参数。在与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在工业应用对比中发现,新工艺在生产减四线时脱蜡油收率平均提高6.54%,精蜡含油量平均下降3.36%,验证了实验室中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在处理重质油时明显优于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而加工轻质油时两套工艺在收率和精蜡含油率上的差别不明显,但新工艺的能耗高于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工艺应用说明新工艺在加工重质原料效益要明显高于轻质原料,每月可以增效629.59万元,所以应提高加工重质油的比例,或者通过流程改造切换,提升新工艺的竞争力。

赵悦[6](2019)在《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费托合成油(F-T合成油)中含有大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α-烯烃,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合理的F-T合成油利用工艺。若能开发出合适的F-T合成油分离技术,对F-T合成油的精细化增值利用及其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间歇精馏实验方法对费托合成轻油进行了预分离,得到了C5-C9各碳数窄馏分产品,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对窄馏分产品进行了组成分析;通过多次间歇精馏对主要产品(即C6及C8窄馏分产品)质量含量较高的温度段馏分进行了富集,进一步提纯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C6及C8窄馏分产品。一方面为热力学研究选择关键组分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为后续研究正/异构烃分离的实验提供原料。此外选取C6窄馏分产品作为代表,通过连续精馏实验方法得到了C6窄馏分产品,并可用于后续建立的模拟模型验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提纯分离后得到的C6及C8窄馏分产品中的主要杂质,并采用汽液双循环相平衡釜测定了常压(通过公式校正到标准大气压101.3 k Pa)下五组关键组分二元物系(即1-己烯/2-己烯、1-己烯/2-甲基戊烷、1-己烯/3-甲基戊烷、1-辛烯/2-辛烯、1-辛烯/3-甲基庚烷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别应用三种热力学模型(即Wilson、NRTL、UNIQUAC模型)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交互作用参数。在此基础上,将获得的热力学交互作用参数引入流程模拟软件的物性数据库,运用模拟软件对F-T合成油的分离流程进行了模拟。在F-T合成油预分离流程中,分析了不同分离序列的能耗,以选出较优的分离流程,此外引入了隔壁塔节能技术,与相应常规流程相比隔壁塔流程的能耗和TAC分别减少了11.7%和10.1%。在C6及C8窄馏分α-烯烃分离流程中,引入了差压热耦合技术,与相应常规流程相比差压热耦合流程的TAC减少了约45%。最后针对C6及C8窄馏分中正/异构烃的高效分离问题,采用了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正/异构烃分离的方法。研究了C6及C8烃类纯物质、简易C8烃类混合物、F-T合成油C8窄馏分三类物质的尿素包合反应。分别探究了降温时间、尿素量、乙醇量、水量以及洗涤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分离后,F-T合成油C8窄馏分中正构烃的质量含量可达98wt%以上。

李翔[7](2019)在《润滑油工艺优化生产导热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润滑油Ⅱ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老三套”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的,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或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加氢精制、白土补充精制。所得Ⅱ类基础油杂质少,饱和烃含量高(芳烃含量小于10%),热安定性和抗氧化性好。导热油作为一种传递热量的介质,具有非常好的传热效果。国内现有“加氢法”生产的矿物型导热油工作温度低,热氧化安定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本论文以矿物型导热油的生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现有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装置,进行了导热油的试生产过程研究。由于导热油与润滑油基础油性能要求的差异,在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转为生产导热油时,各生产装置需要进行一定的工艺调整。原来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过程是来自于常减压装置的减三线分别经过糠醛精制、加氢精制、酮苯脱蜡和白土精制等工艺过程;相比于基础油,导热油要求黏度低,黏度指数高,开口闪点高,氧化安定性好。经分析通过调整一定的工艺操作指标和参数考察生产导热油的性能,包括糠醛精制装置设定萃取塔顶温度109℃,塔底温度74℃,剂油比1.7:1;加氢装置调整加氢处理反应温度为369℃,加氢精制反应温度为283℃,减压塔底温度235℃,减一线和轻质润滑油的侧线馏出温度分别为165℃和202℃,减压塔汽提蒸汽量为580kg/h;酮苯脱蜡装置设定给氨量47%阀位,酮比为70/30,氨依次进入三组套管结晶器的比例分配为2.5:3.5:4;白土装置调整白土加入量为0.8 m%,白土接触温度202℃,接触时间28min。调整各装置操作参数后得到最终产品导热油,其油料的运动黏度(40℃)为27.99mm2/s,倾点-22℃,残炭0.03m%,酸值0.003 mg KOH/g,开口闪点222℃,氧化安定性(旋转氧弹实验150℃)389min。符合GB23971-2009《有机热载体》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工艺流程简单,利用原有的生产装置,投资少、能耗低、操作费用低,无废液排放、运行稳定等特点。

徐启昌,许凤斌,张立好,王恩良[8](2019)在《溴化锂制冷机组在石化尿素脱蜡系统中的应用与调试》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介绍了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应用溴化锂制冷机组制备循环冷冻水的背景、工艺环境及溴化锂制冷机组的工艺特点,为石油化工装置安装调试溴化锂制冷机组过程提供参考。通过总结FG-73H*2型溴化锂制冷机组在尿素脱蜡装置循环冷冻水(7~13℃)中的应用与调试的实践经验,针对一次调试发现技术问题,分析出装置工况变换影响是溴化锂制冷机组稳定运行的原因,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经过二次调试,解决了机组不能适应热负荷变化及外环境干扰问题,最终溴化锂机组能10%~100%自动调节热负荷,很好的适应生产工艺环境,满足了生产需求。调试结果证明:蒸汽动力型溴化锂制冷机组能够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可稳定供应7~13℃循环冷冻水。

金喆楠[9](2017)在《浅谈尿素脱蜡装置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尿素脱蜡工艺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成的,随着大庆油田的逐年减产,原油性质不断发生改变以及装置老化,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结合装置现状,提出筛选合适的原料油,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的目的。

周玉鹏[10](2016)在《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热力学及宏观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第一代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FAME)受原油价格下跌等影响导致产能过剩,拓宽FAME向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转化途径显得尤为迫切。在前期研究的催化剂基础上,本论文旨在考察NiMo/NiAl2O4催化FAME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结构稳定性,并进行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和宏观动力学研究,为相关催化技术的工业放大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NiMo/NiAl2O4催化剂经过1010 h的长周期加氢反应,原料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分别高于98%和97%,表明NiMo/NiAl2O4催化剂具有优异的FAME加氢反应活性、选择性和结构稳定性。为避免加氢反应中因FAME中双键而出现的聚合产物,提出了先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加氢饱和再加氢脱氧制生物烷烃的工艺路线。在釜式反应器中,镍铝合金催化FAME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90℃、氢压2.0 MPa、催化剂质量含量2.0%和反应时间20 min,在此反应条件下,FAME中饱和率和选择性都可达到99.9%。宏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FAME浓度、氢压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级数分别为1.0级、0.81级和2.0级。而整体反应的反应活化能为15.4 kJ·mol-1;反应的放热量为387.34 kJ·kg-1。饱和FAME进一步加氢制备生物烷烃在温度为380℃、压力为2.0 MPa、空速为0.5 h-1和氢油比为1000:1下进行。基于温度、空速等参数对生物烷烃收率的影响简要探讨了FAME催化加氢的反应规律、反应热力学和反应路径,计算得到的FAME在380℃催化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反应热效应为896.5-940.3 kJ·kg-1。

二、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油页岩干馏前后脱蜡条件下的页岩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能源现状
        1.1.2 油页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1.1.3 页岩油及页岩蜡的成分和性质
        1.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页岩干馏研究现状
        1.2.2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3 油页岩脱蜡研究现状
        1.2.4 页岩油脱蜡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试验样品及试剂
    2.2 油页岩干馏试验
        2.2.1 实验装置
        2.2.2 干馏试验
    2.3 油页岩基本性质和物理特性的分析
        2.3.1 油页岩铝甑分析
        2.3.2 油页岩比表面积分析
        2.3.3 扫描电镜试验
    2.4 页岩油的分馏和脱蜡
        2.4.1 页岩油的馏分切割
        2.4.2 页岩油酮苯脱蜡
    2.5 油品性质分析
        2.5.1 页岩油的密度
        2.5.2 页岩油的粘度
        2.5.3 页岩油的凝点、倾点
        2.5.4 页岩油的发热量
    2.6 页岩油的组成成分和分子结构分析
300℃馏分的FT-IR试验'>2.6.2 页岩油>300℃馏分的FT-IR试验
300℃馏分的NMR试验'>2.6.3 页岩油>300℃馏分的NMR试验
第3章 脱蜡对油页岩燃料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脱蜡对油页岩含油率的影响
    3.2 脱蜡对油页岩燃料特性的影响
    3.3 脱蜡对油页岩物理性质的影响
        3.3.1 脱蜡前后油页岩的比表面积分析
        3.3.2 脱蜡前后油页岩的微观表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蜡对页岩油油品性质的影响
    4.1 脱蜡对页岩油密度的影响
    4.2 脱蜡对页岩油粘度的影响
    4.3 脱蜡对页岩油凝点和倾点的影响
    4.4 脱蜡对页岩油发热量的影响
    4.5 脱蜡对页岩油馏程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蜡前后页岩油的微观特性分析
300℃馏分的官能团表征'>5.1 页岩油>300℃馏分的官能团表征
        5.1.1 脂肪类物质结构分析
        5.1.2 含氧官能团结构分析
        5.1.3 芳香类官能团结构分析
300℃馏分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5.2 页岩油>300℃馏分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00℃馏分的1H NMR分析'>5.2.1 页岩油>300℃馏分的1H NMR分析
300℃馏分的13C NMR分析'>5.2.2 页岩油>300℃馏分的13C NMR分析
300℃馏分的分子结构参数计算'>5.2.3 页岩油>300℃馏分的分子结构参数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润滑油酮苯脱蜡工艺优化与腐蚀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润滑油行业发展现状
        1.2.1 润滑油产品结构变化
        1.2.2 润滑油供需关系
        1.2.3 润滑油的质量要求
        1.2.4 生物基润滑油
    1.3 矿物质润滑油生产
        1.3.1 原料性质
        1.3.2 润滑油添加剂
        1.3.3 润滑油基础油生产
    1.4 酮苯脱蜡装置腐蚀现象
    1.5 腐蚀监控与分析方法
        1.5.1 工业腐蚀监测技术
        1.5.2 腐蚀分析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酮苯脱蜡装置结构改造与工艺优化
    2.1 临商原油的性质
    2.2 润滑油脱蜡工艺技术
    2.3 酮苯脱蜡装置结构调整
        2.3.1 原酮苯脱蜡装置结构
        2.3.2 装置结构改造升级方案
        2.3.3 提质增效成果
    2.4 酮苯脱蜡装置工艺优化
        2.4.1 基础油收率的影响因素
        2.4.2 基础油生产工艺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溶剂回收系统典型腐蚀故障及介质分析
    3.1 溶剂回收系统工艺流程
    3.2 溶剂回收系统腐蚀状况
        3.2.1 换热器H-117腐蚀泄漏
        3.2.2 罐体腐蚀
        3.2.3 脱酮塔T-109管线腐蚀
        3.2.4 后冷器L-111壳体腐蚀
    3.3 溶剂回收系统腐蚀介质分析
        3.3.1 物质成分分析方法
        3.3.2 减三线油HVI-Ⅱ-6为工艺进料
        3.3.3 减四线油HVI-Ⅱ-10为工艺进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回收系统用材腐蚀规律及防腐策略研究
    4.1 旋转挂片腐蚀失重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腐蚀速率分析
        4.1.3 腐蚀产物形貌与元素分析
    4.2 低压无氧环境中旋转挂片腐蚀失重试验
    4.3 腐蚀机理分析及防腐措施
        4.3.1 腐蚀机理
        4.3.2 防腐措施
        4.3.3 防腐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酮苯脱蜡技术工业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酮苯脱蜡装置工艺原理简述
2 酮苯脱蜡装置概况
    2.1 原料及性质
    2.2 产品质量
    2.3 主要操作条件
    2.4 能耗统计
3 装置工艺调整
    3.1 降低蒸汽消耗
        3.1.1 降低新鲜溶剂配比,减少回收蒸汽用量
        3.1.2 降低回收末次塔汽提蒸汽使用量
        3.1.3 乏汽的有效利用
        3.1.4 取消防冻凝直排蒸汽
    3.2 降低新鲜水消耗
    3.3 减少电消耗
        3.3.1 合理匹配机组运转台数
        3.3.2 合理使用调频器和增减空冷风机运转台数
        3.3.3 简化操作节省用电
    3.4 减少循环水用量
4 结论

(5)酮苯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原料脱蜡、脱油技术革新
        2.1.1 冷榨脱蜡
        2.1.2 尿素脱蜡
        2.1.3 分子筛脱蜡
        2.1.4 生物脱蜡
        2.1.5 加氢异构脱蜡
        2.1.6 混合溶剂脱蜡
    2.2 酮苯脱蜡脱油工艺原理
        2.2.1 酮苯脱蜡原理
        2.2.2 酮苯脱油原理
    2.3 影响溶剂脱蜡和脱油的工艺因素
        2.3.1 原料油的性质
        2.3.2 溶剂的选择
        2.3.3 溶剂组成
        2.3.4 溶剂比
        2.3.5 加入溶剂的方式
        2.3.6 脱蜡温度
        2.3.7 冷却速度
        2.3.8 溶剂含水量影响
    2.4 溶剂脱蜡技术发展趋势
        2.4.1 新溶剂的使用
        2.4.2 脱蜡助剂
        2.4.3 设备的改进
        2.4.4 技术的改进
    2.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3章 实验室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原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1 实验条件的选取
        3.4.2 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
        3.4.3 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
        3.4.4 两种工艺流程的实验室结果比较
第4章 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的工业应用
    4.1 工艺流程介绍
        4.1.1 原料油结晶系统
        4.1.2 脱蜡过滤系统
        4.1.3 脱油过滤系统
        4.1.4 氮气循环系统
        4.1.5 回收系统
        4.1.6 冷冻系统
    4.2 工艺应用的加工数据分析
        4.2.1 原料对石蜡含油量的影响
        4.2.2 溶剂组成对精蜡含油量的影响
        4.2.3 溶剂稀释比对石蜡含油量的影响
        4.2.4 过滤对含油量的影响
        4.2.5 滤液循环工艺对石蜡含油量的影响
        4.2.6 溶剂含水量
    4.3 与一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的工业生产对比
第5章 经济效益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费托合成技术及产物利用
        1.1.1 费托合成技术
        1.1.2 F-T合成油的利用方法
    1.2 F-T合成油分离技术
        1.2.1 Sasol公司1-辛烯生产线
        1.2.2 反应精馏分离法
        1.2.3 反应萃取精馏分离法
        1.2.4 反应萃取分离法
    1.3 蒸馏过程节能技术
        1.3.1 隔壁塔技术
        1.3.2 差压热耦合技术
    1.4 化工过程模拟
    1.5 汽液相平衡
        1.5.1 相平衡测定方法
        1.5.2 计算方法
    1.6 尿素包合反应
        1.6.1 反应原理
        1.6.2 反应的应用领域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F-T合成轻油窄馏分预分离实验
    2.1 间歇精馏实验
        2.1.1 实验装置及样品分析方法
        2.1.2 预分离实验
        2.1.3 提纯分离实验
    2.2 窄馏分杂质分析
        2.2.1 样品分析方法
        2.2.2 分析结果
    2.3 连续精馏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流程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液相平衡实验及模型关联
    3.1 汽液相平衡实验
        3.1.1 实验试剂及样品分析方法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流程
        3.1.4 装置可靠性检验
        3.1.5 汽液相平衡实验结果
    3.2 汽液相平衡数据一致性校验及模型关联
        3.2.1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3.2.2 模型关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F-T合成轻油分离过程模拟与新工艺开发
    4.1 模拟模型建立
    4.2 F-T合成轻油预分离流程
        4.2.1 常规流程
        4.2.2 隔壁塔流程
    4.3 α-烯烃分离流程
        4.3.1 常规流程
        4.3.2 差压热耦合流程
    4.4 经济评价
        4.4.1 F-T合成轻油预分离
        4.4.2 α-烯烃分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分离正/异构烃
    5.1 实验装置与试剂
    5.2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
        5.3.1 烃类纯物质
        5.3.2 简易C_8烃类混合物
        5.3.3 F-T合成油C_8窄馏分
    5.4 正构烷烃与烯烃的分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润滑油工艺优化生产导热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导热油
        1.1.1 导热油的定义
        1.1.2 导热油的性能
        1.1.3 导热油的分类
    1.2 导热油的性能指标
        1.2.1 检验指标
        1.2.2 选用标准
    1.3 国内外导热油研究和生产的现状
        1.3.1 国外导热油现状
        1.3.2 国内导热油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章 生产装置简介
    2.1 糠醛精制装置
        2.1.1 基本原理
        2.1.2 主要操作指标及产品性质
    2.2 润滑油加氢装置
        2.2.1 基本原理
        2.2.2 主要操作指标及产品性质
    2.3 酮苯脱蜡装置
        2.3.1 基本原理
        2.3.2 主要操作指标及产品性质
    2.4 白土精制装置
        2.4.1 基本原理
        2.4.2 主要操作指标及产品性质
第三章 生产导热油的工艺优化
    3.1 原料性质的变化
    3.2 糠醛精制装置
        3.2.1 剂油比对黏度的改善
        3.2.2 抽提温度对氧化安定性和颜色的改善
    3.3 润滑油加氢装置
        3.3.1 加氢处理反应温度对黏度及黏度指数的影响
        3.3.2 加氢精制反应温度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
        3.3.3 分馏系统对黏度的影响
        3.3.4 分馏系统对闪点的影响
        3.3.5 分馏系统对颜色的影响
    3.4 酮苯脱蜡装置
        3.4.1 对凝点的改善
        3.4.2 副产品蜡膏的质量
    3.5 白土精制装置
        3.5.1 对油品颜色和氧化安定性的改善
        3.5.2 对残炭的改善
    3.6 小结
第四章 产品质量
    4.1 糠醛精制油质量
    4.2 加氢重润含蜡基础油质量
    4.3 酮苯脱蜡油质量
    4.4 白土精制油质量
    4.5 装置能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溴化锂制冷机组在石化尿素脱蜡系统中的应用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设备情况
    2.1 溴化锂制冷机组简介
    2.2 溴化锂制冷机组工艺特点
    2.3 溴化锂制冷机组——尿素脱蜡工艺系统的特点
3 溴化锂制冷机组初次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初次调试运行情况
    3.2 调试制冷机组技术方案
4 二次调试情况
5 结论

(9)浅谈尿素脱蜡装置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公司尿素脱蜡装置生产运行存在的问题
    2.1 原料因素
        2.1.1 原料性质的影响
        2.1.2 尿液组成的影响
    2.2 操作条件
        2.2.1 尿料损失的影响
        2.2.2 反应温度
    2.3 设备方面影响
        2.3.1 D-21/1 (脱蜡液罐)
        2.3.2 氨水罐
3 改进对策
    3.1 原料方面的改进
    3.2 操作条件的改进
        3.2.1 调整尿液组成
        3.2.2 控制反应温度
    3.3 设备方面改进
        3.3.1 增大D-21 (脱蜡液罐) 容积
        3.3.2 放氨水线改为固定式管线

(10)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热力学及宏观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烷烃的性质、用途和制造方法
        1.1.1 生物烷烃的性质
        1.1.2 生物烷烃的用途
        1.1.3 生物烷烃的制造方法
    1.2 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技术进展
        1.2.1 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催化剂
        1.2.2 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工艺
        1.2.3 当前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技术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条件
    2.2 实验仪器装置及流程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步骤
        2.3.1 催化剂制备
        2.3.2 催化剂装填
        2.3.3 系统检漏
        2.3.4 催化剂预处理
    2.4 产物分析
    2.5 转化率及选择性计算方法
    2.6 催化剂的表征
第三章 长周期反应及工艺路线的确定
    3.1 长周期反应和工艺路线的确定
    3.2 产品分析和催化剂的表征
        3.2.1 产品分析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3 小结
第四章 热力学研究
    4.1 反应过程
    4.2 热力学基础数据计算
    4.3 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4.3.1 反应热与自由能计算
        4.3.2 平衡常数的计算
    4.4 反应体系的放热量计算
        4.4.1 脂肪酸甲酯加氢饱和反应的放热
        4.4.2 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反应的放热
    4.5 小结
第五章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的宏观动力学研究
    5.1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工艺条件的确定
        5.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1.2 反应压力的影响
        5.1.3 催化剂量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5.2 脂肪酸甲酯加氢饱和动力学实验设计
        5.2.1 内外扩散的影响
        5.2.2 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建立
        5.2.3 实验因数设计和实验结果
    5.3 各个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及动力学模型方程中参数估值
        5.3.1 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及β和 Ea的确定
        5.3.2 氢气压力的影响及γ参数的确定
        5.3.3 催化剂质量浓度的影响及α参数的确定
    5.4 宏观动力学模型方程的确立
    5.5 小结
第六章 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脱氧的规律及宏观动力学研究
    6.1 实验因素设计与结果
    6.2 反应类型及反应图式
    6.3 反应条件对产品组成的影响
        6.3.1 对剩余甲酯原料的影响
        6.3.2 对生物烷烃的影响
        6.3.3 对异构烷烃的影响
        6.3.4 对烯烃的影响
        6.3.5 对脂肪醇的影响
        6.3.6 对脂肪酸的影响
    6.4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6.4.1 宏观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建立
        6.4.2 宏观动力学模型方程中参数的计算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油页岩干馏前后脱蜡条件下的页岩油特性研究[D]. 赵倩.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润滑油酮苯脱蜡工艺优化与腐蚀防护研究[D]. 杨森. 山东大学, 2021(12)
  • [4]酮苯脱蜡技术工业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J]. 杨青松,吕罡,田阳. 当代化工, 2019(11)
  • [5]酮苯二段低温脱蜡—二段脱油工艺研究[D]. 吴文广.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6]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D]. 赵悦. 天津大学, 2019(06)
  • [7]润滑油工艺优化生产导热油的研究[D]. 李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溴化锂制冷机组在石化尿素脱蜡系统中的应用与调试[J]. 徐启昌,许凤斌,张立好,王恩良. 石油石化节能, 2019(01)
  • [9]浅谈尿素脱蜡装置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 金喆楠.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03)
  • [10]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生物烷烃的热力学及宏观动力学研究[D]. 周玉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6(05)

标签:;  

尿素脱蜡装置的设计与生产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