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健康教育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健康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现代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罗茜[2](2021)在《权力、信任、规则:医务社会工作深度嵌入医疗场域的机制分析研究 ——以S医院社工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与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的一种产物被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有依靠科学技术牢牢固守专业权威的临床科室,也有行政管理的决策层,他们掌握着医院资源,自觉搭建起壁垒,外界新生事物较难进入。但在经验实践中发现,医务社会工作可以逐步“嵌入”院内并呈现深度嵌入的发展形态。那么医务社会工作是如何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实现深度嵌入呢?为此,本研究以S医院社工部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呈现了社工部与院内多主体展开合作及其背后的深层机制。本文使用了嵌入性理论的观点,即专业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嵌入”原有的服务体系,而且双方还内嵌于以服务对象为本的根本逻辑中。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社工部面临如何处理与决策层、临床科室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对关系,其关系背后反映了权力、信任、规则三大要素特征。在决策层与社工部的权力关系中,关键人物的流动性与纽带性为社工部提供庇护,社工部又通过这一途径向上展示专业服务成效;在临床科室与社工部的信任关系中,双方从尝试信任到合作承认,再到专业信服,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在社会工作专业与社工部的规则指引中,知识、技能、价值能指导社工部秉持一套规则践行日常服务,能坚持价值中立、将问题视角转换为优势视角、消解医学权威所带来的束缚压制。研究发现,权力、信任、规则相互关联,以此塑造社工部的嵌入形态,不同的组合会带来社工部嵌入形态的不同。权力、信任编织了一张紧密的社会网,让社工部“嵌入”医院时拥有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以服务对象为本的专业规则牵引着权力、信任的生成和演化,并指导着社工部的日常服务实践。所以,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场域实现深度嵌入遵循了以服务对象为本的实质规定,嵌入与院方多主体所形成的的关系只是基础性的。最后,本文对医学科学性与社会工作社会性,及专业协作间医护人员与社工从业者的权力分配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希冀该研究能为医务社会工作“嵌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郝文丽[3](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 ——以S养老机构“高血压健康管理小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慢性病问题突出,而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且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几乎两位老人中就有一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病程长且无法治愈,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势必是一场“持久战”,而通过患者有效、科学的健康管理可以控制血压,改善病情。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养老的场所,老年人群集中且高血压老人患病率较高,这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若养老机构高血压患者可以提升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其更有利地控制病情,促进健康增进行为,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地安度晚年。而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工作介入高血压老人的健康管理研究还较少。论文选取S养老机构高血压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参与观察法开展研究,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及增能理论进行需求分析,秉承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为养老机构高血压患者提升健康管理能力进行服务。首先,笔者从S养老机构高血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需求出发,与养老机构医务人员一起评估其需求、基于高血压老人的健康管理需求、问题及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确定小组目标,小组性质及小组计划。本研究共制定并实施六次小组活动,从健康知识、运动锻炼、同伴学习等多方面满足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需求及提升其健康管理能力,并根据组员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方案。最后,对实务介入进行成效评估,发现小组成员高血压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提高、锻炼行为保持情况良好、同伴经验学习得到提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小组工作在促进养老机构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社会工作的介入必要且可行。研究最后,笔者对实务过程进行了两点总结——小组工作的介入有利于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需求的满足;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并对服务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及服务效果的持续性难以保证进行反思。本研究为社会工作者在慢性病群体,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群体服务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定位。

李爽[4](2020)在《小组社会工作在牧业社区开展医务互助的实践与反思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G嘎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牧业社区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均有强烈的独特性。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的G嘎查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并以平克斯和米纳汉的“四个基本系统”理论为支撑,以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为依据展开讨论。对在G嘎查开展的医务互助小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介绍,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本文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相关文献、概念界定、基本理论、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介绍内蒙古四子王旗G嘎查的基本概况,同时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小组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小组工作的可行性;第二章论述在牧业社区开展小组工作的实际情况,共包括三次小组,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对小组进行了评估;第三章根据“四个基本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对实践过程和自身进行专业性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在牧业社区开展医务互助的实践与反思探讨出小组工作在牧业社区的适用方法,并且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增强牧民间的互助,构建覆盖整个牧业社区的医务互助体系,提高牧民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介入牧业社区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牧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张富花[5](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薛惠普[6](2020)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学术文本汉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段落和语篇已日益成为可供接受的翻译单位。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提出语篇衔接理论,将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该理论注重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衔接和连贯上的对等,从而避免机械式翻译。这完全符合学术文本翻译的首要原则,即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衔接理论分类清晰,实用性强,因此有助于指导学术文本翻译。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异,以学术文本——《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哲学与科学新发展》(节选)为材料,分析这五种衔接类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模式,以期实现译文的通顺连贯,而连贯正是衔接的目的。因此,将这些衔接手段应用于翻译过程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张俊莹[7](2020)在《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在数量增多的同时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从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关注个人身体健康,对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量和需求层次的增加,全方位,精准的提供多元化的社区健康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正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在提供为老服务方面存在公共卫生服务供应不足的现象,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而社区作为距离社区老年人最近的基层单位,最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需求,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最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为老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对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的民生,健全养老服务、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x社区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发展现状,通过社会工作介入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路径和方法。首先,笔者通过访谈、观察了解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以及评估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需求。其次,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增能理论,运用社区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通过开展以疾病预防、老年保健、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小组实践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根据社区现状以及社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链接资源、组织活动、招募为老服务志愿者等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内容。最后,总结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实务经验,得出研究结论。

李晓元[8](2019)在《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发事件的爆发看似偶然,实则其背后无不蕴藏着某些必然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并化解其中的思想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古今中外的众多案例表明,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面临诸如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诱发新时期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面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度大、连锁效应多等特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应加以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应对。作为对人们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引导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更是责无旁贷。应对新时期各类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所为且大有可为。围绕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解读。借鉴学界以往关于突发事件含义的研究成果,与若干相关概念进行对比,揭示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概括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以新时期为时间背景,论述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引出新时期突发事件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对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基本规定,明确其主要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具体到抽象,简述四类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应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总结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为基础,为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及其运行等内容论述,划定基本论域和框架。第二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近指导原则和理论借鉴。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以保证性质和方向,同时借鉴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拓宽视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要求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近指导原则,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现代思维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坚持唯物史观理论视界,准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充分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需要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借鉴,具体包括:社会控制、公共危机管理、社会预警等管理学理论;社会失范、社会保障、社会冲突等社会学理论;相对剥夺、群体心理、灾害心理等心理学理论;以及公共治理、政治稳定等政治学理论。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及其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耦合作用,同时也是化解突发事件所导致的各类思想矛盾的有效途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具体有:社会稳定、动员协调、共识凝聚、人文关怀、心理调适等功能。正是具有这些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显得十分必要。这种介入是通过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呈现出来的,包括危机预警、信息发布、协调联动、心理干预等机制。本章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原因、意义、表现等问题,为进一步论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主要阐述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方略、环节、路径,具体的内容、方法、载体等体系,以及运行中“人”的因素等问题。运行是一个具体的动态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主体与客体是对运行中担任不同角色和任务人群的划分,二者间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系统介入是基本的原则性方略,在运行中既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到因势利导、差别对待,又要根据事件发展全程贯通于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处置三个环节,做到动态干预。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以应急教育为主的内容体系、注重感召激励的方法体系和灵活多样的载体体系为基本骨干框架,通过政府主导、舆论信息引导、公众志愿参与、宣传鼓动等路径加以实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抽象到具体,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有助于提高理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本课题的最终旨向和落脚点。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填补相关理论空缺,还是在实践中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买托合提·居来提[9](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指出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刘洪超[10](2019)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本要求,以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职业能力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践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历程,剖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提出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由绪论(第一章)、正文(第二章一第五章)、结论三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作出综述和评析,阐明论文的逻辑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揭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其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辅导员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指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最终来源、发展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体现了辅导员职业特征和个体特征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三者构成了以主体为核心、以客体为基础、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思想基础。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辅导员职业效能感,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所在。从胜任到超胜任的积极视角看,思想政治价值理论、环境理论和对象理论为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对象和实践的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需要把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以便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实现职业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促进辅导员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章阐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辅导员岗位的最初设立旨在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逐渐清晰。本研究归纳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原则、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模型。第四章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本章立足现实、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在总结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和政策变迁的基础上,概括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明确了未来的政策取向;着重分析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重要作用和某些不足;特别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完善、层级水平不清晰和建设条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其形成的诸多深层原因,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提出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即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系统,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系统,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系统,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实践提供参考。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健康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现代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现代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2)权力、信任、规则:医务社会工作深度嵌入医疗场域的机制分析研究 ——以S医院社工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1.3.1 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1.3.2 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医务社会工作
        1.4.2 嵌入
        1.4.3 权力
        1.4.4 信任
        1.4.5 规则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第2章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视角:嵌入性理论
        2.1.1 嵌入性思想的回顾
        2.1.2 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2.2 分析框架:“权力—信任—规则”
第3章 间接式权力:决策层对社工部的纵向庇护力量
    3.1 内外推动下产生的庇护
        3.1.1 医院系统的内生需求
        3.1.2 制度环境的外部推动
    3.2 在流动性与纽带性的混合中收获庇护
        3.2.1 随个人岗位变化提供支持
        3.2.2 以中间人身份提供助力
    3.3 庇护的三重效应:庇护力量与部门定位的双向流动
        3.3.1 优化部门建设的顶层设计
        3.3.2 打通上下交流的渠道
        3.3.3 实现专业服务与庇护力量的置换
    3.4 小结
第4章 渐进式信任:临床科室对社工部的横向互惠承认
    4.1 交织工具性与情感性而萌生的信任
        4.1.1 同事关系的各有所需
        4.1.2 朋友关系的良好情谊
    4.2 在互动关系的不同阶段中确立信任
        4.2.1 同事与朋友关系的尝试期待
        4.2.2 专业协作间的合作承认
        4.2.3 服务开展中的专业信服
    4.3 信任的三项功能:互利互信与专业协作的加持
        4.3.1 扎扎实实的开展服务
        4.3.2 意料之外的游说策略
        4.3.3 由点成网的传播途径
    4.4 小结
第5章 内化式规则:社会工作学科对社工部的方向指引
    5.1 不同情境下逐渐内化的规则
        5.1.1 教育场域:专业受训经历
        5.1.2 实践场域:职工教育准则
        5.1.3 个人场域:个人职业认知
    5.2 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中坚定规则
        5.2.1 保持价值中立的社工
        5.2.2 挑战传统医学范式下对问题的聚焦
        5.2.3 实现双重压制下的案主自决
    5.3 规则的三层意义:规则坚守与服务输出的互构
        5.3.1 笃定服务对象为本的工作信念
        5.3.2 呈现完整的生命故事
        5.3.3 开展无形的示范教育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逻辑分析
        6.1.2 从浅层嵌入到深层嵌入的转换
    6.2 研究讨论
        6.2.1 医学科学性与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结合
        6.2.2 临床医学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权力协调分配
    6.3 研究贡献与不足
        6.3.1 研究贡献
        6.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3)小组工作介入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 ——以S养老机构“高血压健康管理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性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管理
        2.1.2 养老机构
        2.1.3 高血压
        2.1.4 小组工作
    2.2 理论支撑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增能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2.4 小组动力学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参与观察法
    2.4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养老机构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状况
    3.1 S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情况
        3.1.1 S养老机构概况——基础服务完善、医疗护理缺乏
        3.1.2 S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患病人数众多、高血压占比大
    3.2 高血压老人特征及健康管理状况
        3.2.1 高血压老人特征——年龄偏大、知识程度高、患病时间长
        3.2.2 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状况——健康知识有所掌握、但执行能力较弱
    3.3 小组工作介入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3.3.1 “互助自助”小组介入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的优势
        3.3.2 外部现实条件为小组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可行性
第四章 小组工作在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中的运用
    4.1 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4.1.1 小组理念
        4.1.2 小组目标
        4.1.3 组员招募
        4.1.4 组员特征与需求
        4.1.5 小组特征
        4.1.6 小组计划
        4.1.7 小组评估
    4.2 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
        4.2.1 第一节小组活动:初识“病”友
        4.2.2 第二节小组活动:科学待“病”
        4.2.3 第三节小组活动:分享“病”慧
        4.2.4 第四节小组活动:与“病”为友
        4.2.5 第五节小组活动:“病”知巩固
        4.2.6 第六节小组活动:笑别“病”友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分析
    5.1 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
    5.2 服务对象需求满足评估
    5.3 小组目标达成度评估
        5.3.1 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提高
        5.3.2 锻炼行为保持情况良好
        5.3.3 同伴经验学习得到提升
第六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和反思
    6.1 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
        6.1.1 小组工作的介入有利于高血压老人健康管理需求的满足
        6.1.2 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6.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反思
        6.2.1 服务中存在的伦理困境
        6.2.2 服务效果的持续性及成果的巩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小组社会工作在牧业社区开展医务互助的实践与反思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G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小组工作
        1.3.2 牧业社区
    1.4 理论支撑
        1.4.1 “四个基本系统”理论
        1.4.2 互惠模式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内蒙古四子王旗概况及内蒙古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1.1 四子王旗相关概况
        1.1.1 基本概况
        1.1.2 医疗卫生
        1.1.3 民族文化
    1.2 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1.2.1 内蒙古牧业社区的由来
        1.2.2 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1.2.3 社会工作在内蒙古牧业社区的发展应用
    1.3 小组工作在牧业社区开展医务互助的可行性分析
        1.3.1 小组工作的互助价值观适用
        1.3.2 小组工作尊重组员的权利和能力的原则适用
        1.3.3 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适用
    1.4 小结
第二章 开展小组工作的过程及评估
    2.1 资源链接与互助小组
        2.1.1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2.1.2 小组工作进行阶段
        2.1.3 小组工作结束阶段
    2.2 医务互助小组(一)
        2.2.1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2.2.2 小组工作进行阶段
        2.2.3 小组工作结束阶段
    2.3 医务互助小组(二)
        2.3.1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2.3.2 小组工作进行阶段
        2.3.3 小组工作结束阶段
    2.4 小组评估
        2.4.1 策划评估
        2.4.2 过程评估
        2.4.3 结果评估
    2.5 小结
第三章 小组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案主系统存在的问题
        3.1.1 交通不便且距离较远
        3.1.2 网络不佳并缺乏时间
        3.1.3 了解少致认可度低
    3.2 改变媒介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3.2.2 实务经验尚且不够
        3.2.3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3.3 目标系统存在的问题
        3.3.1 小组目标不是协商产生
        3.3.2 总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3.3.3 需求目标未制定
    3.4 行动系统存在的问题
        3.4.1 专业服务容易出现中断
        3.4.2 对同行者的定位出现偏差
        3.4.3 缺少“驻村”社工站
    3.5 小结
第四章 关于问题的对策分析及反思
    4.1 对策分析
        4.1.1 应对案主系统问题的策略
        4.1.2 应对改变媒介系统问题的策略
        4.1.3 应对目标系统问题的策略
        4.1.4 应对行动系统问题的策略
    4.2 反思
        4.2.1 服务过程的反思
        4.2.2 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4.3 小组工作在牧业社区适用方法的探索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医务互助小组工作计划书(即两次医务互助小组计划书)
    附录2: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5)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1.3.1 Hp的流行病学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1.3.5 Hp的致病性
        1.4 Hp的诊断
        1.5 Hp感染的防治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查人群选择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1.3 人群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14)C-UBT检测方法
        2.2.3 胃镜检查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变量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1.1.3 尿素酶
        1.1.4 热休克蛋白60
        1.1.5 硝基还原酶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2.4.3 ~(14)C-UBT检测
        2.4.4 胃镜检查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2.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学术文本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Focus of the Report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Basis
    1.1 Translation Process
        1.1.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1.2 Translation and Proofreading
    1.2 Theoretical Basis
        1.2.1 Studies on Halliday’s Cohesion Theory
        1.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Coherence and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2.1 Reference and its Translation
        2.1.1 Personal Reference
        2.1.2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2.1.3 Comparative Reference
    2.2 Substitution and its Translation
        2.2.1 Nominal Substitution
        2.2.2 Verbal Substitution
        2.2.3 Clausal Substitution
    2.3 Ellipsis and its Translation
        2.3.1 Nominal Ellipsis
        2.3.2 Verbal Ellipsis
        2.3.3 Clausal Ellipsis
    2.4 Conjunction and its Translation
        2.4.1 Additive Conjunction
        2.4.2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2.4.3 Causal Conjunction
        2.4.4 Temporal Conjunction
    2.5 Lexical Cohesion and its Translation
        2.5.1 Reiteration
        2.5.2 Collocation
    2.6 Summary
Conclusion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7)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1.4.1 访谈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文献法
第2章 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社区健康服务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X社区基本情况
        3.1.1 x社区总体概况
        3.1.2 x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3.2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现状
        3.2.2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3.2.3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问题成因分析
    3.3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需求评估
        3.3.1 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
        3.3.2 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活动开展次数的需求
        3.3.3 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活动开展形式的需求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理念
        4.1.1 问题界定
        4.1.2 需求评估
        4.1.3 介入策略
    4.2 小组目标
        4.2.1 小组整体目标
        4.2.2 小组具体目标
    4.3 小组特征及招募方法
    4.4 服务对象
    4.5 活动计划
    4.6 预料的问题和应变方法
    4.7 小组活动过程
    4.8 小组工作评估
第5章 社区工作介入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实务过程
    5.1 X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5.2 X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5.3 服务计划
        5.3.1 服务目的
        5.3.2 服务目标
        5.3.3 服务策略
        5.3.4 服务程序
    5.4 服务实施过程
        5.4.1 筹备阶段
        5.4.2 实施阶段
        5.4.3 结束阶段
    5.5 评估
        5.5.1 过程评估
        5.5.2 效果评估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
    6.3 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
        (二)国外关于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情况
        (三)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动态分析法
        (四)学科交叉研究法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解读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之范畴解析
        (一)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
        (二)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四)新时期突发事件的成因
        (五)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影响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定与案例反思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若干典型案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反思
第二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近指导原则和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近指导原则
        (一)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二)坚持唯物史观理论视界
    二、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一)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学科理论借鉴
        (二)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学科理论借鉴
        (三)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学科理论借鉴
        (四)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学学科理论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及其呈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
        (一)预警防控功能
        (二)社会稳定功能
        (三)动员凝聚功能
        (四)人文关怀功能
        (五)心理调适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耦合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造成的思想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思想矛盾的重要途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多维呈现
        (一)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信息发布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协调联动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心理干预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和客体
        (一)多元与层次:主客体的构成
        (二)主导与互动:主客体的特征
        (三)联动与转化:主客体的关系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方略
        (一)原则性方略:以人为本,系统介入
        (二)对象性方略:因势利导,差别对待
        (三)时效性方略:全程贯通,动态干预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节
        (一)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环节
        (二)事件过程中的干预环节
        (三)事件发生后的处置环节
    四、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基本体系
        (一)以应急教育为主的内容体系
        (二)突出感召激励作用的方法体系
        (三)灵活多样的载体体系
    五、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路径
        (一)政府主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舆论信息引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公众志愿参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宣传鼓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
        (二) 文献资料研究
    六、田野点概况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一、知识传承模式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二、“医德”还是“异”德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阈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2.1.3 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
    2.2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2.1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
        2.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
        2.2.3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相关理论
        2.3.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
    2.4 职业发展与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
        2.4.1 职业发展理论
        2.4.2 职业心理理论
第3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3.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目标
        3.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原则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构成要素
        3.2.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容建设
        3.2.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层级关系
        3.2.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系统特征
        3.2.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3.3.1 坚持科学理念
        3.3.2 扩大协同育人队伍
        3.3.3 规范辅导员职业制度
        3.3.4 加强相关学科支撑
    3.4 设计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模型
        3.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整体模型
        3.4.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素质建设
        3.4.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建设
        3.4.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用技能建设
第4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
    4.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新时代定位
        4.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沿革
        4.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变迁
        4.1.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
        4.1.4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4.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现状
        4.2.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政策分析
        4.2.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积极作用
        4.2.3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存在的不足
    4.3 政策标准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基于政策标准规定职业能力建设内容不够完善
        4.3.2 依据政策标准初步明确发展层级水平难于界定
        4.3.3 遵照政策标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条件不健全
        4.3.4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4.4 政策标准与辅导员主体职业能力问题
        4.4.1 素质能力要求与辅导员实际工作不对称
        4.4.2 素质能力提升与工作新问题发展不同步
        4.4.3 素质能力发展与高校综合改革要求不匹配
        4.4.4 素质能力水平与从业者个体能力差异不协调
第5章 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5.1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5.1.1 建立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5.1.2 健全辅导员准入制度
        5.1.3 完善辅导员职业责任制度
        5.1.4 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协同制度
        5.1.5 改进辅导员考核评价制度
    5.2 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5.2.1 全面提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
        5.2.2 科学开展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评估
        5.2.3 及时明确辅导员个人职业方向
        5.2.4 不断加强职业能力素质提升
    5.3 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5.3.1 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环境
        5.3.2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的高校内部认同
        5.3.3 促进高校辅导员从业者的主体认同
    5.4 强化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
        5.4.1 制定辅导员学习培训规划
        5.4.2 创新辅导员学习培训形式
        5.4.3 改进辅导员学习培训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健康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现代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权力、信任、规则:医务社会工作深度嵌入医疗场域的机制分析研究 ——以S医院社工部为例[D]. 罗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9)
  • [3]小组工作介入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 ——以S养老机构“高血压健康管理小组”为例[D]. 郝文丽.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4]小组社会工作在牧业社区开展医务互助的实践与反思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G嘎查为例[D]. 李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6]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学术文本汉译[D]. 薛惠普. 兰州大学, 2020(01)
  • [7]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张俊莹.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晓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D]. 刘洪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健康教育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