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HP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郝辑[1](2021)在《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工业文明负效应的集聚,全球生态问题愈发凸显,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联合国在最新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应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2021年,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再次将生态问题引入,把生态问题放在了衡量新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位置。可持续发展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一大研究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向好,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和生态过度消耗等问题,人类发展水平畸轻畸重。其中,生态问题曾经一度成为影响中国发展质量的短板。对此,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又面向全世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我国持续推进建设发展、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治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体发展趋势向上向好,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以此为突破口,收入、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为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地区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这就为我们开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样本。研究表明,人类发展水平不仅与本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有关,而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有关,忽视空间地理区位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可能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本文从空间分异格局角度分析不同省际、相近省际、相邻省际是否存在一致的发展规律和收敛性,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意见建议。本文首先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生态发展情况,利用德尔菲法反复筛选,确定生态指标;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将面板数据熵值评价法的标准化部分采用阈值替代,提出了“阈值+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新算法,将AHP方法对各个指标产生的新权重与改进的熵值法组合,应用于后续的综合评价。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权威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基础上,引入了生态指数,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弥补原有人类发展指数对于生态指标衡量测定的缺陷与不足,并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导向,构建了包含“总指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中国省际层面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框架,对人类发展指数只关注健康、教育、收入的局限性进行了优化。从基于HDI的中国人类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个地区的人类发展差距也越发突显。从基于HSDI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生态质量呈现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省份内和省份间的生态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不同省份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有差异。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本文构建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是评价中国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生态因素是影响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省际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在对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的基础上,通过α收敛、绝对β收敛、PS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方法,对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水平在空间上进行了收敛性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中国各个省际不存在较明显的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从PS收敛的检验结果来看,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b对应的估计系数t统计量为—26.1366,小于临界值,这说明HSDI不具有PS收敛特征;对于生态指数(EI),b对应的估计系数t统计量为—10.7075,小于临界值,这说明EI不具有PS收敛特征。对于俱乐部收敛结果来看,中国HSDI只存在3个类型的俱乐部收敛,EI存在8个俱乐部收敛。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的高低情况不匹配,产生的正空间溢出效应和生态指数的收敛特征提高了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程度。然后,应用Geoda、ArcGIS软件,利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雷达图等方法研究对中国31个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进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研究发现,Moran’s I均为正且显着,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结果下,中国约四分之三的省份落在了高高集聚区(HH)和低低集聚区(LL)。其中,高高集聚区(HH)在2001年前后主要集中在海南、新疆、云南地区,到了2010年以后发生了空间格局变化,向京津冀、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这些省份是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传统高地”。低高集聚区(LH)在2001年前后主要集中在福建、广西、四川等中部地区,到了2010年以后向新疆、浙江等省份发展。低低集聚区(LL)主要集中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少数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低集聚区是省份最多的集聚区,大约在15个省份左右。髙低集聚区(HL)主要集中在西南、中部地区。说明中国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性并存。整体来看,全国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异格局,中国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东北高、西北低,具有“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现象。局部来看,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增长速度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非均衡的空间分异格局将长期存在。最后,利用Stata软件对新构建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剔除不显着和不相关的指标,发现:中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整体上,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本文找到了影响31个省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子,即:人均GDP、GDP增速、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就业人数、医疗卫生机构数,并对其进行分类解读,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研究方法上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生态指标选择上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数据分析上将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相结合,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运用德尔菲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地图分类法、空间效应格局研究法、面板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运用技术手段研究经济问题,宏观上站在可持续发展视角,微观上聚焦到我国各个省份,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将原有的HDI、HPI等概念集成,增加了一个二级指标,即生态影响因子,构建了新的指数体系即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研究了由三维到四维的转变。集合了技术经济领域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生态学和地理学,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现阶段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深入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及理论价值。第二,本文形成了新的指数体系,在测算方法上引入了新的因子,提出了新的测算方法。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原有对HDI算法的基础上,将面板数据熵值评价法的标准化部分采用阈值替代,提出了“阈值+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新算法。将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指标产生的新权重与改进的熵值法组合,应用于后续的综合评价。第三,运用上述产生的新算法,对中国31个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应用Geoda、ArcGIS软件,利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雷达图等方法研究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探寻中国各个省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收敛性、空间分异格局和空间分异规律。第四,为进一步探究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高低不同的差异原因,利用Stata软件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因子,结合地域因素提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探索了以往研究评价的盲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为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加入生态因素势在必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而言,可以借助指数评价体系来做分析,但之前的体系有所不足——即无生态指标要素。一个地区的生态指标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缺乏这一因素会导致评价的精准度和客观性不够。在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判断时,需要将生态因素引入其中,能够更为客观合理的反应发展程度。第二,本文形成了新的指数体系,在测算方法上引入了新的因子,并提出了新的测算方法。本文构建的中国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经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的赋值赋权后,发现结果依然是客观的、公正的,这充分说明了构建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的科学性。第三,本文将中国31个省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分为低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6.45%)、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51.61%)、下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19.35%)、上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12.90%)、极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9.68%)五类,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性。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可以看出,中国各省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极高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分布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城市,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在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同层次的内部各省中,极高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小于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而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又小于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这一表现为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差距。收入指数以及教育指数在各区间内有很明显的地理位置规律,但是教育指数的地理位置规律并不明显。在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人们的健康指数差距较小,收入指数差距较大;但是在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人们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而教育指数的差距很明显。根据指数对不同区域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与地理空间区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观点。第四,通过空间分异格局来看,中国31个省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水平不存在整体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生态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不同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不近相同。Moran’s I为正且显着,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显示中国约有四分之三的省份集聚在高高集聚区(HH)和低低集聚区(LL),位于第二象限(LH)和第四象限(HL)的省份较少,位于第三象限(LL)的省份多于第一象限(HH)。说明中国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存在空间正自相关,将空间地理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五,经过本文面板回归研究发现,人均GDP、GDP增速、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就业人数、医疗卫生机构数与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健康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生态指数具有正相关性。我们使用面板回归研究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生态指数(EI)、健康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的影响因素,由分析过程可知,模型回归的效果较好,R2均大于0.600,说明拟合度很好,其中,人均GDP与HSDI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每提高1%,HSDI提高0.0222;GDP增速与HSDI呈现正相关关系,GDP增速每提高1%,HSDI提高0.0006;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与HSDI呈现正相关关系,教育经费支出每提高1%,HSDI提高0.0016;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与HSDI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每提高1%,HSDI提高0.0825;ln就业人数及ln医疗卫生机构数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就业人数及医疗卫生机构数越高,HSDI就越高。从整体来看,人均GDP、GDP增速、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就业人数及医疗卫生机构数越高,中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越高,可以说,以上因素构成了中国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子。第六,新的指数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这也体现出了政府公共政策系统的社会价值,分析不同省区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状况,能够及时的对各区域政府公共政策的整体效果做出判断,这样政府在制定发展策略时便有了参考依据。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各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地方统计局完善大数据,从而算得精准的生态指数,进而科学的指导地方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工作。
刘亚娟[2](2021)在《基于AHP-DEA模型的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传媒业作为当今中国的朝阳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都深受其影响,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逐渐增多,2019年已有117家A股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公司所面临问题越来越多,财务绩效评价水平比较薄弱是当前国内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存在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公司而言,创建科学可靠、规范有用且针对性强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助于回顾过去的风险与优势,依据评价结果预测未来公司发展管理重心,可以更加有指向性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何完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保证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评价体系进行理解和合理应用,建立科学可靠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展。T传媒公司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是国内文化传媒业的“领军人”,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发现其存在财务绩效体系不完整、指标不完善以及缺乏横向分析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起来创建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有助于公司优化其财务绩效管理,在了解掌握自身经营情况的同时,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其财务绩效相关评价,谋求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借鉴其研究方法,分析有关研究成果。然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结合T传媒公司有关材料,分析其财务绩效评价的不足,然后针对不足经过多方考虑慎重选取财务绩效评价的预选指标,采用AHP从中提取出对T传媒公司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指标,最后选用当前较为先进且适用T传媒公司的DEA模型,建立AHP-DEA模型,为T传媒公司创建起一套更加科学、完整、高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将T传媒公司的数据代入AHP-DEA模型进行实际应用,并对结果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来证明该体系对T传媒公司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并为T传媒公司提出保障实施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提供一个代表性和参考性兼具的案例,并丰富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戚凯旋[3](2021)在《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且缺乏科学的评估、决策和优化方法。因此,应急决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应急管理全过程而言,无论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突发事件应对中还是突发事件处置后实施应急决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损失和不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策信息的缺乏以及人类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等,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有效地处理应急决策问题。同时,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处理应急决策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目前,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技术的应急决策方法得到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尚不能充分、有效地处理实际的应急决策问题。为此,本文旨在研究新的基于模糊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的应急管理全过程应急决策方法。首先,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管理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群体共识DEMATEL的应急管理优化方法。采用区间二元语义模型灵活且准确地表征关于应急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关系的多样化、模糊和不确定的评估信息。开发了一种群体共识达成算法,使得专家对影响因素间的区间语言直接影响关系评估达成可接受的共识。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属于原因因素或结果因素的概率,提出了一种概率因果关系图的构建方法,可为分析应急管理系统复杂的因果关系结构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应急管理优化过程探索算法,以推导出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急管理影响因素最佳的优化顺序和优化组合。随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提出方法的实现过程,并进行了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应急预案协同优选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BWM-TODIM的多部门应急预案协同优选方法。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信息表征决策者的评估信息,以灵活地反映且准确地处理所包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基于决策者的评估信息,分别构建了不同应急部门应急预案组合关于个体指标的个人绩效评估和关于协同指标的协同绩评估。将BWM方法推广到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环境中,并在一个区间模糊数学规划模型中考虑了群体决策过程,为指标权重的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考虑决策者的心理行为,提出了区间二元语义TODIM方法,同时计算了决策方案间的相对收益度和损失度,使决策结果更实用、准确。给出了提出方法的多阶段动态决策过程,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应对。随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提出方法的应用,并结合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最后,针对突发事件处置后的应急能力评估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AHP和区间集成算子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方法。利用区间二元语义模型灵活且准确地处理多样化、模糊和不确定的评估信息。将AHP方法拓展到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环境中,定义了区间二元语义偏好关系及其乘法一致性。提出了一种一致性改进迭代算法,能够自动地提高区间二元语义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水平。基于此,采用规范化顺序求和法推导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区间二元语义权重。在个体决策信息集成过程中,同时考虑了专家的主、客观权重,提出了一种更合理、实用的专家权重确定策略。开发了一些区间二元语义区间加权集成算子,能够适应区间二元语义形式的指标权重,以获得综合的评估结果。同时考虑评估信息的正面信息量和信息的可靠性,发展了一种新的区间二元语义比较方法,可以综合比较不同评估对象应急能力的综合绩效及其在子指标上的加权绩效,从而给出明确的应急能力改进意见。随后,结合提出方法的一个算例应用,进行了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张建军[4](2021)在《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对电力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建设为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一环,担当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电网规划是电网科学合理高效发展的关键,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电网规划评价主要关注方案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较少考虑电网规划方案对于未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且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条件下,电网规划项目在社会环境方面应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考虑科学合理性和易操作性原则,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网规划方案投资决策进行经济、技术、安全、社会环境等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基于此,本文对电网规划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能够充分反映电网规划项目主要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BWM-反熵权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赋权,针对传统TOPSIS方法的逆序问题和欧氏距离失效问题进行改进,提出用绝对理想解和马氏距离进行改进,针对马氏距离自身的缺陷,提出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和组合权重进行改进,最终提出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电网规划项目综合评价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在对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流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考虑电网规划项目评价工作面临的约束,分析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视角,构建涵盖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协调灵活、社会环境等维度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为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据。(2)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组合赋权模型研究。主观赋权法依据专家经验和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但是其主观性太大;客观赋权法基于数据本身进行分析,但基于数据本身分析的指标权重,可能会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基于此,本文提出BWM-反熵权组合赋权方法,并用博弈论思想吸取两种赋权方法的优点,突破主、客观赋权法自身的局限性。改进后的组合赋权方法既保留了客观性,又可以结合专家经验,让综合权重更加科学合理;(3)基于改进TOPSIS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研究。传统TOPSIS方法有着操作简单、评价结果直观、能消除项目中不同数据之间的量纲影响等优点,是用来进行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较好的方法。但当方案发生变化时,传统TOPSIS可能产生的逆序问题,且当评价指标之间线性相关时,TOPSIS的欧氏距离可能会失效。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马氏距离的改进TOPSIS方法,消除传统TOPSIS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是,马氏距离虽然不受量纲影响、考虑了属性间的相关性,但是却忽略了对属性之间的差异,同时协方差因其本身局限性,在计算时易放大属性间的影响,不能精确代表属性间的关联,因此本文提出了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替换协方差,将上文研究的组合赋权方法引入马氏距离,形成加权马氏距离。(4)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针对本文提出的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通过实际电网规划方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电网企业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周茜[5](2021)在《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因素较多,其中融资困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融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网络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办理周期短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融资模式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市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展形势较好,但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网络借贷平台、网上银行等网络平台还不够健全,金融机构风控管理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着一定信用风险。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信用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量化难度大等挑战。目前主流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用来估计企业违约概率,在不确定环境下,很难有效判别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和管控手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把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模式分为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特点、复杂程度、识别与度量难度有所不同,以致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所区别。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银行在线借贷、电商网络融资等;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了解决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间评价仅限于实数域,较难客观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信用风险的直接关联矩阵难以客观获得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适合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针对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AHP—区间数DEMATEL法;②应用ANN方法对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利用GRA确定信用风险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③针对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Borda序值、范数灰关联度、RS,并结合ITFN-DEMATEL方法构建信用风险测度模型。为了解决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非平稳、非线性,以及较难形象地描述专家判断过程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非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关于P2P网络融资模式下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利用F-AHP法与CRITIC法等组合赋权对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再利用软集合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验证;②关于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应用Rough方法对信用风险指标进行属性约简并删除冗余的信用风险指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改进直觉模糊法等组合赋权法得出信用风险权重;③通过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应用举例分析,不仅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也为贷款方提供了信贷策略。根据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结果构建适合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①提出了基于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健全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优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增加“信用时间轴”;②设计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免疫力提升模型,提高小微企业网络融资能力,降低其信用风险;③构建了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引导更多网络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小微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其信用风险防控的免疫力水平;④针对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构建了基于激励机制、监管力度、创新合作等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在区块链思维下提出基于信用风险管控的小微企业免疫力提升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①创建适用于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GRA-DEMATEL、ITFN-DEMATEL等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较客观地描述了各信用风险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②构建适用于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主客观赋权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有效解决传统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指标间存在相互关联、相关影响等复杂关系而测度不够客观的问题;③利用区块链思维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整体提升小微企业免疫力水平,建立可行规则制度,发展新型金融业态;④构建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风险管控策略,将实现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控。
卢星宇[6](2021)在《基于InSAR技术的九寨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寨沟县在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巨大的地形起伏、复杂的地层岩性等基础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区域地表形变活跃。加之在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降雨等因素的触发作用下,县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长期呈现出多发、易发、高发态势。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植被覆盖,地质灾害隐蔽性较强,在灾害防治过程中难以实现早期预测,极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和人员损失。目前,九寨沟已被列为四川省地表形变的重点监测区,能够有效识别该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并加以防控,成为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将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手段用于山区形变监测时,常常显现出监测方法适用性较低且探测结果精度有限的缺点。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展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全天时全天候探测、探测范围广、探测精度高、探测成本低等。同时,InSAR技术还可以为后续开展潜在地质灾害点识别及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任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本文选用了ALOS-2雷达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采用InSAR技术完成地表形变探测。然后,以前期地表形变监测结果为研究基础,提取出研究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点,分析并阐述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及孕育条件。最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完成对研究区九寨沟的区域地灾危险性评价任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取成果如下:(1)将九寨沟县15景ALOS-2升轨SAR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D-InSAR和SBAS-InSAR技术实现地表形变监测,得到探测区形变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目视解译方法从InSAR监测结果中筛选出261个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潜在地灾点的形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形变处于整体稳定、局部活跃状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方式验证出超过65%的形变解译区具有形变迹象,表明InSAR技术应用于山区潜在地质灾害筛查的结果可靠。(2)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及成果,针对九寨沟的实地条件,开展潜在地质灾害点的地表分布、发育成因及诱发机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受地貌地形、地质环境、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以此为研究依据,将地层岩性、坡度、河流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构建九寨沟地质灾害发育危险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加权信息量法完成九寨沟县地灾危险性评价工作,加权方式选取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中,对传统层次分析法加以改进,采用几何平均法、算数平均法以及特征向量法三种方式计算权值,取三者平均值替代单一权重计算结果,并将其确定为最终权值。以潜在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图层,与各评价因子图层叠加,利用改进AHP-信息量模型计算研究区内各评价单元的总信息量。在最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中,九寨沟县被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区四个类别。且通过ROC曲线检验评级精度的结果可知,改进AHP-信息量法将AUC值由0.812提升为0.854,表明该改进模型提升了预测可信度,改进方式有效。
张轩语[7](2021)在《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商业街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地下商业街的不断发展,弊端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受大众关注。以往地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报告显示,造成人员伤亡的大部分原因是被困人员无法迅速撤离,长时间暴露在烟气中。因此开展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对于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从地下商业街火灾特点出发,查阅大量相关消防安全文献资料,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相关规范、建筑消防安全领域专家和相关资深消防工作人员的意见后,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建立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参考专家反馈意见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风险分析模型,分析风险因素对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的影响程度,另外基于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因素间影响关系矩阵,建立影响因素的DEMATEL模型,与改进AHP方法形成互补,并引入综合重要度来降低前两种方法的人为主观性。结合商业街的实际情况,在某个地下商业街消防安全调研的基础上,得出改进AHP方案层对决策层的权重排序、DEMATEL中心度排序以及原因—结果图,得到该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排序,提出消防安全管理改进意见。通过分析某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的重要度后发现,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消防人员救援能力、可燃物危险性、消防安全文化氛围等,需要重点改进。由于地下商业街有烟气难以释放,疏散困难等特殊性,且人群聚集密度、机械排烟系统状态、火灾烟气报警系统状态、疏散距离等几项重要度相对较高,需要在地下商业街进行改进,从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陈联君[8](2021)在《基于多源数据的雪崩危险性评价 ——以北疆地区为例》文中提出雪崩作为冰冻圈受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相关研究可增强对冰冻圈等各个圈层的运行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对全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雪崩会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交通、电力等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础公共设施,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并对周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开展雪崩危险性评价研究对于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雪崩危险性评价研究较少,且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仅开展评价方法体系研究,具体实例研究较少或试验区较小;(2)评价因子不全或重要因子如积雪状态和气象要素使用较少,导致其初始表征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后续评价精度;(3)评价模型大多基于专家经验法等,且不能反映因子之间的交互关系,不够客观,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4)缺乏从“预防”角度出发的长时间序列危险性分布图和相应的方法体系。因此,如何提取关键评价因子,并建立客观的因子表征模型,从而构建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雪崩危险性评价方法,是提升雪崩危险性评价精度和雪崩预防能力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一带一路”核心地带、雪崩高发的新疆北部地区为研究区,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MODIS积雪产品去云算法提出了两种积雪产品去云算法:(1)基于高程分区和地温阈值的改进Snow L去云算法:Snow L算法采用陆地、积雪区平均高程将云划分为陆地或积雪,从而实现去云。然而,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区域,积雪区平均高程可能“过高”、陆地平均高程可能“过低”,使得实际类别为积雪的云被划归为陆地、实际类别为陆地的云被划归为积雪,导致虽然去云,但实际造成了积雪产品精度损失的后果。因此,提出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采用高程进行分区,并提取分区内的平均陆地、积雪区高程;以高程分区内的平均地温为阈值,对云进行综合划分。(2)基于单月地温极值滤波的去云算法:采用单月地温区间的上限值、下限值,进一步修正云的误划分。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去云算法提升了精度,最高可达20%。得到的每日无云积雪产品为后续雪深反演、雪崩危险性评价提供了精准的范围。(2)顾及不同高程分区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雪深反演模型采用地面气象站雪深数据,微波亮度温度数据的不同频段、不同极化特征,及多元线性回归、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CHANG算法,构建了顾及不同高程分区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雪深反演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F算法、且顾及高程分区时,反演模型最佳,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6.9cm;基于RF算法的模型次之(RMSE为8.0cm);且优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CHANG的算法。结合最优的反演模型及每日无云积雪产品,得到了高精度的每日雪深分布图。雪深产品作为后续雪崩危险性评价的关键因子,可以评价因子的初始表征能力。(3)顾及雪深的长时间序列雪崩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历史雪崩点数据,雪深、地形、植被和气象等因子,及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和二元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了顾及雪深的长时间序列雪崩危险性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HP、ANP和二元逻辑回归算法,分别有78.13%、84.38%和87.50%的雪崩点位于高危险性分区;它们的每日平均预测正确率分别为76.09%、82.61%和86.96%。本文创新点为:(1)提出了两种积雪产品去云算法:一种是基于高程分区和地温阈值的改进Snow L去云算法: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采用高程进行分区,并提取分区内的平均陆地、积雪区高程;以高程分区内的平均地温为阈值,对云进行综合划分。另一种是基于单月地温极值滤波的去云算法:采用单月地温区间的上限值、下限值,进一步修正云的误划分。(2)提出了一种基于每日无云积雪产品和雪深数据的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雪崩危险性评价方法,提升了雪崩危险性评价精度和雪崩预防水平。
刘波[9](2021)在《基于AHP和TOPSIS的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国型企业巨头,这些企业有别于传统性企业的经营模式,尤其是在制造行业,不再追求企业本身的制造能力,出现了协作分工,类似于轻资产运作模式,越来越多的类似于苹果的企业在行业中取得成功。企业专注于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创新和终端客户体验,而把产品制造委托第三方规模成本化代工厂加工。对企业本身而言,代工厂供应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应商管理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针对A公司当前供应商选择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文章通过A公司当前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流程的现状调查,分析了A公司评价指标内容及选择存在改善的不足之处。得出其当前存在评价指标内容不全面,指标权重无区分,评价指标体系未涵盖所有供应商以及选择流程过于单一等诸多问题。而后文章改进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指标设计权重,从而得出系统的改进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文章基于改进后所设计的评价体系,结合利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方法对各供应商进行总体评价,从而对A公司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价排序,帮助A公司对供应商进行重新梳理,以进一步帮助其改善供应商管理。文章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及总体评价方法也为类似企业提供了实践参考。
田睿[10](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岩爆是大型地下岩土和深部资源开采工程面临的难题之一,准确预测岩爆烈度等级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是岩爆防控的重要科学依据,准确实用的预测模型可有效地指导岩爆防控。然而,传统预测模型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在指标权重确定和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其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基于建立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采用机器学习技术,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随机性、模糊性、有限性、非线性、离散性等特点,提出了3种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并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将预测模型应用于内蒙古赤峰某金矿深部开采岩爆工程实践。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1)建立了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通过分析4个岩爆工程实例,综合考虑岩爆的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内外因条件,选取洞壁围岩最大切向应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单轴抗拉强度和岩石弹性能量指数作为岩爆预测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的岩爆烈度等级方案,考虑岩爆发生的强弱程度和主要影响因素,将岩爆烈度分为4级:I级(无岩爆)、II级(轻微岩爆)、III级(中级岩爆)、IV级(强烈岩爆);根据所确定的岩爆评价指标和岩爆烈度等级,建立了一个包含301组岩爆工程实例的数据库,作为岩爆烈度等级预测的样本数据。(2)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RF-AHP-CM)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考虑岩爆预测的时效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岩爆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能够有效处理数据特征模糊的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的岩爆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模型;根据指标重要性量化分析结果,构造层次分析法中的分析矩阵,优化层次分析法,构建了RF-AHP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结合云模型(CM),构建了RF-AHP-CM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85%。该预测模型可判断主要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并可同时判断可能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有效地解决了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岩爆预测问题。(3)提出了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IGSO-SVM)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有限性、非线性等特征,采用基于佳点集变步长策略的萤火虫算法(IG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惩罚参数C和径向基函数参数g,构建了IGSO-SVM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90%。该预测模型避免了指标权重确定问题,通过直接学习岩爆工程实例数据,有效地解决了有限样本条件下非线性的岩爆预测问题。(4)提出了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DADNN)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为适应更大规模的岩爆数据处理需求,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离散性、有限性等特征,采用Dropout对模型进行正则化以防止发生过拟合,同时,为了提高预测模型的时效性和效稳性,采用改进Adam算法优化参数,构建了DA-DNN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98.3%。该预测模型有效地解决了更大数据规模的岩爆预测问题。(5)不同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与工程实例应用。对RF-AHPCM岩爆预测模型、IGSO-SVM岩爆预测模型和DA-DNN岩爆预测模型从预测准确率、时效性和适用范围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3个岩爆预测模型各具优势,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解决了岩爆预测问题。采用所构建的3个岩爆预测模型对内蒙古赤峰某金矿深部开采进行了岩爆预测,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最后根据岩爆预测结果和矿山生产实际,提出了8项相应的岩爆防治措施。
二、AHP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HP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类发展指数概述 |
2.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3 空间效应概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文明理论 |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人类发展理论 |
2.2.5 区域间非均衡发展理论 |
2.3 相关文献回顾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现有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与中国省际人类发展现状 |
3.1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 |
3.1.1 人类发展指数编制原则 |
3.1.2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
3.1.2.1 1990 年至2009 年的人类发展指数 |
3.1.2.2 2010 年至今的人类发展指数 |
3.2 人类发展指数重要纪年及最新发展情况 |
3.2.1 人类发展指数重要纪年 |
3.2.2 人类发展指数最新发展情况 |
3.3 中国省际人类发展现状比较 |
3.3.1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横向对比分析 |
3.3.2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纵向对比分析 |
3.3.3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国际对比分析 |
3.3.4 中国东三省人类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
3.3.4.1 健康维度比较分析 |
3.3.4.2 教育维度比较分析 |
3.3.4.3 收入维度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
4.1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
4.2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
4.2.1 指数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指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3 指数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4.2.3.1 德尔菲法 |
4.2.3.2 熵值法 |
4.2.3.3 层次分析法(AHP) |
4.2.3.4 改进的面板数据熵值评价法 |
4.2.4 指数体系计算公式与计算结果 |
4.2.4.1 AHP专家评分结果 |
4.2.4.2 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评价结果 |
4.3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省际排名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
5.1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收敛趋势的检验方法 |
5.1.1 α收敛 |
5.1.2 绝对β收敛 |
5.1.3 PS收敛模型 |
5.1.4 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 |
5.2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收敛趋势的实证分析 |
5.2.1 整体收敛检验 |
5.2.2 俱乐部收敛检验 |
5.2.3 俱乐部合并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
6.1 空间自相关测度方法 |
6.1.1 全局Moran’s I指数 |
6.1.2 Moran散点图 |
6.1.3 LISA集聚图 |
6.2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整体态势 |
6.2.3 发展现状 |
6.2.4 空间依赖性分析 |
6.2.5 类型评定 |
6.3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6.3.1 基于全局Moran’sI指数的空间分异 |
6.3.2 基于Moran散点图的空间分异 |
6.3.3 基于LISA集聚图的空间分异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
7.1 数据来源 |
7.2 数据处理 |
7.2.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
7.2.2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7.2.2.1 全国范围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7.2.2.2 东部、中部、西部区域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7.3 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
7.3.1 HSDI的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 |
7.3.2 生态指数的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 |
7.3.3 健康指数的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 |
7.3.4 教育指数的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 |
7.3.5 收入指数的面板回归及影响因素 |
7.4 提升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7.4.1 建立跨区合作制度,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
7.4.2 提高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推进社会均衡化发展 |
7.4.3 着眼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7.4.4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建设 |
7.4.5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升医疗保险普惠度 |
7.4.6 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 |
8.4 展望 |
8.4.1 基于新算法的实证研究 |
8.4.2 HSDI计算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8.4.3 人类可持续发展仍是未来研究重点 |
8.4.4 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的模型改进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AHP-DEA模型的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传媒业 |
2.1.2 财务绩效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公司价值最大化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1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2.3.2 层次分析法(AHP) |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三章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1 T传媒公司所处环境分析 |
3.2 T传媒公司基本情况 |
3.2.1 T传媒公司概况 |
3.2.2 T传媒公司经营现状 |
3.3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现状 |
3.3.1 T传媒公司现行财务绩效评价内容 |
3.3.2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
3.4 T传媒公司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4.1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整 |
3.4.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不全面 |
3.4.3 缺乏财务指标的横向比较分析 |
3.5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存在问题成因 |
3.5.1 财务绩效评价信息系统不完善 |
3.5.2 管理层对财务绩效评价重视不足 |
3.5.3 财务绩效评价机制不到位 |
第四章 AHP-DEA模型在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4.1 AHP-DEA财务绩效评价模型可行性分析 |
4.2 AHP-DEA财务绩效评价模型设计思路 |
4.3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4.3.1 选取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 |
4.3.2 预选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 |
4.3.3 构建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
4.3.4 最终指标确定 |
4.4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纵向比较分析 |
4.4.1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纵向比较结果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4.3 敏感度分析 |
4.5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横向比较分析 |
4.5.1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
4.5.2 样本数据处理 |
4.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AHP-DEA模型在T传媒公司的应用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AHP-DEA在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应用效果 |
5.1.1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健全 |
5.1.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完整 |
5.1.3 财务绩效评价结果更便于分析应用 |
5.2 提高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 |
5.2.1 完善财务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
5.2.2 优化陈旧的管理模式 |
5.2.3 健全财务绩效评价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原始打分汇总表 |
附录3 30 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17-2019 年财务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
1.2.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优化方法研究 |
1.2.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优选方法研究 |
1.2.4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1.2.5 前人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区间二元语义信息 |
2.3 群体共识达成通用框架 |
2.4 DEMATEL方法 |
2.5 BWM方法 |
2.6 TODIM方法 |
2.7 AHP方法 |
2.8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群体共识DEMATEL的应急管理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方法构建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直接影响关系群体共识达成过程 |
3.2.3 区间二元语义DEMATEL方法 |
3.2.4 应急管理优化过程探索算法 |
3.3 算例 |
3.3.1 问题准备 |
3.3.2 群体共识达成 |
3.3.3 影响因素分类 |
3.3.4 优化策略计算 |
3.4 讨论分析 |
3.4.1 敏感性分析 |
3.4.2 有效性分析 |
3.4.3 优越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BWM-TODIM的多部门应急预案协同优选方法 |
4.1 引言 |
4.2 方法构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多部门应急预案绩效评估 |
4.2.3 区间二元语义BWM方法 |
4.2.4 区间二元语义TODIM方法 |
4.2.5 多阶段动态决策过程 |
4.3 算例 |
4.3.1 问题准备 |
4.3.2 预案绩效评估 |
4.3.3 指标权重计算 |
4.3.4 预案协同优选 |
4.4 讨论分析 |
4.4.1 敏感性分析 |
4.4.2 有效性分析 |
4.4.3 优越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AHP和区间集成算子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方法 |
5.1 引言 |
5.2 方法构建 |
5.2.1 问题描述 |
5.2.2 区间二元语义AHP方法 |
5.2.3 区间二元语义区间加权集成算子 |
5.2.4 区间二元语义信息新比较方法 |
5.2.5 应急能力多属性综合评估流程 |
5.3 算例 |
5.3.1 问题准备 |
5.3.2 指标权重计算 |
5.3.3 应急能力绩效评估 |
5.3.4 绩效评估比较 |
5.4 讨论分析 |
5.4.1 敏感性分析 |
5.4.2 有效性分析 |
5.4.3 优越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三章算例相关表格 |
附录B 第四章算例相关表格 |
附录C 第五章算例相关表格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规划体系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电网规划模型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电网规划综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理论概述及指标体系构建 |
2.1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简述 |
2.1.1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原则 |
2.1.2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流程 |
2.2 电网规划项目投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1 安全可靠指标 |
2.3.2 经济高效指标 |
2.3.3 协调灵活指标 |
2.3.4 环境社会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WM-反熵权和改进TOPSIS的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
3.1 基于博弈论的BWM-反熵权综合权重 |
3.1.1 主观赋权法 |
3.1.2 客观权重求取方法 |
3.1.3 基于博弈论的BWM-反熵权综合权重法 |
3.2 TOPSIS基本原理概述 |
3.3 TOPSIS逆序问题改进 |
3.4 基于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 |
3.4.1 马氏距离概述 |
3.4.2 马氏距离自身缺陷的改进 |
3.4.3 基于改进加权马氏距离改进TOPSIS方法 |
3.5 基于绝对理想点和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实证研究 |
4.1 基于博弈论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项目权重求解 |
4.1.1 主观权重求解 |
4.1.2 客观权重求解 |
4.1.3 组合权重求解 |
4.2 改进TOPSIS方法实证分析 |
4.2.1 传统TOPSIS方法求解 |
4.2.2 TOPSIS逆序问题改进求解 |
4.2.3 基于绝对理想解和加权马氏距离改进TOPSIS求解 |
4.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4.4 投资决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5)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
2.2 网络融资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 区块链的相关研究 |
2.4 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 关于组织免疫理论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特点及渠道选择 |
3.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 |
3.1.1 小微企业的特征与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
3.1.2 网络融资模式流程及分类 |
3.2 网络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分析 |
3.2.1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分析 |
3.2.2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分析 |
3.2.3 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难点 |
3.3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渠道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1 基于改进AHP-DEMATEL法的银行在线借贷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1.1 基于改进的AHP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
4.1.2 基于改进区间数-DEMATEL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
4.1.3 区间数综合影响度计算 |
4.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1 基于ANN-GRA-DEMATEL法的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3 基于ITFN-DEMATEL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 |
4.3 模型应用举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1.1 F-AHP法计算主观权重 |
5.1.2 CRITIC法计算客观权重 |
5.1.3 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方法 |
5.1.4 基于软集合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验证 |
5.2 基于组合赋权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1 基于熵权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3 基于改进直觉模糊法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3 模型应用举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 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1 基于重复博弈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2 基于政府监管力度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3 基于收益共享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4 基于网络联保交易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5 基于免疫力提升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1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基于免疫理论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2 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1 基于ESS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3 基于动态循环免疫力提升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 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1 基于激励机制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2 基于监管力度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3 基于创新合作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4 基于免疫力水平提升路径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信用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2 影响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1 影响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2 影响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3 影响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4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5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第二轮调查问卷 |
附录2-6 影响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3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家访谈大纲——关键因素结果验证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誉情况 |
(6)基于InSAR技术的九寨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InSAR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 |
2.1 九寨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地层岩性 |
2.1.5 地质构造 |
2.1.6 历史地质灾害 |
2.2 研究区数据源说明 |
2.2.1 ALOS-2 雷达卫星影像数据 |
2.2.2 DEM数据 |
2.2.3 其他数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nSAR原理与数据处理流程 |
3.1 InSAR基本原理 |
3.2 D-InSAR技术 |
3.2.1 基本原理 |
3.2.2 数据处理流程 |
3.2.3 基于D-InSAR的九寨沟地区数据处理 |
3.3 SBAS-InSAR技术 |
3.3.1 基本原理 |
3.3.2 数据处理流程 |
3.3.3 基于SABAS-InSAR的九寨沟地区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潜在地质灾害点提取与分析 |
4.1 九寨沟潜在地质灾害点提取 |
4.2 潜在地灾点时空格局分布特征分析 |
4.3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
4.3.2 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
4.3.3 气候水文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
4.3.4 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
4.4 基于实测数据的地质灾害提取结果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AHP-信息量法的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5.1 信息量法 |
5.1.1 基本理论模型 |
5.1.2 加权信息量模型 |
5.2 研究区评价因子选取 |
5.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5.3.1 传统AHP法 |
5.3.2 基于改进AHP法确定权重 |
5.4 基于改进AHP-信息量法的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5.4.1 评价过程 |
5.4.2 评价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2 地下商业街消防基础理论 |
2.1 地下商业街的定义 |
2.2 地下商业街火灾理论 |
2.2.1 地下商业街可燃物分析 |
2.2.2 地下商业街火灾类型 |
2.2.3 地下商业街火灾发展阶段 |
2.2.4 地下商业街火灾特点 |
2.3 建筑消防评估指标体系概述 |
2.3.1 国内外消防评估指标体系 |
2.3.2 国内外消防评估指标体系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构建原则 |
3.2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构建方法 |
3.3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火灾风险影响因素辨识 |
3.3.2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初步构建 |
3.3.3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指标筛选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AHP-DEMATEL的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4.1 基于改进AHP方法的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AHP方法介绍 |
4.1.2 AHP方法的优缺点 |
4.1.3 AHP方法的改进 |
4.1.4 改进AHP方法的实施步骤 |
4.2 基于DEMATEL模型的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2.1 DEMATEL模型介绍 |
4.2.2 DEMATEL模型的实施 |
4.3 重要度分析结果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5 某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1 地下商业街概况 |
5.2 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基于改进AHP的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2.2 基于DEMATEL的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2.3 综合重要度 |
5.3 结果分析及对策措施 |
5.3.1 结果分析 |
5.3.2 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Ⅰ 基于DEMATEL的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专家打分表 |
附录Ⅱ 美国NFPA-FSES评估体系表 |
附录Ⅲ 社会消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表 |
(8)基于多源数据的雪崩危险性评价 ——以北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雪盖范围获取研究现状 |
1.2.2 雪深获取研究现状 |
1.2.3 雪崩危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源介绍 |
2.2.1 MODIS积雪产品去云研究相关的数据介绍 |
2.2.2 雪深反演研究相关的数据介绍 |
2.2.3 雪崩危险性评价相关的数据 |
第三章 MODIS积雪产品去云算法研究 |
3.1 基础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两种MODIS积雪产品去云算法 |
3.2.3 常规去云方法 |
3.2.4 其他去云产品 |
3.2.5 精度评价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研究区云覆盖量、雪覆盖量统计 |
3.3.2 生成的无云积雪覆盖产品精度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顾及不同高程分区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雪深反演 |
4.1 研究方法 |
4.1.1 数据预处理 |
4.1.2 建模因子的选择 |
4.1.3 反演模型构建 |
4.1.4 精度评价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建模因子选择结果 |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精度评价结果 |
4.2.3 随机森林模型精度评价结果 |
4.2.4 顾及不同高程分区的回归模型精度评价结果 |
4.2.5 顾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回归模型精度评价结果 |
4.2.6 不同模型精度对比 |
4.2.7 北疆地区雪深反演结果图 |
4.3 小结 |
第五章 顾及雪深的北疆地区长时间序列雪崩危险性评价 |
5.1 雪崩危险性评价因子体系 |
5.1.1 积雪条件 |
5.1.2 地形因子 |
5.1.3 下垫面因素 |
5.1.4 气象条件 |
5.1.5 其他因素 |
5.1.6 因子体系 |
5.2 研究方法 |
5.2.1 评价因子提取 |
5.2.2 因子分级赋值体系 |
5.2.3 AHP中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5.2.4 ANP中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5.2.5 LR模型构建 |
5.2.6 各模型雪崩危险性指数计算 |
5.2.7 各模型的危险性等级划分 |
5.3 实验结果 |
5.3.1 评价因子提取结果 |
5.3.2 评价因子分级赋值结果 |
5.3.3 AHP因子权重结果 |
5.3.4 ANP因子权重结果 |
5.3.5 LR模型结果 |
5.3.6 北疆地区各模型危险性评价等级图与定性评价 |
5.3.7 雪崩危险性评价结果定量比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9)基于AHP和TOPSIS的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理论 |
1.3.1 供应商管理概念 |
1.3.2 供应商管理内容 |
1.3.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重要性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5.1 论文结构 |
1.5.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现状问题分析 |
2.1 A公司情况介绍 |
2.2 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现状 |
2.2.1 当前供应商总体现状介绍 |
2.2.2 A公司供应商选择流程现状 |
2.3 当前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存在问题调研分析 |
2.3.1 问卷设计和发放 |
2.3.2 问卷样本及结果统计 |
2.4 供应商评价指标方面的问题 |
2.4.1 指标内容需要完善 |
2.4.2 不同供应商应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 |
2.4.3 指标权重需要重新评估 |
2.4.4 不同供应商之间缺少横向比较排序 |
2.5 供应商选择方面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分析 |
3.1 A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目标 |
3.2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与原则 |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 供应商评价指标筛选 |
3.3.1 经营能力 |
3.3.2 产品质量 |
3.3.3 交货期 |
3.3.4 价格及付款方式 |
3.3.5 售后服务 |
3.3.6 技术创新能力 |
3.4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改进设计 |
4.1 基于AHP的A公司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设计 |
4.1.1 构建基于AHP的评价指标结构图 |
4.1.2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4.1.3 总体改进指标体系确定 |
4.2 基于TOPSIS的 A公司供应商选择 |
4.2.1 TOPSIS法适用性分析 |
4.2.2 基于TOPSIS的供应商选择改进设计 |
4.3 基于所设计改进方法的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结果分析 |
4.3.1 改进指标体系前的供应商排名 |
4.3.2 改进指标体系后的供应商排名 |
4.3.3 改进前后结果的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改进方案 |
5.1 整体管理方案流程改进 |
5.1.1 A公司供应商选择流程改进 |
5.1.2 A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改进 |
5.2 管理方案对A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分析 |
5.2.1 体系流程方面的改进分析 |
5.2.2 供应商管理战略方面的改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施保障 |
6.1 制度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2.1 增加员工培训 |
6.2.2 提供工作实践机会 |
6.3 财力保障 |
6.3.1 提供充足的日常管理经费 |
6.3.2 提供人员培训经费 |
6.3.3 提供项目激励经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岩爆预测研究现状 |
1.2.3 岩爆防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 |
2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建立 |
2.1 岩爆评价指标选取 |
2.1.1 岩爆工程实例分析 |
2.1.2 岩爆评价指标确定 |
2.2 岩爆烈度等级确定 |
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
3.1 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理论依据 |
3.1.1 正向高斯云算法 |
3.1.2 随机森林算法 |
3.2 基于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2.1 基本的层次分析法 |
3.2.2 基于随机森林的岩爆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
3.2.3 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构建 |
3.3 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岩爆预测模型 |
3.3.1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
3.3.2 岩爆烈度等级标准确定 |
3.3.3 岩爆评价指标云模型生成 |
3.3.4 岩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3.5 岩爆综合确定度计算 |
3.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
4.1 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理论依据 |
4.1.1 间隔与支持向量 |
4.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4.1.3 核函数 |
4.2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岩爆预测模型 |
4.2.1 基本的萤火虫算法 |
4.2.2 改进的萤火虫算法 |
4.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
4.2.4 岩爆样本数据准备 |
4.2.5 模型主要参数及实现 |
4.3 模型有效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
5.1 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理论依据 |
5.1.1 深度学习技术 |
5.1.2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
5.1.3 Dropout正则化 |
5.1.4 参数优化算法 |
5.2 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岩爆预测模型 |
5.2.1 基本的Adam算法 |
5.2.2 改进的Adam算法 |
5.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
5.2.4 岩爆样本数据准备 |
5.2.5 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5.2.6 模型主要参数及实现 |
5.3 模型有效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不同岩爆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工程实例应用 |
6.1 三种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
6.1.1 预测准确率的对比分析 |
6.1.2 时效性的对比分析 |
6.1.3 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 |
6.1.4 对比分析小结 |
6.2 内蒙古赤峰某金矿的岩爆预测与防治 |
6.2.1 岩爆评价指标值确定 |
6.2.2 岩爆预测 |
6.2.3 岩爆防治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AHP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D]. 郝辑. 吉林大学, 2021(02)
- [2]基于AHP-DEA模型的T传媒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刘亚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D]. 戚凯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4]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D]. 张建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D]. 周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InSAR技术的九寨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卢星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 张轩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多源数据的雪崩危险性评价 ——以北疆地区为例[D]. 陈联君.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9]基于AHP和TOPSIS的A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改进研究[D]. 刘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D]. 田睿.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