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食管贲门癌38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闵庭明[2](2018)在《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人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男60例,女24例,其中食管癌中上胸段3例,中下段23例,贲门癌58例。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治愈83例,3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其中2例治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肺功能衰竭。结论年龄大不是手术禁忌,术前常规检查排除远处转移和明显手术禁忌证后,均可行手术治疗。
张新华[3](2015)在《3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手术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龄食管癌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1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除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术后有4例出现吞咽功能紊乱,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高龄并非食管、贲门癌的绝对手术禁忌证,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张干,王圣应,张安庆,任自学,张荣新[4](2015)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高龄(>75岁)食管和贲门癌患者(研究组)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61例(<65岁)食管和贲门癌患者(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中吻合口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不张与肺炎、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75岁)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行,但易出现并发症,选择手术治疗需谨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很重要。
邓卫军,陈桂明,施乃明[5](2014)在《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管理体会》文中提出食管贲门癌是常见的高发肿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70岁以上达到高峰。因此,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70岁)在食管贲门癌患者中的占据大部分。资料[1-2]显示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年龄越大,术后并发症越多,手术病死率越高。选取2009—2013年本科收治的70岁以上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97例,手术治疗后恢复较好,现对围术期管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吴光航,路平[6](2013)在《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68例≥70岁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70-82岁,平均(74.9±8.6)岁。TNM分期:T1期占48.53%(33/68),Ⅰ、Ⅱ期88.24%(60/68)。细胞分化Ⅰ和Ⅱ级86.76%(59/68)。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94%(36/68),肺部感染25%(17/68),心率失常率11.76%(8/68),吻合口狭窄4.41%(3/68),吻合口瘘2.94%(2/68),围手术期死亡率1.47%。结论: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围手术期及术后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李汉成,王峰,马腾,张振林,赵继洋[7](2007)在《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经过外科治疗的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中,通过术前检查发现21例患有合并症(41.18%);48例手术切除(94.12%);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69%);1例围手术期死亡(1.9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0%(38/51)、47.06%(24/51)、27.45%(14/51)。结论对于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较为完善的术后管理,外科切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程治强,刘彦中,韩文周,张海旺[8](2005)在《225例老年食管贲门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食管贲门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8年间在我科收治的2 20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其中高龄组(>70岁)225例,非高龄组1 981例,并比较两组的术前伴发病患病率,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3年生存率。结果:高龄组术前伴发病患病率高于非高龄组(P<0.01),高龄组病理恶性程度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龄组高于非高龄组(P<0.01),死亡率及3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避免扩大根治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王晓平[9](2012)在《75岁以上高龄患者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75岁以上高龄患者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191例75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病人,年龄7586岁,平均年龄80.5岁;其中食管癌86例,贲门癌105例,术前伴发其他系统疾病62例,其中19例合并两种以上疾病。结果 86例食管癌病人分别行经左侧剖胸,弓上食管、胃吻合44例,左颈吻合31例,经右胸颈腹部三切口切除4例,姑息性切除5例,探查2例。105例贲门癌病人经左胸小切口切除71例,经胸腹联合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11例,探查7例。全组手术切除率95.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8%,其中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5.9%,手术死亡率3.8%。结论高龄食管、贲门癌病人,具有术前合并症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特点。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严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的合理应用。高龄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手术治疗应慎重。
卫巍[10](2012)在《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给予相应地护理干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术后分别给予相应地护理干预,1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8.75%,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对于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二、高龄食管贲门癌38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食管贲门癌38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2)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围手术期管理 |
3.2 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
3.3 手术方式选择 |
3.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3)3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管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
1.3 术前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病理特征 |
2.2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7)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前评估及准备 |
3.2 加强术中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3.3 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 |
(9)75岁以上高龄患者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术前准备及护理 |
1.2.2 术后护理 |
2 结果 |
3 小结 |
四、高龄食管贲门癌38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分析[J]. 闵庭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26)
- [3]3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体会[J]. 张新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04)
- [4]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 张干,王圣应,张安庆,任自学,张荣新. 安徽医学, 2015(02)
- [5]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管理体会[J]. 邓卫军,陈桂明,施乃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21)
- [6]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J]. 吴光航,路平. 现代肿瘤医学, 2013(10)
- [7]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治疗分析[J]. 李汉成,王峰,马腾,张振林,赵继洋. 实用全科医学, 2007(09)
- [8]225例老年食管贲门癌的临床研究[J]. 程治强,刘彦中,韩文周,张海旺. 中国民康医学, 2005(10)
- [9]75岁以上高龄患者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J]. 王晓平. 中外医疗, 2012(32)
- [10]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J]. 卫巍.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