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霞[1](2021)在《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比研究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分析其各自模式特点,并认真研究制度差异成因,寻求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途径。
田刘凌,顾成博[2](2021)在《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然而,转基因食品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不仅引起社会关注,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态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同时,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购买行为也反向影响着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该文探讨了转基因食品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对影响消费者心理感受和购买行为的因素(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伦理问题、科学伦理问题、商业伦理问题和消费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策略: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科学构建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科学解释转基因食品技术问题,实现转基因食品社会共治,平衡转基因食品领域各方利益,建立转基因食品发展政策保障制度,科学设置转基因食品标签粘贴制度。以期缓解或消除消费者的心理忧虑,利于转基因食品的顺利发展。
焦悦,朱鹏宇,梁晋刚,付伟[3](2021)在《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文中提出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为此,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与评价政策进行介绍分析,总结其现实积极作用及价值,指出其缺陷或不足,以期为健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完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政策及法律规范方面的参考性建议。
游淳惠,俞露,林暄[4](2021)在《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文中指出转基因技术发展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讨论多聚焦于"安全性"问题,因此,政府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从转基因的安全性评估与风险管理角度切入,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风险管理方式,对比分析其与我国的差异,期望藉由良好的风险评估与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提高我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度。
胡加祥[5](2020)在《我国《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定位与法律适用——以转基因食品规制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安全法》的制定在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作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系列的组成部分,该法不仅与《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其他领域的法律具有交叉关系,还与众多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存在对应关系。《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定位及其在适用中如何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转基因食品因其原料成分含有转基因生物,既受到《食品安全法》规制,也属于《生物安全法》的调整范畴。以转基因食品为视角研究《生物安全法》,不仅体现了该法立法定位的综合性,也折射其法律适用的复杂性。
李男[6](2020)在《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与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且都具有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等相似的国情,因此,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对两国预防和应对粮食危机,有效解决耕地不足,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国在对待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上却始终存在较大争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两国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的进程。从目前美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进程来看,法律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对一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来比较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上的立法态度、制度内容,探寻其背后各自的立法机理、模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进而以印度的立法状况为镜鉴来检视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之成败,从而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的体系化完善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解读,接着探讨了何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以及立法规制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包括风险预防理论、利益衡量理论、合作规制理论,也为下文的启示提供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从立法演进、立法体系、立法原则三个方面展开,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概况,分析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差异性。第三部分比较中印的法律监管制度。首先比较了法律监管主体,具体制度以研发试验阶段、生产加工阶段、消费流通阶段、对外贸易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了风险评价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食品标识制度、加工审批制度。第四部分是比较之后的思考,以同中国对比,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得失为视角,分析了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以及缺憾,继而从根源上分析了得失的成因。最后,总结出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有益启示,以期为寻找转基因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提供参考。
巴翔宇[7](2020)在《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一词日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转基因一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内外学者没有对其是否安全下一个明确的概念,转基因农作物作为转基因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迈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我国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制度,但未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使我国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的立法处于空缺阶段,因此,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的重中之重。论文主要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的探讨,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期许能够为解决现存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主要围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这一主线,主要采用五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经验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并以转基因农作物在国内外的概念及现状为基础,提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立场明确的法律适用规范、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内容不规范、缺乏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欠缺转基因农作物事后补救惩罚措施。经过探讨总结得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安全认知的影响、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经济原因等。论文还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总结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欧盟、日本的应用现状以及现存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及这些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等等。最后结合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的现状及我国的国情,从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专门立法、完善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完善事后补救惩罚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求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提供参考,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从以往模糊的立法体制中抽出,规范、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填补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立法的空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任梓溪[8](2020)在《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转基因食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不断增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也成为公众们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公众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在一定的新闻框架中也会呈现出多种报道形态。本文选取《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就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议题的不同报道模式。笔者选自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框架分析,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抽取样本共443个。并借鉴运用臧国仁框架分析的办法,从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对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将报道立场视角、议题内容以及文本呈现形态三个类目建构表分别放入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中去,运用内容分析的办法,对其做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等,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视角固化、主题单一的问题,且就文本形态而言,多数报道以消息为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科普率较低等。因此,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不可或缺,本文提出平衡报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以及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和素养的对策用以全面提升报道品质,增加报道可读性。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9](2020)在《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但它的安全性和风险性一直是公众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分析重庆市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认知、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关注点、接受意愿,基于调研结果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与科普型教学相结合加以概述,同时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旨在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的专业人才。
王韬惠[10](2020)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在不断融入公众生活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考量: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风险,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疑问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流通和发展而逐渐发酵,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争论也从未停歇。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从法律层面入手,探求一条规制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有效法律途径。本文主要从法律层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发生原理以及分类,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性因素,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现状,包括立法现状、监管机构、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等,针对现存制度上的缺陷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试图建立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系统的风险监管法律规制体系,探讨可以有效规制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途径。本文第一章主要内容为内涵和风险性分析,梳理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法理依据;第二章重点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现状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围绕美国和欧盟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监管体系,比较二者在风险规制法律结构方面的差异,试图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四章针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并以期在完善配套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动态的、全程的风险监管法律体系。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宽松包容”的法律规制模式 |
1.1 实质等同的立法原则 |
1.2 逐步完善的法律规范 |
1.3 三足鼎立的监管机构 |
1.4 自愿标识的标识制度 |
1.5 自愿咨询的上市审批 |
2 欧盟:“严格谨慎”的法律规制模式 |
2.1 风险预防的立法原则 |
2.2 强制标签的标识制度 |
2.3 双层次审批的上市制度 |
2.4 “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追踪体系 |
3 日本:“刚柔并济”的法律规制模式 |
3.1 基于生产过程的法律规范 |
3.2 横纵交织的监管机构 |
3.3 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标识制度 |
4 澳大利亚:“源头管理”的法律规制模式 |
4.1 初成体系的法律规范 |
4.2 各司其职的监管机构 |
4.3 文档追溯的溯源机制 |
5 对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的启示 |
5.1 探索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项规定 |
5.2 构建转基因食品无缝式监管体系 |
5.3 引导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 |
5.4 创新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
5.5 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损害赔偿机制 |
(2)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食品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
2 转基因食品发展引发消费者心理忧虑的原因 |
2.1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安全伦理问题 |
2.2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科学伦理问题 |
2.3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商业伦理问题 |
2.4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消费伦理问题 |
3 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应对策略 |
3.1 通过完善立法和科学监管消除安全伦理忧虑 |
3.2 通过科学解释和社会共治消除科学伦理忧虑 |
3.3 通过利益平衡和政策保障消除商业伦理忧虑 |
3.4 通过科学设置标签粘贴制度消除消费伦理忧虑 |
4 结语 |
(3)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组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政策简介 |
1.1 CAC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 |
1.1.1 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 |
1.1.2 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 |
1.1.3 转基因食品及衍生品的检测和识别 |
1.1.4 CAC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 |
1.2 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 |
1.2.1 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 |
1.2.2 转基因信息搜集和共享 |
1.2.3 OECD立法指导性文件 |
2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分析 |
2.1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的积极意义 |
2.2 CAC、OECD转基因安全评价政策的不足 |
3 对我国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3.1 建立与国际接轨和符合国情的转基因产品风险管理体系 |
3.1.1 建立动态实时转基因产品数据库 |
3.1.2 建立统一的检测制度 |
3.1.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识制度 |
3.2 做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
(4)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困境与机会 |
2. 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方法 |
2.1 关键成分分析 |
2.2 营养学评估 |
2.3 毒理学评估 |
2.4 致敏性评估 |
3. 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证书发放标准 |
3.1 转基因技术的监管体系与安全评价原则 |
3.2 全球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评价及监管体系的差异 |
4.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规定 |
5. 结论 |
(5)我国《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定位与法律适用——以转基因食品规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三个维度下的《生物安全法》基本内涵 |
《生物安全法》适用的协同性分析 |
《生物安全法》实施的机制保障 |
第一,转基因可追溯制度体系法定化。 |
第二,我国转基因可追溯监管体系的构建向国际实践靠拢。 |
第三,我国转基因可追溯制度相关技术能级与国际标准对接。 |
结语 |
(6)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
2.1 转基因技术 |
2.1.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
2.1.2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
2.2 转基因生物安全 |
2.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 |
2.2.2 转基因生物安全规制的必要性 |
2.3 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 |
2.3.1 风险预防理论 |
2.3.2 利益衡量理论 |
2.3.3 合作规制理论 |
第三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概况比较 |
3.1 立法演进比较 |
3.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
3.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
3.1.3 比较结论 |
3.2 立法体系比较 |
3.2.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
3.2.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
3.2.3 比较结论 |
3.3 立法原则比较 |
3.3.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
3.3.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
3.3.3 比较结论 |
第四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比较 |
4.1 法律监管主体比较 |
4.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
4.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
4.1.3 比较结论 |
4.2 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
4.2.1 中国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
4.2.2 印度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
4.2.3 比较结论 |
4.3 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
4.3.1 中国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
4.3.2 印度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
4.3.3 比较结论 |
4.4 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
4.4.1 中国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
4.4.2 印度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
4.4.3 比较结论 |
4.5 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
4.5.1 中国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
4.5.2 印度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
4.5.3 比较结论 |
第五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的思考 |
5.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得失 |
5.1.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 |
5.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缺憾 |
5.1.3 成因 |
5.2 印度对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启示 |
5.2.1 判断利益关系趋势,寻求最佳法律效果 |
5.2.2 法律监管要找准预防限度 |
5.2.3 多部门合作规制,多方协商治理 |
5.2.4 细化相关规定 |
5.2.5 重视法律文化传统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7)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 缺乏立场明确的法律适用规范 |
2.2 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内容不规范 |
2.3 缺乏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 |
2.4 欠缺转基因农作物事后补救惩罚措施 |
3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立法现状的成因探讨 |
3.1 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社会认知的影响 |
3.2 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
3.3 经济因素 |
4 比较法视野下转基因国外法律制度规制 |
4.1 美国 |
4.2 欧盟 |
4.3 日本 |
4.4 域外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
5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
5.1 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 |
5.2 完善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 |
5.3 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 |
5.4 完善事后补救惩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框架理论下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
2.1.1 框架理论概述 |
2.1.2 框架概念的界定 |
2.1.3 框架理论的应用 |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
2.2.1 研究框架与假设 |
2.2.2 研究样本选择 |
2.2.3 类目建构 |
2.2.4 信度检验 |
3 《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
3.1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
3.1.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清晰 |
3.1.2 中层次议题内容明确 |
3.1.3 低层次文体形态呈现单一 |
3.2 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
3.2.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多元 |
3.2.2 中层次议题内容复杂 |
3.2.3 低层次文本形态呈现较丰富 |
3.3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 |
3.3.1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相同点 |
3.3.2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不同点 |
4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4.1 高层次框架报道立场刻板 |
4.1.1 信息来源分布不均,视角固化 |
4.1.2 信息来源中缺少普通百姓的声音 |
4.2 中层次框架议题全面但不平衡 |
4.2.1 报道主题分布不均,角度单一 |
4.2.2 转基因食品科普率仍然较低 |
4.3 低层次框架文本形态专业性不足 |
4.3.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其他体裁占比很低 |
4.3.2 报道文本形式单调,报道效果局限 |
5 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对策建议 |
5.1 践行平衡报道,全面提升报道品质 |
5.1.1 平衡报道主题 |
5.1.2 平衡消息来源 |
5.1.3 平衡报道视角 |
5.2 适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增加报道可读性 |
5.2.1 加强与科学界的互动,提高科普率 |
5.2.2 完整报道,增加深度报道比重 |
5.2.3 丰富报道文本形式 |
5.3 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主义和整体素养 |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
5.3.2 不断提高媒体记者素养 |
5.3.3 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和误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食品安全及相关课程概述 |
2 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
2.1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2 对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度的调查结果 |
2.2.1 对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的认知调查结果 |
2.2.2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上应用的了解度调查结果 |
2.3 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点的调查结果 |
2.4 转基因技术及相关新技术的认知 |
2.5 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及研究推广的态度分析 |
3 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 |
3.1 基于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科普型教学改革 |
3.2 明确完善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
3.3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形式 |
3.4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 |
4 结语 |
(10)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概述 |
一、转基因食品的内涵 |
二、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 |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特殊性 |
一、涉及法律如何应对科学不确定性的问题 |
二、“有罪推定”或“无罪推定” |
三、不确定风险要求特殊的法律规制模式 |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一、保护公共利益的国家义务 |
二、市场调节的无序性 |
三、保护生命健康权 |
第二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现状 |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立法现状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法律结构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存在问题 |
二、多头监管 |
三、缺乏系统的风险监管体系 |
四、公众参与缺乏保障 |
第三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域外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
一、规制理念 |
二、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三、监管机构 |
四、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法律结构 |
第二节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
一、规制理念 |
二、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三、监管机构 |
四、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法律结构 |
第三节 域外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启示 |
第四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规制立法 |
一、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法律界定 |
二、进行专门立法 |
三、明确立法宗旨 |
四、确立风险预防原则 |
第二节 优化监管 |
第三节 完善风险监管体系 |
一、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的风险监管 |
二、转基因食品上市后的风险监管 |
三、转基因食品上市后的具体监管措施 |
第四节 保障公众参与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刘丽霞. 食品与机械, 2021(12)
- [2]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探究转基因食品发展策略[J]. 田刘凌,顾成博. 中国酿造, 2021(12)
- [3]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J]. 焦悦,朱鹏宇,梁晋刚,付伟.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2)
- [4]全球化发展下我国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析[J]. 游淳惠,俞露,林暄. 今日科苑, 2021(03)
- [5]我国《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定位与法律适用——以转基因食品规制为视角[J]. 胡加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0)
- [6]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D]. 李男.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D]. 巴翔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D]. 任梓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J].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20(15)
- [10]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王韬惠.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