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编写要点

成都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编写要点

一、成都市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部分编写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何沙[1](2021)在《繁荣与隐忧:一所小学校本教研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驰[2](2021)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探究》文中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技术智能的时代,课程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的、什么是对未来生活有价值的学习。此外,当前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和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使得全球发展的秩序和框架正在被改变,在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加强国际理解、培养公民的全球素养至关重要。作为21世纪“强有力的”素养,全球素养是个人在理解和处理全球问题、尊重全球文化、参与全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行为倾向。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国中小学指向全球素养的课程是如何建构的。主要方法是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互动分析法。分析视角包括课程政策以及课程知识社会学。在修订后的古德莱德课程层次框架下,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本研究对已有的全球素养理论框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形成了全球素养主题和目标二维框架表。在此基础上,借助NVivo 12,对70份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全球素养指标的编码(评分者信度R=0.853),通过内容分析法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理想的课程”中全球素养的政策理念与话语变迁。接着,在对41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文本进行全球素养指标编码和内容分析后,结合课标制定的专家们的访谈,呈现了“正式的课程”中全球素养导向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方案设计。然后,通过对我国东部两地区的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校长、教师的访谈,以及实地调查和课堂视频互动分析,呈现了“实践的课程”中全球素养在学校-课堂情境中的规划落实。最后,综合前面三个问题的探究,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和访谈材料,归纳我国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被建构的特征。研究发现:一、培养兼具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全球素养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和方式的变化,要求教育要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人。40多年来,全球素养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既有延续又有侧重,既强调回应本土的传统和诉求,又重视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二、“课程育人”是塑造全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落实全球素养的发展目标上,课程从路径设计、内容载体、互动机制方面发挥着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分别从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来构建指向全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内容选择上,中小学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学科课程知识作为“强有力的知识”在培养全球素养上的价值。学校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以学校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全球素养。在课堂互动中,课程通过师、生、情境的交互,影响着学生对全球素养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形成。三、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在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中被建构。一是课程政策理想与执行现实间的张力,包括全球素养课程政策的象征性与操作性;政策制定中的“去脉络化”与政策执行中的“再脉络化”;政策作为话语的权威性与其自身的实践性。二是课程文化取向中本土与全球之间的互动,表现在本土价值与共同价值的互补、国家立场与全球意识的互持、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互鉴。三是课程开发中知识取向与素养取向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知识教育与素养教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三个方面的协调。

沈姝均[3](2020)在《“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颁布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多以校为本,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了许多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已悄然成为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小学没有专门的生物学课程,因此学生虽然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心生向往,却没有探索的方法。并且,在小学阶段,很少有生物科学领域的校本课程。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对学生进行学习调查,利用校园资源,开发“走近植物”校本课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校本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的定义以及校本课程发展模式的探索。第三部分是“走近植物”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包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内容。第四部分是对“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估。第五部分总结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课程实施后的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表明,利用校园植物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关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促进绿色学校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较好的作用。成果主要包括:第一、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学生对植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知识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显着提升。第二、提升了科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形成。研究实施后对学科教师及校级领导的访谈结果表明,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推广性的校本课程案例,笔者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汇报得到了区内科学教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种子萌发》《叶脉书签的制作》等课例,可在区内其他学校的科学校本课程中直接使用。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课程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2.82%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很大。在课程实施后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领导对课程开发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认识到了科学教育对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随着“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的逐渐增加,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案例及学生成果都变得更加丰富全面,为本课程的继续改进和开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白雪峰[4](2020)在《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Y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俊玲[5](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认为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俞佳慧[6](2020)在《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科学素养来源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任务,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决定和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和未来发展可能性。本研究是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我国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和实施。本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在政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架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模型,由此建构调查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基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模型,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研究;三是对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的内涵划分,《小学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借鉴类比研究的思路与表达方式,本研究建构了包含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定向系统三个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火箭模型”:动力系统素养表征为以教师教学效能感为基础的积极性以及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驱动力;操作系统和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相关,表征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与方法;定向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为教师对学科价值意义的理解,对学科教学目的和方向的认识。以此为基础,研究设计和运用《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调查校长,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管理者对科学教师的期望;同时设计和运用《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访谈方法调查小学科学教师,收集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状况。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现状总体较好,但也有问题存在:小学中存在大量兼职科学教师,教师群体中男女比例不协调,校际资源流通不畅;教学素养在动力系统素养中对科学教育的目的意义,理想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的认识高度一致,但是认识和行为不统一;在操作系统素养中小学科学教师课程开发的参与度低,教学活动的自主设计意识较差,在教学中自我研究意识较差;在动力系统素养调查中发现,各方对科学教师以及科学学科的重视不够,科学教师的职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研究形成的建议包括:(1)从小学科学老师来源和地位提升看,政府要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也要加大师范教育,注重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学校要加大科学教师招聘力度,也要发挥校长作用,建设学校联盟;(2)从定向系统看,科学教师要加强行动意识,明确知行合一;(3)从操作系统看,小学科学教师要巩固反思意识,总结教学得失;加强研究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化;(4)从动力系统看,科学教师的培养要精简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教师自身要保持竞争意识,加强自我学习,保持自身优势。在相关讨论部分,本研究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热情和勇气进行的一次“吃螃蟹”的尝试;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可能性。

赵光磊[7](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唐静[8](2017)在《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 ——以安远县第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全面开展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起始点,对于中学这一环境意识形成巩固的关键阶段影响很大。安远县位于东江源区核心地带,保护好当地环境将会对对整个县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安远县高中生的环境意识现状,结合当地的环境情况,开发了一套符合安远县第二中学校情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本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相关概念的定义、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安远县第二中学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包括安远县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方案、结果及分析及结论,校本教材开发建议等。第三章,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本章主要介绍了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程序、开发原则以及使用建议。第四章,安远县第二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简介。主要包括了《清清东江源幽幽脐橙香》的教材体例说明以及教材内容简介。教材体例说明部分从教材目标、框架结构、组成栏目和教材特色四部分依次进行说明。教材内容简介部分则介绍了《清清东江源幽幽脐橙香》的每章具体内容。《清清东江源幽幽脐橙香》环境教育校本教材作为研究成果。此部分则是以上述四章内容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料并结合安远县第二中学特有的学情及校情,而编制的适合安远县第二中学高中学生使用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内容设置包括第一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安远县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三章“安远生态产业”。本文在安远县环境教育校本教开发过程中对开发校本教材的程序、原则及使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可操作的地方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体系,为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地方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地方性资料作为支撑,本教材并不一定完整详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作为引玉之砖,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的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张跃,高翔[9](2015)在《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模式及其保障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川剧演出市场低迷、民营职业川剧团大量倒闭、川剧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困扰着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没有观众就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发展和壮大川剧观众群体、培养川剧接班人是振兴川剧的突破口,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川剧进入中小学校传承是振兴川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结合调查情况,构建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一主三辅"传承模式,并从政府、学校、川剧行业和家庭等层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

曾艳[10](2014)在《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余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群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体育课程是特教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帮助学生通过康复训练后融入社会最佳的途径。当前,四川省特殊教育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符合我国国情及省情的办学形式,保障了广大特殊学生接受学校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而特教学校中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体育课程开展存在哪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开展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研究对四川省特教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改革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及理论研究价值,并且对其他特教学校均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成都市6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并对6所特教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得出结论:①康复体育课程的实施,提高身心康复效果明显;②体育教师及专业体育教师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③大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教学条件仍有待改善;④体育教学大纲陈旧并缺乏教材,仍有待修订与规范;⑤同辉学校开展“普特融合体育”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沟通;⑥同辉学校“特奥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发。分析出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①特殊教育体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②多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特殊需求;③体育课程大纲陈旧、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材;④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特殊需求;⑤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认识不足。针对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建议撰写针对性强的统编教材和大纲,使教学有据可依;②建议师范院校开设特教体育教育专业,满足特教学校的人才需求;③加强在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提高体育教学专业水平;④推广同辉学校实施“普特融合体育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参与兴趣;⑤借鉴同辉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建议各校按需创编校本教材。

二、成都市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部分编写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市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部分编写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2)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征
        二、培养全球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目标
        三、全球化时代课程改革
    第二节 相关概念厘定
        一、全球素养的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基于全球素养的课程政策研究
        二、基于全球素养的课程实践研究
        三、基于全球素养的评估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价值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课程的三级层次框架
        二、全球素养的理论框架
        三、本研究的逻辑架构
        四、分析视角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想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素养”的政策话语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树立“面向世界”的课程意识
        一、不断开放、逐步迈进全球化的社会
        二、目标维度:“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
        三、主题维度:侧重主题内容“引进来”
    第二节 第八次课改:首次提出培养“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一、全球化经济与科技发展促进双向往来
        二、目标维度:强调学生“开放意识”的初步形成
        三、主题维度:强调主题内容“引进来也走出去”
    第三节 课改深化阶段: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一、新时代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目标维度:强调“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价值观的形成
        三、主题维度:侧重主题内容的“国家意识”和“走出去”
    小结
第四章 “正式的课程”:全球素养在现行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体现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全球素养培养
        一、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出台及概况
        二、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三、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指向全球素养的“强有力”知识
    第二节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全球素养”的体现
        一、目标维度:三维目标中的“全球素养”
        二、主题维度:各类课程的内容指向
        三、义务教育课标中“全球素养”的整体特征及分析
    第三节 现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中“全球素养”的体现
        一、目标维度: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全球素养”
        二、主题维度:重时代性与文化性
        三、高中课标中全球素养内容表现的整体特征及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实践的课程”:当前学校中培养全球素养的课程发展
    第一节 指向全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一、指向全球素养的学校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指向全球素养的学校课程内容选择
        三、指向全球素养的学校文化建设
    第二节 指向全球素养的教学实施
        一、教学动机: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
        二、教学设计:学科·生活·学生导向
        三、教学实施:课堂中全球素养的培养
    第三节 指向全球素养的课程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性评价相结合
        二、学校自评与区教研系统他评相结合
    小结
第六章 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构特征
    第一节 政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一、政策作为工具的象征性与操作性
        二、政策作为文本的“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
        三、政策作为话语的权威性与实践性
    第二节 本土与全球之间的互动
        一、本土价值与共同价值
        二、国家立场与全球意识
        三、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
    第三节 知识取向与素养取向之间的平衡
        一、知识教育与素养教育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三、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培养兼具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全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二、“课程育人”是塑造全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在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中被建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全球素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全球素养课程建设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本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方案
    1.3 文献综述
2.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2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3.“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1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3.3 课程目标
    3.4 校本课程内容
    3.5 课程实施
    3.6 评价课程
    3.7 课程价值观
4.“走近植物”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分析
    4.1 课程改进与再实施
    4.2 课程取得的成效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
        1.1.2 下一代人才培养要求对科学教师教学带来挑战
        1.1.3 教学素养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1.2 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素养与教学素养的理解
        1.2.2 对教学素养内涵的相关研究
        1.2.3 对教学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1.2.4 对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工具与对象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思路
    2.2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调查内容架构
        2.2.1 对教学素养的特征认识
        2.2.2 教师教学素养“火箭模型”的构建基础
        2.2.3 教师教学素养的“火箭模型”
    2.3 研究工具的设计
        2.3.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的设计
        2.3.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的设计
    2.4 调查对象
        2.4.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的调查对象
        2.4.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
        2.4.3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与分析
        3.1.1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
        3.1.2 小学科学教师与教学现状中问题的影响因素
    3.2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2.2 定向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3.2.3 操作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3.2.4 动力系统相关素养调查与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4.2.1 政府重视教师保障
        4.2.2 学校落实政策规划
        4.2.3 教师自身持续修养学习
    4.3 研究的讨论
        4.3.1 研究创新和不足
        4.3.2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校长问卷)
附录B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 ——以安远县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环境教育
        1.1.2 校本教材
    1.2 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保护东江源区环境的迫切需要
        1.3.2 补充环境教育内容
        1.3.3 增强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1.3.4 满足课程改革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借助教材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安远县第二中学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2.1 安远县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方案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2.1.4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安远县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分析
        2.2.2 学生环境保护行为分析
        2.2.3 学生环境观念态度和观察评价等分析
        2.2.4 学生对开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态度分析
    2.3 安远县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结论与校本教材开发建议
        2.3.1 调查结论
        2.3.2 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建议
第3章 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3.1 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程序
    3.2 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3.3 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使用
第4章 安远县第二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简介
    4.1 教材体例说明
        4.1.1 教材目标
        4.1.2 框架结构
        4.1.3 组成栏目
        4.1.4 教材特色
    4.2 教材内容简介
        4.2.1 第一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2.2 第二章——安远县资源利用与保护
        4.2.3 第三章——安远生态产业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安远县第二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

(9)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模式及其保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川剧传统传承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川剧团数量缩减
    (二)川剧观众群体缩减
    (三)川剧演员青黄不接
二、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现状及其困境
    (一)川剧艺术教育政策不健全
    (二)川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三)川剧专业教师紧缺
    (四)川剧教材不完善
三、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一主三辅”传承模式
    (一)主渠道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川剧
    (二)辅助渠道一 :学生在川剧社团中学习川剧
    (三)辅助渠道二 :学生在剧团中学习川剧
    (四)辅助渠道三 :学生在川剧培训班中学习川剧
四、“一主三辅”传承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政府层面的保障
        1.制定川剧艺术教育政策
        2.加大川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
        3.建立合理的交流机制
        4.加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二)学校层面的保障
        1.建立健全学校制度
        2.多渠道解决师资匮乏问题
        3.营造川剧校园文化氛围
    (三)川剧行业层面的保障
    (四)家庭层面的保障
结语

(10)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相关概念
        1.4.1 特殊教育
        1.4.2 特教(培智)学校
        1.4.3 体育课程
        1.4.4 校本课程
        1.4.5 普特融合体育活动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美国
        2.1.2 英国
        2.1.3 日本
        2.1.4 其他国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与立法
        2.2.2 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
        2.2.3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及体育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2.2.4 特殊教育体育课程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及对象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3.4 访问法
        3.3.5 逻辑分析法
        3.3.6 个案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都市特教学校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成都市特教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
        4.1.2 成都市特教学校在校生的基本情况
        4.1.3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4.1.4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
        4.1.5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基本情况
    4.2 成都市五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1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2 成都市武侯区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3 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4 成都市和平街融合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5 成都市驷马桥融合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4.2.6 成都市五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小结
    4.3 成都市五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特点分析
        4.3.1 康复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康复
        4.3.2 场地器材不能满足特教体育课教学需求
        4.3.3 体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4.3.4 体育教学大纲陈旧并缺乏统编教材
        4.3.5 体育教学内容尚缺乏针对性
    4.4 同辉(国际)融合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个案分析
        4.4.1 同辉(国际)融合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分析
        4.4.1.1 同辉学校学生及师资情况分析
        4.4.1.2 同辉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4.4.1.3 同辉学校教材、教学大纲分析
        4.4.1.4 同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分析
        4.4.1.5 同辉学校学生参加体育课兴趣培养方法分析
        4.4.2 同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特点分析
        4.4.2.1 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是西南地区特教学校的领头羊
        4.4.2.2 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明显
        4.4.2.3 重视家长的配合与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4.4.2.4 开展普特学生间校内融合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能力显着
        4.4.2.5 体育课程与“特奥运动”相结合, 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4.5 成都市特教学校学生及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
        4.5.1 成都市特教学校师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改进的需求
        4.5.2 成都市特教学校师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
        4.5.3 成都市特教学校学生对体育课认可程度分析
        4.5.4 成都市特教学校学生喜欢的体育课教学内容
    4.6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6.1 特殊教育体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
        4.6.2 多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特殊需求
        4.6.3 体育课程大纲陈旧、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4.6.4 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特殊需求
        4.6.5 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认识不足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康复体育课程的实施,提高身心康复效果明显
        5.1.2 体育教师及专业体育教师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
        5.1.3 大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教学条件仍有待改善
        5.1.4 体育教学大纲陈旧并缺乏教材,仍有待修订与规范
        5.1.5 同辉学校开展“普特融合体育”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沟通
        5.1.6 同辉学校“特奥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发
    5.2 建议
        5.2.1 建议撰写针对性强的统编教材和大纲,使教学有据可依
        5.2.2 建议师范院校开设特教体育教育专业,满足特教学校的人才需求
        5.2.3 加强在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提高体育教学专业水平
        5.2.4 推广同辉学校实施“普特融合体育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5.2.5 借鉴同辉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建议各校按需创编校本教材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四、成都市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部分编写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繁荣与隐忧:一所小学校本教研的个案研究[D]. 何沙.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全球素养导向的课程探究[D]. 肖驰.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D]. 沈姝均. 西南大学, 2020(05)
  • [4]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YC小学为例[D]. 白雪峰. 深圳大学, 2020
  •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建议[D]. 俞佳慧. 成都大学, 2020(08)
  • [7]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8]地方中学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 ——以安远县第二中学为例[D]. 唐静.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2)
  • [9]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模式及其保障机制[J]. 张跃,高翔. 四川戏剧, 2015(07)
  • [10]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D]. 曾艳. 成都体育学院, 2014(01)

标签:;  ;  ;  ;  ;  

成都升平街小学“校本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编写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