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节能照明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朱荣洋[1](2020)在《ML照明科技有限公司LED光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蔡炳利[2](2020)在《DALI 2.0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可寻址调光接口(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DALI)是专用的照明调光控制协议,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兼容互通性优、配置灵活、易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可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照明场所。早期的DALI 1.0系统没有纳入传感器等“感知设备”,系统功能不强,应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随着标准的升级,基于DALI-2协议的DALI 2.0系统增加了DALI输入设备,填补了DALI系统感知层的空白。本课题立足于DALI-2协议,设计了包含DALI 2.0主控器和配套PC上位机应用软件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主流的USB通信协议作为控制系统的内部数据传输协议,并将主控器设计成USB-HID设备。本课题主要解决了两个重点问题:DALI输入设备具有不同类型控制单元——实例,且实例的功能不尽相同,这对控制系统的兼容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有鉴于此,本课题将实例的功能参数化,提出一种“触发源对象——目标对象”的动态链接模型,使不同实例类型的功能均可被控制系统充分使用,从而兼容不同厂家的输入设备产品。不仅如此,链接模型还整合了主控器内部的RTC时间管理功能,达到定时控制效果;另一方面,为解决随着DALI输入设备增加,DALI总线资源不足、实时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实时操作系统Free RTOS开发主控器的控制程序,使主控器具有响应快速、高效的优点,达到了自主运行、智能管理的控制效果。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深入研究了DALI系统特征,探索了DALI照明装置和DALI输入设备的控制方法。(2)提出以DALI实例的事件报告与虚拟定时器实例的定时事件为触发源对象,以照明装置为目标对象的链接模型,并制定了链接模型的数据存储结构。(3)以高性能ARM微控制器STM32F429为控制核心,设计了完整的主控器硬件电路,包含AC-DC电源、总线电源、MCU外围电路及DALI总线接口电路,并给出了关键电路参数的计算过程。(4)基于Free RTOS开发主控器程序,实现DALI编解码操作、基于二分法查找算法的DALI系统的快速地址分配、基于CSMA/CD技术的数据冲突检测机制,以及基于链表数据结构的链接模型匹配过程。(5)采用C#设计了PC上位机应用软件,描绘了软件的UI界面,并详细分析了链接模型对象的设计原理。(6)控制系统与市场上主流的DALI产品进行了互通性测试,并搭建会议室照明工程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控制系统标准互通性高,链接模型方案可靠易用。
钱幸璐[3](2020)在《基于荧光体材料制备白光LED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功率LED产品的散热和可靠性限制了LED产品的快速发展。影响LED寿命和效率的主要问题来源于LED产生的热聚集于荧光材料而导致的热淬灭和光衰。目前,有许多无机材料来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荧光玻璃、荧光陶瓷、荧光微晶等。使用荧光体材料来进行LED封装可以大幅度提高LED产品的稳定性与寿命。因此本文制备了一系列的荧光粉,荧光薄膜和荧光陶瓷材料,通过探究离子掺杂对荧光粉,荧光薄膜和荧光陶瓷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封装结构对暖白光LED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主要探究工作如下:1、通过固相法制备了不同Ba2+浓度的BaxSr2-xSiO4:0.02Eu2+荧光粉,并将制备出的上述荧光粉通过旋转涂覆法制备出荧光薄膜。通过高温高湿、氙灯老化和冷热冲击可靠性实验以及变温PL谱,分析Ba2+含量对于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以及荧光粉和荧光薄膜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对比。2、通过常规固相反应技术和真空烧结法制备了透明的Ce:YAG荧光陶瓷。荧光陶瓷基LED通过倒装芯片和COB技术封装制备。通过高温高湿、氙灯老化和冷热冲击可靠性实验以及变温PL谱,分析Gd3+含量对于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此外,将荧光陶瓷封装在大功率LED上,探究Gd3+掺杂含量对LED光学性能的影响。3、通过常规固态反应技术制备了Ce:Gd YAG陶瓷和Ca Al Si N3:Eu2+荧光粉。采用旋涂涂覆法在Ce:YAG荧光陶瓷上制备了不同浓度的Ca Al Si N3:Eu2+荧光薄膜,形成了双层结构。掺杂不同Gd3+含量的Ce:YAG荧光陶瓷被称为Gd掺杂结构。将制备的样品封装在大功率LED上,研究不同封装结构对LED光学性能的影响。
周鹏[4](2020)在《钼酸镧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光LED以其寿命长,能耗低及发光效率高等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存在缺乏红光,色温偏高,显色指数较低等缺点,阻碍了白光LED向更高领域的进展。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稳定、高效的红色荧光粉来降低白光LED色温、增强色纯度等从而满足生活和生产中日益提高的性能要求。在种类繁多的稀土发光材料中,稀土掺杂钼酸盐红色荧光粉具备优良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同时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是一种潜在的LED用发光材料。由于仍存在生产成本高,发光强度、发光效率不足等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因此,本文利用热重分析-差热分析法(TG-DTA)、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合成工艺参数及荧光性能的优化研究。通过对柠檬酸溶液燃烧法合成LiLa(MoO4)2:Sm3+荧光粉的工艺条件研究,得到了合成纯度较高,荧光性能好的LiLa(MoO4)2:Sm3+荧光粉的优化条件为:合成反应温度700°C,保温1小时,络合剂柠檬酸的用量比例为C6H8O7:LiLa(MoO4)2=1.5:1。LiLa(MoO4)2:Sm3+荧光粉的最强特征激发峰值位于403 nm,属于Sm3+的4G5/2→6H9/2特征跃迁,最强特征发射峰值位于648 nm,属于Sm3+的4G5/2→6H9/2特征跃迁。Sm3+浓度对发光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当Sm3+含量从0~9 mol%范围内变化时,发射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Sm3+为5 mol%时强度达最大值,此后,则降低直至出现浓度猝灭现象。为探讨进一步提高LiLa(MoO4)2:Sm3+荧光性能可能性,分别选择稀土Eu3+和Y3+进行了掺杂改性研究。结果表明Eu3+有利于提高其发光性能,可使Sm3+位于403 nm的特征激发峰增强和变宽;618 nm发射峰为Eu3+的5D0→7F2特征跃迁,其强度随Eu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Sm3+的发射峰则降低,荧光寿命缩短,Sm3+与Eu3+之间可能存在能量传递作用。掺Eu3+样品的色坐标向标准红色坐标点移动,y=9 mol%时,色坐标为(0.654,0.3456)。Y3+掺入使样品的荧光光谱中的激发和发射均增强,Y3+为5 mol%时,荧光增强最显着,超过5 mol%时出现浓度猝灭。依据Bi3+与La3+,Ag+与Li+和W6+与Mo6+的相近性和离子取代的基本条件,分别掺入Bi3+、Ag+和W6+对LiLa(MoO4)2:Sm3+晶格中的离子进行取代,并优化了离子掺入浓度,研究其对合成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的Bi3+能增强Sm3+的特征发射峰强度,起能量传递和增加荧光寿命作用,Bi3+掺杂浓度为1 mol%效果最好;Ag+和W6+虽然也能对发光起增强作用,但对荧光寿命却起降低作用,Ag+和W6+掺杂浓度分别为1 mol%和20 mol%效果最好。上述研究结果对LiLa(MoO4)2:Sm3+荧光性能的提高,实现商业化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胡锋[5](2020)在《浅析节能照明系统在道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资源和人员的高效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为了实现"安全、舒适、环保、生态"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照明系统应用于道路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目前LED节能灯在道路应用中的发展困境,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促进道路照明系统向高效率、低能耗、成本适中的方向发展。
刘宇[6](2020)在《白光LED用锰(Ⅳ)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白光LED因具有体积小、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使用时间长、节能环保等优势成为了新一代绿色环保节能照明光源。荧光粉是白光LED实现荧光转换的关键材料。目前,商用的白光LED技术基于In Ga N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白光,但由于红色组分的缺失而导致这种实现白光的方式色温高、显色指数低。本论文针对高显色白光LED对高效率红光组分的需求,采用简便的共沉淀法,合成了Mn4+离子激活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简便的一步法制备了一系列K2MnF6/KHF2红色荧光粉,利用XRD,SEM以及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物相,形貌和光致发光(PL)性质;同时,HF浓度和KHF2与KMn O4之间的质量比不同对所制备的K2MnF6/KHF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有很大影响;此外,研究了PL强度和热稳定性能以及在蓝光下激发的所述荧光粉的量子产率,并与相对商业使用的荧光粉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使用具有YAG:Ce3+的450 nm蓝色芯片和制备的K2MnF6/KHF2荧光粉封装出高显色性能的LED光源。结果表明,K2MnF6/KHF2荧光粉可以具备其在高显色照明领域和背光领域的潜在应用(2)通过共沉淀的方法无HF绿色制备K2SiF6:Mn4+红色荧光粉,利用XRD对该体系荧光粉的物相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的溶剂条件下,对荧光粉合成和发光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可以在无酸条件制备出K2SiF6:Mn4+荧光粉,并且使用H3PO4制备的荧光粉发射最强。研究确定使用H3PO4代替HF来进行荧光粉的制备,找到了实现K2SiF6:Mn4+红色荧光粉发光强度提升的H3PO4的最佳浓度以及Mn4+的最佳掺杂浓度。采用PLE/PL及其量子效率附件,分析技术对其光谱特性、荧光热稳定性及荧光量子产率等发光性能进行讨论与研究。最后,通过将本文所制备的红色荧光粉与YAG:Ce3+及450 nm蓝色芯片封装成白光LED,研究了红色荧光粉的引入对白光LED显色指数的改善情况。
崔璐璐[7](2019)在《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隧道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公路铁路事业的发展,从城市到山区,从平面到立交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规模庞大的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费用,隧道照明中安全与节能的矛盾越来越显着。隧道侧壁材料作为隧道照明系统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提高隧道照明环境质量,辅助实现隧道照明节能。本文以漫反射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功效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漫反射材料的光学性能,以蓄反光材料、瓷砖、水泥砂浆为三种主要对比研究材料,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试验研究,分析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条件下视觉功效的变化规律,建立漫反射材料与视觉功效的相对效率模型,依托实体隧道研究,提出漫反射材料辅助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的应用策略。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性如下:1 从视野感知的角度提出隧道侧壁的漫反射材料辅助作用应作为视野感知范围内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并非单一评价因素。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评价,是基于安全性指标及视觉功效为基础的,包含节能性和舒适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任何一个节能性或者舒适性指标在评价时都应以安全性指标为基准。2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进行小目标可见度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路面亮度和小目标尺寸一定时,小目标可见度值随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增大而提高,随着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提高,随着随小目标尺寸的增加而提高。其中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长效果最显着。与水泥砂浆和瓷砖相比,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幅随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放缓的边界效应更小,对隧道照明质量提高更稳定。3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开展反应时间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同一背景亮度条件下,反应时间均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而增大;同一视标偏心角条件下,反应时间随背景亮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随侧壁材料反射率的提高而减小。与水泥砂浆和瓷砖为侧壁材料相比,蓄反光材料为侧壁时,反应时间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的总增加值相对较小。视标偏心角、背景亮度和侧壁材料反射率三个影响因素相比较,侧壁材料反射率提高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更明显,增大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有利于提高隧道照明视觉功效和行车安全。4 通过分析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小目标可见度增值的影响规律,以及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反应时间减值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下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间的两个独立的相对效率模型,即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的相对效率模型和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的相对效率模型。揭示了漫反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的关系。两个相对效率模型都呈现出,随反射率增值的增加视觉功效指标的相对效率随之提高的规律。⑤依托实体隧道和模型隧道,提出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以布灯间距、材料布设高度和行车安全三个方面,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研究。通过布灯间距与小目标可见度影响分析得到,小目标可见度STV值随着布灯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以真武山隧道的左洞为例,通过提高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可以实现布灯间距增加以及电费能耗下降,反射率提高0.15可以实现年度电费节省约43.8万元。通过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与反应时间试验分析得到,基于相同视觉功效时,亮度能耗随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增加而下降。针对隧道基本段,兼顾漫反射材料单位高度对视觉功效指标的提升的边界效应,以及工程应用的经济性,推荐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选择4m。
潘啸[8](2019)在《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正面临着比较大的瓶颈,不仅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恶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对当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太阳能半导体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建立起了一套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照明系统。太阳能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并且洁净无污染,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相关企业与学术单位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半导体照明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寿命长等显着优势,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新光源。本次研究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新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上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是该能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长期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正日益成熟,当前虽然全国并没有普及,但是其未来已经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承认,将来一定是一种稳定的基础能源,白光的LED是最新的电力光源,这种类型的光源是在白炽灯、荧光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其流明效率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并在普通照明领域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本次研究对LED技术和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其历史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或者产业存在的问题、相对的解决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阐述了照明系统中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围绕白光LED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核心内容在于针对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当前照明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对LED工作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大功率的、以HV9910为基础的LED灯具驱动电路。架构了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控制策略,研制成相应的控制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详细分析并测试了其在运行状态下的相关参数。经实验研究发现,本次研究所设计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蒋广翔[9](2019)在《锰(Ⅳ)离子和铕(Ⅲ)离子激活的氧化物基复合钙钛矿结构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导体照明(LED)技术因为具有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体积小、能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而成为新一代的节能照明光源技术。荧光粉是LED实现荧光转换的核心材料。其中,红色荧光粉是高显色白光LED、室内植物生长照明LED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本论文针对植物照明LED及高显色白光LED对高效率红光组分的需求,采用简便的固相反应合成法,合成了Mn4+离子、Eu3+离子激活的复合钙钛矿结构红色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高量子产率CaLaMgM1-xO6:xMn4+(M=Nb,Ta)红色荧光粉利用高温固态反应法制备。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该体系荧光粉的物相结构进行分析;采用紫外吸收光谱(UV-Abs),荧光光谱(PL/PLE)等测试手段对该体系荧光粉的吸收、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热稳定性及量子产率等发光性能进行讨论与研究。采用电荷补偿法,实现CaLaMg M1-xO6:xMn4+(M=Nb,Ta)荧光粉发光强度提升。并在近紫外光(365 nm)激发条件下与商用红色荧光粉的发光强度与荧光量子产率做了比较。最后,将优化所得的CaLaMgNbO6:0.004Mn4+荧光粉与365 nm紫外芯片封装成红光发射LED,并对其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2)Sr4Nb2O9:Eu3+红色荧光粉通过高温固态反应法制备。利用XRD对该体系荧光粉的物相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助熔剂对荧光粉合成的影响。采用电荷补偿法,实现Sr4Nb2O9:Eu3+红色荧光粉发光强度提升。采用UV-Abs、PLE/PL及其量子产率附件,分析技术对其吸收特征、光谱特性,荧光热稳定性及荧光量子产率等发光性能进行讨论与研究。最后,通过将本文所制备的红色荧光粉与YAG:Ce3+及450 nm蓝色芯片封装成白光LED,研究了红色荧光粉的引入对白光LED显色指数的改善情况。
皮钱超[10](2018)在《模块化LED照明暨净化灯的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指明如今,LED在照明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用户的使用环境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产生了 LED灯具多样化的需求和商机。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要求灯具企业既要批量生产,又要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灯具行业的发展又要求灯具的制造满足标准化、兼容性、以及售后的维修便利性等等。模块化设计是满足上述诸多要求的一种绝佳选择。本文将模块化理念应用于LED照明设计中,设计并实现了两种LED产品:一、将灯具的各零部件进行拆分和模块化设计,形成相互独立的功能模块,通过功能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实现LED照明灯具的多样性,实现一种具有体积小巧、散热高效、自带充放电等集多种优点于一身的LED照明灯具。所设计的产品拥有更宽范围的照度(1400-4800 Lux@40-20 cm)和4000-5000 K的护眼色温。同时,LED光源的显色系数CRI达到92以上,接近基准光源;且噪声低于25分贝,优于相应的国家标准。二、设计了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模块部件。该模块部件具有低噪音,以及高效的甲醛和细菌消除率,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能够与LED照明灯具进行有效地结合,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本设计集光学、电路设计、机械加工等多门学科与技术于一体,已形成相应的实物产品,并顺利通过了相关的认证和检测,可以在市场上销售。本文设计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模块化理念,而且实现DC无连接线的组合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电路连接,使得该产品具有即插即用和安全便携等特点。此外,本文设计的产品各模块可以任意地拆卸、组合和循环再利用,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二、新型节能照明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节能照明芯片(论文提纲范文)
(2)DALI 2.0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智能照明系统概述 |
1.2.1 LED调光原理 |
1.2.2 智能照明协议简介 |
1.2.3 DALI系统的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来源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与规划 |
2.1 DALI协议 |
2.1.1 DALI信号电气特征 |
2.1.2 DALI系统的通信结构 |
2.1.3 DALI照明装置的控制 |
2.1.4 DALI输入设备的控制 |
2.2 构建基于链接模型的控制效果 |
2.2.1 链接模型原理 |
2.2.2 链接模型数据结构 |
2.3 控制系统规划 |
2.3.1 USB-HID设备简介 |
2.3.2 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控器的硬件设计 |
3.1 整体硬件框图 |
3.2 电源设计 |
3.2.1 主电源设计 |
3.2.2 总线电源设计 |
3.2.3 内部工作电源设计 |
3.3 MCU及外围控制电路 |
3.3.1 MCU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2 FLASH存储电路设计 |
3.3.3 RTC电路设计 |
3.3.4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4 DALI接口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主控器程序设计 |
4.1 程序架构 |
4.1.1 实时操作系统Free RTOS |
4.1.2 设计框架 |
4.1.3 主控器的任务规划 |
4.2 DALI协议与算法设计 |
4.2.1 DALI编码与解码 |
4.2.2 快速短地址分配 |
4.2.3 数据冲突检测机制 |
4.3 基于链表的链接模型的实现 |
4.3.1 事件项链表和照明装置链表 |
4.3.2 触发源匹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形化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简介 |
5.2 用户界面设计 |
5.2.1 整体界面布局 |
5.2.2 系统配置界面 |
5.2.3 触发条件与控制效果设定 |
5.3 关键服务程序设计 |
5.3.1 USB端口程序设计 |
5.3.2 链接模型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功能验证 |
6.1 基本功能测试 |
6.1.1 测试设备 |
6.1.2 测试结果 |
6.2 链接模型控制效果测试 |
6.2.1 会议室照明系统搭建 |
6.2.2 定时控制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研究课题总结 |
2.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致谢 |
(3)基于荧光体材料制备白光LED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ED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
1.2.1 荧光玻璃 |
1.2.2 荧光薄膜 |
1.2.3 荧光陶瓷 |
1.3 封装技术 |
1.3.1 COB封装技术 |
1.3.2 远程荧光封装技术 |
1.3.3 功率型倒装芯?结构 |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荧光粉制备原料与实验设备 |
2.1.2 荧光薄膜制备原料与实验设备 |
2.1.3 荧光陶瓷制备原料与实验设备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2.2.1 荧光粉的制备 |
2.2.2 荧光薄膜的制备 |
2.2.3 荧光陶瓷的制备 |
2.3 实验样品的测试方法 |
第3章 Ba_xSr_(2-x)SiO_4:Eu~(2+)体系荧光粉和荧光薄膜的可靠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样品的检测 |
3.3 荧光粉和荧光薄膜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YAG荧光陶瓷掺杂Gd的可靠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 |
4.2.1 样品的制备 |
4.2.2 样品的检测 |
4.3 荧光陶瓷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透明Ce:YAG荧光陶瓷的不同封装结构实现暖白光大功率LED |
5.1 引言 |
5.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 |
5.2.1 样品的制备 |
5.2.2 样品的检测 |
5.3 基于透明Ce:YAG荧光陶瓷不同封装结构的光学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钼酸镧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稀土发光材料 |
1.2 钼酸盐基发光材料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晶体结构 |
1.2.3 发光机理 |
1.3 钼酸盐体系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1.3.1 高温固相法 |
1.3.2 燃烧法 |
1.3.3 水热法 |
1.3.4 溶胶凝胶法 |
1.3.5 微乳液法 |
1.3.6 微波辐射法 |
1.3.7 化学共沉淀法 |
1.4 稀土发光材料在LED上的应用 |
1.4.1 LED简介 |
1.4.2 白光LED的工作原理 |
1.4.3 白光LED实现方案 |
1.4.4 白光LED用稀土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流程 |
2.4 测试分析方法 |
第3章 LiLa(MoO_4)_2:Sm~(3+)荧光粉的合成 |
3.1 前言 |
3.2 合成工艺对LiLa(MoO_4)_2:Sm~(3+)荧光粉的影响 |
3.2.1 燃烧反应过程分析 |
3.2.2 燃烧合成温度的影响 |
3.2.3 保温时间的影响 |
3.2.4 柠檬酸用量的影响 |
3.3 Sm~(3+)掺杂浓度对LiLa(MoO_4)_2:Sm~(3+)荧光粉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u~(3+)、Y~(3+)和Bi~(3+)对LiLa(MoO_4)_2:Sm~(3+)的影响 |
4.1 Eu~(3+)的影响 |
4.1.1 样品的相组成及晶体结构 |
4.1.2 发光性能 |
4.2 Y~(3+)的影响 |
4.2.1 样品的相组成及晶体结构 |
4.2.2 发光性能 |
4.3 Bi~(3+)的影响 |
4.3.1 样品的相组成及晶体结构 |
4.3.2 发光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g~+和W~(6+)对LiLa(MoO_4)_2:Sm~(3+)荧光粉的影响 |
5.1 Ag~+的影响 |
5.1.1 样品的相组成及晶体结构 |
5.1.2 发光性能 |
5.2 W~(6+)的影响 |
5.2.1 样品的相组成及晶体结构 |
5.2.2 发光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浅析节能照明系统在道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LED节能灯在道路中的应用现状 |
2 LED节能灯应用优势 |
2.1 节能性 |
2.2 科学性 |
2.3. 经济性 |
2.4 其他 |
3 LED灯的发展困境 |
3.1 成本高 |
3.2 显色指数不高 |
3.3 散热性差 |
4 初步解决策略 |
4.1 加速科研速度 |
4.2 增加LED光谱中的红光成分 |
4.3 优化LED散热技术 |
4.3.1 散热结构优化 |
4.3.2 散热材料优化 |
4.3.3 散热性能优化 |
5 结语 |
(6)白光LED用锰(Ⅳ)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ED概述 |
1.2.1 白光LED工作原理 |
1.2.2 白光LED实现方式 |
1.3 红色荧光粉研究进展 |
1.3.1 Eu~(3+)离子掺杂的氧硫化物红色荧光粉 |
1.3.2 Eu~(2+)离子掺杂的氮化物红色荧光粉 |
1.3.3 Mn~(2+)离子掺杂的氧化物红色荧光粉 |
1.3.4 Mn~(4+)离子掺杂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 |
1.4 过渡金属Mn~(4+)发光中心 |
1.5 荧光粉体系的主要合成方法 |
1.5.1 氟化物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表征方法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光谱测试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4 色坐标与色温 |
2.3.5 显色指数 |
2.3.6 发光效率 |
第三章 一步共沉淀反应合成法制备K_2MnF_6/KHF_2 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2 K_2MnF_6/KHF_2 的物相分析 |
3.3 K_2MnF_6/KHF_2 的荧光光谱分析 |
3.4 K_2MnF_6/KHF_2 的热稳定性 |
3.5 K_2MnF_6/KHF_2 红色荧光粉量子效率及色坐标分析 |
3.6 K_2MnF_6/KHF_2 红色荧光粉的应用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HF绿色制备K_2SiF_6:Mn~(4+)红色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2 不同溶剂对制备K_2SiF_6:Mn~(4+)的影响 |
4.3 K_2SiF_6:Mn~(4+)的物相分析 |
4.4 K_2SiF_6:Mn~(4+)的荧光光谱分析 |
4.5 K_2SiF_6:Mn~(4+)的热稳定性 |
4.6 K_2SiF_6:Mn~(4+)红色荧光粉量子效率 |
4.7 K_2SiF_6:Mn~(4+)在WLED上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7)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隧道照明的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照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2.2 漫反射材料隧道照明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视觉功效的研究现状 |
1.2.4 隧道照明节能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方法研究 |
2.1 隧道视觉特性与视觉功效研究 |
2.1.1 人眼的视觉特征 |
2.1.2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原理 |
2.1.3 隧道照明视觉功效的评价方法研究 |
2.2 漫反射材料的性能研究 |
2.2.1 材料的光学性能 |
2.2.2 隧道侧壁漫反射材料应用与性能研究 |
2.3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研究 |
2.3.1 视觉功效的影响因素 |
2.3.2 视野感知与视觉功效评价 |
2.3.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综合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蓄反光型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蓄反光材料的化学性能研究 |
3.1.1 蓄反光材料的制作 |
3.1.2 蓄反光材料的性能 |
3.2 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测量研究 |
3.2.1 多种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对比试验研究 |
3.2.2 多种漫反射材料光谱能量分布试验研究 |
3.2.3 三种蓄反光材料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
3.3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不同蓄反光材料光学性能研究 |
3.3.1 试验样板 |
3.3.2 测点布置 |
3.3.3 试验工况及仪器 |
3.3.4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及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
4.1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集成实验系统研制 |
4.1.1 公路隧道照明环境模拟系统 |
4.1.2 目标生成系统 |
4.1.3 感光反应时间测量装置 |
4.1.4 系统辅助分析软件 |
4.2 漫反射材料与小目标可见度试验研究 |
4.2.1 小目标可见度计算 |
4.2.2 小目标可见度室内试验设备概况 |
4.2.3 测量布点 |
4.2.4 试验步骤 |
4.2.5 试验工况 |
4.2.6 数据整理 |
4.2.7 小目标可见度STV的影响分析 |
4.2.8 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
4.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反应时间实验研究 |
4.3.1 反应时间实验方法研究 |
4.3.2 反应时间实验步骤 |
4.3.3 数据整理分析 |
4.3.4 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研究 |
5.1 布灯间距与节能模式分析 |
5.1.1 隧道工程概况 |
5.1.2 试验设备 |
5.1.3 漫反射材料对小目标可见度STV值的影响分析 |
5.1.4 布灯间距与节能经济性分析 |
5.2 材料布设高度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分析 |
5.2.1 试验步骤 |
5.2.2 蓄反光材料布设方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分析 |
5.3 蓄反光材料与视觉功效安全性分析 |
5.3.1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 |
5.3.2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目标可见度实验数据(部分)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阳能光伏产业介绍 |
1.1.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 |
1.1.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
1.2 照明领域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应用 |
1.2.1 LED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2 LED照明技术特点 |
1.2.3 LED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 LED技术与太阳能技术的综合性应用 |
1.3.1 太阳能光伏与LED的结合 |
1.3.2 “光太阳电池”概述 |
1.3.3 太阳能光伏与LED技术结合的市场前景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 |
2.1 光伏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 |
2.2 独立光伏系统 |
2.2.1 基本原理 |
2.2.2 储能电池设计 |
2.2.3 光伏阵列设计 |
2.3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 |
2.3.1 无外接储能电池的并网光伏系统 |
2.3.2 储能电池的并网设计 |
第三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控制器的功能与原理 |
3.2.1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3.2.2 控制器的结构原理 |
3.3 控制器硬件 |
3.3.1 MCU电路 |
3.3.2 AD转换与采样电路 |
3.3.3 DC-DC变换电路 |
3.3.4 MOSFET驱动电路 |
3.3.5 电源模块电路 |
3.3.6 温度检测电流 |
3.3.7 实时时钟电路 |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3.4.1 总体软件结构 |
3.4.2 强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
3.4.3 弱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
3.5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设计 |
3.5.1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原理 |
3.5.2 LED驱动器 |
3.6 电池 |
3.6.1 太阳能电池 |
3.6.2 储能锂电池 |
第四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测试分析 |
4.2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能跟踪控制测试分析 |
4.3 大功率LED性能测试分析 |
4.4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的照明效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太阳能应急照明装置 |
附件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
(9)锰(Ⅳ)离子和铕(Ⅲ)离子激活的氧化物基复合钙钛矿结构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ED概述 |
1.2.1 LED工作原理 |
1.2.3 白光LED实现方案 |
1.3 红色荧光粉研究进展 |
1.3.1 氧硫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
1.3.2 氮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
1.3.3 Eu~(3+)离子为发光中心的氧化物基质红色荧光粉 |
1.3.4 过渡金属Mn离子体系红色荧光粉 |
1.4 LED用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表征方法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光谱测试 |
2.3.3 色坐标与色温 |
2.3.4 显色指数与发光效率 |
第三章 CaLaMgMO_6:Mn~(4+)(M= Nb,Ta)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2 CaLaMgMO_6:Mn~(4+)(M= Nb,Ta)的结构与物相分析 |
3.3 CaLaMgMO_6:Mn~(4+)(M= Nb,Ta)红色荧光粉的紫外吸收及荧光光谱分析 |
3.3.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3.3.2 荧光光谱分析 |
3.4 电荷补偿剂对CaLaMgMO_6:Mn~(4+)(M= Nb,Ta)红色荧光粉的影响 |
3.5 CaLaMgMO_6:Mn~(4+)(M= Nb,Ta)红色荧光粉热稳定性能分析 |
3.6 CaLaMgMO_6:Mn~(4+)(M= Nb,Ta)红色荧光粉量子产率及色坐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r_4Nb_2O_9:Eu~(3+)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2 不同助熔剂对Sr_4Nb_2O_9:x Eu~(3+)红色荧光粉的XRD的影响 |
4.3 Sr_4Nb_2O_9:x Eu~(3+)红色荧光粉的结构与物相分析 |
4.4 Sr_4Nb_2O_9:x Eu~(3+)红色荧光粉的紫外-可见吸收分析 |
4.5 Sr_4Nb_2O_9:x Eu~(3+)红色荧光粉荧光性能分析 |
4.6 不同助熔剂对Sr_4Nb_2O_9:0.13Eu~(3+)发光强度的影响 |
4.7 Sr_4Nb_2O_9:x Eu~(3+),0.05SrF_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
4.8 Sr_4Nb_2O_9:x Eu~(3+),0.05SrF_2 的量子产率及色坐标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
(10)模块化LED照明暨净化灯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统计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照明 |
1.2 LED照明 |
1.2.1 LED原理 |
1.2.2 LED照明优势 |
1.2.3 LED照明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模块化的LED便携灯设计 |
2.1 引言 |
2.2 模块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
2.2.1 模块 |
2.2.2 模块化 |
2.2.3 模块化设计 |
2.3 模块化结构单元的设计 |
2.3.1 底盘及固座 |
2.3.2 灯杆 |
2.3.3 万向轮 |
2.3.4 灯头 |
2.4 电池选择及稳压电路设计 |
2.4.1 电池选择 |
2.4.2 5V稳压电路设计 |
2.5 LED驱动电路设计 |
2.5.1 驱动电路类型 |
2.5.2 设计原则 |
2.5.3 驱动电路设计 |
2.5.4 驱动电路测试 |
2.6 LED芯片选择 |
2.6.1 芯片选择 |
2.6.2 芯片结构及性能测试 |
2.7 LED便携灯相关参数 |
2.8 LED便携灯组合方式及实物展示 |
2.8.1 LED便携灯组合方式 |
2.8.2 LED便携灯实物展示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净化器模块设计及装置部件检测 |
3.1 引言 |
3.2 空气净化器模块设计 |
3.2.1 空气净化器简介 |
3.2.2 空气净化器模块设计 |
3.3 空气净化器模块与LED照明结合 |
3.4 装置部件检测 |
3.4.1 EMC认证 |
3.4.2 FCC认证 |
3.4.3 ROHS认证 |
3.4.4 Photobiological Safety认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2 研究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06-2017年中国LED行业主要政策统计表 |
附录二 LED空气净化灯的多种组合方式图 |
附录三 LED照明空气净化灯的模块实物展示 |
四、新型节能照明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 [1]ML照明科技有限公司LED光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朱荣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DALI 2.0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蔡炳利.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荧光体材料制备白光LED器件研究[D]. 钱幸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4]钼酸镧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周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浅析节能照明系统在道路中的应用[J]. 胡锋. 城市建筑, 2020(02)
- [6]白光LED用锰(Ⅳ)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 刘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7]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D]. 崔璐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8]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D]. 潘啸. 厦门大学, 2019(02)
- [9]锰(Ⅳ)离子和铕(Ⅲ)离子激活的氧化物基复合钙钛矿结构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蒋广翔.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10]模块化LED照明暨净化灯的设计与制备[D]. 皮钱超.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