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中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胜[1](2019)在《空气源热泵与低温热发电技术在太阳能供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能质提升与能质转化两项低品位热能利用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建筑供暖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契机,开展了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低温热发电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气能太阳能热电冷联产系统,用于实现建筑的冬季清洁供暖以及夏季高效供冷,同时利用非采暖季太阳能集热器中产生的低温热水实施发电供建筑使用,优化建筑能源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太阳能供暖系统规模化应用带来的系统初投资高、非供暖季热量过剩等问题。文中首先结合能量分析、?分析及经济学分析方法,同时将系统的热力循环参数与换热设备的结构参数直接关联,构建了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为系统的工质选择以及性能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综合考虑系统的热经济学性能、承压能力、工质充注量以及其环保特性,就自主研发配制的非共沸混合工质BY-2A、BY-2B、BY-2C以及商业化机组中常用的R22与R410A工质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寒冷或严寒地区运行的低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与实验验证。结果显示,BY-2A、BY-2B、BY-2C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展现了优越的制热性能,较R22系统其制热量最高可分别提升10.68%、28.01%与65.66%。基于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就主要设计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定性及敏感性分析,为其初始设计与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然后,提出了以系统投资回收期与全生命周期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多目标多参数并行优化方法,确定了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系统的最优设计参数。此外,搭建了小型低温热发电实验装置,以发电温度可低至60℃的TD-2作为循环工质,研究了系统各部件最佳匹配运行时,主要设计参数对发电机组性能的影响。最后,文中提出了一种集太阳能供暖、空气源热泵以及太阳能低温热发电技术于一体的空气能太阳能热电冷联产系统,并就其应用于天津市与沈阳市办公建筑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联产系统的合理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节能、经济以及环保效益,其中沈阳市更具优势,相对于常规冷热源系统,系统投资回收期低至2.70年,且一次能源利用率可高达2.71。
方威[2](2018)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地铁车站中应用》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能源紧缺形式严峻,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发展基本走的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全国各地区的能耗状况都不容乐观,节能减排已经成了当前各级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而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且环境效益显着,可以代替传统的冷水机组,对车站温度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地铁车站运营能耗的目的,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能源战略。开展地源热泵系统在地铁车站应用技术研究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推广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地源热泵系统在的应用可以让投资者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范围及经济效益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地源热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快、更好的发展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TRNSYS模型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模型建立,对地铁车站进行了建模,得到了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常州地铁车站逐时最大冷负荷和全年累计冷负荷。通过TRNSYS模型对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曲线,地埋管出口流体温度及系统能耗进行研究,得到适用于常州地铁车站地源热泵系统控制方案。并对常州地铁车站分别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与传统冷水机组,并对其进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常州地铁车站使用地源热泵系统每年可以降低空调系统22.9%的用电量,年运行投资费用节约1.97万元。同时当碳交易机制完全建立起来以后,具有每年带来71.5万元碳交易收益的潜力,经济环境效益显着。
张鼎[3](2015)在《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型空调系统采用的主要冷热源技术方案包括冷水机组供冷+辅助供热(锅炉供热、热电站供热)、热泵机组供冷供热(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以及天然冷热源供冷供热。热源塔热泵属于空气源热泵的一种,采用宽带换热及喷淋溶液化霜等技术解决常用空气源热泵冬季工况运行室外换热器易结霜的缺点,在我国南方冬季低温高湿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节能优势。本课题首先简单介绍热源塔热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根据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特点,选取长沙市某建筑建立计算模型,以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对比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对建筑模型分别采用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精确模拟分析,模拟计算各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能耗。最后,根据模拟结果从一次能源消耗量、能耗系数和运行费用三个方面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从初投资、年费用、寿命周期成本及热经济学成本四个工程经济指标方面分析出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运行的经济性,并通过热源塔热泵在冬季工况运行测试试验,测算其冬季工况运行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源塔热泵在长沙地区冬季工况供热运行稳定,化霜效果良好,热泵主机冬季制热性能系数COP达4.218;相比其他两种常用空调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全年综合能耗系数为0.38935,全年综合运行热经济成本为0.5647元/kW?h。
司宗根[4](2013)在《能量系统优化绩效评价及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的能源现状,本文提出了采用能量系统优化方法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的应用使过程工业中单一过程向复杂过程发展,单个技术向多项技术的集合发展,使这类十分繁重和复杂的技术劳动提高了质量并缩短了时间,本文介绍了能量系统的定义以及能量系统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目前国际国内主流的四种能量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1)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2)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综合运用以平衡为基础的分析法。(3)统一考虑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并与经济因素相结合的经济学分析法。(4)在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上,加入初投资及运维成本的热经济学分析法。能量系统优化大致能够分为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两种,整体优化通常从整体角度建立系统的优化模型,但系统计算量非常大,迭代收敛慢;局部优化收敛速度比较高,但局部子系统之间通常耦合在一起,仅仅简单的进行局部优化往往很难达到整体的最优。本文以热经济学孤立化和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原理为基础,在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局部-整体分解优化”分析模型,降低采用局部优化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保证局部子系统之间寻优时互不影响,通过对局部子系统的逐个优化进行达到整体最优。最后本文以国贸三期冰蓄冷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系统优化局部—整体分解优化方法,以eQuest能耗模拟软件为工具,通过实际测量与模拟分析的能耗结果找出影响空调能耗的因素。然后从能量系统的角度,采用能量系统局部—整体分解优化方法并结合冰蓄冷空调的实际情况,制定减少冷却水温差,一次冷冻水泵采用变流量,提高水泵效率及风机输送比4种优化方案。进而分析4种方案优化后各局部系统能耗的变化,找出其中的相互的影响,最后对节能效果进行排序,找出最优的整体优化方案。
项敬岩[5](2012)在《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节能的背景下,供热空调新技术、新系统不断涌现,为了使它们在建筑节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必不可少。本文以供热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就系统节能与舒适性的科学分析与评价展开了研究。将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应用于建筑供热系统,从一次能源到室内空气,对整个系统的成本建模和成本分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热系统成本分析方法。以某供热系统为例,应用该方法,针对系统的设计工况,建立了系统的热经济学成本模型和流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成本分析,对整个供暖季工况,建立了基于TRNSYS的系统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模拟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最大损率的组元和具有最大单位成本增量的组元并不相同,欲降低系统终端产品的单位成本,应综合分析成本的形成过程及各组元的性能,损率大、效率低或单位成本增量大的组元均应重点考虑。整个供暖季工况分析结果表明,负荷的变化对各组元的性能及单位成本增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供热系统的分析应综合考虑各种负荷工况。研究了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方法,为供热末端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建立热舒适评价指标、供热末端节能性评价指标及室内热环境模型,然后以低温地面辐射供暖为例,进行室内热环境模拟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展示了本文提出的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基于热经济学成本概念,研究了适用于具有不同冷源的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系统整体指标与各环节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据此分析各环节指标的改变对空调系统整体节能性指标的影响,从而为节能设计或节能改造提供决策依据。供热空调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对系统的评价也应考虑室内环境,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某大学一间教室供暖季上课期间的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与主观问卷调查,研究了室内环境参数与人体的热感觉、人的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
陈长武[6](2012)在《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性能与成本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卫生热水的需求加大,卫生热水的能耗也越来越高。当前卫生热水生产还处于一种高能耗、用能不合理的状态,因此卫生热水集中供应系统宜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来取代传统的以化石燃料和电能等高能耗制取卫生热水的方式。热泵技术是人们公认的具有显着节能环保效益的新技术,将热泵技术用于卫生热水集中供应系统中,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和电能的卫生热水供应模式,是低碳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的系统性能和供应卫生热水的成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本文以重庆市祈年商业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构成,并对各个子系统不同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用于住在小区的最优化系统构成。分析了住宅小区的卫生热水使用特征,主要对居住建筑卫生热水用水定额、水温、水质、日用水规律以及外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利用fluent软件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的换热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了祈年小区居住建筑满入住率时,全年卫生热水负荷情况,以及住宅小区中商业及其配套建筑全年空调负荷变化情况,比较夏季空调负荷与居住建筑热水负荷耦合情况,研究其是否满足热回收所需热量要求。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的数学物理模型,分别选取冬季和夏季典型日空调负荷和热水负荷作为输入条件,分析两种工况下,加入卫生热水供应系统前后土壤温度变化情况以及热泵机组进出水温度变化。对祈年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实验测试。在居住建筑低入住率情况下,实测分析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性能以及能耗情况。分析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最后,采用热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中卫生热水成本构成以及影响卫生热水成本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卫生热水成本模型,得出土壤源热泵供应卫生热水的运行费用成本以及综合成本。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卫生热水供应系统,如空气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燃气锅炉卫生热水系统、电锅炉卫生热水系统与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对着几种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每立方米卫生热水综合成本为评价标准,从而得到这几种系统的卫生热水成本大小,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程伟良[7](2012)在《复杂能源系统及设备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复杂能源系统及其设备的性能和优化分析,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对先进能量系统分析中经常用到而又易于产生歧义的火用概念开始研究;然后对便于实现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网络热力学进行研究;最后试图通过技术和经济的综合考量来实现复杂能量系统的全面分析和优化。火用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属性及广义属性。火用是可以描述能流与物流等一切用于能量系统分析的任意形态能量形式。代表一种有序性和自组织结构,所有的生命系统都是朝着火用量最大的方向发展。它还是相对于基态的有势量,以它远离平衡态的程度来表达其大小,因此它具有相对属性,代表着高于参照标准下的一种“品质”。火用还具有广义性,根据它的广义思维特性,可以衡量和分析现实世界中一切偏离平衡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以火用为基础的火用分析方法应用实例研究,运用火用评价指标进行了火电厂燃煤机组的能量系统建模计算及相关分析。还以火用的广义思维特性,进行了人群组织管理研究,指出个体的发展只是在群体中的“势火用’的品位的提升,人群组织发展的根本是整体势火用水平的普遍提高。网络热力学是以基于基尔霍夫网络为基础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利用拓扑参量与几何参量描述能量系统的结构特性以实现建模,进行矩阵表达,结合相关定律定理和热力学特性实现求解。进行了高压电脉冲皮肤药物离子导入的网络热力学分析研究,通过其拓扑结构建模。计算结果表明,高压电脉冲药导方法同常规方法比,容易实现更多的药液量导入,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因此这种高压电脉冲药导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热经济学的主要及关键问题还是产品的定价问题及能量结构的确定性原则问题。建立了基于边际火用成本的能量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模型,并针对某燃煤机组研究了系统内因子变化对系统火用耗的影响。进行了电厂燃煤机组各组元的产品性能指标计算和比较分析,提出了改进重点为锅炉组元。同时还进行了空调系统的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建模计算和分析,发现压缩机是节能重点并指出蒸发温度16℃是最理想的工况点。还进行了电厂凝结水泵经济运行方式的热经济学诊断选择。并进一步研究了大型燃煤电厂机组运行的热经济学建模优化策略,提出在实际运行数据基础上的建模计算曲线寻优可行性方案。
冯永强[8](2011)在《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以煤和石油为主的矿物资源正日益枯竭。化石燃料使用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为了推动能源、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成为了目前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世界第二代能源技术发展重要方向,冷热电联供技术是一种能源梯级高效利用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冷热电联供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能源梯级利用概念上,集制冷、供热(采暖和供热水)及发电过程为一体的多级总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化合物以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冷热电联供系统主要分为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和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本课题根据恒温厌氧发酵特点,构建了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分析了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热经济性能,在电负荷一定的基础上,以年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热能利用原则,结合恒温沼气生产随温度变化存在两个产沼气峰值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系统主要由小型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烟气-水换热器、缸套水换热器、润滑油换热器、水-水换热器和三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组成。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了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对系统进行热力学性能分析。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分析中发现,联供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夏季工况下为77.36%,冬季工况下为83.34%,一次能源节约率分别为32.96%和34.28%;与传统分供系统相比较,无论冬夏工况,夏季工况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增量为49.17%;动态模拟分析发现,系统的电热比对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影响超过了发电功率对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影响。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用分析中发现,系统的火用效率为28.9%;通过对系统主要设备的火用损系数计算分析发现,系统的火用损主要发生在三级恒温生物质发酵子系统和燃气内燃机发电子系统;可以采用对沼渣进行回热回质,减小三级恒温生物质发酵子系统的火用损;燃气内燃机由于内部不可逆传热传质造成火用损较大,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工艺,减小其火用损。2.基于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分析和火用分析,运用将热力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热经济学结构理论构建系统的火用成本模型和热经济学成本模型,对系统进行热经济学性能分析评价。通过求解系统火用成本模型和热经济学成本模型的特征方程,得到各个子系统的火用成本和热经济学成本,为进一步研究系统产品定价、系统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综合分析系统单位火用成本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发现,系统各股流的单位火用成本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变化一致,皆沿着热力循环进行的方向逐级递增。3.在电负荷一定的基础上,以年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系统的最优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了系统设备性能特性和系统运行策略等约束条件,对系统进行优化运行分析。综合分析系统优化结果发现,当系统部分负荷率为93.6%时,系统的年运行费用最小,系统投资回收期为2.6年,系统净现值为142.4万元,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84.35%。本课题的创新点和意义:1.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2.在电负荷一定的基础上,揭示了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年运行费用最小的运行策略。随着人类需求能源的日益增加,煤、石油等矿物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化石燃烧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作为世界第二代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重视。鉴于此,本课题提出将生物质发酵系统和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高效有机结合的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以生物质沼气作为燃料,取代了传统的以煤、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碳化合物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能力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进一步研究冷热电联供系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促进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推动能源、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李显英[9](2010)在《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空调系统能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空调系统节能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急迫。而目前,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法的研究,还停留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这种分析方法往往会造成“节能而不省钱”的假象。有必要采用(?)分析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热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空调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利用热力学的建模方法,把空调系统分为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和空调系统末端三个子系统。对空调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建立了(?)分析和热经济学分析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平衡方程和热经济学(?)成本方程建立了空调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损失、火用效率和(?)成本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结合边际成本和(?)的概念,将目标函数确定为(?)值或(?)效率的函数,把各个子系统的(?)成本表示成拉格朗日变量的函数,探索了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对风冷式热泵机组、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和冷水机组加燃气锅炉三种空调系统冷热源,利用负荷频率法进行了能耗分析、火用分析和热经济学分析。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在供冷和供热时(?)损失和年度化(?)成本是最高的,风冷热泵机组的年度化(?)成本最低,冷水机组在供冷工况下(?)效率最高。分析了能源价格对机组运行成本的影响,在天然气利用和电能利用中存在一个热电比平衡点。对新风和回风分别处理的变风量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和定风量空调系统三种空气处理系统利用DeST软件进行了能耗分析、(?)分析和热经济学分析。在所分析的建筑中,新风和回风分别处理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能耗最小,火用效率最高,且单位供冷成本和单位供热成本最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次之,定风量空调系统最差。空调系统的(?)效率、火用成本和空调系统的规模、运行状态等因素有关。对济南市某商场的空调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学分析。计算了冷却水系统、制冷机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空调末端的(?)损失、火用效率、产品(?)单价以及(?)损成本。进而找出此商场空调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
杨华翼[10](2010)在《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介绍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特点及各系统方案的性能;以某实际工程为例,对所选六种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采用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对各系统能耗进行了计算;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建立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计算了各项评价指标值。最后,选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并采用经济、节能、环保和可靠性等评价指标,建立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所选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各方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方案。
二、集中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中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与低温热发电技术在太阳能供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形势 |
1.1.2 电力结构 |
1.1.3 建筑用能 |
1.2 清洁供暖技术 |
1.2.1 天然气供暖 |
1.2.2 电供暖 |
1.2.3 太阳能供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太阳能供暖技术 |
1.3.2 空气源热泵技术 |
1.3.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 |
2.1 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1 空气源热泵系统 |
2.1.2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
2.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2.1 循环工质的选择 |
2.2.2 系统的流固耦合设计 |
2.2.3 系统的性能优化 |
2.3 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 |
2.3.1 基本假设 |
2.3.2 热力学模型 |
2.3.3 经济学模型 |
2.3.4 换热器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工质选择与实验研究 |
3.1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工质选择 |
3.1.1 备选工质 |
3.1.2 系统的设计条件 |
3.1.3 系统的热经济学性能比较 |
3.1.4 工质的综合评价 |
3.2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
3.2.1 实验装置介绍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性能优化与实验研究 |
4.1 热发电系统的循环工质及设计条件 |
4.1.1 循环工质 |
4.1.2 设计条件 |
4.2 热发电系统性能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4.2.1 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2 系统性能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4.3 热发电系统的性能优化 |
4.3.1 数学模型 |
4.3.2 求解方法 |
4.3.3 结果分析 |
4.3.4 ?损分析 |
4.4 热发电系统的实验研究 |
4.4.1 机组关键部件的选择 |
4.4.2 实验装置介绍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气能太阳能热电冷联产系统的适宜性分析 |
5.1 空气能太阳能热电冷联产系统 |
5.1.1 问题来源 |
5.1.2 技术方案 |
5.1.3 有益效果 |
5.2 系统的适宜性分析 |
5.2.1 资源条件 |
5.2.2 节能效益 |
5.2.3 经济效益 |
5.2.4 环保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地铁车站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第二章 地源热泵原理系统概述 |
2.1 地源热泵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
2.2 地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
2.3 常州地铁车站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优势及不足 |
2.4 适用于地铁车站的地源热泵埋管方式选择 |
2.5 地铁车站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方案 |
第三章 常州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负荷分析 |
3.1 常州地铁车站概况 |
3.2 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组成 |
3.3 常州地铁车站空调负荷组成 |
3.3.1 人员负荷 |
3.3.2 车站照明及设备负荷 |
3.3.3 出入口渗透换热 |
3.3.4 新风负荷 |
3.4 常州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负荷模拟 |
3.4.1 车站客流情况 |
3.4.2 计算参数 |
3.4.3 负荷模拟 |
3.4.4 误差分析 |
第四章 常州地铁车站站改中车站空调系统设计 |
4.1 地埋管-冷却塔系统设计选型 |
4.1.1 热泵机组选型 |
4.1.2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 |
4.1.3 冷却塔选型 |
4.1.4 水泵及板式换热器选型 |
4.2 地埋管-冷却塔系统控制策略 |
4.3 螺杆冷水机组系统设计选型 |
4.4 系统模型构建 |
4.4.1 TRNSYS软件简介 |
4.4.2 TRNSYS模块简介 |
4.4.3 TRNSYS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州地铁车站地源热泵地铁车站空调系统模拟分析 |
5.1 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运行方案 |
5.2 系统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土壤温度 |
5.2.2 地埋管出口流体温度 |
5.2.3 系统能耗 |
5.2.4 最优控制方案分析 |
5.3 热泵系统环境效益分析 |
5.4 热泵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5.4.1 系统初投资分析 |
5.4.2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分析 |
5.4.3 热经济学分析 |
5.4.4 碳交易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热泵技术的诞生 |
1.1.2 目前常用的热泵技术 |
1.1.3 热源塔热泵的发展及其优势 |
1.2 热源塔热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源塔热泵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热源塔热泵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源塔热泵系统简介及设备选型 |
2.1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1.1 热源塔热泵系统结构 |
2.1.2 热源塔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2.2 建筑相关设计参数 |
2.2.1 建筑室外设计参数 |
2.2.2 建筑空调系统室内设计参数 |
2.2.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
2.2.4 建筑室内负荷 |
2.3 负荷计算结果 |
2.4 不同空调系统方案及主要设备选型 |
2.4.1 水冷螺杆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简介及主要设备选型 |
2.4.2VRV+新风空调系统简介和主要设备选型 |
2.4.3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简介及主要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计算 |
3.1 eQUEST能耗模拟软件 |
3.2 建筑模型的建立 |
3.3 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
3.4 能耗分析的结果 |
3.4.1 水冷螺杆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4.2VRV+新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4.3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性能测试 |
4.1.1 试验测试仪器 |
4.1.2 试验测试结果 |
4.2 一次能源消耗量与能耗系数 |
4.3 运行费用分析 |
4.4 适用性分析 |
4.4.1 运行性能的适用性 |
4.4.2 运行费适用性 |
4.4.3 一次能源消耗量和能耗系数分析的适用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5.1 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分析 |
5.2 最小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5.2.1 最小年费用法 |
5.2.2 寿命周期成本法 |
5.2.3 计算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 |
5.3 热经济学成本分析 |
5.3.1 热经济学模型 |
5.3.2 热经济学成本计算 |
5.4 经济性分析 |
5.4.1 从初投资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4.2 从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4.3 从热经济学成本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能量系统优化绩效评价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
1.1.2 我国与世界能源现状对比世界能源现状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能量系统优化的评价方法 |
2.1 能量系统概述 |
2.2 能量系统优化评价方法 |
2.2.1 能分析法 |
2.2.2 分析 |
2.2.3 经济学分析 |
2.2.4 热经济学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 |
3.1 概述 |
3.2 系统优化的三个阶段 |
3.2.1 最优设计 |
3.2.2 最优控制和操作 |
3.2.3 最优综合 |
3.3 系统优化的主要步骤 |
3.3.1 确定系统边界 |
3.3.2 建立优化模型 |
3.4 解决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 |
3.5 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 |
3.5.1 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 |
3.5.2 整体优化 |
3.5.3 局部优化 |
3.5.4 局部-整体分解优化方法 |
3.5.5 能量系统热经济学优化的主要评价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贸三期空调系统案例分析 |
4.1 分析工具 |
4.2 国贸三期基本情况 |
4.2.1 建筑及空调系统概况 |
4.2.2 输入参数 |
4.3 能量系统局部—整体分解优化分析 |
4.3.1 能量系统定性分析 |
4.3.2 能量系统边界的确定 |
4.3.3 能量系统优化的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总结 |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现状 |
1.2.1 供热空调系统的分析研究现状 |
1.2.2 供热空调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研究现状 |
1.2.3 供热空调系统的评价研究现状 |
1.3 人体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2.1 基本原理 |
2.1.1 燃料和产品 |
2.1.2 成本 |
2.1.3 成本方程 |
2.2 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2.2.1 物理结构图 |
2.2.2 生产结构图 |
2.2.3 热力学第二定律建模 |
2.2.4 特征方程 |
2.2.5 单位成本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系统成本分析 |
3.1 设计工况系统流计算模型 |
3.1.1 供热末端组元 |
3.1.2 热水输送组元 |
3.1.3 热泵组元 |
3.1.4 井水输送组元 |
3.1.5 发供电组元 |
3.2 设计工况结果分析 |
3.3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1 供热负荷模型 |
3.3.2 热泵模型 |
3.3.3 系统流模型 |
3.4 整个供暖季工况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 |
4.1 供热系统末端的功能与要求 |
4.2 舒适性评价指标 |
4.2.1 人体热平衡方程与PMV指标 |
4.2.2 操作温度 |
4.2.3 供热系统末端的热舒适评价指标 |
4.3 供热末端节能性评价指标及室内热环境模型 |
4.4 室内热环境模拟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4.4.1 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
4.4.2 建筑内表面间的长波辐射换热 |
4.4.3 建筑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
4.5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实例 |
4.5.1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程序及其验证 |
4.5.2 评价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成本的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 |
5.1 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方法比较 |
5.2 基于成本的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 |
5.2.1 评价的目的 |
5.2.2 系统的界定 |
5.2.3 指标体系 |
5.2.4 评价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室内的热舒适性调查测试与评价 |
6.1 数据采集 |
6.1.1 热环境参数测量 |
6.1.2 主观调查 |
6.2 结果分析 |
6.2.1 身体热感觉与温度可接受度关系 |
6.2.2 身体热感觉与热期望的关系 |
6.2.3 身体的热感觉与室温的关系 |
6.2.4 热接受率与室温的关系 |
6.2.5 热期望与室温的关系 |
6.2.6 热舒适度与室温的关系 |
6.2.7 手的热感觉与室温的关系 |
6.2.8 湿度感觉和接受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
6.2.9 综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性能与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热泵卫生热水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集中供应卫生热水的土壤源热泵机组 |
2.1.1 土壤源热泵独立卫生热水机组 |
2.1.2 土壤源热泵热回收式热水机组 |
2.2 热媒水换热系统 |
2.2.1 冷水补水方式的影响 |
2.2.2 不同的热媒水换热系统 |
2.3 用户侧热水管网系统 |
2.3.1 支管循环热水供水方式 |
2.3.2 立管循环热水供水方式 |
2.3.3 干管循环热水供水方式 |
2.3.4 不循环热水供水方式 |
2.4 土壤源热泵热水机组不同运行方式 |
2.4.1 制冷兼制取卫生热水供应 |
2.4.2 单独卫生热水供应 |
2.4.3 制热兼卫生热水供应 |
2.5 卫生热水使用特征 |
2.5.1 卫生热水用水定额、水温及水质要求 |
2.5.2 卫生热水使用量外界影响因素 |
2.5.3 日用水量变化规律 |
2.6 空调负荷特征 |
2.7 本章小结 |
3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
3.1 空调负荷模型 |
3.2 热水负荷模型 |
3.3 传传热模型的的理论研究究 |
3.4 地埋管传热模型的建立 |
3.5 双 U 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祈年地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实测性能分析 |
4.1 土壤源热泵热水系统实验测试平台介绍 |
4.1.1 机房设备系统 |
4.1.2 地埋管地下环路系统 |
4.2 实验方案和测试仪器介绍 |
4.2.1 实验测试目的 |
4.2.2 实验任务 |
4.2.3 测试内容及实验方法 |
4.2.4 测试仪器介绍 |
4.3 测试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
4.3.1 误差的分析 |
4.3.2 测试数据误差处理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4.1 土壤原始温度测试 |
4.4.2 过渡季节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性能测试 |
4.5 低入住率下的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热经济学的卫生热水成本分析 |
5.1 热经济学分析基础 |
5.2 热经济学的三种主要模型 |
5.3 热经济学成本概念 |
5.4 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系统成本模型 |
5.4.1 热经济学成本模型 |
5.4.2 热经济学成本方程 |
5.4.3 卫生热水成本构成分析 |
5.4.4 卫生热水年度化成本计算 |
5.4.5 卫生热水单位成本计算 |
5.5 居住建筑入住率对卫生热水单位水量成本的影响 |
5.6 不同卫生热水供应方案技术经济性分析 |
5.6.1 集中卫生热水供应方案技术性分析 |
5.6.2 集中卫生热水供应方案经济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复杂能源系统及设备的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节能及其面临的形势 |
1.2 (?)的起源及发展 |
1.3 网络热力学的发展 |
1.4 热经济学的现状与发展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的概念及拓展思维 |
2.1 (?)的自然属性 |
2.2 (?)的社会属性 |
2.2.1 (?)斯维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
2.2.2 (?)分析法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
2.2.3 (?)分析法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 |
2.3 (?)的相对属性 |
2.4 (?)的广义属性 |
2.5 (?)分析方法及应用实例研究 |
2.5.1 电站锅炉的(?)分析案例 |
2.5.2 某火电机组能耗的(?)分析案例 |
2.5.3 人群组织关系中的势位法则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热力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
3.1 网络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
3.1.1 力与流及其互易性 |
3.1.2 网络热力学的建模方法 |
3.2 网络热力学的(?)分析策略 |
3.3 网络热力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
4.1 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4.2 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4.2.1 事件矩阵 |
4.2.2 (?)成本的矩阵计算 |
4.2.3 成本补充方程的构建原则 |
4.3 边际(?)成本模型的分析研究 |
4.3.1 边际(?)成本模型的提出 |
4.3.2 机组的能耗变化及影响分析 |
4.4 热经济学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 |
4.4.1 系统的功能结构描述和计算 |
4.4.2 经济性分析及评价 |
4.5 凝结水泵的运行调节方式改进 |
4.5.1 建模方案及计算 |
4.5.2 计算结果分析及评价 |
4.6 空调系统的热经济学建模研究 |
4.6.1 空调系统的热经济学描述 |
4.6.2 正交实验及计算结果分析 |
4.7 热经济学的优化分析研究 |
4.7.1 建模优化策略 |
4.7.2 优化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2.1 内燃机为原动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1.2.2 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1.2.3 燃料电池为原动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1.2.4 斯特林机为原动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1.2.5 其他形式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选题的意义、主攻方向及难点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计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联产系统基本设计原则 |
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系统设计目标 |
2.4 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的选型和数学模型 |
2.4.1 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的选型 |
2.4.2 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2.5 三级恒温沼气子系统的设计 |
2.6 系统供冷机组的设计和数学模型 |
2.6.1 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
2.6.2 系统供冷机组选择及参数计算 |
2.6.3 单效溴化锂热泵的数学模型 |
2.7 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参数计算和数学模型 |
2.7.1 烟气-水换热器的数学模型 |
2.7.2 缸套水换热器的数学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力学评价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评价方法 |
3.2.1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评价指标 |
3.2.2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评价指标 |
3.3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3.3.1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分析 |
3.3.2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经济学评价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热经济学结构理论 |
4.2.1 物理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火用成本和现金成本 |
4.2.4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
4.2.5 火用耗系数、火用效率 |
4.3 系统物理结构图和物理模型 |
4.4 系统生产结构图和生产模型 |
4.5 系统组元燃料、产品定义 |
4.6 系统组元的特征方程 |
4.7 系统的热力学模型 |
4.8 系统火用成本建模 |
4.9 系统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4.9.1 投资和成本 |
4.9.2 资金的时间价值 |
4.9.3 系统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运行分析 |
5.1 引言 |
5.2 优化方法简述 |
5.2.1 最优化方法和数学规划 |
5.2.2 主要因素和优化设计方法 |
5.3 系统优化数学模型 |
5.3.1 目标函数 |
5.3.2 能流平衡及约束条件 |
5.4 最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 |
5.4.1 最优化命令 |
5.4.2 算法介绍 |
5.4.3 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框图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科创基金项目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个人简介 |
附录 D 程序编程 |
(9)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热经济学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 |
1.3 空调系统热经济学的发展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基础 |
2.1 热经济学的热力学基础 |
2.2 湿空气(火用)值的确定 |
2.3 热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
2.4 热经济学中能量的定价与(火用)成本方程 |
2.5 热经济学典型的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 |
3.1 空调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
3.2 空调系统冷热源的(火用)分析 |
3.3 空气处理系统的(火用)分析 |
3.4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火用)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空调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 |
4.1 空调系统会计模式的热经济学分析 |
4.2 空调系统孤立优化原理 |
4.3 小结 |
第五章 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实例 |
5.1 典型工程概况 |
5.2 空调系统冷热源的(火用)分析 |
5.3 空调系统冷热源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 |
5.4 空调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5.5 热经济学在已有空调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户式中央空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户式中央空调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户式中央空调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及性能分析 |
2.1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特征 |
2.2 各类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 |
2.2.1 空气源热泵系统 |
2.2.2 户式燃气空调系统 |
2.2.3 风冷冷水机组+热源系统 |
2.2.4 水环热泵系统 |
2.2.5 地源热泵系统 |
2.2.6 太阳能热泵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户式中央空调方案的选择及能耗计算 |
3.1 工程实例 |
3.2 系统方案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
3.3 能耗计算 |
3.3.1 能耗计算方法的选择 |
3.3.2 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介绍 |
3.3.3 实例计算 |
3.3.3.1 建筑物全年负荷计算 |
3.3.3.2 各方案全年能耗计算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 |
4.1 经济效益评价 |
4.1.1 技术经济指标 |
4.1.2 热经济学分析 |
4.1.2.1 热经济学模式 |
4.1.2.2 两个子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 |
4.1.2.3 空调系统热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及火用分析 |
4.2 节能效益评价 |
4.3 环境效益评价 |
4.4 实例计算及分析 |
4.4.1 各方案的经济性 |
4.4.2 各方案的节能性 |
4.4.3 各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的户式中央空调方案优化 |
5.1 优化方法的选择 |
5.2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5.3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评价模型 |
5.4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5.5 实例计算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集中空调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与低温热发电技术在太阳能供暖中的应用研究[D]. 姚胜. 天津大学, 2019(06)
- [2]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地铁车站中应用[D]. 方威. 东南大学, 2018(03)
- [3]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 张鼎. 湖南大学, 2015(03)
- [4]能量系统优化绩效评价及案例分析[D]. 司宗根.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5]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 项敬岩. 天津大学, 2012(05)
- [6]土壤源热泵卫生热水供应系统性能与成本分析[D]. 陈长武. 重庆大学, 2012(03)
- [7]复杂能源系统及设备的节能技术研究[D]. 程伟良.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2)
- [8]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研究[D]. 冯永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9]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优化[D]. 李显英. 山东建筑大学, 2010(05)
- [10]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D]. 杨华翼.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标签:经济学论文; 热泵原理论文; 空气能热泵论文;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论文; 风冷模块机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