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花椒茶泡脚治疗脚气162例疗效观察

苦参花椒茶泡脚治疗脚气162例疗效观察

一、苦参花椒茶泡脚治脚气16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1](2019)在《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上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借助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学方法和个人跟师学习体会,从临床症状、相关舌脉、病理因素、病机、用药特点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进而对温阳泄浊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价,探讨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组方特点,丰富中医治疗学认识,以便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读研期间跟随导师门诊学习的体会,按照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要求,收集,整理导师从2010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以温阳为切入点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要求的病案120例,共计1287诊次,利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算模型挖掘,分析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用药各自之间的内关联性;以及症状与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药物,脉象与病机、药物之间的外关联性:运用聚类分析归纳主要药物组成与主要病机。同时借助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温阳泄浊法治疗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中,男性58例、597诊次,女性62例、690诊次,年龄最大80岁,最小15岁,发病年龄阶段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44.14%。临床症状方面:出现频率>20%的临床症状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夜寐不安、夜尿,其频率依次为 48.41%、42.66%、36.91%、28.13%、24.16%、22.92%、22.3 8%。舌象方面:出现频率>20%的舌象是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其频率依次为30.77%、29.22%、27.43%、25.33%、21.99%。脉象方面:出现频率>10%的脉象为紧、虚、滑、细、沉、弱、弦、浮,其频率依次为 52.53%、32.25%、29.99%、20.59%、17.09%、15.93%、14.53%、13.52%。病机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机有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其频率依次为65.89%、31.16%、17.17%、12.67%、12.04%。病理因素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其频率依次为78.4%、45.77%、31.0%、20.20%、13.52%、12.67%。药物方面:出现频率>25%的中药为生姜、砂仁、炙甘草、制附片、白术、淫羊藿、桂枝、黄芪、法半夏、陈皮、茯神、巴戟天、茯苓、菟丝子、党参,其频率依次为90.3 7%、82.83%、81.59%、79.88%、64.34%、60.99%、53.15%、39.24%、34.73%、34.58%、30.46%、30.15%、29.14%、29.06%、27.20%。内关联方面:神疲乏力、小便泡沫、畏寒怕冷、水肿、夜寐不安相关性较高;舌淡、舌体胖、边齿痕、苔白腻相关性较高;紧脉、虚脉、细脉、弱脉相关性较高;水湿内盛、肾精不足、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相关性较高;阳虚、浊、毒、湿相关性较高;制附片、砂仁、生姜、炙甘草、白术相关性较高。外关联方面:当出现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尿频、水肿、小便泡沫、肠鸣、胃痛、面色萎黄、泛酸、呕吐、四肢麻木时,与苔白、舌面水滑、苔厚腻、舌体胖、边齿痕、舌淡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胃脘痞满、头晕、少汗、喜温饮、腰痛、胸闷、咯痰、皮肤瘙痒、口中异味、口干、便溏、水肿、夜尿、夜寐不安时,与紧脉、滑脉、虚脉、弦脉、浮脉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喘、腰膝酸软、呕吐、腰痛、尿量少、大便不畅、喜温饮、多汗、视物模糊、胸闷、腹胀、口中异味、纳差、便溏、夜寐不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气机郁滞、浊毒内伏、寒湿内蕴、血不养神、阴火上浮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嗽、腹胀、嗳气、胸闷、口中异味、大便不畅、喜温饮、尿量少、皮肤瘙痒、腰膝酸软、腰痛、视物模糊、多汗、下肢痉挛、大便不畅、喜温饮、心悸、夜寐不安时,与阳虚、湿、浊、毒、阴火病理因素相关性较高;当出现水肿、畏寒怕冷、小便泡沫、神疲乏力、腰酸、夜寐不安时,与生姜、制附片、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黄芪、桂枝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缓脉、大脉、小脉、浮脉、细脉、弱脉、沉脉、虚脉、弦脉、滑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水湿内盛、浊毒内伏、湿浊中阻、肾阳下虚、阴火上浮、风寒犯表、痰湿蕴肺、寒湿内蕴、血不养神、气机郁滞、风寒阻络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虚脉、滑脉时,与使用制附片、生姜、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的相关性较高。同时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结果显示,该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通过本研究并结合导师意见,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脉紧、虚、滑、细等,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2.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瘀血阻络,主要的复合病机为①脾肾阳虚、肾精不足,②脾肾阳虚、浊毒内伏,③脾肾阳虚、湿浊中阻。而水湿内盛,瘀血阻络又常兼夹在复合病机中。3.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使用的主要药物有制附片、生姜、桂枝、白术、砂仁、法半夏、茯苓、陈皮、大黄、黄芪、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炙甘草,根据药物配伍的不同,主要功效可分为温阳泄浊,温阳利水,温阳添精。4.导师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结果显示,该法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符秋婧,蔡希[2](2016)在《手足癣的中药外用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近年中药治疗手足癣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药外用治疗手足癣的方法进行归纳,为今后开发治疗手足癣的新方法,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手足癣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邹莉,那婧婧,卢芳国[3](2015)在《足癣治疗的现况与思考》文中认为"足癣"又俗称为脚气,是一种由真菌在脚趾间感染而引起的皮肤传染病。中医认为本病系湿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表现为趾间或足底皮肤瘙痒、有鳞屑、丘疹或水疱,严重者可出现糜烂、渗液,甚至细菌感染。近年来脚气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其治疗的现况进行综述与分析。

高凯敏[4](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指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张恋[5](2014)在《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手足癣是由感染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容易反复的传染性皮肤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中治疗手足癣普遍采用局部外用西药抗真菌制剂,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见效较快等优点,但也由于其广泛应用,耐药性日益增多;而口服的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疗效明显复发率低的优点,但由于有一定副作用,且费用较高,多用于难治性的手足癣和甲癣。中医治疗手足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上不断发展创新,用药多样,方法灵活,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中药抗真菌制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篇论文以治疗方法为切入点,总结、探讨手足癣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法,为临床寻找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该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文献综述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三篇,在大量收集关于手足癣的中西医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手足癣的研究进展。第一篇为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探讨,八十年代至今中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治疗方法的总结。第二篇为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主要治疗方法的总结概括。第三篇为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从手足癣治疗疗效的临床报道中,总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疗效判定方法,以期建立全面、系统的、高度可信的疗效评判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随机分组的试验方法,通过观察醋泡方和西药盐酸特比萘芬(丁克)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对比,验证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丰富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内容,为开发推广治疗手足癣的中药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将角化型手足癣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分成2个组,其中23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醋泡方外洗浸泡;23例为对照组,外用特比萘芬(丁克)。治疗4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真菌学疗效,并且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1.8%,真菌学清除率为69.6%;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9.1%,真菌学清除率达到50.0%。结论:临床研究表明,醋泡方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丁克)相比,均能很快缓解角化型手足癣患者的临床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其中角化、瘙痒、脱屑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但二者的总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在统计学比较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

王红艳[6](2014)在《中药足浴对虚寒证病人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深入研究中药足浴在虚寒证患者中的疗效,充分发挥其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优势。2.加强中药足浴疗法的推广应用,促进中药足浴的价值和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设计。将132例虚寒证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依据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三种不同证型,试验组采用不同的中药足浴方案,而对照组则统一采用温水足浴。以中医虚寒证评分量表[1-5](见附录三)、植物神经系数(见附录四)、舌下等13处机体温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量表(见附录五)等为主要调查和评价量表,对所有数据统一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情况、收入情况、虚寒证病程、虚寒证中医证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植物神经系数值、舌下等13处机体温度、VA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机体温度(舌下、胸部、左手背、左手心、右手心、左足背、左足底、右足底)、植物神经系数值、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足浴与温水足浴对不同证型的虚寒证患者疗效有差异。3.干预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通过辩证实施中药足浴前后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植物神经系数值、舌下等12处机体温度、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实施温水足浴前后在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机体温度(舌下、腹部、背部、腰部、左手心、右手背、左足底、右足底)、植物神经系数值、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体温度(胸部、左手背、右手心、左足背、右足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干预后,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机体温度(舌下、胸部)、VAS比较,试验组降低相对较对照组多;而机体温度(左手背、左手心、右手心、左足背、左足底)、植物神经系数评分比较,试验组升高相对较对照组多,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虚寒证症状,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提高肢体温度和兴奋交感神经上优于对照组,因此中药足浴疗法能提高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2.足浴对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试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干预后,中医虚寒证量表、VAS较干预前均降低,说明不同的足浴方法对虚寒证患者均有效。3.从中医虚寒证量表各维度评分看,试验组主症定性评分、主症定量评分、总症状定性评分、总症状定量评分的分值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说明中药足浴在改善虚寒证患者中医症状上优于温水足浴。4.中药足浴在虚寒证患者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促进了中药足浴的推广应用。

郭俊浩[7](2012)在《足宁颗粒的制备及初步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宁颗粒是由黄柏、泡桐花、白鲜皮、蛇床子、土槿皮、地肤子6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足癣的治疗。足宁颗粒剂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联系临床诊疗实际,结合组方中各药性味与治疗足癣相关药理活性成分性质,以及足癣外用治疗特点,采用水提的分离手段,将6味中药组方制备成安全、高效、使用方便的足宁颗粒剂。以黄柏中小檗碱的含量及水提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足宁颗粒的水提工艺进行了考察,确定了足宁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颗粒剂辅料用量和润湿剂用量进行考察,确定了足宁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黄柏、蛇床子、土槿皮进行了鉴别,结果与对照药材比较,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适用于足宁颗粒的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足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及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良好,可用于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并且根据实验结果规定了成品单包装的含量限度和每袋装量,规定足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不得少于0.47mg g-1,蛇床子素26.5mg g-1,每袋装量为21g。采用大鼠皮肤刺激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对足宁颗粒体外用药的安全性进行了考察。皮肤刺激性试验与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期间各实验组动物在毛发、眼睛、饮食活动、体重和粘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无动物死亡。大鼠皮肤过敏性试验中,阳性对照组10只大鼠致敏及激敏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过敏症状,而足宁颗粒给药组的大鼠均未发现过敏症状。结果显示,足宁颗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观察了足宁颗粒对五种致病真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确定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小鼠二甲苯致炎反应抑制试验、皮肤止痒实验观察足宁颗粒的抑制炎症作用和皮肤止痒作用。结果表明,足宁颗粒对实验中五种致病真菌有明显着抑制作用,并具有显着抑制小鼠炎症反应和皮肤止痒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足宁颗粒制备工艺合理,具有抗真菌、抗炎、止痒作用,安全性高。本研究为研制新的抗真菌中药新药奠定了实验基础,基于其高效低毒的特点,足宁颗粒的开发研究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佳[8](2012)在《地肤子外洗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外用地肤子治疗足癣临床观察的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中医外治疗法在现代医学的应用,及其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的原因。通过数据初步评价地肤子外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通过皮肤药理学分析水煎泡洗优缺点及其杀虫止痒的药理作用。方法: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产生的随机序号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共筛选入组患者72例,实验组36例给予单味中药地肤子泡洗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1:5000高锰酸钾外用片泡洗治疗。3.符合入组条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除诊断并入组当次外需来院2次,以一周为一疗程分别记录受试者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两疗程结束后按数据判定疗效。4.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真菌镜检,并对足部皮损部位的瘙痒、红斑、丘疱疹、浸渍糜烂、角化鳞屑、皲裂等指标按4级评分法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记录评分。,并采用采用DLQI量表形式对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安全性指标:试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血、尿常规检查,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标准判定,真菌学疗效评价分阳性、阴性2级标准。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对足癣均有显着疗效。2.治疗前后对比: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清除率比较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同组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有显着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全部入组患者用药安全等级均为1级,说明两组用药均为临床安全方药。结论:根据中医外治疗法相关文献分析,中药水煎剂外洗符合药物效应动力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要求,在经皮给药系统作用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在不良反应及保护皮肤膜完整性方面优于其他剂型。单味地肤子泡洗即可起到较好的杀虫止痒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潘苗苗[9](2012)在《芦荟在古今方剂中的功效和配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芦荟出现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在唐代就有其药用的记载。古代有关芦荟原植物的记载颇多,现统一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以及其他同属近缘植物的汁液浓缩干燥物。现代是以新鲜芦荟入药为主。古今医家在对芦荟的认识和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们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大量应用芦荟的方剂。现代科学对芦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芦荟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同时扩展了其功效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对古今大量文献的查阅,对芦荟的来源、功效、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搜集了含有芦荟的方剂786首,采用文献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芦荟方剂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相关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这类方剂是以清热药为组方核心。同时,应用药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芦荟外用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外用具有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以及影响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此外,为了进一步考察芦荟外用清热解毒、生肌敛疮功能,我们在此基础上创制芦荟软膏,并对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芦荟软膏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60%,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文首次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芦荟外用功能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今大量芦荟及其复方研究文献收集整理,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了芦荟专题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了芦荟方剂的组方结构和配伍规律。结合药效学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对芦荟外用功能与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为芦荟今后的应用研究和新方的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志斌[10](2011)在《中药香莲系列外用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香莲系列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足癣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香莲外洗液浸泡并外搽香莲软膏治疗,对照组给予特比萘芬乳膏外涂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结果]试验组愈显率83.3%,对照组愈显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3.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疗效指数为87.7%,对照组总疗效指数为72.6%,经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香莲系列外用治疗足癣疗效显着,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特比萘芬乳膏外涂治疗,而且其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二、苦参花椒茶泡脚治脚气16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花椒茶泡脚治脚气16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诊断与分期
        1.4 治疗与管理
        1.5 小结
    2. 中医文献研究
        2.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3. 述评
第二部分 病案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病案纳入标准
        2.3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入选病案的预处理
        3.2 病案信息纳入方法
        3.3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入选病案一般情况
        4.2 频数频率分布统计结果
        4.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4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5. 讨论
        5.1 脾肾阳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5.2 “人机结合”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探讨
第三部分 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所选病例来源
        1.2 患者基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综合疗效
        3.2 中医证候疗效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3-8,图3-8所示
        3.4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9所示
        3.5 治疗前后中医次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10所示
        3.6 患者Scr、BUN、UA、Ccr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1,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
        3.7 患者RBC、Hb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2,图3-13,图3-14所示
        3.8 患者尿蛋白、尿隐血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3,图3-15,图3-16所示
    4. 讨论
        4.1 温阳泄浊法组方理论依据探讨
        4.2 温阳泄浊法的中药组成与功效解析
        4.3 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毒邪伏表、水湿下注案
    2. 寒湿化热阻络案
    3.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案
    4. 脾肾阳虚、水湿壅盛案
    5.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案
    6. 脾肾阳虚、瘀阻水停案
    7. 肾阳亏虚、浊毒内伏案
    8. 肾阳下虚、阴火上浮案
    9. 心脾阳虚、气血不足案
    10. 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案
研究结语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足癣治疗的现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脚气的治疗现状
2 中医对脚气的治疗现状
    2.1 单味中药治疗脚气
    2.2 复方中药治疗脚气
    2.3 民间验方治疗脚气
    2.4 针灸治疗脚气
3 中西医结合对脚气的治疗
4 思考

(4)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5)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综述一 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的论述
    2 八十、九十年代中医外治手足癣的治疗经验
    3 近十余年手足癣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概况
    1 手足癣的流行病学概述
    2 发病机制
    3 外用治疗手足癣的西药制剂
    4 抗真菌作用的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
    5 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6 其它治疗方法
    7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
    1 中医治疗手足癣疗效评价方法的进展
    2 西医治疗手足癣疗效判定方法的近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基本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CRF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足浴对虚寒证病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足浴疗法
        (二) 虚寒证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案
        (一) 样本量计算
        (二) 随机分组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疗程
        (五)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六) 资料收集
        (七) 质量控制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一) 两组研究对象完成情况比较
        (二)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三) 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四) 干预前两组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比较
        (五) 干预前两组植物神经系数比较
        (六) 干预前两组机体温度比较
        (七) 干预前两组VAS比较
    二、干预后组间比较
        (一) 干预后两组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比较
        (二) 干预后两组植物神经系数比较
        (三) 干预后两组机体温度比较
        (四) 干预后两组VAS比较
    三、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一) 试验组干预前后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比较
        (二) 对照组干预前后中医虚寒证量表评分比较
        (三)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植物神经系数比较
        (四) 试验组干预前后机体温度比较
        (五) 对照组干预前后机体温度比较
        (六)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VAS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二、干预前后效果指标变化分析
        (一) 中药足浴对虚寒证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二) 中药足浴对虚寒证患者植物神经系数的影响
        (三) 中药足浴对虚寒证患者机体温度的影响
    三、不同因素对足浴效果的影响
        (一) 足浴温度
        (二) 足浴深度
        (三) 浸泡时间
        (四) 足浴药液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 未进行各证型间的疗效比较
        (二) 有待远期疗效追踪
        (三) 客观指标有待扩展
    二、研究展望
        (一) 中药足浴突出的优势
        (二) 临床中药足浴操作欠规范
        (三) 完善本课题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足宁颗粒的制备及初步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足癣的药物治疗进展
    1.西医对足癣的认识和治疗
    2.中医对足癣的认识和治疗
    3.中草药及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实验研究
第二章 足宁颗粒的处方设计
    1 处方
    2 处方分析
第三章 足宁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五章 足宁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六章 足宁颗粒毒理初步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七章 足宁颗粒药效学初步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方法和结果
    三、 讨论
    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地肤子外洗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足癣的概念
    1.2 中医古籍对足癣的认识
    1.3 足癣的病因病机
        1.3.1 足癣病因
        1.3.1.1 致病邪气
        1.3.1.2 诱发因素
        1.3.2 足癣的病理变化
    1.4 足癣的辨证施治
        1.4.1 皮肤病临床辨治特点
        1.4.2 足癣的辨证施治
        1.4.2.1 风湿蕴肤(水疱型)
        1.4.2.2 湿热浸淫(擦烂型)
        1.4.2.3 血虚风燥(鳞屑角化型)
        1.4.3 足癣的并发症
        1.4.4 足癣的诊断
        1.4.5 足癣的鉴别诊断
    1.5 足癣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5.1 抗真菌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1.5.1.1 中草药单体抗真菌作用
        1.5.1.2 中草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
        1.5.1.3 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1.5.1.4 中草药活性成份抗真菌作用
        1.5.2 中医外治疗法抗真菌治疗足癣近况
    1.6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人群一般情况
        1.2 相关检查设备与药物来源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1.3.1 试验方法
        1.3.2 治疗方法
        1.3.3 观察方法
        1.3.4 疗效评价方法
        1.3.5 统计学方法
        1.4 诊疗标准
        1.4.1 诊断标准
        1.4.2 纳入病例标准
        1.4.3 排除标准
        1.4.4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的标准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临床观察结果
        2.2.1 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价
        2.2.2 临床疗效评价
        2.2.3 真菌学疗效评价
        2.2.4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诊疗组讨论
        3.1.1 地肤子的古籍记载及性状探讨
        3.1.2 地肤子的现代药理分析
        3.1.3 地肤子在皮肤科的应用
        3.1.4 地肤子外洗的优缺点
        3.2 对照组讨论
        3.2.1 高锰酸钾片外用常见用法用量
        3.2.2 高锰酸钾片外用现代药理分析及优点
        3.2.3 高锰酸钾片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3.3 整体对比两组间优缺点
        3.4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芦荟在古今方剂中的功效和配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芦荟的文献研究
    1. 芦荟的本草考源
    2. 芦荟在古方中的配伍应用研究
    3. 芦荟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芦荟方剂的数据库应用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对象
    3. 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的方法
    5. 方药频数统计结果及分析
第三部分 芦荟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1. 现代外用方
    2. 现代内服方
    3. 古代外用方
    4. 古代内服方
第四部分 芦荟功效的实验研究
    1. 芦荟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2. 芦荟促进伤口愈合作用实验研究
    3. 芦荟抗炎作用机理的研究
第五部分 芦荟软膏外用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第六部分 结果讨论及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药香莲系列外用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足癣的研究
        1.1 足癣的中医病名
        1.2 足癣的病因病机
        1.3 足癣的中医辨证治疗
        1.4 临床的文献报道
        1.5 中药抗浅部真菌的实验研究
    2 现代医学对足癣的研究
        2.1 足癣的定义
        2.2 足癣的病原菌
        2.3 足癣的流行病学
        2.4 足癣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2.5 真菌学检查
        2.6 诊断和鉴别诊断
        2.7 足癣的治疗
        2.8 足癣的预防
        2.9 特比萘芬的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 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观察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研究结果
        2.3 安全性观察结果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
    2 中药香莲系列治疗足癣的机理探讨
    3 中药香莲系列外治足癣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苦参花椒茶泡脚治脚气16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D]. 刘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手足癣的中药外用治疗进展[J]. 符秋婧,蔡希.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12)
  • [3]足癣治疗的现况与思考[J]. 邹莉,那婧婧,卢芳国. 中国民康医学, 2015(17)
  • [4]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5]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D]. 张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中药足浴对虚寒证病人的应用研究[D]. 王红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足宁颗粒的制备及初步药理学研究[D]. 郭俊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8]地肤子外洗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D]. 赵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9]芦荟在古今方剂中的功效和配伍作用研究[D]. 潘苗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中药香莲系列外用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D]. 黄志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苦参花椒茶泡脚治疗脚气16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