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发展宁波市跨区作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露[1](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的东海区伏季休渔政策分析》文中提出
付丽[2](2021)在《秦皇岛A公司集装箱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项微微[3](2021)在《疫情期间中学思政课在线教学的经验与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从民[4](2021)在《智慧港口发展模式研究 ——以镇江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戴宏杰,周国军,吴笑嫣,屠伟达[5](2021)在《提升海曙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思考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宁波市海曙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加强对农机的政策补贴与技术支持;推动薄弱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培训与人才引进双管齐下。
窦鹏鹏[6](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马晓河,胡拥军[7](2020)在《“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政策设计》文中提出"互联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机遇,是大国小农走向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畅通农村产业循环,以拓展本地与跨区市场畅通农村市场循环,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农村要素循环。当前,"互联网+"在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赋能农村生产体系、重构农村流通体系、加速农业品牌建设、创新农民组织模式、培育农村新农人群体、推动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农业农村应用的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加快"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基本思路,突出"互联网+农业农村"的新框架、新融合、新主体、新模式、新格局,在数据开放、技术突破、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新型业态、投融资机制等领域精准施策。
邢伟[8](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郭毅[9](2020)在《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具有规模和装机容量更大、输配电范围广、效率更高等特点,因而对其整体安全性要求更高,但其复杂的系统和生产工序为安全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由于电能输出容量随负荷变化剧烈,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生产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电力生产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生产特点,将火力发电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考虑,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安全文化及安全信息等6个因素(即4M-C-I)全面分析,构建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确定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尺度;通过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提出了火力发电厂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基于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设计出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的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完善了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升了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闫建伟,魏松,孔曼曼,尹杰,韩忠禄,张富贵[10](2020)在《贵州茶园机械化发展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是中国最适宜种植茶区之一,贵州茶园机械化水平相对低,以茶园耕作管理机械、茶园修剪、茶叶采摘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重点分析了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在茶园基础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支撑能力、农机组织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加快贵州山地茶园机械化进程,为实现我省茶园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加快发展宁波市跨区作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发展宁波市跨区作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5)提升海曙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曙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产业、地区间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
2.2 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充分 |
2.3 农机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不到位 |
2.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2.5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
3 主要措施及建议 |
3.1 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经营规模 |
3.2 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 |
3.3 加强对农机的政策补贴与技术支持 |
3.4 推动薄弱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3.5 加强专业培训与人才引进双管齐下 |
(6)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区域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
一、经济效应 |
二、社会效应 |
三、空间赋能 |
四、拉近城乡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安慰剂检验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
案例目录 |
案例内容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联网+”逻辑 |
1.“互联网+”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畅通农村产业循环 |
2.“互联网+”以拓展本地与跨区市场畅通农村市场循环 |
3.“互联网+”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农村要素循环 |
二、“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进展 |
1.“互联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 |
2.“互联网+”赋能农村生产体系 |
3.“互联网+”重构农村流通体系 |
4.“互联网+”加速农业品牌建设 |
5.“互联网+”创新农民组织模式 |
6.“互联网+”培育农村新农人群体 |
7.“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融合发展 |
8.“互联网+”优化农村发展政策环境 |
三、“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难挑战 |
1.“互联网+”融入农村存在认识性偏差 |
2.“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短板 |
3.“互联网+”推动农产品流通比例较低 |
4.“互联网+”缺乏可持续农村商业模式 |
5.“互联网+”在农村仍然面临人才制约 |
6.“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少 |
7.“互联网+”面临跨多元主体协同困难 |
四、“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
五、“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 |
1.加快“互联网+”推动农村发展的数据集聚 |
2.加快“互联网+”推动农村发展的技术突破 |
3.推进“互联网+”的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
4.支持“互联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 |
5.培育“互联网+”的农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
6.强化“互联网+”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
7.健全“互联网+”的农村多元投融资机制 |
(8)“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生产概况 |
2.1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概况 |
2.1.1 生产工艺 |
2.1.2 主要设备 |
2.2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2.3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度调峰火电厂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建立 |
3.1 火电厂安全风险种类划分 |
3.2 火电厂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与流程 |
3.2.1 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3.2.2 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
3.3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3.3.1 设备风险因素分析 |
3.3.2 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因素分析 |
3.3.3 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3.4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4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3.4.1 火电厂安全指标选择原则与建立步骤 |
3.4.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3.5 基于LEC法的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风险评估 |
3.5.1 风险评价结果 |
3.5.2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调峰火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
4.1 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4.2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1 策略等级 |
4.2.2 策略核心 |
4.3 风险控制程序 |
4.4 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
4.4.1 三全管理法 |
4.4.2 风险源动态管理方法 |
4.5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1 以本质安全为中心,构建“三票”管理常态化 |
4.5.2 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形成风险控制保障体系 |
4.5.3 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企业安全基金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
5.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
5.1.1 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流程 |
5.1.2 安全风险PDCA循环管理 |
5.2 “4M-C-I”安全风险管理成效 |
5.2.1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
5.2.2 企业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良好 |
5.2.3 企业安全指标向好 |
5.2.4 企业安全文化作用突显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贵州茶园机械化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贵州茶园生产机械化现状 |
1.1 茶园耕作管理机械 |
1.2 茶园修剪机械 |
1.3 茶叶采摘机械 |
2 贵州茶园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2.1 茶园基础建设滞后,缺政策支持 |
2.2 农机农艺分离,融合程度低 |
2.3 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研发不足 |
2.4 农机组织经营主体少,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
2.5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培训不足 |
3 贵州茶园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
3.1 改善贵州茶园宜机化基础条件 |
3.2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
3.3 加强科技研发创新 |
3.4 培育茶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
3.5 加强茶机实用人才培训 |
4 结语 |
四、关于加快发展宁波市跨区作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工具视角的东海区伏季休渔政策分析[D]. 朱小露.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秦皇岛A公司集装箱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付丽. 燕山大学, 2021
- [3]疫情期间中学思政课在线教学的经验与启示研究[D]. 项微微.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智慧港口发展模式研究 ——以镇江港为例[D]. 李从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5]提升海曙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思考与对策[J]. 戴宏杰,周国军,吴笑嫣,屠伟达. 现代农机, 2021(03)
- [6]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政策设计[J]. 马晓河,胡拥军. 宏观经济研究, 2020(07)
- [8]“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9]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郭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贵州茶园机械化发展状况研究[J]. 闫建伟,魏松,孔曼曼,尹杰,韩忠禄,张富贵. 贵州农机化,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