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RT—背投成像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菅泽群[1](2020)在《基于多步光刻工艺的静态退相干薄膜及其散斑抑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显示作为继CRT、LCD、LED之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具有亮度高、色域广、寿命长、能耗低等优点。由于激光的高相干性,当激光入射到粗糙物体表面时,激光发生散射和干涉并产生颗粒状明暗斑点,我们称之为散斑。散斑现象严重影响投影图片的质量,必须被抑制。目前激光显示领域主要的散斑抑制方法包括振动散射片、扫描微镜、振动屏幕等方法来实现散斑的抑制。该类方法是在人眼的积分时间内通过叠加多幅彼此独立的散斑图案实现散斑的抑制,具有很好的散斑抑制效果。但是由于系统中引入马达等动态机械元件,增加系统体积同时降低了光学系统的稳定性,并且会产生额外的噪声污染。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破坏激光时间及空间相干性的静态散斑抑制方法,设计并基于多步光刻工艺加工了一种具有3D微光学结构的器件,其可以作为一种静态的退相干薄膜(Decoherence Thin Film,DTF)。DTF可以对激光进行光程调制,降低激光的时间相干性进而破坏了激光的空间相干性,实现了散斑的抑制。将DTF与散射片配合应用于激光显示领域,可以实现无需外部供电、散斑抑制效率高的目的。DTF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全息成像、激光照明等领域。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多步光刻工艺加工具有3D微光学结构的功能验证型DTF。使用SU-8光刻胶通过多步光刻工艺加工出具有3D微光学结构的DTF。DTF具有2 × 2重复的微结构多层单元,重复单元具有不同的高度差,可以对激光进行光程调制,进而破坏激光的时间和空间相干性。2.基于功能验证型DTF的散斑抑制实验。在实验中,使用相干性不同的HeNe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实验光源来研究DTF的散斑抑制效率。因为半导体激光器的相干长度小于HeNe激光的相干长度,当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时,DTF的散斑抑制效率最优,相应的散斑对比度从0.68降到0.42。当光源为HeNe激光器时,相应的散斑对比度从0.71降到0.66。
黄耀林[2](2019)在《1.4倍变焦投影仪的光学镜头设计》文中指出投影显示技术是一种将信息放大的显示技术,实质是将存储在微芯片上的图像信息按一定比例放大后投射到指定距离的屏幕上,而投影系统的最关键部件就是投影镜头。得益于发展日渐成熟的变焦系统以及加工日渐完善的凸轮曲线,投影变焦镜头发展突飞猛进,正在不断地朝高亮度、高分辨率、微型化等方向发展。由于投影显示不仅效率高、耗能低,而且辐射小,对人们健康伤害小,能够较好地保护眼睛,所以投影机不仅仅在商务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在家庭影院、学校教育等领域也得到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一款1.4倍变焦投影仪的光学镜头设计。首先介绍了投影技术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情况,接着详细介绍分析了变焦镜头的基本理论,重点讨论了机械补偿变焦运动方程。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查找资料以及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镜头技术指标,再通过ZEMAX光学设计软件完成变焦投影镜头设计。镜头变焦范围17.33mm-24.26mm,系统仅使用10片透镜,包含2片非球面透镜,整体结构紧凑。设计结果表明:在空间频率67mm/lp处,各个焦段的全视场MTF大于0.4,场曲都控制在0.1mm以内,畸变小于3%,像面稳定,满足设计目标的使用要求。随后对完成设计的变焦系统进行工艺、公差分析,给出一组合理的公差值。最后运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拟合,得出两条平滑的凸轮曲线,加工工艺性好。
田尧[3](2017)在《会议室AV系统技术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会议室是人们交流信息、研究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场所。在会议室内人们进行发言、讲解、表决、讨论、商议、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会议的众多类型和人数决定了会议室AV系统的规模、功能、设计方法。会议室AV系统则通过音频、视频以及辅助设施为会议的正常召开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会议模式及AV系统技术要求。主要分为会议的定义、会议的模式、会议的功能、AV系统设备定义及会议对AV系统的技术需求等几个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会议的概念。从多个角度例举了会议室的不同类型,将会议进行区分、分类。通过对不同会议类型的会议室布置,分析会议的功能。从中找出共性,为下部分论文提供基础。最后,分析讨论会议室AV系统操作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为会议AV系统提供保障。会议音频系统技术对策和会议视频系统技术对策。通过对会议室音视频系统的主要设备的发展、类型、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采用表格、流程图、文字数据、图片信息等手段描述了选型依据和选型流程。把设计考虑的因素流程化、标准化,使整个设计、配置系统更加规范清晰。会议签到、表决系统。签到、表决系统随着各个省市大会堂等场地的新建而兴起,成为了党代会等高规格会议的必须条件。会议签到、表决系统的建立节省会议时间、提高效率、同时更是公平公正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目前主流会议签到、表决系统的架构组成,软件模块功能以及目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为日后提供设计资料。会议AV系统工程设计研究。主要包括会议AV系统设计规范、控制室及会议室的布置、设备设施工艺及试音会议系统会场设置几个部分进行撰写。分析研究不同会议室的建设要求。工程实践及案例分析。以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礼堂为例,简要介绍剧场建筑设计与扩声系统设计概况,分析扩声系统用房设计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将第四章所得出的优化策略应用其中,总结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宝贵材料。最后结论将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会议AV系统构成及设计方法,由点及面,将系统设计流程化、模式化,本论文是对会议室AV系统的深入分析并进行探索。
张贺飞[4](2018)在《量子点电视的颜色帷幕》文中认为上海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情结,以至于在导演的镜头里,这座城市都是充满色彩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用色彩表达出了老上海的暧昧、怀旧、欲望与刺激,呼应出人物内心最深情却又无法溢于言表的部分;郭敬明在《小时代》里用色彩勾勒出了这座城市每天在上演的时尚盛宴,黛染罗衫、典雅红裙、花白皮草完美展现了上海这个城市时尚华美的装扮;余乐在《航拍中国——上海篇》里用16种不同的色彩展现出了魔都独有的气质,橘
刘爱学[5](2017)在《拼接屏在监控大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汇总、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拼接屏,阐述了LCD拼接屏、DLP背投拼接屏、LPD激光拼接屏和LED拼接屏的显示方式、技术特点、发展过程以及在监控大厅中的应用情况。
梁传样[6](2017)在《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富足,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窗口,视觉感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重点。传统的氙灯光源投影显示系统渐渐无法满足大屏幕、高分辨率、高亮度、真色彩等要求,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激光投影显示。激光投影显示技术由于其大色域、高亮度、低功耗、长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激光投影显示也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各大投影显示厂家的主流发展方向和技术竞争的焦点。激光光源的应用使得激光投影显示系统与常规光源的投影显示系统有很大不同,因此引入了以下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圆形高斯激光束如何充分均匀照明矩形空间光调制器的问题;第二,如何有效抑制投影图像中存在激光散斑的问题;第三,结合前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出高能效,紧凑的光学引擎结构。基于上述背景,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利用衍射光学元件DOE(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来实现激光束的整形匀化,同时结合DOE对同时实现激光整形匀化与散斑抑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OE设计了新型的紧凑的激光投影光学引擎。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DOE的激光束整形匀化方法研究。结合激光投影显示系统的照明需求,采用傅里叶迭代算法设计了口径为16.5mm的8台阶位相结构的DOE,利用多掩膜套刻刻蚀工艺加工制造了所设计的DOE,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了DOE良好的整形性能,但DOE生成的矩形光斑中存在大量散斑,光斑的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67.67%。为抑制光斑中存在的散斑,进一步提升光束匀化效果,提出了一种精细化设计方法来改善DOE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精细化设计算法设计的DOE的衍射光斑中的散斑被较好抑制,光斑的RMSE降至21.52%。2、激光散斑抑制方法的研究。分析了激光散斑的成因、描述了激光散斑的一阶统计性质和二阶统计性质,并分析了多幅散斑图样叠加的情况。在综合已有散斑抑制方法基础上,结合DOE提出了三种同时实现激光整形匀化和散斑抑制的方法,包括振动DOE的方法,基于位相分布限制DOE的方法以及基于硅基液晶的方法。针对振动DOE的方法,结合所设计加工的DOE,利用搭建的测试平台,研究了DOE的振动频率、振幅与散斑抑制以及能量利用率之间的关系;针对基于位相分布限制DOE的方法,在位相均匀分布的条件下,理论分析了波前位相分布范围与激光散斑对比度之间的关系;在基于硅基液晶的方法中,研究了叠加多幅散斑图样对散斑的抑制效果,并分析了叠加图样之间存在相关性对散斑抑制效果的影响。3、基于单片DOE的3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设计。结合前两部分内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单片DOE的3DLP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结构。对光学系统中的激光光源部分、DOE照明光路部分以及投影物镜部分进行了设计,并对整体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结合仿真结果与已有的激光投影显示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多方面分析验证了新型系统的优良性。
方勇[7](2017)在《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体显示是目前实现真三维显示的主流技术路径之一,而静态体积式显示无任何移动部件,具有非常高的发展潜力。本文阐述了真三维显示的视觉机理和显示特性,研究并实现了海量显示数据的高速实时处理方法;研究了深度抗锯齿、灰度级修正、闪烁评价及优化等真三维成像质量的提升与优化方法;完成了真三维显示原型样机的研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真三维显示的视觉机理与成像分析。讨论了视觉暂留、似动现象及人眼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这些视觉特性是形成真三维显示的基础。阐述了体素、显示空间及真三维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体柱”的概念。利用全光函数分析研究了真三维显示的数据流量。相关视觉机理和成像基础的研究,为真三维显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海量显示数据的高速实时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分析了真三维显示数据的处理流程,提出了体数据的生成和编码传输方法。阐述了图像预处理方法、图像引擎的设计目标和功能描述。深入研究了图像引擎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数据格式变换及地址映射方法,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真三维图像引擎的FPGA实现方法,实现了海量显示数据的高速实时处理。3)真三维成像质量提升和优化方法研究。针对真三维显示中由于显示体结构和光电特性等引起的各种显示缺陷,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显示质量改善方法。针对深度不连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映射的深度抗锯齿算法。提出了层间梯度的概念,分析了不同映射类型对于深度连续性的影响,给出了体素映射类型的判定算法。针对灰度级失真问题,在分析显示体光电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成像亮度变化函数及灰度级偏差。通过调整显示体驱动时序及重新分配子帧,结合反伽马校正,实现了灰度级的修正。针对真三维显示的闪烁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时间对比敏感度函数加权幅值谱对比度的闪烁程度评价模型及一种层间交织扫描的显示体刷新方法,完成了两组视觉感知实验,并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刷新方法的有效性。4)真三维显示系统原型样机的研制与实现。提出了真三维显示系统的整体架构方案,详细论述了显示数据处理电路、投影光路、显示体及驱动等子系统的设计与装配。重点阐述了DLP控制电路的数据接收和数字微镜器件的复位时序设计、光路结构和光源设计、显示体光电特性和驱动方法设计。对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并进行了三维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真三维显示原型样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所研制的真三维显示原型样机性能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同时在研制过程中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体积式真三维显示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验证平台。
周淮生[8](2015)在《TCL多媒体业务发展战略探究》文中指出TCL集团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并不断发展的中国着名家电企业。从最初生产磁带、电话机,到现在生产LED彩色电视和智能手机,TCL的经营战略在中国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过多次重大调整。而每次战略的重大调整,都抓住了重要的市场机遇,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和成长。2012年以来,TCL在经历了国际化转型的艰辛探索之后实现了“鹰的重生”,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再次迈上发展的良性轨道。而此时的世界经济已经从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也步入新的时代,与TCL集团业务领域密切相关的消费市场和产品技术也出现了很多重大变化。因此,TCL集团及其主导产业领域TCL多媒体的发展战略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进行调整,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与重大决策。依据战略管理理论中的PEST宏观环境分析范式、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和市场调研中的消费洞察,结合TCL的内部环境、领导层的战略思维、TCL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TCL企业的文化基因和产业优势,结合TCL集团的“双+战略”,对TCL多媒体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形成了TCL多媒体产业“TV+战略”的定位,并提出了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徐天洪,徐旭光,孙晓克[9](2014)在《高清电视技术发展现状综述》文中认为高清电视看起来比普通电视更加清晰,这是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那么,消费者怎么样能达到收看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目的呢?可是有的消费者高价买了高清电视,但装完电视却又犯迷糊了,明明是高清电视,可是看起来并没有"高清"的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对超高清分辨率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
毛凯[10](2014)在《DLP背投大屏幕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大屏幕显示设备日趋成熟,性价比越来越高,特别是DLP显示技术的出现,克服了CRT和LCD显示技术亮度低、对比度弱和色彩一致性差的弱点,逐步成为监控中心的显示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打破了传统模拟显示的局限,提高了数字视频的潜能,由于DLP的数字化特性,使其能够产生高亮度、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显示图像,因此,基于DL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加速信息化的建设将使行业和商业市场对与投影及大屏幕显示设备的需求持续保持高增长,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和政务、城市信息化的普及,以及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活跃起来的各种商务活动,将成为未来行业和商务市场对投影及大屏幕显示设备需求的主力。目前国内各类应急指挥中心、城市交通、业务调度中心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基本上采用了DLP背投拼接大屏幕显示系统。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断成熟,客户和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作为推动大屏幕背投拼接显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推动整个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此,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现有DLP背投大屏幕箱体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了大屏幕箱体单元的硬件部分设计(箱体的机械结构设计,反射镜的安装位置确定,投影机型号和屏幕类型选择)以及DLP背投大屏幕箱体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现有的大屏幕箱体结构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开放式的箱体结构,打破了原有箱体独立单元的结构,使得箱体在于重量、成本、运输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通过对现有的树脂屏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机械结构,利用弯折片状结构中部区段的平面可绕该段板面的法线方向旋转的特点,使两端平面沿与中部区段平面平行的方向产生相对位移,解决了树脂屏会因为大屏幕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热胀冷缩,使之屏幕内部产生张力,导致屏幕的撕裂、挤碎、脱落等现象。而且用此两端的平面连接两种不同的材料,可使之允许不同的材料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释放其产生的应力,接纳其形变。(3)通过对投影机的分类和参数的选择,特别是投影机的镜头比参数的研究,解决了大屏幕箱体单元的厚度设计问题。(4)通过对大屏幕显示系统软件的研究,设计了一套操作简单,快速掌握,条例清晰的软件程序。很好的解决了以往由于箱体单元过多,而导致程序软件很复杂的现象。大屏幕的控制软件系统,其中包含了控制软件的界面,操作步骤,还有拼接服务端的服务指令。方便与用户对于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这个控制软件界面的开发,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操作简单,也比较容易掌握。本论文设计的DLP背投大屏幕,不仅解决了传统DLP大屏幕箱体大而笨重的结构,而且也解决了屏幕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张力的问题。有一定范围的通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CRT—背投成像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T—背投成像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步光刻工艺的静态退相干薄膜及其散斑抑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激光显示技术 |
1.2 激光散斑问题 |
1.3 静态散斑抑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多步光刻工艺加工具有3D微光学结构的功能验证型DTF |
2.1 LIGA技术及光刻工艺 |
2.1.1 LIGA技术 |
2.1.2 光刻工艺 |
2.2 功能验证型DTF的制备 |
2.2.1 对准标记的制备 |
2.2.2 基于多步光刻工艺制备功能验证型DTF |
2.3 功能验证型DTF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功能验证型DTF的静态散斑抑制实验 |
3.1 实验测试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3.2.1 功能验证型DTF散斑抑制结果 |
3.2.2 激光相干性对功能验证型DTF散斑抑制效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本文总结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1.4倍变焦投影仪的光学镜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投影显示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投影技术的分类 |
第三节 投影镜头国内外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四节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投影镜头设计的性能指标 |
第一节 投影镜头设计的主要指标 |
第二节 投影镜头设计的特殊要求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焦距镜头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变焦距镜头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变焦距系统的分类 |
第三节 变焦距系统的四个规律 |
第四节 运动方程的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投影变焦镜头的光学设计 |
第一节 投影变焦镜头设计指标的确定 |
第二节 投影变焦镜头的特性分析 |
第三节 初始结构的确定 |
第四节 非球面技术的运用 |
第五节 投影变焦镜头的优化设计 |
第六节 投影变焦镜头的像质评价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差分析、工艺分析和凸轮曲线的拟合 |
第一节 公差分析 |
第二节 工艺分析 |
第三节 凸轮曲线的拟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工作总结 |
第二节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会议室AV系统技术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会议室的建设现状 |
1.1.2 会议室建设中暴露的问题 |
1.2 相关定义 |
1.2.1 会议室AV系统工艺设计 |
1.2.2 会议室AV系统工艺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会议模式及AV系统技术要求 |
2.1 会议模式 |
2.1.1 会议的定义 |
2.1.2 会议的划分方式 |
2.1.3 会议的模式 |
2.2 会议对AV系统的要求 |
2.2.1 会议AV系统的定义 |
2.2.2 会议对音频系统要求 |
2.2.3 会议对视频系统要求 |
2.2.4 会议对灯光照明系统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音频系统技术对策 |
3.1 传声器设备对策 |
3.1.1 会议室话筒的类型 |
3.1.2 常用会议室传声器的使用 |
3.1.3 会议室话筒选型方法 |
3.2 会议室扬声器对策 |
3.2.1 会议室扬声器类型 |
3.2.2 常用会议室扬声器的使用 |
3.2.3 会议室扬声器选型方法 |
3.3 会议室音频系统周边设备对策 |
3.3.1 图示均衡器 |
3.3.2 反馈抑制器 |
3.3.3 自动调音台 |
3.3.4 效果器 |
3.3.5 主流音源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系统技术对策 |
4.1 会议室显示屏对策 |
4.1.1 显示器的发展 |
4.1.2 显示器的类型 |
4.1.3 显示器技术的应用 |
4.2 会议室投影显示屏对策 |
4.2.1 投影技术的发展 |
4.2.2 投影技术的类型 |
4.2.3 投影技术的应用 |
4.2.4 投影机和自发光显示屏选型方法 |
4.3 会议室视频信号切换及传输 |
4.3.1 视频信号的类型 |
4.3.2 视频信号切换 |
4.3.3 视频信号传输 |
4.3.4 视频切换设备选型方法 |
4.4 会议室摄像设备选型 |
4.4.1 摄像机的类型及参数 |
4.4.2 摄像机的焦距 |
4.4.3 会议摄像机的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会议签到及表决下系统的应用 |
5.1 会议签到系统 |
5.1.1 会议签到系统构成 |
5.1.2 会议签到特点 |
5.1.3 会议签到系统配置 |
5.2 会议表决系统 |
5.2.1 会议表决系统构成 |
5.2.2 会议签到系统的特点 |
5.2.3 会议表决系统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AV系统工程设计研究 |
6.1 会议室AV系统相关规范 |
6.2 控制室与会场的位置 |
6.2.1 控制室位置空间要求 |
6.2.2 控制室室内空间要求 |
6.3 会议AV系统的设施工艺 |
6.3.1 控制室的设施工艺 |
6.3.2 会场内设备的设施工艺 |
6.4 视频会议系统会场设置 |
6.4.1 会场内会议家具布置 |
6.4.2 会场内环境要求 |
6.4.3 会场摄像摆位要求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程案例 |
7.1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礼堂 |
7.1.1 项目概况 |
7.1.2 会议室AV系统设计 |
7.1.3 会议室AV系统工艺设计分析 |
7.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学会堂 |
7.2.1 项目概况 |
7.2.2 会议室AV系统设计 |
7.2.3 会议室AV系统工艺设计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量子点电视的颜色帷幕(论文提纲范文)
围绕色彩的进化史 |
极致色彩+用户体验 |
(5)拼接屏在监控大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拼接屏 |
2 监控大厅 |
3 拼接屏的种类 |
3.1 LCD拼接屏 |
3.2 DLP背投拼接屏 |
3.3 LPD激光拼接屏 |
3.4 LED液晶拼接屏 |
4 拼接屏的技术特点 |
4.1 LCD拼接屏技术特点 |
4.2 DLP背投拼接屏技术特点 |
4.3 LPD激光拼接屏技术特点 |
4.4 LED液晶拼接屏技术特点 |
5 结束语 |
(6)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投影显示技术发展概述 |
1.3 投影显示的光源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激光投影显示系统研究现状 |
1.6 本文工作与论文组织 |
第2章 基于衍射光学元件的激光束整形匀化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DOE概述 |
2.3 DOE设计基础理论 |
2.4 常用设计算法回顾 |
2.5 DOE的设计、加工与测试 |
2.6 一种新的精细化设计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激光投影显示系统中散斑抑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激光散斑基本理论 |
3.3 激光散斑抑制方法总结 |
3.4 基于振动DOE激光散斑抑制方法 |
3.5 基于位相分布限制衍射光学元件的散斑抑制方法 |
3.6 基于硅基液晶实现散斑抑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单片DOE的三片式DLP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光学系统整体结构 |
4.3 照明激光光源 |
4.4 基于单片DOE的照明光路设计 |
4.5 投影镜头的设计 |
4.6 光学系统整体建模与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视差型三维显示 |
1.3. 光场重构三维显示 |
1.4. 全息型三维显示 |
1.5. 体三维显示 |
1.5.1. 静态体三维显示 |
1.5.2. 扫描体三维显示 |
1.6.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2. 真三维显示的视觉机理与成像分析 |
2.1. 引言 |
2.2.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 |
2.2.1. 视觉暂留效应 |
2.2.2. 似动现象 |
2.2.3. 空间分别率 |
2.2.4. 时间分辨率 |
2.3. 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方法 |
2.4. 体素与显示空间 |
2.4.1. 体素 |
2.4.2. 显示空间 |
2.5. 真三维显示的成像特性 |
2.6. 真三维显示的数据流量分析 |
2.7. 真三维系统的设计指标 |
2.8. 本章小结 |
3. 海量显示数据高速实时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 |
3.1. 概述 |
3.2. 真三维显示数据处理流程 |
3.3. T3D图像生成及编码传输方法 |
3.3.1. T3D图像格式定义 |
3.3.2. 信道编码方法 |
3.4. 编码图像预处理 |
3.5. 高性能真三维图像引擎研究与设计 |
3.5.1. 图像引擎的功能描述 |
3.5.2. 图像引擎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
3.5.3. 图像引擎的FPGA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真三维显示质量提升与优化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分类映射的深度抗锯齿算法 |
4.2.1. 深度不连续的成因分析 |
4.2.2. VD图像的层间梯度特征 |
4.2.3. 基于分类映射的体素分解 |
4.2.4. 分类映射的算法现实 |
4.2.5. 算法仿真与实验 |
4.3. 真三维显示灰度级修正方法 |
4.3.1. PSCT光阀的光电特性 |
4.3.2. 显示体成像亮度分析 |
4.3.3. 灰度级偏差及修正 |
4.4. 真三维显示闪烁评价及优化方法 |
4.4.1. 真三维显示光信号与扫描模式 |
4.4.2. 闪烁程度量化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真三维显示原型样机的设计与研制 |
5.1. 概述 |
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3. 显示电路子系统 |
5.4. 投影光路子系统 |
5.5. 显示体及驱动子系统 |
5.6. 机械结构设计与装配 |
5.7. 系统参数测试与性能评估 |
5.7.1. 系统参数测试与评估 |
5.7.2. 成像实验与性能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的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TCL多媒体业务发展战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企业战略 |
1.1.1 发展历程 |
1.1.2 内涵研究 |
1.2 战略分析工具 |
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产业环境 |
2.2.1 产业现状与特征 |
2.2.2 五种力量分析 |
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1 发展历史 |
3.2 经营绩效 |
3.3 基础管理 |
3.4 人力资源 |
3.5 技术能力 |
3.6 财务状况 |
3.7 营销能力 |
4 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企业优势分析 |
4.1.2 企业劣势分析 |
4.1.3 市场机会分析 |
4.1.4 市场威胁分析 |
4.2 竞争战略制定 |
4.2.1 集团战略与规划 |
4.2.2 TCL多媒体的愿景 |
4.2.3 TCL多媒体竞争战略 |
4.2.4 TCL多媒体经营目标 |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创新商业模式 |
5.2 搭建横向生态系统 |
5.3 构建“TV+服务”体系 |
5.4 调整组织架构 |
5.5 与互娱平台深度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高清电视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高清还处在一个发展过渡期 |
超高清4K技术发展现状 |
4K超高清显示技术吸引消费者 |
为什么4K超高清电视在上市时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能够迅速赢得消费者的亲睐 |
结束语 |
(10)DLP背投大屏幕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DLP背投大屏幕研究现状 |
1.2.1 市场现状 |
1.2.2 技术前景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的设计方案 |
1.5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设计 |
2.1 DLP背投大屏幕的原理及功能 |
2.2 大屏幕拼接墙 |
2.2.1 DLP背投拼接系统 |
2.2.2 PDP拼接系统 |
2.2.3 LCD拼接系统 |
2.3 三种拼接系统性能比较 |
2.4 大屏幕箱体的结构设计 |
2.4.1 大屏幕箱体的种类 |
2.4.2 三类箱体的结构、性能 |
2.4.2.1 一般反射式箱体 |
2.4.2.2 前维护反射式箱体 |
2.4.2.3 直投式箱体 |
2.4.3 箱体、底座及机械附件 |
2.4.4 机械结构设计 |
2.4.4.1 反射镜组件的设计 |
2.4.4.2 箱体厚度及投影机位置的确定 |
2.4.4.3 调节机构位置的确定 |
2.5 箱体屏幕设计 |
2.5.1 箱体屏幕的参数 |
2.5.1.1 增益 |
2.5.1.2 视角 |
2.5.1.3 分辨率 |
2.5.1.4 非线性失真率 |
2.5.2 箱体屏幕的分类 |
2.5.2.1 树脂屏幕、复合玻璃屏幕、玻璃屏幕的比较 |
2.5.2.2 三种投影屏幕的比较 |
2.5.3 屏幕的设计 |
2.5.4 屏幕的确定 |
2.6 投影机的原理 |
2.6.1 投影机的分类 |
2.6.2 投影机的参数 |
2.6.2.1 峰值流明 |
2.6.2.2 投影机类型 |
2.6.2.3 对比度 |
2.6.3 显示屏图像几何调整 |
2.6.3.1 投影机位置与坐标 |
2.6.3.2 投影机姿态 |
2.6.3.3 直投影显示单元几何调整 |
2.6.3.4 反射式显示单元几何调整 |
2.6.4 投影机的确定 |
2.6.5 投影机的操作系统 |
2.6.5.1 H300 |
2.6.5.2 T200 |
2.6.5.3 流媒体 |
第三章 控制软件程序设计 |
3.1 控制系统 |
3.1.1 软件部分 |
3.1.2 硬件部分 |
3.2 GQY拼接屏控制软件 |
3.2.1 程序界面 |
3.2.2 系统设置 |
3.2.3 开启控制服务 |
3.2.4 拼接处理器配置 |
3.2.5 流媒体处理器配置 |
3.2.6 矩阵参数配置 |
3.2.7 DVI矩阵、RGB矩阵、VGA矩阵配置 |
3.2.8 视频矩阵配置 |
3.2.9 通道 |
3.2.10 流媒体信号配置 |
3.3 拼接屏控制服务器 |
3.3.1 拼接屏控制服务器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及作用 |
3.3.2 GQY拼接屏控制服务器的功能 |
3.3.3 GQY拼接屏控制服务器中控接口说明 |
3.3.3.1 系统控制说明 |
3.3.3.2 客户端向服务端获取相关信息的命令 |
3.4 拼接屏控制软件操作流程 |
3.4.1 系统运行 |
3.4.2 系统登录 |
3.4.3 拼接屏控制软件配置方法 |
第四章 DLP大屏幕系统的应用 |
4.1 DLP大屏幕在地铁中的工程应用 |
4.2 DLP大屏幕在气象显示方面的工程应用 |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CRT—背投成像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步光刻工艺的静态退相干薄膜及其散斑抑制应用研究[D]. 菅泽群. 山西大学, 2020(01)
- [2]1.4倍变焦投影仪的光学镜头设计[D]. 黄耀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会议室AV系统技术对策的研究[D]. 田尧.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5)
- [4]量子点电视的颜色帷幕[J]. 张贺飞.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8(01)
- [5]拼接屏在监控大厅中的应用[J]. 刘爱学.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7(06)
- [6]激光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梁传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8)
- [7]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方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7(10)
- [8]TCL多媒体业务发展战略探究[D]. 周淮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4)
- [9]高清电视技术发展现状综述[J]. 徐天洪,徐旭光,孙晓克. 中国传媒科技, 2014(10)
- [10]DLP背投大屏幕系统设计及应用[D]. 毛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