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辞理论解决问题

用修辞理论解决问题

一、运用修辞学理论解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21)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专业:政治学理论指导教师:马雪松教授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马奇与乔罕·欧森从组织理论的立场将长期受到忽视的制度和制度分析带回政治科学的主流议程,大批学者由此汇聚到新制度主义这面旗帜下并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以至有人开始高呼:“现在我们都是新制度主义者了”!然而,新制度主义的强劲发展一度令置身于制度结构之中的行动者黯然失色,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约束性功能,其本身蕴含的使动意味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迎来观念转向的浪潮,众多学者纷纷加入观念议题的讨论。这一变化对制度分析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表现为各个流派愈益关注观念,更为关键的是,以观念和话语为理论基石的建构制度主义得以兴起。如此一来,新制度主义的观念研究或观念转向议题进入了政治学的中心地带与前沿领域。“观念很重要”似乎已经人尽皆知,但要问观念究竟是什么却又出现聚讼纷纭、人云亦云的局面,所以从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有必要首先为观念这一核心概念确立基本的分析维度。观念是各类行动与社会变革的先导,因而观念一直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课题,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观念的重要性。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而言,很多学者为观念的界说付出了努力,综合来看,包含类型、层次、要素、形式在内的观念的划分都可以归纳为观念的结构要素,表示观念孕育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基础、制度结构及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观念无法凭空产生或存续,需要依附于特定的行动者并经由传播观念的话语、叙事、框架等呈现机制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是贯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核心主线。从辩证的立场来看,观念即是制度,制度即是观念。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观念等同于制度的观点。从既定结果来看,某些观念性要素具有制度的属性,从转化过程来看,某些行动者的观念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制度和政策。观念影响制度的生成、维系和变迁,制度也会影响观念的生成、维系和变迁,但这两条进路又有着本质区别与研究侧重。观念议题回归新制度主义并不是政治科学领域观念与制度相结合的首次尝试,而是有其深刻根植的历史脉络,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以及密切互动的观点可上溯至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以观念复归作为切入点并扩大分析视域可以发现,观念研究在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转折时期,对其加以考察有助于理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前因后果。传统政治学研究中观念与制度相互交织在一起,旧制度主义虽然部分承袭了此前观念研究的传统,但偏向于对制度和观念予以宏观探讨与静态描述,旧制度主义的局限以及随后大行其道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主导了观念研究的衰落,不过这一时期仍然产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念性成果。观念的复兴发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仅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聚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转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均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加深了对观念的理解,但各个流派的观念转向有其独特性。建构制度主义代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观念维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一流派的分析基础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二元性或双重性,不确定性,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建构制度主义仍处于发展过程中,遵循建构逻辑而依次成长起来的观念制度主义、话语制度主义、修辞制度主义和沟通制度主义均可被视为其内部的取向。理论的变革无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回应,脱离现实的理论往往是空洞的和盲目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生观念转向的关键原因在于,既有的制度分析框架无法为某些现实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转向可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方面,观念转向促使各个流派加强对话交流与认同意识,缓和了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张力,随着观念研究的逐渐深化,制度分析的视野得到相应的拓展。另一方面,比较政治研究离不开对规范和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立足日常经验反思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带来的深刻启示时,有必要审视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好的观念和好的制度是任何文明社会都应努力追求的目标。结构制约能动,能动生产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最终落脚于行动者。如何更好地建构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由行动者建构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约束和使能作用,是一项需要加以认真和审慎探索的课题。

李丽花[2](2021)在《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探究 ——以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现当代散文是高中统编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体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现象,且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在语言知识方面的考查越来越广泛,引导学生掌握修辞现象是掌握该文体独特性的关键,细细品味文中语言,能更好感知文本的情感价值观。且统编教材的革新,从现当代散文的编排到“单元任务”,体现着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更好的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的使用对于“直过民族”区教师与学生均有挑战性,因此笔者在统编教材指引下,基于《课程标准》和课本中散文单元目标出发,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实地考察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情况,并找出问题所在,探究出相关的策略。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探究,第一,引言是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怒江州R中学概况四个方面开展分析。第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的修辞现象及分析。先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篇目及分类,修辞和修辞教学的价值两方面谈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概况。其次从《课程标准》与现当代散文课前提示与课后练习分析修辞教学要求。最后分析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的修辞现象与作用。第三,先调查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教师与学生在现当代散文中修辞教学现状与学习现状,最后分析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第四,从教与学两方面谈策略,教师在提高统编教材使用有效性时,教学方法中还可以融合学生的民族特色开展教学、及课后重视修辞知识训练的执行与学生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修辞知识学习及使用的意识观,结合本民族语言特色将修辞知识从文本走向生活,再走向写作。

王泽[3](2020)在《从中西诠释学异同出发看中西实践思想 ——围绕伽达默尔与戴震两篇文本展开》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中西方实践思想即是在从根源性上研究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以诠释学的视角、运用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中西方文化道统的研究即是在探寻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各自一以贯之的化成根基以及内在意蕴。这样一种追溯到文化源头上的研究有助于对本邦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再澄清,在跨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在试窥中西实践思想的诠释学流变之后,选取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典型文本《作为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与戴震求实“道”之重要书信文本《与是仲明论学书》作为类比的特定文本基础。伽达默尔批判近代以来变异了的“实践”概念,其哲学诠释学语境下的实践哲学的出发点,是意图转变近代以来实践与理论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原因在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兴盛,这种不断主宰人类精神世界的科技观念,使得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人类行为得到了极大地推崇,进而割裂了本身与“实践”概念相统一协调的“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在哲学诠释学文本《作为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中以文本对话的方式一再强调两概念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意图着复归到古希腊时代“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进路上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问在古希腊哲人看来其实就是探讨“善”的学问,在现今的学问划分来看,“善”的学问指代的实际上就是与科学技术等讲求量化、实用学科并行存在的人文科学。戴震书信文本《与是仲明论学书》可以认为是一篇表明心志的学术宣言,不过这篇学术宣言字里行间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精于求实、严于考证、字句必究、志存闻道的治学风气。书信首句指出了儒家文本诠释的终极目标便是求“道”,此“道”一说特指各领域中的超越性,是一种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形而上旨归,不仅统摄了前代宋明义理之学的近似于西方本体论形式的思辨,而且揭示了长期以来中国式的以经为本的文本诠释进程,戴震在这篇书信中指明了诠释儒经所要达致的最终目的是求“道”,指出若要求得实“道”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证解经工作才可以达成。书信文本虽短,但是书信的意志始终贯穿戴震问学生涯的全过程,在后世看来成为了具备一般诠释学意味的儒学诠释指南。中西文化对于本真性的追求从文化根基的前范式上来论具备一定程度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在于文本求道的现代性转化,中西双方是互为成全的,中国重研究方法的文本求实进路为中西文化的现代性合流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与贯通一致性的流传保证,西方古希腊哲学的本体—实践进路为中西文化的现代性合流提供了可思能被思以及古今共时共在的存在论解读。实践式的诠释学进路在中西寻根溯源的文化类比中可以体现出,中国之“道”论与西哲的本体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异和同,可以从方法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历史流变层面这三个层观之进行梳理。

赵倩[4](2020)在《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文中提出杨树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文字训诂、语源、修辞、历史文献等领域颇负盛名,为我国学术发展作了突出贡献。此外,他在目录学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曾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撰提要达195篇之多,分布于经、史、集三部,包括文法、史学、文学等方面诸多作家作品。提要不仅是对前人着作的整理与评价,也是撰写者个人思想和学术的结晶。因此,研究杨树达所撰提要,既是对史料的整理,又能透过提要分析杨树达关于目录学的思想,探究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观念。本文以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研究对象,对提要本身及其中蕴涵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研究之初,先对杨树达全部提要进行了整理与简单校正,以方便后续文章的撰写。文章开头部分简单梳理了杨树达的生平和学术,以及他撰写提要的始末。本文的重点放在杨树达撰写提要的特点、杨树达的学术思想以及提要与湖湘学术关系的研究上。杨树达所撰提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固定形式,对后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提要中深刻体现着杨树达从事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他承接乾嘉余绪,却不坠前人家法,运用精审的考证学方法对着者着述进行精准评价,经、史部提要展现了他研治文法学、史学的成就与方法,集部提要中更是蕴涵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念,如注重诗歌断句的清新;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对湖湘学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与评价,为后学者了解湘学提供门径,对构建湖湘学术史、弘扬湖湘文化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地方志的纂修提供借鉴。本文不仅涉及了杨树达治目录之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涵盖了他学术成就的其他方面,从微观上还原了一个更为丰饶的杨树达学术境界。此外,本文还引入“乡土”视角,分析提要与湖湘学术的内在关联,将提要置于广阔的宏观视角下,更加深刻的展现提要的学术价值。

李韵[5](2020)在《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类文本指的是以阐释、议论、论辩等为主要表达方式,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作者观点,表明作者态度并使人信服的一类文章。这类文章具有问题针对性、论证逻辑性及目标说理性等基本特征,这类文本及其具备的文本特征、语言特征有利于培养高中生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也是语文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增强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然据研究发现如今高中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并不理想。根据笔者通过知网调查的与教材中18篇论述类文章有关的845篇教学研究文献分析以及高中的教学实践发现,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语言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的严重脱节。因此,本文尝试以18篇论述类文本为研究对象,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将语言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体为在“认知发展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理论”等语言学、教育学理论的关照下,从论述文的文本特征、语言特征出发,遵循认知发展的阶段性,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建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结构,这一阅读能力结构与一般阅读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能力、其他文本阅读能力具有本质区别。并提出相应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建议,为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添砖加瓦。绪论主要阐述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第一章主要对论述类文本的内涵进行阐释,采用调查统计法,用表格展示语文教材中论述文的外延分布。还分析了论述在语言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文本文体理论出发,结合论述文不同文体特征归纳其独特语言特征。第二章主要阐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不仅是高中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还是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另外,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成效也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在考试评价中的表现。第三章主要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归纳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线教师对于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结构认识不清晰、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教学内容偏离阅读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第四章在“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关照下,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等提出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结构:快速准确理解论述文概念、主张的能力、对论述文中论证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思辨能力、对论述文中观点和态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论述文中观点和方法迁移应用的能力。第五章主要提出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几点建议:利用论述文独特语言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活用阅读方法快速准确理解论述文中的主张,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细读”文本提升逻辑思辨能力,开展论辩、演讲等活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迁移能力。

马彦[6](2020)在《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写作”是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着写作教学质量,其科学编排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1930年代,各大书店争相编写国文教材。此时,开明书店有一大批有情怀、有智慧的编辑兼国文教员,为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写努力。开明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编写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为后世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提供了借鉴。研究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的写作系统对语文教材史的梳理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当今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有重大的启示。本文分八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明研究意义;接着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理清研究现状,找到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的突破口;然后介绍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核心概念作出界定。第二章从1930年代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主要影响编写开明国文教材的背景,从这些主要背景中探寻出对开明国文教材的编写的具体影响。第三章首先以1930年代民国时期主要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得到写作系统编写的三个维度,即文体分类、文法知识、作文练习;然后论述19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四套开明国文教材对写作系统的具体开发。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文体分类、文法知识、作文练习三个方面,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语文教材文体分类、文法知识的演变;接着分析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关于文体分类、文法知识的发展与丰富,作文练习的样态;最后分别论述文体、文法知识、作文练习对写作的作用,以及教材中文体、文法知识、作文练习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第七章根据开明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的梳理与研究,观照后世,论述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构建的写作系统的历史贡献。第八章根据历史结合当下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编写的现状,分析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对当下的启示。

王舟[7](2020)在《宋代笑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笑话是雅俗文化碰撞交流所结出的硕果。笑话原本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在宋代受到士大夫群体的普遍喜爱。文人雅士投身于笑话创作之中,深刻改变了笑话的创作风貌,在中国笑话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但学界对于宋代笑话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绪论首先对论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笑话”是能引人发笑的故事或谈话。“宋代笑话”既包括宋人所着笑话专书,还包括《宋人轶事汇编》中的一些兼具情节性和喜剧性的谐谑故事。其次从笑话集的编纂、整体研究、断代研究、台湾地区研究分析了古代笑话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介绍了宋代以前的笑话情况。第一章介绍宋代笑话集的概况及素材来源。首先结合目录学着作对十五种存世的笑话集进行简要说明,分析其版本与流传情况,并对其中的部分疑点进行了解释;其次,简要介绍了笑话集的作者及其身份,推出宋代笑话集的作者大多为文人雅士;最后力求厘清宋代笑话的素材来源,认为宋代笑话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俳优艺人的表演话语;二是对诸子及史部着作中谐谑故事的整理;三是对民间笑话的辑录;四是宋代文人的幽默轶事,其中宋代文人的幽默轶事构成了宋代笑话的主体。第二章对宋代笑话的思想内涵进行分类归纳。一方面,宋代笑话犹如宋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世情百态,如民俗民风、官场腐朽、科举笑谈、人性之缺,这些内容表现出笑话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宋代笑话更是宋代文人的生活剪影,他们精通各种文字游戏,或吟诗联句、或拆字解谜,在文字技巧上争妍斗胜,谐谑取乐;幽默的天性、过人的机智使得他们能够笑对日常生活,因时随境、敏捷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留下了诸多诙谐轶事、交往趣谈、文人风流的记录;此外,《艾子杂说》中的寓言笑话以及宋代笑话常见的妒妇故事因无法归类故列入其他。第三章探究宋代笑话的幽默艺术。就文本语言来说,宋代笑话创作者精通各种语言技巧,他们根据汉语形声义紧密结合的特点,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巧妙处理语音变化、拆分整合汉字形体,错位歪曲经典释义,通过超常规的语言结构创造幽默。就读者心理而言,霍布斯的“心理荣耀说”、康德的“期待落空说”、贝恩的“自由说”、弗洛伊德的“心力节省说”可以分别解释部分宋代笑话的笑点所在,但笑的类型多种多样,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眼界视野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并不存在一种理论能够完美适用于所有宋代笑话。第四章分析宋代笑话的新变与价值影响。宋代笑话相比前代有很大不同,新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题材内容由世俗生活转向对文人生活和闲情雅趣的描绘;讽谏因素的减弱与娱乐属性的增强,笑话语言由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变为典雅蕴藉的文人雅言。士大夫的积极创作使得宋代笑话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面貌:宋代笑话的价值首先在于成为宋代雅俗文化的沟通纽带,笑话这种原本不入流的文体登上文学殿堂。名流雅士纷纷投身于笑话的搜集、编纂、创作,笑话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宋人导夫先路,才有后来明代士大夫大量雅谑专书的出现。其次,宋代笑话保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类型。这些故事类型在明清笑话中多有异文或变体,甚至在现当代仍有流传,为明清笑话提供了丰富素材的同时,也是研究民间文学发展的宝贵资料。最后宋代笑话也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和社会民情的重要窗口。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赵海燕[9](2019)在《《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萨尔》作为活态文化,书写文本与口头演述是其流传的两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史诗文本内外两种重要的叙事形式。身体叙事作为《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崇拜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与叙事形式。一方面是对神话叙事的一种延续,在英雄史诗中原始思维与文化模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作为神话置换变形的产物,又是挣脱神话思维向诗性思维转化的一种尝试与变异。因此,《格萨尔》中的身体既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又展示出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带有权力的印记,是集自然身体、社会身体与文化身体于一体的复合身体。身体叙事可以通过一个文本来完成,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种演述活动来实现,演述活动中艺人的亲身传播与具身操演,既是对藏民族部落社会的历史化呈现,同时也是藏民族诗性思维的体现。论文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作为研究对象,以身体叙事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拟以《格萨尔》书写文本与《格萨尔》口述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从不同维度考察《格萨尔》文本与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特征,从而揭示身体叙事作为《格萨尔》文本内外叙事策略的多重价值与启示。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首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作了界定与说明,其次对本论文中运用的核心理论“身体叙事”做了概念辨析与内涵厘定。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进行说明。第一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历史维度”,本章通过考察身体在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交织缠绕着的历史面向,从历史对身体的规约与身体对历史的超越两个方面,考察《格萨尔》中身体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梳理出《格萨尔》中身体叙事的基本路向。第二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本章从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入手,分析《格萨尔》中自然身体向文化身体转化的过程,并从身体意识与身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生成的根源,最后通过考察《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多重象征,揭示《格萨尔》中身体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三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本章以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为基点,通过概述《格萨尔》中两性身体的权力关系与权力表现,考察他者视野中女性身体的被动状态,最后分析《格萨尔》中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缺失的内外部因素,进而指出特定社会历史与社会形态中权力对身体的威压。第四章“《格萨尔》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表演维度”,本章借助表演理论的相关知识,以作为口述传统的《格萨尔》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格萨尔》作为口传文学在表演理论视域中身体叙事的特征及其功能。首先概述《格萨尔》作为口传文学的叙事特征,并对表演理论视域中《格萨尔》身体叙事的阐释可能进行了说明。然后梳理了《格萨尔》演述类型与演述特征,接着对《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具体形式与叙事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功能。第五章“《格萨尔》身体叙事的价值与意义”,本章将着重从审美、文化以及文学三个层面,揭示《格萨尔》身体叙事的多重价值与意义。首先从身体外在美与强健身体的书写两个方面,梳理史诗中展现出的特定历史时期藏族先民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进而揭示史诗将人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与意义。然后从宗教与伦理两个方面,分析《格萨尔》身体叙事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最后从文学传统与人学角度,分析《格萨尔》身体叙事策略对于藏族文学传统与人的本质意义的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梳理了中西方文学视域中身体叙事的走向,同时总结《格萨尔》文本内外身体叙事呈现出的身体样态与身体意蕴,指出这一蕴含着藏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及审美内涵的身体主体,将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重述神话思潮的推动下继续建构在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带。

高浥烜[10](2019)在《《书叙指南》研究》文中指出《书叙指南》是成书于北宋末期的一部私纂类书,作者是任广,自其刊刻之後,或因战乱刻板被毁,以致此书在宋元时期流传有限,但此书在明清时期流传广泛,出现了多个刻本和抄本。通过对《书叙指南》编纂方式、编排体例地深入分析,发现其编纂在北宋及以前的类书中具有独特之处。此书的编纂是为满足北宋末书信写作的需要,它能够在词藻、典故、对偶等方面为书啓文写作提供帮助。《书叙指南》与以《启劄青钱》为代表的宋元日用交际应酬类书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它们在编纂体例、收录内容、适用对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能将其等同而视,另外,此书还收录了很多代名,可以满足宋人在诗文写作中对代名的使用需求。《书叙指南》对明代出现的两部类书,即《修辞指南》和《广修辞指南》的编纂产生影响,这三部书的编纂目的和性质功用基本一致。此外,通过对《书叙指南》的整理和校证,发现它不仅可以对唐人的作品进行校勘,并且,还收录了《金钥》《书集》两部已经亡佚书籍的内容,因此,此书也具有1佚和校勘方面的价值。

二、运用修辞学理论解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修辞学理论解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认识前提
    一、观念概念的界定
        (一)观念概念的语义分析
        (二)观念概念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三)观念概念的相似术语辨析
    二、观念分析的维度
        (一)观念的结构要素与承载者
        (二)观念的呈现机制
        (三)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政治学中的观念研究传统
        (一)传统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二、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衰落
        (一)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局限
        (二)新理论范式的兴起与发展
        (三)观念研究在衰落时期的进展
    三、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复兴
        (一)观念研究复兴的驱动因素
        (二)观念研究复兴的多重表现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流派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第四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取向:建构制度主义
    一、建构制度主义的生成逻辑
        (一)建构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的分析基础
        (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双重性
        (二)不确定性
        (三)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
        (四)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三、建构制度主义的多重取向
        (一)观念制度主义
        (二)话语制度主义
        (三)修辞制度主义
        (四)沟通制度主义
第五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发展反思
    一、观念转向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一)各流派理论张力的缓和
        (二)制度分析视野的拓展
    二、观念转向对现实政治世界的反思
        (一)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审视
        (二)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探究 ——以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研究背景
        2.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修辞的研究
        2.关于高中修辞教学的研究
        3.关于中学现当代散文的研究
    (四)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概况
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的修辞现象及分析
    (一)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篇目及类别
        1.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概况
        2.修辞和修辞教学的价值
    (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修辞教学要求
        1.《课标》的修辞教学要求
        2.课前与课后练习的修辞要求
    (三)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修辞现象与作用
        1.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修辞现象
        2.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中修辞的作用
三、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的现状
    (一)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在现当代散文中修辞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2.调查内容情况分析
    (二)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高中生修辞学习现状调查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2.调查内容情况分析
    (三)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3.原因分析
四、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策略
    (一)教师的教学策略
        1.落实《课标》理念,提高统编教材使用有效性
        2.树立与时俱进的修辞教学观,教学方法中融合学生的民族特色展开修辞教学
        3.课后重视修辞知识训练的执行及学生反馈
    (二)学生的学习策略
        1.树立修辞知识学习及使用的意识观
        2.结合民族语言特色,让修辞知识从文本走向生活
        3.从文本学习走向写作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探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探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3)从中西诠释学异同出发看中西实践思想 ——围绕伽达默尔与戴震两篇文本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途径
    四、文章创新点及其不足
第一章 西方语境下诠释学发展源流
    第一节 圣经诠释学、方法论诠释学、本体论诠释学之间的渐进演化
    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转变: 由哲学诠释学到实践诠释学
    第三节 《作为理论与实践任务的诠释学》一文中所实现的道统复归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经学诠释进路
    第一节 一以贯之式的古经传承
    第二节 泛戴震时期考据、训诂、义理之诠释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诠释学是否约等于西方“前诠释学”——由戴震书信《与是仲明论学书》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 中西文化之和合——文化会通与“道”的现代性延续
    第一节 中西诠释之共同路向: 由文本理解到文本实践
    第二节 中西求道进路之磨合: 中——“道”之实与西——实践智慧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树达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与学术成就简述
    第二节 杨树达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末
第二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与特点
    第一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
        一、着录书名、版本
        二、着录着者生平
        三、着录序跋
        四、评论着述得失
    第二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特点
        一、详分着录、存目之书
        二、重视序跋与他人评价
        三、评价得失,援据丰富
        四、精于考证,推求原貌
        五、客观公允,不执一端
        六、补充信息,增加附记
        七、敬告读者,取长弃短
第三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杨树达的考证学思想
        一、乾嘉考证学的赓续
        二、“实事求是”的考证思想
        三、杨树达考证准则
    第二节 杨树达的文法学研究
    第三节 杨树达的史学研究
        一、研治两《汉书》的成就
        二、整理考订两《汉书》之功
    第四节 杨树达的文学观
        一、“断句”之清新
        二、反对“以文为诗”
        三、反对诗文之“俗”
        四、主张“文如其人”
        五、注重作者才气高低
        六、注重学有根柢
第四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湖湘学术
    第一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
        一、杨树达撰写湘人着作提要的基础
        二、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分析
    第二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价值
        一、指引学术门径
        二、构建湖湘学术史
        三、弘扬湖湘文化
        四、促进地方志纂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论述与论述类文本
    第一节 论述及其在语言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论述类文本
    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第一节 语言能力、语文能力与语文教学
    第二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阅读能力与语文课程目标
    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与考试评价
第三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对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结构认识不清晰
    第二节 对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第三节 教学内容偏离论述类文本教学要求
    第四节 教学方法观念陈旧、手段单一
第四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结构
    第一节 高中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快速准确理解论述文中概念、主张的能力
    第三节 对论述文中论证、推理过程进行逻辑思辨的能力
    第四节 对论述文中观点、态度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五节 对论述文中观点和方法迁移应用的能力
第五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建议
    第一节 利用论述文独特语言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节 指导学生活用阅读方法快速准确理解论述文中的主张
    第三节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细读”文本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第四节 开展论辩、演讲等活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节 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迁移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
2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编写背景
    2.1 实用主义倾向
    2.2 白话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2.3 课标成依据,审定制创造条件
    2.4 逐步形成共识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2.4.1 混合教科书
        2.4.2 文体兼顾
    2.5 教材编写者的写作观
3 1930年代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版块与具体开发
    3.1 1930 年代主要课程标准建构的写作系统框架
        3.1.1 文体分类
        3.1.2 文法知识
        3.1.3 作文练习
    3.2 1930 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具体写作系统的开发
        3.2.1 《开明国文读本》写作系统的构建
        3.2.2 《开明国文讲义》写作系统的构建
        3.2.3 《国文百八课》写作系统的构建
        3.2.4 《初中国文教本》写作系统的构建
4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文体分类的渐进
    4.1 文体分类的历史演变
    4.2 文体分类的发展
        4.2.1 《开明国文读本》之文体分类
        4.2.2 《开明国文讲义》之文体分类
        4.2.3 《国文百八课》之文体分类
        4.2.4 《初中国文教本》之文体分类
    4.3 文体之用
        4.3.1 文体为写作提供指引
        4.3.2 文体丰富国文教材单元编排
        4.3.3 文体编排逐步具有实用性
5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文法知识的渐进
    5.1 文法知识的演进
    5.2 文法知识的发展
        5.2.1 《开明国文读本》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5.2.2 《开明国文讲义》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5.2.3 《国文百八课》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5.2.4 《初中国文教本》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5.3 文法知识之用
        5.3.1 文法知识引导组织写作语料
        5.3.2 文法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逐步实用
6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作文练习的渐进
    6.1 作文练习的样态
        6.1.1 《开明国文读本》的作文练习类别
        6.1.2 《开明国文讲义》的作文练习类别
        6.1.3 《国文百八课》的作文练习类别
    6.2 作文练习之用
        6.2.1 作文练习促进提高写作能力
        6.2.2 作文练习编排的实用性
7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中学写作系统建构的历史贡献
    7.1 教学文体分类初步形成
    7.2 写作知识短文的出现
    7.3 以写作知识为中心的混合组织单元法
    7.4 文法知识充实
    7.5 写作系统编写的不足
        7.5.1 作文练习渐行渐远
        7.5.2 缺乏有效的作文指导
8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中学写作系统编写启示
    8.1 作文追求生活化,突出实用性
    8.2 文体科学编排,有效呈现
        8.2.1 重视文体教学
        8.2.2 文体科学排列与呈现
    8.3 语法知识有效编排
        8.3.1 确定“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法教学内容
        8.3.2 重视语法教学
        8.3.3 语法知识合理呈现
    8.4 写作知识有效呈现
        8.4.1 注重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编写
        8.4.2 写作知识呈现注重情境性
    8.5 多样的作文练习方式综合提升写作能力
    8.6 助力当下写作教材编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宋代笑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笑话概念及宋代笑话的界定
    第二节 古代笑话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宋以前书面笑话概说
第一章 宋代笑话集总论
    第一节 宋代笑话集概览
    第二节 宋代笑话集的作者
    第三节 宋代笑话的素材来源
第二章 宋代笑话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世俗民情的反映
    第二节 文人生活的展示
    第三节 其他笑话
第三章 宋代笑话的幽默艺术
    第一节 语言层
    第二节 心理层
第四章 宋代笑话的新变与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笑话的新变
    第二节 宋代笑话的价值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范围与理论基础
    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选题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历史维度
    1.1 《格萨尔》中身体的历史面相
    1.2 《格萨尔》中身体与历史的关系
第二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
    2.1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生成
    2.2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形成的根源
    2.3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多重象征
第三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
    3.1 《格萨尔》中男性/女性的权力关系
    3.2 《格萨尔》中他者视野下的女性身体
    3.3 《格萨尔》中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缺失
第四章 《格萨尔》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表演维度
    4.1 《格萨尔》口述传统与表演理论
    4.2 《格萨尔》演述类型与演述特征
    4.3 《格萨尔》演述活动中的身体叙事
    4.4 《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功能
第五章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5.1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审美价值
    5.2《格萨尔》身体叙事的文化意义
    5.3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文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格萨尔》研究重要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书叙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叙指南》的编纂方式和编排体例
    第一节 《书叙指南》的编纂
    第二节 《书叙指南》的编排体例
    第三节 《书叙指南》的引录情况
第二章 《书叙指南》与宋代书信写作
    第一节 《书叙指南》与宋代书啓文
    第二节 《书叙指南》与宋元日用类书之比较
    第三节 《书叙指南》中的代名
第三章 《书叙指南》的影响、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受《书叙指南》影响的明代类书
    第二节 《书叙指南》的价值
    第三节 《书叙指南》的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运用修辞学理论解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D]. 王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修辞教学探究 ——以云南省怒江州R中学为例[D]. 李丽花. 大理大学, 2021(08)
  • [3]从中西诠释学异同出发看中西实践思想 ——围绕伽达默尔与戴震两篇文本展开[D]. 王泽. 山东大学, 2020(12)
  • [4]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D]. 赵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 李韵.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D]. 马彦.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宋代笑话研究[D]. 王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D]. 赵海燕. 西北大学, 2019(01)
  • [10]《书叙指南》研究[D]. 高浥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用修辞理论解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