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做成功的领导者(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和[1](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学敏[2](2021)在《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慢慢进入人们视线的微商,发展势如破竹,借助着社交平台,他们向朋友、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虽然这么多年遭受质疑和批评声不断,但微商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形成无数个以百人计数的微商团队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微商从业者人数超过千万,微商团队的数量比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多,年销售额突破万亿元人民币。所以对微商团队激励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研究K微商团队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通过查阅相应的激励理论为基础,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对K微商团队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团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优化措施。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五个方面分别是薪酬激励、团队文化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培训激励、其他精神激励分析得出K公司微商团队成员对于公司目前激励体系的认知;其次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微商团队成员对于公司激励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问卷数据分析结论,找出目前团队在激励方面的薄弱之处与缺失并提出优化对策。借助K公司微商团队的现实案例,对其进行团队激励优化研究,可以有效地改变现有的微商团队现状;其次为其他微商团队激励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意见;也可以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陈慧[3](2021)在《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于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校长是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否充分,校长能否用好办学自主权,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健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关于校长办学自主权研究的文献看,强调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总体趋势,但就执行现状来看,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水平尚有待提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的与校长办学自主权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从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通过国际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解析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结构;(2)重要国际教育调查中,不同国家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3)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问卷、访谈,在解析本土实践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本土中小学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望;(4)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研究并置分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项目TALIS、PISA和SABER中近年来关于办学自主权的调查,对其概念框架、主题指标、实施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对TALIS2018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所呈现的校长自主权有近乎一致的差异趋势,校长在课程、教材、人事、教师工资方面的自主权较低,在学生纪律政策、预算分配、招生、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SABER2014评估发现上海校长在学校预算、人事管理、学校与学生评估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在发挥学校理事会作用和学校问责方面自主权相对较低。鉴于大型国际教育调查虽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就办学自主权问题而言深入程度不够,且仅显示了各国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公办学校中小学校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办学自主权现状与期望的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区分变量制作出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在问卷项目和问卷维度上的数据概览,为后续其他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提供多指标分析参考。研究发现,上海校长在不同维度上办学自主权呈现高中低3个水平,在学校形象、发展规划、教学实施、教育科研方面自主权程度较高;在组织领导、学生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自主权程度中等;在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方面自主权程度较低。上海校长对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自主权现实与期望的差值最大,落差处于高位水平;组织领导、教师发展、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中位水平;学校形象、发展规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低位水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对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扩大校长人事和财物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对政府而言,应该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许思祎[4](2021)在《社区治理视野下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以R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女议事会”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工作督导作为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的一项必不可缺的工作,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情感发挥着巨大的支撑的作用。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提倡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也要持有社会工作者专业证书上岗,再一次从广义上将社会工作者的概念和定义扩大到了社区,将社区工作者群体也纳入进社会工作者的队伍中来。这便意味在如今在中国社会工作的督导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社会工作者,更是要贴合本土特色深入到社区,将社区这一承担了公共资源配置、提供日常活动、人际交往沟通的平台作为开展社会工作督导的载体,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发展。研究以上海市R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妇女议事会”项目为研究载体,选取了上海市B地区三类社区为研究对象。由于在B地区该项目始于2019年,已有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本研究将着重考察B地区的三类社区在督导方面的类型特征,结合现有的关于社区治理、垃圾分类、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资料,探索社会工作督导者基于社区妇联条线工作现状可采取的督导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研究法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并基于社会工作督导的优势视角理论和角色理论,以及现有文献中提及的“多中心社区治理模式”,依据被督导者和间接被督导者的特征将社区分类“能人社区团队”“半能人社区团队”“不作为社区团队”,以此来探讨在不同的社区类型下可以采用的督导模式。在研究发现部分,本文将对三种社区的“被督导者优势”、“被督导者的不足”“社区可运用的资源”“督导面临的外部阻碍”进行分析,分别提出了“注重问题梳理技巧”“多方协同”“细化目标”三种督导实务技巧,最后从机构社工、社区妇联、上级政府三个维度给予优化建议。
刘姗姗[5](2020)在《创新大设计与车企转型变革》文中提出跳出传统造型设计的范畴,车企在当今时代如何活下去需要大设计如何将设计的创新完美融入到汽车上,如何造出当下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对于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设计师真正缺乏的,不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而是创新的权力。8月13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三天的会议上如是说。
郭祥[6](2020)在《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彼得·德鲁克指出,“未来25年里,最需要创业精神和创新的领域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或者非营利机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在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新时代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的发展,在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和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想担负起领导职权所赋予的责任,带领广大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创一番事业,比过去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开拓创新的品格和勇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正在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显着的特征,如何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正逐渐成为新时期下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基层领导者作为基层的公职人员,处于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前沿,也是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问题的政府官员,其行为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认真做好基层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一代的基层领导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是新时期下我们每一位基层领导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研究”为题,以新时期下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利用文献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探究了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当前我国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要求,阐述了当前我国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一,创新能力是提高基层领导者个人素质与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第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效益和政府组织形象;第三,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研究通过认真分析新时期下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构成与要求,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培养与提高我国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与途径。首先,在个人层面上,第一要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思维方式;第二要树立冒险意识,敢于面对失败;第三要打好创新基础,培养良好习惯;第四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其次,在组织层面上,第一要健全培训体系,改革培训方法;第二要坚持动态用人,改革考核制度;第三要明确容错标准,建立容错清单;第四要更新制度政策,健全法律法规;第五要敢于自我否定,借鉴国外经验。最后,在社会层面也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第一需要转变社会文化观念,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第二要打好社会经济基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第三要深入剖析模范事迹,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第四要形成完备理论体系,指导基层领导创新。总之,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基层领导者个人以及组织、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坚持才能实现。
林楷斌[7](2020)在《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生共存、世界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重构再塑、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高质量发展同步交织以及诸如新冠肺炎等重大突发性事件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现有研究侧重于从多种视角探讨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动态能力建设。然而,已有动态能力研究尚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是在强调灵活应对的同时,并未回答企业如何保持战略一致性并建立稳定的长期优势这一问题;二是较少关注由于持续更新资源与重构能力可能导致的组织能力被弱化乃至被破坏的风险;三是较少深入探讨复杂环境下过分强调及时响应外部机会可能产生的“投机主义陷阱”问题。简言之,对于如何在不断适应非连续性挑战过程中持续围绕组织使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由“疲于应付”不确定性的被动状态转向“使命驱动”下的主动作为,已有研究尚未给予系统解答,本文基于此展开企业战略耐性研究,以期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发展与使命实现的时间维度、空间/组织维度与认知维度,初步构建了企业战略耐性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长期导向”、“恒久韧性”与“决策焦点动态一致性”是企业获取并维持战略耐性以持续成长的三种重要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维度上坚持长期导向,即通过明确使命指引企业发展方向,并在完成使命过程中把握战略节奏以平衡长短期目标,同时采用战略聚焦策略专注于围绕使命制定的当期发展主题,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逐步完成使命。其次,在空间维度上提升,一是通过观念一体化促进组织共识的形成,二是通过激励全员化强化成员对组织的承诺,三是通过组织反思则为战略纠偏提供演化学习基础。最后,在认知维度上保持决策焦点动态一致性,即在时间面向的注意力配置上始终围绕组织使命关注历史现实基础、未来战略机会与潜在威胁,在空间面向的注意力配置上全局关注组织外部利益相关方、竞争者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并通过双元注意力实现对组织悖论的非对称整合进而聚合决策注意力焦点。本研究探索并初步厘清了企业战略耐性的理论内涵,是对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沈小滨[8](2019)在《企业转型如何从管理到领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要求企业治理从管理转向领导,从强调管理能力到注重领导力,更加关注激励、引导和团队。从管理到领导要求企业管理者及时转变领导角色,注重启动、推动、恒动和鼓动的结合与融合,做好战略引领、价值领导和执行推动三件要事。
崔秀兰[9](2019)在《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乘旦在《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有着鲜明的特质,保守中内蕴着开拓、进取,有敢为天下先的霸气;开拓中坚守着渐进,有顺应潮流的稳健。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决定着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因此,在传统与变革中,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循着本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现实世界的可能性,沿着一条开拓、渐进、稳健的路径向前发展。同时,在卓越教师的“教师专业标准”“校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卓越教育无处不在”等方面引领世界。二战后70多年来,英国卓越教师从理念上的价值追求走向课堂、走向教学实践,卓越教师的内涵和意义不断丰富发展,引领世界卓越教师培养的方向。因此,本文基于长期以来对我国特级教师,即中国卓越教师的关注,进而从比较的视野追寻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变迁,从政策文本分析出发,对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出台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价值变迁、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探问源头,回眸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社会历史根基,而且问道求索,审视英国乃至世界的现实发展状况,同时关注政策制定的政治变革、经济需求、文化传承、教育思潮、改革诉求等社会发展背景,进而研究探索思考、总结、归纳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特征。其特征具体来讲,主要是第一,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是英国人追求卓越的过程;第二,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中有一条隐形的人文主义教育主线;第三,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与英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第四,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是在传承、发展、批判、反思、创新和超越中不断地渐进式发展,绵延向前,引领世界。同时,本文还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探问中国教育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希望得到对我国卓越教师政策的深刻启示和有益借鉴,努力践行比较教育家贝雷迪(G.Z.F.Bereday)的观点:“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自我认识,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文献综述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对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内涵、标准、评价和问题对策等内容进行文献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第二章分析了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的背景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之间的联系。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耗尽了大英帝国国力,特别是二战后,英国从世界帝国的顶峰跌落,由英帝国变成英联邦。丢掉帝国并不情愿,英国人不断努力变革,因此英国虽然衰落却并不落后,仍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方面,首先,追求卓越是二战后英国教育变革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探索。其次,教师专业主义盛行。第三,二战后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撒切尔等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布莱尔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卡梅伦一克莱格联合政府的兼顾公平与卓越的执政理念,都是影响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三章梳理了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历程,并对代表性文本。按时间顺序进行述要,主要是对:1945-1979年萌芽期的《詹姆斯报告》、1979-2016年形成期的《高级技能教师计划》《高级技能教师标准》、2006-2015年发展期的《优秀教师计划》《优秀教师标准》、2011年《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杰出教师标准》和2016-2019年深化期的《卓越教育无处不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和简要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过程、积极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对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贡献,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其中,第一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变革期盼,主要包括政策实施主体获得了政策保障、政策实施取得较快进展。第二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获得的积极成效,包括优化了教师结构、提高了教师效能和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第三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反应的现实诉求,包括标准与职责的问题、资金与管理的问题和计划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等。第五章阐述了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我国培养卓越教师、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启示。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主要有:以法律政策为机制保障、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取向、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以校本培训为精准模式、以评估问责为促进手段等。第二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和借鉴:“教育优先”的国家战略不是口号是行动、“卓越教师计划2.0”缩小政策和实施的落差、“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的前瞻性设计与“教师幸福感”的卓越教师政策吸引和防止基层“政策失灵”的中国特色卓越教师政策的研制等,旨在积极努力地探寻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成功机制与路径。
袁莞迈[10](2019)在《移动传感器网络中自适应蜂拥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传感器网络具有自组织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广域监控、搜救任务和追逃行动等场景中。这些典型的应用场景要求移动传感器网络具备快速高效的广域覆盖和多目标追踪能力,并对移动节点的运行灵活性、任务处理效率、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协调协作性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许多约束和不确定因素,如节点运行环境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易变、信息交换效率低下等,移动节点之间的协调性能受到严重影响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紊乱以及监控能力的下降。面对日益增长的监控性能需求以及繁琐庞杂的运行环境限制,设计出适用的移动传感器网络协调控制方案来高效地执行多目标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文主要基于一致性协调、人工势场和蜂拥行为控制理论,提出能够快速覆盖指定区域和跟踪多个目标的分布式自适应蜂拥算法,并联合路径规划算法有效降低移动传感器网络在已知崎岖地形中的目标检测时间,同时统筹考虑区域覆盖、目标追踪和节能导航性能,提出了适用于未知复杂地形中的自适应蜂拥控制算法,进一步提升移动传感器网络的多目标追踪能力并可以有效降低移动节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耗。该算法利用简单的规则和局部通信的策略即可完成对移动传感器网络的有效控制,并且移动节点可以根据实际任务需求对其运行模式进行自适应调整,保证区域覆盖率的动态最大化并提高其多目标跟踪性能,能够为实现移动传感器网络在实际监控场景中的高效运行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储备和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目标如下:第一,为了能够使移动传感器网络同时具备区域覆盖和目标跟踪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通信策略的分布式自适应蜂拥算法。移动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具有移动能力,这使得网络的拓扑结构会随时发生变化,同时复杂的运行环境会影响通信链路的质量和稳定性。为了解决移动传感器网络中信息交换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为移动节点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局部通信策略。基于移动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交互协作,它们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环境因素可以在搜索模式和跟踪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为了能够能够结合蜂拥算法和抗蜂拥算法的优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模式切换机制。在模式切换机制的控制下,部分移动节点在不同的目标周围形成小规模的队形对其进行持续跟踪,其余节点继续负责区域搜索。为了增强移动节点的目标跟踪能力以及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本文考虑对移动节点的输入控制量进行优化。此外,针对不同优先级的多目标跟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选择方法,可以根据目标的优先级分配合适的移动节点对其进行跟踪。第二,考虑到多个地形约束条件会影响移动节点的运动性能,在崎岖地形中运行的移动传感器网络存在目标跟踪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提高移动传感器网络在已知崎岖地形中的目标跟踪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启发式路径规划的自适应蜂拥算法。基于已知崎岖地形的相关信息(比如地势起伏状况、植被密度和土壤特性等)以及移动节点本身的特性,可以构建出合理的模型来表示移动节点在不同区域的运动速度限制。在对已知崎岖地形建模之后,本文设计了高效率的启发式路径规划算法,可以为移动节点找到一条最快的路径趋近其目标。在基于路径规划的自适应蜂拥算法控制下,移动节点不仅能够高效协作对指定区域进行搜索,还能快速发现和跟踪所检测到所有目标。所提出的算法提升了移动传感器网络在已知崎岖地形上的运行效率和适应性。第三,针对一些难以构建地形模型的未知复杂场景,比如极地地区、远程岛屿和敌对战场等,需要设计更合适的算法控制移动传感器网络以提高其监控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石蚁迁徙模型的自适应蜂拥算法以提升移动传感器网络在未知复杂地形中的多目标跟踪性能。在所提出的算法中引入石蚁迁徙模型中的高效协调机制,移动节点能更有效得与邻近节点进行信息交换和协调协作,并能够更快得发现和跟踪到指定区域内的所有目标。另一方面,考虑到在大多数移动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中,移动节点的运动消耗了其大部分的能量。然而移动节点的能源存储是有限的,那么降低移动节点的运动能耗至关重要。为了降低移动节点运行在未知复杂地形时的能量损耗,并同时能够保证其高效的区域搜索和目标追踪能力,本文考虑一种结合地形适应力和新的导航目标选择方法的自适应蜂拥算法,可以控制移动节点沿着节能路径运动,以更低的能耗实现期望的区域搜索和目标追踪性能。
二、如何做成功的领导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成功的领导者(论文提纲范文)
(1)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表现性评价 |
(三)“自评”与“他评”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
(一)核查表 |
(二)评定量表 |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情境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
(四)教学记录 |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
(一)科学知识维度 |
(二)科学探究维度 |
(三)科学态度维度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
(五)项目作品维度 |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
附录7 访谈资料 |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
致谢 |
(2)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微商团队 |
2.1.1 微商 |
2.1.2 微商团队 |
2.2 团队激励 |
2.2.1 激励的内涵 |
2.2.2 团队激励的内涵 |
2.3 激励理论 |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3.2 过程激励理论 |
2.3.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三章 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现状 |
3.1 K公司概况 |
3.1.1 K公司简介 |
3.1.2 K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3 K公司微商团队的人力资源状况 |
3.2 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现状 |
3.2.1 薪酬激励现状 |
3.2.2 职业发展激励现状 |
3.2.3 培训激励现状 |
3.2.4 团队文化激励现状 |
3.2.5 其他精神激励现状 |
3.3 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存在的问题 |
3.3.1 调查问卷 |
3.3.2 访谈问答 |
3.3.3 微商团队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优化对策 |
4.1 整体思路和原则 |
4.1.1 激励优化的整体思路 |
4.1.2 激励优化的原则 |
4.2 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优化对策 |
4.2.1 薪酬激励优化 |
4.2.2 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
4.2.3 强化培训学习机制 |
4.2.4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
4.2.5 精神激励丰富化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Autonomy”的语义与译语 |
三、学校自主权、学校自治和办学自主权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 |
一、研究价值 |
二、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教育分权改革的探讨 |
二、关注校本管理改革的探讨 |
三、关注学校效能提升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校长负责制的探讨 |
二、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 |
三、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
第三章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和评估 |
第一节 TALIS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TALIS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二、TALIS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分析 |
三、TALIS2018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二节 PISA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PISA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
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SABER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SABER评估的工具与方法 |
二、SABER-SAA在各国的评估实践案例 |
三、SABER对上海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评估发现 |
第四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实证调查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一、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样本分布与工具有效性分析 |
一、样本数据准备 |
二、样本属性分布 |
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数据概览 |
一、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性别上的数据概览 |
二、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年龄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三、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职位上的数据概览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副校长分管上的数据概览 |
五、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学历上的数据概览 |
六、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任职总年限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七、校长自主权在学段类型上的数据概览 |
八、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行政区属性上的数据概览 |
第五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校长办学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差异比较 |
一、“学校形象”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二、“发展规划”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三、“组织领导”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四、“人事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五、“财物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六、“学生德育”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七、“课程建设”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八、“教学实施”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九、“教师发展”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十、“教育科研”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第二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性别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性别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性别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性别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性别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性别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性别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性别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性别差异 |
第三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年龄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年龄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年龄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年龄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年龄段差异 |
第四节 副校长自主权分管职能差异 |
一、在“学生德育”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二、在“课程建设”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三、在“教学实施”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第五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历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历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历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历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历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历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历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历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历差异 |
第六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第七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段类型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第八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扩大校长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 |
二、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 |
三、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 |
四、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布 |
五、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 |
第二节 思考和建议 |
一、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 |
二、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 |
三、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实证调查样本代表性存在不足 |
二、实证调查数据与国际数据的对接存在不足 |
三、访谈数据运用和学校案例分析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社区治理视野下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以R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女议事会”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起源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社区治理 |
2.社会工作督导 |
(四)研究方法 |
二、督导过程 |
(一)督导项目背景 |
1. “妇女议事会”督导项目背景 |
2. “妇女议事会”督导项目过程 |
3. “妇女议事会”督导项目主要参与者 |
(二)督导阶段 |
1.督导准备期 |
2.督导服务期 |
(三)督导服务评估 |
1.被督导者前后期变化 |
2.督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三、三类社区团队的督导模式 |
(一)能人社区团队注重问题梳理技巧督导 |
1.能人社区团队的定义及特征 |
2.能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优势 |
3.能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不足 |
4.能人社区团队督导可运用的资源 |
5.能人社区团队督导面临的外部阻碍 |
6.能人社区团队督导注重问题梳理 |
(二)半能人社区团队注重多方协助督导 |
1.半能人社区团队的定义及特征 |
2.半能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优势 |
3.半能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不足 |
4.半能人社区团队督导可运用的资源 |
5.半能人社区团队督导面临的外部困境 |
6.半能人社区团队督导注重多方协助 |
(三)不作为社区团队注重细化目标督导 |
1.不作为社区团队定义及特征 |
2.不作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优势 |
3.不作为社区团队被督导者的不足 |
4.不作为社区团队可运用的资源 |
5.不作为社区团队督导面临的外部阻碍 |
6.不作为社区团队督导注重细化目标 |
四、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讨论 |
1.把握社区特点,扩充督导角色 |
2.注意桥梁搭建,形成高效沟通环 |
3.合理链接资源,促进上下级沟通 |
4.明确角色定位,提升自我成就感 |
(三)研究建议 |
1.督导者层面 |
2.社区妇联层面 |
3.上级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3. 创新之处 |
一、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一) 基层领导者 |
1. 基层领导者的概念 |
2. 基层领导者的特征 |
(二) 创新与创新能力 |
1. 创新的概念 |
2. 创新能力的概念 |
(三)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 |
1.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概念 |
2.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
3.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培养与开发的意义 |
(四)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理论基础 |
1. 领导特质理论 |
2. 自我管理理论 |
3.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构成与要求 |
(一) 新时期基本内涵 |
(二) 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构成 |
1. 思维创新 |
2. 技能创新 |
3. 方式、方法与手段创新 |
(三) 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的要求 |
1. 战略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
2. 求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
3. 超前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保障 |
4. 动态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
5. 靶向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
三、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途径 |
(一)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提升的自我途径 |
1. 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思维方式 |
2. 树立冒险意识,敢于面对失败 |
3. 打好创新基础,培养良好习惯 |
4. 立足社会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
(二)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提升的组织途径 |
1. 健全培训体系,改革培训方法 |
2. 坚持动态用人,改革考核制度 |
3. 明确容错标准,建立容错清单 |
4. 更新制度政策,健全法律法规 |
5. 借鉴国外经验,敢于自我否定 |
(三) 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提升的社会途径 |
1. 转变社会价值观念,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
2. 打好社会经济基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3. 深入剖析模范事迹,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
4. 形成完备理论体系,指导基层领导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耐性”研究现状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折射 |
第二节 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挑战 |
第三节 战略决策的注意力基础观 |
第四节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案例选择与案例背景 |
1.案例选择 |
2.案例背景简介 |
第三节 数据收集 |
第四节 数据分析 |
1.数据缩减阶段 |
2.构念涌现阶段 |
3.理论构建阶段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时间维度:长期导向 |
1.明确使命 |
2.战略聚焦 |
3.战略节奏 |
4.能力基础:战略洞察能力 |
第二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空间/组织维度:恒久韧性 |
1.观念一体化 |
2.组织激励 |
3.组织反思 |
4.能力基础:整合重构能力 |
第三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认知维度:决策焦点的动态一致性 |
1.时间注意力配置 |
2.诠释与聚焦:决策注意力的“非对称性”悖论整合 |
3.能力基础:灰度思维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贡献、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理论贡献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8)企业转型如何从管理到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管理到领导的趋势与价值 |
二、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与实现 |
三、领导力的“四动”模型 |
1.领导力的第一要素是要做启动 |
2.领导力的第二要素是要做推动 |
3.领导力的第三个要素是恒动 |
4.领导力的第四个要素是鼓动 |
(9)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培养卓越教师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
(二)培养卓越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追求 |
(三)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借鉴价值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政策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英国卓越教师相关政策研究 |
(二)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内涵研究 |
(三)对英国卓越教师的特质研究 |
(四)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实践指导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一)英国卓越教师相关政策研究 |
(二)英国卓越教师内涵研究 |
(三)英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四)英国卓越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
(五)英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及机制实践探索研究 |
(六)国外卓越教师对我国启示的研究 |
(七)卓越教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二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二战后国际教育思潮促进卓越教师政策萌发 |
(一)二战后终身教育思潮的卓越教师需求凸显 |
(二)二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的优质化发展特征诉求 |
二、二战后英国追求卓越教育的价值选择 |
(一)英国卓越教师思想溯源再现卓越教师传统价值观 |
(二)二战后初期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酝酿助推政策出台 |
(三)二十世纪末英国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价值选择 |
三、新教师专业主义理念催生卓越教师政策 |
(一)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开启卓越教师新起点 |
(二)教师专业主义反映卓越教师专业化倾向 |
(三)新教师专业主义促进卓越教师政策发展 |
四、英国政府执政党更迭与教育战略的变化 |
(一)撒切尔—梅杰保守党政府开启卓尔不群教师专业化运动(1979-1997) |
(二)布莱尔—布朗工党政府实施效益取向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7-2010) |
(三)卡梅伦—克莱格联合政府强调公平取向的卓越教育(2010-2016) |
(四)特蕾莎×梅保守党政府脱欧与卓越教师政策的新困境(2016-2019) |
第三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历程与代表性文本述要 |
一、萌芽期的教育法提供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1944-1979) |
(一)《1944 年教育法》为教师政策提供法律基础(1944) |
(二)《詹姆斯报告》推进教师政策进入新时代(1972) |
二、形成期的教育优先战略助推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1979-2006) |
(一)撒切尔时期英国教育市场化理念下的《1988 年教育法》(1988) |
(二)布莱尔时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高级技能教师计划》(1998) |
(三)《高级技能教师计划》(1998)文本述要 |
三、发展期的兼顾效益取向推进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完善(2006-2015) |
(一)布朗时期帮助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优秀教师计划》(2006) |
(二)《优秀教师计划》(2006)文本述要 |
(三)卡梅伦时期吸引最优生从教的《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2011) |
(四)《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2011)文本述要 |
(五)《杰出教师标准》(2011)文本述要 |
四、深化期的兼顾公平取向反映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公平愿景(2016-2019) |
(一)卡梅伦政府发布兼顾公平与卓越的《卓越教育无处不在》(2016) |
(二)《卓越教育无处不在》(2016)文本述要 |
(三)《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16)文本述要 |
五、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的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变迁 |
(一)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与修订背景的变化 |
(二)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修订历程及其价值取向的变化 |
(三)英国教师专业标准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 |
(四)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继承与超越 |
(五)对完善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启示 |
第四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实现变革期盼 |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主体获得政策保证 |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进程快速推进 |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获得积极成效 |
(一)优化教师结构 |
(二)提高教师效能 |
(三)增强职业吸引力 |
三、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问题反应现实诉求 |
(一)标准与职责的问题 |
(二)资金与管理的问题 |
(三)计划与现实的落差 |
第五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 |
(一)以法律政策为机制保障 |
(二)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取向 |
(三)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 |
(四)以校本培训为精准模式 |
(五)以督查评估为促进手段 |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启示 |
(一)“教育优先”国家战略不是口号是行动 |
(二)“卓越教师计划2.0”缩小政策实施的落差 |
(三)“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要为明日的学生设计 |
(四)“教师幸福感”政策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
(五)“双向人性化”评估引导卓越教师能力建设 |
(六)防止“政策失灵”的中国特色卓越教师政策研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10)移动传感器网络中自适应蜂拥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移动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平台分析 |
1.2.2 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区域搜索和目标跟踪方法 |
1.2.3 移动传感器网络协调控制策略 |
1.2.4 移动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 |
1.2.5 蜂拥控制算法的发展 |
1.3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移动传感器网络系统模型和蜂拥控制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移动传感器网络系统模型 |
2.3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理论 |
2.4 蜂拥算法准则和理论证明 |
2.5 抗蜂拥算法准则和理论证明 |
2.6 自适应蜂拥算法中信息交换策略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局部通信策略的自适应蜂拥控制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自适应蜂拥控制 |
3.2.1 移动节点运行模式 |
3.2.2 移动节点导航策略 |
3.2.3 移动节点状态转换模型 |
3.2.4 算法性能分析与理论证明 |
3.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不同优先级的多目标追踪自适应蜂拥控制 |
3.3.1 目标优先级分析 |
3.3.2 不同优先级目标的选择方法 |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路径规划的自适应蜂拥控制 |
4.1 引言 |
4.2 已知崎岖地形中的节点运动速度限制 |
4.3 基于交点搜索的A*搜索算法 |
4.3.1 A*搜索算法 |
4.3.2 改进的A*搜索算法 |
4.3.3 路径规划算法性能比较 |
4.4 路径规划与自适应蜂拥算法的联合 |
4.4.1 移动节点模式切换机制 |
4.4.2 移动节点的三种运行模式 |
4.5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石蚁迁徙模型的节能自适应蜂拥控制 |
5.1 引言 |
5.2 基于石蚁迁徙模型的自适应蜂拥控制 |
5.2.1 石蚁迁徙模型 |
5.2.2 移动节点招募机制 |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节能导航策略和石蚁迁徙模型的自适应蜂拥控制 |
5.3.1 地形适应力控制 |
5.3.2 导航目标选择方法 |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4 地形适应力参数选择 |
5.4 算法性能分析与理论证明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如何做成功的领导者(论文参考文献)
- [1]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K公司微商团队激励优化研究[D]. 高学敏.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D]. 陈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社区治理视野下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以R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女议事会”项目为例[D]. 许思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创新大设计与车企转型变革[J]. 刘姗姗.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20(10)
- [6]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创新能力研究[D]. 郭祥. 延安大学, 2020(12)
- [7]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D]. 林楷斌. 深圳大学, 2020
- [8]企业转型如何从管理到领导[J]. 沈小滨. 商业文化, 2019(33)
- [9]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D]. 崔秀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10]移动传感器网络中自适应蜂拥控制策略研究[D]. 袁莞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