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RBA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温凤飞[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传统的审批管理系统框架老旧,耦合程度高,开发效率低,会直接影响油田公司业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且目前很多油田公司还在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审批,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并且会带来审批不及时、审批周期过长、审批内容不完善、审批反馈不及时及审批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审批决策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首先,本文对油田公司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对系统开发所需的工作流技术、SSM开发框架和MVC设计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了目前主流的工作流引擎,并对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针对用户提交申请表单设计了表单识别算法,主要运用光学字符识别算法(OCR)对上传的表单进行了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图像降噪、网格检测和字符识别操作。本文对工作流中任务负载进行了分析和对任务分配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适应度函数,对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惯性权重进行了改进,加入了混沌扰动因子以防算法陷入“早熟”,通过实验对比得到了更佳的任务分配策略。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的总体框架与功能模块(包括流程管理模块、系统登录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审批管理模块和公告管理模块),并详细设计了审批系统中的核心流程,主要包括钻井地质设计审批流程、井身结构设计审批流程、钻井液设计审批流程、固井工程设计审批流程和资金申请审批流程,同时对系统的审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设计。最后,系统采用了Java开发语言、SSM开发框架和MVC设计模式,通过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使用Activiti工作流引擎技术对钻井地质设计审批流程、井身结构设计审批流程、钻井液设计审批流程等多个流程进行建模和部署,采用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相关数据存储操作。本文通过对系统性能及主要功能模块进行测试,达到了预期的需求目标。研究并实现的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不但能使油田公司人员明确审批工作和职责,更加明确业务分工,且能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确保油田公司的信息安全,使审批系统管理更加规范化。
刘祖龙[2](2021)在《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卫星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域环境限制等优点,卫星通信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管理协议作为卫星通信网络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保证卫星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卫星通信网络链路不稳定、星上资源有限、高时延、异构以及动态拓扑等情况,对于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在轻量化、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报文格式设计存在冗余并且传输层基于不可靠的传输协议,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卫星通信网络传输环境较差的情况;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和Webservice等适应于分布式场景的网管协议,结构设计复杂,部署时会占用过多设备处理资源,不适应于星上计算资源有限的场景;一些卫星遥测技术如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虽然结构简单、占用设备资源较少,但支持数据类型较少,无法满足多样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设计了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在该网管协议中提出了参数查询、参数配置、任务配置、告警上报、参数周期上报、入网/退网认证等多种原语,并且基于改进的BBR拥塞控制机制保证了网络管理协议数据的可靠传输,然后设计并实现了网络管理协议功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当下卫星通信网络卫星链路不稳定、星上资源有限、高时延、异构以及动态拓扑等情况,提出适应于星地之间的面向可靠性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控协议。针对SNMP报头冗余、不能满足卫星通信网络管理需求、网管数据传输不可靠等问题,本文设计了协议报文格式和信息查询、参数配置、任务配置、告警上报、设备参数周期上报、入网/退网认证等通信原语,解决了 SNMP报头中存在冗余并且无法满足卫星通信网络管理需求的问题。另外本文通过对时延抖动程度分级,根据时延抖动程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估计瓶颈带宽时延积,用于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来进行拥塞控制。这种方法避免传输过程中链路发生拥塞,并充分利用卫星通信链路的通信能力,保障了网管数据能够在地面管控端和卫星代理端之间可靠、高效的进行传输。(2)针对本文所设计的可靠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通过对需求分析、系统工作流程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最终实现了网络管理协议模块的开发工作。网络管理协议模块的设计包含了:消息发送子模块、消息接收子模块、操作处理子模块、用户管理子模块、用户交互子模块等。最后我们对网络管理协议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网络管理协议能够适用于不可靠的卫星通信网络状况,并且同时能够支撑信息查询、参数配置、任务配置、参数主动周期上报和入网/退网认证等网络管理操作。
窦健[3](2020)在《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中,电网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建立一套稳定且可靠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以此来保障电网的更加经济、稳定地运行,是人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相关监测软件开发存在着可复用性差、维护难度高、开发周期长、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采用能够良好支持软件复用的组件化技术来构建软件各个功能模块,并将其组合起来构成定制的监测软件,这对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维护成本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设计了一种组件化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多种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应用组件化和框架技术,结合实际需求,逐步确定电力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及通信机制。将复杂的工程进行模块化,将系统主要分为了控件库模块、控件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及分布式交互模块4大模块,减少了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难度。(2)以目前流行的基于组件化思想“框架+插件”的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以控件管理和控件库为基础的数据监测显示架构,研究并实现基于主题的数据发布订阅机制,从显示和传输层面实现了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信息显示方式的灵活配置。(3)通过对该电力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并进行数据监测分析,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应用运行情况,验证了利用组件化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经试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效果良好,与传统系统相比,在可定制、可扩展、可靠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黄德松[4](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李鑫[5](2020)在《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人水面艇简称无人艇,是一个集成多种复杂任务的水上开放式平台,其发展趋向于模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无人水面艇集成多个任务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间,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存在差异,数据的格式和携带的任务级别各不相同,无人水面艇内异构数据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不容忽视。考虑无人水面艇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本研究将数据分发服务用于集成无人艇分布式系统,提出发布/订阅模型作为无人水面艇的数据分发模型,着重研究控制系统和其它功能子系统在数据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为具体需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艇内数据信息按需交互的能力,构建无人水面艇的“总线型”数据分发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基于无人水面艇分布式体系结构,阐述了为控制无人水面艇的行为,其控制系统和受控子系统间需实时进行数据信息交互。明确参与控制流程的数据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服务质量需求,分为主要需求和其他需求。主要需求有实时性需求和可靠性需求,其他需求有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历史数据存储管理需求、自主排障需求、数据生命期限管理需求和系统资源动态管理需求。顺应无人水面艇“模块化”和“集成化”的发展现状,子系统间应保持松散耦合的关系。研究分析几种典型数据分发模型的结构和耦合程度,提出发布/订阅模型作为无人水面艇的数据分发模型,数据分发服务技术作为集成无人水面艇分布式系统的手段,构建了基于发布/订阅的无人水面艇“总线型”数据分发模型。研究数据分发服务对无人水面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通信支持,具体包括数据分发服务的实体概念模型、自动发现算法、匹配算法和通知机制,为实现无人水面艇子系统间的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奠定了理论基础。服务质量策略是数据分发服务约束通信行为的具体支持。本研究从无人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成因入手,确定与该需求相关的服务质量策略,研究服务质量策略控制数据通信行为的实现,针对本研究明确的每个服务质量需求制定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搭建基于数据发布/订阅的实验平台,编写量化指标的统计算法,用于测试数据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数据分发服务,并结合服务质量策略,能够实现无人艇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
宋铠钰[6](2020)在《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已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车间也逐渐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为智能制造做准备,因此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也备受关注。本文以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为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化车间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智能技术特征、智能功能特征和智能网络特征共同支撑起了该架构。其中,智能技术特征用来描述数字化车间内现场设备、生产管理和信息知识三个层面的智能化要素和水平,也是三个层面所具有的功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智能化界定基础。智能功能特征则给出了数字化车间内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所应具有的智能化功能技术的整体架构与描述。智能网络特征主要描述了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智能制造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模型、网络架构和信息共享机制。(2)针对存在于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中数字化控制设备及其与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中的问题,基于分层建模的方法和面向服务的集成技术,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的信息互联架构。以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为对象,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的工单定义格式(Worksheet Definition Format,简称WDF)和过程消息格式(Process Message Format,简称PMF)。构建WDF信息组织结构,将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数据信息按照合理的逻辑组织关系统一描述在WDF文件中,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基于WDF资源驱动机制可实现生产节拍平稳控制。同时,通过WDF信息互联模型可解决不同厂商设备异构和平台差异性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互联共享机制。(3)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目前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柔性化作业管理而采用的智能调度技术,往往都是在依据人工经验确定的固定的工艺路径及工序设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导致车间内现场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生产效率有再被提高的可能性。因此,基于有向无环图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工艺的工艺路径规划模型,即PR-AOV网和PP-AOE网。PR-AOV网对复杂工艺进行拓扑排序寻找出所有可能的工艺路径,再通过PP-AOE网计算出这些工艺路径的关键路径。将该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结合,实现柔性作业车间内的准静态智能调度和动态智能调度。此方法为实际生产中具有复杂工艺的智能调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4)首次提出了通过主轴电流杂波成分识别复杂工况铣刀磨损状态的研究思想。目前针对刀具磨损监测的研究方法众多,其中主轴电流监测方法由于不影响到机床的正常加工而被广泛采用,但目前方法很难适用于复杂工况下的刀具磨损监测,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业环境中的应用。针对主轴电流受切削工艺参数影响无法适应复杂工况条件下刀具磨损监测的问题,本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轴电流杂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复杂工况下刀具磨损监测方法。通过剔除电流信号中反映切削参数变化的相关信息,保留与刀具磨损状态相关性强的杂波成分,并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一种Le Net-WSRMC网络,自适应地挖掘主轴电流杂波中蕴含的刀具磨损状态特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围绕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架构及其智能功能搭建了仿真验证平台,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完成两种数字化车间网络架构中MES层和SCADA监控层应用程序的开发,构建了数字化制造车间MES层、SCADA层和设备层三层网络架构。并在该信息互联架构软件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信息交互机制、WDF模型、PMF模型,WDF信息组织架构及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模型及信息共享机制在北京北一机床有限公司数字化制造车间进行了应用验证通过仿真平台与现场验证,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性。
李小娜[7](2020)在《基于JBPM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家产业布局的安排,企业的发展也在日趋壮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如何确保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如何将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提供给用户,如何运用创新理念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力等,这都要求当今企业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以迎接未知的机遇和挑战。在业务需求不断变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流程中,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到目前业务流程中,有效地实现了相关信息及资源的合理运用,高效地完成了企业业务目标,更好地促进了业务流程重用。本文研究的任务就是从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现状出发,针对该企业办公平台的建设发展要求,开发一套能够与该企业办公平台上的其他办公系统完美对接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以期能够满足现阶段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该系统基于Java EE技术,采用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使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采用Oracle,开发工具采用My Eclipse。工作流是对协同工作过程中管理信息流和业务活动的一组规则和过程的描述。为了设计和实现该工作流程平台,本文首先描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技术。然后对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每个模块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本文设计和开发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其目的是基于软件过程管理系统中的实际业务流程去定义和操作电子化工作流程,并以智能化的方式让流程自动流转。在任务完成后,确保工作流按时地传递到流程的下一个任务中。同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要保留人工手动操作流程的踪迹,更重要的是确保业务流程中的有关数据可以自动更新。该系统促使企业能够从业务的各个方面轻松定制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流程,并通过该过程来实现高效的业务协作。通过将工作流管理系统集成到On Road软件过程管理平台中,极大地提供了用户办公效率,从而显着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廖焕双[8](2019)在《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抓手,是信息时代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而协同办公系统则是电子政务最基础的一个平台,特别是在全国机构改革期间,对实现政府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研究基于工作流标准,融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按照协同、实用、共享、定制、安全、移动、开放的原则,构建“一站式、一体化”的协同办公系统,涵盖机关日常办公事务的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促进无纸化办公,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办公效率及决策效果。本文以南宁市办公自动化现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原则,确定系统开发采用SOA服务技术框架、多层架构设计、数据接口技术、工作流组件及HTML5相关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其次,依托南宁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机房等现有资源,对协同办公系统的业务、用户、功能、性能及安全等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建设内容、策略、框架、网络架构、数据库模型等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分别对基础支撑工作平台、协同办公子系统各功能模块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重点对工作流自定义、工作流控制的设计方面展开说明,对公文流转、行政管理、信息报送、任务管理等工作流实例化流程进行描述,使协同办公系统满足各部门基本的的需求之外,还具备个性化需求扩展及开放、融合、集成的能力。最后,对移动办公子系统的即时通讯平台选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与钉钉工作平台整合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办公系统移动端各功能点的设计方案。本文侧重于系统核心工作流平台、业务协同、移动办公及数据共享相关建设内容,结合本人参与的工作,从实施原理、系统页面及实现的过程,对工作流平台、发文流程、正文编辑插件调用、移动钉钉平台免登、数据共享接口的实现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系统测试方法进行了说明,对系统性能及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宋兰齐[9](2010)在《工作流引擎中通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工作流技术是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它使计算机上的业务处理流程自动化,能缩短企业的主要业务过程的处理时间,提高对市场的响应能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资源具有分布式、异构性、跨领域协同工作等特点,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各种业务系统的远程接入和通信适配已成为企业和机构协同办公的主要瓶颈。因此工作流技术从传统的集中式的管理系统进入了分布式处理阶段。然而,单纯使用组件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流的互操作模型很难实现防火墙穿越、异构系统之间的真正互连。使用Web Services技术可以轻松地解决CORBA或DCOM等基于组件的分布式技术需要严格遵守的标准,可以实现异构的客户端与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及协作。同时考虑到CORBA标准与DCOM标准在现实企业中仍存在广泛的应用,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模型中设计通信服务系统。通信服务系统与工作流引擎核心部件结合,对业务端提供统一的、可扩展的、透明的服务,能够兼容多种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环境,对多种通信协议进行解析和响应。通过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引入通信服务系统实现各种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弥补了传统工作流管理系统对跨平台业务流程支持的不足。本文首先针对不同类型业务接口间接入和通信适配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跨平台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然后设计并实现了能够完成不同接口间转换的通信服务系统。最后将该通信服务系统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平台中,不仅满足了关键业务分布式、跨组织的特点,同时保证了业务执行的高效性和统一性,经测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蒋鹏[10](2007)在《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虽然目前电子政务技术已经进入了电子政务服务系统阶段。但是目前的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处于一个异构、自治、分布的环境中,致使本该协同一致的完整业务过程被人为分割和打碎,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要很好的解决当前电子政务面临的难题,就必须推动协同电子政务。跨部门的分布式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群体协同技术,在当今协同电子政务应用中有着重要地位。国内针对分布式工作流在协同业务中的研究已比较多,但主要是基于J2EE和CORBA平台来展开的。虽然基于这两种平台的分布式工作流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不协同的问题,但他们大多只是实现了部门内部的协同,并不能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异构平台之间的统一流程定制和交互。Web Service作为一门新型的基于标准的应用集成方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交互性、跨平台等几方面的优点,可以很好的克服传统分布式工作流的不足。本文在分析协同政务面临的困境和当前主流分布式工作流技术(CORBA、DCOM、J2EE等)各自缺点的基础上,结合Web Service优点,提出了一种采用Web Service技术和基于事件和消息的机制,通过服务发现代理的方式实现跨部门流程自由绑定方式来实现统一流程定制和交互。并给出了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件模型和体系结构,同时对其中动态绑定、调度算法、引擎接口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最后在IBM Web sphere基础上,按照前面给出的系统组件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TMFlow。通过广州国土局统一电子政务平台的实施表明,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区域政务协同问题,它不仅实现了系统功能部件的分布和工作流引擎的分布执行,而且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分布。
二、基于CORBA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RBA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作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工作流相关技术 |
2.1.1 工作流技术概述 |
2.1.2 工作流引擎 |
2.2 MVC设计模式 |
2.3 SSM开发框架 |
2.4 光学字符识别算法 |
2.5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需求 |
3.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系统E-R模型设计 |
4.2.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3 基于OCR的表单识别算法设计 |
4.3.1 图像灰度化与二值化 |
4.3.2 图像降噪 |
4.3.3 网格检测 |
4.3.4 字符识别 |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工作流任务分配策略 |
4.4.1 任务负载分析 |
4.4.2 任务分配模型 |
4.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工作流任务分配策略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5.1 流程管理模块设计 |
4.5.2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
4.5.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5.4 任务管理模块设计 |
4.5.5 审批管理模块设计 |
4.5.6 公告管理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
5.2 Activiti工作流引擎程序的实现 |
5.2.1 Activiti开发环境的配置 |
5.2.2 Activiti流程实现过程 |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流程管理模块 |
5.3.2 系统登录模块 |
5.3.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5.3.4 任务管理模块 |
5.3.5 审批管理模块 |
5.3.6 公告管理模块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功能测试 |
5.4.3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网络管控协议概述与研究现状 |
2.2 拥塞控制算法概述与研究现状 |
2.2.1 基于丢包的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2.2.2 基于时延的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2.2.3 基于探测学习的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2.2.4 基于延迟目标的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题分析 |
3.3 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与设计 |
3.3.1 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的管理架构分析 |
3.3.2 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格式设计 |
3.3.3 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操作原语设计 |
3.4 针对不可靠星地间传输链路的数据传输机制研究 |
3.4.1 传统网管协议传输机制问题分析 |
3.4.2 传统拥塞控制BBR算法分析 |
3.4.3 针对不可靠星地间传输链路的改进拥塞控制算法 |
3.5 仿真实验及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需求分析 |
4.3 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模块概要设计 |
4.4 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库 |
4.4.2 消息发送子模块 |
4.4.3 消息接收子模块 |
4.4.4 消息处理子模块 |
4.4.5 用户管理子模块 |
4.4.6 用户交互子模块 |
4.5 系统测试 |
4.5.1 测试环境 |
4.5.2 测试用例 |
4.5.3 测试结果 |
4.6 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模块运行效果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监测 |
1.2.2 组件化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组件化相关技术 |
2.1.1 组件化 |
2.1.2 组件模型 |
2.1.3 常见组件技术 |
2.1.4 分布式交互相关技术 |
2.2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
2.3 本章小结 |
3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分析 |
3.1.1 用户定制功能 |
3.1.2 系统管理功能 |
3.1.3 配置访问功能 |
3.2 系统设计 |
3.3 控件库模块 |
3.3.1 产生类型子模块 |
3.3.2 控件功能子模块 |
3.3.3 控件使用子模块 |
3.4 控件管理模块 |
3.4.1 基本管理子模块 |
3.4.2 扩展管理子模块 |
3.5 用户管理模块 |
3.5.1 数据库关联子模块 |
3.5.2 系统管理子模块 |
3.6 分布式交互模块 |
3.6.1 发布订阅机制接口的实现 |
3.6.2 通信中间件的功能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
4.1 数据采集管理 |
4.1.1 数据召测 |
4.1.2 用户定制 |
4.2 数据监测分析 |
4.2.1 电力数据分析 |
4.2.2 配变运行监测 |
4.2.3 停电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1.3.1 CORBA体系结构 |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
1.3.4 LAMP平台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
2.3.2 光缆资源接入 |
2.3.3 系统架构 |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
3.2 系统软件配置 |
3.2.1 应用环境部署 |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
3.3 CORBA接口设计 |
3.3.1 建立会话连接 |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1.1 拓扑管理功能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配置管理功能 |
4.1.4 告警管理 |
4.1.5 值班管理功能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
4.4 系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系统总结 |
5.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分发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数据分发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结构和数据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
2.1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结构 |
2.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信息类型分析 |
2.3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数据信息交互的服务质量需求 |
2.3.1 可靠性需求 |
2.3.2 实时性需求 |
2.3.3 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 |
2.3.4 自主排障需求 |
2.3.5 历史数据存储需求 |
2.3.6 动态资源管理需求 |
2.3.7 数据生命期限管理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研究 |
3.1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集成技术 |
3.2 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模型 |
3.2.1 数据分发模型概述 |
3.2.2 发布/订阅模型的解耦特性 |
3.2.3 基于无人艇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分发模型 |
3.3 无人艇子系统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信息交互原理 |
3.3.1 数据分发服务的实体概念模型 |
3.3.2 数据分发服务的自动发现 |
3.3.3 数据分发服务的匹配算法 |
3.3.4 数据分发服务的通知机制 |
3.3.5 无人艇子系统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模块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针对无人艇系统数据分发需求的服务质量策略研究 |
4.1 服务质量策略 |
4.2 服务质量策略的匹配模型 |
4.3 针对无人艇服务质量需求的解决方案 |
4.3.1 可靠性需求解决方案 |
4.3.2 实时性需求解决方案 |
4.3.3 双机热备无缝切换需求解决方案 |
4.3.4 自主排障需求解决方案 |
4.3.5 历史数据缓存和永久存储需求解决方案 |
4.3.6 动态资源管理需求解决方案 |
4.3.7 数据生命期管理需求解决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测试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1.1 实验平台构成 |
5.1.2 软件环境概述 |
5.1.3 网络环境 |
5.2 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的实现 |
5.2.1 定义数据类型 |
5.2.2 数据发布和数据订阅 |
5.3 实验测试 |
5.3.1 实验方案 |
5.3.2 量化指标确定和统计方法 |
5.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特色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服务质量策略的IDL定义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数字化车间是制造业向着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
1.1.2 制造过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制造车间智能化的关键 |
1.1.3 信息模型是互联互通的基础 |
1.1.4 制造车间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1.2.3 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
1.2.4 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现状 |
1.2.5 数字化车间智能监控研究现状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总体框架 |
第2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研究 |
2.1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 |
2.1.1 智能技术特征 |
2.1.2 智能功能特征 |
2.1.3 智能网络特征 |
2.2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互联网络体系结构 |
2.3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交互机制 |
2.3.1 工单定义格式 |
2.3.2 过程消息格式 |
2.3.3 解析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 |
3.1 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互联架构 |
3.2 工单定义格式(WDF) |
3.2.1 功能模型 |
3.2.2 资源模型 |
3.3 WDF信息组织结构 |
3.3.1 纵向嵌套规则 |
3.3.2 横向链接规则 |
3.4 资源驱动机制 |
3.5 WDF的生命周期 |
3.6 过程消息格式(PMF) |
3.6.1 消息族 |
3.6.2 信息交互模式 |
3.6.3 消息传递级别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的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 |
4.1 高级计划与排程(APS)概述 |
4.1.1 APS的构成 |
4.1.2 APS的定位 |
4.2 数字化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
4.2.1 传统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2.2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3 工艺路径规划模型 |
4.3.1 PR-AOV网络 |
4.3.2 PP-AOE网络 |
4.4 基于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 |
4.5 数字化作业车间的准静态与动态调度 |
4.5.1 准静态调度 |
4.5.2 动态调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主轴电流杂波的刀具磨损状态智能识别研究 |
5.1 主轴电流杂波映射刀具磨损机理 |
5.1.1 铣削力与刀具磨损关系 |
5.1.2 主轴电流与铣削力关系 |
5.2 铣刀磨损状态的智能识别方法 |
5.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5.3.1 输入层 |
5.3.2 卷积层 |
5.3.3 池化层 |
5.3.4 全连接层 |
5.3.5 输出层 |
5.3.6 损失函数 |
5.3.7 反向传播算法 |
5.4 试验验证 |
5.4.1 实验装置 |
5.4.2 实验数据集 |
5.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验证与分析 |
6.1 现场验证 |
6.1.1 企业概述 |
6.1.2 企业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3 验证现场环境 |
6.1.4 验证方案 |
6.1.5 验证步骤及过程 |
6.2 仿真平台验证 |
6.2.1 系统架构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6.2.2 MES应用程序 |
6.2.3 SCADA应用程序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常用数据类型的描述和编码 |
附录B Function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C Resource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D PMF消息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E 典型零件的图纸与工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JBPM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工作流技术理论 |
2.1.1 工作流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
2.1.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1.3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 |
2.2 jBPM工作流技术 |
2.2.1 jBPM简介 |
2.2.2 jPDL流程定义语言 |
2.2.3 流程虚拟机 |
2.3 Java EE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流程设计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流程执行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1.3 流程引擎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1.4 用户角色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工作流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2 系统物理部署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流程设计管理模块 |
4.2.2 流程执行管理模块 |
4.2.3 流程引擎管理模块 |
4.2.4 用户角色管理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实体关系图设计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面向服务的技术框架(SOA) |
2.2 基于多层架构的设计 |
2.3 数据接口技术 |
2.3.1 Web Service技术 |
2.3.2 Xml技术 |
2.4 工作流相关技术 |
2.5 HTML5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信息门户 |
3.2.2 公文处理 |
3.2.3 事务管理 |
3.2.4 绩效督办业务 |
3.2.5 移动办公及安全即时通讯功能 |
3.2.6 数据交换共享接口 |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基本性能需求分析 |
3.3.2 系统主要性能需求分析 |
3.3.3 业务量分析 |
3.4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策略 |
4.2 总体建设框架设计 |
4.3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建设原则 |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1 基础支撑工作平台 |
4.5.2 协同办公子系统 |
4.5.3 移动协同办公子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工作流平台的实现 |
5.3 发文流程的实现 |
5.4 正文在线编辑插件调用实现 |
5.5 移动端用户免登实现 |
5.6 业务协同通用接口 |
5.7 测试环境 |
5.8 性能测试 |
5.9 功能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工作流引擎中通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 |
2.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2.5 工作流的参考模型 |
第三章 工作流引擎中通信服务系统研究 |
3.1 传统工作流模型存在的问题 |
3.2 分布式工作流以及分布式关键技术 |
3.2.1 分布式工作流 |
3.2.2 基于CORBA 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 |
3.2.3 基于DCOM 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 |
3.2.4 基于Web Services 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 |
3.3 通信服务系统概述 |
3.3.1 通信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3.3.2 通信服务系统概述 |
3.3.3 关键技术概述 |
第四章 工作流引擎中通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服务系统在工作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
4.2 通信服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
4.3 通信服务系统各模块的实现及运行原理 |
4.3.1 消息监听器 |
4.3.2 消息识别 |
4.3.3 连接缓冲池 |
4.3.4 消息解释器 |
4.3.5 异常处理及系统日志 |
第五章 系统应用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5.2 应用系统设计 |
5.3 流程实例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10)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目的 |
1.1.2 工作流的起源和发展 |
1.1.3 应用工作流的优势 |
1.2 分布式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主要的研究机构和项目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工作流管理技术概述 |
2.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2.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2.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4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2.5 参考模型中的部件 |
2.2.6 参考模型中的接口 |
2.3 分布式工作流 |
2.3.1 分布式工作流体系结构的演变 |
2.3.2 工作流管理系统分布的层次 |
3.3.3 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底层通信技术 |
第三章 WebService与分布式工作流研究 |
3.1 现存分布式技术的缺陷 |
3.2 传统工作流模型存在的问题 |
3.3 基于Web Service分布式工作流的优点 |
3.4 Web Service技术规范 |
3.4.1 什么是 Web Service |
3.4.2 Web Service的协议结构 |
3.4.3 相关技术标准 |
3.4.4 Web Service的体系架构模型 |
第四章 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模型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组件模型 |
4.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4.4 系统协同的关键问题 |
4.4.1 服务提供者的动态绑定 |
4.4.2 分布式调度算法 |
4.4.3 引擎访问接口 |
4.5 TM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概述 |
5.2 系统的建设背景 |
5.3 实现平台选择 |
5.4 体系结构 |
5.4.1 工作流引擎 |
5.4.2 WSDL编译器和工作流定义接口 |
5.4.3 Web Service代理和工作流运行接口 |
5.4.4 Web Service调用模块 |
5.5 系统功能架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基于CORBA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D]. 温凤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面向可靠传输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协议设计与实现[D]. 刘祖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窦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5]面向无人艇控制系统的数据分发服务质量技术研究[D]. 李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D]. 宋铠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7]基于JBPM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小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D]. 廖焕双. 广西大学, 2019(02)
- [9]工作流引擎中通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兰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0(04)
- [10]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工作流的应用研究[D]. 蒋鹏.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