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

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

一、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梁潇[1](2021)在《基于原型理论的北票市传统村落波台沟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着几千年文明与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是其发展的见证者,并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情。在北方传统村落的发展中,其众多的历史要素、破损严重的遗存、不全的史证信息、多样的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准确地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貌与历史信息乃重中之重。引入心理学学者荣格对原型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保护景观设计的研究。通过对原型理论、传统村落相关概念的解读,将传统村落的原型立足于景观意象,从而总结出基于原型理论的传统村落层次性空间,并分析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中的必要性与适应性。通过对原型理论的引入,本文认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先辈们反反复复的经历,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原始意象”。将存在于种族人员的“集体无意识”中,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使用与传承。希翼以原型这种没有内容的形式,将其运用在村落景观场所空间的创作中,其目的为追溯其空间的本源,指导人们揭示空间地域特色的深层原因,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本文重点是对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的原型辨识与应用分析,目的是对北票市传统村落原型的相关要素进行划分与阐述,并结合当地文脉,体现出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构建层次“要素—空间—肌理”,以此为基础分析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在要素层面、空间层面以及肌理层面的原型层次,即自然山水原型、空间功能原型、空间结构原型、空间形态原型、空间尺度原型、建筑立面形态原型以及建筑材料色彩符号原型,并以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波台沟村为例进行实例景观保护设计。通过对原型理论的引入,将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波台沟村的原型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出五种波台沟村的原型构建方法:原型呈现、原型再现、情境唤起、历史性关联、象征融入,并应用到北票市传统村落波台沟村的设计实践当中。通过对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的原型探讨与实践,希望展现出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的当地特色与风俗传承,甚至对今后北方传统村落的保护景观设计起到指导意义,具体可操作性。

张志远[2](2019)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梳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并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完善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促进奥林匹克背景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了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提供的思维框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对中西方体育的发展变革进行了历史分期,对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成的社会要素做出了阐述,并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以及相关理论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研究表明,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车轮的推进中时刻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保持一致。体育文化的表现始终植根于时代和社会赋予体育活动的功能与价值,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几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体系引导下,经过历史的变迁,但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培养和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精神升华,表现出“修身”的思想内涵;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体育的追溯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西方现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大部分传承延续了古希腊时期,形成了超越自我、追求竞争的体育文化观念;在集体潜意识视角下,中西方体育在自性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最终确立了人性归附于自然,和而不争的文化价值观念;西方体育奠定了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追求竞争和胜利的现代体育文化基础。

艾璐[3](2019)在《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博物馆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除了数量的持续增长外,在开放程度、展览内容和社会效应等方面均取得良好发展,并且在场馆建设、藏品收藏、活动运营等内容上呈现出自身生存模式的特点。然而,也正是独特的生存模式一定程度上使是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转入瓶颈,面临窘境,大量的非国有博物馆经营惨淡,甚至关门谢客。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非国有博物馆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其自身特点与局限,发现其具有的设计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论文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视角,以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此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展示设计的改进配合优化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发展。为此,研究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通过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对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历史、数量规模等基本概况进行归纳总结,为其展示设计现状的背景原因;二是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的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细致的一手资料,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现状形成直观的了解。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发展反思,特征归纳。提出论文核心的问题:当今时代背景下,何以通过设计优化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发展?通过对我国非国有博物馆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征与矛盾进行分析,提出展示设计与生存模式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为框架建立,深入分析。基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重点从开放与教育、展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即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对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为设计启示,得出结论。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私有博物馆设计案例,提出对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启示。阐述了论文的结论、创新点及研究的局限性。

黄茜[4](2019)在《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色彩原型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一,它由生物性色彩本能开始,经历社会性和文化性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和审美。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色彩作为视觉感受的关键要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征识别,信息沟通,象征联想,主观表达等重要意义。色彩从来都不只是色度值,它更是观念之色。从色彩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族群能量的密码。在每个民族所经历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各种考验中,是集体潜意识把族群凝聚在一起,虽难不止,遇伐不息,才使族群得以延续至今日。集体潜意识的色彩信息在地域性物质构建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共同世界构建了精神伊甸园。地域色彩原型的归纳与研究,不仅是要在实体视觉上建立不同于他地的色彩特征,更是在用色彩告诉古老族群的后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可以安栖?论文以凤凰县域色彩原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色彩数据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色彩原型进行挖掘与梳理。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民俗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设计学、苗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NCD色彩体系的架构与分析方法,对土壤色彩、植被色彩、传统建筑色彩、服饰色彩、工艺美术色彩等等进行色彩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色彩原型研究方法和初步成果。该研究将会对凤凰古城的色彩保护和凤凰县整体色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按逻辑顺序分别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课题背景研究。阐述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技术路线和建立研究框架。第二章为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对文中将要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理解性概述。其中,对四大表色体系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形成独立结论。色彩民俗学和色彩地理学对本论文色彩样本的分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城市色彩景观学是在城市和建筑色彩活化部分的直接参考;中国传统色彩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的色彩集体潜意识,是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文化大背景,两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对象分析研究,内容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对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形成因素进行理论性阐述。该部分运用文献收集法,对凤凰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苗学论着、政府资料等得到相关历史记载和详实数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该地区的泥土、植物、石材、木材等进行了大量色彩样本采集,通过NCD单色分析方法,得出各个自然元素的地域色彩特征,为色彩原型提供数据佐证;运用色彩印象分析法,分析楚文化留存文物的色义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以上研究为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以实证归纳凤凰县域的色彩原型。一手色彩样本数量庞大,样本分析采用数据量化,图示分析其色彩比例,色相关系,色调关系,图底关系等,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此章节中,关于祭祀服饰色彩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色义与文化含义的对应关系,得到了苗学家的认可。此部分对凤凰县域当代居民色彩喜好的调查结果,成为色彩原型活化运用中的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为色彩原型活化观点与技术思路,该章节奠定了色彩原型活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案例,为实际操作提供历史经验。第六章为凤凰县域活化运用。本章节重点讨论了凤凰古城的色彩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提出凤凰原型的参考色谱,为各个领域的色彩运用提供直接参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彭福荣[5](2017)在《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多学科研究实践:白鹤梁题刻个案》文中指出结合白鹤梁题刻个案看,地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是具体族群在特定自然人文单元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表现在政治、语言、民俗等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的双重意义,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整合与融通,能为地域文化研究及理论建构创新提供现实可能和有效路径。

罗明星,吴琼[6](2016)在《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分析》文中认为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是基于地域文化价值形态的空间表达。地域文化通过空间展示自己的价值,同时也通过价值赋予空间以文化意蕴。地域文化以生活、符号及潜意识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以"我者"、"具象"及"关系"实现价值空间的生产,通过历时性、差异性和对象性的价值空间展示其文化功能。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流变,必须注意处理好开放与封闭、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

佟玉英,宋洪飞,张微[7](2010)在《论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探讨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集体潜意识通过过渡到文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通过长时间的积淀进入集体潜意识,从而促进集体潜意识的不断发展。集体潜意识和文化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何文涛[8](2007)在《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哲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其文化和精神,使之在体育运动中颇具影响力,成为体育运动的代名词,而奥林匹克运动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产生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罕见的,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又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如何来解释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能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郭志禹,郭守靖[9](2006)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文中研究说明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策: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郭守靖,郭志禹[10](2006)在《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策略: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二、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原型理论的北票市传统村落波台沟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断丢失
        1.1.2 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重视
        1.1.3 辽宁省传统村落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2 国内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3 原型理论的相关研究
    1.5 论文框架
2 传统村落的原型概述
    2.1 原型的诠释
        2.1.1 原型的相关概念
        2.1.2 原型的引入及表达
    2.2 传统村落类型分析
    2.3 景观意象对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景观的启示
    2.4 基于原型理论的传统村落层次性空间的营建
        2.4.1 实体空间
        2.4.2 情感空间
        2.4.3 精神空间
    2.5 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中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2.5.1 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中的适用性
        2.5.2 原型理论在传统村落中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3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辨析调研
    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3.2 北票地区调查研究背景分析
        3.2.1 自然环境概况
        3.2.2 人文环境概况
        3.2.3 历史沿革概况
        3.2.4 北票市农耕型传统村落概况
    3.3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辨识与应用分类
        3.3.1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景观原型辨识
        3.3.2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应用分类
    3.4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实体性结构
        3.4.1 宏观层面——山水格局
        3.4.2 中观层面——村落街道结构、居民组团布局形态
        3.4.3 微观层面——民居建筑、历史环境要素
    3.5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虚体性结构
        3.5.1 积累意象要素
        3.5.2 民俗文化影响
        3.5.3 民俗文化影响社会结构
    3.6 北票市传统村落原型的时空限定
        3.6.1 共时性特征
        3.6.2 历时性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北票市传统村落原型的提炼与分析
    4.1 北票市传统村落原型的提炼
        4.1.1 在肌理层面中提炼
        4.1.2 在空间层面中提炼
        4.1.3 在要素层面中提炼
    4.2 北票市传统村落的原型分析
        4.2.1 自然山水原型
        4.2.2 空间功能原型
        4.2.3 空间结构原型
        4.2.4 空间形态原型
        4.2.5 空间尺度原型
        4.2.6 建筑立面形态原型
        4.2.7 建筑材料色彩符号原型
    4.3 本章小结
5 北票市传统村落波台沟村原型构建与设计实践
    5.1 波台沟村背景分析
        5.1.1 自然生态分析
        5.1.2 人文景观分析
        5.1.3 定位分析
    5.2 波台沟村的原型意象构建方法
        5.2.1 原型呈现
        5.2.2 原型再现
        5.2.3 情境唤起
        5.2.4 历史性关联
        5.2.5 象征融入
    5.3 波台沟村设计思路
        5.3.1 设计范围
        5.3.2 设计原则
    5.4 波台沟村整体布局设计表达
    5.5 波台沟村院落设计表达
        5.5.1 院落保护设计
        5.5.2 建筑民居保护设计
    5.6 波台沟村活动空间设计表达
        5.6.1 村落历史脉络的类推——入口空间设计
        5.6.2 植物造景的象征融入——“祈”道路设计
        5.6.3 民俗记忆的转译——“祈”空间景观设计
        5.6.4 生活图景的再现——“生”空间景观设计
        5.6.5 历史遗址的转译——“御”空间景观设计
        5.6.6 当地材料的演绎——“技”空间景观设计
        5.6.7 对自然的借用与模拟——溪水景观带设计
    5.7 波台沟村环境设施设计表达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内外背景
        1.1.2 理论依据
        1.1.3 实践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梳理中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异同
        1.2.2 集体潜意识为体育等隐形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1.2.3 促进奥林匹克背景下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融合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2.1.1 中西方研究范围
        2.1.2 中西方历史分期
        2.1.3 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2.1.4 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2.2.2 有关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
        2.2.3 有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际与融合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集体潜意识”的提出与应用
        4.1.1 荣格与“集体潜意识”的提出
        4.1.2 “集体潜意识”——隐形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4.1.3 “原型”与体育文化成因的契合
    4.2 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体育文化
        4.2.1 等级与秩序分明的先秦时期体育
        4.2.2 宗教与竞技鲜明的古希腊体育
        4.2.3 先秦射礼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4.2.4 “原型”理论下先秦时期与古希腊体育文化比较
    4.3 秦汉时期与古罗马时期体育文化
        4.3.1 重德轻力的秦汉时期体育
        4.3.2 尚武残酷的古罗马体育
        4.3.3 秦汉角抵与古罗马角斗
        4.3.4 “原型”理论下秦汉时期与古罗马体育文化比较
    4.4 唐宋时期与中世纪时期的体育文化
        4.4.1 全民参与的唐宋时期体育
        4.4.2 灵肉桎梏的中世纪体育
        4.4.3 唐宋市民体育与中世纪骑士体育
        4.4.4 “原型”理论下唐宋时期与中世纪体育文化比较
    4.5 明清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文化
        4.5.1 由“技”到“艺”的明清时期体育
        4.5.2 解放身心的文艺复兴时期体育
        4.5.3 明清养生体育观与文艺复兴人文体育观
        4.5.4 “原型”理论下明清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文化比较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3)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博物馆的变革时代:向“以公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机构”转变
        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面临窘境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通过展示设计的改进配合优化非国有博物馆运营发展
        二、强调展示设计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意义
        三、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非国有博物馆相关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一、非国有博物馆相关概念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相关概念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综述
        二、国外综述
    第五节 调研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从特征性出发的调研
        三、调查方法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基于非国有博物馆个性特征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溯源
        一、阶段一:由收藏、展示到审美、教化
        二、阶段二:焦点由主体人到服务对象
    第二节 现实——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概况
        一、意识的容器:投资主体与运营
        二、现实的制约:选址与规模
        三、价值的认知:功能定位与藏品来源
    第三节 表现——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基本情况
        一、原型的载体:展示内容
        二、原型的转译:展示空间
        三、转译的影响者:设计单位
    第四节 归纳——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个性特征
        一、个性化、多维度的生存模式
        二、生存模式影响下的展示设计
        三、生存模式影响下的公共服务
    阶段小结
第二章 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特征性与取得成绩
    第一节 内容:展示主题的多元化与本土化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多样性
        一、展览主题涉及范围的多元化与专门化
        二、展示内容的本土化意识的初现
    第二节 空间:展示空间功能的灵活增加公共服务的内涵
        一、功能定位更加的复合化和社区化
        二、展示的形式突破了空间限制
    第三节 活动:“跨界融合与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新思维
        一、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怡情”和“体验”成为公共服务的聚光点
        二、综合型博物馆园区的建立使休闲形态为公共服务提供新的契机
        三、博物馆的品牌连锁使“古根海姆效应”成为公共服务的希望与新世纪
    第四节 原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传统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发达的民营经济为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保障
        三、公众消费文化需求促进了非国有博物馆新模式的产生
第三章 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展示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公众吸引力
        一、基本陈列结构不清晰,忽略了观众的心理节奏
        二、展示道具形式单一、陈旧,缺乏趣味性
        三、缺乏良好的展示环境,观展体验差
        四、后期维护不及时,基本陈列表达不完整
    第二节 教育服务:功能严重不足,缺乏社会认可度
        一、辅助展品不足,信息传播受阻
        二、展项观众参与程度低,不能吸引注意力
        三、展览周边教育活动设计不足,社会参与度低
    第三节 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社会推广度低
        一、公共服务空间划分不合理
        二、展览信息公开度低,开放性弱
    第四节 原因分析
        一、决策者的价值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人才的缺乏
        三、生存模式的影响
第四章 对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启示
    第一节 意识:博物馆责任人价值意识的转变
        一、应加强作为博物馆人的责任意识
        二、应由“自我中心”意识转向“人”与“物”
        三、案例分析
    第二节 认知:“取长补短”的设计思路
        一、取长补短的设计思路
        二、案例一:提倡个性化的、小型的博物馆——纯真博物馆
        三、案例二: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文化资源——台湾兰阳博物馆
    第三节 实践:观众参与的形式
        一、对人与博物馆关系的探索:参与性
        二、案例一:人、空间、时间和人——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三、案例二:强调移动和动作——台湾兰阳博物馆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以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为调研对象的结果分析
        二、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三、对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启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附录一:笔者访谈过的非国有博物馆从业者名单
    附录二: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馆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调查表
    附录四: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参观者调查问卷
    附录五:长三角地区非国有博物馆汇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凤凰县域的界定
        1.3.2 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1.3.3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及活化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询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色彩采样工具
        1.5.6 NCD色彩体系分析法
    1.6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2.1.1 色彩的产生
        2.1.2 色彩的三属性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2.1.4 色彩表色体系
    2.2 色彩民俗学
    2.3 色彩地理学
    2.4 城市色彩设计学
    2.5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
        2.5.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2.5.3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分支演绎
第3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3.1 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气象特征影响色彩原型
        3.1.2 地质资源影响色彩原型
        3.1.3 植物景观影响色彩原型
    3.2 色彩原型形成的人文因素
        3.2.1 民族构成
        3.2.2 历史沿革
        3.2.3 宗教信仰
        3.2.4 民俗风情
        3.2.5 人文精神
第4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
    4.1 色彩原始意象
    4.2 传统色彩符号的生态、地理特征
        4.2.1 民族服饰色彩
        4.2.2 传统建筑色彩
        4.2.3 工艺美术色彩
    4.3 当代凤凰县域居民色彩喜好调查色彩调查及分析
        4.3.1 样本与问卷构成
        4.3.2 性别影响因子
        4.3.3 居住地影响因子
        4.3.4 年龄影响因子
        4.3.5 文化程度影响因子
        4.3.6 民族影响因子
第5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探源与案例研究
    5.1 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架构
        5.1.1 原真性保护理论发展
        5.1.2 色彩活化的理论思路
    5.2 色彩原型活化的意义
        5.2.1 色彩力的影响作用
        5.2.2 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
        5.2.3 集体潜意识的延续与统一
    5.3 色彩原型活化的案例及分析
        5.3.1 印度斋浦尔的“斋浦尔粉”
        5.3.2 意大利都灵的“都灵黄”
第6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研究
    6.1 凤凰古城的色彩原真性保护
        6.1.1“原真性”色彩意象
        6.1.2 建筑材料色彩原真性调查
        6.1.3 色彩原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组合
    6.2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
        6.2.1 宏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2 中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3 微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3 色彩原型方法论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6.3.1 色彩原型要素的调查和提取
        6.3.2 色彩原型色彩语汇与规则的分析与归纳
        6.3.3 色彩原型在地域色彩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附录D 《凤凰县当代居民色彩喜好调查问卷》
致谢

(5)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多学科研究实践:白鹤梁题刻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文化内涵与白鹤梁题刻
    (一) 地域文化的累积与白鹤梁题刻
    (二) 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白鹤梁题刻
二、地域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实践与白鹤梁题刻
    (一) 地域文化研究的多学科整合
        1. 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得到重视和强化。
        2. 地域文化研究得以全面展开。
    (二) 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

(6)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
    1. 地域文化的生活化生存空间
    2. 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生存空间
    3. 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生存空间
二、地域文化的价值生产空间
    1. 地域文化的“我者”生产空间
    2. 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空间
    3. 地域文化的“关系”生产空间
三、地域文化的价值作用空间
    1. 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
    2.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作用空间
    3. 地域文化的对象性作用空间
四、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流变
    1. 地域文化空间的开放与封闭
    2. 地域文化空间的中心与边缘

(7)论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2. 文化的概念
3. 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
    3.1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3.1.1 集体潜意识对文化的促进
    3.2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3.2.1 集体潜意识对文化的制约
        3.2.2 文化对集体潜意识的制约
4. 结论

(8)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荣格与集体潜意识
二、 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集体潜意识分析
    (一)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是古希腊各民族爱好和平、强身健体的集体潜意识得到爆发和被认同的结果
    (二)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是人类渴望健康、追求和平的集体潜意识被唤醒的过程
    (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各个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的狂热崇拜其根本原因在于奥林匹克文化所拥有的精神与各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的交融与共鸣
三、 集体潜意识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 集体潜意识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二) 集体潜意识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9)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术的地域特征
2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
3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对策
    3.1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思路
    3.2 “武术文化圈”的概念界定与划分原则
    3.3 “武术文化丛”的概念界定与分辨原则
    3.4 “武术文化特质”的研究手段
4 结语

(10)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2 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研究初具端倪
3 武术文化具备了地域性特征的三个要素
    3.1 武术文化圈
    3.2 武术文化丛
    3.3 武术文化特质
4 结 语

四、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原型理论的北票市传统村落波台沟村景观设计研究[D]. 梁潇.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D]. 张志远.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3]非国有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艾璐.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D]. 黄茜. 湖南大学, 2019(01)
  • [5]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多学科研究实践:白鹤梁题刻个案[J]. 彭福荣.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6]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分析[J]. 罗明星,吴琼. 江汉论坛, 2016(10)
  • [7]论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J]. 佟玉英,宋洪飞,张微. 才智, 2010(34)
  • [8]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哲学思考[J]. 何文涛. 体育文化导刊, 2007(07)
  • [9]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 郭志禹,郭守靖. 体育科学, 2006(10)
  • [10]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 郭守靖,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