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电场选种对茄子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栾欣昱[1](2020)在《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电晕电场生物诱变技术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装置简单、生物效应明显、环境友好等优点的物理诱变技术。为研究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特别是高压电晕电场中非均匀电场和电晕放电等离子体这两种主要因素对种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频率为50 Hz,极距为4 cm,电压为0(CK)、4 k V、8 k V、12 k V、16 k V、19 k V的交流高压针-板电晕放电场在大气压下处理紫花苜蓿种子,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时将种子分为两组,一组用厚度为1 mm的聚丙烯培养皿盖遮挡电晕放电等离子体,这样可近似为非均匀电场的单因素效应,另一组不加培养皿盖直接暴露在电晕放电场中。对经电晕放电场处理前后的紫花苜蓿种皮表观接触角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未处理时种子的表观接触角为128.39±1.09°,远大于90°表现为疏水性,电晕放电场处理后种子的表观接触角急剧下降,19 k V无遮挡组下降到74.74±10.42°,在亲水性方面该处理组变化最大。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发现,未处理组种皮的微观结构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帽状凸起相互联接构成网状结构及其边界,而电场处理过后其表面网络结构边界变得模糊,电场直接暴露处理组更甚,其表面帽状突起变薄甚至消失,并出现了大量的细沟槽,其中19 k V无遮挡处理组的变化是最大的。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处理苜蓿种皮的光谱图进行对比检测。以紫花苜蓿种皮红外指纹图谱为依据,计算出所测样品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利用双指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红外图谱结果可知,电场处理后种皮在2856 cm-1处和1727cm-1处的峰值发生变化,说明处理组种皮中蜡、脂类和纤维素可能出现裂解或降解,电晕电场处理会改变紫花苜蓿种皮的化学结构,导致其亲水性的变化。检测不同参数的高压电晕电场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的生长特性如:吸水率、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发芽势、发芽率、苗高、鲜重等的影响。结果发现: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种子时,有无培养皿盖遮挡对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截然相反的影响,整个变化趋势呈非单调震荡型曲线;除8 k V加盖遮挡组种子的吸水率比对照有所下降外,其余各组均上升。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对种子不仅有直接作用,还可能产生包括活性氧在内的自由基对生物体造成损伤,活性氧是电磁因果链原初作用中连接物理和生物解释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在接种后不同时间检测幼苗的活性氧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活性氧含量随时间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综合所有检测指标的结果发现: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种子时,无论是否有培养皿盖遮挡,均可提高苜蓿种子的亲水性,无遮挡处理组亲水性改善程度更大,培养皿盖遮挡可有效减少离子风的物理化学刻蚀,同时说明在高压电晕电场中,离子风比非均匀电场对种皮亲水性影响大。随着电压的升高,苜蓿种皮刻蚀严重,种子表皮纤维素降解和种皮表面裂缝产生的增加导致了其吸水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导致了苗高等生长特性的改善。并且在轻度至中度刺激下,植物体内产生了应激反应,酶活性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增强,新细胞加速促进植物生长,高压电晕电场处理产生的影响已转化为宏观的生物效应。本研究为高压电晕电场生物技术拓展研究领域提供了思路和实验证据,为高压电晕电场生物技术机制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由晓晴[2](2019)在《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老化即指种子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逐渐衰退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会严重影响种子品质,从而对后续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将种子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最终促进作物高品质产出。种子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为了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老化白菜种子的萌发活力,现以“东白一号”老化白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种子前处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方法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同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即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上数据及指标,确定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筛选出种子萌发活力指数提高的最佳组合条件。以各处理方法中的最佳组合处理条件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进一步测定种子活力提高后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不同方法对种子活力提高的机制。同时试验将“东白一号”白菜花粉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据花粉活力大小及活力保持时间来明确花粉贮藏的最佳温度条件。(1)采用不同物理方法(磁场及高压静电场)和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甘露醇、赤霉素-GA、6-BA、抗氧化剂-AsA、CaCl2、KH2PO4)对老化白菜种子进行单因素处理及正交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9种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老化白菜种子活力。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方法处理后所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2)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别获得9种处理方式下的最佳处理条件组合,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并进行对比,最终得到种子活力提高的最佳处理方式为物理方法中的磁场处理,其次是高压静电场处理和高分子渗透剂PEG处理,植物生长激素6-BA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处理方法提高种子活力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试验表明经9种方法处理后的老化白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与代谢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产物MDA的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的POD、SOD、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将主要活性成分杀菌剂80%戊唑醇、90%恶毒灵分别与杀虫剂70%吡虫啉以试验设定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匹配比例的非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种衣剂,另取2种市售种衣剂共8种配方种衣剂对白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果表明该8种种衣剂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的生长,其中以80%戊唑醇和70%吡虫啉1:1混合配比的配方3的抑菌效果最佳,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种衣剂。在种子活力提高方面,市售种衣剂的处理结果明显较配方种衣剂更好。综合抑菌效果及种子活力提高情况,确定种衣剂最佳配方为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1:1混合配制的配方3。(5)为了探究保持白菜花粉活力的最佳贮藏温度,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对照25℃、-20℃及4℃)对白菜花粉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20℃和4℃下,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相比于对照组25℃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当贮藏温度为4℃时,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最长,达到对照的2.8倍。
杨颖[3](2019)在《刺榆种子萌发及幼苗耐盐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榆(Hemiptelea davidii)是荨麻目榆科的一种单属植物,为我国濒危植物。刺榆不仅是优良的固沙和防护林先锋树种,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刺榆分布范围较为局限,仅在我国东北、华北等省区少量分布,在科尔沁沙地内形成群落。同时,盐碱土区的不断扩大将对植物生长生理造成不同水平的破坏。这些不利条件对刺榆的种植和推广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为了可持续利用这一资源,研究刺榆的种子萌发特性与幼苗生理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对科尔沁沙地的刺榆进行研究,比较其种子萌发特性,讨论提高植物繁殖能力的方法,测定盐胁迫下刺榆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情况,探讨刺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理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这一植物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刺榆种子对温度有较广适应性,在15-35℃均可发芽,最适萌发温度为20℃,适宜水分为5ml,刺榆种子对光照不敏感,12h光照/12h黑暗时发芽率最高。(2)在不同外源激素(PEG、GA3、SA)处理下,刺榆种子萌发率显着提高,分别达到89.6%、87.2%、87.2%,以15%PEG浸种为最佳。(3)4种盐胁迫处理均推迟刺榆种子的萌发时间,降低种子发芽率。当摩尔浓度相同时,Na2CO3胁迫对刺榆种子萌发抑制效果更显着,而在Na+浓度相同时,NaCl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更显着。(4)4种盐胁迫下刺榆种子的相对盐害率均为正值,不同盐分对刺榆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为 NaCl<Na2SO4<NaHC03<Na2C03,碱性盐(NaHCO3和Na2CO3)的危害大于中性盐(NaCl和Na2SO4)。(5)刺榆幼苗的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随着胁迫强度与时间的增加而上升,第28d时不同盐浓度处理之间具有极显着差异:并在70mmol·L-1时,MDA含量趋于稳定。刺榆幼苗内游离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与浓度和胁迫时间成正比。(6)三种抗氧化酶(SOD、POD、CAT)均随胁迫强度与时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SOD与CAT均在胁迫第14d时达到峰值,CAT在第21d达到峰值。
廉舒淼[4](2019)在《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种子的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物理处理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其中,电晕场处理(corona discharge field,CDF)在其处理效应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该项技在应用方面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电晕场处理对辣椒及番茄种子提高活力的适宜条件,并分析活力提高的生理机制,为农业生产中,利用电晕场处理来提高辣椒与番茄种子的活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先以中活力的“金椒”辣椒种子为试验材料,筛选优化电晕场处理条件;在适宜的优化条件下又分别对辣椒和番茄的五个种子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处理对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处理条件的初步筛选,我们筛选得出了“金椒”辣椒种子较优的处理条件:“175kv/m的条件下,电晕场处理4.5min”。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加以利用广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了与处理效应(活力指数)相关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VI=0.035448+0.000127837*X+0.000293503*Y+0.00020825*X*Y-0.001033188*X2-0.000796188*Y2(X=处理时间,Y=场强强度)。之后对方程进行优化,求出最大值,最终得出优化处理条件:“185kv/m条件下,电晕场处理4.7min”。用该条件对所有样品进行处理,“金椒”辣椒种子和“粉果”番茄种子的活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电晕场处理种子后,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活力指数的提高幅度不同。“金椒”辣椒种子的提高幅度规律为:中活力种子(10.39%)>高活力种子(6.47%)。“粉果”番茄种子的提高幅度规律为:中活力种子(19.42%)>低活力种子(8.77%)。3.低温处理条件下,经处理后的种子在种子萌发指标方面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在幼苗形态指标方面五个样品都表现出了根长增长明显、根系伸长进程加快等现象。种子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低温特性,说明种子经电晕场处理过后,相关的活力得到了一定水平的提高。4.经电晕场处理后,三种不同活力的辣椒种子与两种不同活力的番茄种子的外浸液电导率均低于对照;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同时,中活力种子的生理指标提高幅度明显优于高、低活力种子。
肖迪[5](2018)在《茄子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种子前处理技术是目前针对于提高种子活力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使用种子前处理技术有利于种子活力的提高,对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针对茄子种子,本试验使用了物理、化学等多种种子前处理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由于茄子种皮较厚,在储藏中经常会发生老化,这种现象会造成种子活力的下降,进而导致种子萌发效果差,对生产造成影响。本次试验的材料是东农1601,应用化学处理方法和物理处理方法等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筛选最佳处理条件范围后,使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及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种子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极差分析(直观分析),筛选种子萌发效果提高最为显着的组合条件。并进一步对最优条件处理后的种子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活力提高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最后的结果表明:甘露醇、PEG、6-BA、GA、As A、KH2PO4、Ca Cl2、电场、磁场共9种处理方法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茄子种子萌发。单因素分析表明,各处理方法的最适的处理范围如下:PEG的分子量在6000-8000,浸泡12-24h,处理浓度在5%-12.5%;甘露醇的处理浓度在3%-11%,浸泡12-24h;GA浓度在100-250mg/L,浸泡时间在12-24h;6-BA浓度在200-300mg/L,浸泡时间在16-24h;As A浓度在25-50mg/L,浸泡时间在8-20h;Ca Cl2浓度在8-20g/L之间,浸泡时间在16-24h;KH2PO4在浸泡12-16h,浓度在1-5g/L;磁场在浸泡4-12h,处理1-5min,磁场强度在3-4KGS;电场在浸泡8-10h,处理90-180s,电场强度在15-20KV。2、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9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以种子活力指数作为最终的判断依据,获得了不同处理方法中最佳的条件组合:磁场强度5k GS、作用时间5min、浸泡时间6h的磁场处理;电场强度25k V/cm、处理时间90s、浸泡10h的电场处理;温度25℃、浓度250mg/L、浸泡时间20h的GA处理;温度25℃、浓度5g/L、浸泡时间为20h的KH2PO4处理;温度20℃、浓度9%、浸泡时间为8h的甘露醇处理;处理温度30℃、浓度300mg/L、浸泡时间16h的As A处理;分子量6000、浓度7.5%、浸泡时间20h的PEG处理;温度25℃、浓度50mg/L、浸泡时间为16h的6-BA处理;温度15℃、浓度12g/L、浸泡时间16h的Ca Cl2处理。3、不同的引发方式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同样会对种子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茄子种子在引发处理以后,其内部的生理生化指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可溶性糖蛋白、CAT、POD、SOD、MDA等,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较为明显。其中,前4种指标的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MDA的含量表现出下降的状态。这说明,在对种子应用一定的引发处理以后,种子的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了有利于种子萌发的变化。4、对于种衣剂处理,以90%恶毒灵和70%吡虫啉等抑菌剂作为有效成份,分别以不同比例,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的种衣剂。用这6种配方配置成的种衣剂对茄子种子进行包衣,然后分别测定不同配方下种子的发芽指标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除配方4以外,各组种子的发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6种种衣剂对茄子枯萎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着。综合各项指标看来,配方3包衣效果最好。
姚美妮[6](2018)在《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前处理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对种子处理方法的总称。具体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运用前处理技术处理种子有利于种子活力的提高,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物高产。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种子老化劣变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种子萌发效果不理想,活力下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在播种前适当地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处理种子或者补充营养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延缓种子老化劣变。但对于不同的植物种子,最佳的处理条件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为探究有效的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以“东农快椒1号”种子为试验材料,应用化学物理两大类共9种方法,采取单因素分析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设计条件组合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分析萌发过程中4种指标数据,利用显着性差异分析和极差分析确定各因素之间主次影响,最终筛选出活力指数提高最显着的组合,确定最佳处理方法。进一步利用最佳处理条件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并进行发芽试验,同时测定处理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1、采用PEG、甘露醇、GA、6-BA、ASA、CaCl2、KH2PO4、磁场、电场等化学和物理9种处理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辣椒种子的萌发力和活力。运用显着性分析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方法类别、试验温度、引发时间、试剂浓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对种子萌发力和活力产生影响。2、采取L9(3)4正交设计对9种处理方法中的最佳处理条件进行筛选。以种子活力指数为处理效果判断依据,最终获得了针对不同处理方法(化学方法:PEG、甘露醇、GA、6-BA、ASA、CaCl2、KH2PO4;物理方法:磁场、电场)中的最佳条件组合,对比各组合的处理效果,发现在25℃下,浓度为5%的PEG(4000)溶液引发辣椒种子12h,种子的活力最佳。3、9种处理方法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各不相同,对经处理过的种子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发现,所有经过处理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均发生改变,与物质代谢有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体现膜脂过氧化水平的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列中CAT、POD、SOD含量都高于对照。4、按不同比例把主成分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80%戊唑醇与90%恶毒灵组合,配成种衣剂,结果显示配制的6种种衣剂均能以不同的程度抑制枯萎病生理小种1和2的生长,但80%戊唑醇和90%恶毒灵组合的种衣剂抑菌效果更好。
庞嘉[7](2018)在《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选用N两优华占(2015、2016年产)、望两优6号(2015、2016年产)、Y两优9918(2014、2016年产)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电晕场处理、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处理,对处理种子的活力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N两优华占(2015年)种子进行场强和处理时间的双因素处理,发现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小场强、长时间处理和大场强、短时间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种子活力;大场强、长时间处理和小场强、短时间处理也能一定程度地提升种子活力但不能达到显着水平。2、以场强为200KM/m,处理时间4min,处理不同杂交水稻种子,结果表明,种子活力提高明显,同一组合低活力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提高幅度更大。3、适宜电晕场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可以使种子电导率降低,幼苗的丙二醛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根系活力增强。4、设置滚筒转速为30r/min,在不同分选电压条件对N两优华占(2015年)种子进行介电分选,随着分选电压的增大,Ⅰ级种子占比逐渐减小,Ⅲ级种子占比逐渐增大,Ⅱ种子的占比变化幅度不大,Ⅰ级和Ⅱ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呈增大的趋势,分选电压为4500V时取得较好的分选效果。5、设置滚筒转速为30r/min,分选电压为4500V,对不同杂交水稻种子进行介电分选,分选后各级种子活力指标差异显着,效果较好,其中望两优6号(2016年)种子分选效果最好,分选出的Ⅰ级和Ⅱ级种子相比对照活力提高最大。6、优化电晕场与介电分选优化电压组合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后,分选出的Ⅰ级、Ⅱ级和Ⅲ级种子不仅活力指标差异显着,而且与单独介电分选相比各级种子的活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综上所述,优化的电晕场处理能显着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的活力,介电分选可以实现不同活力的种子分离,优化的电晕场处理结合介电分选可以在提高种子活力的同时按照种子的活力大小对种子进行分选。
李晓静,徐俊彩,刘杰才[8](2014)在《分选型高压静电场对茄子种子发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利用茄子种子在高压静电场(HVEF,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中运动轨迹的差异分选茄子种子。对不同电场强度及不同区域茄子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及电导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VEF能够分选茄子种子,并提高茄子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生长势。
陈建中,胡建芳,杜慧玲,王玉国[9](2015)在《番茄高压静电场处理的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高压静电场的产生及其生物效应特点出发,综述了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概述了静电场处理应用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概况,力求为利用高压静电场新技术促进番茄增产增效提供借鉴和指导。
于海霞[10](2014)在《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品质对于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而在种子的加工、储藏以及播种过程中均会对种子活力造成影响。研究表明,种子引发、磁场处理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恢复和提高种子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以番茄陈种子“东农706”为材料,研究不同方式引发、磁场处理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番茄种子前处理方法。1.使用不同引发方式对“东农706”番茄陈种子种子进行引发处理。其中水引发24h、25%PEG引发、1.5%PVA引发、100mg/L的GA3、100mg/L的NAA及3%的KCl、NH4NO3和Na2SO4引发效果最好,种子萌发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引发后,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SOD、CAT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2.采用4个场强梯度和3个时间梯度分别对番茄“东农706”进行磁场处理,结果显示2-3kGs场强下处理5-10min对种子活力有明显促进作用。3.采用高压静电场(HVEF)对番茄品种“东农706”的陈种子进行处理,测定其在不同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下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并计算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显着性影响。在7.3kV/cm、260s处理条件下得到番茄陈种子发芽势为78%。发芽率为91%、发芽指数为20.04、活力指数为19.45。4.经筛选出的磁场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后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种子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种子萌发过程中,处理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均比对照高。5.使用8种市售种衣剂对番茄品种“月光”进行包衣,通过发芽试验检测种衣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将叶霉病菌和灰霉病菌接种在混有种衣剂的PDA培养基上,观察种衣剂对两种病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由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适乐时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活力影响不大,而且对两种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静电场选种对茄子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电场选种对茄子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电晕电场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电晕放电原理及形成机制 |
1.1.2 电晕放电的分类及特点 |
1.1.3 电晕放电的应用 |
1.2 种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3 常见的物理处理法 |
1.3.1 射线处理 |
1.3.2 磁场处理 |
1.3.3 等离子体处理 |
1.3.4 高压静电场处理 |
1.4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 |
1.4.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1.4.2 电场处理对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1.4.3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4 电场处理对种子其他方面的影响 |
1.5 紫花苜蓿 |
1.5.1 紫花苜蓿简介 |
1.5.2 豆科植物种子提高亲水性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取样 |
2.3 实验装置 |
2.4 实验处理 |
2.5 药品与试剂 |
2.6 实验方法 |
2.6.1 高压电晕电场中离子风速测定 |
2.6.2 紫花苜蓿种子表观接触角测定 |
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结构观测 |
2.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计算 |
2.6.6 紫花苜蓿种子漂浮率及吸水率的测定 |
2.6.7 紫花苜蓿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测定 |
2.6.8 紫花苜蓿种子发芽试验 |
2.6.9 幼苗活性氧含量测定 |
2.6.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晕电场中离子风速率测量结果 |
3.2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表观接触角的影响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结构观测结果 |
3.4 紫花苜蓿种皮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变化 |
3.5 种皮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 |
3.6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漂浮率和吸水率的影响 |
3.7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试验的影响 |
3.7.1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3.7.2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苗高和鲜重的影响 |
3.8 高压电晕电场对紫花苜蓿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3.9 幼苗活性氧含量测定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非均匀电场与离子风对种子的生物效应 |
4.2 高压电晕电场对种子亲水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晕电场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2 种子活力提高的方法 |
1.2.3 花粉活力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单因素试验处理 |
2.2.2 正交试验处理 |
2.2.3 种子发芽试验中的相关测定 |
2.2.4 种子包衣处理 |
2.2.5 白菜花粉活力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处理结果 |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3.1.2 生长激素处理 |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
3.1.4 无机盐处理 |
3.1.5 磁场处理 |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 |
3.2 正交试验处理结果 |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3.2.2 生长激素处理 |
3.2.3 抗氧化剂(AsA)处理 |
3.2.4 无机盐处理 |
3.2.5 磁场处理 |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
3.2.7 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比较 |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3.3.1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3.4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
3.4 种子包衣处理的相关研究结果 |
3.4.1 不同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
3.4.2 不同种衣剂包衣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
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白菜种子花粉活力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白菜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研究 |
4.1.1 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 |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种子活力提高的效果 |
4.2 提高白菜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
4.3 种衣剂配方的相关研究 |
4.4 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刺榆种子萌发及幼苗耐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1.2.1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1.2.2 外源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 盐胁迫对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
1.3.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伤害 |
1.3.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伤害 |
1.4 植物耐盐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1.4.1 植物避盐机理 |
1.4.2 植物耐盐机理 |
1.5 刺榆研究现状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刺榆种子萌发的比较试验 |
2.3.2 外界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3 外源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4 不同盐类胁迫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5 盐胁迫对刺榆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系统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1 种子生理特性 |
3.1.2 光照对刺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3.1.3 温度对刺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3.1.4 水分对刺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3.1.5 沙埋深度对刺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3.2 外源激素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PEG对刺榆种子萌发影响 |
3.2.2 不同浓度GA_3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SA对刺榆种子萌发影响 |
3.3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1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3.3.2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3.3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的影响 |
3.3.4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相对盐害率的影响 |
3.4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膜透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4.1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细胞膜的影响 |
3.4.2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3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4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5.1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2 NaCl胁迫对刺榆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5.3 NaC1胁迫对刺榆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环境因子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2 外源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3 盐胁迫对刺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4 盐胁迫对刺榆幼苗膜透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1.5 盐胁迫对刺榆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 常用的物理处理法 |
1.3 电晕场处理法 |
1.4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 |
1.4.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1.4.2 电场处理对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1.4.3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3.1 电场处理对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1.4.3.2 电场处理对种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处理条件的筛选与建模优化 |
2.2.1.1 处理条件的范围选择 |
2.2.1.2 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
2.2.1.3 处理条件的建模优化 |
2.2.2 生长机制分析 |
2.2.2.1 常温下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2.2 低温胁迫下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3 生理机制分析 |
2.2.3.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3.2 生理机制的分析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电晕场处理种子的方法 |
2.3.2 标准发芽试验 |
2.3.2.1 低温发芽试验 |
2.3.3 电导率的测定 |
2.3.4 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2.3.4.1 测定所选试剂与测定萌发时间 |
2.3.4.2 CAT活性测定 |
2.3.4.2.1 CAT活性计算 |
2.3.4.3 POD活性测定 |
2.3.4.3.1 POD活性计算 |
2.3.4.4 SOD活性测定 |
2.3.4.4.1 SOD活性计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3.1.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 |
3.1.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优化 |
3.1.2.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交互验证 |
3.1.2.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
3.1.3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模型优化 |
3.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1.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2.1.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1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2.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3.2.3.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3.2.3.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保护酶的影响 |
3.2.3.2.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CAT的影响 |
3.2.3.2.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POD的影响 |
3.2.3.2.3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SOD的影响 |
3.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1.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3.1.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1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3.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3.3.3.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3.3.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保护酶的影响 |
3.3.3.2.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CAT的影响 |
3.3.3.2.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POD的影响 |
3.3.3.2.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SOD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4.2 电晕场处理对不同活力等级的种子表现出的效应不同 |
4.3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5.2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5.3 电晕场处理后种子的抗低温特效 |
5.4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茄子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子活力及影响因素 |
1.2.2 种子引发技术研究进展 |
1.2.3 磁场处理种子研究进展 |
1.2.4 电场处理种子研究进展 |
1.2.5 种衣剂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
1.4.1 处理茄子种子技术路线 |
1.4.2 包衣茄子种子活力测定和抑菌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菌种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单因素处理 |
2.2.2 正交处理 |
2.2.3 茄子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
2.2.4 不同种衣剂对茄子杀菌效果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处理 |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3.1.2 生长激素处理 |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
3.1.4 无机盐处理 |
3.1.5 磁场处理 |
3.1.6 电场处理 |
3.2 正交处理 |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3.2.2 生长激素处理 |
3.2.3 抗氧化剂处理 |
3.2.4 无机盐处理 |
3.2.5 磁场处理 |
3.2.6 电场处理 |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变化 |
3.3.1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3.2 丙二醛含量变化 |
3.3.3 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3.4 种衣剂配方研究 |
3.4.1 茄子种衣剂配方研究 |
3.4.2 配置种衣剂的杀菌效果试验 |
4 讨论 |
4.1 提高茄子种子活力的方法 |
4.2 种子引发提高种子活力的机理 |
4.3 生理生化指标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子活力 |
1.2.2 影响种子活力因素 |
1.2.3 种子老化机理 |
1.2.4 提高种子活力方法 |
1.2.5 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
1.4.1 处理辣椒种子技术路线 |
1.4.2 包衣辣椒种子抑菌试验和活力测定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单因素试验方法 |
2.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2.2.2 生长激素处理 |
2.2.3 抗氧化剂处理 |
2.2.4 无机盐处理 |
2.2.5 磁场处理 |
2.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
2.2.7 种子发芽及发芽指标的测定 |
2.3 正交试验方法 |
2.3.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
2.3.2 生长激素处理 |
2.3.3 抗氧化剂处理 |
2.3.4 无机盐处理 |
2.3.5 磁场处理 |
2.3.6 高压静电场处理 |
2.3.7 种子发芽及发芽指标的测定 |
2.3.8 方法间多重比较 |
2.4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变化 |
2.4.1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4.2 丙二醛含量测定 |
2.4.3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测定 |
2.5 辣椒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
2.5.1 六种配方种衣剂抑菌试验的研究 |
2.5.2 不同配方种衣剂处理种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处理 |
3.1.1 渗透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生长激素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5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 正交试验 |
3.2.1 渗透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生长激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5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3.2.7 提高种子活力方法比较 |
3.3 辣椒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 |
3.3.1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3.2 丙二醛含量变化 |
3.3.3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
3.4 辣椒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
3.4.1 不同配方种衣剂对菌的防治效果 |
3.4.2 种衣剂对辣椒种子活力影响 |
4 讨论 |
4.1 种子活力的评价 |
4.2 种子活力提高的可行性 |
4.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对辣椒种子活力影响 |
4.2.2 植物激素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4.2.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4.2.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4.2.5 磁场与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
4.3 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 |
4.3.1 贮藏物质与种子活力 |
4.3.2 膜脂过氧化与种子活力 |
4.3.3 酶类与种子活力 |
4.4 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种子电场处理研究进展 |
1.1.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1.2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2 水稻种子精选分级研究进展 |
1.3 种子介电分选 |
1.3.1 介电分选的机理 |
1.3.2 介电分选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电晕场处理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电晕场处理对N两优华占(2015年)种子活力的影响 |
2.3.2 电晕场优化处理对不同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2.3.3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2.3.4 电晕场处理种子后对其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2.3.5 电晕场处理种子后对其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3.6 电晕场处理种子后对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3.7 电晕场处理种子后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盐水比重分级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不同电压介电分选对N两优华占(2015年)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3 优化电压条件下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4 电晕场+介电分选对不同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全文总结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4.1 全文总结 |
4.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分选型高压静电场对茄子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VEF对茄子种子的分选作用 |
2.2 HVEF对茄种子发芽的影响 |
2.3 HVEF对茄子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2.4 HVEF对茄子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2.5 HVEF对幼苗形态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9)番茄高压静电场处理的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压静电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
1.1 高压静电场的产生 |
1.2 高压静电场生物效应特点 |
1.3 高压静电场在物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1.4 高压静电场作用机理研究 |
2 番茄电场处理生物效应研究概况 |
2.1 利用电场处理使番茄保鲜和易于贮藏 |
2.2 利用电场技术选种 ,促 进番茄种子发芽 、苗期生长和增产 |
2.3 利用电场技术开展杀菌方面的研究 |
3 小结 |
(10)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磁场处理种子的研究进展 |
1.2.3 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的研究进展 |
1.2.4 种衣剂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菌种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子引发效果的研究 |
2.2.2 磁场处理技术研究 |
2.2.3 高压静电场处理技术研究 |
2.2.4 不同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杀菌效果研究 |
2.2.5 种子发芽特性测定 |
2.2.6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1 水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高分子渗透剂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3 生长激素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4 无机盐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5 引发提高种子活力比较 |
3.2 引发番茄陈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
3.2.1 不同处理方法种子电导率的比较 |
3.2.2 不同处理方法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2.3 不同处理方法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4 不同处理方法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3 磁场对番茄陈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1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磁场处理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3.4 电场对番茄陈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1 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4.2 高压静电场处理提高种子活力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3.5 种衣剂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带菌率的影响 |
3.5.1 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3.5.2 种衣剂对番茄叶霉病及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4 讨论 |
4.1 提高番茄陈种子活力的方法 |
4.2 种子处理提高番茄种子活力的机理 |
4.2.1 种子处理对膜功能的修复 |
4.2.2 种子处理降低膜脂过氧化 |
4.2.3 种子处理与储藏物质的过氧化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静电场选种对茄子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电晕电场处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栾欣昱.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2]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D]. 由晓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刺榆种子萌发及幼苗耐盐性研究[D]. 杨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D]. 廉舒淼.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茄子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肖迪.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姚美妮.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7]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D]. 庞嘉.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8]分选型高压静电场对茄子种子发芽的影响[J]. 李晓静,徐俊彩,刘杰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9]番茄高压静电场处理的生物效应研究[J]. 陈建中,胡建芳,杜慧玲,王玉国.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1)
- [10]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于海霞.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