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与生化特点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刘莉丹,刘晏[2](2021)在《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保肝抗炎药物和胰岛素抵抗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但依然存在副作用明显、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然而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该文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及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张旭,胡振斌,徐昆,李瑛[3](2021)在《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有:内治法、内外联合治法、内治法联合运动疗法等。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治疗方案大多结合医家自身经验制定,证型不统一,缺乏规范性,疗效机制不明确。今后,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探求发病机制,挖掘诊疗新思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探索导引、膏摩、吐纳等治法;探索针药并用、运动疗法干预的联合治疗方案。并规范诊疗方案,形成疗效评估体系,统一疗效标准,深入疗效机制的研究。
缪文茹[4](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王钰萌[5](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证型规律及相关指标的特点,并与单纯NAFLD患者进行比较,观察NAFLD合并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特征,为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肝胆科门诊治疗的NAFLD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NAFLD组和NAFLD+T2DM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静脉血糖、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HDL-C、LDL-C)、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参照2017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这5个证型,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脂肪肝严重程度,以及在不同脂肪肝严重程度下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证型规律、病因病机和相关指标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组152例,NAFLD+T2DM组155例。(1)NAFLD组与NAFLD+T2DM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职业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脂肪肝严重程度对比(P<0.05):NAFLD组轻度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本组的56.6%;中度脂肪肝占本组的37.5%;重度脂肪肝比例最低,占本组的5.9%。NAFLD+T2DM组轻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减少,占本组总数的45.8%;中、重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增多,分别占本组的43.2%和11.0%。(3)轻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0.7%)>痰浊内停(22.1%)>湿热蕴结(16.3%)>痰瘀互结(11.6%)>脾肾两虚(9.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湿热蕴结(32.4%)>痰浊内停(21.1%)>肝郁脾虚(19.7%)>痰瘀互结(15.5%)>脾肾两虚(11.3%)。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H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LDL-C、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均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4)中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2.1%)>痰浊内停(24.6%)>湿热蕴结(17.5%)>痰瘀互结(10.5%)>脾肾两虚(5.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痰浊内停(49.3%)>湿热蕴结(19.4%)=痰瘀互结(19.4%)>肝郁脾虚(7.5%)>脾肾两虚(4.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L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HDL-C和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LDL-C均高于NAFLD组。(5)重度脂肪肝患者中,两组间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ST、HDL-C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GGT、TC、TG、LDL-C和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ST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结论:1从中医普遍结果中可见,NAFLD+T2DM组较NAFLD组病情更重。1.1轻度NAFLD组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轻度NAFLD+T2DM组以“内热”为主要的病机交结,从而湿热之邪更重。1.2中度NAFLD组仍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在证型演变上较轻度NAFLD组未见明显差异;中度NAFLD+T2DM组以痰浊内停为主要病机特点,由于脾胃功能更严重失调,导致痰浊等病理产物生成更多,在证型的演变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3重度脂肪肝阶段未发现两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2从西医角度来看,不论脂肪肝严重程度从轻到重,NAFLD+T2DM组相比于NAFLD组的肝功受损和血脂异常情况都更为严重。当NAFLD与T2DM同时发病,相较于其中之一单独发病时,肝细胞损伤及血脂紊乱将更为严重。
蔡秀媛[6](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探讨NAFLD各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型的科学内涵,为中西医结合诊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1,2]的NAFLD患者共21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测定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均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BChE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等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关系。结果:(1)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84例(38.9%)>痰浊内阻证52例(24.1%)=湿热蕴结证52例(24.1%)>痰瘀互结证28例(13%),以肝郁脾虚证最多。(2)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痰瘀互结证[9.42(8.24,10.82)]分别与湿热蕴结证[12.23(11.17,13)]、痰浊内阻证[12.43(11.02,13.8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郁脾虚[10.14(9.29,10.97)]中分别与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两两比较,血清B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提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中血清BCh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血清BChE水平在年龄各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青年组(11.47±1.92)与中年组(10.74±2.04)、老年组(9.90±1.8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ChE水平分布:青年组BChE水平高于中、老年组。(4)血清BChE水平与CAP值(r=0.238,P=0.000)之间呈正相关。(5)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轻中重度)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42,P=0.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轻度脂肪肝[10.27(9.59,11.04)]分别与中度[11.22(10.09,12.70)]、重度[12.70(11.08,1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中度脂肪肝与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中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6)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TC、TG、GGT、HOMA-IR、UA水平(r值分别为0.275、0.268、0.159、0.383、0.212、0.146、0.155,P<0.05)呈正相关。结论:1.NAFLD患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性,具体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可在一定程度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2.血清BChE水平与肝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血清BChE水平随着肝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评估NAFLD肝脏脂肪变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BChE水平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NAFLD脂代谢紊乱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垚昱[7](2021)在《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NAFLD患者进行评估、干预、管理。观察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痰湿质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医健康管理组和西医治疗组。中医健康管理组实施以中药复方(皂术二陈方)配合耳穴贴压(肝、脾、胃、肾、三焦)结合药膳(薏米山药莲子粉)的管理方案,西医治疗组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保肝治疗,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指导,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LDL-C、HDL-C)、BMI、CAP、LSM、肝脏B超、痰湿体质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中医健康管理组和西医治疗组各有38例痰湿质NAFLD患者完成了全部的疗程。中医健康管理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ALT、AST、GGT、TC、TG、HDL-C、BMI、CAP、LSM、痰湿体质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ALT、AST、GGT、TC、TG、HDL-C、BMI、CAP、LSM数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湿体质积分数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LDL-C、HDL-C)、CAP、LSM、生活质量评分、痰湿体质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中医健康管理组总有效率为92.11%,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健康管理组TC、CAP、生活质量评分、痰湿体质积分数值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LT、AST、GGT、TG、LDL-C、HDL-C、BMI、LSM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24周的干预后,中医健康管理组肝功能、血脂、BMI、CAP、LSM、痰湿体质、生活质量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11%,并且在TC、CAP、生活质量、痰湿体质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降低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胆固醇水平,对患者的体质、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是更好的治疗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朱熠文[8](2021)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其不同中医体质分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学特征差异,以便为今后的临床诊治、预防及调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黄贝岭分院体检中心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61例样本资料,其中符合非肥胖型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137例,符合肥胖型NAFLD患者的对照组124例。本课题将遵循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模式进行临床研究,在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编纂的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非肥胖型NAFLD及肥胖型NAFLD进行体质类型辨识,并比较两者之间的体质差异;并拟尝试探析出非肥胖型NAFLD各体质类型在相关发病因素(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上的差异。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6.0,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描述,依据统计条件可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C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则以频率及百分比描述,采用多种卡方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共纳入137例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性53例(38.7%),女性84例(61.3%);年龄范围在35~75岁之间,中年患者63例(46.0%),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74例(54.0%);该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共128例(93.43%),而中重度脂肪肝仅9例(6.57%),且本病常不同程度的合并或者存在其他肝外异常表现,其中合并腹型肥胖48例(35.04%),存在低密度脂蛋白异常61例(44.53%)的,合并高血压72例(52.55%)以上,合并高尿酸血症78例(56.93%),合并空腹血糖异常82例(59.8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82例(59.85%),合并高甘油三酯血脂92例(67.15%)。2.NAF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均有其特殊的体质分布规律,但都以偏颇体质为主。(1)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湿热质(32,23.4%)>气虚质(29,21.2%)>痰湿质(25,18.2%)>阴虚质(18,13.1%)>平和质(17,12.4%)>阳虚质(8,5.8%)>瘀血质(4,2.9%)>特禀质(2,1.5%)=气郁质(2,1.5%);(2)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50,40.3%)>湿热质(17,13.7%)>气虚质(15,12.1%)>平和质(14,11.3%)>阴虚质(12,9.7%)>瘀血质(7,5.6%)>阳虚质(6,4.8%)>气郁质(2,1.6%)>特禀质(1,0.8%)。3.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及影响因素与中医体学的关系:在脂肪肝程度分级上,痰湿质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中重度程度明显高于轻度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因子上,(1)湿热质的男性患病率较女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湿热质在中年期较老年及老年前期具有更高的患病率,气虚质、阴虚质在老年及老年前期较中年期有更高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湿热质的腰围在周径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同比平和质在腰围的周径上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在SBP明显高于平和质,DBP同比湿热质、气虚质数值也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湿热质在RBC、HGB、HCT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在FBG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其中湿热质还明显高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在TG水平分布上高于平和质,且痰湿质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痰湿质在TC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在LDL-C水平分布上高于气虚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湿热质在ALT水平分布上高于“其他体质”;湿热质、痰湿质在SUA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和“其他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re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肥胖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其自然病程的形成包含多种危险因素,其中性别、年龄、腰围、代谢综合征及高尿酸血症可能在该病的形成中更加密切;2.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传统性NAFLD相比具有其特殊的体质趋向性,以偏颇病理体质为主,其中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是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3.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有着诸多内在的联系。在脂肪肝程度的分级上:痰湿质在中重度脂肪肝中具有更高的罹患性;在各相关因子的表达上:(1)性别:湿热质多发于男性;(2)年龄:湿热质多发于中年患者,气虚质、阴虚质多发于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3)腰围: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腹型肥胖;(4)血压: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血压异常;(5)血常规:湿热质更易出现RBC、HGB、HCT比例升高;(6)血糖及血脂: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FBG异常;痰湿质更易出现TG、TC、LDL-C异常;(7)肝肾功能:湿热质更易出现ALT比例升高;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SUA水平异常。
刘龙辉[9](2021)在《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疗效,明确其有效性,为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提供有效验方。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和脾胃病房收集的66例痰瘀互结型NAFLD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化瘀消脂方、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观察治疗前后3个月的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HDL-C)、腹部B超和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等指标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收集的66例患者中,共脱落6例,最终收集60例,每组30例。(2)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和GGT均改善,两组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改善血脂水平上,两组TC、TG下降,HDL-C上升。两组TC、TG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DL-C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改善腹部B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经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改善CAP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BMI中,两组BMI值均减小,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研究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安全性良好。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的对照研究,通过观察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BMI、CAP和中医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显示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疗效显着。
刘倩倩[10](2021)在《miR-182、miR-183-5p和miR-96-5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也叫做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可加重代谢紊乱,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因此,早期发现NAFLD是避免并发症不良影响的关键。本研究旨在识别micro RNA(miRNA),以助于对NAFLD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把实验大鼠的肝脏取出,作为本次实验的标本,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然后切取大鼠肝组织并使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使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手段,对大鼠肝脏组织中miR-182、miR-183-5p和miR-96-5p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2.临床实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选取生活习惯正常的健康人群和NAFLD患者进行对比,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收集研究对象血清,用q 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82、miR-183-5p和miR-96-5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动物实验1.各组实验大鼠的重量、实验大鼠的肝脏湿重、实验大鼠在未进食情况下的血糖数值、大鼠肝脏TG含量的比较高脂组(HFD)大鼠体重、肝湿重高于对照组(ND)(P<0.05)。TG含量在HFD组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中的实验鼠未进食情况下的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2.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HE染色:ND组肝组织健康情况良好,没有出现细胞发生炎症情况,也没有出现肝组织内脂肪发生病变。与之相比,HFD组肝脏情况就发生病变,病变肝细胞气球样变肿大,且间质组织中出现均匀一致、没有结构、半透明状态的蛋白质蓄积,肝小叶功能混乱,小叶内也有大量细胞出现炎症。油红O染色:ND组未见明显脂滴积累,HFD组可见大量脂滴积累。3.各组大鼠肝脏miRNA的表达与ND组比,HFD组肝脏中miR-182、miR-183-5p、miR-96-5p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实验1.基本数据的比较获得了10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参与者(50名男性,50名女性)的数据。分为对照组(Norma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AFLD),收集以下指标进行比较:身体体脂指数,也就是常见的BMI指数;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尿酸(Uric acid,UA)、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通过和健康组进行对照比较,可以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BMI(P<0.05)、DBP(P<0.05)较高,NAFLD患者的血清中AST(P<0.05)、ALT(P<0.01)、TG(P<0.01)、LDL(P<0.05)、UA(P<0.01)显着升高,HDL(P<0.01)显着降低。2.血清micro RNA测定结果与Normal相比,miR-18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NAFLD)的表达明显下降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ormal组相比,miR-183-5p在NAFLD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ormal组相比,miR-96-5p在NAFLD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高果糖饮食可以诱导大鼠肝脏脂肪变性。2.miR-182、miR-183-5p、miR-96-5p在脂肪肝组的大鼠肝脏中表达显着降低。3.miR-182、miR-183-5p、miR-96-5p在NAFLD患者的血清中表达显着降低,血清中miR-182、miR-183-5p、miR-96-5p可能成为筛查NAFLD新的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二、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与生化特点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与生化特点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2)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探讨 |
1.1 病因以湿盛为主 |
1.2 病机以脾虚为首 |
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探讨 |
3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
3.1 健脾清热利湿 |
3.2 疏肝健脾,化痰利湿 |
3.3 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
3.4 健脾利湿补肾 |
3.5 健脾利湿外治法 |
4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研究进展 |
4.1 单味中药 |
4.2 中药复方 |
5 总结 |
(3)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辨证论治 |
4.1 内治法 |
4.2 内外联合治法 |
4.3 内治法联合运动疗法 |
4.4 其他疗法 |
5 总结 |
(4)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2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3 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登记表 |
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
2.2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三项 |
4 排除标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NAFLD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1.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NAFLD患者血清BCh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3 NAFLD患者血清BChE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 |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关系 |
3.2 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关系 |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
3.4 血清BChE水平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相关研究 |
4.1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
4.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WHR关系 |
4.3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
4.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5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关系 |
4.6 NAFLD中医证型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NAFLD发病机制 |
1.1 痰湿内生,津液代谢障碍是中医主要的病因病机 |
1.2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
1.3 脂代谢紊乱与中医津液代谢障碍理论相关 |
2 血清BChE与NAFLD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
2.1 胆碱酯酶的分类及分布 |
2.2 血清BChE的结构 |
2.3 血清BChE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变化与NAFLD中不同 |
2.4 血清BChE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 |
3 本课题研究结果 |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3.2 血清BChE与GGT的关系 |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
3.4 血清BChE与肝脂肪变关系 |
4 NAFLD不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
4.1 NAFL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2 NAFL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
4.3 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关系 |
4.4 NAFLD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
4.5 血清BChE水平与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
5.1 存在不足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病例脱落原因 |
8 脱落病例的处理 |
9 研究内容 |
10 观察指标 |
11 疗效评价标准 |
12 指标观察时间点 |
13 不良反应评价 |
14 统计学 |
研究结果 |
1 中医健康管理组、西医治疗组基线比较 |
2 中医健康管理组、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
2 NAFLD中西医研究进展 |
3 中医健康管理组方案制定依据 |
4 西医对照组方案制定依据 |
5 饮食运动宣教方案制定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非肥胖型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念 |
1.2 人群特点 |
1.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4 诊断评估 |
1.5 治疗进展 |
2.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中医体质学研究 |
2.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与发病的关系 |
2.2 中医体质学的判断标准及应用 |
2.3 中医体质学的分型及与证的关系 |
2.4 中医体质学的治疗及预防概括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1.6 调查内容 |
1.7 调查方法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基本情况 |
2.2 两组脂肪肝一般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
2.3 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2.4 非肥胖型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3.讨论 |
3.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可分性 |
3.2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病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1 NAFLD的认识过程及分类 |
1.1.2 NAFLD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4 NAFLD的临床表现 |
1.1.5 NAFLD的治疗 |
1.1.6 现代医学治疗NAFLD的不足与展望 |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现状 |
1.2.1 NAFLD的中医病名认识过程 |
1.2.2 NAFLD的病因病机 |
1.2.3 NAFLD的辨证分型 |
1.2.4 NAFLD的辨证论治 |
1.2.5 NAFLD的中医特色治疗 |
1.3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 |
2.1.3 中医诊断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1.7 终止试验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治疗 |
2.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
2.3.1 一般特征指标 |
2.3.2 安全评价 |
2.3.3 疗效性指标 |
2.3.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2.3.5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
2.3.6 腹部 B 超疗效评价 |
2.3.7 肝脏脂肪含量测定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5.1 病例入组情况 |
2.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5.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5.4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 |
2.5.5 治疗前两组血脂比较 |
2.5.6 治疗前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
2.5.7 治疗前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分度比较 |
2.5.8 治疗前两组 BMI 比较 |
2.6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6.1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6.2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比较 |
2.6.3 治疗后两组血脂(TC、TG、HDL-C)比较 |
2.6.4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
2.6.5 治疗后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
2.6.6 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比较 |
2.6.7 治疗后两组 BMI 比较 |
2.6.8 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析 |
2.7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立题背景 |
3.1.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3 化瘀消脂方的方药分析 |
3.1.4 现代药理研究 |
3.1.5 临床疗效分析 |
3.2 结论 |
3.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miR-182、miR-183-5p和miR-96-5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122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组名单 |
个人简历 |
四、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与生化特点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 刘莉丹,刘晏. 中成药, 2021(09)
- [3]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J]. 张旭,胡振斌,徐昆,李瑛. 河南中医, 2021(09)
- [4]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王钰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D]. 蔡秀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D]. 刘垚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D]. 朱熠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刘龙辉. 河北大学, 2021(09)
- [10]miR-182、miR-183-5p和miR-96-5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D]. 刘倩倩.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标签:脂肪肝论文; 中医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湿热质论文; 痰湿体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