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振动杀虫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

频率振动杀虫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

一、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生产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赵景,蔡万伦,沈栎阳,朱宏远,蒲雷,谢美琦,邹玉兰,华红霞[1](2022)在《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低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推广和应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分别从生态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和应急精准化学防治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生态工程控制技术、扇吸式诱虫灯和适用于稻田的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区域性和特色性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将进一步发挥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减量使用和水稻绿色生产中的作用。

姜文凤[2](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王克臻[3](2021)在《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在南方竹产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竹林经营重利用开发,轻管理保护,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竹林害虫日益猖獗,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雷竹林害虫,本试验选用6种不同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试验,光源分别为3种紫外光波长365 nm(A号灯)、380 nm(B号灯)、395 nm(C号灯)和3种可见光波长420 nm(D号灯)、460 nm(E号灯)、520 nm(F号灯),以期明确雷竹林灯诱昆虫种类及组成,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确定不同光源对雷竹林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研究主要害虫的上灯节律,探究雷竹林中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科学使用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共灯诱92天,所诱昆虫杀虫灯诱集的昆虫涉及11目53科120种,总诱虫量76314头,鉴定到种的24399头。从各目灯诱总诱虫量来看,试验期间灯诱昆虫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半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次之,直翅目、螳螂目、脉翅目、广翅目、蜻蜓目和等翅目昆虫数量相对较少。灯诱主要竹笋害虫共4种,包括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淡竹笋夜蛾Kumasia kumaso、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沟胸重脊叩甲Chiagosnius sulcicollis;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共6种,包括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黄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eumormorphalis、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和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共2种,竹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竹宽缘伊蝽Aeneria pinchii。2.4种灯诱主要竹笋害虫的高峰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6种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其高峰期有较大重叠,均在7月份;2种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7月中下旬。综上所述,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雷竹林主要害虫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害虫最关键的时期。3.竹织叶野螟、赭翅双叉端环野螟在昼夜节律观察中的上灯高峰期相近,其上灯高峰期在20:00-22:00有较大重叠,两色绿刺蛾在00:00-02:00诱虫量最多。因此,对于这3种害虫在对应时间段开灯防治,具有较高的诱虫效率,同时达到节约防治成本,是开灯诱杀的最佳时间段。4.6种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中,使用395nm(C号灯)防治雷竹林主要害虫效果最好,该灯不仅对筛胸梳爪叩甲、沟胸重脊叩甲等鞘翅目害虫和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而且对鳞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综合防治能力较强。此外,365 nm(A号灯)对竹林鳞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适用于竹笋夜蛾、竹织叶野螟、二色绿刺蛾等鳞翅目害虫为害严重的竹林。520 nm(F号灯)对膜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最好,同时对半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适用于膜翅目及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为害严重的竹林。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4](2020)在《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着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着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着。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着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着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着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贾娜[5](2020)在《冀中南葡萄害虫趋色趋光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近年害虫有加重趋势。葡萄害虫长期依靠化学防治,直接威胁到食品、环境安全及人身健康。粘虫板和诱虫灯作为害虫防治的物理手段,因其防治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但粘虫板和诱虫灯对害虫及天敌的选择性较弱,不利于天敌的保护。本研究采用粘虫板和灯光诱集的方法,对葡萄园昆虫进行了调查和监测,明确了优势害虫种类以及其最佳防控时期,优化了粘虫板和杀虫灯对葡萄害虫的诱杀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鲜食和酿酒葡萄园区悬挂粘虫板,累计两年数据共诱集到昆虫7目31科43种,明确了主要害虫是烟蓟马和桃蚜,主要天敌是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和大灰食蚜蝇,同时对主要害虫进行了种群动态监测。在整个生长季节,共出现两次发生高峰。烟蓟马的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桃蚜的发生高期为5月初至5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两种害虫在鲜食和酿酒葡萄园区分别表现出一致的变化。建议在两次高峰期前7d悬挂色板诱集,可根据当地预测预报结果对悬挂时间进行调整。2、8种颜色粘虫板对昆虫的诱集试验表明,蓟马对蓝板、紫板和白板的趋性显着,蚜虫和叶蝉对黄板的趋性强,但黄板和蓝板对天敌昆虫的杀伤较大。黄板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诱杀效果明显,占诱集天敌总量的50.1%;蓝板对黑带食蚜蝇和大灰食蚜蝇的诱杀严重,诱集到的食蚜蝇数量占天敌昆虫总量的75.8%。3、从7种黄蓝组合板中筛选出组合板V(即为5cm×5cm的小方格),其对葡萄害虫诱集效果较好。两年的数据均表明组合板V诱集到的蚜虫和叶蝉的数量与黄板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能够替代黄板;而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诱集效果显着低于黄板,诱集量比黄板的数量少44.3%。2019年的数据表明,组合板V诱集到的蓟马数量与蓝板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能够替代蓝板。2020年的数据表明,组合板V诱集到的蓟马数量与蓝板存在显着性差异,是蓝板诱集数量的61.7%;而对黑带食蚜蝇和大灰食蚜蝇的诱集效果显着低于蓝板,诱集量比蓝板的数量少70.8%。根据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建议组合板V悬挂时间为4月底至6月下旬,8月初至9月下旬。4、通过在鲜食和酿酒葡萄区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累计两年数据共诱集到趋光昆虫7目33科61种。2019年在鲜食和酿酒葡萄园区诱集到的金龟子(铜绿丽金龟、福婆鳃金龟、黑绒鳃金龟)数量分别为4062头和3686头,占诱集总量的45.7%和44.9%;2020年诱集到的数量分别为4300头和4081头,占比为43.6%和41.6%,明确了金龟子是葡萄园内的主要趋光害虫类群,盛发期是6月中旬至7月下旬。5、根据金龟子和天敌昆虫夜间活动节律,建立了 21:00-22:00关灯1h的灯诱模式。该时段诱集到的天敌数量较多而金龟子数量较少,在鲜食葡萄灯控区诱集到的天敌数量占夜间天敌总量的39.4%,金龟子占夜间诱集金龟总量的16.8%;酿酒葡萄灯控区占比为27.6%和8.7%。验证性试验表明,杀虫灯在关灯1h模式和正常开灯模式下诱集到的金龟子数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但诱集到的天敌数量在鲜食和酿酒葡萄灯控区分别减少27.8%和21.4%,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该灯诱模式既能达到对害虫的诱集效果,又能减少对天敌的影响,优化了灯光精准诱杀技术。

杨现明,陆宴辉,梁革梅[6](2020)在《昆虫趋光行为及灯光诱杀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种昆虫具有趋光习性,基此开发灯光诱杀技术进行害虫防治。我国诱虫灯装备发展经历了白炽灯、黑光灯、双波灯、频振式杀虫灯等阶段。但以上杀虫灯光谱范围较宽,选择性差,易杀伤天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相较传统光源具有多种优点:亮度较高、能源消耗少、波长范围窄等。LED灯作为诱虫光源可有效减少对天敌昆虫的误杀,成为目前最佳的诱虫光源。因此,LED诱虫灯在害虫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刘红菊,张正洪,陈爱芳,普智萍,孙雷,杨志远[7](2020)在《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为了客观评价自动清虫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开展了比昂自动清虫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与普通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比昂自动清虫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普通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

刘振兴[8](2019)在《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昆虫趋光行为是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趋光行为进行灯光诱杀害虫是物理防治的重要手段。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同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两个物种,诱虫灯对两物种的诱集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但至今有关二者趋光行为的差异还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比较了两物种的趋光行为差异;研究了复眼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异同;构建了头部比较转录组,鉴定并分析了两物种中视蛋白基因的种类与数量;结合RT-Q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分析了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丰度、部位和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和棉铃虫成虫趋光特性比较(1)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反应率存在差异。在14种波长(365660 nm)下,趋光率雌性粘虫(19%45%)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29%59%),雄性粘虫(14%34%)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24%57%);负趋光率雌性粘虫(10%34%)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0%10%),雄性粘虫(11%22%)均显着高于雄性棉铃虫(1%7%)。365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53%)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35%),520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46%)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64%);480、500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雄性粘虫(34%、31%)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52%、48%)。(2)粘虫和棉铃虫的敏感波峰存在差异。雌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420、480、600和660 nm,雌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80和520 nm;雄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380、455、570和660 nm,雄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45、480、570、600和660 nm。(3)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节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在400、59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分别呈逐渐上升趋势和先升后降趋势,而雌性棉铃虫的趋光率在两种波长下变化平缓;雌性粘虫在480、50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棉铃虫在两种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雄性粘虫在570、590、600、630、66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雄性棉铃虫在相应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另外,相比于棉铃虫,粘虫的负趋光率在暗期均具有逐渐上升趋势。2.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粘虫和棉铃虫的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均有差异。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粘虫复眼表面覆盖的感觉毛的长度(132.26μm)和直径(2.98μm)均显着大于棉铃虫复眼的感觉毛长度(6.41μm)和直径(0.63μm);粘虫的小眼个数(6704)显着大于棉铃虫的小眼个数(5532),而粘虫的眼宽/体长(0.088)显着小于棉铃虫(0.092)。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粘虫中角膜层数(19层)显着小于棉铃虫(25层);粘虫复眼的曲率半径(720.09μm)显着大于棉铃虫的曲率半径(649.79μm);二者在屈光器长度、角膜曲率半径、角膜中心厚度、视杆长度和透明带宽度等方面略有差异。与粘虫相比,光期棉铃虫复眼色素颗粒的分布区域更窄,暗期更靠近角膜。3.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对粘虫和棉铃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156254和124960个Unigenes,平均长度分别为416bp和426bp,其中分别有34457(22.05%)个和36000(28.80%)个得到注释。GO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均有22949个Unigenes得到GO注释,分别占其Unigenes个数的14.69%和18.37%。KOG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9794(6.27%)和10437(8.35)个预测蛋白归属于26个功能类别。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7976(5.10%)和8996(7.20%)个序列的预测蛋白分别归属到277和283个信号通路。在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分别鉴定得到8个和7个视蛋白基因,其中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鉴定出的UV视蛋白基因分别为3个和1个,棉铃虫还特有1个Pteropsin视蛋白基因。两物种间同类视蛋白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均较高(>89%),但特定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通过FPKM值的分析表明,粘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176)显着小于棉铃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87)。4.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粘虫头部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有显着的昼夜节律,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昼夜节律但没有显着差异。两物种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表达量的比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98.31倍和39.68倍;而雌性棉铃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8.37和10.77倍;雄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67.73和35.36倍;而雄性粘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14.20和15.46倍。在3个视蛋白基因中,粘虫头部中MS-uv的表达量最低,而棉铃虫头部中HA-bl的表达量最低。5.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棉铃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量,在光期雌虫明显高于雄虫,在暗期雌虫明显小于雄虫。但粘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量在光期和暗期均无性别差异。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在光期时,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在视杆细胞中均匀分布表达,而在暗期则集中于视杆细胞远心端表达。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研究表明,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在趋光率、敏感波长、趋光节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生理结构上比较了两物种感光器官——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二者的光受体基因——视蛋白基因数量、种类、表达量、表达模式和表达部位的差异。这些研究明确了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差异,揭示了趋光行为差异的生理结构和分子基础,为阐明昆虫趋光行为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依据昆虫趋光行为建立高效的灯光诱虫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白春明,马罡,张薇,张博,马春森[9](2018)在《葡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概述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3类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国葡萄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为更有效防治葡萄害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丁朝阳,檀根甲,罗道宏,胡长安,江俊起,唐庆峰[10](2018)在《不同光源杀虫灯对中稻田主要昆虫诱集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不同光源对中稻田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蜻蜓目等主要昆虫的诱集效果,并分析天敌与鳞翅目害虫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共诱集到中稻田昆虫6目13科,其中鳞翅目占60.57%,同翅目占22.93%,鞘翅目占7.39%,半翅目占2.77%,直翅目占6.12%,蜻蜓目占0.22%。1号灯对鳞翅目和直翅目的诱集效果最好,3号灯对同翅目的诱集效果最好,CK对鞘翅目、半翅目和蜻蜓目的诱集效果最好。

二、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生产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生产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调控技术
    1.1 抗虫水稻品种的培育与利用
    1.2 稻田系统中天敌支持植物的选择与布局
        1)越冬期生境管理。
        2)非稻田生境的利用及田埂植物选择。
        3)显花植物的配置。
    1.3 基于推拉策略的控制技术
2 农艺栽培措施
    2.1 稻田残茬处理和耕灌
    2.2 调整播期
    2.3 合理水肥管理达到水稻健身栽培
3 物理防控技术
    3.1 物理隔离育秧
    3.2 基于趋光性的诱杀技术
4 生物防治
    4.1 天敌昆虫的工厂化培育和释放
    4.2 基于化学生态学的性诱剂和食诱剂防治技术
    4.3 生物农药的利用
    4.4 稻田综合种养系统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5 应急性精准化学防治
    5.1 控制用药次数
    5.2 低毒高效对靶农药选择使用
    5.3 精准减量施药技术
6 展 望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生产概况
        1.1.1 生姜概况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1.2.2 玉米螟
        1.2.3 甜菜夜蛾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1.3.3.2 性诱剂防治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主要害虫调查
        2.3.1 地上害虫调查
        2.3.2 地下害虫调查
        2.3.3 天敌调查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4.2 试验设计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2.5.2 防治效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4 讨论
    4.1 姜田害虫动态
    4.2 绿色防控技术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4.2.3 性诱剂防治
        4.2.4 生物农药防治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雷竹研究现状
        1.1.1 雷竹产业发展概述
        1.1.2 雷竹的应用价值
        1.1.3 雷竹林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1.2 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2.1 昆虫趋光性机理研究
        1.2.2 频振式杀虫灯工作原理及特点
        1.2.3 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现状
    1.3 昆虫昼夜节律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揭示雷竹昆虫群落结构
        1.4.2 探究雷竹林主要害虫的消长动态及上灯节律
        1.4.3 筛选对雷竹林效果较好的光源
2 雷竹林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数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雷竹林灯诱鳞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2 雷竹林灯诱鞘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3 雷竹林灯诱半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4 雷竹林灯诱膜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5 雷竹林灯诱双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6 雷竹林灯诱直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7 雷竹林灯诱其他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3 小结与讨论
3 雷竹林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雷竹林竹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2 雷竹林竹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3 雷竹林竹枝竿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4 雷竹林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3 小结与讨论
4 三种灯诱主要鳞翅目昆虫上灯节律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昼夜节律观测
        4.2.2 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昼夜节律观测
        4.2.3 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昼夜节律观测
    4.3 小结与讨论
5 六种波长频振式杀虫灯对各类群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1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2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3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半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4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膜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5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双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6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雷竹林害虫诱集效果综合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调查
        1.2.2 扇吸式杀虫灯控制范围的测定
        1.2.3 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防控效果的测定
        1.2.4 扇吸式杀虫灯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诱虫谱
    2.2 扇吸式杀虫灯控制范围
    2.3 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
    2.4 扇吸式杀虫灯对鲜食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的影响
        2.4.1 田间节肢动物类群及功能群
        2.4.2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2.4.3 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
        2.4.4 节肢动物群落均匀性指数
        2.4.5 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
3 讨论

(5)冀中南葡萄害虫趋色趋光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冀中南葡萄生产现状
    1.2 葡萄害虫种类
    1.3 葡萄害虫综合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趋色、趋光防控技术研究现状
        1.4.1 粘虫板诱杀技术
        1.4.2 灯光诱杀技术
        1.4.3 趋色、趋光防控技术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趋色昆虫种类调查
        2.3.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园昆虫的诱集作用
        2.3.3 黄蓝组合板对葡萄害虫的诱集作用
        2.3.4 趋光昆虫种类调查
        2.3.5 金龟子和天敌夜间活跃时段的调查
        2.3.6 杀虫灯夜间不同开灯模式的验证性试验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趋色昆虫种类调查
        3.1.1 葡萄蓟马的种群数量变化
        3.1.2 葡萄园蚜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3.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园昆虫的诱集作用
        3.2.1 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
        3.2.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害虫的诱集效果
        3.2.3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天敌的诱集效果
    3.3 黄蓝组合板对葡萄园昆虫的诱集作用
        3.3.1 黄蓝组合板对葡萄害虫的诱集效果
        3.3.2 黄蓝组合板对天敌的诱集效果
    3.4 趋光昆虫种类调查
        3.4.1 葡萄园金龟子种群数量变化
        3.4.2 金龟子和天敌夜间活跃时段的调查
        3.4.3 杀虫灯夜间不同开灯模式的验证性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昆虫趋光行为及灯光诱杀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昆虫感光器官及趋光假说
    1.1 昆虫的感光器官
    1.2 昆虫的视蛋白
    1.3 昆虫趋光行为假说
2 昆虫趋光性行为与规律
    2.1 波长及光强影响昆虫趋光行为
    2.2 影响昆虫趋光性的生理因素
    2.3 昆虫趋光节律
3 我国杀虫灯的发展历史
4 LED杀虫灯的应用
5 展望

(7)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杀虫灯
    1.2 试验作物与对象
    1.3 试验位置及种植情况
    1.4 试验设计与安排
    1.5 调查时间及方法
2 田间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杀虫灯诱杀水稻主要害虫比较
    2.2 两种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
3 综合评价
4 问题与建议

(8)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简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昆虫的趋光行为
        2.1 波长对昆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2.2 性别对昆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2.3 影响昆虫趋光行为的其他因素
        2.4 昆虫的趋光行为节律
        2.5 昆虫趋光行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 昆虫的复眼
        3.1 复眼的结构
        3.2 复眼的结构研究
        3.3 复眼的功能研究
    4 昆虫的光受体蛋白
        4.1 视蛋白的分类
        4.2 视蛋白的功能
        4.3 视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
    5 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研究进展
        5.1 粘虫
        5.2 棉铃虫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特性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行为反应试验箱
        2.3 光源及其波长的测定
        2.4 趋光反应条件优化
        2.4.1 趋光经历的影响
        2.4.2 暗适应时间
        2.4.3 光反应时间
        2.4.4 试虫密度
        2.4.5 光强条件
        2.5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趋光反应条件优化
        3.1.1 趋光经历的影响
        3.1.2 暗适应时间
        3.1.3 光反应时间
        3.1.4 试虫密度
        3.1.5 光强条件
        3.2 粘虫在不同光波下的趋光行为
        3.2.1 雌虫的趋光行为
        3.2.2 雄虫的趋光行为
        3.2.3 粘虫雌虫和雄虫在14 种波长下的趋光反应比较
        3.2.4 粘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3.2.5 粘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3.2.6 粘虫雌、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反应比较
        3.3 棉铃虫在不同光波下的趋光行为
        3.3.1 雌虫的趋光行为
        3.3.2 雄虫的趋光行为
        3.3.3 棉铃虫雌虫和雄虫在14 种波长下的趋光反应比较
        3.3.4 棉铃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3.3.5 棉铃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3.3.6 棉铃虫雌、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反应比较
        3.4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比较
        3.4.1 雌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比较
        3.4.2 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比较
        3.4.3 粘虫和棉铃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3.4.4 粘虫和棉铃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4 讨论
        4.1 趋光反应条件
        4.2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反应差异比较
        4.2.1 趋光反应率差异比较
        4.2.2 敏感峰差异比较
        4.2.3 趋光节律差异比较
        4.3 趋光节律存在波长特异性
        4.4 趋光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4.4.1 趋光反应率的性别差异比较
        4.4.2 敏感峰的性别差异比较
        4.4.3 趋光节律的性别差异比较
第三章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仪器及设备
        2.3 扫描电镜观察
        2.4 石蜡切片观察
        2.5 透射电镜观察
        2.6 复眼的形态特征统计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外部形态结构比较
        3.2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内部显微结构比较
        3.3 复眼在光期和暗期内的色素颗粒分布比较
    4 讨论
        4.1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存在差异
        4.2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4.3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差异
第四章 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头部总RNA的提取和Total RNA样品检测
        2.4 头部c 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5 序列组装
        2.6 Unigene功能注释
        2.7 视蛋白的鉴定和进化树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测序质量与组装结果比较
        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比较分析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比较
    4 讨论
        4.1 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信息比较
        4.2 粘虫和棉铃虫的视蛋白基因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
        4.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
第五章 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样品采集
        2.4 昆虫头部RNA提取
        2.5 基因组DNA清除与反转录
        2.6 实时荧光PCR(RT-QPCR)
        2.7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功能验证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粘虫视觉基因表达模式的昼夜节律
        3.2 棉铃虫视觉基因表达模式的昼夜节律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
        3.4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不同日龄表达模式
        3.5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功能验证
    4 讨论
        4.1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
        4.2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4.3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在同日龄的表达存在差异
第六章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探针的设计
        2.4 原位杂交
    3 结果与分析
        3.1 粘虫视蛋白基因在复眼中的表达定位
        3.2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在复眼中的表达定位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原位杂交比较
    4 讨论
        4.1 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部位具有昼夜差异
        4.2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存在雌雄差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葡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防治
    1.1 对引入的苗木加强检疫
    1.2、清洁田园。休眠期结合冬剪, 剪除虫枝, 刮剥老枯皮, 清
2 物理防治
    2.1 杀虫灯在葡萄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2.2 色板在葡萄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2.3 诱剂或驱避剂在葡萄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 生物防治
    3.1 性诱剂诱杀
    3.2 生物源农药
4 展望

(10)不同光源杀虫灯对中稻田主要昆虫诱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源对中稻田主要节肢动物的诱集效果
    2.2 中稻田主要节肢动物的主要上灯节律
    2.3 中稻田鳞翅目类害虫及其天敌消长规律研究
3 讨论

四、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生产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赵景,蔡万伦,沈栎阳,朱宏远,蒲雷,谢美琦,邹玉兰,华红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姜文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克臻.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6)
  • [5]冀中南葡萄害虫趋色趋光防控技术研究[D]. 贾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昆虫趋光行为及灯光诱杀技术[J]. 杨现明,陆宴辉,梁革梅. 照明工程学报, 2020(05)
  • [7]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J]. 刘红菊,张正洪,陈爱芳,普智萍,孙雷,杨志远.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4)
  • [8]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D]. 刘振兴.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葡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 白春明,马罡,张薇,张博,马春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0)
  • [10]不同光源杀虫灯对中稻田主要昆虫诱集作用[J]. 丁朝阳,檀根甲,罗道宏,胡长安,江俊起,唐庆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05)

标签:;  ;  ;  ;  ;  

频率振动杀虫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