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论文文献综述)
尹乔乔[1](2020)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CHB患者TDF初治与经治的疗效,经治NAsCHB耐药患者单用TDF与NAsCHB者加用ADV的疗效,评估TDF对肾功能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1-2018.1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门诊90例CHB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分组:慢乙肝初治予TDF(晴众,300mg/qd)30例(A组),经NAs治疗耐药或者应答不例佳CHB者60例,其中30例改为TDF(B组),另外30例加用ADV(名正,10mg/qd)抗病毒(C组)。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的第4周、8周、12周、24周、48周、72周、96周监测不同时间点HBV-DNA定量、乙肝三系定量,同时检测不同时间点生化、肌酐、肌酐清除率、尿敏感肾功能、血磷、血钙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HBVDNA基线值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HBVDNA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不存在差异(P>0.05)。3组间ALT基线水平无差异性(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降低,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ALT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间ALT复常率无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7%(29/30),83%(25/30),73%(22/30),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9/30)、20%(6/30)、17%(5/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ALT 复常率分别为 97%(29/30)、93%(28/30)、93%(28/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A、C组治疗96周后的血磷、血钙、血清酶水平较基线值无差异(P>0.05)。结论:1.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初治、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都更有效的抑制HBV的复制。对临床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选择。2.TDF在观察期内有一定肾功能改变,三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呈降低趋势,但考虑经济效益,可考虑TDF抗病毒治疗。
姜华[2](2019)在《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用于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比较孕期服用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二、方法:(1)选择HBsAg阳性孕妇进回顾性统计分析,HBeAg阳性且HBV DNA>200000IU/ml,孕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为抗病毒组,其中口服替比夫定600mg/d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为替比夫定组;口服替诺福韦300mg/d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为替诺福韦组;HBeAg阳性且HBV DNA>200 000IU/ml,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为对照组,了解各组孕妇的孕期不良事件、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及妊娠的结局、新生儿出生情况以及乙肝母婴传播情况。(2)三组婴儿出生后立即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时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及0、1、6月注射乙肝疫苗10ug。婴儿在7月龄后抽取外周血,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sAg阴性为阻断成功。三、结果:(1)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V感染的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共164例,其中替比夫定组40例,替诺福韦组34例,未抗病毒组90例。治疗前,抗病毒组与对照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7.86(5.46-8.91)log10IU/mL和7.42(5.31-8.96)logioIU/mL,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抗病毒组和对照组孕妇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20(9-464)IU/L和19(7-156)I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抗病毒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24.32%(18/74)和7.78%(7/90),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分娩时,抗病毒组HBV DNA水平为3.34(2.00-5.27)log10IU/mL,显着低于对照组7.41(5.33-8.95)log10IU/mL(P=0.000),抗病毒组与对照组孕妇的ALT水平及ALT异常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抗病毒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15/18和2/7,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至7月龄后,抗病毒组婴儿HBV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为8.8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2)抗病毒组与对照组之间,产妇孕期及围产期不良事件、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替比夫定组与替诺福韦组之间,用药前两组的ALT、TBIL、HBV DNA水平及ALT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用药后至分娩时两组的抗病毒疗程(周)、HBVDNA下降幅度、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四、结论:(1)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均能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促进ALT复常,阻断HBV母婴传播。(2)妊娠期间服用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均未增加产妇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产妇和新生儿均较安全。
陈清冉,李娟,陈琳,孟龙[3](2018)在《核苷类似物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产妇90例,根据患者对核苷类似物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以及拉米夫定组3组,其中对照组产妇不服用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组产妇则在第28孕周开始每天服用600 mg的替比夫定,直至产后4周;拉米夫定组产妇则在第28孕周开始每天服用100 mg的拉米夫定,直至产后4周。分析比较各组产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结果对照组产妇28例,替比夫定组产妇29例,拉米夫定组产妇33例,共分娩新生儿90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28例,替比夫定组新生儿29例,拉米夫定组新生儿33例。经治疗后,各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HBs 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在出生1年后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新生儿的HBs Ag阳性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634,χ2=3. 827,均P<0. 05)。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和出生1年后的HBs 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均能够降低孕晚期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风险,但两者阻断效果并没有显着差异。
孙涛,孙树昌[4](2018)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均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水平(ALT、ALB、TBi L、PTA),治疗后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病毒学突破率及HBe Ag血清学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 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毒学突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24、48周,观察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e Ag血清学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皮疹及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能提高患者HBe Ag血清转阴率、病毒学突破率,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范声春,徐龙,朱龙川[5](2017)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停药复发9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的临床表现。方法对南昌大学附属感染病医院在2011—2014年收治的90例应用NAs治疗因停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复发16例(拉米夫定组)、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停药复发65例(阿德福韦酯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停药复发9例(恩替卡韦组),入院时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3例(慢性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10例(重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7例(肝硬化组)。结果 90例患者,平均疗程2.7年(17年);停药至复发时间为0.55年,其中≤6个月65例(72.2%)、>6月1年15例(16.6%)、>1年10例(11.2%);复发后治疗好转82例(91.2%),恶化8例(8.8%),慢性肝炎组预后好转率较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显着升高(P<0.05或0.01);3组不同核苷类药物停药复发时HBV-DNA值、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用NAs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停药复发时间多数在6个月内;应用NAs停药复发易发展为重度肝炎甚至重型肝炎,停药后复发应尽早干预,慢性肝炎停药复发患者预后较好,肝硬化患者预后较差;复发时HBV-DNA、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的水平与核苷类药种类无关。
梁携儿[6](2017)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优化抗病毒治疗及乙肝肝纤维化的动态监测》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及目的抗病毒治疗与肝纤维化状态评估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低耐药屏障的核苷(酸)类似药物如拉米夫定等仍被广泛使用,为降低耐药率及提高病毒抑制率,可考虑基于拉米夫定的优化治疗方案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但其疗效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为更好评估患者预后及制定并发症监测策略,提高抗病毒治疗前肝硬化无创诊断准确性以及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无创评估的方法尚待进一步探索。2.研究方法2.1基于拉米夫定的优化抗病毒治疗评估近6个月未治疗的HBeAg 阳性、HBV DNA ≥105 copies/m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10 倍参考值上限的代偿期 CHB 患者按 1:1:1的比例随机至(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组;(B)拉米夫定优化治疗组,即拉米夫定单药治疗24周,若HBV DNA>1000copies/mL,将从第30周起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若HBV DNA≤1000copies/mL,继续单用拉米夫定治疗;(C)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者发生病毒学突破则加用阿德福韦酯。所有患者共治疗104周,每12周评估三组疗效及安全性。2.2抗病毒治疗前基于肝脏硬度值的肝硬化无创诊断纳入2008-2014年间在本院肝病中心进行了肝活检的代偿期、初治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肝活检标本长度≥20mm的患者为分析对象。患者同时接受了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腹部超声及血液常规指标检查,并分为训练集(170人)与验证集(75人)。2.3抗病毒治疗后基于肝脏硬度值的肝纤维化无创监测连续性纳入HBeAg阳性初治代偿期CHB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每3个月评估临床指标,每6个月监测LSM,并于基线和104周进行肝活检。3.结果3.1与单药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34.8%[41/118],耐药率58.5%)相比,初始联合与优化治疗组有更多患者达104周HBV DNA<300 copies/mL(两组分别为53.3%[64/120]与48.3%[58/120]),同时拉米夫定相关耐药率更低(两组分别为0.8%与6.7%)。各治疗组耐受性良好。3.2通过回归分析推导出由LSM、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INR)、超声肝血管情况、血小板计数构成的肝硬化诊断算法“CIR-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推导出由LSM、INR、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肝实质及肝血管超声评分构成的肝硬化计分方法“CIR-6”。在训练集,CIR-6与CIR-4诊断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与0.945,优于单用LSM(0.907)。CIR-4可使更多患者免于肝活检。在验证集,CIR-6具有与训练集相似的诊断效能,而CIR-4与LSM的诊断敏感性分别降为0.538与0.846。3.3分析人群为534例有基线及104周可靠LSM的CHB患者。其中164人基线及104周均有充足肝活检标本。治疗前24周,LSM(下降速度-2.2 kPa/24周)随ALT(-2.3 ULN/24周)快速下降,此后至260周ALT维持稳定并低于参考值上限,而LSM仍缓慢但持续下降(从24周6.1[2.2-37.4]kPa降至260周4.9[2.3-19.6]kPa,P<0.001)。经104周治疗,轻度或无肝纤维化(Ishak 0-2)患者由基线74.4%(122/164)提高至93.9%(154/164)。多变量分析提示52周LSM较基线相对下降量是肝纤维化逆转的独立相关因素(危险比3.74,P=0.016)。4.结论4.1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且耐药率较低,对拉米夫定单药治疗者出现24周早期应答不佳应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以减少耐药。4.2联合常规的指标可提高LSM诊断初治乙肝肝硬化的准确性。包含LSM、INR、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肝实质及肝血管超声评分等六个参数的新计分方法CIR-6可能更具临床价值。4.3肝脏炎症恢复后,基于LSM的定期监测策略可用于CH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纤维化动态评估,尤其治疗52周LSM的相对下降量可预测治疗后肝纤维化逆转。
尚晋[7](2016)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中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7.18%。广东省是乙肝感染的高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13.55%,居全国第二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次输血等原因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国内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6.6%-10%,显着高于欧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约14%-50%,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炎,重型肝炎死亡率约40%,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血液病患者是免疫功能缺陷人群,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其乙肝血清学标志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单个或者多个抗体阳性,也可见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这类患者肝脏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持续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在化疗和移植后也可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比例约为21%-67%,如何预防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有相当比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患者,可能通过移植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受者,资料显示如果缺乏抗乙肝病毒预防,受者的乙肝感染率达22-55.5%。部分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患者在移植后可能丢失乙肝表面抗体而新发乙肝病毒感染,这些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多个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对乙肝感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目的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发生率。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拉米夫定也最先用于预防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约70%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但亦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较严重的耐药和停药后复发问题。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是新一代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比拉米夫定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且耐药发生率低,目前临床上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较少,更缺乏与拉米夫定的对比研究。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耐药性、依从性差、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等问题。一些研究者尝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移植后乙肝感染,但存在无应答或者低应答,预防作用有限等缺点。有研究者使用乙肝表面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诱导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乙肝病毒DNA转阴,提示细胞过继免疫可以治疗乙型肝炎,近年来在肾脏、心脏、胰腺、肝脏等实体器官移植中也相继报道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但上述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和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均不能清除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提示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感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彻底的过继免疫重建,有可能利用供者来源的正常免疫细胞清除受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感染。Shouval等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小鼠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小鼠的骨髓移植后体内产生了保护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Ilan等回顾性研究发现12例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HBcAb+供者的骨髓移植后体内平均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达到了 155 土33mIU/ml,在随后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35例移植前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性供者骨髓移植后,22例受者移植后HBsAb转为阳性。以上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针对乙肝的免疫力可以通过移植过继给受者,使受者在移植后获得乙肝特异性免疫。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和肝脏生化指标在移植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预防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分析乙肝过继免疫与核苷类药物在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感染中的协同作用。对象和方法: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于14岁,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其供者有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上述检验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23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既往使用过其他抗乙肝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干扰素、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拉米夫定口服100 mg/d,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至少移植治疗前一个月开始用药,至移植治疗结束并停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且复查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和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停药。分析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乙肝病毒学应答、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SPSS,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多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后退法,P>0.05作为剔除模型中不显着因子的标准。双尾P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09例、女142例,中位年龄28(14-61)岁,中位随访时间19(5-36)个月。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6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8例。移植前286例患者处于原发病完全缓解状态,65例处于未完全缓解状态。280例接受亲缘供者移植,71例接受无关供者移植。移植方式主要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73例、骨髓移植9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69例。入组患者根据供受者移植前乙肝血清学配对情况分为6组,分别为组1(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6 例,组 2(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1 例,组3(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3 例,组 4(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58例,组5(供者HBsAb+,受者HBsAg+)82例,组6(供者HBsAb-,受者HBsAg+)31例。(2)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第3组33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0例(60.6%)患者HBsAb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1.5-4)个月,血清HBsAb滴度105.76±17.45 mIU/ml,其余13例(39.4%)受者移植后HBsAb仍为阴性。第1组16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无一例发生HBsAb转阳,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可以发生过继免疫获得乙肝表面抗体。此后第3组HBsAb转阳的20例患者中4例HBsAb又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9(6-12)个月,其余患者移植后HBV免疫标记未发生变化。移植后HBsAb维持阴性的33例受者,10例(30.3%)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6-23)个月。移植后获得HBsAb并维持阳性的16例患者中位随访18(12-25)个月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P<0.001),表明过继免疫获得的乙肝抗体能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感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vs阴性)(HR=12.11,95%CI=3.23-42.37,P<0.001)是受者移植后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唯一影响因素。(3)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丢失乙肝抗体的影响:第2组31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19例(61.3%)患者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6)个月,其余12例(38.7%)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9(14-30)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50.95±10.51 mIU/ml。第4组158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9例(18.4%)受者移植后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8)个月,其余129例(81.6%)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6)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155.33±31.3 mIU/ml。两组乙肝表面抗体丢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接受HBsAb+供者移植可以发生乙肝过继免疫,减少移植前HBsAb+受者在移植后发生的抗体丢失两组移植后HBsAb丢失的48例受者,5例(10.4%)发生HBsAg转阳和HBV-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10-19)个月,提示发生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维持HBsAb性的141例受者中位随访20(9-36)个月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感染(P<0.001),表明移植后维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受者对乙肝感染具有较强的的免疫力。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2,95%CI=0.01-0.68,P<0.001)、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 vs 低)(HR=0.04,95%CI=0.01-0.87,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7,95%CI=0.02-1.13,P<0.001)和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vs低)(HR=0.11,95%CI=0.04-1.25,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主要影响因素。(4)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影响:第5组中16(19.5%)例HBsAg+受者移植后HBsAg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16例HBsAg转阴的受者发生轻型肝炎,ALT平均值为 115.04±17.12 IU/L,HBsAb 平均滴度为 114.39±14.35 mIU/ml。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16例HBsAg转阴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为HBsAb+/HBcAb+的23例受者中有16例(69.6%)发生HBsAg转阴,但供者为单纯HBsAb+的59例受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发生HBsAg转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6组31例受者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供者移植后也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阴。表明接受HBsAb+/HBcAb+供者移植产生的乙肝过继免疫可以清除部分HBsAg+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了受者的乙肝病毒感染。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发生HBsAg+清除的16例受者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未发生HBsAg+清除的97例乙肝受者中15(15.5%)例在随访中发生了乙肝病毒再激活,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5(4-23)个月。表明乙肝过继免疫清除受者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是否为 HBsAb+和 HBcAb+(是 vs 否)(HR=6.75,95%CI=2.57-18.35,P<0.001)是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唯一影响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比较(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234例接受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的HBsAg 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拉米夫定组119例,男71例、女48例,中位年龄27(18-58)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4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3例、骨髓移植3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恩替卡韦组115例,男70例、女45例,中位年龄28(14-62)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2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0例、骨髓移植2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病毒学应答和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恩替卡韦组47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的患者从开始抗病毒治疗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拷贝数<105copies/ml)中位时间为2(1-4)个月,拉米夫定组48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3(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拉米夫定组16例(13.4%)受者和恩替卡韦组14例(12.2%)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两组HBsAg清除率和发生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移植后HBsAg转阴的30例患者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3)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中位随访24(4-24)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23.5%)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恩替卡韦组2例(1.7%)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17(3-23)个月,恩替卡韦组为18(18-21)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23例(82.1%)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50.0%)基线乙肝病毒DNA≥105copies/ml。拉米夫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24.0%;恩替卡韦组为0%、0%、2.0%(P<0.001)。拉米夫定组28例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均进行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拉米夫定组25例(21.0%)患者和恩替卡韦组1例(1.0%)患者检出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通过检测抗乙肝病毒治疗前冷冻的血清样品,拉米夫定组5例(4.2%)患者检出原发性耐药突变。(4)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28例患者中18例(64.3%)发生不同程度肝炎,包括13例(46.5%)轻中型肝炎和5例(17.9%)重型肝炎,轻中型肝炎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9(7-23)个月,重型肝炎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3-9)个月(P<0.05)。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在移植后18个月发生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15.0%;恩替卡韦组为0%、0%、1%(P<0.001)。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3.0%、4.0%;恩替卡韦组为0%、0%、0%(P<0.001)。拉米夫定组5例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中4例(80%)死于重型肝炎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0F),13例轻中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经更换恩替卡韦lmg/d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DNA转阴。恩替卡韦组1例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经保肝支持等治疗后恢复。(5)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16.91,95%CI=8.25-52.23,P<0.001)和受者基线乙肝病毒 DNA 高低(HR=4.30,95%CI=2.23-11.58,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6.40,95%CI=3.25-14.12,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发生率大于5%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疲劳、腹痛、腹泻、头晕,两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3-4级药物相关的血液毒性和肾毒性。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存在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与实体器官移植不同,是一种彻底的乙肝过继免疫重建。乙肝过继免疫可以将供者对乙肝病毒的正常免疫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继给受者,使移植前缺乏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获得抗体,对预防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再激活有重要意义2.乙肝过继免疫还能减少移植前有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丢失抗体,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和再激活。3.更重要的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乙肝过继免疫能清除部分乙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并与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有效预防了乙肝病毒再激活并能减少乙肝相关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意味着治愈了乙肝病毒感染。4.恩替卡韦能显着降低乙肝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和重症肝炎发生率,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还显示出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更低的耐药发生率。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能与乙肝过继免疫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但两种药物对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并无差异,这一过程中乙肝过继免疫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联合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移植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单幼兰,江培学[8](2015)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和阿德福韦耐药突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LD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和阿德福韦耐药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应用LDR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乙肝病毒基因相关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检测突变位点.结果:该方法能很好的区分野生型质粒和突变型质粒;90例临床样本的测序结果与LD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LDR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乙肝病毒样本的拉米夫定耐药和阿德福韦耐药的检测.
梁雪[9](2015)在《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我院用拉米夫定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用阿德福韦酯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的应答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在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BV DNA的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ALT的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 :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姚湛,王丽娅,李丽莎[10](2014)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 1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2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 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统计学处理 |
技术路线图 |
二、结 果 |
1.三组患者基线特征 |
2.三组患者抗病毒 96周 HBVDNA定量水平变化情况 |
3.三组患者治疗 96周后 HBVDNA阴转、HBe Ag血清学转换及 ALT复常率情况比较 |
4.三组 CHB患者治疗 96周过程中肾功能损害指标比较 |
5.三组CHB患者治疗96周过程血磷、血钙指标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3.1 TDF抗病毒对 HBe Ag CHB患者 HBVDNA定量的影响 |
3.2 TDF治疗 HBe Ag CHD对患者 ALT应答的影响 |
3.3 TDF治疗 HBe Ag CHD患者对 HBe Ag血清学应答的影响 |
3.4TDF治疗 HBeAgCHB患者 HBV基因耐药情况 |
3.5TDF抗病毒用于 HBeAgCHB的安全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用于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 |
3 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讨论 |
1 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2 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
3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病毒治疗用于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3)核苷类似物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仪器与试剂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产妇一般资料 |
2.2 各组新生儿的HBV感染率比较 |
2.3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4)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学及血清学水平比较 |
2.4 两组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5)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停药复发9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抗病毒疗程 |
2.3 停药至复发时间 |
2.4 不同病情复发后治疗转归情况 |
2.5 治疗前与复发后HBV-DNA值 |
2.6 复发后凝血酶原时间与总胆红素水平 |
3 讨论 |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优化抗病毒治疗及乙肝肝纤维化的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源有限地区的抗病毒治疗选择 |
2. 抗病毒治疗前基于肝脏硬度值的肝硬化无创诊断 |
3. 抗病毒治疗后基于肝硬度值的肝纤维化动态监测 |
4. 抗病毒治疗与肝纤维化评估的最终目的——改善预后及预后预测 |
第一章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以优化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 |
1.1 研究方法 |
1.1.1 研究设计 |
1.1.2 受试者入排标准 |
1.1.3 研宄评估指标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研究人群 |
1.2.2 病毒学突破及耐药 |
1.2.3 病毒学应答 |
1.2.4 生化学及血清学应答 |
1.2.5 亚组疗效分析 |
1.2.6 安全性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章 抗病毒治疗前乙型肝炎肝硬化无创诊断: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联合常规指标模式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人群 |
2.1.2 常规实验室检测 |
2.1.3 腹部超声检查 |
2.1.4 经皮肝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纳入分析人群 |
2.2.2 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硬化诊断算法 |
2.2.3 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硬化计分方法 |
2.2.4 基于肝脏硬度值的新评分系统CIR-6与CIR-4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 |
2.3 讨论 |
第三章 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监测: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动态监测模式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研究人群 |
3.1.3 肝组织学检查 |
3.1.4 肝脏弹性硬度检查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纳入分析人群 |
3.2.2 抗病毒治疗5年中肝脏硬度值的动态变化 |
3.2.3 根据病毒学应答及HBeAg血清转换分层的肝脏硬度值变化 |
3.2.4 根据基线谷丙转氨酶水平及其变化分层的肝脏硬度值变化 |
3.2.5 治疗后肝脏组织学特征的变化 |
3.2.6 据基线肝脏炎症评分分层的肝脏硬度值变化 |
3.2.7 根据基线肝脏纤维化评分及其变化分层的肝脏硬度值变化 |
3.2.8 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硬度值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 |
3.2.9 肝脏硬度值对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逆转的预测作用 |
3.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简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和阿德福韦耐药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资料与材料 |
(1)病例资料 |
(2)仪器及试剂 |
1. 2 方法 |
(1)HBV DNA定量检测 |
(3)连接酶方法的引物和探针 |
(3)测序方法的引物和探针 |
(4)PCR扩增 |
(5)LDR检测 |
1. 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 1 对照质粒检测结果 |
2. 2 临床样本LDR检测 |
2. 3 Sanger法测序验证 |
2.4对4例LDR与测序不一致的标本进行亚克隆测序确认. |
3 讨论 |
(9)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HBVDNA应答率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ALT复常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10)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YMDD变异累计发生率比较 |
2.2 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 |
2.3 拉米夫定治疗前患者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相关性 |
3 讨论 |
四、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尹乔乔.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用于乙肝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D]. 姜华. 苏州大学, 2019(07)
- [3]核苷类似物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 陈清冉,李娟,陈琳,孟龙. 中国妇幼保健, 2018(24)
- [4]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 孙涛,孙树昌.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6)
- [5]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停药复发90例临床分析[J]. 范声春,徐龙,朱龙川. 实用临床医学, 2017(11)
-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优化抗病毒治疗及乙肝肝纤维化的动态监测[D]. 梁携儿.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D]. 尚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8]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和阿德福韦耐药突变的研究[J]. 单幼兰,江培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06)
- [9]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J]. 梁雪. 当代医药论丛, 2015(05)
- [10]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及影响因素[J]. 姚湛,王丽娅,李丽莎. 海南医学, 2014(24)
标签:造血干细胞移植论文; 乙肝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论文; 乙肝e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