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扬消费文化主旋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尹世杰教授《消费文化学》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8)在《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行者,也应作为时代消费观念的引领者,他们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全社会的消费观念。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经济来源的他助性;消费行为的代表性以及消费观念的半成熟性等。本文将消费文化量化为异化消费、符号化消费、享受化消费、务实型消费以及发展型消费5个维度,并以此作为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自编的《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问卷》,对南京市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此获得研究样本。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强度依次为务实型消费观念、发展型消费观念、符号化消费观念、享受化消费观念以及异化消费观念;运用回归分析,分析大学生身份因素与消费观念的关系,发现大学生身份因素对其符号化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观念具有显着影响,大学生身份因素对其异化消费、享受化消费以及务实型消费观念不具有显着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发现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具有如下问题:符号化消费倾向明显;发展型消费动力不足;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失衡以及经济来源的他助性与超前消费等。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了造成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家庭和同辈群体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修养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余保刚[2](2015)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不断出台,机械论自然观取代有机论自然观,分期付款制度逐渐从生产资料领域扩大到消费品领域,广告业空前繁荣,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消费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奢侈消费、符号消费、消费控制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特征,但是在传统社会也存在奢侈消费的特权化、符号消费的共有化、消费控制的显性化。因此,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总结出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奢侈消费的大众化、符号消费的专有化、消费控制的隐性化,并进一步透过消费主义的特征分析出其阶级实质:满足资本逐利性、支撑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我国经济金融政策逐渐从抑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来自西方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渗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这两方面构成当前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内外因素。于是乎,大众传媒热衷于播放含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广告和影视作品,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产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富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消费主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消费主义在我国日常生活领域具体呈现为: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超前消费受到催生,符号消费渐成趋势,竞争消费成为流行,消费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消费主义已经在我国社会大众层面广泛传播,但是由于其从社会消费生活领域切入,以感性化的形式存在,因此许多学者在阐述消费主义的影响时往往局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对此,本文提出,理清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并开展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消费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二者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不是只关涉个人私事的个人消费观,不仅仅会造成个人消费生活的扭曲与畸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全面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它从日常生活方式入手,使大众沉溺于物质追求和满足,放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容易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悬空化;其次,消费主义导致的过度消费的消费行为和大量浪费的生产行为妨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再次,新富阶层及其代理人的炫富行为激起了社会大众的仇富心理,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敌视、互相攻击,严重破坏了人们之间诚信、友爱、团结、融洽、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最后,消费主义借助大众传媒向社会大众无差别的传播,其感性化的形象生动、活泼、直观、有趣,不受传播受众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广大受众中获得广泛认可和认同,严重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纵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消费观到列宁的消费合作社思想再到毛泽东的辩证消费观,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三个方面对消费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频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危害,本文提出,必须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的理论原则: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批判消费主义与弘扬科学消费观相结合。进而探索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首先,不断改善民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群众基础;其次,引导大众传媒克服消费主义倾向,在市场化大潮中坚守社会责任,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先进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先进分子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普通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不同群体的合力作用。
陈少云[3](2014)在《精神消费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消费不仅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更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当前我国人民的精神消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来分析我国人民精神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变革消极的精神消费的措施来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精神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以外,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消费及其现实意义。精神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而消费精神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受意识支配的主观性活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方式,具有主体选择性、增值性、物质性的特征。它的发展历史表现为从萌芽到逐步完善,最后消亡的过程。精神消费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始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精神消费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积极的精神消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满足和提升人的精神需要、有利于拓宽人们的精神交往范围、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消极的精神消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障碍。它抑制了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提升、制约了人的精神交往的丰富和拓展、压抑了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阻碍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与发展。第二部分: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消费的状况及问题成因。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精神消费意识明显增强、精神消费主体更加广泛、精神消费客体日益丰富、精神消费向多维度拓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同时,我国人民的精神消费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消费的低增长性、精神消费的失范和伪科学化、精神消费的层次不高并且发展不平衡、精神消费出现异化以及西化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原因:缺乏合格的精神消费品,表现为精神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性欠缺;精神消费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精神消费者存在较低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消费技能,以及保守的传统消费思想和动摇的主流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表现为精神消费者缺乏应有的可支付能力和充足的休闲时间;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表现为政府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不完善;文化环境导向不积极,表现为大众传媒没有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以及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蔓延。第三部分:倡导积极的精神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的精神消费应该是一种稳步增长的精神消费、健康文明的精神消费、发展提升的精神消费、生态和谐的精神消费、主流价值的精神消费。我们倡导积极的精神消费应该从精神消费的客体和主体,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几方面着手去探寻变革的路径:要注重群众性精神消费品的开发以及自主创新来提供合格的精神消费品;要注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提升、现代消费观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的树立来提高精神消费者的综合素质;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发展文化产业,为积极的精神消费的形成创造优良的经济条件;要发挥好政府的职能,注意加强科学精神消费教育和政策引导,为积极的精神消费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政治支撑;要通过加强大众传媒的自身建设和创造有利的消费环境来规避消费主义的影响,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消费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精神消费的发展状况是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识。积极的精神消费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培养“完善的人”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积极的精神消费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这样的社会状态终会到来。
刘月竹[4](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随着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成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便成为时代文明的主题,并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活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此时,消费已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经济的核心、文化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和摩擦,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消费文化能够大量生产,大面积传播,并且这种传播无需经过其他介体便可直接传至个人,这势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些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作为社会消费的主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结合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大学生消费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消费文化的内涵做了详细阐述,其次通过分析比较,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观念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再次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系统论述了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消费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指导,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个方面,对消费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李彦和[5](2012)在《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评述》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简要评介尹世杰消费经济专着,来评述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并介绍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的特点和他的学术品格。
陈青山[6](2011)在《试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海子热”现象》文中认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消费社会的发展阶段,消费文化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海子热”现象正是出现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一个独特的文学个例。海子是一个奉行神性写作的诗人,他只想“做物质的短暂情人”,按说他的诗歌精神和消费文化理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可偏偏就是他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时代里成为了一个“神话”。这种诗歌现象和时代语境之间的强烈反差,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试图把“海子热”现象放在消费文化这个大的时代语境之下,通过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并行研究,以求重新审视海子诗歌所蕴含的价值,进而找到一些有利于诗歌发展的可能性途径。论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引言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文化和海子的研究现状,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前两章分别介绍消费文化和海子诗歌。第一章梳理了消费文化语境的形成过程,总结出其主要特征,即符号化、娱乐化和感性化,接下来阐明消费文化对文艺界的影响:它为大众实现文化共享创造了条件,让大众审美方式从深度阅读转变成了快餐阅读,同时也把文学引上了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道路,“改编”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功能。第二章把海子诗歌的基本内容归纳为抒情短诗和现代史诗两大类,提炼出神性写作和抒情的纯粹性这两大特色,肯定了海子积极尝试重建当代诗歌精神这一行为的意义。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这一部分首先从民间传播、市场需求、时间定位和时代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海子热”现象的形成过程,从中得出其之所以出现的深层原因:经典化和大众化、造“神”运动以及病态和非理性的认同。接下来探究消费文化语境下海子诗歌精神的存在困境。海子诗歌精神与消费文化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人们把海子变成了一个消费符号,但是选择性地遗忘了他倡导的诗歌精神。第五章倡导理性认识“海子热”现象,在深入挖掘海子诗歌内在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他诗歌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回顾了当下诗歌发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海子热”现象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注重精神关怀和回归传统文化这两个方面。结语部分,对论文的整体思路做一个小结。
刘葛霞[7](2011)在《大学生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的大众传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媒介的运行逐渐商业化,传播的内容倾向于娱乐化。大众传媒成为消费主义推行的载体,同时也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大众媒介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支配下所营造出的消费社会氛围,助长了社会浮躁之风;消解着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影响了人们是非观念,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传媒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出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出现盲目性、从众性和模仿性、炫耀性、攀比性、浪费性等不良行为特点。本文试图从传媒消费主义角度入手,从历史文化角度、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消费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呼吁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并从媒介和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构造大学生和谐消费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赵苏丹[8](2010)在《消费主义批判 ——从异化消费到合理消费》文中指出在社会高速运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消费是内需增长的终极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枢纽,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主导着投资取向和规模,消费直接是生产,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就是说,消费和生产是具有同一性的,消费能够引导生产,是经济运行的终极动力,它是度量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益的“显示屏”。但要提出的一点是,消费天生就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既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生产的发展,合理消费和合理的消费观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异化消费和不良的消费观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异化消费是一种不利于人、社会、环境发展的消费观。异化消费带来了人文主义危机,它加速了人类代际分化,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产生了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冲突,带来了人对生活意义的迷失;异化消费带来了社会的危机,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带来了假象民主蒙蔽大众;异化消费引起生态主义的危机,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资源的不可持续,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态问题上的不平等;异化消费还带来了经济危机等等。如何走出异化消费,克服异化消费的弊端,是我们需要给出答案的。消费的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在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抵御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的坚实武器,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提倡合理消费是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赵吉林[9](2009)在《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生活消费既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行为,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提高生活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既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归宿。中国3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居民消费领域最为深刻的消费变革,它显着地提升了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改变了消费结构状况,催生了消费生活方式的更新。中国居民消费生活状况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消费文化的加速演进。城乡居民从自身和社会消费生活的巨大变化中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魅力,同时也从消费对象、消费制度及消费观念和习俗的演变中,实际领略到我国消费文化演进发展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是文化。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概括为广义文化内涵的三个基本方面,包罗了物质财富、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基本要素。文化的状况及其演变,既反映了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进程,也是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其中,基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全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基础,而人们的消费生活需要及其发展则是整个社会运动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石。因此,人们消费生活需要及需要发展演变的进程,就成为制约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消费文化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消费过程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它以“消耗或享用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生活服务)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这种特殊规定性,鲜明地表现着经济文化的基本属性,集中表现了人们在生活领域的各种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构成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涵。剖析消费文化,揭示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演变的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根源、人文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特征,就是展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态,回答“如何生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生活”的问题。同时,消费文化又是社会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生活消费过程相互交往的规则和情感联系方式,从而表现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实质,进而反映了支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内在机理。在每个社会形态中,消费文化的继承与蜕变、矛盾与冲突,总是经济文化进而是整个文化形态中表现得最明显、最直接、最深刻的部分。本文试图伴随中国历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即历代经济文化演进的基本背景下,勾勒消费文化的基本状况及其演变的基本轨迹,探寻不同社会形态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之中,其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的基本状况,从而揭示相关社会制度、观念、习俗、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变迁对社会成员消费生活的影响,展示我国消费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历程。勾勒中国消费文化的演进史,着眼于探讨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居民消费文化的现状,提示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消费文化因素,从而构筑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经济文化引致消费文化的分析框架,旨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把握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深入探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无疑对于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七个部分,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为基本线索,在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探索中国消费文化从远古到进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基本的演变轨迹,同时从中国消费文化变迁进程中解读中国社会步履维艰地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蒙昧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演进规律。导论主要交待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概括本文的逻辑结构以及各章的主要内容等。第一章探析消费文化的内涵。在阐释国内外众家“文化”定义基础上,将文化首先界定为社会文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文化,应当强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逻辑方程式可以描述为: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社会产品---社会文化;文化的特质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各种社会活动形成了各种社会成果,同时形成了社会文化。在文化的层次结构划分上,笔者认为:物质文化、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产生和变更的过程,即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文将“经济文化”界定为:人在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蕴涵和表现的物质基础、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社会需求、思想观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文章提出:“消费文化”首先是经济文化的一种形态和存在方式,是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社会生活领域中呈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消费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人本文化,其实质是以消费需求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在形态上呈现出民族性、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它是历史传承的累积并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基本产物;消费文化以其经济渗透和社会引导功能,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基准方式和行动模式,反映着经济主体(消费者)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提炼到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论述为以下各章从理论上提供了分析基础和平台。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与消费文化形成的脉络,归纳中国古代消费文化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农业经济社会消费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结构单一、水平低下、等级森严、宗亲消费等,从而凝炼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核心——“黜奢崇俭”。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史就是一部“黜奢崇俭”史,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过程中积淀并逐渐确立起来的思想意识及其制度安排,是特殊的封建王权与土地制度,重农抑商的儒家教义,节俭、中庸与均平的伦理准则等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道德化、伦理化和政治化印记,它既有其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又是历代社会消费需求增长的桎梏。第三章重点考察中国现代化前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消费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曲折转型。这是在经济落后、军事挨打、主权被侵犯等社会大背景下,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先导的、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外力刺激下的艰难的转型。它分析了消费方式特别是消费观念所面临的冲击及由此带来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即从消费文化角度透视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困扰近代社会的主题。可以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传统消费价值观向西方消费价值观的复制与嬗变,“黜奢崇俭”、等级消费等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核心发生了动摇,以依附性的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伦理消费价值体系,缓慢而不可逆地转向以独立人格为基础、自由平等的伦理消费价值体系。第四章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经济现代化进程与消费文化演进的同一性与同向性。计划高度管制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生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明: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选择,严重限制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消费市场清淡、萎缩,消费主体缺失,消费几乎被隔绝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具有经济增长成果与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疏远化”、消费需求“意识形态化”的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变了中国居民消费的物质环境和消费行为选择,确立了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回归到原本意义之上,进而改变了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同时实现了中国消费文化基础结构的历史性变迁。第五章从全球化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消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的全球文化趋同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带来双重效用:消费文化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同与融合的趋势,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活;同时,基于中西方价值形成上的差异,中西方消费文化存在着迥异的核心价值观和消费模式。消费文化的“全球化”不可能清除或替代消费文化的“民族化”,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在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间断。经济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推进了以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应当看到,中国消费文化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巨大冲击,基于西方市场经济基础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不可低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侵蚀力和影响力,部分“新富”阶层的生活追求确实具有较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示范效应影响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影响扩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消费差距,冲击着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对“消费主义”影响加以剖析与抵制,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文化国际比较中,更须坚定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观念。第六章重点分析在当前中国混杂的价值形态和文化形态下,多元消费文化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趋势。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昔日超物质利益的、颇具理想色彩的道德模式迅速消解。主流消费文化、精英消费文化与市俗消费文化的交融与混杂,是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追求生活质量、提倡物质利益最大满足的消费文化,透视出在消费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这场变革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的理念,以最明确的形式倡导占社会主流地位的价值形态。其次,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伦理观,又催生着大众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世俗消费文化影响下,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物质享乐取代精神生活成为时尚,追求享乐与舒适取代劳动与创业成为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再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交融、互为整合又相互冲突,既推进全球文化的新建构,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和自我认同,二者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在消费文化的演变进程中真切地反映出来。社会价值评价与道德规范似乎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对计划体制时期禁欲主义的纵向叛逆,又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横向移植;既有对益于身心消费体验的继承与发扬,又有对消费“符号”的简单模仿与崇拜;既有大众世俗文化消费中低俗的非健康现象的死灰复燃,又有对高雅人文文化产品的热情赞扬。第七章立足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全方位调整和完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中国特色新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直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消费文化,对充分发挥消费文化作用,保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以革新中国文化的落后性、夯实消费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深化相关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加强政府引导、开展广泛的国民消费教育等等政策建议。从目前涉猎的文献看,关于消费文化和中国消费文化,学术界已有较多的论述,多从社会学理论角度,探析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探讨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的消费文化;从哲学、文学理论的角度,探析消费文化对文学、艺术理论的影响关系,而鲜有从经济理论和经济文化角度,从古至今疏理和论及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演进,揭示其消费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基础理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肆蔓延,我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优秀消费文化,同时借鉴西方消费方式的科学成分,抵制其有害影响,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消费文化体系,促进居民身心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既是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的对策问题,是本文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之,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吸收学术界关于中外消费文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紧密结合中国几千年经济文化演进过程,对这一具有历史视野的、宏观的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本文力求创新之处包括:1.选题上: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消费文化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历史阶段或某个历史问题进行单线条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梳理中国消费文化形成和变迁的基本脉络及发展趋势,尽力从长远历史的角度展示消费文化的深邃内涵,清晰地把握消费文化历史演进的图式及其意义。这种研究在笔者涉猎的文献中尚属首次。2.分析框架上:全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研究思路,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为影响消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历史为研究视角,一方面,探讨了人与消费文化的互动,试图论述:人(素质、能力)→生产力→消费文化(消费品、消费制度和伦理等之积淀)→消费者(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社会经济基础→人……在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互动过程中,在社会经济基础总体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中,人的素质、能力与精神总体不断上升,由此推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螺旋上升式的演进,以及人朝向现代化的人的历史进步。另一方面,着力于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与消费文化演进过程的相互关系,试图论证在社会进步中的消费文化的发展脉络:消费需要与消费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消费需要的满足与上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消费需要趋向发达与完善……这种根植于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析,思路逻辑清晰。3.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经济学为基础,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阐释中国消费文化的演进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4.观点上: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1)学者们对消费文化的定义较多的是与文化定义相对应,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消费文化主要包括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狭义的消费文化主要是指消费在人们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笔者将消费文化界定为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领域中呈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主体(消费者)所具有的行为规范、消费能力及身心素质,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消费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消费文化,其实质是通过消费需求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在形态上呈现出民族性、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在功能上呈现出共享性、沉淀性、延续性和嬗变性,是历史传承的累积与现实相互作用的基本产物;消费文化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准和行动模式,是一定社会组织及其大多数成员共同遵从的制度、仪式、规范。(2)明确提出主流消费文化、精英消费文化与市俗消费文化的交融与混杂,是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带来双重效用:消费文化的全球化趋同与融合趋势,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活;同时,消费文化的“全球化”与消费文化的“民族化”并存,正确把握二者的交融与互动、矛盾与冲突,这是当前时期科学地促进我国消费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3)提出并阐释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重要任务,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4)当前革新城乡居民消费文化观念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保障。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消费问题研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众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特点。本选题确立了一个跨越时空、跨越学科的复杂而庞大的主题,这对我的知识和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丝毫未敢奢望能将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消费文化加以全方位透视,更不敢尝试将消费文化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加以确切反映,只是企图在导师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对中国消费文化这一甚感兴趣的课题进行一番思索,以期勾勒出消费文化的一个轮廓,能够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并从中经受科学研究的锻炼与考验而已。若其成果能对中国特色消费文化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居民消费生活质量、提高居民身心素质有一定参考意义,则我心甚慰。鉴于笔者在理论素养、知识积淀、研究分析能力和消化吸收水平上的不足与局限,在本课题探析与写作中必然存在不少错误与疏漏,诚望各位导师不吝指教。希望本文能够为我校消费经济研究所承担的“211工程”三期特色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以及为笔者所从事的消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同时也激励自己今后对此课题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地方是:1.在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消费文化的确切提炼与透彻把握上,本文肯定有进一步修正的缺陷与不足,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重要方向。2.论文的历史跨度大,每个历史阶段的消费文化都值得更为详细地梳理和提炼。3.论题涉及面甚为宽广和庞杂,对部分问题的分析上分寸把握不足,论述的深度不够。
邓国用[10](2009)在《略论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的升华——读尹世杰教授2000年以来的三本着作》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以后,尹世杰教授陆续出版了《消费力经济学》、《消费文化学》和《闲暇消费论》三部重要着作,对消费力理论,消文化理论和闲暇消费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明了许多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这是对消费经济理论的重大拓展,是消费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继续解放思想的理论力作。
二、弘扬消费文化主旋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尹世杰教授《消费文化学》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弘扬消费文化主旋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尹世杰教授《消费文化学》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消费文化表现形式 |
2.1 消费文化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相关研究简要评价 |
2.2 消费文化表现形式 |
2.2.1 异化消费 |
2.2.2 符号消费 |
2.2.3 享受性消费 |
2.2.4 理性消费 |
第3章 基本概念界定、概念操作化与假设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消费 |
3.1.2 消费文化 |
3.1.3 消费观念 |
3.2 概念操作化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信度、效度检验 |
3.2.3 自变量 |
3.2.4 因变量 |
3.3 研究假设 |
第4章 数据测量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施测 |
4.2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4.3 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总体分析 |
4.3.1 异化消费维度整体分析 |
4.3.2 符号化消费维度整体分析 |
4.3.3 享受化消费维度整体分析 |
4.3.4 务实型消费维度整体分析 |
4.3.5 发展型消费维度整体分析 |
4.4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回归分析 |
4.4.1 大学生身份因素与其异化消费观念的回归分析 |
4.4.2 大学生身份因素与其符号化消费观念的回归分析 |
4.4.3 大学生身份因素与其享受化消费观念的回归分析 |
4.4.4 大学生身份因素与其务实型消费观念的回归分析 |
4.4.5 大学生身份因素与其发展型消费的回归分析 |
4.5 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相关问题分析 |
4.5.1 符号化消费倾向较为明显 |
4.5.2 发展型消费动力不足 |
4.5.3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失衡 |
4.5.4 经济来源的他助性与超前消费 |
4.6 相关原因分析 |
4.6.1 社会大环境层面的影响 |
4.6.2 学校小层面的影响 |
4.6.3 家庭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
4.6.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5章 南京市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的个案研究 |
5.1 W同学个案访谈 |
5.1.1 W同学的基本情况 |
5.1.2 对W同学的访谈情况 |
5.1.3 促进W同学理性消费观的因素分析 |
5.2 L同学个案访谈 |
5.2.1 L同学基本情况 |
5.2.2 对L同学的访谈情况 |
5.2.3 促进L同学理性消费观的因素分析 |
5.3 T同学个案访谈 |
5.3.1 T同学基本情况 |
5.3.2 对T同学的访谈情况 |
5.3.3 促进T同学理性消费观的因素分析 |
5.4 Z同学个案访谈 |
5.4.1 Z同学基本情况 |
5.4.2 对Z同学的访谈过程 |
5.4.3 促进Z同学理性消费观的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以社会为保障,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 |
6.2.2 以校园为依托,体现消费教育的影响力 |
6.2.3 以家庭为基础,释放同辈群体的作用 |
6.2.4 正确对待消费,提倡适度消费 |
6.2.5 重视心理教育,唤醒消费自觉 |
6.2.6 明确消费目的,坚定理性消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1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消费主义的产生和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消费主义在美国的产生 |
一、物质基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
二、政策因素: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 |
三、理论基础:机械论自然观 |
四、市场因素:分期付款制度 |
五、催化剂:空前繁荣的美国广告业 |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 |
一、奢侈消费的大众化 |
二、符号消费的专有化 |
三、消费控制的隐性化 |
四、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化 |
第二章 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
第一节 现象描述:我国日常生活领域的消费主义表现形式 |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 |
二、超前消费受到催生 |
三、符号消费渐成趋势 |
四、竞争消费成为流行 |
五、消费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
第二节 原因探究:消费主义何以在我国传播 |
一、从抑制消费到鼓励消费的政策变革是外在因素 |
二、媒体产业化经营和广告促销是市场原因 |
三、国人爱面子传统是文化和心理基础 |
四、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国际因素 |
第三节 异质性与危害性:消费主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 |
一、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容易造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悬空化 |
三、妨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
四、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五、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
第三章 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消费思想的逻辑转变 |
一、人本主义消费观:从消费异化到应然性消费 |
二、历史唯物主义消费观:从消费一般到资本主义消费不足思想 |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消费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一、帝国主义阶段消费与生产的矛盾 |
二、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
三、发展消费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目的 |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 |
一、毛泽东的辩证消费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消费思想 |
第四章 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原则 |
一、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
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
三、批判消费主义与弘扬科学消费观相结合 |
第二节 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
一、不断改善民生,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群众基础 |
二、引导大众媒体克服消费主义倾向,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
三、发挥不同群体的合力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3)精神消费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一、 精神消费及其现实意义 |
(一) 精神消费的概念和特征 |
1. 精神消费的概念 |
2. 精神消费的特征 |
(二) 精神消费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 |
1. 精神消费的历史演变 |
2. 精神消费的现实意义 |
二、 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消费的状况及问题成因 |
(一) 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消费状况的积极表现 |
1. 精神消费意识明显增强 |
2. 精神消费主体更加广泛 |
3. 精神消费客体日益丰富 |
4. 精神消费向多维度拓展 |
(二) 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消费存在的主要困境 |
1. 精神消费呈低增长态势 |
2. 精神消费越轨现象严重 |
3. 精神消费发展呈现失衡性 |
4. 精神消费出现异化现象 |
5. 精神消费逐渐偏向西化 |
(三) 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合格的精神消费品 |
2. 精神消费者素质偏低 |
3.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4. 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 |
5. 文化环境导向不积极 |
三、 倡导积极的精神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一) 积极的精神消费的内容 |
1.稳步增长的精神消费 |
2. 健康文明的精神消费 |
3. 发展提升的精神消费 |
4. 生态和谐的精神消费 |
5. 主流价值的精神消费 |
(二) 积极的精神消费的实现路径 |
1. 提供合格的精神消费品 |
2.提高精神消费者自身素质 |
3. 创造优良的经济条件 |
4. 形成有力的政治支撑 |
5. 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引导作用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四)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五) 本论文创新之处 |
一、消费文化概述 |
(一) 消费文化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 |
1、消费文化的提出 |
2、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 |
(二) 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内涵 |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
1、追求品牌消费 |
2、重视人情消费 |
3、侧重娱乐消费 |
(二) 大学生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
1、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比例失调 |
2、精神消费中重休闲娱乐,轻读书学习 |
(三) 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
1、沉迷奢侈消费,拜金主义盛行 |
2、过于追求时尚,严重影响学习 |
3、依赖品牌效应,自我价值缺失 |
三、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思考 |
(一)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
1、对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
2、对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 |
(二)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
1、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
2、忽视了家庭、社会在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
1、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 |
2、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明确 |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
(一) 解放思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1、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 |
2、根据社会需要,树立“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 |
(二) 实事求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1、完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 |
2、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 |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三) 与时俱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2、弘扬主旋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3、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倡大学生文明消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奠基之作——创建中国消费经济学 |
二、 专题拓展研究消费经济学诸问题 |
三、纵深研究构建消费经济类学科体系 |
四、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的特点和他的学术品格 |
(6)试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海子热”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消费文化和海子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海子热”现象的意义 |
第一章 消费文化语境的形成和影响 |
一、消费文化语境综述 |
1. 消费文化语境的形成 |
2. 消费文化语境的特征 |
二、消费文化语境的影响 |
1. 消费文化对大众审美观的影响 |
2. 消费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
第二章 海子诗歌的内容和价值 |
一、海子诗歌的内容和特征 |
1. 海子诗歌的基本内容 |
2. 海子诗歌的主要特征 |
二、海子诗歌的独特价值 |
第三章 “海子热”现象的形成过程及深层原因 |
一、“海子热”现象的形成过程 |
二、“海子热”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
1. 经典化和大众化 |
2. 造“神”运动 |
3. 病态和非理性的认同 |
第四章 消费文化语境下海子诗歌精神的存在困境 |
一、海子诗歌精神与消费文化的冲突 |
二、海子诗歌精神的尴尬困境 |
第五章 “海子热”现象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启示 |
一、理性认识“海子热”现象 |
二、消费文化语境下诗歌的自救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作品 |
致谢 |
(7)大学生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概述 |
1.2.3 国内大学生消费文化研究概述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文章结构 |
2 传媒与消费主义 |
2.1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 |
2.1.1 消费社会 |
2.1.2 消费文化 |
2.1.3 消费主义 |
2.1.4 消费主义文化 |
2.2 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关系 |
2.2.1 传媒是消费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
2.2.2 消费主义对大众传媒的同化 |
2.3 我国传媒消费主义的表现 |
3 传媒与大学生消费文化 |
3.1 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兴起 |
3.2 消费主义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表现 |
3.3 消费主义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 |
3.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
3.3.3 大众传媒的诱导 |
3.3.4 学校相应教育的缺失 |
3.4 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 |
3.4.1 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环境 |
3.4.2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
3.4.3 大学生消费文化特征 |
3.4.4 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中的误区 |
3.5 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
4 传媒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和谐消费文化的构建 |
4.1 树立科学消费观 |
4.2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
4.3 加强大学生德育 |
4.4 建构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
4.5 积极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方向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消费主义批判 ——从异化消费到合理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3 本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本文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异化消费及其弊端 |
2.1 异化消费的产生 |
2.2 形成异化消费的原因 |
2.2.1 消费方式中的不合理因素带来异化消费 |
2.2.2 媒体的宣传带来异化消费 |
2.2.3 国家政策的导向带来异化消费 |
2.2.4 劳动的异化带来异化消费 |
2.2.5 产品种类和样式的多样化带来异化消费 |
2.3 异化消费的表现形式 |
2.3.1 过度消费 |
2.3.2 炫耀消费 |
2.3.3 奢靡消费 |
2.3.4 符号消费 |
2.3.5 时尚消费 |
2.4 异化消费的弊端 |
2.4.1 异化消费带来人文主义危机 |
2.4.2 异化消费带来社会危机 |
2.4.3 异化消费引起生态主义危机 |
2.4.4 异化消费带来经济危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走出异化消费的指导思想 |
3.1 科学发展观是走出异化消费的指导思想 |
3.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
3.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3.1.3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
3.1.4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3.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走出异化消费的价值目标 |
3.2.1 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
3.2.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3.2.3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3.2.4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
3.3 适度原则是支持走出异化消费的理论依据 |
3.3.1 适度原则 |
3.3.2 现实中的适度原则 |
3.4 中国传统的崇俭抑奢的美德是走出异化消费的伦理基础 |
3.4.1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崇俭美德 |
3.4.2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为物欲所囿的美德 |
3.4.3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适度的美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4.1 合理消费的概念及其特征 |
4.2 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4.2.1 合理消费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
4.2.2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4.2.3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
4.2.4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4.2.5 合理消费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从异化消费到合理消费的途径 |
5.1 建立合理的消费观 |
5.1.1 合理的消费观 |
5.1.2 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建立公平的消费观念 |
5.1.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消费荣辱观 |
5.2 用经济手段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5.2.1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5.2.2 价格杠杆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5.3 提高科技水平研究和开发可持续性产品 |
5.3.1 对可持续性产品的理解 |
5.3.2 可持续性产品是以科技抑制异化消费 |
5.4 改变评价标准从对事物数量的关心到对质量的关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基本思路、结构及主要内容 |
0.3 研究方法 |
0.3.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0.3.2 抽象和具体研究相结合 |
0.3.3 跨学科分析法 |
0.3.4 比较分析法 |
0.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1 消费文化的内涵 |
1.1 文化(CULTURE)的内涵 |
1.1.1 国内关于文化内涵的综述 |
1.1.2 国外学者论述文化内涵的启示 |
1.1.3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
1.2 经济文化的内涵 |
1.2.1 经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
1.2.2 经济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
1.2.3 经济文化的种类 |
1.3 消费文化的内涵 |
1.3.1 消费文化范畴的理解 |
1.3.2 西方学者关于消费文化的综述 |
1.3.3 国内学者关于消费文化的综述 |
1.3.4 消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
1.3.5 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 |
2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变迁及基本特征 |
2.1 小农经济是传统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 |
2.2 中国传统消费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
2.2.1 原始经济社会消费生活方式的基本图式 |
2.2.2 中国传统社会消费生活状况及其演进 |
2.3 中国传统社会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
2.3.1 传统消费文化的形成基础 |
2.3.2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
2.4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核心:"黜奢崇俭" |
3 中国现代化前期现代消费文化的产生 |
3.1 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启蒙及消费文化变迁的历史概略 |
3.1.1 现代化的发端及艰难进程 |
3.1.2 传统消费文化的现代化萌芽 |
3.2 中国现代化前期西方消费文化的冲击 |
3.2.1 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发展简述 |
3.2.2 西方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冲击 |
3.3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向现代消费文化的转变 |
3.3.1 现代化前期消费生活方式变迁的概况 |
3.3.2 现代化前期部分国民消费价值观的转变 |
3.3.3 近代传统消费文化向现代消费文化转变的特点 |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文化演进 |
4.1 建国之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居民消费(1949-1978年) |
4.1.1 计划经济时期居民消费生活概况 |
4.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消费特征 |
4.1.3 特定时期消费观念的政治化与封闭化特色 |
4.2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实现温饱(1978--1984年) |
4.3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大变迁——成就小康(1985--1997年) |
4.4 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大变迁——建设全面小康(1998年—) |
4.5 当前居民消费领域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
5 全球化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
5.1 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 |
5.1.1 关于经济全球化 |
5.1.2 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着文化的趋同化现象 |
5.1.3 消费文化呈现全球化趋势 |
5.2 西方消费文化发展历程 |
5.2.1 工业化初期西方主流消费文化 |
5.2.2 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 |
5.2.3 消费主义的盛行 |
5.3 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差异 |
5.4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西方消费文化碰撞 |
5.4.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5.4.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生活的影响 |
5.4.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双重效用 |
5.5 抵制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
5.5.1 当代消费主义的逐渐蔓延和渗透 |
5.5.2 必须抵制消费文化倾向的蔓延 |
5.6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文化思考 |
6 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经济与社会多视角探析 |
6.1 当代消费文化的混沌化 |
6.1.1 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 |
6.1.2 主流消费文化、精英消费文化与市俗消费文化的交融 |
6.2 当代消费文化的多元化 |
6.2.1 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多元化 |
6.2.2 消费目的多元化 |
6.3 当代消费文化的消极性 |
6.3.1 对传统消费文化合理内涵的简单否定 |
6.3.2 严重的"面子消费"文化 |
6.3.3 各类消极消费心理和消费误区 |
6.3.4 农村消费文化误区 |
6.4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
7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 |
7.1 以传统文化为主体,构建新消费文化主流 |
7.1.1 回归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继承和革新"节俭消费"文化 |
7.1.2 继承和革新"节俭消费"文化 |
7.1.3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消费的社会风气 |
7.1.4 东学西渐,提高"中华消费文化"影响力 |
7.2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文化体制改革 |
7.2.1 当前扩大内需的消费文化制约 |
7.2.2 夯实消费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3 深化相关体制改革,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
7.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 |
7.3.1 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
7.3.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
7.3.3 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7.4 倡导"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
7.4.1 "可持续消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
7.4.2 建设"可持续消费"文化 |
7.5 加强消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7.5.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消费文化的目标 |
7.5.2 加强政府引导,进行广泛的国民消费教育 |
7.5.3 加强对消费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与论文相关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四、弘扬消费文化主旋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尹世杰教授《消费文化学》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刘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2]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余保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3]精神消费透视[D]. 陈少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月竹. 湖北大学, 2012(07)
- [5]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评述[J]. 李彦和. 消费经济, 2012(01)
- [6]试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海子热”现象[D]. 陈青山.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1)
- [7]大学生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 刘葛霞. 武汉纺织大学, 2011(12)
- [8]消费主义批判 ——从异化消费到合理消费[D]. 赵苏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2)
- [9]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 赵吉林.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10]略论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的升华——读尹世杰教授2000年以来的三本着作[J]. 邓国用. 消费经济,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