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论文文献综述)
吴淑芳[1](2013)在《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基于大学生活的社会学考察》文中提出1996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在全世界掀起了社会变革的浪潮,进入21世纪昭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作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渗入领域之广和影响程度之深,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高度“知本”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根本的因素。人的创新素养发展成为当代新课题。这种趋势也影响了大学对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在国内大学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怎样?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方面分别有哪些,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探究。统观国内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研究的情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有许多方面的不足,比较突出的有:第一,核心概念的解释缺乏统一性;第二,在大学教育活动的微观层面探讨大学教育内部活动方式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的产生原因及结果的系统研究比较少,使得人们无法准确推辨和了解大学教育中的哪些方面以怎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考察的方面;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的衔接与互动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与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丰富、系统,而另一方面,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现实性问题相当突出,相关的实践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无法满足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需要,且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的互动、衔接不够;第四,对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关系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不多见;第五,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研究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上都是不均衡的,对于有些问题过于关注,研究水平相对成熟,而有些问题在研究界很少受到关注,致使对有关的重要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相对滞后。本研究将以大学教育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影响作为研究和考察的目的,以组织、学科、话语作为理论分析视角,考察大学生活以及大学生活中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问题,以内在逻辑关系的解读、考量为研究重点,突出社会学研究的理路,旨在揭示在既有的大学育人机制和育人活动中,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产生影响的方面、影响结果及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这样的考察基础上对当前的大学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及策略。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参与观察、话语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社会学方法。多方法相结合,调查结果详实有效。研究中,所涉及和讨论的主要论题有:探讨创新及其理论谱系;归纳构成人的创新素养的各因素及其特征表现;分析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关系;从大学发展历史脉络中形成的学科传统、育人传统与文化传统中找寻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相关的分析要点;在组织、学科规训和话语的理论框架下解读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活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参阅历史、借鉴不同学科回应当下大学教育中人的创新素养发展中的问题。每一个论题便是一个分析单元,对每一论题的分析和讨论最终构成本研究的逻辑框架。研究的分析脉络由两个部分连接,一是,从横向结构关系的角度梳理出人的创新素养构成体系,以这一体系为比照,并在组织、学科、话语理论分析框架下论述在学科层面、学校培养层面、学生日常交往层面本研究的考察焦点,对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关系及影响的结果进行现实考察;二是,从实效性的角度考虑,由指向未来发展目标的将来状态转回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诊断出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症结,为大学教育改革发展以及育人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可借鉴的现实依据。本研究是由现象考察转向内部关系,由指向未来培养目标转向问题情境的探秘过程,全景式地分析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最终为调和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做出理性回应。基本结论:在大学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学生的主体性未被重视;②既定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学生创新性素养的有效养成;③学科制度导致通才教育与专业训练的分化;④大学学科制度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陆东青[2](2013)在《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可再生性和非独占性使其具有经济增长要素递增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在整个市场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知识也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此催生了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发展”(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KBD)的知识城市理念。知识城市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尤其强调知识的培育和城市创造力的挖掘。成为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转型和城市复兴的新的路径选择。用知识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城市的发展,有助于一座城市充分挖掘自身潜在优势,改善社会生态,吸引外界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因此,基于知识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知识经济,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路径选择。本文以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为中心。首先,文章系统地梳理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五大理论基础。接着,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深圳市在建设知识城市过程中包括基础设施、金融资本市场、高新技术、移民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教育、后发优势和港澳地缘等八大优势,同时指出了深圳在建设知识过程中的四点不足:历史积淀不足;缺乏高水平大学;信息资源配置不均;“城中村”和城区存在“知识化”差距。最后,根据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国外城市的典型措施和深圳的本地实情,从发展战略、产业调整、电子政府、教育体系、城中村改造、香港地缘以及创意产业等7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张乐[3](2012)在《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促进着经济、科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因素。在教育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硕士研究生就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于高师院校的硕士生来说,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面越来越宽,从教师岗位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但对于任何工作岗位来说,都需要对繁杂的信息进行处理、识别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量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加强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硕士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情况,笔者首先对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见解。其次,结合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和《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和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现状,指出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而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偏低等问题,并以性别、学科、年级、本科学历、是否发表过文章和信息素养课程类型为背景变量,对信息素养四个方面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再次,根据分析结果对造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硕士生导师作用体现不充分;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缺陷;硕士生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本科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不够牢固。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对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具体包括: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员和导师的作用;改革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体现环境熏陶效用。
赵国忠[4](2011)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数字资源利用策略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阐述了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了解程度及利用情况,初步了解大学生信息检索的行为习惯,并结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加强数字资源利用的措施。
张丽华,陈华[5](2008)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探讨》文中提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高专的电子商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实习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室的建设势在必行。围绕电子商务实训室的功能,对实训室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学培养质量。
徐倩[6](2008)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以上海大学为案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强调音乐教育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具有学科技能以及学科本体外其他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及特色介绍,以及对上海大学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社团活动、艺术展演、社区文化等方面情况的调研和分析,从而针对如何在综合性大学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秦红兵,何正,符学兵[7](2004)在《构造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网络化视频点播学习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特征》文中认为远程教育的发展由传统的函授教学模式、无线电广播形式,逐渐趋向于网络化教育,而在网络化远程教育体系中,视音频点播技术又以其独特的丰富性和个别化渗透于教学。利用视频点播学习系统进行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形式之一。本文从目前教育体系中所采用的视频点播技术着手,系统阐述该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编者
何伟[8](2004)在《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伟[9](2004)在《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文中提出校园网群信息点是快速、经济、实用和具有推广意义地实现“校校通”工程的信息网点,特别适合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它的分层管理和分布式存放信息方式,以及提供的“智能、实时、主动和个性”的服务方式,改变了目前集中式信息资源的访问服务模式。什么是校园网群?什么是校园网群信息点?它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建设内容是什么?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从本期开始,“北京创星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校园网群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将分2期为读者释疑解惑,比较详尽地介绍校园网群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校园网群信息点的概念、特点、功能以及建设内容、思路和注意事项等详细内容可参考校园网群信息中心网站:www.conking.com.cn
二、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基于大学生活的社会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着变化 |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课题 |
(三)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人的创新能力发展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大学教育 |
(二) 创新素养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的理论前提 |
(一) 教育为人的创新素养发展提供支持 |
(二) 创新能力发展依赖彼此关联的六种资源的汇合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整体思路 |
(二) 研究的阶段及其方法使用 |
七、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创新及创新理论的谱系研究 |
第一节 创新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一、创新起源 |
二、关于创新的多种论述 |
三、与创新相关概念的意义解释 |
第二节 创新理论研究的历史考察 |
一、哲学观视角下的创新理论研究 |
二、走向科学化的创新理论研究 |
三、创新理论研究的当代发展 |
第三节 创新素养的构成体系及其特征 |
一、创新素养的构成性参照系 |
二、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
第四节 创新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内源生理因素 |
二、外源环境因素 |
三、小结 |
第二章 大学教育的演变及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耦合 |
一、人的自我发展性根源 |
二、大学教育的发生学讨论 |
第二节 大学育人传统的演进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
一、大学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育人传统概述 |
二、大学育人传统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影响分析 |
第三章 大学教育与创新素养发展关系考察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解读大学教育的理论工具:组织、规训、话语 |
一、组织:规定了大学教育的形态 |
二、学科:大学教育的中介 |
三、话语:大学人际交往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无形之手 |
四、小结 |
第二节 考察大学生活的要点与方法 |
一、考察的要点 |
二、考察的方法、工具 |
第四章 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的实证考察 |
第一节 访谈及访谈内容分析 |
一、访谈前的准备 |
二、三个访谈阶段的访谈结果分析 |
三、访谈小结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论坛的话语分析 |
一、从大学生网络论坛中收集话语材料 |
二、大学生网络论坛的话语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正式测抽样样本状况 |
二、正式测问卷状况分析 |
三、大学教育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结果考量 |
第五章 大学的发展——基于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思考 |
第一节 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大学育人活动反思 |
一、调研结果分析 |
二、问题指出 |
第二节 现实问题的历史与跨学科借鉴 |
一、历史的借鉴 |
二、跨学科理论的借鉴 |
第三节 现实问题的当下回应与探索 |
一、重申大学教育的合作性,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复归 |
二、在大学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弱化学科规训的评价效应,同时兼顾学生智力训练与非智力发展 |
四、普及通识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
五、在大学育人中实现默会知识的外显价值 |
六、增加适合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实践活动 |
七、为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创造环境与话语氛围 |
第四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特色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知识城市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知识城市的概念 |
2.2 知识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
2.2.2 世界城市假说(World City Hypothesis) |
2.2.3 学习型城市理论(Learning City Theory) |
2.2.4 知识生态学理论(Knowledge Ecology Theory) |
2.2.5 知识资本理论(Knowledge Capital Theory) |
2.3 知识城市的特征和评价标准 |
2.4 知识城市的实践研究 |
2.5 知识城市的研究述评 |
3 全球知识城市典范特点分析及其对深圳建设知识城市的启示 |
3.1 全球知识城市典范分析 |
3.1.1 伦敦 |
3.1.2 巴塞罗那 |
3.1.3 东京 |
3.2 成功知识城市的经验总结 |
3.3 全球知识城市典范对深圳的启示 |
4 深圳建设知识城市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4.1 深圳市概况 |
4.2 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的基础 |
4.2.1 深圳建设知识城市的优势 |
4.2.1.1 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
4.2.1.2 完善配套的金融、资本和资产市场 |
4.2.1.3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
4.2.1.4 移民城市造就开放、多元和宽容的文化 |
4.2.1.5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4.2.1.6 基础教育发达完善,“科教兴市”理念指导 |
4.2.1.7 后发优势明显,城市规划科学 |
4.2.1.8 毗邻港澳,中国窗口 |
4.2.2 深圳建设知识城市的劣势 |
4.2.2.1 发展历史的短暂造成知识沉淀缺乏深度 |
4.2.2.2 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深圳一直缺乏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
4.2.2.3 信息产业及资源配置问题 |
4.2.2.4 “城中村”的“知识化”差距 |
5 深圳建设知识城市的建议措施 |
5.1 以“深港大都会”为发展背景,确立和深化建设“知识城市”的发展战略 |
5.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5.3 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
5.4 完善教育体系,提升高校实力 |
5.5 进行城中村改造,强化街道文化功能 |
5.6 打好香港牌,强化与香港的联系 |
5.7 从“创新”走向“创意”,全面提高城市知识含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 |
1.1.2 终身教育对信息素养的要求 |
1.1.3 素质教育对信息素养的要求 |
1.1.4 研究生教育对信息素养的要求 |
1.1.5 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教育统计法 |
第2章 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信息素养概念及评价标准 |
3.1 信息素养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信息 |
3.1.2 素养 |
3.1.3 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
3.2 信息素养内涵解读 |
3.2.1 国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读 |
3.2.2 国内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读 |
3.2.3 本文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 |
3.3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
3.3.1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
3.3.2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
第4章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
4.1 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形式 |
4.1.3 问卷的预测与项目分析 |
4.1.4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5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1.6 问卷的生成及施测 |
4.2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整体现状分析 |
4.2.1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分析 |
4.2.2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各个层面分析 |
4.3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差异性分析 |
4.3.1 信息素养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4.3.2 信息素养的学科差异性分析 |
4.3.3 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
4.3.4 信息素养的本科教育差异性分析 |
4.3.5 信息素养与是否发表过文章的差异性分析 |
4.3.6 信息素养与上过的信息素养课程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
4.3.7 相关态度问题分析 |
第5章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现状归因与对策分析 |
5.1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现状归因分析 |
5.1.1 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5.1.2 硕士生导师作用体现不充分 |
5.1.3 硕士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缺陷 |
5.1.4 硕士生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
5.1.5 本科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不够牢固 |
5.2 高师院校硕士生信息素养发展对策分析 |
5.2.1 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
5.2.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员和导师的作用 |
5.2.3 改革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元化 |
5.2.4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
5.2.5 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体现环境熏陶效用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数字资源利用策略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
2 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现状分析 |
2.1 调查样本 |
2.2 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
3 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
3.1 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 |
3.2 加强数字资源利用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
3.3 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体系 |
3.4 做好数字资源的整合工作 |
3.5 建立教学和图书馆的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 |
3.6 加强学校的网络化建设, 为数字资源的利用提供硬件平台 |
(6)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以上海大学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概况 |
第一节、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历史与现状简述 |
第二节、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 |
一.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比较 |
二.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比较 |
第三节、音乐教育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
一.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
二.音乐教育的本质意义 |
三.音乐教育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
第二章:上海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
第一节、上海大学艺术教育背景 |
一.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上海大学艺术教育概况 |
二.上海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
三.上海大学艺术教育行政机构及职能 |
第二节、上海大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上海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的显性与隐性分析 |
二.社团 |
三.艺术展演 |
四."校园艺术家" |
五.社区文化 |
第三章:关于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把握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整体优势 |
第二节、作为核心问题的课程建设 |
第三节、教师与教学 |
第四节、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积极辅助 |
第五节、与专业音乐团体的资源整合 |
结语 |
附录 《上海大学学生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下)(论文提纲范文)
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基本思路 |
1. 校园网群信息点与普通网站的区别 |
2. 校园网群信息点中的资源库与购买的资源库的区别 |
3. 校园网群信息点与接入因特网的关系 |
校园网群与城域网的区别与联系 |
四、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基于大学生活的社会学考察[D]. 吴淑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2]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问题研究[D]. 陆东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3]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D]. 张乐.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4]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数字资源利用策略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 赵国忠. 情报探索, 2011(04)
- [5]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探讨[J]. 张丽华,陈华.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6]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以上海大学为案例的研究[D]. 徐倩. 上海音乐学院, 2008(07)
- [7]构造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网络化视频点播学习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特征[J]. 秦红兵,何正,符学兵. 中小学电教, 2004(10)
- [8]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下)[J]. 何伟. 信息技术教育, 2004(02)
- [9]校园网群信息点建设的探索(上)[J]. 何伟. 信息技术教育,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