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景文的“大文论”观

钟景文的“大文论”观

一、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论文文献综述)

毛巧晖[1](2019)在《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七十年》文中提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民间文学学术史即是对这一特殊的文学性、审美性阐释之历程,本文基于基本问题对新中国七十年民间文学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新中国初期(1949—1966年)民间文学在新的学术体制中实现学科独立,在沿承延安时期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民间文艺学的恢复,她与文化学相结合,出现了民俗文化学等新趋向;90年代伴随着民间文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以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等问题,世纪末学人的反思中民间文学研究的本位缺失成为讨论热点;世纪之交,伴随学者对不同思潮、流派及人物的梳理与讨论,民间文学研究呈现多维视野与多元范式交杂景象。特别是21世纪10年代后文化资本、文本重构(民俗志诗学)以及伦理层面对民间文学主体的关照等多角度研究成为民间文学发展面临的新语境,这对民间文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范宗朔[2](2019)在《民间信仰视阈下莫言与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归”是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笔下最为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两位作家笔下的回归并非是对民间文化的简单描写与怀念,而更多的是借助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形态完成对生命本源的追问与反思。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现实的自在的民间文化”成为大江与莫言笔下共同的书写对象,并赋予其“现代”的审美体验。本文以民间信仰的视野为基础,采用比较文学,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等理论方法透视两位作家文学世界中对民间信仰的呈现以及民间信仰与两位作家创作之间的深层关系,揭示民间信仰书写在文本内外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以及《蛙》与《水死》两部作品在民间信仰层面上的研究现状,最重要的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民间信仰进行了学理层面的界定,并梳理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两人故乡成长经历中的民间文化参与、外部相关民俗理论思潮的启蒙以及两者创作内在需求的助推三个层面追溯大江和莫言以民间信仰参与创作的动机和深层原因,虽然两位作家所受到的具体的文化浸染并不相同,但源于成长环境的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经验已成为大江和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支撑力量,而这也是两位作家将民间信仰融入其创作中进而形成其思想指向的源泉。第二章则以大江和莫言文学中的民间信仰呈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民间信仰知识体系的分类,将这两部小说中出现的民间信仰分为自然信仰,鬼魂信仰和女神信仰三类,并结合中日两国的民间信仰知识体系,在平行比较中透视两部作品中主题、情节、人物等不同的文学要素与民间信仰之间所形成的互涉关系,并解读其内在共通的审美文化价值。第三章在现代性与世界性的视角下,挖掘两位作家民间信仰书写的深层意义,探求民间信仰对于两位作家的创作意识、创作思想的形成到底施加了怎样的影响,进一步体现大江健三郎和莫言在各自作品中借助民间信仰来表达对于民族与世界,人类与社会以及生命与生存的深层思考,完成对民间信仰书写的文化超越。总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化形态,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和审美形态融入到了莫言与大江笔下的文学创作中,并承担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从观念意识、价值立场和审美形态三个维度对民间信仰在《蛙》与《水死》中的呈现进行了解读,以试图说明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形态是研究莫言与大江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刘珊珊[3](2019)在《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产生的俗文学概念,经历了萌兴、发展、繁荣、消歇、回归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文学、雅文学纠缠不清,未能建构起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始终得不到学界的肯定,于学科边缘中徘徊挣扎。本文从俗文学与民间文学、雅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俗文学学科在当今新形势下存在的合理性,以期能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范宗朔[4](2018)在《女性民俗视角下的迟子建作品重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对表现女性生命内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女性民俗作为观照维度,以迟子建的代表性着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考察对象,透过迟子建笔下的女性民俗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

何璐[5](2018)在《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处海南的《天涯》以复兴“大文学”传统进行改版,引起了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的强烈反响。随着时代背景的风云激变以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近十年来《天涯》也逐渐进入了“低落”期。虽然,作为一个“探索者”形象的《天涯》一直在积极努力地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尝试与各类新媒体融合,甚至期望利用新媒体探寻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狂暴席卷下,这种略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奋力反抗,更像是的一叶风雨飘摇的孤弱扁舟,映射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苍凉之感,同时,也显示出一种落日余晖的悲壮情怀。本文试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考察一本文学期刊实践“大文学”理念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现状,来对这一时期的“大文学”理念及其相关实践进行还原性地回溯,在此基础上论述,新媒体时代之下的文学参与时代对话、介入文化语境、介入不同文学形态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今天重提“大文学”理念、扩展文学范式的合理性。本文从介入与扩展两个向度探讨了“大文学”这个概念对于当下文学的推进意义。其中,扩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边界与范畴的延展。从这个角度去看,“大文学”并不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概念,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在沉积了古代中国文人的文学习惯与观念的同时,又逐渐汲取了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经验。这种边界的延展使得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学刊物寻找到了一条短暂的出路,即20世纪末以《天涯》为代表的“综合化”改版热潮。而“大文学”的介入主要可作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介入”是作为一种文学信念来叙述的,也即文学对于现实的介入。《天涯》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意义非凡的尝试,在面临“纯文学”以及文人身份被边缘的困境之时,他们以边缘化的身份介入现实、介入话语中心,在复兴“文、史、哲三位一体”的大文学传统的视野下进行了颇具影响力的跨文体实践。另一方面是从文体以及文学生态的角度去谈,“介入”是指文学介入新的表现形态,以达到与新媒体、数字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对于此,《天涯》也做出了努力,但是面对各类新媒体的井喷式地生长速度,《天涯》显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传统文学形态在面临新兴载体形态不可回避的必经之路。事实上,本文在此所提的“大文学”理念更多地是指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和视野,而非某种具体的、固定不变的文学定义,这是一个不断流变、不断演进的理念,并非一个过去式的概念,因此它应当具有不断变化、更新的共时性和时代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最后概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以及“大文学”应如何“介入”与“扩展”,从而取得合理性。在笔者看来,重点在于,我们的文学、文学创作者以及研究者应该要有摒弃的勇气、创造的能力、更新的信念。

代云红[6](2017)在《论华夏神话天文学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生的方向性变化,就是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性和多源性构成等方面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做深入思考与研究。中国神话学与天文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神话天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之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之本。从中国多民族国家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视域、比较视野和全球眼光来看,华夏神话天文学理应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或出发点。

代云红[7](2016)在《论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文学理论建设》文中指出从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历史来看,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史问题就是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问题。当代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不仅催生出了文艺学和人类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界在2013年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的思想构想,显示出不同于一般文艺学界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理念、思路及方法。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这是文学理论建设必须思考的根本性问题。各民族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贡献出什么样的智慧,这是文学理论应该告诉我们的。

李衍柱[8](2015)在《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大道上——谈童庆炳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童庆炳先生是当代中国着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新时期中国文艺学建设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成果鲜明地展现出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发展的轨迹,在文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文体学、创作美学、文化诗学、《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所开拓和创新;他具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建构了"审美诗学"的审美文艺学新体系,原创性地剖析了"维纳斯的腰带"的奥秘;他与作家之间建立的互为"知音"的关系,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作出了学术贡献。

王峭[9](2014)在《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学发展中,文学批评既是文学赏析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创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文学批评工作,使得文学批评既能够满足准确性要求,又能够达到提高文学批评质量的目的,成了文学批评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是保证现当代文学批评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要想做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工作,就要结合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重点探讨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陈智[10](2012)在《浅析文学研究的价值及其特征》文中认为近年来文学界对文化研究逐渐显现出多元化,文化研究成为了显学,凸显出了文学界对于进行文学研究和理性思考的热情。当下文学传播途径和文学创作手段百花齐放,促使了文化研究学者对文化研究的价值和特征的进一步思考。本文将初步探讨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论文提纲范文)

(2)民间信仰视阈下莫言与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民间信仰的界定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莫言与大江文学创作的民间信仰溯源
    (一)故乡民间信仰传统的滋养
        1.高密东北乡与夷齐民间信仰传统
        2.爱媛县与四国森林信仰传统
    (二)外在民间信仰文化的熏陶
        1.蒲松龄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2.日本民俗学家对大江创作的影响
    (三)内在创作立场动机的确定
        1.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2.大江的“边缘写作”立场
二、莫言与大江文学创作的民间信仰呈现
    (一)信仰思维与文学想象
    (二)自然信仰与生存主题
        1.《蛙》中的蛙神信仰与生命反思
        2.《水死》中的森林信仰与生命拯救
        3.自然信仰与生命觉醒
    (三)鬼魂信仰与魂灵情节
        1.蛙魂情节与鬼魂信仰
        2.附体情节与鬼魂信仰
        3.鬼魂信仰与人性反思
    (四)女神信仰与女性人物
        1.《蛙》中的姑姑形象与女神信仰
        2.《水死》中的女性与妹之力信仰
        3.女神信仰与社会拯救
三、莫言与大江文学创作的民间信仰审美
    (一)民间信仰书写的“现代性”想象
    (二)民间信仰书写的“世界性”审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盘根错节的关系:俗文学与民间文学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俗文学与雅文学
三、俗文学存在的学理依据

(4)女性民俗视角下的迟子建作品重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性民俗界定
二.迟子建笔下的女性民俗书写
    1.婚嫁民俗与女性不幸命运的呈现
    2.物质生存民俗与女性美好人性的赞扬
    3.萨满信仰民俗与女性乌托邦的寄托
三.结论

(5)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文学”理念的提出与演变
    第一节 大文学观念的发展源流
        一、大文学观念的传统源流
        二、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大文学”观念
        三、8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观念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大文学”理念的构成背景
        一、消费文化及新媒体对文学的裹挟
        二、文学意义的扩大化
        三、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学期刊
第二章 探索者:《天涯》的崛起与“失落”
    第一节 《天涯》的起落
        一、“探索者”《天涯》的崛起
        二、《天涯》的“失落”
    第二节 《天涯》式的“大文学”理念的实践
        一、介入现实与扩展范畴
        二、文本内容中所体现的“大文学”
        三、《天涯》杂志与新媒体的合谋
    第三节 《天涯》“失落”的部分原因
        一、矛盾性:迎合读者与自我坚持
        二、来自新媒体更强劲的冲击
第三章 共时性:重提“大文学”理念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文学”理念
        一、跨越界限:各媒介形式的融合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勃兴
        三、去中心化的“互读”倾向
    第二节 介入:文学与时代语境的对话
        一、介入新的表现形态与时代语境
        二、跳出精英化与庸俗化的圈子
    第三节 扩展:建立一种文学新范式的合理性
        一、何为当下文学新范式
        二、文学性与审美性:合理的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论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文学理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述要
二、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文学观反思与拓展
三、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大文学理论”建设问题
四、结语

(8)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大道上——谈童庆炳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永恒的人格魅力
二、古今中外,披沙拣金:建构“审美诗学”新体系
三、中国第一位解析“维纳斯的腰带”的文艺理论家
四、更新换代:引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教材建设

(9)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能
    1.1 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创作的有效推动力
    1.2 文学批评是文学欣赏的重要手段
    1.3 文学批评是文艺评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2.1 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树立正确的文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
    2.3 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促进文学创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内涵分析
    3.1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对文学批评的总体认识
    3.2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总结
    3.3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发展的促进手段
4 结论

(10)浅析文学研究的价值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研究的价值
二、文学研究的特征
    1、文学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特性
    2、文学研究具有独特性
    3、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逻辑顺承特性
    4、文学研究具有对话特性
    5、文学研究探寻文学规律的特性
三、结语:

四、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七十年[J]. 毛巧晖. 东方论坛, 2019(04)
  • [2]民间信仰视阈下莫言与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D]. 范宗朔.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6)
  • [3]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J]. 刘珊珊.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1)
  • [4]女性民俗视角下的迟子建作品重解[J]. 范宗朔. 文学教育(上), 2018(08)
  • [5]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D]. 何璐.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6]论华夏神话天文学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J]. 代云红.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2)
  • [7]论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文学理论建设[J]. 代云红. 百色学院学报, 2016(05)
  • [8]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大道上——谈童庆炳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J]. 李衍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分析[J]. 王峭. 艺术科技, 2014(04)
  • [10]浅析文学研究的价值及其特征[J]. 陈智. 文学教育(中), 2012(10)

标签:;  ;  ;  ;  ;  

钟景文的“大文论”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