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五洲人”探析

富川“五洲人”探析

一、富川“梧州人”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龙[1](2020)在《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勾漏片粤语分布在两广地区的交接地带,从语言本体来看属于比较古老的粤语,对于粤语史而言研究价值很高,但相比广府片粤语,勾漏片粤语的语法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地处粤西北地区的勾漏片粤语连山话,本文选取连山话的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以丰富连山话的语法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语料,并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实验语音学、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系统、深入的描写分析。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分为五小节,分别介绍连山县简况、本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正文,共有五章组成:第一章对是非问进行描写,主要从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这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分析。第二章是对正反问进行描写,主要是对“VP-Neg-VP”和“VP-Neg”问句、重叠式问句进行分析论述。第三章是对特指问的疑问代词系统、表疑类型以及它的简略形式进行分析论述。第四章是描写选择问的结构类型以及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第五章是将连山话的疑问句和广州话的疑问句进行类型学方面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为本文结语,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收集和整理语料时注重多样的语料获取途径,如录制连山的山歌、记录连山新闻中的方言对话等;本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连山话的疑问句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分析。勾漏片粤语的语法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还可以为勾漏粤语的研究提供新的方言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粤语研究的“西进”力度。

袁丽红[2](2018)在《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文中提出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不断有中原汉人和瑶人迁入,成为汉族与瑶族杂居地区。宋元时期即定居于此的瑶族,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招抚,他们走出深山,定居于丘陵谷地,成为耕田地、纳租税的"良徭""熟徭",即现在的平地瑶、民瑶。后来迁入的一些汉人,为了避徭役投入瑶籍,还有一些汉人因为长期与瑶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入瑶族当中,成为平地瑶、民瑶的一部分。平地瑶和汉族共同生活在南岭走廊地区,长期杂居在一起,两者既有社会交往,又有经济技术交流,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血统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十分密切。

张立恩[3](2018)在《元代春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春秋》学史的角度而言,元代《春秋》学在《春秋》学史上无疑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受到清代学者评价的影响,现代学术界对元代《春秋》学多不甚措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人们对经学的重新认识和理性评判,元代《春秋》学亦重新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产生了一些研究着作,但无论就横向的地域分布、纵向的发展历程,还是文献的考据整理、《春秋》学家思想内涵的掘发和诠释方法的呈现,皆有未尽之处。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本文以元代《春秋》学研究为题,在力图全面考证元代《春秋》学着述的基础上,着力对上述问题进行揭示,以期能客观、逻辑地呈现元代《春秋》学之思想面貌,并由之对其学术史价值做出评述。文章除导论、结语外,共七章内容。首章论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二章论元代《春秋》学之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三至七章论草庐学派、程端学、黄泽、徽州学派及其他《春秋》学家的《春秋》学思想。在具体论述上主要围绕《春秋》学家之《春秋》观、诠释方法等内容展开,将其对《春秋》学问题的思考置入《春秋》学史的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草庐学派《春秋》学代表为吴澄,其秉持朱子《春秋》学观念并综合啖助、赵匡、刘敞之说而试图统一经说。在《春秋》观上,吴澄持朱子据实直书说,但认为《春秋》所据之“实”为“非常之事”,包括:有违典礼者、有关训诫者、变异者。吴氏反对以《春秋》为文辞褒贬之书,以别嫌明微为孔子之意,以《春秋》为孔子之刑书。在解经方法上,其发挥传统的属辞比事之法,并以“属辞所以合,比事所以析”对“属辞比事”提出新解。吴澄门人在《春秋》学上承继吴氏而又有发明,虞盘之《春秋》学如朱子、吴澄一样,重视《左传》事实,而尤能纠左氏“夸于辞”之偏,李衡之《春秋》学不但推尊吴澄,而且亦如吴氏《春秋》学一样贯穿着统一经说的意识。元明善则发挥《春秋》经世之旨以评论时事。程端学亦本朱子观念而建构《春秋》诠释体系,其以《春秋》为“圣人之实录”,而所书皆“非常之事”。基于这一理解,在褒贬观上,程氏一方面反对文辞褒贬之说,但另一方面又主张《春秋》以事见贬。程氏认为以往褒贬凡例之说盛行的原因是“后世但知圣人议人罪恶而已”,其所主以事见贬之说就是要克服文辞褒贬之弊而导人为善。在此意义上,他指出《春秋》宗旨在于使后世读《春秋》者“克己复礼”,所谓“使人知其非礼,则礼有在矣”。程氏还区分《春秋》大义、正义与小义、余义,二者之间有严格的价值层级关系,前者可含蕴后者,后者无法含蕴前者。在解经方法上,针对单个事件,程氏主张发挥“即其因以见其情”之法,针对复杂的、长时段的事件,则主张诉诸于“属辞比事”之法。程氏还将“属辞比事”分为“大属辞比事”与“小属辞比事”。前者是说“合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而比观之,后者是说“合数十年之事而比观之”。黄泽的《春秋》学继承朱子的基本观念。在《春秋》观上,黄氏主张孔子亲览国史以作《春秋》,故“经所书者,皆是史,先有其文,非是夫子创书,”但他反对经文实录说,而认为经文有正例、变例、义例,以此对朱子据实直书说之内在困境进行调适。在诠释方法上,黄氏主张兼综汉宋,认为“《春秋》是事,须先考事实,而后可以求经旨。”考证“事情”则要发挥“向上工夫”,其含三个环节:比事而观、逻辑推证、静定涵养。徽州学派学宗程朱,而尤宗朱子,其《春秋》学以赵汸、郑玉、汪克宽、俞皋为代表。赵汸继承黄泽“先考史法而后经义可求”的解经理路。在《春秋》观上,其以《春秋》为孔子经世之书。圣人籍笔削以表达其经世之志,笔削八义为:存策书之大体、假笔削以行权(不书、变文、特笔)、因日月以明类、辞从主人。变文又分为变文以示义、辩名实之际、谨中外之辩。圣人经世之志主要体现为:谨夷夏之辨、正名、明世变。在诠释方法上,赵汸主张解经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知足以知圣人,二是遵从属辞比事之法。郑玉《春秋》学推崇程朱之说,其《春秋阙疑》即折衷程朱之说而为之。在《春秋》观上,其对《春秋》之名及《春秋》之始隐终麟的解释皆有所发明。他认为“《春秋》有鲁史之旧文,有圣人之特笔”,是以在解经方法上提出“固不可字求其义,如酷吏之刑书,亦不可谓全无其义,如史官之实录也。”在这一基本立场下,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的解经方法,在此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汪克宽的《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主于疏通胡《传》,不过,这是由于胡《传》颇能推广程子之说且受到朱子之推举。在《春秋》观上,汪氏继承胡《传》“《春秋》,鲁史尔,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的说法,并引朱说对之有所推进。他认为《春秋》所记皆非礼之事,有“因史旧文”“存而弗削”之处,亦有圣人笔削,乃圣心之理的呈现,故学《春秋》而格物穷理,则可以贯穿内圣外王之道而实现修齐治平。在诠释方法上,汪氏基于属辞比事而发挥直书见义、特笔见义、互文见义等方法。其所谓“属辞比事”首先是指意味着“连上下文并前后事迹”、“合上下文”来分析经义。其次,指对同类事件及对该事件相关联的其他事件的比较分析,这一分析大抵遵循着事→辞→义的逻辑顺序。第三,指不仅综合经文,亦包含对传文的比较分析。俞皋《春秋》学“一以程朱为断”而尤为推崇程子“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的解经观念,力图建立系统的义例之学。其义例之说可概括为义例与非例,义例16种,所谓“以事同、义同、辞同者定而为例十六条”。“非例”即“非可以例拘”者,分为三类:一是辞同义不同者,二是事同辞不同者,三是程子所谓微辞隐义、时措时宜者。俞氏对义例和非例的划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按照不同的层次,例和非例可以相互转化。陈深《春秋》学之特点是综合以程子、胡《传》为代表的发挥文辞微言之解经路向与朱子为代表的据实直书经学风格,并总之以己意以解经。陈则通之《春秋》学善于通过对二百四十二年之经文及《左传》的比事而分析世变,并对《春秋》书法多有阐扬。王元杰《春秋》学之特点亦为综合程、朱、胡《传》及三传而又断之以己意以解经。其以《春秋》为“王者代天理物”、“代天以示赏罚”之书,是以其解经无论是对文辞褒贬的发挥,还是对据实直书的运用,目的皆在呈现圣人借《春秋》书法以经世之意。无论就汇集、整理、考辨前儒经说而言,还是就对后世《春秋》学之影响而言,元代《春秋》学皆具重要价值。仅就接续宋代《春秋》学的意义上来看,由于程朱于《春秋》无成书,因而接续程朱——尤其是朱子——以统一经义成为元代《春秋》学之首务。朱子基于其“圣人”观念而反对前儒文辞褒贬与史例褒贬之说,并通过吸收左氏家说及“据实直书”方法而建立了以史视《春秋》说。但其说无法担保圣人之意与经义之关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子又不得不退回到圣人“有意”作经,“笔削”鲁史而成之的立场上。这一理论困境反映出朱子实际上并未真正突破汉唐《春秋》学的“辞”→“义”诠释模式。随着宋元鼎革,元儒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吴澄、程端学主张《春秋》“非常而书”,藉由诠释进路的转换以证成朱子之说。黄泽则将“据实直书”整合为获取《春秋》书法的环节,赵汸通过“策书之例”与“笔削八义”的提出,进一步将“直书”置于《春秋》书法系统中,以此实现对朱子理论困境的解决。

伍锦昌[4](2015)在《宋代旅桂文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对广西文化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广西文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求另辟蹊径,聚焦对广西宋代旅桂文人的整体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为广西文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由于朋党之争、宋室南渡等各种原因,宋代大批中原文人南下聚集广西,促进了广西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繁荣发展。研究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突破个案研究之不足,有助于分析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整体把握旅桂文人在促进广西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地域文化、人生经历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和心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旅桂文人的旅桂进程、交游状况、心态变化、文学创作和后世影响,全文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研究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广西地理环境总体特征是:沿边、沿江、靠海,多山、多洞、多河,气候潮湿炎热,资源丰富多样。由于广西属于化外之地,中原文人对广西产生了总体印象:偏僻遥远、瘴气严重、奇风异俗、景色秀美、物种繁多。第二章研究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分析宋代文人旅桂的五条线路,其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宋代各个时期的旅桂文人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旅桂文人总数达641人,南宋比北宋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导致文人南迁大增。旅桂文人几乎遍布宋时广西各州,桂州是旅桂文人集聚最多的地方。旅桂文人类型大致分为任官、贬谪、幕僚、流寓、游历等。第三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是崇尚君子之交,讲究道义,声气相求,主要分析旅桂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之间的交游。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主要形式有寄赠唱和、宴集娱乐、游览山水,同道述情是其主要目的。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的交游具有体现包容大度、追求清静平和、反映平等相处等特点。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主要形式是寄诗唱和,主要表达彼此之间的真挚友谊。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产生了送别诗、抒情言志诗和论诗诗。第四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主要有自责自悲、自慰豁达和坚强不屈等三种情况,不同的旅桂文人出现消极和积极的两种状态。北宋朋党之争、宋室南渡和崇尚禅宗道学是产生不同文化心态的主要原因。第五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分别对旅桂文人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等进行探讨。旅桂文人诗作主要有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感叹人生悲苦、赞美广西风景、抒发忧时报国之情和自慰豁达心情等类型。旅桂文人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有描写山水、考究地理人文、描写日常生活而抒发各种人生感受与情感、反映政治军事而针砭时弊、弘文励教等五种情况。笔记是散文创作的灵活样式,以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为例,分析了这两部笔记的创作手法及书写内容。第六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宋代旅桂文人积极推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旅桂文人通过倡导教育事业、移风易俗、丰富文献资料等方式促进了宋代广西文化发展,宋代旅桂文人也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并在革除弊政、改善经济上做出贡献,在树立创作标杆、营造创作氛围、增加文学份量方面对广西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桂经历对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心态、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广西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别是以桂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成为他们旅桂文学创作的最重要题材;广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广西特有的风俗民情,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民俗题材。旅桂产生不同的心态使他们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悲者更悲、达者更达的特点,旅桂文人描写了大量的广西动植物及风俗民情,使其创作带有明显的“南国风味”。通过对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研究,最后提出四个结论:第一,宋代旅桂文人在正面描写和宣传广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宋代旅桂文人在认识和认同广西上,经历了由表及里、渐进升华的心态过程,他们对广西的认识,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对广西认识由负面转向客观的分水岭和转折点;第三,旅桂是宋代文人在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是影响和促进广西文学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四,宋代旅桂文人对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滔[5](2015)在《广西富川平地瑶民歌“咿呀嘞”的音乐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富川平地瑶是瑶、汉、壮民族交往融合演变而来的瑶族支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民族族群,在这样复杂的族群里,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丰富多样的瑶族民歌,其中"咿呀嘞"是一首独具乡土气息、人情风味比较浓厚的平地瑶民歌。笔者对这一首民歌的旋律、音韵、曲式结构、唱词等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吴萌[6](2013)在《“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保护 ——基于广西富川莲山镇大莲塘村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富川瑶族“蝴蝶歌”是当地人民群众抒情言志,随口传唱的瑶族民歌。“蝴蝶歌”其声部结构严谨,曲调欢快优美,艺人演唱技巧纯熟,标志着瑶族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今,“蝴蝶歌”成为了富川瑶乡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2008年6月“蝴蝶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富川瑶族自治县为加强对“蝴蝶歌”的保护,大力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在莲山镇大莲塘村投资60万元建立了“蝴蝶歌”保护传承基地,为“蝴蝶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以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蝴蝶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传承基地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大莲塘村进行调研、访谈,先研究“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包括“蝴蝶歌”的音律特征、演唱特征、文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蝴蝶歌”的文化内涵,然后对“蝴蝶歌”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包括研究传承谱系的构成及“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对传承人的现状和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主客位研究”的方法,侧重从主位角度,调查当地人对“蝴蝶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访谈他们对“蝴蝶歌”的感知、理解、领会、反应、记忆以及思考等真实想法,“蝴蝶歌”对他们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意义所在,来真实的呈现“蝴蝶歌”传承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以此来为传承优秀的、多样性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希望通过调查和研究,能够激发当地人的文化自觉,能够引起人们对“蝴蝶歌”的重视,对“蝴蝶歌”传承人的重视,让更多的人能体会到“蝴蝶歌”作为瑶族人们一种心灵习性所具有的诗性思维的文化价值,感知到“蝴蝶歌”这种民歌传统中所蕴含的文化智慧,从而探索出富有创意性的保护策略,使“蝴蝶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也为后面研究“蝴蝶歌”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为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对现存的“蝴蝶歌”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对其代表作短“蝴蝶歌”《流水欢歌迎客来》和长“蝴蝶歌”《情郎下海我下海》为例深入分析其音律特色、演唱特征,并对搜集到的珍贵的手抄本歌词进行分类,来分析其文学特征,探究其中所蕴含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来揭示“蝴蝶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二章,“蝴蝶歌”的传承谱系和代际传承机制,对“蝴蝶歌”的传承谱系的构成和“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探究“蝴蝶歌”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内在机制。第三章,“蝴蝶歌”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分析“蝴蝶歌”保护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在县政府对“蝴蝶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提出自已的一些建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中,审视民歌传统和诗性思维的文化价值,延续心灵习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心灵相通,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蝴蝶歌”的可持续发展。

麦益姣[7](2012)在《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文中认为区域性的信仰民俗研究,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自治县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地方民俗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新兴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保存与借鉴意义。本选题即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独具区域性特征的地方保护神——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的研究。选取熟悉的家乡民俗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一贯传统。笔者以富川地域范围中最有凝聚功能的淮南庙为田野调查典型,对“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环境、信仰对象的传说、信仰的庙宇、信仰的民俗活动及信仰的传承方式进行描述;解读刘娘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然后分析此信仰民俗在功能、传播方式、仪式活动等方面的嬗变过程,从外在与内在因素分析刘娘信仰在20世纪80年代复现的原因;最后,指出其在当代的意义及其传承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信仰民俗的复现过程难免带有一些负面和消极的东西。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肯定刘娘信仰民俗存在的合理性。需强调的是,信仰民俗不管作为文化资源还是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都应该符合实际,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

麦益姣[8](2011)在《论广西富川“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文中指出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许多关于刘三妹的传说,优美动人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将这些刘三妹的传说进行"集合性"的阐释,可反映出富川"梧州人"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隐性的龙母崇拜、"刘三姐式"歌仙情结等文化内涵。

柯亚莉[9](2009)在《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藏书家和藏书楼在保存文献、促进学术和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宁波范氏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足称藏书家之巨擘,本文选取天一阁藏明代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便是为了突出其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价值与意义。论文分五章。第一章综述了天一阁及其藏书研究的概况,指出其中的不足。第二章分析了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背景和条件,考述了天一阁创建者范钦的从政简史、交游情况及其藏书目的、藏书来源和建阁时间,追踪考察了天一阁藏书散出的三条线索以及天一阁原藏明代文献在今天各图书馆的庋藏情况。第三章集中阐述了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奏议类、政书类、传记类、地理类、科举文献和明人文集等六类,第四章接着举出其中的九十三种明代文献,细致地分析了其内容、版本和学术价值等。论文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天一阁藏明代文献内容上的学术价值、版本上的特征及在版本学上的意义和天一阁藏书的文化意义。作者立足于原始文献,一方面钩稽通行之史料,另一方面进行实地考查,搜求前人未见或少见之材料,运用历史学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天一阁藏书研究、中国藏书史研究和明史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宋灏漭[10](2008)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梧州瑶歌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民族歌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所要描述的,是梧州瑶歌的传承现状和笔者对这种现状的思考。本文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村寨的梧州瑶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所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梧州瑶歌的基本特征、梧州瑶歌的传承方式及现状作客观描述和相应分析。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部分研究名词的界定和研究的方法。第一部分:对与涛圩镇梧州瑶歌共生的文化背景作了大致梳理。重点包括其自然生态、语言文字、历史沿革、生活习俗。第二部分:集中对涛圩镇梧州瑶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及梧州瑶歌演唱形式及作了分析与研究。第三部分:从民间传承、媒体传承、教育传承三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的现状。第四部分: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梧州瑶歌传统音乐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方面进行探讨。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二、富川“梧州人”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川“梧州人”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一、连山县简况
    二、连山话疑问句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连山话的是非问
    第一节 连山话的语调是非问
        一、连山话语调型是非问存在问题探讨
        二、连山话的低平语调是非问和零语调是非问
    第二节 是非问的疑问语气词
    第三节 连山话中性语气词是非问缺失原因探讨
第二章 连山话的正反问
    第一节 “VP-Neg”型问句的归属
    第二节 “VP-Neg”型问句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第三节 “VP-Neg-VP”型问句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一、V冇/唔V
        二、V/唔VO
        三、VO冇V
        四、A冇/唔AB
    第四节 “是是”型重叠问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一、“是是X”型重叠问
        二、“X是是”型重叠问
        三、“是是X”和“X是是”的区别与联系
        四、重叠问的由来
        五、重叠问的演变
第三章 连山话的特指问
    第一节 连山话的疑问代词系统
    第二节 连山话特指问的表疑类型
        一、询问事物的类属
        二、询问人
        三、询问确指的人和事物
        四、询问时间
        五、询问处所
        六、询问数量
        七、询问程度
        八、询问原因
        九、询问方式或情状
    第三节 连山话的简略式特指问
        一、NP+呢
        二、VP+呢
第四章 连山话的选择问
    第一节 连山话选择疑问句的结构特点
        一、无标记的选择问
        二、有标记的选择问
    第二节 连山话选择问选项间的语义关系
        一、对立关系
        二、差异关系
        三、相容关系
第五章 连山话疑问句与广州话疑问句的类型学比较
    第一节 连山话正反问与广州话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二节 连山话是非问与广州话是非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三节 连山话选择问与广州话选择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四节 连山话特指问与广州话特指问的类型学比较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连山话音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地瑶与汉族杂居的分布格局
二、汉族是平地瑶的重要来源
三、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 社会交往
        1. 通婚
        2. 拟制亲属关系
        3. 生产生活互助
    (二) 经济技术交流
        1. 商贸往来
        2. 技术交流
    (三) 民族文化交融
        1. 宗教信仰
        2. 风俗习惯
        3. 语言
    (四) 民族身份和民族血统交融
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民族关系
    (一) 民族界限不分明, 都认同中华民族
    (二) 增进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3)元代春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节 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
    第二节 元代《春秋》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元代《春秋》学之区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 元代《春秋》学之区域分布与学术师承考述
    第二节 元代《春秋》学之分布格局与师承特点
    第三节 元代《春秋》学之师承谱系
第三章 草庐学派的《春秋》学
    第一节 吴澄的《春秋》学
        一、吴澄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吴澄对《春秋》性质的理解
        三、吴澄对《春秋》宗旨的理解
        四、吴澄《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二节 草庐学派传人之《春秋》学
第四章 程端学的《春秋》学
    第一节 程端学生平及其《春秋》三书
    第二节 程端学对《春秋》性质之认识
        一、《春秋》之名
        二、论《春秋》撰作与笔削之法
    第三节 论褒贬与《春秋》宗旨
        一、文辞褒贬与以事见贬
        二、“《春秋》为克己复礼之书”
        三、《春秋》之义
    第四节 程端学《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五章 黄泽的《春秋》学
    第一节 黄泽生平与《春秋》学着述
    第二节 论孔子观史作经与《春秋》之例
    第三节 黄泽对三传之反省
    第四节 黄泽《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六章 徽州学派的《春秋》学
    第一节 赵汸的《春秋》学
        一、赵汸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论“圣人制作之原”
        三、《春秋》笔削之权
        四、《春秋》经世之志
        五、赵汸《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二节 郑玉的《春秋》学
        一、郑玉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郑玉对《春秋》性质的诠释
        三、郑玉对《春秋》宗旨的认识
        四、郑玉《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三节 汪克宽的《春秋》学
        一、汪克宽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汪克宽的《春秋》观
    小结
    第四节 俞皋的《春秋》学
        一、《春秋集传释义大成》之体例及其宗旨
        二、论《春秋》义例
    小结
第七章 其他《春秋》学家的《春秋》学
    第一节 陈深
        一、陈深的《春秋》观
        二、陈深《春秋》学之特点及其诠释方法
    小结
    第二节 陈则通
        一、比事论世变
        二、陈则通对《春秋》书法的阐扬
    小结
    第三节 王元杰
        一、王元杰《春秋》学宗趣考实
        二、王者“代天理物”、“体元居正”:王元杰之《春秋》观
    小结
结语元代《春秋》学之特点及其学术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元代《春秋》类着述考
    例言
    元代《春秋》类着述207种考
    辨非28种
后记

(4)宋代旅桂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已有的研究基础
        (二) 目前研究的不足
    三、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第一节 广西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
        四、物产资源
    第二节 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一、偏僻遥远
        二、瘴气严重
        三、奇风异俗
        四、景色秀美
        五、物种繁多
第二章 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
    第一节 旅桂线路
        一、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
        二、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
        三、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
    第二节 旅桂进程
        一、文人旅桂人数逐步递增
        二、旅桂文人类型呈现多样化
        三、文人旅桂的地域不断扩大
第三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
    第一节 文人交游概说
        一、交游是人的交往需要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结果
        二、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
    第二节 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三节 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的交游
        一、体现包容大度
        二、追求清静平和
        三、反映平等相处
    第四节 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五节 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与促进
        一、送别诗
        二、抒情言志诗
        三、论诗诗
第四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
        一、自责自悲
        二、自慰豁达
        三、坚强不屈
    第二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成因
        一、北宋朋党之争
        二、宋室南渡之忧
        三、禅宗道学之尚
第五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诗歌创作
        一、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
        二、表现悲苦的人生感受
        三、赞美广西美丽风景
        四、抒发忧时报国心情
        五、抒发自适豁达心情
    第二节 散文创作
        一、丰富的创作内容
        二、灵活的笔记创作
第六章 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
    第一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倡导教育事业
        二、积极移风易俗
        三、丰富文献资料
    第二节 旅桂文人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
        一、以积极态度全面赞美广西山水
        二、开始以客观态度反映广西
    第三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革除弊政
        二、改善经济
    第四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树立了积极的创作标杆
        二、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三、增加了厚重的文学份量
    第五节 旅桂经历对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创作心态
        二、丰富创作题材
        三、影响创作风格
结语
附录 宋代历朝旅桂文人概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保护 ——基于广西富川莲山镇大莲塘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1. 关于瑶族民歌
        2. 关于富川民歌
        3. 关于“蝴蝶歌”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方法和调查的过程
一、“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 “蝴蝶歌”的音律特色
        1. 《流水欢歌迎客来》
        2. 《情郎下海我下海》
    (二) “蝴蝶歌”的演唱特征
    (三) “蝴蝶歌”的文学特征
        1. “蝴蝶歌”内容丰富多样
        2. “蝴蝶歌”歌词的表现手法
    (四) “蝴蝶歌”的文化内涵
        1. “蝴蝶歌”是瑶族人们心灵习性的美好体现
        2. “蝴蝶歌”是传播道德准则和交流生活经验的工具
        3. “蝴蝶歌”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载体
二、“蝴蝶歌”的传承谱系和代际传承机制
    (一) “蝴蝶歌”传承谱系的构成
    (二) “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
        1. 60岁以上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2. 40-60岁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3. 20-40岁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三、“蝴蝶歌”的传承和保护
    (一) “蝴蝶歌”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1. “蝴蝶歌”的学术价值
        2. “蝴蝶歌”的实用价值
    (二) “蝴蝶歌”传承和保护的措施
        1. 保护“蝴蝶歌”的生存环境
        2. 保护“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
        3. 适度开发和创新,适应时代需要
        4. 发挥学校的教育传承作用
        5. 延续心灵习性,传播民歌传统文化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7)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环境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人文环境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社会环境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信仰背景
    第三节 刘娘信仰范围的形成
        一、 “刘娘信仰”的范围
        二、 刘娘信仰范围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刘娘相关传说
        一、 与刘娘信仰有关的传说
        二、 刘娘传说与其信仰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刘娘信仰的显性空间:庙宇
        一、 相关庙宇
        二、 重要庙宇的历史变迁
        三、 庙宇的建立与地方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集中体现:祭祀活动
        一、 群体性的祭祀活动
        二、 个体性的祭祀活动
    第四节 刘娘信仰民俗活动的参与要素
        一、 组织者:头人
        二、 祭祀仪式的引导者:觋公
        三、 参与者:民众
第三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族群认同文化
        一、 关于族群
        二、 刘娘的族群身份
        三、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的族群认同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龙母崇拜文化
        一、 水神——龙崇拜
        二、 刘娘的龙母身份
    第三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歌圩文化
        一、 歌圩文化
        二、 刘娘的歌仙身份
    第四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巫道文化
        一、 刘娘的女巫身份
        二、 刘娘信仰受道教女性神灵观影响
        三、 巫、道结合的刘娘信仰
    第五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
        二、 规范和维系功能
        三、 调节功能
第四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变迁与当代意义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变迁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复现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嬗变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当代意义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当代意义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插图
致谢

(8)论广西富川“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富川“梧州人”
二、各版本“刘三妹传说”
    (一)刘仙娘与白龙类型
    (二)“歌仙刘三妹”类型
    (三)三姐妹与蛇郎类型
三、“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分析
    (一)自觉的族群意识文化
    (二)隐性的龙母崇拜文化
    (三)“刘三姐式”歌仙情结文化

(9)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版
1 绪论
    1.1 天一阁及其藏书研究小史
    1.2 本文致力的论题
2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
    2.1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背景和条件
    2.2 天一阁创建者范钦
        2.2.1 从政简史
        2.2.2 交游考述
        2.2.3 藏书目的、藏书来源和书楼建成
    2.3 天一阁藏书散出及其庋藏情况
        2.3.1 天一阁进呈本的散出
        2.3.2 天一阁藏书在宁波当地的散出
        2.3.3 天一阁藏书在上海的散出
3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主要内容
    3.1 天一阁藏明人奏议的内容
    3.2 天一阁藏明代政书的内容
    3.3 天一阁藏明代传记的类型
    3.4 天一阁藏明代地理类文献的内容
        3.4.1 天一阁藏明代专志的类型
        3.4.2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的内容与体例
    3.5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文献的内容
    3.6 天一阁藏明人文集的特点
4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举要
    4.1 天一阁藏十三种明人奏议提要
    4.2 天一阁藏十五种明代政书叙录
    4.3 天一阁藏九种明代传记考述
    4.4 天一阁藏六种明代专志考录
    4.5 天一阁藏六种明代武举录分析
    4.6 天一阁藏明代边疆域外史地文献述论
        4.6.1 明代边疆史地文献
        4.6.2 明代域外史地文献
    4.7 天一阁藏二十九种明人文集叙录
        4.7.1 明人别集二十种
        4.7.2 明人总集九种
5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5.1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内容上的学术价值
    5.2 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的版本特征及其在版本学上的意义
    5.3 天一阁藏书的文化意义
6 结论
附录1:全祖望集中所见天一阁藏书研究资料辑录
附录2:天一阁散出之明代文献知见录
附录3:天一阁藏明代文献总目(初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1、缘起
    2、部分称谓的界定
    3、研究的方法
1、涛圩镇梧州瑶歌的文化背景
    1.1 自然生态
    1.2 语言文字
    1.3 历史沿革
    1.4 生活习俗
2、涛圩镇梧州瑶歌的音乐特征
    2.1 单声歌
    2.2 双声歌
    2.3 梧州瑶歌的社会功能
3、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的现状和分析
    3.1 民间传承
    3.2 媒体传承
    3.3 教育传承
4、关于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思考
    4.1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
    4.2 文化优势与旅游资源相结合
    4.3 发挥学校传承的优势、确保民间音乐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富川“梧州人”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D]. 张小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J]. 袁丽红.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4)
  • [3]元代春秋学研究[D]. 张立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宋代旅桂文人研究[D]. 伍锦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5]广西富川平地瑶民歌“咿呀嘞”的音乐特征[J]. 刘滔. 音乐创作, 2015(01)
  • [6]“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保护 ——基于广西富川莲山镇大莲塘村的调查[D]. 吴萌.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7]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D]. 麦益姣. 广西师范学院, 2012(09)
  • [8]论广西富川“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J]. 麦益姣. 百色学院学报, 2011(01)
  • [9]天一阁藏明代文献研究[D]. 柯亚莉. 浙江大学, 2009(08)
  • [10]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宋灏漭.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  ;  

富川“五洲人”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