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黄海黏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谷玉,刘喜停,吴晓,王爱美,毕乃双,王厚杰[1](2022)在《山东半岛全新世近岸泥质区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文中认为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发育多个全新世泥质区,是研究古海洋和古气候的理想区域。本研究从现代沉积过程和全新世沉积记录的视角,对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梳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位于山东半岛沿岸,主要是来自黄河的沉积物在沿岸流、上升流、潮汐等相互作用下沉积而成,呈现独特的"Ω"形沉积模式。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形成于全新世,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近岸侵蚀和当地小河流也贡献一定的物质来源。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的形成和演化与古海洋条件、海平面升降、内陆古气候演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沉积能够快速记录东亚季风的演变,其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古气候和古生态演化提供高分辨率的材料,可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虽然前人对现代沉积过程进行了大量工作,但仍需加强现代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为更好地重建研究区的沉积动力过程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此外,该区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过程对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响应机制也亟待开展研究。
李思琪,谢远云,康春国,迟云平,孙磊,吴鹏[2](2022)在《物源—河流过程—化学风化对松花江水系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花江水系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对其沉积物组成的深入探究对揭示源区控制因素和沉积物的搬运—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重矿物蕴含着源岩母岩的重要信息,是解开由源到汇过程和物源示踪的重要工具。为了评估物源、河流过程和化学风化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我们从松花江水系干流和支流的边滩以及阶地共取32个样品,进行分粒级(<63μm、63~125μm和125~250μm)的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水系源区母岩信息在嫩江各支流(诺敏河最为典型)的重矿物组成中得到很好的反映,但在嫩江干流中没有得到反映,这表明物源对重矿物组成的控制受到河流过程的影响。松花江水系的重矿物组成以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和榍石为主。河流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主要富集在63~125μm组分,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的重矿物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巴兰河尤为典型),表明了河流搬运—沉积过程对重矿物组成起到重要控制。哈尔滨松花江T2阶地沉积物(弱风化)的重矿物组成基本保留了现代河流砂特征,讷谟尔河T1阶地沉积物(中等风化)的重矿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而受到严重化学风化影响的通河松花江T3阶地的重矿物组成已遭受严重破坏,不稳定矿物(角闪石和辉石)以及蕴含的母岩信息已完全消失,表明了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沉积物化学风化程度的影响。由于源—汇过程中重矿物的混合和由此导致的稀释作用,使得沉积物携带的物源信息经过长距离搬运之后逐渐变得模糊。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河流重矿物源—汇过程研究中,宽粒度分析窗口和足够多的样品数量需要考虑以充分获取源区完整的重矿物组成信息。同时,在利用河流阶地重矿物组成进行源—汇联系和古水系演化研究时,需要首先评估阶地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
闫纪元,胡健民,王东明,公王斌,梁霞[3](2021)在《黄淮海平原晚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文中研究指明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中国地貌格局、古气候系统及晚新生代沉积体系发生巨变。青藏高原以东至边缘海的广大区域形成统一水系,将巨量沉积物搬运至中国东部连续堆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太行山的隆升、边缘海陆架的沉降,黄河的贯通及晚第四纪大规模海侵等,深刻改造了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影响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些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缓解该地区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形成发育的构造地貌过程、黄河贯通和晚第四纪海侵等重大事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1)青藏高原隆升是黄淮海平原当今地貌及海陆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2)黄河贯通对黄淮海平原地表过程、水系演化及源-汇体系带来深远影响;(3)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3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及相关的海陆相互作用,不但造成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还形成了下切河谷特殊地貌景观;(4)晚新生代黄淮海地区重大地质事件的时间节点是中新世和晚第四纪。系统总结了黄淮海平原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地貌动态演化和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亟需对黄淮海平原开展多学科系统性的工作。
石勇[4](2020)在《北黄海西部细颗粒物质的跨锋面输运及其沉积环境效应》文中指出锋面是重要的中尺度海洋现象,广泛分布于大洋边界流区域,它是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差异显着的毗邻水体间的界面,对两侧物质的交换起着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大量陆源物质被限制在近岸地区,形成了众多沿岸泥质沉积体。受潮汐、季风、洋流等因素影响,锋面并非稳定存在,尤其在天气尺度上,锋面的快速波动可为近岸物质的向外扩散创造时机;而气候态或更长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对近岸物质的向外扩散通量产生影响,因而物质的跨锋面物质及锋面外泥区的沉积记录是进行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对细颗粒物质由山东半岛近岸扩散至辽东半岛东岸的“源-汇”过程及其对于气候变化响应开展研究。研究步骤如下:(1)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浅地层剖面)揭示北黄海两个泥质沉积的空间特征;(2)通过钻孔的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框架,定量评估各阶段不同来源物质的含量;(3)通过现代过程的环流结构、风场特征等信息,揭示细颗粒物质由山东半岛沿岸扩散至辽东半岛东岸的输运机制。由于陆架地区锋面的广泛分布,近岸物质如何突破锋面的屏障便成为物质扩散过程的关键。本研究的关键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山东半岛近岸物质向外的跨锋面输运。冬季风暴驱动的陆架沉积物再悬浮,使得冬季成为陆架物质扩散的关键时期;但此时,山东半岛周围的沿岸流与外侧的黄海暖流间存在着显着的锋面,抑制着近岸物质的向外扩散。通过对风场、海表高度及海表悬沙浓度分析发现,冬季风暴可促使黄海暖流与鲁北沿岸流显着增强,两者间锋面随之摆动并诱发了锋面波;风力持续作用下,锋面波的形变加剧直至破碎,进而促使两侧物质发生交换,这是引起山东半岛近岸高悬沙水体向外扩散的动力机制。由于东亚冬季风在北黄海地区强盛且持续时间长(以2017年成山头气象站为例,7级以上西北风的累积时长达56天),大量山东半岛物质可通过跨锋面输运的方式向外扩散,并在风力减弱后的正压作用下向北扩散,这是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的重要物质来源。(2)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物质扩散至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跨锋面输运。冬季风暴触发的黄海暖流在地形变浅的约束下,具有上升流性质。对辽东半岛沿岸海表温度分析发现,该上升流可影响到近岸浅水区域,即其可能将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沉积物输运至此的动力机制。地球化学示踪手段验证了以上推论,且沿岸向西,黄河来源物质的含量逐渐增高,该输运通道在浅地层剖面上得到了反映。通过地球化学指标对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物质来源进一步估算,发现黄河来源物质在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比例介于15.3%–31.2%,即通量为0.55–1.13 Mt/yr,占到由渤海海峡进入北黄海的黄海物质通量的1.38–2.82%,其在黄河入海物质中占比很小,但却能极大地影响辽东半岛沿岸泥区的物质组成。由此来看,冬季风对陆架细颗粒物质的扩散发挥着重要作用;冬季风触发的上升流应广泛分布于宽浅的中国东部陆架,只是该上升流信号容易被水体的垂向混合掩盖,而冬季风触发的上升流为细颗粒物质的向岸输运及泥质沉积的物质多源性提供了可能的动力解释。(3)陆架环流演化对细颗粒物质跨锋面扩散的影响。沉积记录揭示,最大海平面以来,黄海暖流出现的显着的强弱变化,而这些变化与扩散至辽东半岛的黄河物质通量变化具有同步性。结合现代过程中陆架环流演化对锋面位置及强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陆架环流演化对北黄海物质跨锋面输运强度影响的模式。对于山东半岛东北侧地区,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反向,黄海暖流的增强将挤压沿岸水体,流幅的缩减将增强沿岸流,从而有利于冬季风暴触发近岸物质的向外扩散;辽东半岛一侧的沿岸流与黄海暖流近于同向,黄海暖流的增强将抑制沿岸流的流幅和流速,进而有利于该区的物质沉降。除了长时间尺度的沉积学意义外,近岸物质的向外扩散可为外部海域的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因而物质跨锋面输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栗文佳,陈影影,于世永,陈诗越[5](2020)在《黄河沉积物物源判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源区、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区域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黄河沉积物在矿物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环境磁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运用这些特征对其进行物源判识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以往的研究多根据现代黄河干流沉积物特征定性或定量地判识黄河沉积物在中国东部陆架海区的扩散与分布规律,但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难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物源分析结果,且存在对示踪端元值的时空变化重视不足等问题;与其他世界大河相比,黄河干流沉积物沿程的变化特征、各支流沉积物物源特征及其对干流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流域内的物源反演;此外,从物源示踪视角对黄河演化历史与东西贯通时限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
张尧,韩宗珠,艾丽娜,刘金庆,宁泽[6](2018)在《黄海全新世泥质体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黄海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碎屑重矿物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海全新世泥质体底质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及其指示的物源和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泥质体重矿物含量低且组成变化大,矿物组合主要为普通角闪石-不透明矿物-片状矿物-绿帘石-自生黄铁矿,泥质体可分为三个矿物区:泥质体北部矿物区(Ⅰ区)、山东半岛沿岸矿物区(Ⅱ区)和泥质体南部矿物区(Ⅲ区),泥质体之外西南侧分布着南黄海西部矿物区(Ⅳ区)和南黄海南部矿物区(Ⅴ区)。Ⅰ区和Ⅱ区明显受黄河物质控制,Ⅲ区物源较为复杂,除黄河物质外,东海北部陆架和长江物质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自生黄铁矿的富集指示了冷水团的存在和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多种矿物的含量分布指示了切变锋的存在,其"水障"作用对泥质体的空间分布和矿物组成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也具有显着限制作用。
刘健辉[7](2018)在《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性质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河流入海沉积物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的有效载体。地质历史时期中国黄、东海沉积物来源及其与主要入海河流泥沙输运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沉积物物源识别的难点在于,不同物源研究方法都难免受不同客观因素的制约。新方法的探索,可建立新的物源指标,利于多指标综合判源,可以达到与传统物源方法取长补短的效果,从而使判源结果更可靠。本文通过对黄、东海沉积物主要提供者(中国东部入海三条重要河流黄河、长江和台湾的浊水溪)的10个下游河口沉积物以及黄、东海海域4个表层沉积物中石英释光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提取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指标,并据此辨识海域沉积物物源,同时结合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判源方法,验证石英释光灵敏度方法判源的可靠性。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黄河、长江和浊水溪下游河口沉积物中7个粒级(<4μm、416μm、1632μm、3245μm、4563μm、6390μm、90125μm)石英释光灵敏度表现为:不同粒级石英释光灵敏度差异明显,其中<4μm和>45μm粒级石英释光灵敏度较小,而416μm、1632μm和3245μm粒级较大;黄河、长江和浊水溪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1632μm、3245μm和4563μm粒级中表现明显,均表现为长江最大,黄河次之,浊水溪最小。(2)据室内辐照-晒退实验结果,河流泥沙入海后随着海流搬运-沉积过程中,石英释光灵敏度很可能增大,但是,其增强幅度并没有超过不同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差值。因此,黄河、长江和浊水溪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差异可尝试做为黄、东海沿岸泥沙的判源指标。据此,对黄、东海海域4个表层沉积物的判源结果为:南黄海沿岸沉积物应为黄河和长江混合物源;杭州湾沿岸和浙闽沿岸沉积物以长江物源为主,且杭州湾海域受长江物质影响更大;台湾海峡西侧主要受浊水溪物质影响。(3)元素地球化学方法(Ti、Ba、Zr、V、Cr、Ni、Al)对黄、东海海域4个表层沉积物的判源结果显示:杭州湾沿岸、浙闽沿岸和台湾海峡西侧的物源判别结果一致,南黄海沿岸的判源结果和石英释光灵敏度判源结果有一定差异,差异主要在于石英释光灵敏度判源结果存在老黄河物质经历长期搬运沉积过程会增大其释光灵敏度的推测,这是石英释光灵敏度判源局限性的体现。总体来说,元素地球化学方法与石英释光性质方法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判源结果相同,初步验证了石英释光性质方法在进行海域表层沉积物物源识别中的可靠性。
林文荣[8](2017)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钻孔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和陆架地区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布主要受全球海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和区域构造沉降3个因素的影响。晚第四纪期间,在全球气候强烈波动、冰期与间冰期频繁交替和古东亚季风发育背景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多次海进和海退。在南黄海苏北沿海形成了厚逾百米的海陆交互沉积,发育了多个大型的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在陆域上有苏北平原、老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海域内有辐射沙脊群、老黄河水下三角洲和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面最大升降幅度超过150米,海面的大幅升降使得中国东部陆架和海岸带时而暴露成陆,时而淹没为海,随着岸线的向海推进和向陆退却,控制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层结构和沉积体系发育。辐射沙脊群沉积体系除了受历次海进-海退控制外,还受古长江和古黄河泥沙输入的控制,二者共同决定了研究区的沉积地层结构和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区位于北部老黄河三角洲和南部长江三角洲之间,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海陆交互作用区。以往苏北海岸带钻孔研究偏重于全新世,对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陆环境演变研究比较薄弱。另外,晚第四纪海平面升降以及海水进退到底如何影响海岸带地区,氧同位素3阶段在现今海岸带地区到底有没有受到海水的影响,以及古长江、古黄河物源追踪等科学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研究辐射沙脊群南缘YZ10钻孔地层和沉积相变化,辅以粒度、磁化率、烧失量和微量元素等环境替代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和软体动物化石指示的环境信息,划定YZ10孔沉积相类型,重建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同时利用14C和OSL定年,厘定研究区的年代地层框架,通过区域内钻孔对比,研究区域内沉积相的空间展布;通过碎屑钻石U-Pb定年,探讨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来源。通过YZ10孔主要的侵蚀界面和沉积相发生重大变化界面,划分5个沉积单元,自上而下分别为U1、U2、U3、U4和U5;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沉积层理和构造、所含化石、沉积序列、接触关系以及环境替代指标的辅助分析,划分出四种沉积相类型。U1沉积单元/潮流沙脊相,埋深5.6~22.6m,以细砂层为主,夹少量薄层状、团块状粉砂质黏土,潮汐层理发育,以脉状层理为主。含纵肋织纹螺和文蛤碎片等表栖于潮间带的海生软体动物化石,有孔虫属种以 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 和 Rosalina bradyi 为主,指示近岸浅海环境。Sr/Ba指示为强海相性。U2单元/浅海相,埋深22.6~47m,沉积物以粉砂与粉砂质黏土和黏土互层为主,其次为均质黏土层。含栖息于潮间带或浅海的纵肋织纹螺化石,Sr/Ba指示为强海相性。有孔虫中浮游类增多,底栖类兼具深浅水种,20m水深、20-50m水深和大于50m水深属种各占40%、40%和20%,指示水深增大的潮流浅海环境。U3单元/潮滩相,埋深47~55m,以灰色或黄灰色细砂层为主,发育潮汐层理,主要为脉状和波状层理。含栖息于潮间带砂质基底的托氏昌螺和纵肋织纹螺。有孔虫中未见浮游类个体,底栖类主要为Ammonia beccarii 和 Quinqueloculina lamarckiana,指示近岸的砂底环境。U4 单元/潮滩相,埋深55~74.5m,以灰色均质细砂层和灰色细砂与棕灰色粉砂或粉砂质砂的互层为主,细砂层中夹泥质薄层或条带,呈脉状层理。含栖息于低盐潮滩环境的珠带拟蟹手螺。有孔虫未见浮游类个体,底栖类以Ammonia beccarii占绝对优势,其次为Elphidium advenum和Quinqueloculina lamarckiana,共同指示低盐的近岸环境。与U3单元相同的是,Sr/Ba比值显示U4单元同为弱海相性。U5单元/河流相,埋深74.5m~115.6m,沉积物以中砂和细砂为主,夹粗砂和细砾,发育23个二元结构,每个粗细旋回厚1.5-3.5m,冲刷构造频繁发育,有大量钙质结核以及炭化腐木块,不含有孔虫,含多种淡水腹足类化石,磁化率值高,Sr/Ba比值低于1,显示陆相地层特点。根据沉积相特性,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亚相以及河漫滩亚相,但U5单元以河道亚相为主。该单元中上部发育波状纹层和有孔虫零星分布的沉积可能为受潮汐影响的河流环境。通过14C测年和OSL测年,结合邻区钻孔地层对比,厘定了 YZ10孔地层年代序列,U1、U2和U3单元为氧同位素1阶段沉积,根据对14C数据的甄别,确定U1单元大约是5.5ka BP以后形成的,U2单元大约是8.0~5.5ka BP期间形成的,U3单元大约形成于14~8.0ka BP期间。根据14C年龄超过43 000a和光释光年龄接近MIS5阶段(67.8±5.0ka BP),MIS3~4阶段海水不可能到达钻孔位置以及下伏沉积是MIS6阶段标志性的河流相沉积等逻辑推断,认为U4单元只能形成于MIS5阶段。U5单元为厚层的河流相沉积,通过区域资料获得该单元是黄东海标志性的地层,形成于MIS6阶段。重建了西太阳沙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MIS6阶段研究区发育河流,伴随海面上升逐渐演变为邻近河口的河流并受到潮水影响,MIS5阶段演变为为潮滩,接受海水周期性的淹没。MIS3阶段,研究区及辐射沙脊群近岸区域均为陆地环境。MIS2阶段,扬州-泰州-曲塘-吕四以南的长江主河道发育下切河谷,以北则为河间地环境,发育标志性的硬黏土层。冰后期的海侵使研究区先后演变为沿岸潮滩和浅海,高海面之后潮流扰动海底泥沙发育潮流沙脊。YZ10 孔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 190~290Ma、400~550Ma、700~1000Ma 和 1.8~2.0Ga 四个特征区间内。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显示YZ10孔物质来源途径稳定,700~1000Ma锆石含量明显高于黄河以及全孔新生代锆石的出现均指示了长江物质为主要来源,全孔碳酸盐含量偏低也佐证了这一结论。磁化率与沉积动力密切相关,强动力条件有利于富集粗颗粒物质,使磁化率值增加,弱水动力条件不利于富集粗颗粒物质,使磁化率降低。YZ10孔河流相磁化率最高,海相沉积物磁化率偏低。酸溶态Sr/Ba比值在区分海陆相沉积和反映海相性强弱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初步确定比值大于1为海相沉积,小于1为陆相环境。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海相沉积均在潮汐控制的环境下发育,海平面和沉积物源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的主要因素。初步认为辐射沙脊群沿岸地区在氧同位素3阶段不存在海相地层,原先被认为是该阶段的海相地层有可能属于氧同位素5阶段沉积。
张云峰[9](2015)在《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特征与物质来源变化》文中指出长江口启东嘴潮滩地处江海交汇处,河海交互作用强烈,潮滩沉积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人类活动对潮滩环境影响越来越强烈。本文以启东嘴潮滩的柱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粒度、137Cs比活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粘土矿物等测试,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记录的环境信息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利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等环境指标进行了物质来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柱样YTJ-1、YTJ-2、YTJ-3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柱样YTJ-4基本为砂。柱样YTJ-1在32.5cm以下、柱样YTJ-2在37.5cm以下和柱样YTJ-3较好地体现了潮滩沉积的自然淤长过程。随着潮滩逐渐淤高,由低潮滩向高潮滩转变,沉积物逐渐变细。在柱样岩芯剖面的下部出现了多个明显变细和变粗的跃层,尤其是YTJ-1在147.5cm、187.5cm、242.5cm 处,YTJ-2 在 142.5cm、162.5cm 处,YTJ-3 在 172.5cm 处,原因可能是潮滩在自然环境下,受到强降雨或风暴潮等极端环境变化的影响。(2)人类活动会使潮滩表现出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沉积特征。柱样YTJ-1在深度32.5cm以上出现粗化趋势,原因是在轮作翻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细颗粒沉积物组分相对于粗颗粒组分更容易受到雨水的淋失,最终使得沉积物不断变粗。柱样YTJ-2在深度37.5cm以上和柱样YTJ-4表现出粗化的趋,原因是围垦建堤改变了原有的沉积动力特征,水动力环境得到增强,粗颗粒物质因能适应高能环境而得以沉积。根据核素137Cs时标计年,柱样YTJ-3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在1963—1986年为2.61cm/a,在1963—2011年为1.82cm/a,在1986—2011年为1.10cm/a。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的消波促淤作用显着,但是随着潮滩逐渐淤高,由低潮滩向高潮滩转变,沉积速率逐渐降低,潮滩在整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体现了潮滩发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环境指标进行了物源示踪。微量元素除了素Sr、Zr、Hf等少部分元素外,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规律”,使用元素与A丨的比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富集系数的比较,表明与南黄海物质最接近的元素有9种,占56.3%,其次为长江物质,有6种元素,占37.5%,沉积物受到南黄海物质的影响最为显着。根据微量元素比值Cr/Th和Ti/Nb的散点图,沉积物受到长江和南黄海的共同影响,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密切,南黄海沉积物的影响在不断增强。稀土元素REE总量为178.57μg/g,最接近南黄海物质(170.22μg/g),高于黄河物质(131.56μg/g),低于长江物质(211.10μg/g)。球类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根据REE与LREE/HREE、δEu的散点图,沉积物与南黄海沉积物最为接近。采用LREE/HREE比值计算物源判别函数FD值,黄河、长江、南黄海分别为0.36、0.16、0.07,表明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黄海物质的供给。粘土矿物普遍以伊利石为主,为54.11%;其次为绿泥石和蒙脱石,分别为21.30%、16.21%;高岭石最低,为8.37%。粘土矿物有多个组合类型,以“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型为主,“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型次之,分别占所有组合类型的37.21%、37.21%、20.93%。伊利石/蒙脱石比值大于8的占30.23%,小于6的占65.12%,介于6—8之间的占4.65%;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的三角端元图显示数据投影点明显地围绕南黄海物质分布,沉积物与南黄海物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根据长江北支水道的演化过程,对沉积动力变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第一阶段(1931以前):自然河势调整过程,,河势演变缓慢,水动力以径流作用为主;第二阶段(1931年一 1970年):受洪水造床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水动力以径流作用向潮流作用转变。第三阶段(1970后:人类活动对北支的演变占主导作用,涨潮流大于落潮流,净向上输沙,北支趋于淤废。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环流系统复杂,对悬沙输移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对位置和常年流向,台湾暖流、浙闽沿岸流、长江冲淡水等流系对启东嘴附近潮滩的近岸泥沙搬运和扩散的影响甚微,起决定作用的是苏北沿岸流。在北支沉积动力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苏北沿岸流没有发生变化,流向终年偏南,沿途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启东嘴附近堆积。基于地球化学参数的沉积物端元定量判识方法,对物源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北支的演化过程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垂向特征,划分为三段,对物源贡献率分别作了定量估算。在1930前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的入海输沙,贡献率为68.1%,随着长江北支的衰退,贡献率逐渐减少,在1930—1972年间为38.5%,到1972年后减少到17.5%。被苏北沿岸流携带向南输运的南黄海物质,贡献率逐渐增加,在1930年前为27.1%,在1930—1972年间为55.6%,到1972年后增加到75.9%,成为启东嘴附近潮滩的主要物质来源。
藏政晨[10](2015)在《黄海水体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实测资料与HYCOM模式结果的对比》文中指出悬浮体分布及其输运不仅对陆架海的地形地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悬浮体本身作为各种营养盐、重金属及其它污染物的载体,其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海海域是一个悬浮体输运过程十分活跃的区域。在该海域内有长江、黄河、老黄河水下三角洲等充足的物源供应,沉积物输运通量大。悬浮体输运受到季风、环流、锋面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其季节性变化明显。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及2012年在黄海海域的四个航次取得的海洋水文数据,对HYCOM模式的温盐结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HYCOM模式结果中的流速数据、WAVEWATCH Ⅲ的最大波高数据及ETOPO1地形数据,结合四个航次中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对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及其输运路径的控制因素进行具体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以下成果:黄海海域大部分表层沿岸水体与黄海中部相比存在低温、低盐的特征,而底层沿岸水则存在高温、低盐的特征。垂向上,春季表、底层温盐分布特征差异相对较小,而在其它三个航次期间表、底层温盐分布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4月份,黄海海域水体在垂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在5月、9月、11月黄海海域垂向层化明显。HYCOM温度数据与实测数据对应关系相对较好且HYCOM (reanalysis)温度数据总体上优于HYCOM (analysis)温度数据。而HYCOM盐度数据与实测盐度数据在黄海存在明显差异,HYCOM (reanalysis)在经过数据同化后其表现并未明显优于HYCOM (analysis)盐度数据。黄海悬浮体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成山头外海及苏北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区域,其它海域悬浮体浓度极小。夏季航次期间悬浮体浓度相对最低,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航次期间悬浮体含量则相对较高。垂向上,表层悬浮体含量明显低于底层。在春、夏两季山东半岛外海锋面几乎不存在,而秋、冬两季锋面十分明显,强温度锋面与混合锋面基本沿黄海西部近岸海域分布。垂向上,底层温度锋面强度大于表层。春、夏两季黄海海域的海流流速较弱,而在秋、冬季海流逐渐增强。垂向上表层流流速明显大于底层流。最大波高总体上在黄海中部较大,沿岸较小。季节变化上,夏季波高最小,冬季波高最大。黄海海域的温度锋面、波浪、混合锋面对该海域悬浮体分布的时空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向海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秋冬两季悬浮体高浓度区基本都被控制在温度锋面西侧近岸海域。夏季不存在温度锋面,悬浮体向海扩散的距离较远,但由于夏季悬浮体浓度较低,所以向海扩散的悬浮体总量并不大。黄海海域波浪最大波高与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波高水深比与悬浮体空间分布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7以上。混合锋空间位置的季节性变化与高悬浮体浓度水体空间位置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二、南黄海黏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黄海黏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半岛全新世近岸泥质区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背景 |
2 现代沉积动力过程 |
2.1 海洋锋面 |
2.2 风场 |
3 沉积物物源示踪 |
3.1 矿物学 |
3.1.1 黏土矿物 |
3.1.2 重矿物 |
3.2 地球化学 |
3.2.1 主量和微量元素 |
3.2.2 稀土元素 |
4 沉积环境 |
5 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季风演化 |
6 总结与展望 |
(2)物源—河流过程—化学风化对松花江水系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依兰方向河流样品重矿物特征 |
3.2 松原方向河流样品重矿物特征 |
3.3 巴兰河样品重矿物特征 |
4 讨论 |
4.1 物源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 |
4.2 河流过程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 |
4.3 化学风化对重矿物组成的影响 |
5 结论 |
(3)黄淮海平原晚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淮平原晚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
1.1 黄淮平原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格局的形成 |
1.1.1 东部山脉的隆升及平原地貌的形成 |
1.1.2 东部陆架的沉降与海陆格局的形成 |
1.2 黄河的贯通及其对东部平原的影响 |
1.2.1 黄河贯通对黄淮海平原地表过程的影响 |
1.2.2 黄河贯通对中国东部平原水系的影响 |
1.2.3 黄河贯通对中国东部源-汇过程的影响 |
1.3 东部沿海晚第四纪大规模海侵事件 |
1.3.1 第四纪海侵事件 |
1.3.2 海陆相互作用 |
2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1 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构造-气候作用 |
2.2 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地貌的动态演化 |
2.3 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 |
3 研究展望 |
(4)北黄海西部细颗粒物质的跨锋面输运及其沉积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东部陆架区泥质沉积的形成与演化 |
1.2.2 中国东部陆架区东亚季风的反演 |
1.2.3 中国东部陆架锋面及其沉积和生态效应 |
1.2.4 中国东部陆架物质的跨锋面输运 |
1.3 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工作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风场 |
2.3 潮汐 |
2.4 环流 |
2.5 底质类型 |
2.6 泥质沉积的物质来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野外工作 |
3.2 室内工作 |
3.2.1 粒度测试 |
3.2.2 AMS~(14)C测年 |
3.2.3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3.3 端元含量计算 |
3.4 遥感数据分析 |
3.4.1 海平面高度 |
3.4.2 海表温度及锋面计算 |
3.4.3 海表悬沙浓度 |
4 北黄海西部泥区与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泥区地层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联系 |
4.1 沉积相及地层年代 |
4.2 柱状样粒度组成的垂向变化 |
4.3 浅地层剖面的空间结构 |
4.3.1 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 |
4.3.2 辽东半岛东岸泥质沉积 |
4.4 北黄海泥质沉积间的联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北黄海西部与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物源辨析 |
5.1 泥质沉积的粒度特征 |
5.2 泥质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平面分布特征 |
5.2.2 垂向分布特征 |
5.3 讨论 |
5.3.1 泥质区的物源辨析 |
5.3.2 泥质区不同来源沉积物的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6 细颗粒沉积物由山东半岛北岸扩散至辽东半岛东岸的关键过程:跨锋面输运 |
6.1 冬季风暴在北黄海的特征 |
6.2 海平面异常对冬季风暴的响应 |
6.3 水体特征参数分布对水团流动的响应 |
6.3.1 水体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 |
6.3.2 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 |
6.4 讨论 |
6.4.1 山东半岛北岸沉积物跨锋面离岸输运 |
6.4.2 辽东半岛东岸沉积物跨锋面向岸输运 |
6.4.3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沉积物跨锋面输运通量估算 |
6.5 本章小结 |
7 跨锋面强度变化的沉积环境效应 |
7.1 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及其沉积记录 |
7.1.1 泥质区沉积速率的变化 |
7.1.2 物质来源的阶段性变化 |
7.1.3 沉积环境演化记录 |
7.2 全新世以来黄海暖流及东亚冬季风的演化 |
7.3 物质跨锋面输运的沉积环境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5)黄河沉积物物源判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物学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
1.1 黏土矿物 |
1.2 碎屑矿物 |
2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
2.1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
2.2 稀土元素 |
2.3 锶、钕同位素 |
3 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
4 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
5 结语与展望 |
(6)黄海全新世泥质体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背景 |
2 样品与方法 |
2.1 粒度分析 |
2.2 重矿物分析 |
3 结果 |
3.1 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
3.2 重矿物组成与分布 |
3.3 碎屑矿物分区 |
4 讨论 |
4.1 沉积动力与环境 |
4.2 泥质体物质来源 |
4.3 沉积物运移趋势 |
5 结论 |
(7)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性质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传统物源研究方法 |
1.1.2 基于河流物源指标体系的黄、东海海域沉积物物源识别 |
1.1.3 石英释光灵敏度物源示踪原理及应用进展 |
1.2 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1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2 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3 浊水溪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4 南黄海、东海自然地理概况及其泥质区分布 |
2.2 样品分布 |
2.3 实验方法 |
2.3.1 石英释光灵敏度测试 |
2.3.2 地球化学元素测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特征 |
3.1.1 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特征 |
3.1.2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特征 |
3.2 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3.2.1 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3.2.2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第四章 黄河、长江和浊水溪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特征的影响因素 |
4.1 搬运-沉积过程对石英释光灵敏度影响 |
4.2 河流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随粒级变化原因 |
4.3 母岩对石英释光灵敏度影响 |
第五章 黄、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石英释光性质判源及其适用性 |
5.1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示踪 |
5.1.1 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判源指标 |
5.1.2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判源 |
5.2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示踪 |
5.2.1 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判源指标 |
5.2.2 南黄海、东海沿岸表层沉积物判源 |
5.3 河流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物源示踪适用性及前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钻孔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苏北南黄海海岸带海陆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2.2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工作量 |
2、研究区概况 |
2.1 地形地貌特征 |
2.2 地质构造及地层层序 |
2.3 底质类型及分布 |
2.4 气候与气象条件 |
2.5 水文环境 |
2.5.1 潮汐、潮流、沿岸流及入海河流 |
2.5.2 波浪 |
2.5.3 风暴潮 |
3、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岩芯编录与采样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1 粒度分析 |
3.2.2 磁化率测量 |
3.2.3 软体化石与有孔虫鉴定 |
3.2.4 有机质与碳酸盐含量分析 |
3.2.5 微量元素分析 |
3.2.6 ~(14)C和OSL定年 |
3.2.7 U-Pb锆石定年 |
4、钻孔沉积环境替代指标 |
4.1 钻孔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
4.1.1 基本粒度参数分布 |
4.1.2 粒度参数图解分析 |
4.1.3 敏感粒级分布特征 |
4.2 沉积物磁化率分布特征 |
4.3 有孔虫与软体化石鉴定结果 |
4.4 有机质与碳酸盐含量 |
4.5 酸溶态Sr/Ba比值 |
5、钻孔沉积相、地层年代框架及地层对比 |
5.1 钻孔沉积相划分 |
5.2 钻孔年代地层框架 |
5.3 辐射沙脊群南缘钻孔地层对比 |
6、讨论 |
6.1 辐射沙脊群南缘沉积环境演化 |
6.2 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沉积物来源 |
7、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YZ10孔岩芯描述记录 |
附录Ⅱ YZ10孔有孔虫属种鉴定表 |
附录Ⅲ YZ10孔综合柱状图 |
附录Ⅳ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
(9)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特征与物质来源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粉砂淤泥质潮滩研究进展 |
1.2.2 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
1.2.3 人类活动对潮滩的影响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质背景与沉积地貌 |
2.2 水动力条件 |
2.3 潮滩资源与开发利用 |
2.3.1 潮滩环境特征 |
2.3.2 围垦开发利用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 |
3.1 样品采集 |
3.2 实验分析 |
3.2.1 粒度分析 |
3.2.2 测年分析 |
3.2.3 元素分析 |
3.2.4 矿物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沉积物岩芯与粒度特征 |
4.1.1 粒度分级和参数计算 |
4.1.2 沉积物岩芯特征 |
4.1.3 沉积物粒度特征 |
4.1.4 小结 |
4.2 核素~(137)Cs时标与沉积速率 |
4.2.1 放射性核素~(137)Cs时标计年原理 |
4.2.2 放射性核素137Cs沉积速率计算 |
4.2.3 潮滩现代沉积速率 |
4.2.4 小结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微量元素丰度特征 |
4.3.2 微量元素相关分析 |
4.3.3 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
4.3.4 小结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1 稀土元素总量特征 |
4.4.2 稀土元素分馏特征 |
4.4.3 δCe和δEu异常特征 |
4.4.4 稀土元素相关分析 |
4.4.5 小结 |
4.5 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
4.5.1 粘土矿物鉴定与含量计算 |
4.5.2 粘土矿物类型与组合特征 |
4.5.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沉积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
5.1.1 人类活动对粒度特征的影响 |
5.1.2 人类活动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5.1.3 小结 |
5.2 环境指标的物源示踪 |
5.2.1 微量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
5.2.2 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
5.2.3 粘土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 |
5.2.4 物源示踪的结果比较 |
5.2.5 小结 |
5.3 沉积动力环境与物源定量分析 |
5.3.1 北支沉积动力变化与阶段划分 |
5.3.2 邻近海域环流系统与沿岸输沙 |
5.3.3 沉积物质来源定量分析 |
5.3.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黄海水体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实测资料与HYCOM模式结果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黄海悬浮体输运及分布研究现状 |
0.2.2 黄海悬浮体输运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0.2.3 南黄海泥质区研究现状 |
0.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 研究区域概况 |
1.1 地形地貌 |
1.2 黄海水文特征 |
1.2.1 黄海潮汐与潮流 |
1.2.2 黄海海域主要环流 |
1.2.3 波浪 |
1.3 附近入海河流 |
2 黄海海域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
2.1 资料来源及观测方法 |
2.2 黄海海域实测温盐季节性变化与HYCOM结果的对比 |
2.2.1 表层实测温度数据与HYCOM表层温度数据对比 |
2.2.2 表层实测盐度数据与HYCOM表层盐度数据对比 |
2.2.3 底层实测温度数据与HYCOM底层温度数据对比 |
2.2.4 底层实测盐度数据与HYCOM底层盐度数据对比 |
2.3 实测温盐数据与HYCOM数据在关键断面的对比分析 |
2.3.1 春季实测数据与HYCOM数据在关键断面的对比分析 |
2.3.2 夏季实测数据与HYCOM数据在关键断面的对比分析 |
2.3.3 秋季实测数据与HYCOM数据在关键断面的对比分析 |
2.3.4 冬季实测数据与HYCOM数据在关键断面的对比分析 |
2.4 实测温盐数据与HYCOM数据相关性分析 |
3 黄海海域温度锋面的时空变化 |
3.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3.2 黄海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变化 |
4 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
4.1 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特征 |
4.2 黄海悬浮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
4.2.1 流场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
4.2.2 波浪对悬浮体输运的影响 |
4.2.3 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
5 讨论 |
5.1 物源供应对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
5.2 黄海海域锋面分布与沉积区的联系 |
5.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南黄海黏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半岛全新世近岸泥质区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J]. 谷玉,刘喜停,吴晓,王爱美,毕乃双,王厚杰. 古地理学报, 2022
- [2]物源—河流过程—化学风化对松花江水系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的影响[J]. 李思琪,谢远云,康春国,迟云平,孙磊,吴鹏. 地质科学, 2022(01)
- [3]黄淮海平原晚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J]. 闫纪元,胡健民,王东明,公王斌,梁霞. 地质通报, 2021(05)
- [4]北黄海西部细颗粒物质的跨锋面输运及其沉积环境效应[D]. 石勇. 南京大学, 2020
- [5]黄河沉积物物源判识研究进展[J]. 栗文佳,陈影影,于世永,陈诗越. 人民黄河, 2020(04)
- [6]黄海全新世泥质体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张尧,韩宗珠,艾丽娜,刘金庆,宁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 [7]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性质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初探[D]. 刘健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钻孔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D]. 林文荣. 南京大学, 2017(08)
- [9]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特征与物质来源变化[D]. 张云峰. 南京大学, 2015(04)
- [10]黄海水体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实测资料与HYCOM模式结果的对比[D]. 藏政晨.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