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井技术》2004年第5期广告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剑[1](2016)在《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以“数字油田”为核心的上游企业利用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流程自动监控、数据集中共享、远程实时监控等对勘探、采油、加工等环节进行数字平台上的集中管理,中游企业通过业务控制系统、实时通信系统等对石油的存储、运输以及炼化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下游企业基于ERP体系对石油产品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地统一调度、储运和销售,石油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石油企业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石油业务高度融合,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石油企业的IT风险日益增大。对石油企业来说,研究IT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丰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理论,促进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鉴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本文以石油企业的IT风险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预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明其适用性和科学性。第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界定了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即石油企业IT风险是在石油企业内使用、拥有、操作、参与、应用信息科技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包括由于使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系统所引发的各种不利情况,并阐述了其内涵和外延,明确了研究的主体和边界。第二,收集、整理、分析石油企业IT建设、IT风险管理和一些石油企业IT风险事故的信息资料,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实践,对石油企业IT风险进行分类,将石油企业IT风险分为五类:IT风险管理类风险、信息安全风险、IT服务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和IT技术外包风险;总结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已具备了 IT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石油企业IT规划建设不完善,IT风险管理隐患大,自主可控方面的IT风险管理现状堪忧等等。通过分析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了典型IT风险事件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要严格流程化、系统化管理,注重IT风险管理事件的识别与评估和IT风险事件的预警。第三,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体系由主体、层次和流程三个维度构成,包含由内而外、由上至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战略目标、战略支撑、风险管理、整合管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足由战略层的战略目标、职能层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执行层IT风险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目标组成的三层结构的目标体系,各层目标又有与之相宜的、有效的方法,这就构成了IT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体系。结合管理体系与体制、机制、法制的内涵辨析,分析了体制、机制、法制与四个子系统功能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是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三个维度的综合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面向职能层的IT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同时面对职能层和执行层的IT风险预警。第四,定性地分析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面临的困境,在风险管理核心子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建立了基于风险识别组合方法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和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并针对石油企业不同IT风险类别,提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相应的方法、模型和策略通过大庆石化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通过识别出大庆石化大部分的IT风险,验证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风险评估得到了与定性评估一致的、量化的大庆石化IT风险期望值,表明了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第五,引入异常点识别理论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面向两个层面的两个预警模型: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和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与IT风险预警模型和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两层预警结构相一致,建立了石油企业两个层次的IT风险预警方法。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两层,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IT风险预警系统”,基于IT风险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对本企业IT基础环境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二是“风险态势监测系统”,基于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监测和预警,二者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以大庆石化为案例,研究证明了 GABP的评价结果更好,能够更好地满足IT风险预警的需要。
赵民[2](2012)在《三维虚拟技术在钻井作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环境的恶化,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有大油田的产量却在逐步下滑,加快现有小区块、薄油藏、低渗透油藏已经成为保证能源供给的主要手段,因此,提高钻井技术和加强钻井人员技术培训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各个行业应用,石油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的行业,在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成功的将三维虚拟技术应用到石油开采的行业中来,势必会降低人员培训费用,减少现场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本文作者对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现状和新技术进行了充分调研,对现有的虚拟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合适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并且对选择的开发平台和方法进行研究。采取3ds max软件建模,在VB2008语言的开发环境下结合OpenGL语言进行编程,研制虚拟钻井软件。在对钻井井场常用工具和设备进行调研后,用3ds max软件对这些工具和设备进行建模,并且将结果保存为3ds格式的文件,应用view3ds软件对3ds文件进行处理后,产生.h文件和.gl文件。由于VB2008本身并不支持OpenGL API程序,所以需要在VB2008环境下用Tao软件对处理好的数据进行读取、编程。编写OpenGL语句设置视角、灯光等,实现在VB环境中显示井场的三维模型。应用VB2008环境下的OpenGL语言对三维模型进行编程操控,实现钻柱的上提和下放,对钻井现场进行简单模拟,实现井场漫游和工具数据库的建立。完成人机交互软件的研制。
赵寿森[3](2007)在《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石油开采业深层次重组改制的推进,我国石油开采业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而石油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成本的竞争。置身入世以来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石油开采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在加快改革、改组、改造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石油开采业现行以“水平法”预算为核心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虽然初步抑制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的上升势头,但其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短期行为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因此,本文以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方法的认识为起点,通过分析我国石油开采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总结借鉴国外石油公司成本管理创新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并进行相应的应用创新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业完善成本管理体制、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特征、管理模式和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工具;2.本文在运用战略环境分析进行我国石油开采业总体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运用SCP模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竞争策略为成本竞争;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五个层次的架构,具体包括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任务、目标、原则、内容、组织与实施,随之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据此对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3.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本文在国内首次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内容体系包括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管理实施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包括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和生产成本动因分析,并分析了三大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4.依据石油开采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论文对我国石油开采业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明确我国石油开采业各价值环节的成本竞争地位,通过建立我国石油开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数量模型,探索了我国石油开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存在的优化空间;同时,实证研究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动因的现状。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决策提供了战略性信息,揭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培育成本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应用生产成本动因分析来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方法,提出了“成本动因预算法”。5.依据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战略性信息及“成本动因预算法”的应用思路,本文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熊韶辉[4](2007)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龙腾[5](2005)在《低渗油藏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作为油田开发的科学决策工具,在理论上用于探索多孔介质中各种复杂渗流问题的规律,在工程上作为开发方案设计、动态监测、开发调整、反求参数、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能为油气田开发中各种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随着于计算设备的不断改进;求解偏微分方程数值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日趋复杂的油藏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模拟作为油藏动态预测的工具在石油工业中越来越正规化。近年来,为满足石油工业的需求,出现了各种成熟的商业化油藏模拟器如 VIP,Eclipse等,这些软件在油藏线性渗流计算上已比较成熟。然而,随着国内低渗油藏的陆续投入开发,石油生产中遇到开采低渗油藏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由于这类油藏的渗透率低,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使得目前许多低渗油田出现自然产能低,产量下降快,油田最终采收率低等现象。而成熟商业软件在低渗问题考虑较少,一般不支持解决这类问题,或者仅以拟启动压力梯度简化处理低渗现象,这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为向低渗油藏的开发提供决策支持,降低其开发风险和成本,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低渗理论,开发适用于低渗油藏条件的数值模拟工具。本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理论上,介绍了黑油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低渗实验的非线性特征阐述了拟启动压力梯度法和变渗透率法这两种低速渗流数值处理方式;以此为基础说明了对黑油模型低渗计算改造的基本过程。实践上,叙述以上述改进的黑油模型为计算核心,使用 Visual C++6.0、Visual Fortran6.5 等各类强大的开发工具,初步研制完成了这套可视化油藏三相渗流数值模拟器的过程。模拟器通过 MFC 实现可视化界面;使用OpenGL 实现三维图形绘制、并以 Oracle9i 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是集前后处理、数据库、参数处理的于一体的数值模拟系统。能以达西流、拟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流等方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本课题研制的油藏模拟器已经提交给有关油田生产方,为低渗油藏的开发提供参考。
高嵬[6](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二、《测井技术》2004年第5期广告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井技术》2004年第5期广告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1.2.2 IT风险管理与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1.2.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及相关体系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观点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1.3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风险管理相关的框架和指引 |
2.3 IT风险管理相关的体系和标准 |
2.4 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理论 |
2.4.1 IT风险识别 |
2.4.2 IT风险评估 |
2.4.3 IT风险应对 |
2.5 IT风险预警理论 |
第3章 石油企业IT风险及管理现状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IT风险及相关概念 |
3.1.2 管理体系与IT风险管理体系 |
3.1.3 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 |
3.2 石油企业IT建设及IT架构情况 |
3.2.1 石油企业IT建设情况介绍 |
3.2.2 石油企业IT架构情况分析 |
3.3 石油企业IT风险研究 |
3.3.1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类型 |
3.3.2 石油企业IT风险的形成原因 |
3.3.3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 |
3.3.4 石油企业IT风险的表现形式 |
3.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4.1 石油企业集团层面IT风险管理现状 |
3.4.2 石油企业上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3 石油企业中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4 石油企业下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评价 |
3.5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及对IT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
3.5.1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
3.5.2 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 |
3.5.3 对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
4.1 石油企业构建IT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4.1.1 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
4.1.2 IT风险形势严峻——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的分析 |
4.1.3 IT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 |
4.2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 |
4.2.1 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2 体系的三个维度 |
4.2.3 体系的管理框架 |
4.2.4 体系的要素关系 |
4.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 |
4.3.1 外部环境 |
4.3.2 内部环境 |
4.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层 |
4.4.1 战略目标子系统 |
4.4.2 战略支撑子系统 |
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能层 |
4.6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层 |
4.6.1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框架 |
4.6.2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措施 |
4.6.3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 |
5.1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概述 |
5.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研究 |
5.2.1 常见的IT风险识别方法 |
5.2.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
5.2.3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 |
5.2.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3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研究 |
5.3.1 常见的IT风险评估方法 |
5.3.2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
5.3.3 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 |
5.3.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4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研究 |
5.4.1 IT风险应对策略 |
5.4.2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
5.4.3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过程与策略 |
5.4.4 策略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及平台研究 |
6.1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研究 |
6.1.1 IT风险预警的常用方法 |
6.1.2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 |
6.1.3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6.2 基于异常点识别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 |
6.2.1 异常点识别理论 |
6.2.2 IT风险预警模型 |
6.2.3 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IT风险预警模型应用 |
6.3 基于GA BP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
6.3.1 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6.3.2 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
6.3.3 基于GA_BP神经网络的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应用 |
6.4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构建研究 |
6.4.1 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架构设计 |
6.4.2 构建IT风险预警系统 |
6.4.3 构建风险态势监测系统 |
6.4.4 大庆石化公司“生产指挥及监测系统”的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三维虚拟技术在钻井作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计算机图形学及其应用 |
2.1 引言 |
2.2 科学计算可视化 |
2.2.1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概述 |
2.2.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 |
2.3 虚拟现实技术 |
2.3.1 虚拟现实的特征 |
2.3.2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
2.3.3 虚拟现实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钻井软件开发平台研究 |
3.1 引言 |
3.2 Visual Basic 开发软件 |
3.2.1 Visual Basic2008 语言介绍 |
3.2.2 Visual Basic2008 特点 |
3.3 3ds max 软件功能简介 |
3.3.1 3ds max 软件的主要功能 |
3.3.2 3ds max 的主要应用 |
3.4 OpenGL 语言介绍 |
3.4.1 OpenGL 的概念 |
3.4.2 OpenGL 基本理解 |
3.4.3 OpenGL 工作流程 |
3.4.4 OpenGL 绘图流程 |
3.4.5 OpenGL 编程基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建模和数据处理 |
4.1 引言 |
4.2 三维井场和设备的建模 |
4.2.1 钻杆的制作 |
4.2.2 钻铤的制作 |
4.2.3 稳定器的制作 |
4.2.4 PDC 钻头的制作 |
4.2.5 井架的制作 |
4.2.6 泥浆泵的制作 |
4.2.7 泥浆罐的制作 |
4.2.8 扶正器的制作 |
4.2.9 游车的制作 |
4.2.10 防喷器组的建立 |
4.2.11 三维井场的组建 |
4.3 数据处理 |
4.3.1 3ds 格式文件结构 |
4.3.2 3ds 文件的预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钻井软件研制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Tao framework 插件介绍与应用方法 |
5.2.1 Tao framework 插件介绍与安装 |
5.2.2 Tao framework 应用方法 |
5.3 模型列表的建立 |
5.4 模型列表的显示 |
5.5 人机交互程序 |
5.6 操作动画的实现 |
5.7 工具图片库的建立 |
5.8 软件介绍 |
5.8.1 软件使用说明 |
5.8.2 软件版权说明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总体架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总体架构 |
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2.1.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原理及特征 |
2.1.3 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
2.2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与工具 |
2.2.1 战略环境分析 |
2.2.2 战略定位分析 |
2.2.3 战略价值链分析 |
2.2.4 成本动因分析 |
3 国内外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研究 |
3.1 国外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 |
3.1.1 成本管理的变化 |
3.1.2 成本管理的范围 |
3.1.3 成本管理的实践 |
3.2 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 |
3.2.1 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
3.2.2 石油开采业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
3.3 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创新 |
4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
4.1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环境分析 |
4.1.1 战略环境分析 |
4.1.2 总体战略定位 |
4.1.3 竞争战略定位 |
4.2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架构 |
4.3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任务 |
4.3.1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4.3.2 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 |
4.4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体系 |
4.4.1 战略成本管理内容及特性 |
4.4.2 战略成本预测与战略成本决策 |
4.4.3 战略成本管理实施 |
4.4.4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计量与评价 |
5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5.1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
5.1.1 石油开采业勘探开发成本分析 |
5.1.2 战略价值链分析 |
5.1.3 我国石油开采业产业价值链数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
5.2 成本动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5.2.1 我国石油开采业结构性成本动因 |
5.2.2 我国石油开采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及其分析 |
5.2.3 生产成本动因分析 |
5.3 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 |
5.3.1 油气资源储量品位的战略优化 |
5.3.2 战略性成本动因的改善 |
5.3.3 生产成本动因分析框架的构建 |
5.4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研究 |
6 结论 |
6.1 论文的基本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4)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石油安全、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关系 |
(二) 中国面临的重大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挑战 |
(三) 能源贸易在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际机构对能源及能源安全的研究 |
(二) 主管能源的政府机构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
(三) 国际大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一) 历史与逻辑、现实的统一 |
(二) 归纳、与综合、分析相统一 |
(三)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四)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
第二章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 |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
(一) 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
1. 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
2. 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
(二) 中国石油生产情况 |
1. 中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
2. 中国石油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
3. 能源生产系数波动较大 |
(三) 中国石油消费情况 |
1. 中国石油消费量 |
2. 中国石油消费结构 |
(四) 中国石油基础设施及研发投资 |
1. 基础设施投资 |
2. 中国石油研发投资 |
(五) 中国石油贸易 |
1. 中国石油贸易量 |
2. 中国石油贸易产品结构 |
3. 石油贸易地区分布 |
二、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 |
1. 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
2. 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 |
3. 原油消耗强度大且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 |
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 |
5. 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 |
6. 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 |
7. 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 |
(二)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
1. 能源来源安全问题 |
2. 能源运输问题 |
3.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
4.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5. 中国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 |
6. 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 |
7. 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
(三) 形成石油安全、能源安全隐患的因素 |
第三章 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分析 |
一、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及储量概况 |
(一) 世界石油储量 |
(二) 世界常规石油储量预测 |
二、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
(一) 世界石油生产现状 |
(二) 世界石油生产预测 |
1. OPEC 产油国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
2. 非 OPEC 国家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
3. 非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
三、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
(一)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
1. 世界能源消费状况 |
2.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
3. 世界石油消费预测 |
(二) 世界石油消费格局 |
1. 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提高需求增长减缓 |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
3. 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剧增 |
四、世界石油需求状况及缺口分析 |
(一) 全球石油需求重心转移 |
(二) 全球石油需求缺口预测 |
五、世界石油价格状况 |
(一) 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
(二) 高油价的影响 |
六、世界石油贸易与投资格局 |
(一) 世界石油贸易概况 |
1. 石油贸易增长 |
2. 石油的运输 |
3. 石油贸易伙伴 |
(二) 世界主要石油贸易国家/地区的投资 |
1. R&D 投资情况 |
2. 石油工业吸收投资的预测 |
(三) 世界主要能源供给国的能源贸易与投资 |
1. OPEC |
2. 俄罗斯 |
3. 加拿大 |
4. 墨西哥 |
5. 综合特点 |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
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
(一) 美国 |
1. 美国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现状与预测—油气、煤炭 |
2. 美国能源战略 |
3. 美国石油储备模式 |
(二) 日本 |
1. 日本能源战略 |
2. 日本石油储备 |
(三) 德国 |
1. 德国能源战略 |
2. 德国石油储备 |
(四) 法国 |
1. 法国能源政策与战略 |
2. 法国的石油储备 |
(五) 印度 |
1. 印度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
2. 印度能源安全战略——一体化战略 |
3. 印度石油部门的自由化 |
4. 印度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与投资战略 |
5. 印度石油储备 |
(六) 韩国 |
1. 韩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
2. 韩国的石油储备 |
(七)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
1. 新加坡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
2.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
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消费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模式 |
(一) 战略导向型 |
(二) 经济导向型 |
(三) 地缘导向型 |
1. 争夺石油定价权 |
2. 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 |
3. “石油民族主义”抬头 |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相关的贸易策略评估 |
一、中国能源政策及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
(一) 战略的发展与基本内涵 |
(二) 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
1. 1949-1960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
2. 1960-1978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
3. 1978-1993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
4. 1993 年以后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有关贸易策略的综合评估 |
(一)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源需求 |
1. 能源规划执行不力,高能耗产业大量投资导致能源过度消耗 |
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推进速度缓慢 |
3. 能源效率依然偏低 |
4. 万元 GDP 能耗依然过高 |
5. 学校能源教育滞后,节能意识淡薄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
(二)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增加能源供给.. |
1. 国内石油储量不足导致石油无法自给自足 |
2. 石油进口机制欠缺,导致石油供给多元化进展缓慢 |
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制极不完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 |
第六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探索 |
一、能源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包容性及其和谐 |
(一) 能源战略与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和谐 |
(二) 能源战略中贸易战略的缺失 |
(三) 能源贸易战略布局 |
1. 铺设中俄“泰纳线”,保证石油贸易北方供给源 |
2. 修建中巴石油管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
3. 建设中缅管开辟中国石油运输“印度洋线路” |
二、建立合理的能源贸易机制 |
(一) 能源贸易进口机制的改革 |
1. 应该制定能源进口战略 |
2.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目标 |
3. 保障中国能源进口贸易中所应有的利益 |
4.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内容 |
5. 制定能源进口需要考虑的几组关系 |
6. 中国能源进口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 |
7. 逐步建立稳固的石油储备体系,防止能源进口来源中断 |
8. 多方位掌握进口定价权,实现进口利益 |
(二) 能源贸易手段的综合辩证 |
1. 与能源大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维护能源安全 |
2. 贸易与投资手段结合内外兼修保障能源安全 |
(三) 能源贸易利益主体的真空 |
三、国营贸易是能源贸易方式最优策略 |
(一) WTO 对国营贸易的解释及其他 |
(二)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
1.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 |
2.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问题 |
3. 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国营贸易带来的问题 |
(三) 国营贸易的先进性 |
四、能源安全法是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
(一)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建设 |
1. 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
2. 对部分法例进行及时修订 |
3. 建立与能源配套的法律法规 |
(二) 能源贸易及其相关法律建设 |
1. 制定与完善能源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
2. 制定与完善能源进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七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 |
一、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 |
(一)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从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挖掘潜在贸易对象的可行性 |
1. 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 |
2.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点 |
(二) FTA 及双边能源贸易合作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
1.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 FTA 实现能源自由贸易 |
2. 中国在东亚区域框架内加强能源合作 |
3. 加快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 FTA 实现能源领域的融合 |
4. 加强与其他能源大国及区域组织的能源合作与协调 |
(三)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策略―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策略 |
1. 积极鼓励对外投资油气开发 |
2. 建立国家奖励油气勘探开发计划 |
3. 对内限制高用油行业的国内外投资 |
二、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 |
(一) 煤炭出口本身是不可持续的 |
1. 中国煤炭供需缺口即将出现 |
2. 煤炭出口从经济、环保上来看不划算 |
(二) 以煤养油从经济、环境效益和技术上来看是可行的 |
1. 降低煤炭消耗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
2. 以煤养油应该是中短期能源技术战略与政策的重点 |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 |
(一)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出口政策 |
1. 科学规范对外援助性质的石油出口 |
2. 规范国内石油企业的出口行为 |
(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进口政策 |
1. 优化石油进口的采购方式 |
2. 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
3. 综合利用市场和外交手段,规避进口风险 |
4. 建立石油进口风险预警机制 |
四、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 |
(一) 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 |
(二) 中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1. 国内油价滞后国际油价,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扭曲 |
2. 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为参照,不能真正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 |
(三) 中国石油价格定价机制的完善 |
1. 增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实现与国际油价的真正接轨 |
2. 逐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法律与经济为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
3.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稳定石油价格 |
4. 建设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
五、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
(一) 中国曾尝试过石油期货交易,但被“暂停” |
1. 规避金融风险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宏观经济原因 |
2.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是政府出台统一价格政策的直接原因 |
3. 抑制过度投机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微观原因 |
(二)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 在中国现行的石油产业组织模式下,石油市场存在主体缺位现象 |
2. 现有期货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滞后于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 |
3. 中国现行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不合理 |
4. 中国石油交易量还不足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运营 |
(三)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的战略选择 |
1. 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调整监管政策,形成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
2. 加快期货交易所的体制创新 |
3. 鼓励期货公司的改制活动 |
4. 培育市场主体 |
5.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 |
六、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 |
(一)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
1. 国家层面的石油战略储备没有平抑油价波动的功能 |
2. 微观层面的“石油平准储备”也不具有平抑油价波动功能 |
3.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规避油价波动风险的功能 |
(二)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又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 |
1. 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期货市场 |
2.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石油期货市场 |
3. 石油储备管理与石油期货市场 |
(三) 建立二者联动机制确保中国石油安全 |
七、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 |
(一) 学校能源教育的重要性 |
(二) 学校能源教育的目标 |
(三) 如何进行学校能源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低渗油藏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油藏模拟方法现状 |
1.2.1 各类模拟方法 |
1.2.2 数值模拟方法 |
1.2.3 模拟方法的关系 |
1.3 研究发展动态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1.4 课题内容 |
第2章 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理论分析 |
2.1 概述 |
2.2 黑油模型 |
2.2.1 模型基本假设 |
2.2.2 基本计算方程 |
2.2.3 黑油模型的解法 |
2.2.4 Boast3 程序简介 |
2.3 低速非达西渗流 |
2.3.1 低速渗流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2 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曲线 |
2.3.3 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 |
2.4 低速渗流计算方法 |
2.4.1 低渗实验曲线特征 |
2.4.2 拟启动压力算法 |
2.4.3 变渗透率算法 |
2.4.4 渗透参数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系统设计 |
3.1 本章引论 |
3.2 前处理模块 |
3.2.1 文件管理 |
3.2.2 网格剖分 |
3.2.3 三维显示 |
3.2.4 属性参数设置 |
3.2.5 计算控制 |
3.2.6 处理流程 |
3.3 计算模块 |
3.3.1 功能和要求 |
3.3.2 计算流程 |
3.4 后处理模块 |
3.4.1 后处理功能 |
3.4.2 后处理内容 |
3.4.3 后处理数据格式 |
3.5 数据库模块 |
3.5.1 数据库概述 |
3.5.2 数据类型及其关系 |
3.5.3 数据库功能 |
3.6 参数处理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发和运行环境选择 |
4.1 本章引论 |
4.2 运行环境 |
4.3 编程语言(C/C++、Fortran、SQL) |
4.4 开发环境 |
4.4.1 编程和调试工具 |
4.4.2 程序发布工具 |
4.4.3 帮助文档编译工具 |
4.5 核心支持模块 |
4.5.1 MFC |
4.5.2 STL |
4.5.3 OpenGL |
4.5.4 0040 |
4.5.5 其他控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系统实现 |
5.1 本章引论 |
5.2 系统数据结构 |
5.2.1 主框架结构 |
5.2.2 核心结构和基础结构 |
5.3 用户界面框架 |
5.3.1 菜单设置 |
5.3.2 对话框设置 |
5.4 主要算法程序流程 |
5.4.1 网格剖分过程 |
5.4.2 范围确定算法 |
5.4.3 参数分配算法 |
5.4.4 等值线算法 |
5.4.5 三维图形绘制 |
5.4.6 数据库对象存取 |
5.5 文件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渗数值模拟系统运行状况 |
6.1 本章引论 |
6.2 模拟工程的创建 |
6.2.1 单位制选择 |
6.2.2 模型范围确定 |
6.3 系统主界面 |
6.4 模拟工程前处理 |
6.4.1 网格剖分 |
6.4.2 岩石域和油气域设置 |
6.4.3 孔隙度、渗透率和初始参数 |
6.4.4 井的设置 |
6.4.5 其他选项 |
6.4.6 三维显示系统 |
6.4.7 计算参数控制 |
6.5 模拟工程计算 |
6.5.1 计算准备过程 |
6.5.2 计算运行过程 |
6.6 模拟工程后处理 |
6.6.1 后处理主界面 |
6.6.2 后处理图形生成 |
6.6.3 后处理曲线生成 |
6.7 数据库的运行状况 |
6.7.1 数据库配置 |
6.7.2 数据库运行 |
6.8 参数处理操作 |
6.9 帮助系统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声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① 课题背景 |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
1.2.1 打分入围法 |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
2.1.1 建筑设计类 |
(01) 《安徽建筑》 |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
(06) 《福建建筑》 |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
(09) 《高等建筑教育》 |
(10) 《广东建筑装饰》 |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
(12) 《广西土木建筑》 |
(13) 《广州建筑》 |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
(18) 《华中建筑》 |
(19) 《建材.建筑.装修》 |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1) 《江苏建筑》 |
(22) 《建筑》 |
(23) 《建筑创作》 |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
(25) 《建筑科学》 |
(26) 《建筑师》 |
(27) 《建筑学报》 |
(28) 《建筑知识》 |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30) 《南方建筑》 |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 《清华大学学报》 |
(34) 《四川建筑》 |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36) 《时代建筑》 |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8) 《上海建设科技》 |
(39) 《世界建筑》 |
(40) 《世界建筑导报》 |
(41) 《设计新潮/建筑》 |
(42) 《山西建筑》 |
(43) 《天津大学学报》 |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46) 《新建筑》 |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8) 《云南建筑》 |
(49) 《中国建设信息》 |
(50) 《浙江建筑》 |
(51) 《中外建筑》 |
(52) 《住宅科技》 |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02) 《古建园林技术》 |
(03) 《广东园林》 |
(04) 《蓝天园林》 |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6) 《园林》 |
(07) 《园艺学报》 |
(08) 《中国园林》 |
2.1.3 规划设计类 |
(01) 《北京规划建设》 |
(02) 《城市》 |
(03) 《城市开发》 |
(04) 《城市发展研究》 |
(05) 《城市规划》 |
(06) 《城市规划汇刊》 |
(07) 《城市问题》 |
(08) 《规划师》 |
(09) 《国外城市规划》 |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3) 《现代城市研究》 |
(14) 《小城镇建设》 |
2.1.4 室内设计类 |
(01) 《缤纷》 |
(02) 《城市住宅》 |
(03) 《国际家居》 |
(04) 《家具》 |
(05) 《家具与环境》 |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
(07) 《家居主张》 |
(08) 《家饰》 |
(09) 《美家》 |
(10) 《瑞丽-家居》 |
(11) 《现代装饰》 |
(12) 《上海家居》 |
(13) 《世界家苑》 |
(14) 《室内设计》 |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
(16) 《时尚家居》 |
(17) 《新材料.新装饰》 |
(18) 《新居室》 |
(19) 《中国厨卫》 |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1) 《装饰》 |
(22) 《装饰装修天地》 |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
3.1 入围期刊 |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
4 研究结论 |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
5 参考文献 |
6 后记 |
7 附录 |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
四、《测井技术》2004年第5期广告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 刘剑.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1)
- [2]三维虚拟技术在钻井作业中的应用[D]. 赵民. 燕山大学, 2012(08)
- [3]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 赵寿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4]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 [5]低渗油藏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系统研制[D]. 龙腾. 清华大学, 2005(08)
- [6]《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