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禁止投资23种农药(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辉[1](2020)在《“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时间节点: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其残留性进行研究,7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替代农药,1982年开始减产,1983年实现禁产,1992年正式在农业生产上实施政策性禁用,2002年正式颁布在农业生产上禁用的法令。为保证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禁用工作的顺利完成,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对这两种农药的研究,深化对其危害性的认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禁产工作的开展;通过采取一系列协调性和支持性政策举措,化解了禁用工作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推动了农药工业、氯碱工业和耗氯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郭亚男[2](2020)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农业迎来了“农药的黄金时代”,(1)农场主们认为化学制品是他们控制害虫的主要手段,农药被肆无忌惮的大量使用。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州,以剧毒化学农药为核心,使用大量农药来维持农业的高产,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消费者的身体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尤其是一些科学家意识到了农药使用的严重危害,呼吁对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到了七十年代,要求对农药污染进行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本文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以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过程产生的争议作为叙述脉络,追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的背景,治理农药污染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历程,评析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最后探讨和评估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农药监管史、各方因此产生的争议与相关法律联系起来,全面阐述了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在美国的地位及其影响。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陈述了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回顾及研究价值。第一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背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及其导致的环境问题,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工会和环保组织要求治理农药污染的呼声,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第二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派别,包括倡导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环保组织,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产生的争议,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问题取得的成效。考察了抵制种植者使用农药、限制某些农药使用所采取的具体实践,包括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及其领导的联合农场工人协会共同组织的“葡萄抵制运动”,农药事件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法》及《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第三部分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产生的影响。认为农药监管机构与体制的完善改善了加利福尼亚州人的生活质量并且降低了农药使用带来的风险;多项农药法案的通过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对技术革新的促进,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了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人的合作。文章最后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农药的使用与环境处理问题提供的借鉴意义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并从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个案中得出一些一般性认识。
于洋[3](2018)在《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多,农药成为蔬菜生产中的刚性需求。据统计,目前蔬菜上已经取得农药登记的制剂近9000种,大量农药的使用会造成农药残留,使用不当还会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是农药科学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评价农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做了大量农药风险评估研究,并应用于各国农药的管理当中。但是,我国农药风险评估起步较晚,风险评估技术至今仍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应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目前蔬菜生产中常用农药的危害特性和暴露程度进行系统全面评估,科学表征农药对地表水、地下水和非靶标生物的风险,探索建立蔬菜优先控制农药名录并提出管控策略,为我国蔬菜用药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十字花科蔬菜、黄瓜和番茄是我国农药登记的主要蔬菜种类。近8年我国蔬菜用药登记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高效氯氟氰菊酯等26种农药是我国蔬菜上登记的主要品种,因此确定为拟开展风险评估的有效成分。2.部分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库可为我国农药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调查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农药健康和环境危害效应数据库和搜索特点,在综合分析各数据库所提供数据的权威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我国农药危害评估引用的29个农药健康危害性初筛数据库和18个农药环境危害性初筛数据库。3.部分蔬菜用药可能对地表水产生不可接受风险。运用GENEEC 2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在地表水中的暴露浓度。采用数据库检索法和评估因子法,估算地表水预测无效应浓度,采用熵值法对蔬菜常用农药地表水环境风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排序,敌百虫、敌敌畏、毒死蜱、乙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二甲戊灵、虫螨腈、异菌脲、虫酰肼、吡虫啉、嘧霉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烯酰吗啉、灭蝇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蚜酮21种农药按照正式登记用药剂量使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可接受风险;三乙膦酸铝、烯草酮、四聚乙醛、氟啶虫酰胺4种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可接受。高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排序,乙草胺、毒死蜱、百菌清、二甲戊灵、代森锰锌、敌百虫和敌敌畏7种农药按照正式登记用药剂量在蔬菜上使用均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可接受风险。采集了滨州市某流域10个水样,采用LC-MS/MS检测了水样中9种农药的浓度。结果表明,水样中共检测出5种目标农药。针对检出的5种农药开展了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乙草胺可能会对该流域水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4.运用EPI Suite?和PBT profiler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的Kow和BCF,通过文献调研法获得BCF和CT95值,参考《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的方法,开展农药水生生物富集性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二甲戊灵3个有效成分因生物富集带来的风险不可接受,其余22个有效成分的生物富集风险可接受。5.我国蔬菜用药对地下水的风险均可接受。运用China-Pearl和SCI-GROW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的暴露浓度,根据我国成人和儿童暴露参数推导蔬菜常用农药预测无效应浓度,并开展了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发现,25种农药PECgw为0-18.340μg/L,成年人PNECgw为0.003-19.654 mg/L,儿童PNECgw为0.001-23.253 mg/L。成年人和儿童的RQgw值均小于1,表明蔬菜常用农药按照登记用量使用,我国成人和各年龄阶段儿童直接饮用施用农药区域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可接受。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呋喃磺草酮在水中QuEChERS提取净化的HP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稳健、经济,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6.部分蔬菜用药可能对鸟类和蜜蜂产生不可接受风险。采用数据库检索法、文献调研法和假设估算法,对蔬菜常用农药开展危害性识别和暴露评估,表征鸟类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敌敌畏、虫螨腈、敌百虫、毒死蜱、四聚乙醛和福美双按照登记用量和登记方法使用对鸟类的急性风险不可接受;虫螨腈对鸟类的短期饲喂风险不可接受。建议上述农药在蔬菜田喷雾场景施用时,应注意对鸟类的保护,尽量避开鸟类活动区域。对蔬菜常用农药开展危害性识别和暴露评估,表征蜜蜂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蔬菜常用农药均会对蜜蜂产生不可接受风险。建议蔬菜常用农药在蔬菜田施用时,应注意对蜜蜂的保护,尽量避免在蜜(粉)源作物花期喷药。7.采用Ronnie法、评估因子法和风险矩阵法,建立了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目录。风险等级由高到低排序,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敌敌畏、敌百虫和二甲戊灵共7种农药被列入优先控制农药目录。针对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提出3条风险管控策略,即禁用策略、规避策略和替代策略。
于伟咏[4](2018)在《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要求。农产品安全问题根源是农药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药残留,其负外部性表现为人类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破坏,目前我国农药年投入30万吨,单位施药强度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四川为0.91kg/亩,使用效率低下。控制生产者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第一要务,将质量安全由事后检查监督转为源头控制,但因其具有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并且生产过程复杂多变,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现“柠檬市场”或逆向选择行为,已严重降低农户收益和消费者福利水平。所以,控制农药安全施用需要内部自我控制和外部政府与市场约束共同作用,进而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农药安全施用划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维度,基于四川省调研数据及官方统计数据,运用Probit、零膨胀泊松回归、OLS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在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作用机理基础上,实证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结果,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作了讨论,还基于IV-Probit模型探讨了内生性问题。其次,基于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了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及无公害认证的影响。最后,依据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调节效应讨论,分析了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的交互项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1)农药安全施用整体水平不高,不同作物、地区间存在差异。当前违禁农药使用主要发生在蔬菜作物;农药安全间隔期认识度普遍较高,水果类最高,而蔬菜类最低;大多数农户还是会按照标准剂量施药,其中粮食类高于水果类、蔬菜类;施药次数平均为3.078次,蔬菜最多。无公害认证能有效揭示安全信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四川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存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涟漪效应、集聚效应及示范效应等特点。(2)资产专用性在不同维度上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不同,而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也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风险。物质资产专用性因存在强“锁定效应”,使其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存在抑制作用,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具有促进作用;种植经验与违禁农药使用显着负相关,技术培训与违禁农药使用、施药次数显着负相关,而与安全间隔期施药、标准剂量施药显着正相关;受教育程度显着促进农户安全间隔期施药,劳动力数量与农药施用剂量形成正向要素替代效应,健康状况反而会正向影响违禁农药使用;经营面积和土地细碎化对硬约束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存在不确定性。(3)政府规制和公共品牌效应可有效抑制违禁农药使用,促进其在安全间隔期施药。在硬约束下政府规制行为有效,而对软约束下标准剂量施药和施药次数的约束力不强;公共品牌效应带来了品牌溢价和垄断收益,隐性约束着农户采取安全施药行为。(4)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植户规范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省会城市成都对农药安全施用的约束强度高于地级市。市场需求容量、至地级市距离对违禁农药使用有负向影响;需求容量、购买能力和至地级市距离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存在正向影响;需求容量、至成都距离对标准剂量施药有正向影响;需求容量对施药次数有负向影响,而经济距离与其呈显着正相关。(5)四川种植业无公害认证存在集聚效应和涟漪效应,需求驱动能够促进农产品无公害认证规模和销售额增长。地理距离上,认证主要集中在距离成都周围400公里以内区域;经济距离上,主要集中在与成都人均GDP差距在5万元/人的区域。(6)需求驱动与资产专用性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作用方向及显着性上存在差异,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其中需求驱动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违禁农药使用和施药次数的抑制作用,也强化了资产专用性对安全间隔期施药和标准剂量施药的促进作用。由分析结果可知,从资产专用性、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资产专用性、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规制能有效促进农药安全施用,形成了生产主体控制、市场需求倒逼、政府管控辅助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以下政策性启示: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安全施药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农户视角重新分类和界定资产专用性,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进一步讨论。鉴于农户的有限理性和异质性,其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会影响其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将专用性资产分为物质资产专用性、技术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组织资产专用性、地理资产专用性。第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和需求驱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硬约束下和软约束下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专用性资产投入和配置。基于“农户-组织-政府-市场”逻辑框架,将点(农户)与面(市场)结合起来探讨农药安全施用。第三,资产专用性与需求驱动交互作用对农药安全施用整体上呈正向调节效应。需求驱动是影响农户根据专用性资产动态调整安全行为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强化剂”,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发挥着监督、约束和激励效果,使得农户形成“信息传递—价格传导—预期形成—生产决策”的安全生产过程。
叶瑜霏[5](2017)在《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及速测技术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也逐渐加强。最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故频发,使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抽样环节、样品数量、仪器设备配置、检测合格率对比等多方面对目前东莞市内各镇(街)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情况及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东莞市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同时,根据全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开展情况,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政策,提出科学合理的推广建议,为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2011-2016年,东莞市定量检测蔬菜样品1.92万份,生产环节合格率为97.11%,流通环节前三年合格率为95.55%;快速检测蔬菜样品259.12万份,合格率99.09%。东莞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酶抑制法,其中隶属各个镇政府的检测中心以精度较高的分光光度法为主要检测手段,各个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以比较方便的速测卡法为主要检测手段。2.东莞市蔬菜农残速测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快速检测技术方面,酶活性易丧失,检测流程不规范等导致检测结果不理想;(2)检测队伍管理方面,存在检测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缺乏培训等问题。3.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改进对策:(1)加强抽样的合理性;(2)增强检测的规范性;(3)发展创新快速检测技术;(4)加强检测信息监控;(5)保持人才队伍的专业性。
刘玉灿[6](2016)在《水中农药检测、农药光氧化降解及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中农药和消毒副产物(DBPs)的浓度通常较低(μg/L至ng/L),但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建立快速、准确、成本较低的检测方法是饮用水水质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第一部分选择了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有较大威胁的挥发性消毒副产物和农药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气相色谱-电子轰击源-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GC-EI-MS/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ESI-MS/MS),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这些物质的方法。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在原水中常被检出,且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二者的去除效率很低。部分农药可在氯化处理过程中被氧化降解,但可能生成毒性更强的氧化产物,而且氯还会与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反应生成DBPs。有研究表明,UV光氧化法能有效降解水中微污染物。但不同光氧化工艺中农药的降解途径及对后续氯化过程中的影响有待系统研究。本文第二部分以二嗪磷和阿特拉津分别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工艺类型及反应条件对其UV光氧化降解动力学、降解产物生成及对后续氯化过程中溶液耗氯量和DBPs生成量的影响规律与机理。本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使用液液萃取(LLE)预处理及GC-EI-MS/MS在多级监测(MRM)模式下,研究开发了水中13种挥发性消毒副产物(THMs、HANs、HKs和CHP等)的检测方法。通过系统研究,优化了色谱和质谱运行参数,确定了13种分析物在MRM模式下的前级离子、产物离子及最优的碰撞能量,分析了LLE过程中硫酸钠加入量对分析物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最优加入量。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水中13种挥发性消毒副产物的标准曲线(0.05~100μg/L,r2=0.9985~0.9997),方法的精密度(RSD≤10.85%)、准确度(回收率为81.6~126.1%)和灵敏度(LODs=0.003~0.014μg/L)均能达到或优于US EPA方法551、551.1及现有的ECD检测方法,且开发的方法具有较短的检测运行时间和较好的色谱分离效果。(2)研究确定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直接进样技术测定水中农药时检测信号丢失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有效消除此影响的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中15种常见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发现,使用UPLC-ESI-MS/MS测定15种农药混合标准水溶液时,后洗脱出的农药,其线性和重现性均较差,且浓度越低时的检测效果越差。研究表明,向水样中加入甲醇可改变溶液的极性及有机物与接触面之间的范德华力,减弱检测系统中由表面吸附作用所造成的农药损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标准添加法系统地研究了水样中甲醇添加量对农药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的加入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吸附效应对农药混合标准溶液中农药检测的影响;向实际水样(TSW)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甲醇,不仅能减小或消除吸附效应对色谱保留时间较大农药的检测影响,而且还能有效缓解色谱保留时间较小的农药受样品基质效应影响所导致的检测信号抑制。基于研究结果,以TSW作为空白基质并添加30%甲醇,建立了标准曲线(0.05~10μg/L),该方法在未富集处理条件下即具有较高的灵敏度(LODs=0.003~0.028μg/L),同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RSD=1.4~10.7%)和准确度(回收率为76.9~126.7%),能够满足水样中15种农药的快速检测要求。(3)系统地研究了UV光氧化工艺中光照时间、溶液p H和H2O2加入量对二嗪磷降解动力学、降解产物生成、降解途径及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独UV工艺中,二嗪磷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其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基本相同,但略高于酸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离解形态差异所导致的光谱吸收性能或光量子产率差异是p H影响二嗪磷降解速率的直接原因;p H还能显着地影响二嗪磷光解产物的种类(p H=4.0、7.0和10.0时,分别检出了5、8和6种主要产物)及生成量。二嗪磷在UV/H2O2工艺中的降解速率高于单独UV工艺,且随H2O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同一产物的生成量及随光照时间的变化趋势也因H2O2加入量而异,但H2O2加入量未改变降解产物的种类(均为6种)。结合产物鉴定结果及生成规律,本研究提出了二嗪磷在UV和UV/H2O2工艺中的可能降解途径,主要反应类型为:二乙基硫代磷酸基团/二乙基磷酸基团从嘧啶环上的断裂、嘧啶环的断裂开环、异丙基及硫代磷酸基团中P=S键的氧化。此外,本研究对光氧化处理后的二嗪磷溶液进行了氯化处理,发现溶液中有6种DBPs(MCAA、DCAA、TCAA、TCM、DCAN和1,1,1-TCP)生成。光氧化过程中的溶液p H和H2O2加入量均对DBPs生成量存在较大影响,光照初期的DBPs生成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显着增大。由DBPFP试验得知,二嗪磷的降解产物IMP及其二级降解产物为DBPs的主要前驱物,UV/H2O2工艺中生成的二嗪磷氧同系物可与氯反应生成HAAs。(4)研究了UV光氧化反应条件和工艺类型对阿特拉津降解动力学、产物生成、降解途径及对后续氯化过程中DBPFP的影响规律与机理。采用光氧化法处理低浓度阿特拉津溶液时,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不同光氧化工艺中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单独UV工艺中,阿特拉津的降解速率(kobs)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受溶液p H的影响较小;UV/H2O2工艺中,kobs随H2O2加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UV/Ti O2工艺中的kobs低于单独UV工艺,并随Ti O2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减小。高浓度阿特拉津在光氧化工艺中的kobs明显小于低浓度时的kobs,且溶液p H、H2O2加入量和Ti O2加入量对两种浓度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速率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MS和MS/MS信息,本研究鉴别出了阿特拉津在四种不同光氧化工艺(UV、UV/H2O2、UV/Ti O2和UV/H2O2/Ti O2)中的降解产物,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 H和光氧化工艺类型均会显着地影响降解产物的种类、生成量及变化趋势;H2O2和Ti O2浓度仅对产物生成量存在影响,但未改变产物种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阿特拉津在不同光氧化工艺及不同p H条件下的降解途径。此外,研究发现,光氧化预处理会增大阿特拉津溶液的耗氯量和氯化DBPs生成量,其影响大小因光氧化工艺类型、氧化剂或催化剂浓度和p H而异。光氧化预处理后的阿特拉津溶液经氯化处理后共生成了5种DBPs(DCAA、TCAA、TCM、CHP和1,1,1-TCP),预处理过程中低的溶液p H和高的H2O2或Ti O2加入量能显着地增大阿特拉津溶液的DBPFP。
张振秀[7](2015)在《黄浦江微污染水源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及功能菌群解析》文中指出在水污染日益加剧的现状,人们都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意识逐步的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水污染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饮用水标准也不断的提高,面临越来越严格的饮用水要求,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作为一种提高水质的新技术越来越受到欢迎。利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可进一步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以及削减大部分痕量污染物,然而针对不同的水源水质,需要在明确相应污染物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优化确定具体的工艺和运行参数。生物活性炭是去除污染物的主要工艺段之一,研究分析这种贫营养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活性炭的去除机制,减少及防止生物泄露的危害。本研究选择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有相关规定,以及部分用量较大或虽被禁用但仍有残留的25种农药和应用广泛的两大类17种全氟类化合物,对黄浦江水源水以及采用臭氧活性工艺的某水厂工艺段出水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黄浦江原水中检测出8种农药(最高760 ng/L)和13种全氟类化合物(最高57.6 ng/L)。评估砂滤后置工艺条件下相应农药和全氟类化合物的实际处理效果,对农药去除率较高,为62%~78%,而对全氟类化合物的最高去除率为37.3%。针对不同水厂工艺处理效果,搭建了一个日处理水量为24吨/天中试工艺。研究其中有机物质和常用农药及全氟类化合物在原水的浓度分布,以及臭氧为主的氧化,硫酸铝的化学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的去除效果;通过调节臭氧(预臭氧和后臭氧)的浓度,检测臭氧对氨氮、天然有机物(NOM)、浊度及微量污染物(农药和全氟类化合物)的去除,寻求最佳臭氧投机量。预臭氧最佳投加量为lmg/L时,总农药的去除率为67.0%,莠去津的去除率为42.2%,CODMn的去除率为63.5%,UV254的去除率为59.6%,浊度的去除率为99.7%,氨氮去除47.3%,炭滤后有土霉味强度是2,无溴酸盐产生。后臭氧最佳投加量也为lmg/L,总农药的去除率为70.7%,莠去津的去除率51.3%,CODMn的去除率为64.5%,UV254的去除率为63.8%,浊度的去除率为99.4%,氨氮去除74.0%,炭滤后无嗅味,溴酸盐浓度为3μg/L。针对生物炭滤池的去除效果,综合运用了多种生物学手段,采取了饮用水中试实验炭滤池上三个不同深度(0.2m、0.7m、1.2m)及其混合的炭层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深度活性炭上的细菌略有差异,上层和中层细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与下层显着不同。Proteobacteria(α和δ-proteobacteria两大变形菌纲)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上层和中层活性炭主要的细菌类群,而β-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是主要类群。活性炭上的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克隆文库中最主要的两个类群。
于传善[8](2014)在《基于典型农药残留规律的结球芸苔属蔬菜作物分类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农药的科学管理需要大量的残留试验数据作为支持,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决定了无法在每种农药/作物上都进行残留试验,并获得残留数据。小作物上农药登记不足,农药无限量标准可依的情况普遍存在。结合作物分类研究作物组或亚组的农药残留规律,并以此制定相关农药的作物组限量,是解决组内小作物上农药登记和限量标准缺失的有效方法。本论文对结球甘蓝上残留量的比例类推(proportionality),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六种典型农药的残留规律,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的作物分类及结球芸苔属亚组的残留数据集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论文就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上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甲霜灵、精吡氟禾草灵、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的QuEChERS提取,LC-MS/MS或GC-ECD分析的方法。在结球甘蓝、紫甘蓝、抱子甘蓝、球茎甘蓝和羽衣甘蓝五个基质的空白样品中进行三个水平的添加回收验证:0.01、0.05和0.1mg/kg,六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6.9-11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7-10.8%之间。六种农药在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基质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设计田间试验,考察了两种施药量条件(1倍和1.5倍GAP)下结球甘蓝上六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并以此进行了残留量的比例类推研究。通过不同种类农药的残留量自然对数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残留量的比例类推需要在有明显残留的情况下才可以应用;有明显残留量的农药残留汇总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03x+0.4928,相关系数为0.9346,斜率接近理论值1,由截距计算的残留倍数为1.6,接近理论值1.5。对各农药进行单独考察,非内吸性农药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的比例关系明显,线性回归方程与理论方程较为一致,可以进行直接的残留量比例类推;内吸性农药多菌灵(含甲基托布津)和甲霜灵残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与理论方程在斜率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仍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仓储条件下高低剂量施药试验结果与田间结球甘蓝的试验结果相似,说明环境因素对残留量的比例类推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可以通过残留量的比例类推实现不同GAP施药量产生的残留数据的整合利用。设计田间试验,对六种典型农药在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上的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田间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甲霜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精吡氟禾草灵在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中的半衰期分别在0.9-6.1天、1.3-5.0天、0.9-6.9天、0.8-4.0天、1.4-6.2天和0.3-3.3天之间,在所有的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中,结球甘蓝上六种农药的半衰期几何平均数最长,为2.1-3.5天。多菌灵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半衰期几何平均数最大。大多农药在球茎甘蓝上有最低的原始沉积量,而在羽衣甘蓝或抱子甘蓝上有最高的原始沉积量。根据7天安全间隔期下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数据差异及作物形态的比较,对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的作物分类进行了考察。羽衣甘蓝的残留量最高且差异明显,作物形态也不同,不应纳入结球芸苔属亚组;结球甘蓝、抱子甘蓝和紫甘蓝的残留量无明显差异且作物形态较类似,均应纳入结球芸苔属亚组;球茎甘蓝的残留量最低,无健康风险,可以纳入结球芸苔属亚组。因此,合理的结球芸苔属亚组应包括结球甘蓝、紫甘蓝、抱子甘蓝和球茎甘蓝,结球甘蓝应作为该亚组的代表作物。根据结球芸苔属亚组的蔬菜种类及每种蔬菜上的六种农药残留数据所形成的完整残留数据集对结球芸苔属亚组蔬菜的组限量进行了计算,OECD和NAFTA计算器的结果较为一致。对结球芸苔属亚组蔬菜的残留量进行了慢性和急性风险评估,慢性风险商在0-0.6%之间,急性风险商在0.4-54.1%之间,均低于100%,对消费者健康无慢性和急性风险。以完整数据集的组限量计算结果作为参照,评价了以代表作物结球甘蓝的残留数据集进行残留外推(residue extrapolation)的限量计算。结果表明,应用残留外推法的多菌灵总量、甲霜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精吡氟禾草灵组限量值与基于完整数据集的组限量值无明显差异;而毒死蜱的外推组限量计算值0.06mg/kg则与参照0.4mg/kg差异较大。因此,在结球芸苔属亚组蔬菜上大多数农药的残留外推法应用具有可行性。对于非内吸性且具有较高残留量的农药,如毒死蜱,应在残留外推法应用的基础上,辅助组内作物残留试验进行验证,以保证组限量值可以反映真实残留情况,并保证消费者健康。
张宗毅[9](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挽回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农药使用的效果、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关于农药使用效果及边际要素产品价值的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结果与利润最大化理论之间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实证模型的缺陷,已有农药生产研究模型都忽略了农药的漂移、蒸发等导致的农药使用效率问题,由于不同的农户个体有不同的农药使用效率,其生产力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农户的农药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以往模型关于所有农户共享相同生产函数这一重要前提是不成立的,因而导致实证结果和已有理论出现背离。此外,已有研究对不安全使用行为和非环境友好型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方向、大小与机制以及农户对待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施药行为差异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实证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然后深入探讨影响农户各种施药行为的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寻找影响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及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的微观机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入户调查为主要手段,构建评价量表定量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环境风险用药行为,并构建线性模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素;采用风险控制产量方程(Damage Control Production Function),分析农药的生产率并根据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根据调研案例分析规模化病虫害防治的几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与分散防治的绩效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从宏观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正在由一家一户为主向专业化、规模化为主转变,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短期内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病虫害防治强度也不断上升,防治的难度也逐年加大。随着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快速上升,化学防治压力不断加大,从农户微观行为角度研究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效率的机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从农药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抵触,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建立农药生产经营台帐制度、经营销售许可制度、行政管理可追溯制度、高毒农药使用许可制度等,并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3)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存在差异,因此有效施药量并非实际施药总量,通过分析农户对害虫靶标特性、作物靶标特性、气候条件、植保机械的技术状态与施药效果关系的分析,可以初步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施药效率总体较低,平均只有61.01,仅基本懂得一些施药常识,这说明如果农户存在过量施药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欠缺、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落后所导致,并非故意为之。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改变其生产技术效率才能改变过量施药的状态。(4)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农药边际净收益小于0的过量施药情况,认为农户施药行为不理性,然而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每个农户生产前沿面的不同,考虑到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差异的情况下,就会发现农户是理性的,其生产状态处于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的生产前沿面,大部分农户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接近于0,农药要素投入在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是接近最优的,他们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依然追求利润最大化。(5)可以将农户导致环境风险的农药使用行为细分为针对施药者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和针对施药者以外的环境(包括非靶标生物、水、空气等)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具有差异性,相同影响因素影响方向甚至可能相反。不安全用药行为是一种内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施药者自身对安全问题认知不足所导致,主要从加强培训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源入手;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是一种外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缺乏监管所导致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来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用药过程中所导致的环境风险问题比较起来,农户更加注重用药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问题。(6)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比小规模农户的农药喷洒装备技术含量更高,拥有更高的农药使用效率,同时更加注重环境风险问题,因此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农药施用效果、效率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微观路径。 本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指出了由于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存在,判断其是否过量投入某一生产要素不能用同一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而要用微观个体所处的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要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途径是通过宣传培训和新技术的使用来改变微观个体的生产前沿面或者鼓励更多的要素利用率高的微观组织产生。
魏大治[10](2010)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生活质量、倡导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对无健康危害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导致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订了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一般分析、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终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观点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方法上,国外较多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多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果较少。这说明,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上,国内与国外相比是存在差距的。2、本文中的农产品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产品概念,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使用的农产品概念,即“食品土畜产品及农产品”。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地区、区域性组织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贸易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争议性(包括合理性和合法性、歧视性和隐蔽性)、灵活性、苛刻性等主要特征。3、在短期和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出口数量下降;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增加。长期内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需视情况而定。如果要实现从“消极”向“积极”地转化,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4、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这两大协议的共同缺陷在于个别关键条款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是约束力的缺乏,这是导致农产品出口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制度根源。WTO规则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各大国竞相设置壁垒的情况下,规则的法律约束力减弱是一个必然结果。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特征远大于其分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门既有清晰的分工,又有融洽的合作,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充分、行动步调和声音一致。⑵技术法规和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⑶从分散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向系统化、强制化、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发展。⑷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技术标准更加苛刻。⑸检验程序复杂,费用高昂。⑹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置和运用质量标准措施来调节农产品贸易。5、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几类主要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以下主要特点: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面越来越宽。⑵尽管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即检验检疫不达标。⑶某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即扩散效应显着。⑷各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愈加严格的趋势。6、由于中国农产品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原因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对国内原因的分析才是关键。在国内原因中,质量安全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是中国农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未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声誉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品牌意识薄弱。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之外,其他的原因主要有: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和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国际规则研究不够,争端应诉能力不强,等等。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本策略。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等等。
二、我国禁止投资23种农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禁止投资23种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1)“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开放前的研究、限用与替代工作 |
改革开放初期的禁产工作 |
(一)农药工业难以适应短期内禁产六六六、滴滴涕的要求 |
(二)短期内禁产会对氯碱工业产生较大冲击 |
(三)通过进口弥补农药缺口与保护国内农药工业之间的矛盾 |
(四)使用替代农药面临安全性问题 |
禁产、禁用工作正式启动 |
(一)禁产工作正式启动 |
1.制定并实施六六六减产计划,增加替代农药产量 |
2.加大耗氯产品生产力度,确保氯碱产量 |
3.加强进口农药管理工作 |
4.加快农药工业技术改革的步伐 |
(二)积极推进农药安全管理工作 |
禁用工作的完成 |
(一)立即禁产决策的出台与落实 |
(二)禁产后的应对 |
1.农药工业在震荡中实现转型升级 |
2.烧碱和耗氯产品产量与技术得到大幅提升 |
3.用药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
(三)完成禁用 |
结 语 |
(2)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解释 |
0.2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0.3.1 国外研究概况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历史背景 |
1.1 20 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
1.1.1 美国使用农药的历史 |
1.1.2 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 |
1.1.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
1.2 加利福尼亚州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 |
1.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2.2 对水体的污染 |
1.2.3 对动植物的影响 |
1.3 美国与加利福尼亚州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
1.3.1 美国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
1.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监管情况 |
1.3.3 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法规中存在的缺陷 |
1.3.4 农药监测系统存在漏洞 |
1.3.5 加利福尼亚州农业部门执法不力 |
2 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具体办法 |
2.1 相关政策的转型和法律的通过 |
2.1.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政策的转型 |
2.1.2 通过《有毒空气污染物法》 |
2.1.3《出生缺陷预防法案》的通过 |
2.1.4《农药污染预防法》的通过 |
2.1.5《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 |
2.2 农药使用的技术革新 |
2.2.1“农药漂移事件”的产生与危害 |
2.2.2 农药技术革新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
2.2.3 综合病虫害管理和多样化耕作系统技术的应用 |
2.3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葡萄抵制”运动 |
2.3.1 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与联合农场工人组织的成立 |
2.3.2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加利福尼亚州农业企业的斗争 |
2.3.3 第二次“葡萄抵制”运动与《农业劳动关系法》的通过 |
2.3.4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采取新的宣传方式 |
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成效与评析 |
3.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
3.1.1 完善了农药使用的数据库 |
3.1.2 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
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影响 |
3.2.1 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会的合作 |
3.2.2 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 |
3.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1.2 农药风险评估基本概念及过程 |
1.3 国内外农药风险评估及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 |
1.3.2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 |
1.3.3 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
1.3.4 数据可获得性、来源和评估 |
1.3.5 计算毒理学在农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1.3.6 环境浓度的预测 |
1.3.7 农药危害性分类 |
1.3.8 优先控制农药筛选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总体情况调查结果 |
2.2.2 我国主要蔬菜常用农药登记情况调查结果 |
2.2.3 近8年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情况变化趋势调查结果 |
2.2.4 拟开展风险评估农药品种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药风险评估中常用危害性信息数据库筛选 |
3.1 筛选方法 |
3.1.1 数据库来源的确定 |
3.1.2 备选数据源的初步筛选 |
3.1.3 相关领域专家的判定 |
3.1.4 初筛数据源的确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农药危害性评估所需数据项的确定 |
3.2.2 国际通用农药和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筛选结果 |
3.2.3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典型陆生生物影响的风险评估 |
4.1 研究方法 |
4.1.1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陆生生物初级暴露剂量估算方法 |
4.1.2 蔬菜常用农药陆生生物危害性识别 |
4.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陆生生物的风险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鸟类风险评估 |
4.2.2 蜜蜂风险评估 |
4.2.3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 |
5.1 评估方法 |
5.1.1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风险评估 |
5.1.2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性风险评估 |
5.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态系统的高级风险评估 |
5.1.4 蔬菜常用农药生物富集性评估 |
5.1.5 滨州市某流域典型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蔬菜常用农药地表水预测无效应浓度估算结果 |
5.2.2 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
5.2.3 定性风险评估结果 |
5.2.4 高级风险评估 |
5.2.5 农药生物富集性评估结果 |
5.2.6 滨州市某流域典型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结果 |
5.2.7 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的风险评估 |
6.1 研究方法 |
6.1.1 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暴露浓度估算方法 |
6.1.2 蔬菜常用农药危害效应评估方法 |
6.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的风险表征 |
6.1.4 呋喃磺草酮在蔬菜及水样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模型计算结果 |
6.2.2 效应评估结果 |
6.2.3 风险评估结果 |
6.2.4 呋喃磺草酮在蔬菜及水样中残留分析方法 |
6.2.5 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常用农药优先控制目录初筛及管控策略 |
7.1 国内外农药风险管控法规及监管体系 |
7.1.1 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农药管理情况 |
7.1.2 我国农药管理法规体系 |
7.2 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初筛 |
7.2.1 筛选方法 |
7.2.2 筛选结果 |
7.3 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的风险管控策略 |
7.3.1 禁用策略 |
7.3.2 规避策略 |
7.3.3 替代策略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生产要素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3 市场行为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4 合作组织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5 政府规制对农药安全施用影响的研究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1.5 数据来源 |
1.5.1 调研方案 |
1.5.2 样本数据整理 |
2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1.2 农户行为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交易成本理论 |
2.1.5 需求层次理论 |
2.2 作用机理分析与研究框架设计 |
2.2.1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2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3 专用性资产与需求驱动交互效应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 |
2.2.4 研究框架设计 |
2.3 小结 |
3 农药施用及安全农产品生产情况 |
3.1 农药施用情况 |
3.1.1 农药生产进程 |
3.1.2 农药投入现状 |
3.2 安全农产品发展情况 |
3.2.1 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演进 |
3.2.2 安全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2.3 安全农产品生产政府规制 |
3.2.4 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
3.3 小结 |
4 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4.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
4.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
4.1.2 研究模型构建 |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农户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
4.4.1 模型检验 |
4.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5 基于信息不对称分析资产专用性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物质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技术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组织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4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5.5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地理资产专用性对的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4.6 内生性讨论 |
4.7 稳健性检验 |
4.8 小结 |
5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理论假说与模型构建 |
5.1.1 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说提出 |
5.1.2 模型构建 |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1 变量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 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模型检验 |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需求驱动对安全认证的影响 |
5.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3 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特征分析 |
5.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6 小结 |
6 农户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对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6.1 影响机理分析 |
6.2 变量选择与方法说明 |
6.2.1 变量选择 |
6.2.2 方法说明 |
6.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 |
6.3.1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违禁农药使用 |
6.3.2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安全间隔期施药 |
6.3.3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标准剂量施药 |
6.3.4 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施药次数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地域的稳健性分析 |
6.4.2 务工经历的稳健性分析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性启示 |
7.2.1 合理配置专用性资产,抑制机会主义 |
7.2.2 提高信息获得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
7.2.3 加强农药安全施用宣传和检测,促进技术扩散 |
7.2.4 完善价格激励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 |
7.2.5 强化市场信息揭示,解决信息不对称 |
7.2.6 优化“产业—空间”匹配,压缩空间成本 |
7.2.7 实施紧密型交易模式,确保契约稳定性 |
7.2.8 建立“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四维矩阵的动态监管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完成情况 |
致谢 |
(5)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及速测技术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农药简介 |
1.2.1 我国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 |
1.2.2 农药的分类及危害 |
1.2.2.1 有机磷类农药及危害 |
1.2.2.2 有机氯类农药及危害 |
1.2.2.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危害 |
1.2.2.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危害 |
1.3 农药残留现状 |
1.3.1 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3.2 中国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整体情况 |
1.3.3 广东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整体情况 |
1.3.4 广东省蔬菜生产情况 |
2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
2.1 快速检测技术 |
2.1.1 酶抑制法 |
2.1.2 生物传感器法 |
2.1.3 酶联免疫法 |
2.1.4 活体生物测定法 |
2.1.5 化学速测法 |
2.2 精密仪器检测技术 |
2.2.1 气相色谱技术 |
2.2.2 液相色谱技术 |
2.2.3 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 |
2.2.4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 |
3 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 |
3.1 东莞市蔬菜生产情况 |
3.2 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定量检测 |
3.2.1 流通环节农药残留定量检测 |
3.2.2 生产环节农药残留定量检测 |
3.3 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
3.3.1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抽检样本量情况 |
3.3.2 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数据分析 |
3.3.3 销毁不合格蔬菜情况统计 |
4 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监控情况分析 |
4.1 东莞市各镇街实行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情况 |
4.2 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 |
4.2.1 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 |
4.2.2 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
5 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目前存在的问题 |
5.1 目前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
5.1.1 酶抑制法技术 |
5.1.2 生物传感器技术 |
5.1.3 酶联免疫技术 |
5.1.4 活体生物速测技术 |
5.1.5 化学速测技术 |
5.2 东莞市常用两种速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
5.2.1 速测卡检测法存在的问题 |
5.2.2 分光光度检测法存在的问题 |
5.3 东莞市速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采样操作不规范 |
5.3.2 速测队伍人员变动频繁 |
6 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改进对策 |
6.1 加强抽样的合理性 |
6.1.1 抽样规范 |
6.1.2 抽样设计科学 |
6.1.3 抽样目标明确 |
6.1.4 抽样人员负责 |
6.2 增强检测的规范性 |
6.2.1 规范检测流程 |
6.2.2 设备运行保障 |
6.2.3 正确使用速测试剂盒 |
6.3 发展创新快速检测技术 |
6.3.1 检测仪器小型化、经济化 |
6.3.2 检测自动化 |
6.3.3 研究新型速测材料 |
6.4 加强检测信息监控 |
6.4.1 推广信息系统 |
6.4.2 简化监控流程 |
6.5 保持人才队伍的专业性 |
6.5.1 创造有力的成长环境 |
6.5.3 确保持证上岗 |
6.5.4 定期培训与技术比武 |
6.5.5 实行绩效激励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水中农药检测、农药光氧化降解及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农药的基本特征 |
1.2.1 农药的分类 |
1.2.2 农药的来源、迁移及危害 |
1.2.3 环境中农药的降解与转化 |
1.2.4 农药的污染现状 |
1.3 农药的检测分析 |
1.3.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1.3.2 样品检测方法 |
1.4 农药的控制及去除方法 |
1.4.1 吸附 |
1.4.2 膜滤 |
1.4.3 单一氧化剂氧化技术 |
1.4.4 光化学氧化法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水中挥发性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2.2 溶液配制与储存 |
2.2.3 样品处理 |
2.2.4 仪器设备与运行设置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质谱运行参数的优化 |
2.3.2 气相色谱运行参数的优化 |
2.3.3 无水硫酸钠加入量的确定 |
2.3.4 方法的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水中常见农药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直接进样检测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 |
3.2.2 实验容器与材料 |
3.2.3 标准溶液制备 |
3.2.4 仪器设备与运行设置 |
3.2.5 实际水样的采集及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方法的建立及存在问题 |
3.3.2 吸附效应的评估 |
3.3.3 甲醇添加量的优化 |
3.3.4 农药浓度的影响 |
3.3.5 样品基质的影响 |
3.3.6 方法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UV和 UV/H_2O_2 降解二嗪磷的机理及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规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 |
4.2.2 光化学实验 |
4.2.3 氯化实验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液pH对二嗪磷UV光解动力学的影响 |
4.3.2 溶液pH对二嗪磷UV光解产物种类及生成量的影响 |
4.3.3 溶液pH对二嗪磷UV光解途径的影响 |
4.3.4 H_2O_2加入量对二嗪磷UV光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
4.3.5 H_2O_2加入量对二嗪磷水溶液矿化度的影响 |
4.3.6 H_2O_2加入量对二嗪磷光降解产物种类及生成量的影响 |
4.3.7 二嗪磷在UV/H_2O_2工艺中的降解途径 |
4.3.8 光氧化预处理对二嗪磷水溶液需氯量及DBPFP的影响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光氧化工艺降解阿特拉津的机理及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规律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试剂 |
5.2.2 光化学实验 |
5.2.3 氯化实验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低浓度阿特拉津在不同光氧化工艺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5.3.2 高浓度阿特拉津在不同光氧化工艺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5.3.3 阿特拉津在单独UV工艺中的降解产物生成及降解途径 |
5.3.4 阿特拉津在UV/H_2O_2工艺中的降解产物生成及降解途径 |
5.3.5 阿特拉津的在UV/TiO_2工艺中的降解产物生成及降解途径 |
5.3.6 阿特拉津在UV/H_2O_2/TiO_2 工艺中的降解产物生成及降解途径 |
5.3.7 光氧化预处理对阿特拉津溶液耗氯量及DBPFP的影响规律 |
5.3.8 甲醇含量对阿特拉津光氧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7)黄浦江微污染水源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及功能菌群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饮用水中的痕量污染物 |
1.2.1 农药 |
1.2.2 全氟类化合物 |
1.2.3 嗅味物质 |
1.3 饮用水处理工艺 |
1.3.1 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 |
1.3.2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
1.4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活性炭上负载的生物相 |
1.4.1 活性炭的贫营养及微生物 |
1.4.2 传统方法对活性炭微生物的检测及局限性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案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黄浦江水源水中农药、全氟类化合物等微污染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2.1.2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黄埔江水源水中农药的分析 |
2.2.2 黄埔江水源水中全氟类化合物的分析 |
2.2.3 黄埔江水源水中嗅味的分析 |
2.3 结论 |
第3章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黄浦江水源水微污染物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原水水质情况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臭氧活性炭砂滤后置工艺对农药和全氟类化合物的控制效能 |
3.2.2 臭氧活性炭砂滤后置工艺同砂滤前置的比较 |
3.3 结论 |
第4章 黄浦江水源水臭氧活性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中试实验装置 |
4.1.2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预臭氧的效果 |
4.2.2 不同后臭氧的效果 |
4.2.3 溴酸盐生成评价 |
4.3 结论 |
第5章 生物活性炭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采集 |
5.1.2 总DNA的提取 |
5.1.3 细菌16S rDNA扩增 |
5.1.4 16S rDNA克隆文库的构建 |
5.1.5 核苷酸序列接受号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多样性分析 |
5.2.2 生物膜中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5.2.3 不同炭层细菌种类及比例 |
5.3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黄浦江水中农药及水厂工艺去除调查研究 |
6.1.2 黄浦江水中全氟类化合物及水厂工艺去除调查研究 |
6.1.3 黄浦江水源臭氧-生物活性炭中试工艺研究 |
6.1.4 活性炭上微生物群落多样和结构分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相关研究论文 |
(8)基于典型农药残留规律的结球芸苔属蔬菜作物分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
1.1 结球芸苔属蔬菜简介 |
1.1.1 植物学分类 |
1.1.2 生产消费情况 |
1.1.3 用药情况 |
1.1.4 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农药残留情况 |
1.2 QuEChERS方法在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
1.2.1 QuEChERS原理 |
1.2.2 QuEChERS方法的基本步骤 |
1.2.3 QuEChERS在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
1.3 小作物(minor uses and specialty crops)简介 |
1.3.1 小作物定义 |
1.3.2 CAC关于小作物上农药残留限量制定的残留试验数据要求 |
1.3.3 中国小作物农药登记现状及问题 |
1.3.4 小作物用农药登记问题的国际合作 |
1.4 用于最大残留限量制定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1 作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
1.4.2 各国家或地区的作物分类体系概况 |
1.4.3 美国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4 欧盟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5 CAC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6 日本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7 中国的作物分类体系 |
1.4.8 结球芸苔属蔬菜作物分类情况 |
1.5 残留数据的比例类推(proportionality)研究进展 |
1.5.1 残留量比例类推的研究方法 |
1.5.2 基于数据分析的比例类推应用条件 |
1.5.3 比例类推的原则和指南 |
1.5.4 残留量比例类推应用举例 |
1.6 残留数据外推(residue extrapolation)研究进展 |
1.6.1 残留外推相关定义 |
1.6.2 有效外推的基本原则 |
1.6.3 残留外推应用举例 |
1.6.4 残留量比例类推与外推法的结合应用 |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7.1 立题依据 |
1.7.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结球甘蓝上典型农药的残留量比例类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标准溶液配制 |
2.2.4 检测方法 |
2.2.5 田间试验设计 |
2.2.6 农药的提取与分析 |
2.2.7 残留数据的分析 |
2.2.8 残留量比例类推的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方法验证 |
2.3.2 田间残留试验结果 |
2.3.3 残留量比例类推关系 |
2.3.4 稳定环境下残留量的比例类推 |
2.4 结论 第三章 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典型农药的残留分布规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设备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试验设计思路 |
3.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5 检测方法 |
3.2.6 田间试验设计 |
3.2.7 农药的提取与分析 |
3.2.8 残留数据的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方法验证 |
3.3.2 基质效应的考察 |
3.3.3 消解动态 |
3.3.4 最终残留数据 |
3.3.5 五种结球芸苔属蔬菜的作物分类 |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残留数据集在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农药残留限量制定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残留数据集数据的筛选 |
4.2.2 MRL计算器 |
4.2.3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用于制定作物组限量值计算的残留数据集 |
4.3.2 基于作物组残留数据集的限量标准计算 |
4.3.3 风险评估 |
4.3.4 残留限量值评价 |
4.3.5 基于代表作物数据集的限量标准计算 |
4.3.6 残留量比例类推的应用 |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球甘蓝上典型农药的残留量比例类推研究 |
5.2 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典型农药的残留分布规律 |
5.3 不同残留数据集在结球芸苔属蔬菜上农药残留限量制定中的应用 |
5.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9)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 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3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
3.1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
3.2 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 |
3.3 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 |
3.4 病虫害防治施药装备 |
3.5 农药的使用 |
3.6 小结 |
4 微观调研设计与数据描述 |
4.1 调研内容 |
4.2 调研选点 |
4.3 实际样本分布 |
4.4 数据初步描述 |
4.5 小结 |
5 农户施药效率研究 |
5.1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量表制定 |
5.2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结果 |
5.3 施药效率经济社会影响模型构建与因素选择 |
5.4 施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分析 |
5.5 小结 |
6 农户使用农药的生产率研究 |
6.1 施药基本情况分析 |
6.2 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
6.3 农药生产率实证模型 |
6.4 农药过量使用测量 |
6.5 小结 |
7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研究 |
7.1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评价量表制定 |
7.2 评价量表计算结果 |
7.3 不安全使用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7.4 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7.5 小结 |
8 病虫害规模化防治组织模式分析 |
8.1 社会化服务防治模式以扬州邗江模式为例 |
8.2 合作社自有土地防治模式以浙江嘉兴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例 |
8.3 大农场统一防治模式以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为例 |
8.4 不同模式优缺点与适宜条件分析 |
9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 |
9.1 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 |
9.2 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现状与问题 |
9.3 新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构建 |
9.4 保障措施 |
10 结论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 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
附件 2 调研样本水稻最佳施药量求解程序 |
(10)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回顾: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综述 |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研究综述 |
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比较 |
3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定 |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
3.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
4 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览 |
4.1 有关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
4.2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
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的多维度透视 |
5.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
5.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 |
5.3 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
5.4 分产品类别看中国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
5.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6.1 根本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 |
6.1.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
6.1.2 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原因 |
6.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原因 |
7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
7.1 根本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7.1.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
7.1.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 |
7.1.3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7.1.4 健全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 |
7.1.5 健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 |
7.2.1 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 |
7.2.2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 |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 |
7.2.4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
四、我国禁止投资23种农药(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J]. 张连辉.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5)
- [2]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郭亚男. 辽宁大学, 2020(12)
- [3]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D]. 于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4]资产专用性、需求驱动与农药安全施用行为研究 ——基于四川种植户的理论与实证[D]. 于伟咏.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5]东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及速测技术存在问题与对策[D]. 叶瑜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水中农药检测、农药光氧化降解及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研究[D]. 刘玉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黄浦江微污染水源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及功能菌群解析[D]. 张振秀.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1)
- [8]基于典型农药残留规律的结球芸苔属蔬菜作物分类及应用研究[D]. 于传善.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宗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10]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D]. 魏大治.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