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

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

一、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杜佰航[1](2020)在《近代越南的“西学东渐” ——以《南风杂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完成对越南的军事占领后,法国殖民者逐步在越南建立起基本的统治秩序,并将殖民政策的重心转移到殖民地开发活动。为培养开发活动所需人才,法国对越南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在第一次改革中,以西学为核心的法式教育制度由南圻推广至北圻和中圻。在第二次改革中,殖民者颁布《学政总规》,彻底废除了越南的传统教育制度。此后,汉学衰落、西学兴起,西化知识分子阶层在近代越南社会中日渐形成。越南知识分子的西化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传统汉学知识分子的转型,他们虽成长于汉学教育体系,但选择接受西方文明,利用西学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其二是法式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西学知识分子,他们成长于新式教育体系,对西方文明抱有与生俱来的好感,汉学于他们而言比西学更像是外来文明。前者以潘魁为代表,后者以范琼为代表。西化知识分子创立开智进德会等社会团体,创办《南风杂志》等国语字报刊,形成了近代越南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借由西化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近代越南社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浪潮,西方科学、文学、学术、哲学等知识不断传播到越南。以范琼担任主编的《南风杂志》为例,通过《南风杂志》的一篇篇文章,西方科学变成了爱因斯坦、潜水艇等科学家和科学常识,文学变成了一部部法国小说,学术分为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抽象的哲学则变成了笛卡尔、卢梭等哲学家的思想。具体化的西方文明在传播过程中,还与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微观层次发生了思想碰撞。不过这些碰撞并没有阻碍西方文明的传播,反而在对比中深化了越南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进一步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如何认识作为异域文明的西方文明,传统的东方文明面对现代的西方文明如何自处,越南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又如何取舍,成为越南知识分子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在一战后东西方普遍对西方文明开展反思的大背景下,加之近代中国学术对越南知识分子的影响,范琼等人选择调和主义作为自身双重文化身份的栖身之所。调和主义既能保存越南的传统汉学,又能汲取现代西学之所长,而汉学、西学之精华,则可成为越南新学术的基础。因此,《南风杂志》大力宣扬调和主义,使之成为近代越南社会中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对越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玉花[2](2018)在《约翰·辛格喜剧创作的美学特质》文中认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一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它产生了世界级的文坛巨匠和经典作品。然而在国内学界,约翰·辛格(John Synge,1871-1909)这位举世公认的戏剧才子、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领军人物和阿贝剧院的创建者、管理者之一,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爱尔兰研究和英国戏剧研究领域的一大遗憾。辛格在爱尔兰文学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他的作品包含鲜明的爱尔兰性并对后世很多文坛巨匠产生过重要影响。每一部辛格戏剧上演时都曾引发都柏林文化圈的激烈讨论,“花花公子骚乱”的爆发更是成为了戏剧史上的大事件。其实,辛格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之所以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是由其作品蕴含的独一无二的美学特质造成的。《峡谷的阴影》、《圣泉》、《补锅匠的婚礼》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是辛格喜剧创作的主要成果,通过对这四部喜剧的整体性研究,从作家创作的美学渊源、喜剧的基本主题、主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特点和艺术风格等几个不同视角出发,追根溯源,可以发掘出辛格式喜剧的独特审美特质。辛格的创作充分融合了继承自爱尔兰和欧洲的古代文学传统,这一切使他的喜剧具有本质上的现实主义特点;他也在现代欧洲学习到许多现代主义技巧,并在实际创作中将其与传统因素融会贯通,使自己的喜剧带有了独特的幽默、讽刺和狂欢、荒诞的意味。事实上,辛格式喜剧都有其现实生活的来源,它们取材于剧作家在爱尔兰西部收集到的真实素材,而《阿兰群岛》可以说是辛格喜剧中所有故事的开端。辛格的喜剧创作与他的身份背景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在爱尔兰争取独立的年代,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喜剧虽看似荒诞,但都表达了现实的主题,带有鲜明的抵抗文学特色。这四部喜剧通过挖掘真实的现实,分别处理了当时社会上的女性问题、宗教问题、个人与社会问题、自我身份追寻和认同问题,表达了态度鲜明的反抗性与颠覆性。辛格式喜剧的主人公都是“反英雄”,他们是地位低下的女性、街边的乞丐、流浪汉或农民,是颠覆了“英雄原型”的小人物、被边缘化的平凡形象。辛格刻画了独立、自由、强大的凯尔特女性形象;其喜剧中被称为“疯子”和“傻瓜”的社会边缘人其实是大智若愚的智者;而辛格式喜剧人物的巅峰形象则是他着力刻画的历经挫折与起伏的反英雄。为了唤醒麻木的人群,辛格将故事变形,用反常规的手段呈现剧情,最后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典型的辛格式喜剧都是建构在难以置信的故事之上,剧中出现谎言推动故事发展、随后情节被暴力行动激化,剧情反转,最后以出人意料又合理可信的“反高潮”方式,留给观众一个未完成的开放式结局。辛格有意识地利用文学中的对照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对立式人物、场景与事件,使得离奇、突兀的情节在结构上达到平衡,而对照的方式显然给观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辛格式喜剧中出现的各种荒诞不经的情节、人物与事件往往令观众捧腹大笑;但是,欢快的气氛不久会出现意外转折,最终带给人们苦涩与阴郁之感——悲喜两种因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戏剧中的真实细节为其作品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提供了依据,而典型的喜剧性元素也为加深悲剧主题增加了力量。辛格采用了戏仿与狂欢化的手法,有意识地违反了均衡与统一的传统原则,在增加了文学讽刺意义的同时,也强化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他在舞台上“复活”了一种活生生的、本土特色鲜明的英爱方言,从而确立了自己喜剧中独树一帜的“爱尔兰性”。辛格式喜剧的典型审美特质是来自于社会现状的调查报告般的真实故事、发自于民间故事、魔法和神话中的幽默以及由此引发的讽刺和戏仿、潜藏于民间语言中的智慧与机智等多种因素的彼此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喜剧情节、个人风格和本土语言,最终完美展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张力”。总体而言,辛格式喜剧的主题是严肃的,但是表现这种严肃主题的人物、情节和手段却是奇妙而主观性极强的“辛格式”的典型方法。“辛格式的”(Syngian/Syngean)一词做为一个具体词汇来指称这种原创型的戏剧,它们深深根植于爱尔兰文学的传统,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塑造了特殊的人物形象,同时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现实与现代、甚至是后现代技巧的融合。辛格的创作完全顺应了历史的洪流,以传统、本土的文学形式树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旗帜,在保留艺术作品本身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质的同时,使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并以其牢固的、不灭的爱尔兰性最终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熊红霞[3](2017)在《《旅行杂志》研究(1949-1954)》文中提出创刊于1927年的《旅行杂志》,是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的旅行专业刊物之一。《旅行杂志》在1949年一度休刊,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刊,一直到1954年8月终刊,又继续办刊五年。《旅行杂志》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政治经济环境,定位不断调整,积极创新,并在杂志的形式、内容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继续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通过对1949—1954年《旅行杂志》的研究,可以反映出《旅行杂志》在共和国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努力继承和保留其创刊以来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顺应潮流,适应新环境而进行“自我改造”。1949—1954年间,《旅行杂志》编辑的方针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旅行服务与指导,而是在坚持“阐扬中国名胜,提倡旅行事业”宗旨同时,转向努力落实“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并通过杂志增加文教、经济建设等两个方面的内容,介绍祖国山河、经济建设动态、经济资源、历史文物、地方特点、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情况,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史地和时事教育。当然,新时期《旅行杂志》的这一调整、适应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过程中出现定位的困惑与改革的徘徊。《旅行杂志》中蕴含大量、丰富的信息,忠实记录了1927—1954年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某些方面,是进行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研究的宝贵资料。目前,对于《旅行杂志》1927—1949年的研究,已经见有博士学位论文,而且出现了对于1949—1954年时期《旅行杂志》的研究,说明中国近现代旅游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学界(历史学、旅游学)、业界(旅游界、经济管理与金融界)等专家们的重视。从目前作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还没有人以《旅行杂志》1949—1954年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论文。现有研究成果,只是对这一时段的某一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局部,不全面,亟待深化,以及深入的系统化研究。因此,作者将《旅行杂志》研究(1949—1954)研究,定位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本硕士学位论文,拟用五部分的内容,对《旅行杂志》在1949—1954年的办刊进行了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分析,希冀这一研究,归纳有创新,立论有新意,对于目前研究的某些薄弱现状有所改善。第一章《导论》,主要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对于这一时期旅游期刊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阐述了对于《旅行杂志》研究(1949—1954)的选题依据、学术意义与价值,并陈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旅行杂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也成为《旅游杂志》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中国旅行社”的发展,是民国时期《旅行杂志》出现的前奏;经营者陈光甫先生的管理理念,则对民国时期《旅行杂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章重建了《旅行杂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旅行杂志》复刊,面对新生共和国崭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旅行杂志》积极努力适应新环境,进行了自我改造。同时,该刊也希望坚持“阐扬中国名胜,提倡旅行事业”宗旨。维护旧宗旨、适应新形势,二者的冲突,导致了杂志在新时期的转型,但这一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在过程中出现定位的困惑与改革的徘徊。第四章,主要针对《旅行杂志》发表文章、栏目设置的内容以及编辑队伍、作者群体、读者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立足于共和国时期,与民国时期的《旅行杂志》的同类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旅行杂志》在民国时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阐扬中国名胜,提倡旅行事业”为宗旨,不谈政治,不论作者身份,仅仅注重杂志内容;而1949-1954年共和国时期,为了适应环境需要,编辑的方针不再是单纯的提倡旅行,而是转向文教、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第五章,在前面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旅行杂志》在我国旅游期刊发展史上的作用,归纳了这一杂志的地位,希冀这一归纳、总结,对当代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王静[4](2014)在《《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反映的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妇女杂志》于1915年1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是民国年间发行时间最长的女性期刊之一,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期刊之一,遗憾的是在日本炮火的轰炸下被迫于1931年12月停刊。早在戊戌维新时期,维新人士提倡兴女学,教授女子谋生技能。女性职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女性经济独立,摆脱依附于男性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在婚姻、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方面与男性拥有同等的权利。女性在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中,地位在不断的改变,由于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和压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是一帆风顺的。封建保守势力利用封建旧道德,向新式知识分子提出的男女平等观念展开抨击。社会上出现关于对女性是否享有婚姻自由权?女性是否享有与男性同等受教育权?男女职业选择范围是否应该相同?女性是否具有参政权?等问题的激烈讨论。《妇女杂志》作为女性期刊,对女性问题十分关注,对女性在婚姻、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妇女杂志》中关于女性在婚姻家庭、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方面地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赖灵午[5](2013)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妇女报刊自创办之日起,就成为了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喉舌,对促进女性思想启蒙,宣传民主革命,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民国初期,在女子新式教育逐渐兴起与发展之际,创办于1915-1931年的《妇女杂志》在其发展历程中,以提倡女学为宗旨,强调女子教育,对近代女性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探讨,贯穿了其整17年的内容;而且在杂志发展的不同阶段,女学问题均得到不同的反映。《妇女杂志》开设了丰富的栏目,涉及到女性婚恋、参政运动、家庭生活、文化教育等众多内容,作为一份不是专题探讨女性教育的刊物,杂志却对近代女子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足以表明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图景中社会传媒舆论对于女学的重视,不仅对新式女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积极反响,促进了社会对于女学态度的转变,促使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在20世纪初期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作背景介绍和简要分析;概述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概述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妇女杂志》创刊历程及自身定位,说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所反映的社会舆论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问题的风向标。第二章:探讨《妇女杂志》在不同阶段关注的女子教育发展问题,如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女子高等教育、教育权利平等、男女同学同校、教育平民化、文艺教育、健康教育等,以详细了解《妇女杂志》在女子教育发展方面的基本态度与观点。第三章:阐述《妇女杂志》对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讨论特色,展现《妇女杂志》在当时的女性刊物中的地位,对杂志的讨论议题等作分析评价。结语部分:总结《妇女杂志》在近代报刊与女子教育研究领域的历史定位。

张轶明[6](2012)在《杂志三十年历程》文中研究表明1982年6月《缩微通讯》创刊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缩微技术进入国内且很快在相当规模的行业和系统布展开来。短短几年内,设备引进、人员培训、标准化工作推进、设备国产化制造、国内外交流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批先期接触这项技术的同志在推进缩微技术引进开发、

方超[7](2012)在《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嬗变与拓展 ——以《妇女杂志》为中心》文中认为近代上海开埠以后,西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上海的近代化、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开始发生转变,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女性的活动空间开始向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拓展。本文选取了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作为论述的重点,以一本探讨妇女问题的《妇女杂志》作为研究中心,探究了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嬗变与拓展过程,并初步探索了城市与女性休闲空间之间的关系。《妇女杂志》这份杂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综合性大型杂志,1932年1月28日因日军对商务印书馆的炸毁而停刊,前后共发行17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女性刊物,其被视为研究民国妇女最重要的参考刊物,记录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本文正是以此出发,选取了《妇女杂志》中的有关近代上海的资料,以说明当时上海女性休闲空间所经历的变化。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妇女杂志》、近代上海空间等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正文部分有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妇女杂志》的一些概况;第二章以《妇女杂志》为出发点介绍了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概况;第三章则是探究了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括,并提出了正确认识女性休闲空间的发展对于当代的意义。

潘荣华[8](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王李金[9](2006)在《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 ——探寻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创立和发展的轨迹》文中提出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是在清朝末年推行“新政”期间,改革传统书院、创新办学模式的产物,也是借鉴西方近代大学教育、进行文明采借的结果。在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里,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仅有的几所大学,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此后,她历经山西大学堂(1902—1912)、山西大学校(1912—1931)、山西大学(1931—1937)三个时期艰难曲折的建设和发展,坚守“登崇俊良”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学校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山西大学还以其一校两制、以新化旧、会通中西、取法英国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践,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百年沧桑的中国大学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如何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索和考量的重大时代问题。今天的大学是过去大学的继承,未来的大学是今天大学的延伸。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对于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拟将山西大学这个独具分析价值的研究对象置诸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草创、形成和渐趋成熟的宏观背景当中,既考察其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草创和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办学特色及其影响,又分析其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特质、结构形式以及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而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开拓创新的经历和品格。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注重点上的微观分析又兼顾面上的宏观探讨。并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坚持“价值中立”的治史原则,反对“价值预设”的伪史观和假史观。在研究方法上,则主要运用历史学方法,同时采借和吸收诸如现代化理论、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某些方法,以比较和实证的手法,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着力整合第一手材料,努力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并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东西,以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之研究,致力于为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历史参数。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经过,阐述了选题的价值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并对与选题有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梳理,回顾了本领域学术研究之历史和现状,指明了论文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第二部分,正文。全面回顾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的历史

刘方[10](2012)在《《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受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爱国志士们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民族存亡的社会难题时,逐渐认识到女性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倍受中西方文化激荡碰撞、新旧思潮交替冲突的影响,在女性发展的角色定位、平等内涵、实现路径、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着争议与辩论。作为知识分子交流与论战的舞台——《妇女杂志》扮演着女性解放思潮的“引领者”和“宣传者”角色。因此,《妇女杂志》自然而然地成为考察民国时期女性解放与发展问题的一扇“窗户”。在女性发展的角色认知上,《妇女杂志》呈现出来了“男女平等”与“男女有别”的两个女性观本质,由此产生了女性在发展目标上出现了“人”还是“女人”的不同。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提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从《妇女杂志》入手,透视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观念的发展与变迁;其次,通过对于近年来研究《妇女杂志》的相关论文与专着的综述,反映目前对于《妇女杂志》研究的现状与成果;再次,在研究视角方面,以《妇女杂志》为研究文本,以性别角色为研究视角;“女性观”的论文选题和女性教育、职业和婚姻三个方面的论述观点,体现了本文的创新点;最后,在研究思路上,以女性为女、为妻、为母的性别角色为线索,通过对女性教育观念、职业观念、婚姻观念的梳理与考察,分析女性观念的特点、原因和评价;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本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第二部分,对《妇女杂志》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妇女杂志》刊行17年,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社会大变革,其内容是民国社会急遽变迁的历史缩影,更是研究近代女性群体的重要资料。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出身名门、主持得人、取材精审和推销得法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商务印书馆是《妇女杂志》出版的平台,编译所是其管理者。在主持方面,一是得益于主编的努力,二是得益于其撰稿执笔群;三是得益于固定的读者群。编辑方针和内容安排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使得杂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商务印书馆发行平台的运用、发行专号的推动、读者奖励措施的实行,使得杂志十分畅销。第三部分,女性教育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子教育的观念。传统社会,女子教育局限于男尊女卑的贤内助教育;近代社会以来,逐渐重视和倡导女性学校教育。其次,分析了《妇女杂志》在女性教育观念呈现出来的四种类型:贤妻良母论、职业技能论、男女平等论和女子特质论。再次,分析了女性教育观念的特点。四种类型的女性教育观念在认同女性教育重要性上存在着共同点;在教育缘由、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上存在着“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的分歧点。最后,分析了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观念,在贤妻良母主义的讨论、大学男女同校之争、男女同样教育、教育观念“人性化”与“女性化”等方面的争论。第四部分,女性职业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性职业观念。传统社会中,在职业观上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特点;近代社会逐渐出现了鼓励女性就业的变化。其次,《妇女杂志》在女性职业观念上存在着三种类型:家庭职业论、社会职业论、性别职业论。再次,分析了其特点。三种类型的女性职业观念在力促女性就业上存在着共同点;在职业与生理、职业与母性等方面存在着“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的分歧点。最后,分析了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的争论。两者的争论体现在职业与家事、职业与经济独立、女性职业的“人性化”与“女性化”等三个方面。第五部分,女性婚姻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性婚姻观念。传统社会存在着“夫尊妇卑”的婚姻观念,近代社会逐渐主张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婚姻观。其次,《妇女杂志》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婚姻观念。包括自由权利论、婚制改良论、性别差异论和离婚保守论类型。再次,分析了其特点。四种类型女性婚姻观念在批判机械婚姻上存在着共同点;在离婚与人道主义、道德标准、人格尊重三个方面存在着“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的分歧。最后,通过对于郑振埙婚姻史透出的离婚性别差异和《妇女杂志》关于是否可以与旧式妻子离婚两个方面,集中反映不同论者在“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上的争论。第六部分,《妇女杂志》女性观评价。首先,分析《妇女杂志》女性观的本质。其女性观呈现出男女平等与男女有别的两个本质特点,由此导致其发展目标呈现出“人”还是“女人”的差异。其次,阐述了《妇女杂志》的女性观特点。观念理解多元化、性别认知差异化、主导核心男性化、理论基础西方化是其女性观的特点。再次,挽救危亡使命的赋予、新旧思潮冲突的消解是其本质和特点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妇女杂志》女性观的作用。一是引领了女性解放理论的思潮,二是探讨了女性解放的实践难题。女性观是来源于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观念意识。研究《妇女杂志》的女性观,不仅可以透视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解放与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映照出当今社会女性发展问题存在的历史渊源,为当今女性解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越南的“西学东渐” ——以《南风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南风杂志》研究综述
        二、近代越南文化史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近代越南的西化知识分子
    第一节 法殖时期的两次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二、第一次教育改革
        三、第二次教育改革
    第二节 汉学的衰落与西学的兴起
        一、汉学的衰落
        二、西学的兴起
        三、保存汉学与担忧西学
    第三节 越南知识分子的西化
        一、越南知识分子西化的类型
        二、传统知识分子的转型——以潘魁为例
        三、新学知识分子的回归——以范琼为例
    第四节 近代越南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社会团体组织
        二、报刊等传媒机构
        三、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风杂志》对于西方文明的传播
    第一节 《南风杂志》对于西方科学的传播
        一、《南风杂志》所做的科普工作
        二、《南风杂志》对于现代医学的倡导
        三、围绕科学的讨论
    第二节 《南风杂志》对于西方哲学的传播
        一、什么是哲学
        二、《南风杂志》对于西方哲学的译介
        三、东西方哲学的比较
    第三节 《南风杂志》对于西方文学的传播
        一、“文学”与“文章”之分
        二、《南风杂志》对西方文学的译介
        三、东西方文学的比较
    第四节 《南风杂志》对于西方学术的传播
        一、学术的概念
        二、《南风杂志》对于西方学术的译介
        三、东西方学术的比较与越南国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越南的调和主义思潮
    第一节 调和主义的诞生
        一、一战对于越南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学术对越南学术的影响
        三、《南风杂志》的调和主义
    第二节 调和主义的内涵
        一、调和的原因
        二、调和的方式
        三、调和的目的
    第三节 调和主义的问题
        一、新旧两派能否融合
        二、东西能否真正调和
        三、调和主义是否可行
    第四节 调和主义的影响
        一、调和主义是近代越南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二、调和主义与近代越南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
        三、调和主义与越南文化的“居间”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约翰·辛格喜剧创作的美学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辛格式喜剧”创作的美学渊源
    第一节 民族文化渊源与时代氛围
    第二节 欧洲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节 辛格的散文作品与喜剧的亲缘关系
第二章 反抗“粗野的现实”:“辛格式喜剧”的基本冲突
    第一节 女性的自我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基督教与异教之间的碰撞
    第三节 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
    第四节 真实的自我与幻想的自我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 反英雄:“辛格式喜剧”的独特人物
    第一节 强大的凯尔特女性
    第二节 大智若愚的边缘人
    第三节 辛格式的“反英雄”
第四章 变形与突降:“辛格式喜剧”的情节结构
    第一节 难以置信的故事
    第二节 反高潮与开放式结局
    第三节 对照与平衡
第五章 悲喜之间的苦涩幽默:“辛格式喜剧”的表现手段
    第一节 喜剧的形式与悲剧的核心
    第二节 戏仿与狂欢
    第三节 独特的爱尔兰音符
结语
附表一: 辛格及其作品中英文名对照表
附表二: 辛格年表(1871-1909)
附表三: 辛格逝世后的相关情况(1910-2007)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旅行杂志》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我国旅游期刊研究的成果及其论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1.4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创新性
2 《旅行杂志》的产生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2.1 《旅行杂志》创办的社会背景
        2.1.1 近代交通的发展
        2.1.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1.3 中国城市居民旅行观念的形成
    2.2 1927 年陈光甫创办《旅行杂志》及其行业依托
        2.2.1 陈光甫与《旅行杂志》创办
        2.2.2《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
    2.3 《旅行杂志》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2.3.1 1927—1937 年《旅行杂志》的发展
        2.3.2 1937-1945 年《旅行杂志》的艰难发展与调整
        2.3.3 1945-1949 年《旅行杂志》的衰败
3 《旅行杂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变迁
    3.1 1949-1950《旅行杂志》的恢复与调整
    3.2 1951—1953 年《旅行杂志》的艰难转型
    3.3 1954 年《旅行杂志》的终刊
4 《旅行杂志》的办刊特色与编者读者作者分析
    4.1 《旅行杂志》的基本内容
        4.1.1 游记
        4.1.2 《旅行杂志》中旅游理论的探索
    4.2 《旅行杂志》的特色版块
        4.2.1 读者作者编者栏目
        4.2.2 美术图景
        4.2.3 人地事物专栏
    4.3 《旅行杂志》的广告
        4.3.1 广告内容与类别
        4.3.2 广告的特点
        4.3.3 广告数量
    4.4 《旅行杂志》的编辑、作者、读者群体分析
        4.4.1 《旅行杂志》的编辑队伍
        4.4.2《旅行杂志》的作者队伍
        4.4.3《旅行杂志》的读者群
5 《旅行杂志》在我国旅游期刊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5.1 《旅行杂志》的历史地位
    5.2 《旅行杂志》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反映的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
        一、《妇女杂志》创刊前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妇女杂志》的创办背景
    第二节 《妇女杂志》的编者、作者和读者群体
        一、《妇女杂志》不同时期的主编及办刊宗旨
        二、《妇女杂志》的主要执笔者
    第三节 《妇女杂志》不同主编对栏目的设置
        一、《妇女杂志》早期栏目设置—王蕴章和朱胡彬夏任主编期间
        二、新锐时期《妇女杂志》的栏目设置—章锡琛任主编期间
        三、尾声阶段《妇女杂志》的栏目设置—杜就田等任主编期间
    第四节 《妇女杂志》的影响力
第二章 《妇女杂志》所载文章中有关女性受教育权及就业范围的观点
    第一节 《妇女杂志》中有关女性受教育权的讨论
        一、《妇女杂志》前期关于女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妇女杂志》有关女子职业教育的观点
        三、《妇女杂志》中有关男女受教育权的讨论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有关近代女性就业范围的观点
        一、女性眼光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
        二、《妇女杂志》所载文章中对女性就业范围的讨论
    第三节 从女子受教育权及就业权的变化看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三章 《妇女杂志》所载文章中对婚姻家庭中男女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近代婚姻观的传播
        一、中国传统婚姻中男尊女卑的状态
        二、近代婚姻观的产生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的婚恋观
        一、恋爱婚姻自由
        二、改良婚姻制度
        三、对自由离婚的探讨
        四、女性独身的权利
    第三节 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第四章 《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对女子参政的态度
    第一节 《妇女杂志》对世界各国女子参政的介绍
    第二节 从《妇女杂志》看女子参政
        一、近代中国女子对参政的渴望
        二、社会人士对女子参政的态度
第五章 对《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关于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总结
    第一节 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二、男性倡导下进行
    第二节 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特点
        一、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性质
        二、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三节 女性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5)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研究现状
        (三) 《妇女杂志》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子教育近代化背景及《妇女杂志》的教育角色
    一、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教会办学拉开近代女学发展的序幕
        (二) 国人办学推动近代女学的发展
        (三) 女子留学教育加速近代女学发展的进程
    二、《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概述及其角色定位
        (一) 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 杂志的发展概述
        (三) 杂志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 不同阶段《妇女杂志》对女子教育问题的反映
    一、初创阶段(1915年1卷1号——1920年6卷12号)
        (一) “贤妻良母”女学观的确立
        (二) 女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三)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新思想
        (四) 男女大学同校的早期论争
    二、革新阶段(1921年7卷1号——1925年11卷8号)
        (一) “独立人格”女学观的发展
        (二) 男女教育平等的呼唤
        (三) 男女中学同校的主张
        (四) 女子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
    三、尾声阶段(1925年11卷9号——1931年17卷12号)
        (一) “贤妻良母”女学观的回潮
        (二) 女子教育平民化的推崇
        (三) 女性文艺教育色彩浓厚
        (四) 女性健康教育的重视
第三章 《妇女杂志》关注女学问题的特色及意义
    一、杂志反映女学问题的特色
        (一) 视角的独特性
        (二) 主题的全面性
        (三) 形式的多样性
    二、杂志关注女学问题的意义
        (一) 女学备受关注,杂志成就女性报刊中的“明星”
        (二) 介绍西方妇女教育生活,加速国内新式女学的发展
        (三) 促进女性觉醒,构成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男权色彩虽存,女学依然不断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嬗变与拓展 ——以《妇女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本文研究现状
    三 研究史料与理论
    四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妇女杂志》概述
    第一节 《妇女杂志》创办背景与影响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主要内容分析
    第三节 《妇女杂志》读者分析
第二章 从《妇女杂志》看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
    第一节 从属与隔离的古代女性休闲空间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分布
    第三节 从《妇女杂志》看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嬗变与拓展的原因
    第四节 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特点
第三章 从《妇女杂志》看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都市空间新图景
    第二节 女性休闲空间与都市文化
    第三节 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与妇女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9)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 ——探寻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创立和发展的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论文选题之确立
    二 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 学术研究之回顾
    四 研究旨趣及内容
    五 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艰难起步:山西大学堂之创设(1902)
    第一节 乘势而动:清末教育改革与山西大学堂之创立
    第二节 殊途同归:山西“教案”办理与中西两斋之形成
    第三节 创设之初的教育宗旨及办学目标
    第四节 创设过程中的若干关键人物
第二章 一校两制:大学堂时期的办学模式及实践(1902-1912)
    第一节 亦中亦西:大学堂初期(1902—1904)
    第二节 中西融合:大学堂后期(1904—1912)
    第三节 取法英国:特色办学风格之形成
    第四节 大学堂时期办学实践的绩效与历史定位
第三章 独立探索:大学校和大学时期的办学模式及实践(1912-1937)
    第一节 乱中求进:大学校时期(1912—1931)
    第二节 渐趋“圆润”:大学时期(193-1937)
    第三节 大学校和大学时期办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治校方略:学校行政权力和教学建制之演变与历任校长之事功
    第一节 由依附趋向独立:学校行政权力及运行机制之变迁
    第二节 由传统趋向近代:学校教学建制之演进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历任校长之事功
第五章 办学条件:学校经费、教学装备及师资品秩与待遇
    第一节 办学经费之来源及用度
    第二节 校舍建设与教学装备
    第三节 师资构成及其待遇
    第四节 译书院的创建及贡献
第六章 校园生态: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
    第一节 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
    第二节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
    第四节 学生留学教育的组织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举要
附录二 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着述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后记
作者简介
承诺书

(10)《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论文综述
        1.2.2 着作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视角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妇女杂志》概述
    2.1 出身名门
        2.1.1 商务印书馆
        2.1.2 编译所
    2.2 主持得人
        2.2.1 编者群
        2.2.2 执笔群
        2.2.3 读者群
    2.3 取材精审
        2.3.1 编辑方针
        2.3.2 内容安排
    2.4 推销得法
        2.4.1 发行专号
        2.4.2 激励读者
第3章 教育观: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
    3.1 中国女性教育观念概述
        3.1.1 传统女性教育观:贤内助教育
        3.1.2 近代女性教育观:倡导学校教育
    3.2 《妇女杂志》教育观念类型
        3.2.1 贤妻良母论
        3.2.2 职业技能论
        3.2.3 男女平等论
        3.2.4 女子特质论
    3.3 《妇女杂志》教育观念特点
        3.3.1 共同点:认同女学之重
        3.3.2 分歧点: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
    3.4 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观念的论争
        3.4.1 贤妻良母主义的讨论
        3.4.2 大学男女同校之争
        3.4.3 男女同样教育之争
        3.4.4 教育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4章 职业观: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
    4.1 中国女性职业观念概述
        4.1.1 传统女性职业观:男外女内
        4.1.2 近代女性职业观:鼓励就业
    4.2 《妇女杂志》职业观念类型
        4.2.1 家庭职业论
        4.2.2 社会职业论
        4.2.3 性别职业论
    4.3 《妇女杂志》职业观念特点
        4.3.1 共同点:力促女性就业
        4.3.2 分歧点: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
    4.4 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观念的论争
        4.4.1 职业与家事
        4.4.2 职业与经济独立
        4.4.3 职业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5章 婚姻观: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
    5.1 中国女性婚姻观念概述
        5.1.1 传统女性婚姻观:夫尊妇卑
        5.1.2 近代女性婚姻观:平等自由
    5.2 《妇女杂志》婚姻观念类型
        5.2.1 自由权利论
        5.2.2 婚制改良论
        5.2.3 性别差异论
        5.2.4 离婚保守论
    5.3 《妇女杂志》婚姻观念特点
        5.3.1 共同点:批判机械婚姻
        5.3.2 分歧点: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
    5.4 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观念的论争
        5.4.1 离婚的性别化差异:郑振埙婚姻史
        5.4.2 尊重女性的男子是否可与不满意的旧式妻子离婚
        5.4.3 婚姻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6章 《妇女杂志》女性观评价
    6.1 《妇女杂志》女性观本质
        6.1.1 本质之一:男女平等
        6.1.2 本质之二:男女有别
        6.1.3 女性发展目标:“人”与“女人”
    6.2 《妇女杂志》女性观特点
        6.2.1 观念理解多元化
        6.2.2 性别认知差异化
        6.2.3 主导核心男性化
        6.2.4 理论基础译制化
    6.3 《妇女杂志》女性观产生原因
        6.3.1 民族国家建构使命的赋予
        6.3.2 新旧思潮交替冲突的消解
    6.4 《妇女杂志》女性观作用
        6.4.1 引领女性解放理论潮流
        6.4.2 探讨女性解放实践难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越南的“西学东渐” ——以《南风杂志》为中心[D]. 杜佰航.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4)
  • [2]约翰·辛格喜剧创作的美学特质[D]. 李玉花.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3]《旅行杂志》研究(1949-1954)[D]. 熊红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4]《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反映的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D]. 王静. 云南大学, 2014(02)
  • [5]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视角[D]. 赖灵午.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6]杂志三十年历程[J]. 张轶明. 数字与缩微影像, 2012(02)
  • [7]近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嬗变与拓展 ——以《妇女杂志》为中心[D]. 方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9]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 ——探寻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创立和发展的轨迹[D]. 王李金. 山西大学, 2006(10)
  • [10]《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D]. 刘方.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2004年《政策》杂志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