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列车运行调整探讨

京沪高铁列车运行调整探讨

一、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洪鑫[1](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营业里程持续增长,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但是,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所面对干扰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较为突出;列车运行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列车晚点传播较快、影响范围较广;同时,客流量和追求高品质运输服务水平的旅客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都给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当干扰发生时,需要考虑当下列车运行状态和资源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列车运行调整,以免干扰对列车运行的不利影响大范围传播,避免对旅客出行和高速铁路运营造成较大损失。列车运行调整包括列车运行图调整、列车停站计划调整和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等,这些调整计划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但既有研究对于列车运行调整关联计划进行整体优化的较为少见。因此,本论文围绕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基本要素分析和基本模型构建。从列车运行干扰、列车运行调整计划与基本计划编制方面的区别、基本调整措施以及主要调整目标几方面,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基本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列车运行调整相关主体进行模型构建,包括路网拓扑模型、运行干扰模型、资源能力约束模型以及列车运行图调整基本模型。分析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优化关键因素,对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关联性,以及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关联性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研究。考虑列车因动车组故障停运的情况,受干扰旅客的需求直接驱动列车停站计划的调整,通过改变列车到发时刻、运行顺序、车站到发线运用以及增加列车停站的调整措施,最小化列车加权终到晚点,同时,最大化运送原计划乘停运列车出行的旅客。在列车运行图调整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对上述调整措施进行建模。同时考虑固定设备资源和列车载客资源再分配,以及车站到发线运用与列车停站的关联性、列车到发时刻与停站的关联性,对资源能力约束和关联约束进行建模,构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基于标准化的线性加权求和方法,求解帕累托最优解。基于京沪高速铁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同时求解得到列车运行图调整计划和列车停站调整计划,且在最大化满足旅客到达其终点站需求的条件下,有效减少列车晚点。并且与分步优化相比,一体化优化可得到质量更高的解。(3)考虑干扰持续时间不确定的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研究。在高速铁路实际运营过程中,系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干扰发生时,很难完全掌握准确的干扰信息,因此,干扰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考虑列车因动车组故障停运的情况,干扰持续时间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通过改变列车到发时刻、运行顺序以及增加列车停站的调整措施,设置具有鲁棒性的列车停站约束,构建混合整数线性随机规划模型,求解在不同干扰持续时间下的期望最优解。提出单阶段最优化求解方法、两阶段求解方法,以及随机优化求解方法,基于京沪高速铁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干扰持续时间不确定的问题,确保列车停站和剩余载客能力分配在不同干扰持续时间下均保持一致。(4)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研究。针对区间因基础设施故障封锁的情况,考虑动车组运用受其载客能力、速度等级、配属和检修规程的约束,通过改变列车到发时刻、运行顺序和停运列车,以及改变动车组交路的调整措施,优化列车运行调整计划。基于列车运行图调整基本模型,对上述动车组运用影响因素和调整措施进行建模。同时考虑固定设备资源和移动设备资源再分配,以及接续列车的终到始发时间窗和动车组接续时分关联性、列车开行或停运与动车组分配关联性,对资源能力约束和计划间关联约束进行建模,以最小化列车运行图调整和动车组运用调整费用为目标,构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设计两阶段求解方法,基于京沪高速铁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一体化优化问题,同时求解得到列车运行图调整计划和动车组交路调整计划,实现最小化列车晚点的同时,最大化动车组运用效率。并且与分步优化相比,一体化优化可得到质量更高的解。(5)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研究。考虑列车因动车组故障停运的情况,通过改变列车到发时刻、运行顺序、停站和停运列车,以及改变动车组交路的调整措施,最大化列车运行调整收益。基于列车运行图调整基本模型,对上述调整措施进行建模。同时考虑固定设备资源、移动设备资源、列车载客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列车运行图、列车停站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之间的关联性,对资源能力约束和计划间关联约束进行建模,构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对关联计划分步优化和一体化优化进行组合,设计列车运行调整问题求解方法,基于京沪高速铁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问题,同时求解得到列车运行图调整计划、列车停站调整计划和动车组交路调整计划,在最大化满足旅客到达其终点站需求的同时,最小化与列车运行图和动车组交路基本计划之间的偏差。并且与分步优化相比,一体化优化可得到质量更高的解。图38幅,表33个,参考文献134篇。

李和壁[2](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固定设施跨越式发展与移动装备运行速度高、车型种类多,运营组织复杂、调度指挥难度高之间不平衡的协同难题,为明确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多类行车闭塞方式和列控方式共存的复杂模式与我国铁路设计规划、运营调度间的接口关系,挖掘铁路线路设计方案与车站拓扑结构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满足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研究、工程运用对高速铁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分析规划的要求,量化列车时刻表适应性并分析突发事件和列车晚点对时刻表与后续行车波动影响,有必要利用相关理论构建关键技术仿真模型,开展我国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研究,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路网规划设计、列车运行图调整优化、列控平台测试验证提供科学支撑。作者在阅读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应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了列车群行车仿真理论方法,以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特点为基础,构建了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理论框架,并综合基础设施数据、动车组数据与列车时刻表数据等仿真基础数据,实现了信号系统模型、相关控车逻辑、列车车站运行模型以及多并发仿真算法,通过调度集中控制系统仿真模块构建CTC功能,从系统架构搭建、基础数据管理、列控系统建模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列车群行车仿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6个方面:(1)以实现单一列车在区间运行仿真为目的,对高速动车组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研究,构建运动模型底层抽象类,具体化各型号列车牵引制动模式并予以分类,以此为基础构建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2)以实现多列车区间运行追踪仿真为目的,针对高速铁路安全防护超速控车实际场景,建立应用于仿真体系的列控模型,基于此实现列控核心算法,通过模拟紧急制动曲线以及常用制动曲线触发逻辑,结合基础设备模型底层抽象类,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多列车追踪列控模型仿真研究。(3)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路网仿真运行为目的,利用同异步仿真原理,探究同步异步仿真策略在高速铁路动车组仿真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逻辑,基于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列车群运营周期覆盖、CTCS-2/3信号系统逻辑以及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构建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仿真模型。(4)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为目的,将路网基础设施结构作为底层数据框架,通过路网实际LKJ数据与设计施工数据多种方式存取,以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控制仿真模型为基础,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研究。(5)以计算铁路通过能力为目的,结合既有技术及框架,以真实铁路路网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目标线路列车追踪间隔方案是否可行,进而搭建大型枢纽站通过能力、区段通过能力以及既有线改造需求下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场景,设计相关模型及算法,通过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验证其有效性。(6)以分析高速铁路晚点传播影响为目的,以真实行车数据为基础,构建服从随机系统事故分布以及CDF累计分布的铁路基础设备疲劳度概率模型,并据此开发设备随机故障模块,建立行车仿真随机干扰集,搭建列车晚点传播模型及场景,通过模拟设备失效分析其对运输秩序的影响程度及波动范围,探究晚点影响传播特性,进而为非正常行车组织方案优选提供手段与支撑。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平台涉及列车运动模型、路网结构搭建、路网里程转换、列车群并行、列车牵引计算、信号系统调优、列控计算、列控参数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属于铁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问题。开展融合多种模型技术的列车群运行仿真研究,不仅可以通过微观运动仿真实现验算制动能力、提高行车密度与通过能力,同时在宏观上进行辅助路网的规划设计,为深层次提高铁路路网运营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任禹谋[3](2021)在《高速铁路大型客运站到发线分配优化策略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速铁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列车的运行速度、开行的密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速铁路系统对复杂运营环境的敏感性愈加强烈,对多样化运营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也愈加迫切,传统的单一静态场景分析方式和“最优化”研究框架很难满足车站技术作业效率提升的需求,到发线分配优化问题作为车站技术作业的核心工作内容,是当前车站技术作业自动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从高速铁路运营实际出发,针对确定条件和不确定条件下到发线分配优化问题,以车站到发线和咽喉区进路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学规划理论和进化算法,围绕面向作业效率和抗干扰能力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和调整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不同时段到发线分配计划优化目标差异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时段多目标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模型,以适应多样化的运营场景。通过对模型多目标特性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个体生存值的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该算法通过在编码过程中增加附属染色体表示到发线和列车进路之间的关联关系,在种群初始化时构造启发式算法增加可行解的数量,设计个体生存值的计算方法在进化的后期取代拥挤距离的计算,以增强解的收敛性和多样性。同时,采用了田口方法调整算法的参数,提高算法对问题的适用性。利用真实车站的行车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时段多目标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方法在保证到发线均衡性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了方案的鲁棒性。其次,通过对到发线作业过程中随机扰动因素的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K-S(Kolmogorov-Smirnov)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得到列车到达晚点时间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建立允许在一定置信水平条件下违反约束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技术,设计了基于随机模拟的改进遗传算法,以更好的适应对随机扰动较为敏感的高速铁路线路。该算法采用随机修复机制和顺序修复机制处理不可行解,以保证解的可行性,设计基于排序的选择算子和适应问题的交叉和变异算子提升解的最优性和收敛性,并通过引入随机模拟技术验证包含随机变量的约束条件是否成立。实验证明该方法提升了随机扰动场景下到发线分配方案的抗干扰能力。最后,在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到发线分配调整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到发线分配调整策略,该策略利用自适应的滚动时域(Rolling Horizon)机制,不断对到发线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同时,设计了基于整数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模型,和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模型,以分别描述列车到达晚点时间确定和随机的情况。针对上述模型,设计了实时性较强的启发式遗传算法,通过采用邻域内交叉变异算子,保证启发式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设计启发式算法和利用静态罚函数法构造适应度函数处理约束条件,保证解的可行性,并减少了因修复解的可行性导致的计算时间消耗,提高了算法实时性。实验表明,基于机会约束规划模型预测控制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优化效果。

张铭洋[4](2021)在《基于能力利用的繁忙干线跨线列车开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铁路逐渐成网,服务水平逐渐提升,高铁服务吸引客流量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及发达的经济条件,客流数量多、组成复杂,高速铁路能力利用紧张,高峰期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形成了高速铁路繁忙干线。在此背景下,研究繁忙干线能力提升方法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繁忙干线上开行着大量跨线列车,虽然提升了旅客直达率,但也切割了线路能力,影响本线列车的开行,降低了线路的能力利用效率。故本文从跨线列车入手对能力提升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跨线列车开行研究及能力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繁忙干线某天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跨线列车开行与能力利用作用关系,总结跨线列车开行对能力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能力利用的结构优化模型和时空优化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求解分析,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跨线列车开行与能力利用的作用关系,选取京沪高铁作为繁忙干线的主要代表,以京沪高铁某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京沪高铁上能力利用情况以及跨线列车开行情况,对跨线列车对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京沪高铁能力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跨线列车可能的输送模式,归纳了不同输送模式的优劣性和适用条件;从理论层面分析跨线列车开行对能力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建立基于能力利用的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结构优化模型。针对京沪高铁线路跨线列车占比大,且部分跨线列车服务对象大部分为本线客流的情况,设定跨线列车跨线客流平均占比指标确定跨线列车是否开行,对受影响客流进行再分配与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基于能力利用的结构优化模型,判断跨线列车减少后本线列车开行数量。(3)建立基于能力利用的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时空优化模型。在结构优化完成后,对开行方案中的跨线列车,根据列车运行路径中除京沪高铁线外的运行距离大小设置跨线列车上线的可调整时间域,形成适合当前开行方案的列车运行图,再通过加密运行图对能力提升情况进行分析。(4)以京沪繁忙干线以及与其衔接的部分线路为案例进行研究。选择部分方向跨线客流,运用本文的优化方法和模型,观察进行优化后的本线和跨线列车开行数量、客座率以及运行图加密情况,对优化后提升效果进行分析。

李铮[5](2021)在《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路网逐步建设形成,高速铁路成为旅客出行选择的重要交通方式。列车运行图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础,其编制质量决定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输组织效率、运输能力和客运服务的质量水平。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具有列车运行规律、开行密度高等特点,成为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高速铁路路网情况复杂,跨线列车数量较多,难以直接借用国外的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适应我国高速铁路跨线运营模式下的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亟待研究。首先,本文总结国内外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模式,介绍周期性运行图的优缺点和编制流程。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路网特点分析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其次,根据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建立混合周期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以最小化跨线列车旅行时间和最大化规律开行为优化目标,主要考虑列车运行的基本约束、列车调整约束以及列车周期性约束等约束条件。再次,分析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特点,设计基于周期性编码的遗传算法和基于广度搜索方法的运行图编制算法,详细阐述了算法的编码操作、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解码方法等内容。最后,以我国的京沪高速铁路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根据算法求解结果编制合理的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并对运行图的基本指标和周期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王宇强[6](2021)在《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及利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四纵四横”为基础,“八纵八横”为目标的高速铁路路网。根据我国2016年编制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到2025年,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面对如此规模的高速铁路路网,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组织在战略层,战术层和运营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情况复杂,不同速度等级的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混合运行,但现有研究大都忽略了跨线列车对能力计算和能力优化的影响,不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运营情况。因此,考虑到我国在计算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时大多沿用既有线或采用国外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为之后的列车运行组织奠定基础。其次,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高速铁路能力,满足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组织在战略层及战术层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基于静态客流和基于时变客流的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一体化编制方法,以得到运行图铺画与停站方案制定的最佳配合方式,从而提高能力利用率,在有限的时空资源内开行更多列车。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现有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将车站虚拟为一个区间,从而将计算车站通过能力转化为计算虚拟区间通过能力,实现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车站区间一体化。在车站虚拟化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列车组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法计算虚拟区间通过能力。通过比较各大型客运站所对应虚拟区间的通过能力,选其中最小者为该区段的通过能力。新方法可以更方便地处理跨线列车和车站各项作业对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也可以使运行图结构更加简单,从而简化计算过程。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京沪高速铁路徐州东站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2)研究了高速铁路运行图优化问题,在铺画饱和运行图的同时计算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构建了以最大化列车开行数量为目标函数的整数规划模型,该优化模型考虑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及跨线列车对运行图铺画的影响,并将由站场布局及列车疏解方式决定的各方向列车在跨线站的冲突用车站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表示。使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模型,将复杂的列车组合优化问题分解为寻找单个列车的最短路问题。最后以太原—德州及郑州—北京高速铁路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比例跨线列车以及高铁站站场布局对运行图铺画的影响,且将计算结果与第二章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能力是一致的。(3)研究了基于高速铁路静态客流的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一体化编制问题,基于高速铁路物理网引入时间维度构建了高速铁路时空网,且将跨线列车列入研究对象,列车的停站作业和跨线作业分别用带有时间权重的停站弧和跨线弧来表示。在现有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列车最小间隔时间与车站最小服务频次等约束,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通过优化生成一条高速铁路本线和跨线列车的运行图和部分列车的停站方案来实现高速铁路的能力利用优化,旨在最大化列车开行数和最小化列车总运行时间。为了提高求解效率,设计了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模型,且以京沪高铁为背景进行了案例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4)研究了基于高速铁路时变客流的列车停站方案和运行图一体化编制问题以实现能力的优化利用。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网与乘客分配时空网,发现列车的运行图与停站方案一体化编制问题以及乘客的客流分配问题为多商品流问题,列车作为商品占用高速铁路路网的时空资源,乘客作为商品占用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载能力资源。在编制列车运行图和制定列车停站方案时,考虑跨线列车的影响,将不同方向列车在跨线站的冲突用列车最小间隔时间表示,提升优化结果的实际性。建立整数规划模型,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列车的载客量。为了提高求解效率,使用基于拉格朗日松弛和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的分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且分别以9个车站的小路网和以太原—德州及郑州—北京高速铁路十字形路网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

张玲潇[7](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振国[8](2021)在《考虑旅游效用提升的高铁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路网的拓展带动了高铁旅游的快速发展,其中一日一地游等旅游形式逐渐兴起。传统的列车开行方案及运行图的编制,以完成运输任务为主,对旅客的旅游需求兼顾较少,导致旅客的旅游效用较低。因此,有必要对考虑旅游效用的列车开行方案及运行图的编制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保证可实施性,以提升旅游客流的服务水平,这对于进一步增强高速铁路在旅游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往返全程出行链的角度定义高铁旅游方案及旅游效用,对考虑旅游效用的开行方案及运行图优化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旅游效用的计算方法。研究旅游方案的影响因素,基于旅游流强度提出旅游方案的编制流程,并说明其组合权重的计算方法。以提升旅游效用为目标,考虑开行方案中停站方案的关键要素,建立了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最后以山东省部分路网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旅游效用的列车开行方案及运行图优化问题分析。定义高铁旅游方案及旅游效用,明确考虑旅游效用的列车开行方案及运行图编制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流程。基于模糊集理论分析旅游方案不同环节的效用函数表达形式,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高铁旅游方案编制流程与方法。研究旅游方案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力模型说明由城市间到高铁车站间的旅游流强度计算方法,以车站旅游流输入输出强度及聚类等级为依据,对旅游方案编制流程进行设计。最后建立指标体系说明旅游方案组合权重的计算方法。3.建立基于旅游效用的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考虑运行图基本约束、停站方案约束、旅游效用约束,建立以可行旅游方案数量最多、可行旅游方案效用最大、对原图调整幅度最小为目标的运行图优化模型,提升旅游方案的可行性及其效用。4.案例分析。针对山东省部分路网展开实际案例分析,设置“京沪列车固定、只铺画以旅游目的为主的列车”、“京沪与跨线车固定、只铺画以旅游目的为主的列车”、“京沪与跨线车固定,其他本线列车可调,铺画以旅游目的为主的列车”三种场景,分析多场景下的铺画结果对旅游方案可行性及其效用的影响,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图40幅,表28个,参考文献80篇。

陈亚茹[9](2021)在《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因其服务均衡、停站规律、换乘便捷以及列车时刻表便于记忆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外高速铁路,也受到了我国铁路运营管理部门的关注。但由于其停站组合种类有限以及难以适应客流时变性需求,无法直接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因此需要编制“周期+非周期”列车运行图。而抽线与加线作为其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我国高铁路网结构特点以及客流特点,研究了基于抽、加线同步优化技术的“周期+非周期”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在充分发挥周期图特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客流的多样化出行需求。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抽加线同步优化策略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首先分析了抽加线问题影响因素,总结常用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概括问题特点;然后针对我国高铁运营现状,提出采用抽线与加线同步优化技术编制“周期+非周期”列车运行图流程。继而针对其两大关键技术—抽线与加线,系统分析了其原则和策略。(2)构建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模型。以对周期接续关系破坏程度最小、列车总旅行时间最短和原始列车始发终到调整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从原始列车、加线列车、抽线列车以及运行图周期性四个角度考虑约束条件,建立列车停站方案固定的抽线与加线模型(M1)。在模型M1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停站结构对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的影响,建立列车停站方案可调整的抽线与加线模型(M2)。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并且进一步分析模型特点,设计求解效率提升策略加快模型求解速度。(3)系统开发及案例研究。首先针对所建立的模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基于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系统。然后以京沪高铁及其相关衔接线路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南—上海虹桥区段分析抽加线后运行图相关指标以及周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验证抽加线效果;选取北京南—徐州东区段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为后续实际应用过程中业务规则的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利用C#调用CPLEX求解器求解上述问题,生成“周期+非周期”列车运行图,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共含图38幅,表34个,参考文献58篇。

路媛媛[10](2021)在《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路网效应开始显现,以此带来高速铁路客流持续增长,瓶颈区段对网络能力的限制作用愈发突出。从宏观层面实现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是网络化运营的根本保障,对提升网络通过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高速铁路复杂网络为背景,进行铁路乘客出行多路径选择与分配研究,着眼于瓶颈区段疏解与旅客服务能力提升,构建企业-乘客双准则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包括服务路径阻抗函数设计、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生成、瓶颈区段客流调整,为运输组织计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繁忙干线客流输送及能力利用情况,明确跨线列车大量开行是徐州东至蚌埠南区段成为能力瓶颈的主要原因,并对该瓶颈区段所在的京沪高铁与其他线路的衔接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内多线路并行和乘客多路径出行现状,以充分利用路网能力为目标,进行瓶颈区段跨线客流输送路径和输送模式研究,以期从宏观层面实现瓶颈区段能力疏解。(2)提出服务路径概念,搭建高速铁路服务网络。考虑铁路企业和乘客对服务路径选择的博弈关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量化跨线行为对线路能力损耗的跨线阻抗,构建包含运行边、换乘边和跨线边的双准则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以“小三角网络”剔除等作为路径生成的约束条件,建立复杂高速铁路网络下的合理服务路径选择模型。考虑服务路径生成的多约束性,设计基于Yen算法改进的两阶段算法,实现路径搜索和合理性检验。(3)为描述路网中多等级节点,搭建高速铁路双层混合网络,采用基于最短路原则的非集结客流归并方法,设计基于Dijkstra算法改进的“两端对比式算法”。以直达模式服务路径为标准进行瓶颈区段跨线客流选择,以最小阻抗服务路径为标准进行客流等级划分。构建基于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的随机用户均衡高速铁路客流分配模型,并分别将MSA算法与区段均衡性阻抗函数和增广拉格朗日乘子相结合,设计2种有容量约束的铁路客流分配算法。(4)以徐州东-蚌埠南段的能力疏解为目标,构建高速铁路案例网络,设计数据实验确定参数取值,分析服务路径备选集和客流分配结果合理性,验证模型和算法有效性,给出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方案和跨线客流调整的通用性建议。

二、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运行图调整研究现状
        1.2.2 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基本要素分析与基本模型构建
    2.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基本要素分析
        2.1.1 列车运行干扰分析
        2.1.2 列车运行调整计划与基本计划编制方面区别分析
        2.1.3 列车运行调整基本措施分析
        2.1.4 列车运行调整主要目标分析
    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基本模型构建
        2.2.1 路网拓扑结构模型
        2.2.2 列车运行干扰模型
        2.2.3 资源能力约束模型
        2.2.4 列车运行图调整基本模型
        2.2.5 非线性约束线性化
    2.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关键因素分析
        2.3.1 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关联性分析
        2.3.2 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关联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1.1 问题概述
        3.1.2 分步优化与一体化优化分析
    3.2 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模型
        3.2.1 参数与变量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求解方法
        3.3.1 标准化处理
        3.3.2 帕累托最优
        3.3.3 求解步骤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描述
        3.4.2 算例参数设置
        3.4.3 算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干扰持续时间不确定的列车运行图与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不确定条件下列车运行图与列车停站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模型
        4.2.1 参数与变量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求解方法
        4.3.1 单阶段最优化求解方法(O)
        4.3.2 两阶段求解方法(T)
        4.3.3 随机优化求解方法(S)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描述及参数设置
        4.4.2 算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
    5.1 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
        5.1.1 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影响因素
        5.1.2 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基本原则
    5.2 问题描述
        5.2.1 问题概述
        5.2.2 分步优化与一体化优化分析
    5.3 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模型
        5.3.1 参数与变量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求解方法
        5.4.1 两阶段求解方法
        5.4.2 求解步骤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描述及参数设置
        5.5.2 算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列车运行图与停站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
    6.1 问题描述
        6.1.1 问题概述
        6.1.2 分步优化与一体化优化分析
    6.2 列车运行图与停站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一体化优化模型
        6.2.1 参数与变量
        6.2.2 目标函数
        6.2.3 约束条件
    6.3 求解方法
        6.3.1 求解方法介绍
        6.3.2 求解步骤
    6.4 算例分析
        6.4.1 算例描述及参数设置
        6.4.2 算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资助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仿真系统维度综述
        2.1.2 模型构建维度综述
        2.1.3 设备仿真与扰动调整综述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列车运行控制维度综述
        2.2.2 调度运营仿真维度综述
    2.3 既有研究借鉴及总结
    2.4 小结
3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
    3.1 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
        3.1.1 动车组受力分析
        3.1.2 动车组运动模型
    3.2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控模型
        3.2.1 动车组ATP列控模型
        3.2.3 动车组ATO列控模型
    3.3 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模型
        3.3.1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行框架
        3.3.2 CTCS-2/3 信号系统逻辑
        3.3.3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营周期
        3.3.4 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实现
    3.4 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
        3.4.1 仿真底层基础数据输入
        3.4.2 仿真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
        3.4.3 仿真基础路网图构建策略
    3.5 小结
4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
    4.1 列车群运行仿真架构
        4.1.1 系统整体架构
        4.1.2 数据架构
    4.2 列车群运行仿真基础数据模块
        4.2.1 底层数据输入模块
        4.2.2 路网铺画模块
    4.3 列车群运行仿真动车组模块
        4.3.1 列控配置模块
        4.3.2 动车组配置模块
        4.3.3 列车配置模块
    4.4 列车群运行仿真运营模块
        4.4.1 时刻表模块
        4.4.2 进路编排模块
        4.4.3 计划运行图模块
    4.5 列车群运行仿真输出模块
    4.6 小结
5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运用实证
    5.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可行性分析
        5.1.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仿真原理
        5.1.2 可行性分析仿真实现
    5.2 改进Rotor模型的区段通过能力计算仿真应用
        5.2.1 数据处理及Rotor模型
        5.2.2 改进Rotor模型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5.3 高速铁路列车群仿真晚点传播
        5.3.1 正常真实行车数据场景仿真
        5.3.2 突发事件对后行列车产生的影响
        5.3.3 列车群运行晚点传播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铁路大型客运站到发线分配优化策略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
        1.2.2 咽喉区列车进路选择
        1.2.3 到发线分配计划调整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高速铁路客运站到发线分配机理与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高速铁路车站主要作业过程
        2.1.1 客运作业
        2.1.2 行车技术作业
    2.2 到发线分配原则和影响因素分析
        2.2.1 到发线分配原则
        2.2.2 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2.3 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3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3.1 建模方法
        2.3.2 数理统计方法
        2.3.3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2.3.4 遗传算法
        2.3.5 NSGA-II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分时段多目标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方法
    3.1 问题描述
        3.1.1 咽喉区进路分配约束分析
        3.1.2 优化目标差异化分析
        3.1.3 性能评价指标
    3.2 基于分时段多目标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模型
        3.2.1 假设条件
        3.2.2 变量描述
        3.2.3 目标函数
        3.2.4 约束条件
    3.3 基于个体生存值的改进NSGA-II算法
        3.3.1 算法流程
        3.3.2 性能指标
        3.3.3 参数调整
    3.4 算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方法
    4.1 到发线分配计划随机性分析
        4.1.1 到发线作业过程的随机扰动因素
        4.1.2 性能评价指标
        4.1.3 列车到达晚点时间分布拟合
    4.2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计划编制模型
        4.2.1 假设条件
        4.2.2 变量描述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3 基于随机模拟的改进遗传算法
        4.3.1 随机模拟
        4.3.2 算法流程
        4.3.3 参数调整
    4.4 算例分析
        4.4.1 数据准备
        4.4.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方法
    5.1 到发线分配调整问题分析
        5.1.1 问题描述
        5.1.2 调度策略分析
    5.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调整策略
    5.3 基于整数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模型
        5.3.1 假设条件
        5.3.2 变量描述
        5.3.3 目标函数
        5.3.4 约束条件
    5.4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到发线分配调整模型
        5.4.1 假设条件
        5.4.2 变量描述
        5.4.3 目标函数
        5.4.4 约束条件
    5.5 启发式遗传算法
        5.5.1 启发式算法和交叉变异策略
        5.5.2 算法流程
    5.6 算例分析
        5.6.1 数据准备
        5.6.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京南站站型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能力利用的繁忙干线跨线列车开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线列车开行相关
        1.2.2 铁路能力利用与提升相关
        1.2.3 技术路线
2 跨线列车开行与能力利用作用关系分析
    2.1 繁忙干线跨线列车开行情况与能力利用分析
        2.1.1 高速铁路运行及能力利用现状
        2.1.2 能力利用存在的问题
    2.2 跨线客流组织模式
    2.3 跨线列车开行影响因素
    2.4 跨线列车开行对能力的影响
        2.4.1 开行跨线列车导致的能力扣除
        2.4.2 跨线列车停站对能力的影响
        2.4.3 列车速差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2.4.4 上线可调整时间域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能力利用的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结构优化
    3.1 优化思路
    3.2 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结构优化方法
        3.2.1 选择取消的跨线列车
        3.2.2 跨线客流再分配与归并
    3.3 优化模型构建
        3.3.1 问题描述
        3.3.2 问题假设
        3.3.3 参数定义
        3.3.4 目标函数
        3.3.5 约束条件
    3.4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时空优化
    4.1 研究思路
        4.1.1 实现路径
        4.1.2 关键环节
    4.2 跨线车与本线车结构确定条件下的时空优化模型
        4.2.1 条件假设
        4.2.2 参数定义
        4.2.3 目标函数分析
        4.2.4 约束条件分析
    4.3 模型求解算法
        4.3.1 遗传算法概述
        4.3.2 遗传算法求解
    4.4 基于运行图的能力提升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情形设置及相关指标
        5.2.1 情形设置
        5.2.2 参数设定
    5.3 案例求解及分析
        5.3.1 结构优化结果
        5.3.2 跨线列车时空优化结果
        5.3.4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所做工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理论
    2.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
        2.1.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应用
        2.1.2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优缺点
        2.1.3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2.2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特点
    2.3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2.4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
        2.4.1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目标
        2.4.2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约束
        2.4.3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
    3.1 模型假设
    3.2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
        3.2.1 参数定义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3 本章小结
4 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模型求解
    4.1 模型求解算法概述
        4.1.1 遗传算法概述
        4.1.2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4.2 遗传算法设计
        4.2.1 编码设计
        4.2.2 适应度函数设计
        4.2.3 遗传策略
        4.2.4 解码策略
        4.2.5 遗传算法流程设计
        4.2.6 算法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实例研究
    5.1 京沪高速铁路介绍
    5.2 案例设计及求解
        5.2.1 京沪高速铁路基础数据
        5.2.2 案例设计
        5.2.3 模型求解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成果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及利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研究现状
        1.3.2 铁路通过能力优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介绍
        1.4.1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
        1.4.2 虚拟区间
        1.4.3 时空网络
        1.4.4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1.4.5 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点线一体化的高速铁路能力分析计算方法
    2.1 研究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新思路
    2.2 计算过程
        2.2.1 运行列车组分组及其间隔时间
        2.2.2 虚拟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2.3 京沪高铁徐州东站通过能力计算
        2.3.1 基础数据
        2.3.2 计算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运行图铺画的高速铁路能力优化计算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ADMM的分解算法
    3.4 案例分析
        3.4.1 优化结果与分析计算法的对比分析
        3.4.2 跨线列车比例对高铁能力影响分析
        3.4.3 车站站场布局对高铁能力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静态客流的高速铁路能力利用优化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构建模型
    4.3 基于ADMM的分解算法
    4.4 案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时变客流的高速铁路能力利用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构建时空网
        5.2.1 构建列车时空网
        5.2.2 构建乘客时空网
    5.3 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跨线列车约束
        5.3.3 乘客组流平衡约束
        5.3.4 列车流平衡约束
        5.3.5 乘客流与列车流耦合约束
        5.3.6 列车安全约束
        5.3.7 0-1 变量约束
    5.4 求解方法
        5.4.1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分解算法
        5.4.2 基于ADMM的分解算法
        5.4.3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和ADMM分解的算法框架
    5.5 案例分析
        5.5.1 小案例分析
        5.5.2 基于太原—德州和郑州—北京高速铁路的实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8)考虑旅游效用提升的高铁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旅游效用的研究
        1.2.2 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1.2.3 运行图优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考虑旅游效用的列车运行方案优化问题分析
    2.1 高铁旅游方案定义及分类
        2.1.1 高铁旅游方案定义
        2.1.2 高铁旅游方案分类
        2.1.3 高铁旅游方案效用
    2.2 考虑旅游效用的开行方案与运行图优化问题分析
        2.2.1 考虑旅游效用的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析
        2.2.2 考虑旅游效用的列车运行图优化问题分析
    2.3 高铁旅游方案效用的模糊表示方法
        2.3.1 模糊集理论的应用
        2.3.2 旅游方案效用的模糊表示
    2.4 本章小结
3 高铁旅游方案编制流程与方法
    3.1 高铁旅游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客源地和目的地属性
        3.1.2 城市联系属性与车站联系属性
    3.2 高铁旅游方案编制流程
        3.2.1 高铁车站间旅游流强度分析及等级划分
        3.2.2 基于旅游流强度的高铁旅游方案编制流程
    3.3 高铁旅游方案权重计算方法
        3.3.1 旅游方案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旅游方案权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旅游效用的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描述
        4.2.1 模型假设
        4.2.2 参数与变量说明
        4.2.3 约束条件
        4.2.4 目标函数
    4.3 求解算法
        4.3.1 模型特点分析
        4.3.2 多目标规划求解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案例基础数据
        5.1.1 路网条件
        5.1.2 参数输入
    5.2 案例场景设置及求解结果分析
        5.2.1 旅游方案设计及权重计算
        5.2.2 对比案例设置
        5.2.3 求解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
        1.2.2 非周期性列车运行图
        1.2.3 抽线与加线问题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抽加线策略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设计
    2.1 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问题分析
        2.1.1 抽线与加线问题影响因素
        2.1.2 抽线与加线问题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2.1.3 抽线与加线问题特点分析
    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2.2.1 适合我国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图模式分析
        2.2.2 周期与非周期结合列车运行图编制思路
        2.2.3 基于抽加线策略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2.3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要求
        2.3.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原则
        2.3.2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模型
    3.1 模型假设
    3.2 列车停站方案固定的抽线与加线模型
        3.2.1 符号说明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2.4 模型线性化处理
        3.2.5 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3.3 列车停站方案可调整的抽线与加线模型
        3.3.1 符号说明
        3.3.2 模型调整及线性化
    3.4 模型特点分析
    3.5 模型求解
        3.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3.5.2 求解效率提升策略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及案例分析
    4.1 系统实现
    4.2 案例背景
        4.2.1 京沪高速铁路概况
        4.2.2 线路基础数据
    4.3 情景设置及相关参数
    4.4 求解结果分析
        4.4.1 案例相关输入
        4.4.2 结果分析
    4.5 灵敏度分析
        4.5.1 案例相关输入
        4.5.2 原始列车始发允许调整时间的影响分析
        4.5.3 周期结构允许调整时间的影响分析
        4.5.4 加线列车均衡性允许调整时间的影响分析
        4.5.5 不同目标函数的影响分析
        4.5.6 停站结构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分析
        1.2.1 城市交通流分配研究
        1.2.2 铁路客流分配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客流输送情况分析
    2.1 繁忙干线客流输送现状
        2.1.1 京沪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1.2 京广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1.3 沪汉蓉高铁客流输送现状
    2.2 京沪高铁线路衔接情况分析
        2.2.1 线路结构衔接分析
        2.2.2 运输组织模式衔接分析
    2.3 瓶颈区段形成及疏解思路分析
        2.3.1 瓶颈区段形成机理分析
        2.3.2 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思路提出
    2.4 本章小结
3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构建
    3.1 服务路径选择相关理论
        3.1.1 换乘模式特点及开行条件
        3.1.2 直达模式特点及开行条件
        3.1.3 乘客出行选择流程
    3.2 高速铁路换乘网络构建
        3.2.1 服务路径定义及构建
        3.2.2 高速铁路服务网络构建
    3.3 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构建
        3.3.1 运行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2 换乘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3 跨线边阻抗分析与量化
        3.3.4 服务路径综合阻抗函数构建
    3.4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构建模型及算法
        3.4.1 合理服务路径约束条件
        3.4.2 传统K路径搜索算法选择与改进
        3.4.3 合理服务路径生成两阶段算法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
    4.1 高速铁路双层混合网络构建
        4.1.1 基于瓶颈区段的节点划分
        4.1.2 基于节点等级划分的双层混合网络构建
    4.2 基于瓶颈区段的跨线客流选择与划分
        4.2.1 跨线客流选择方法设计
        4.2.2 跨线客流重要度划分方法设计
        4.2.3 跨线客流选择与划分算法设计
    4.3 非集结客流归并方法与算法设计
        4.3.1 客流归并原则分析
        4.3.2 不同类型客流归并方法设计
        4.3.3 基于Dijkstra改进的客流归并算法设计
    4.4 基于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的跨线客流分配
        4.4.1 随机效用理论分析
        4.4.2 考虑容量限制的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
        4.4.3 基于区段均衡性阻抗函数的算法设计
        4.4.4 增广拉格朗日乘子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数据准备
        5.1.1 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简化原则
        5.1.2 双层高速铁路网络构建
    5.2 参数取值分析
        5.2.1 跨线客流选择参数
        5.2.2 服务路径选择参数
        5.2.3 Logit客流分配参数
    5.3 结果分析
        5.3.1 瓶颈区段跨线客流选择结果分析
        5.3.2 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分析
        5.3.3 客流集结与分配结果分析
    5.4 瓶颈区段跨线客流输送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列车开行与区段占用情况统计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一体化优化方法[D]. 洪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D]. 李和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3]高速铁路大型客运站到发线分配优化策略及方法研究[D]. 任禹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能力利用的繁忙干线跨线列车开行优化研究[D]. 张铭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跨线模式下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研究[D]. 李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及利用优化研究[D]. 王宇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考虑旅游效用提升的高铁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D]. 马振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抽线与加线理论与方法[D]. 陈亚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面向高速铁路瓶颈区段能力疏解的跨线客流分配研究[D]. 路媛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标签:;  ;  ;  ;  ;  

京沪高铁列车运行调整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