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人与富人的消费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消费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活动,展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致走向。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自然而然会有所差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逐步实现了从物质供应匮乏的计划经济向物质相对丰裕的市场经济的过渡,相对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物质享受。但不可忽视的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趁机传入中国,并蔓延和渗透进国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冲击和干扰着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消费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及消费习惯,导致人丧失了自主性和批判性,一味地追求和崇尚物质享受与金钱至上的原则,致使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不良消费风气的病态社会。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支较为别样的消费队伍,他们独特的消费方式对引领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走向和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地区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从总体上来说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偏差。他们由于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思想不够成熟且感性大于理性,这便让消费主义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大学生滋生出许多像盲目攀比、超前透支等畸形的消费心理和不良的消费行为。这不仅会给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许多的难题和困扰,还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构建美好的社会环境。本文除引言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了消费异化的四个相关概念,对异化、消费、消费异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解释说明;而后着重分析梳理了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包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第二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首先根据对部分大学生展开的消费调查问卷情况,梳理出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在跟风从众性消费、炫耀攀比性消费、铺张浪费性消费、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五个方面;其次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社会四个角度,深刻剖析了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最后阐述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第三部分是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强调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控自律能力,自觉矫正规范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优化升级其消费结构,帮助他们走出消费异化的困境,实现他们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是我们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之一。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探究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能够侧面反映出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部分消费问题。因此,找出大学生消费异化的问题根源,并提出一些消解消费异化的有价值的可行性现实对策,对于帮助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意义重大。
张亮[2](2019)在《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补习教育支出增长的幅度较大。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计算发现,剔除价格因素后,全国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家庭的子女人均教育支出均值从2009年的1634.49元增长到2013年的2779.12元,增长率约为70%;家庭的子女人均补习教育支出均值从2009年的1328.03元增长到2013年的2638.78元,增长率约为98.7%。补习教育支出增加引发了诸多问题,包括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影响了教育的公平,等等。对此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问题也一再被提及和讨论。事实上,从短期来看,家庭教育支出是一种消费;但从长期来看,家庭教育支出是家庭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其目标是其子女能在将来获得较高的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同时家庭的社会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从而最终实现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当期的家庭教育支出与未来社会地位密切有关。另外,笔者也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徘徊在高位,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可能会导致教育“支出瀑布”现象的出现。因此,虽然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近些年高校持续扩招所导致的大学文凭贬值、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以及一些国内研究所指出的公共教育支出、家长幸福感等,但本文认为,除上述因素外,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引发教育攀比、导致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社会地位寻求理论,建立了一个从收入差距到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家庭教育支出是一项与未来社会地位有关的重要支出,其追求的是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满足生命周期假说。其次,当收入差距扩大时,为了维持或提高家庭的未来社会地位,最高收入家庭会率先增加子女教育支出;为避免落后,次高收入家庭也会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因而最高收入家庭就对次高收入家庭形成了“示范效应”,次高收入家庭对最高收入家庭进行“向上比较”;以此类推,“示范效应”将沿着从高到低排列的收入阶梯逐级向下传递,直到最低收入家庭,从而形成了教育的“支出瀑布”,因此家庭教育支出满足非独立偏好假设。收入差距的扩大强化了“示范效应”,引发了教育支出攀比,最终导致整体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不断上升。围绕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简称CFPS)数据,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有:第一,证明了教育投入是一种与社会地位有关的支出。本文以个人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价为因变量,以个人教育年限及周围人群平均教育年限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两个解释变量分别对因变量存在正、负向的显着影响,从而证明了教育具有显着的地位性特征,教育支出是一种地位性支出。第二,实证分析了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情况。具体地,利用宏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各省整体补习参与率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各省内其他家庭补习参与率对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最高收入10%家庭的补习参与率对其余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上述影响均为正向的。其次,本文研究了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利用宏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各省(补习)教育支出均值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为正向的。第三,实证分析了以较高收入家庭作为参照组的(补习)教育支出“示范效应”。研究发现:在(补习)教育支出方面,最高收入10%家庭对其余家庭存在显着的“示范效应”;当对家庭按收入分为低、中、高三个收入组后,发现高收入组对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对低收入组均存在家庭教育支出的显着“示范效应”,说明从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方向产生了“示范效应”的逐级传导,家庭教育支出呈现出“支出瀑布”的特点;在最高收入10%家庭以下的家庭中,随着教育支出分位点的递减,其所受到的最高收入10%家庭的教育支出均值的影响呈现递增态势;最后,城镇家庭对农村家庭也存在教育支出的“示范效应”。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在理论分析中融合了生命周期假说和以非独立性偏好为假设的社会地位寻求理论,认为当期家庭教育支出是一种与家庭未来社会地位有关的投资。第二,将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的影响,一个是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并论证了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存在“支出瀑布”现象。第三,在实证分析中,以其他家庭补习参与率的滞后一期值、收入差距以及较高收入家庭的(补习)教育支出均值作为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较好地克服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曹会勇[3](2019)在《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研究》文中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中外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也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姜你军”、“蒜你狠”、“煤超疯”的现象也曾经层出不穷。在CPI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广大普通民众明显感觉到物价上涨较快,手里的钱不值钱,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减少,有时都不敢消费。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居民的情况则会更糟。本来收入就不高,在银行储蓄也不多,恩格尔系数比较高,生活日益窘困,不得不节衣缩食抵抗通货膨胀,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经济大背景下,本文在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与压力测试等相关文献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后发现: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的影响又不能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必须把通货膨胀压力控制在居民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在考虑其他经济目标时候,就应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控制到社会大众尤其是低收入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那么城镇居民能够承受多大的通胀压力呢?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居民承受能力有多大,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在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文献进行回顾后,又分析了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等相关的理论基础之后,通过构建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进行了量化研究。这个指标体系借鉴了银行系统中稳定性普遍使用分析的方法——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和流程,对我国整体上和区域上两个维度上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测算,还对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低收入居民通胀承受力进行了压力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的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论文全文共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本文的主要贡献、研究不足等。第二章为相关理论文献的回顾。主要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理论进行回顾。首先从居民收入、财富、心理、消费四个视角回顾了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影响因素文献;其次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及消费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宏观压力测试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承受能力测度指标构建。主要是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16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因素作了F-A分析,构建了消费支出承受能力、收入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和综合经济承受能力三个测度指标,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第四章为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胀承受能力宏观经济面分析。本章首先从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开始分析,以解释力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构建了城镇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指数,并确定了相应的判断标准。其次对我国城镇各类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了定量测算。最后对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四个分项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第五章为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整体测度分析。主要从宏观压力测试的定义与分析方法,模型所用解释变量的选择,相关数据来源及处理、模型的估计与检验、情景构建与承受力测试、宏观压力测试情景构建指标的选择与设定、情景压力测试方法、压力情景中各宏观经济因子的赋值、压力情景下通货膨胀承受力的测定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第六章为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四大经济区域测度。主要是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分析和比较,同时也通过构建的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区域测度实证模型,对相关的变量进行了选择与定量分析。再对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经济区域的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压力测试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概括论文的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总体上已达极限,其中1986年、1989年、2002年、2014年这四年的承受能力系数都小于1,超过了低收入居民承受能力。我国城镇居民中等偏上户由于收入高,其通货膨胀承受能力也比较强,承受能力系数高达1.10181。我国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低收入、更低收入户、最低收入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经济层次上,在对低收入居民四个分项收入通胀承受能力系数测算后,再根据平均值由低到高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在分项收入通货膨胀承受能力上,低收入居民普遍要比中等收入居民低,这一点在财产性收入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本文在经过定量分析研究后发现,影响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因素也不一样。在比较各种因素后,考察了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受力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宏观经济因子各不相同。其中,GDP增长的影响对中、西部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解释都是显着的。东部地区的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受到商品房价格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中部地区的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受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以及GDP的增长影响更大,西部地区的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受教育水平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影响很大,东北地区房价和财政支出增长率对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压力这个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比较显着本文的贡献有1.本文研究内容比较新颖。本文对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测度指标进行了界定不仅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定量分析了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而且还对低收入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一研究内容非常新颖,在国内外文献中很难找到。2.本文的研究视角比较新颖。本文从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视角来进行系统量化分析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目前中外学界分析构建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指标比较少,特别是从城镇低收入居民的视角来进行定量研究就更是少见。
朱富强[4](2018)在《不确定情形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基于心理-权力框架对新古典价格理论的审视》文中指出现实市场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供给成本、消费效用以及质量信号等都是价格的函数,从而也就无法基于供求曲线交叉来获得均衡价格。因此,在不确定的现实市场中,人们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锚定值来预测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并促成契约和交易。同时,不同产品的价格锚定值往往依赖于基于一定规则所形成的等级序列,进而形成锦标赛制的市场定价体系,即不同产品的价格水平和不同劳务的工资水平往往依赖于其所属等级。进而,锦标赛制定价所遵循的不是生产成本原则或劳动投入原则,也不是客观功用原则或产出贡献原则,从而往往既不公平也无效率。锦标赛制定价体系之所以流行,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结构是不对称的;尤其是,权力碎片化发展使得极少数强势者拥有了市场定价的权力,而定价原则是基于特定主权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少数富人的效用最大化。正是基于锚定效应和权力分析框架的结合,我们才可以揭示出不确定市场中统一的锦标赛制定价体系及其嵌入的利益导向。显然,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审视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识别现实市场中的厂商定价策略,更好地解释各种市场行为和竞争形态,同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识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进而为市场监管和收入分配等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方向。
邹雅萍[5](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凡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财富。在不同的时代,财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伴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人们对财富必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财富伦理就是处在不同时代下的人们对财富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在财富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简单来讲,就是怎么认识财富,怎样创造财富,分配财富以及如何使用财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目的就是要规范、约束和引导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行为,使国家、社会和个人在财富的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符合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要求,并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当今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是也产生了国民财富心态失衡,财富行为失范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设社会财富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财富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第一部分是对财富伦理相关概念的分析。首先厘清财富概念,梳理财富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对财富伦理概念的界定,然后对财富伦理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财富伦理体现的核心价值。第二部分,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案例归纳了我国当前财富伦理缺失的主要表现:扭曲的财富价值观、财富获取上的无序,财富分配的不公以及财富不当的使用。第三部分,阐述了理性地看待财富,合理地创造和获取财富,公平地分配财富,合目的合规律地使用财富。第四部分,探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现实途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合理的财富伦理思想,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将法治作为培育财富伦理的主要手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
李故新[6](2018)在《论西斯蒙第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伦理思想》文中指出作为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位人本主义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提出了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伦理思想。他从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基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财富这一基本观点,突出强调人需要满足的价值,主张社会生产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消费需要,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消费需要;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就必须使人们的收入增长和社会的经济增长相协调,使穷人和富人的收入同步增长。西斯蒙第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蔡娇丽[7](2018)在《国民收入、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提上日程。2017年,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但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居民健康需求扩大,健康不平等的存在又使得不同收入群体面临不同的健康需求,这势必对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我国健康不平等的内在机制及原因,为我国制定相应的健康政策提供依据;二是从健康需求和健康不平等的视角,探讨我国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综述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健康需求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收入影响健康以及健康需求影响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对国民收入与健康水平关系、健康需求与健康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降低我国居民健康不平等以及推动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我国国民健康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别阐述了影响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因素,指出了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优势条件,并揭示了健康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现实中我国存在多方面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此外,我国发展健康产业具有诸如政策支持、市场成熟、文化基础良好等优势条件。第二,明晰了国民收入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国民收入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克服了内生性问题;采用修正模型进一步探索了收入影响健康的中间机制,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收入群体健康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收入与健康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收入水平一方面直接对健康水平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医疗卫生资源获取等中间机制对健康水平产生影响;高收入群体的平均健康水平高于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健康水平,表明我国存在健康不平等问题。第三,测算了我国健康不平程度并探索了造成我国健康不平等的原因。本文使用集中度指标测算了我国健康不平等的程度,并首次运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the recentered influence function,RIF)回归分解方法分析了造成我国健康不平等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着有利于富人的健康不平等,并且健康不平等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经济收入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方可及性是影响健康不平等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降低我国居民健康不平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第四,分析了由收入水平提升引致的健康需求的增加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并首次从健康不平等的角度,比较了不同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健康需求,以此来指导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本文从两个视角来界定健康需求:经济学中通常意义上的需求和健康经济学中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了健康需求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健康不平等角度指导健康产业发展。结果表明,健康需求的提升不仅推动了健康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且促进了健康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还改善了健康产业组织绩效。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满足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不同需求,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推进高端医疗服务等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
李超[8](2018)在《穷人的人情支出负担更重吗?》文中研究指明每个社会人在其一生中都要与其他人进行无数次的情感交流,所组成的任何人类聚落也都是或大或小的人情社会。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为人情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华文明对于人际交往的长期重视也在各大文明中独树一帜,其中,小农经济带来的宗派亲族观念、儒家文化强调的礼尚往来思想和乡土社会导致的差异格局等等,都使中国逐渐成为愈发深重的人情社会。人情支出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经济问题则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以来则表现地更加明显。一方面,人情礼原本的祝福意义逐渐淡化而越发注重货币数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蓄意敛财的手段和恶性攀比的工具;另一方面,种种数据表明人情支出的数量和增长并不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相称,并与酒桌文化结合催生出了铺张浪费的仪式经济,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相符合。在这其中,贫困阶层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畸形的人情支出可能会占用过量的收入与精力。从而导致这些家庭不再有充足的财力与时间通过劳作、投资和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不利的现状,暂时脱贫的家庭也有可能因此而二次致贫。因此,人情支出或许也有必要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所考察的范围之内。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文献关于人情支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不同收入阶层在人情支出倾向上可能存在的不同。此外还分析了其他可能影响人情支出多寡的诸多因素和相关方向。之后,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数据,利用截面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相应理论假说。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城乡类别、传统习俗和教育水平等因素都对家庭的人情支出决策产生非常显着的影响。而各收入阶层在家庭人情支出——家庭纯收入弹性方面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贫困阶层、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穷困家庭反而面临着更重的人情支出压力。此外,本文通过实证将贫困人口的比率定义为百分之六左右,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贫困人口的估计非常相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阶层的人情支出现状不论是在占比上还是在弹性上都不与其家庭收入状况相称,与其他阶层相比也有着更重的人情负担。合理的人情支出是人们表达祝福、群策群力和风险共担的重要方式,但当下的人情之风明显表现出过度和不适当的特点,对于人情支出的规制绝非威权政治。正好相反,是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的呼唤,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攻坚拔寨”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李俊高,叶胥[9](2017)在《消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回顾、趋势以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未来消费经济理论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不确定性"、"异质性"、"流动性约束"、"不完全信息"仍是西方消费经济学主流方向,但"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更为关键;二是分享经济时代出现的消费新问题,协同消费和互换消费对消费决策与习惯的影响增大;三是由代表型家庭决策分析向家庭内部博弈决策分析转变;四是未来分析消费经济现象的工具和方法或呈现多元化态势,计量工具与实验科学仍占有重要地位;五是未来消费经济理论发展或呈现一条持续优化的路径,或有新的范式出现。通过中西消费理论对比发现,我国消费理论发展历程既从属于整个消费理论体系,同时也显示出其独特之处:将消费纳入社会再生产运动来研究。我国消费经济理论将立足于此,朝着基础化、多元化、微观化等方向发展。
马耀斌,周骏[10](2006)在《“穷人经济学”与中国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十六届五中全会与10月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研究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懂得穷人经济学”,这个命题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在这次会议上引用而在国内广为人知,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穷人经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浅析“穷人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二、穷人与富人的消费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穷人与富人的消费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 |
1.异化 |
2.消费 |
3.消费异化 |
4.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 |
(二)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 |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 |
2.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 |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 |
4.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 |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 |
1.跟风从众性消费 |
2.炫耀攀比性消费 |
3.铺张浪费性消费 |
4.过度的超前消费 |
5.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 |
1.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 |
2.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 |
3.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 |
4.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1.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
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 |
3.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 |
4.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 |
三、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 |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二)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 |
1.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 |
2.发挥家长的带头表率作用 |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品质 |
(三)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 |
1.抓好课堂教学且建构系统的消费观教育内容 |
2.定期开展理财教育专题讲座与相关课外活动 |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 |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净化社会不良消费风气 |
2.强化政府职能并加大整治消费环境的力度 |
3.发挥和规范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与正面宣传作用 |
4.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分析框架 |
1.3 实证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章节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地位寻求研究 |
2.1.1 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实证研究 |
2.2 教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 |
2.4 补习教育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的地位性检验 |
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3.2 有序Probit模型 |
3.3 实证模型与估计策略 |
3.3.1 实证思路与模型设定 |
3.3.2 估计策略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5 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率的影响 |
4.1 变量说明 |
4.2 实证模型与估计 |
4.2.1 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率影响的模型设定 |
4.2.2 样本处理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示范效应”对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 |
5.1 变量选取及处理 |
5.2 跨栏模型 |
5.3 实证模型与估计 |
5.3.1 “示范效应”对家庭补习参与影响的模型设定 |
5.3.2 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5.3.3 模型估计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 |
6.1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宏观模型 |
6.1.1 变量选取 |
6.1.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宏观模型设定 |
6.1.3 样本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
6.1.4 实证结果分析 |
6.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 |
6.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2.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设定 |
6.2.3 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6.2.4 模型估计及稳健性检验 |
6.3 参照组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 |
6.3.1 变量说明 |
6.3.2 参照组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设定 |
6.3.3 样本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
6.3.4 模型估计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贡献与不足 |
1.3.1 本文主要贡献之处 |
1.3.2 本文不足 |
2 相关理论文献回顾 |
2.1 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文献回顾 |
2.2 通货膨胀承受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回顾 |
2.2.1 居民消费视角的文献回顾 |
2.2.2 居民财富视角的文献回顾 |
2.2.3 居民心理视角的文献回顾 |
2.2.4 居民收入视角的文献回顾 |
2.3 城镇低收入居民相关理论 |
2.3.1 有关城镇低收入居民概述 |
2.3.2 低收入居民消费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
2.4 宏观压力测试文献回顾 |
2.4.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2.4.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
2.5 本章小结 |
3 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承受能力测度指标构建 |
3.1 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F-A分析 |
3.2.1 F-A分析法 |
3.2.2 KMO和Bartlett检验 |
3.2.3 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影响因素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 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测度指标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胀承受能力宏观经济面分析 |
4.1 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
4.1.1 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 |
4.1.2 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作用机理 |
4.1.3 通货膨胀中低收入居民受伤害最大 |
4.1.4 通货膨胀容忍度 |
4.1.5 通货膨胀与痛苦指数的关系 |
4.2 问题的提出 |
4.3 中国城镇居民各类收入居民通胀承受能力分析 |
4.4 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分项收入通胀承受能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总体测度 |
5.1 宏观压力测试定义与分析方法 |
5.2 解释变量的选择 |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5.3 情景构建与承受力测试 |
5.3.1 情景构建指标的选择及设定 |
5.3.2 情景压力测试方法 |
5.3.3 压力情景中各宏观经济因子的赋值 |
5.3.4 压力情景下通货膨胀承受力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区域测度 |
6.1 我国分区域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测度 |
6.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1.2 统计分析 |
6.1.3 我国分区域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比较分析 |
6.2 我国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的区域测度实证模型 |
6.2.1 变量选择 |
6.2.2 数据来源 |
6.2.3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6.3 分区域的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压力测试 |
6.3.1 情景构建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
6.3.2 压力情景中各宏观因子的赋值 |
6.3.3 压力情景下通货膨胀承受力的测定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跨学科研究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保障 |
一、财富和财富发展的形态 |
(一)财富的概念 |
(二)财富发展的形式 |
(三)财富对个人是把双刃剑 |
二、财富伦理及其基本内容 |
(一)财富伦理是人类社会的特殊规范 |
(二)财富伦理的一般内容 |
三、财富伦理体现的核心价值 |
(一)富强与和谐 |
(二)平等与公正 |
(三)敬业与诚信 |
四、财富伦理的主要社会功能 |
(一)为生产环节提供伦理规约 |
(二)对交换环节进行道德纠偏 |
(三)在分配环节中指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
(四)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
第二章 我国当前财富伦理缺失的主要表现 |
一、扭曲的财富价值观 |
(一)个人主义财富观 |
(二)商品拜物教 |
(三)拜金主义观 |
(四)金钱万能论 |
二、财富获取的无序 |
(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
(二)制假贩假,走私贩私 |
(三)制毒贩毒,色情泛滥 |
(四)贪污受贿,权钱交易 |
(五)上市圈钱,交易欺诈 |
(六)血汗工厂,过度劳动 |
(七)欺行霸市,垄断经营 |
三、财富分配的不公 |
(一)公平与效率失衡 |
(二)财富差距拉大 |
(三)劳动收益过低 |
(四)慈善事业缺失 |
四、财富使用的不当 |
(一)奢侈消费 |
(二)过度消费 |
(三)畸形消费 |
(四)攀比消费 |
(五)享乐消费 |
第三章 树立正确的社会财富伦理 |
一、理性地对待财富 |
(一)财富是充分发挥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 |
(二)财富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
(三)财富的真正拥有者是社会而非个人 |
(四)财富应以回馈社会为最终归宿 |
二、合理地创造和获取财富 |
(一)合法致富,劳动致富 |
(二)创新致富,绿色发展 |
(三)劳资双赢,成果共享 |
(四)恪守信用,公平竞争 |
三、公平合理的分配财富 |
(一)搞好第一次分配 |
(二)完善第二次分配 |
(三)引导第三次分配 |
四、合目的合规律地使用财富 |
(一)消除日常生活异化现象 |
(二)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 |
(三)在消费社会倡导适度消费 |
(四)消费主要由物质转向精神 |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现实途径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财富观 |
(二)列宁的财富思想 |
(三)毛泽东的财富理论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思想 |
二、借鉴西方合理的财富思想 |
(一)卡内基的财富思想 |
(二)比尔·盖茨的财富思想 |
(三)巴菲特的财富思想 |
三、汲取我国传统优秀的财富伦理 |
(一)生财有道 |
(二)义利之辨 |
(三)奢俭之辩 |
(四)乐善好施 |
四、法治是培育财富伦理的重要手段 |
(一)严厉打击非法获取财富的行为 |
(二)以法律保护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
(三)制定体现公平的法律法规 |
(四)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论西斯蒙第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和强调人需要满足的价值 |
(一) 生产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消费需要 |
(二) 生产的价值要满足人丰富多彩的消费需要 |
二、保障和促进人们收入的协调增长 |
(一) 人们的收入增长与社会的经济增长要协调 |
(二) 穷人和富人的收入增长要同步 |
(7)国民收入、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绝对收入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
1.3.2 收入差距、相对收入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
1.3.3 与收入相关健康不平等的相关研究 |
1.3.4 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5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 |
2.1.2 健康需求 |
2.1.3 健康不平等 |
2.1.4 健康产业 |
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健康人力资本 |
2.3 健康需求理论 |
2.3.1 Becker健康需求理论模型 |
2.3.2 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模型 |
2.3.3 健康生产函数 |
2.4 产业发展理论 |
2.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4.2 产业成长理论 |
2.5 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国民健康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国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1 国民健康水平及健康不平等现状 |
3.1.2 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 |
3.2 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3.2.1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
3.2.2 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优势条件 |
3.2.3 健康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
3.2.4 影响健康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3.3 国民健康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民收入与健康水平因果关系及影响机制分析 |
4.1 收入与健康因果关系分析 |
4.1.1 面板数据及变量 |
4.1.2 联立方程模型构建 |
4.1.3 国民收入与健康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4.1.4 整体样本实证回归结果 |
4.1.5 城市和农村样本实证回归结果 |
4.2 稳健性检验 |
4.2.1 CGSS数据及变量 |
4.2.2 描述性分析 |
4.2.3 实证结果 |
4.3 收入影响健康水平的机制分析 |
4.3.1 研究假设 |
4.3.2 统计方法 |
4.3.3 实证检验结果 |
4.4 实证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及原因探索——基于RIF回归的新分解法 |
5.1 数据来源 |
5.2 健康不平等程度的衡量 |
5.3 RIF回归分解法 |
5.4 变量描述 |
5.4.1 因变量 |
5.4.2 解释变量 |
5.4.3 统计分析过程 |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 |
5.5.2 健康不平等程度 |
5.5.3 健康不平等原因 |
5.5.4 稳健性检验结果 |
5.5.5 实证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需求与健康产业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
6.1 健康需求的表现 |
6.1.1 健康支出不断扩大 |
6.1.2 健康水平差异及健康不平等存在 |
6.2 健康需求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 |
6.2.1 数据及变量说明 |
6.2.2 模型设定及指标来源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2.4 健康产业发展预测 |
6.3 不同收入群体的健康需求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 |
6.3.1 低收入群体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健康不平等 |
6.3.2 高收入群体高端医疗需求——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
7.2.2 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
7.2.3 公平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
7.2.4 发展多层次的健康服务体系 |
7.2.5 发展特需医疗服务模式和高端医疗行业 |
7.2.6 发展亚健康服务产业链 |
7.2.7 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业 |
7.3 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RIF回归分解法的数学过程 |
附录B 健康产业发展指标 |
(8)穷人的人情支出负担更重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情支出现象的由来 |
1.1.2 我国人情支出现象的状况 |
1.1.3 我国过度人情支出的后果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和理论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关于人情支出的讨论 |
2.1.2 国内文献关于人情支出的讨论 |
2.2 人情支出的理论概述 |
2.2.1 人情支出的经济学理论 |
2.2.2 人情支出的其他理论 |
3.博弈分析和待检验假设 |
3.1 人情支出的博弈分析 |
3.2 人情支出的待检验假设 |
4.实证研究 |
4.1 CFPS数据说明 |
4.2 变量选择与处理 |
4.3 计量模型说明 |
4.3.1 门槛模型的设定 |
4.3.2 门槛模型的估计 |
4.3.3 门槛值的搜寻 |
4.3.4 门槛模型的相关检验 |
4.4 分年度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 |
4.5 混合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分析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9)消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回顾、趋势以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费经济思想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消费经济理论体系形成的脉络 |
(一) 当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脉络 |
1. 有关宏观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脉络。 |
2. 有关微观消费者决策的理论。 |
(二) 我国消费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脉络 |
1. 关于消费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研究。 |
2. 关于消费需求发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3. 关于消费经济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三) 中西消费经济学理论及体系的比较 |
三、国外消费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不确定性”、“异质性”、“流动性约束”、“不完全信息”仍是西方消费经济学主流方向, 但“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更为关键 |
(二) 分享经济时代出现的消费新问题, 协同消费和互换消费对消费决策与习惯的影响 |
(三) 由代表型家庭决策分析向家庭内部博弈决策分析转变 |
(四) 未来分析消费经济现象的工具和方法或呈现多元化态势, 计量工具与实验科学仍占有重要地位 |
(五) 未来消费经济理论发展或呈现一条持续优化的路径, 或有新的范式出现 |
四、对我国消费经济理论发展的展望 |
四、穷人与富人的消费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王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D]. 张亮.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
- [3]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研究[D]. 曹会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1)
- [4]不确定情形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基于心理-权力框架对新古典价格理论的审视[J]. 朱富强. 财经研究, 2018(05)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D]. 邹雅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论西斯蒙第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伦理思想[J]. 李故新.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2)
- [7]国民收入、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产业发展[D]. 蔡娇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穷人的人情支出负担更重吗?[D]. 李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9]消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回顾、趋势以及展望[J]. 李俊高,叶胥.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9)
- [10]“穷人经济学”与中国改革[J]. 马耀斌,周骏.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