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患者血清中输血病毒核酸检测

肝炎患者血清中输血病毒核酸检测

一、肝炎患者血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核酸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蒋菲菲[1](2021)在《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对2018年至2019年安徽省HBs 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检测及再次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安徽省献血者归队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献血者归队工作,维护献血者权益、保障血液安全。方法HBs 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屏蔽6个月后,可向屏蔽单位申请归队。屏蔽单位采集样本后先进行双试剂ELISA筛查实验,筛查阴性者既符合归队要求,可将标本送至安徽省血液中心进行归队检测。HBV归队标本需进行HBV DNA核酸检测、HBs Ag伯乐、万泰/丽珠试剂检测、HBc Ab万泰试剂检测、丽珠试剂HBs Ag中和试验;TP归队标本需进行抗-TP丽珠、万泰试剂检测、日本富士试剂TPPA颗粒凝集确证实验。所有结果均合格者可允许归队。结果2018年至2019年,收到全省采供血系统HBs Ag和抗-TP归队标本188人,149人归队检测合格,归队率达79.26%。TP项目归队成功率高于HBV项目(χ2=23.78,P<0.05)。合肥、阜阳、芜湖、六安地区献血者归队人数较多,高学历中青年献血者归队意愿较强烈。合肥地区归队合格的42位献血者中,24人再次献血,共捐献全血11500ml,血小板70U。结论安徽省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有效可行,但在跟踪随访、宣传沟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归队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高又文[2](2020)在《野生鼠血清标本中持续性G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持续性G病毒(Pegivirus)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持续性G病毒属,具有与丙型肝炎病毒属病毒相类似的基因组结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毒属病毒能够感染人、马、猪、猿猴、蝙蝠以及鼠等哺乳动物。野生鼠(包括家鼠)与人类生活密切,是多种病原体重要的传播宿主。关于鼠持续性G病毒(rodentpegivirus,RPgV)感染野生鼠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资料尚少,只有两篇报道,分别是Kapoor等在仓鼠科沙漠林鼠血清中检测到rodent pegivirus,以及Firth等在纽约居民区采集的鼠科挪威鼠体内检测到rat pegivirus。中国尚无野生鼠携带pegivirus病毒的流行病学资料。第一个持续性G病毒,人持续性G病毒(human pegivirus,HPgV)于1995年被发现,当时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GV)或者GB病毒C型(GBV-C),后来发现HGV并不引起病毒性肝炎,反而可以延缓HIV感染者的疾病进程。但2015年,在马病毒性肝炎血清中分离到的Theilar氏疾病相关病毒(Theilar’s disease associated virus,TDAV),被认为是该病的病原体,说明持续性G病毒可能具有致病性。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pegivirus病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pegivirus病毒也在不断被发现。2015年,人pegivirus 2型病毒(HPgV-2)在丙型肝炎患者或反复输血的血友病患者样本中检测到,其序列既有最早发现的人pegivirus病毒序列的特征,又具有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序列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gV-2与HCV感染密切相关,但其致病性尚待确定。此外,在猿猴体内检测到的pegivirus序列也存在新大陆与旧大陆猴SPgV之间的序列差异。而在有着病毒库之称的蝙蝠体内发现的pegivirus病毒序列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深入研究不同动物和人类感染的持续性G病毒序列,能够为该病毒属病毒的来源、传播与进化提供信息。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和越秀城区以及福建省厦门市城区作为研究现场,在人群密集处采集野生鼠,研究中国野生鼠血清样本中是否存在pegivirus病毒感染,以及其血清学和分子流病学特征。在获得病毒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序列分析,研究pegivirus病毒的分子进化特征。研究方法1野生鼠样本的采集选取广东广州白云区,越秀区,福建厦门城区人群活动密集区域为调查现场。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笼捕法捕捉野生鼠样本,分离血清,进行种属鉴定,记录信息。2 pegivirus病毒的调查研究血清样本通过RNA抽提及逆转录后,使用针对NS3区序列的巢式引物检测核酸保守序列NS3部分区域,测序,进行序列相似性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3 pegivirus血清学研究构建Luciferase荧光素酶和鼠pegivirus NS3或者E2蛋白融合表达的重组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收获抗原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方法(luciferase immunosorbent assay,LISA)检测鼠血清样本中抗RPgV NS3抗体和抗RPgV E2抗体。4 pegivirus全长序列分析扩增鼠pegivirus病毒全长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序列特征,并利用贝叶斯统计模型分析序列进化信息。研究结果1野生鼠感染pegivirus病毒检测结果野生鼠携带pegivirus的种属类型包含2目2科5种。其中啮齿目鼠科占据了三个物种,分别是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219只,69.5%),黄胸鼠(Rattus tanezumi/R.brunneusculus13 只,4.1%),黄毛鼠(Rattus losea/R.rattus,34 只,10.8%),此外还包含食虫目鼩鼱科的物种,鼩鼱(Suncus murinus,48只,15.9%),褐家鼠是研究现场的优势鼠种。315份血清样本中RPgV RNA阳性样本为68份,野生鼠携带pegivirus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21.6%。其中在219份褐家鼠血清样本中检测到62份阳性,阳性率28.31%;在13份黄胸鼠样本中检测到1份,阳性率为7.69%;在34份黄毛鼠血清样本中检测到2份,阳性率为5.88%,在48份鼩鼱样本中检测到3份阳性,阳性率为6.25%。本研究所获的鼠pegivirus序列与目前已知的RPgV序列(KJ950934,NC021154)均在一个分支。此外,本研究检测为阳性的动物种属中,除了已经报道的褐家鼠/挪威鼠之外,还包括黄胸鼠,黄毛鼠两类啮齿动物,以及食虫目的鼩鼱,但所有种属携带病毒的序列均落在RPgV分支,并无独特分支,说明本研究中不同种属的鼠样本中所感染的RPgV序列高度同源。2鼠pegivirus血清学调查结果利用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方法共检测212份血清样本,其中NS3抗体阳性109份,阳性率为57.4%。NS3核酸和抗体双阳性样本26份,核酸阴性而抗体阳性样本为83份,核酸阳性但抗体阴性样本10份。同样的方法检测207份血清样本中的E2抗体,97份判定为阳性。其中,核酸和E2抗体双阳性样本97份,核酸阴性但E2抗体阳性样本为98份,核酸阳性但E2抗体阴性样本12份。NS3抗体和E2抗体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结果差异显着。3 pegivirus病毒序列分析扩增获得三条野生鼠携带pegivirus病毒的近全长序列。在同一种属的pegivirus氨基酸序列比较中,相似度最高的序列集中在非结构蛋白NS3区域。在NS5B区与RatPgV相似度最高,与旧世界猿猴SPgV该区域的相似度最低。但是在E2,NS4B和NS5A区,本研究中RPgVs的氨基酸序列与同一分支内蝙蝠BPgV序列的相似性高于对应区域沙漠林鼠RodentPgV。此外,本研究中RPgVs序列与蝙蝠GBV-D和人HPgV-2型相比,蝙蝠序列在保守区NS3和NS5B的相似性高于人HPgV-2型。但是在E1,E2,NS2,NS4B和NS5A区域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中,人HPgV-2型与本研究中RPgVs序列的相似度均高于同蝙蝠GBV-D的比较结果。通过Bayesian MCMC统计模型分析pegivirus病毒进化速率为 6.061 ×10-4/site/year。结论1首次在中国野生鼠体内检测到pegivirus,鼠种包括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以及食虫目的鼩鼱体内也携带该病毒,扩充了 pegivirus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筛检序列NS3和NS5B区与挪威鼠ratPgV高度相似,符合国内外研究pegivirus的流行具有种属特异性的报道。2应用luciferase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了鼠pegivirus血清学检测方法。首次填补了 pegivirus病毒在鼠类宿主中的血清学资料。3扩增近全长序列。与基因库不同种属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发现鼠pegivirus病毒的不同编码区具有多样性。总体而言,持续性G病毒NS3区进化速率较慢,变异小,所有序列具有共同的起源,尚无证据说明该病毒跨种传播。

邹军,王杰,王露楠,鲁凤民[3](2020)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输血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筛查,特别是HBV核酸检测,使得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供血者引起的HBV感染较以往已显着减少,但其风险仍然存在。现就OBI认识的发展与更新、OBI的发生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输血筛查HBV DNA技术的发展与不足进行综述。此外,基于我国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普遍接种近30年和广泛开展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展望未来输血安全筛查应做的一些改进。

刘丽莉[4](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认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肖迪[5](2020)在《溶血、脂血和黄疸对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磁珠法)检测下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不同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红素浓度的血浆样本,对最新一代国产磁珠法HBV DNA检测试剂检测下限的影响。方法:挑选临床不同血浆性状的HBV阴性血液样本,按照一定比例加入HBV国家标准品,使样本中的HBV DNA终浓度达到检测试剂最低检测限。再对样本中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红素进行定量检测,根据检测浓度结果将样本进行分组,将性状正常的样本作为对照。之后进行HBV DNA核酸检测,计算各组HBV DNA检出率,并将核酸检测Ct值汇总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在10.13±1.07 g/L水平时,HBV DNA不能被完全检出,高甘油三酯和高胆红素组HBV DNA的检出率未受影响,且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最新一代国产磁珠法HBV DNA检测试剂时,脂血、黄疸以及轻中度溶血样本均可正常进行检测,但当血红蛋白达到临床重度溶血标准时,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可能,应重新抽取血液样本。

杨娜娜[6](2020)在《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为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事件的发生,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血样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检测。研究发现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技术作为血液筛查的基本方法仍有不足,存在漏检风险,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此种方法的检测基础之上补充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以保证血液制品安全。与血清学检测相比,NAT检测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对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要求高,容易受到污染、对实验室环境、人员操作和设施要求严格以及检测成本高等。因此,加强实验室质量监控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了解国家卫生部于2015年将核酸检测技术正式纳入《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后,在基层血站应用与质量监控的情况,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作用以及实现NAT实验室质量监控量化的措施。研究方法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了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速率法、双试剂酶联免疫方法对血样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筛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对双试剂ELISA检测结果阴性的献血者标本77721份,利用上海浩源或美国罗氏检测系统,分别采用8人份、6人份血液样本汇集的方法,经血液样本混合、核酸提取、病毒核酸扩增及检测三个阶段进行NAT混样检测,混检阴性的视为阴性结果,混检阳性的进行拆分检测,并以拆分结果为最终结果,每批检测均设一个阴性对照、一个阳性对照和一个室内质控品。本课题收集上述检测资料,应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χ2)检验方法,比较国产、进口两种核酸检测系统NAT阳性率、阳性拆分率以及不同年份NAT阳性率的差异。统计分析核酸混检阳性率、有效拆分率、结果无效率等相关质量指标。2.采用拟定的《××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调查表》,通过听取介绍、现场查看实验室设备和实施以及相关档案记录资料、口头询问的方式,对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的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有5269份ALT阳性,阳性率为3.22%;ELISA双试剂检测HIV-Ab阳性数255,阳性率为0.16%,TP-Ab阳性数829,阳性率为0.51%,HCV-Ab阳性数373,阳性率为0.23%,HBs Ag阳性数1199,阳性率为0.73%。从2013年到2018年间,ALT、HIV-Ab、TP、HCV-Ab、HBs Ag阳性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2016年NAT实验开展后三年ALT、HIV-Ab、TP-Ab、HCV-Ab、HBs Ag这五项检测项目阳性率均低于NAT实验开展前三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512、47.014、25.218、77.564、41.098,P<0.05)。提示开展核酸检测项目后,血液初筛检测更加规范严格,有助于减少对不合格血液检测的资源消耗。2.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77721份标本进行HBV-DNA、HIV-RNA、HCV-RNA检测,共检出112份阳性标本,其中上海浩源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62份,NAT阳性率为0.17%(62/36563),美国罗氏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50份,NAT阳性率为0.12%(50/41158),经χ2检验,两种检测系统的NAT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111,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26,P>0.05)。结果提示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HBV-DNA、HIV-RNA、HCV-RNA的检测结果不存在差异,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较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稳定。3.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两种检测系统三年间混检阳性率差异经χ2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41、2.86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1.93%(107/5556)高于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0.85%(68/7961),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73.53%(50/68)高于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57.01%(61/1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4%,三年间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为血液核酸筛查内参(Internal Control,IC)无效;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9%,经排查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是该批次康彻斯坦质控血清存在问题,更换质控血清后核酸检测结果无效池数为0,结果无效率为0.00%。上述结果提示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均较为稳定,罗氏检测系统有效拆分能力较浩源检测系统强,无效结果的发生是随机性的,需要保持对核酸无效结果的密切监测,使检测系统、检测流程稳定、可靠运行。4.××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情况调查分析显示,该血站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核酸实验室操作规程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此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选取适合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进行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结论核酸扩增技术灵敏度高,作为对ELISA检测病毒阴性血样的补充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NAT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员血样筛查后,提高了血样初筛过程的严谨性,减少了核酸检测前筛查实验的工作量与血液检测资源的消耗。国产与进口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没有差异,进口检测系统更加稳定一些。建议选取适合于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建立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体系并付诸实施,将有利于血液制品更高安全性的保证。

杨洁[7](2020)在《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针对我国输血安全问题,卫生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准则和服务体系,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献血和输血感染的风险,然而非人为导致的客观因素仍然是威胁血液安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检测技术和试剂质量不断进步,因病毒“窗口期”所导致的输血传播性疾病风险仍然存在,给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加强健康征询工作,排除存在高危因素人群,对提高血液安全和质量尤为重要。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为三省通衢,但是目前针对该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不合格率的专项调查较少,亦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丙肝病毒抗体(HCV-Ab),分析这几项指标的不合格情况,为招募低危固定献血者、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2018年12月信阳地区共297676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使用速率法检测ALT,ELISA法检测HBs Ag、HIV-Ab、TP-Ab和HCV-Ab,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乙肝病毒DNA(HBV-DNA)、丙肝病毒的RNA(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RNA(HIV-RNA):(1)分析2012年2018年间各年度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以及ALT、HBs Ag、HIV-Ab、TP-Ab、HCV-Ab和NAT不合格率的变化趋势。(2)比较2012年2015年、2016201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及各指标不合格率的变化趋势;再比较这两个时间段内总体不合格与各指标不合格样本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分布的差异。(3)以人口学特征(血型、性别、民族、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以血液样本总体和各指标是否合格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导致血液样本检测不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年度变化趋势:2012年2018年这个时间段信阳市无偿献血者人次逐年递增,其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和ALT、HBs Ag、TP-Ab、HCV-Ab不合格率均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P<0.01),NAT不合格率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P<0.01),而HIV-Ab不合格率未发现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各检测指标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Bs Ag>ALT>TP-Ab>HCV-Ab>HIV-Ab>NAT。(2)不同时间段变化趋势:20162018年与20122015年比较,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和ALT、HBs Ag、TP-Ab、HCV-Ab不合格率显着下降(P<0.01),而HIV-Ab不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3645岁者出现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大部分职业的不合格概率均处于下降趋势。(3)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HIV-Ab外,ALT、HBs Ag、TP-Ab、HCV-Ab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为2645岁、职业为职员均是ALT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年岁是HBs Ag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岁是无偿献血者TP-Ab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岁、职业为农民是无偿献血者HCV-Ab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6岁是NAT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男性、年龄≥36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是总体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数逐年增多,血液样本不合格率逐年下降,累计不合格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与前几年相比,年纪较大者以及职业为干部、军人、学生、农民的不合格比例有所下降,高学历人员的不合格率一直较低。(2)女性、年龄1825岁、军人和学生以及学历高者可能为无偿献血招募的低危人群,据此建立固定低危无偿献血者队伍可能有利于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和报废率。

温桂平[8](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50%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诱发病原体,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大部分的戊型肝炎患者,呈现典型的急性肝炎症状,病死率可达1%,孕妇患急性戊肝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5%。HEV感染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发展为慢性化并导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加快。此外,HEV感染还会导致多种肝外症状。HEV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有HEV IgM、HEV IgG及HEV RNA。HEV IgG用来指示HEV的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HEVIgM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指示HEV感染急性期,但是在恢复期也会有一段时间内呈现阳性。HEV RNA检测是检测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是诊断HEV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但RNA检测成本较高,对检测仪器、操作人员以及检测场所均有一定要求,并且对样本的保藏与运输也有较高要求。HEV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EV诊断上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目前HEV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不足并且血液检测结果易受HEV抗体水平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HEV抗原检测方法,并评估HEV抗原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本研究基于96株HEV结构蛋白pORF2抗体,筛选获得最优抗体配对,构建了新的HEV抗原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6.3 × 103 copies/mL。与原商品化试剂相比,改善了不同基因型抗原检测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并且灵敏度提升了10倍以上。应用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本研究发现血清中pORF2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经典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与RNA结合构成病毒衣壳,命名为pORF2C;而另一种新发现的pORF2蛋白不与病毒RNA结合,命名为pORF2s。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两种形式pORF2的表达与orf2基因上的两个同框的AUG密码子有关,第一个AUG密码子位于1stnt,起始pORF2S翻译;而第二个AUG密码子位于46th nt,起始pORF2C的翻译。HEV pORF2s占pORF2抗原的99.9%以上,pORF2s在血清中大量存在并且不与RNA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该指标是独立于HEVRNA的诊断新指标。HEV感染恒河猴系列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HEV抗原阳性期与RNA阳性期基本重合,能够有效反映出病毒血症期以及排毒期。相较于原抗原检测试剂,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受血清抗体的干扰较小。由于新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及检测周期上的明显优势,实现对原抗原检测试剂的升级替换。基于急性肝炎队列标本,本研究对HEV IgM、HEV RNA与HEV抗原三个戊肝急性期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HEV抗原在急性戊肝诊断中灵敏度为91.4%,特异性为99.8%,阳性预测值为96.0%。HEVIgM灵敏度略优于HEV抗原(92.3%),但HEV IgM可在发病后持续32周,远长于已知3-4周的HEV感染急性期,这使得HEV IgM阳性预测值仅为64.8%。HEV抗原与HEV IgM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结合HEV RNA辅助诊断,能确诊95.7%的急性戊肝病例,实现经济、有效的急性戊肝诊断。对于厦门合格献血者HEV调查研究显示HEV抗原和HEV RNA的阳性率均为0.28%。对17名HEV RNA和HEV抗原均为阳性的献血者随访跟踪显示,10名献血者出现70天以上的HEV病原体阳性。与典型急性戊肝患者相比,这些HE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较低,但是病毒血症、抗原血症时期较长,大部分HEV携带者未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这些HEV携带者的存在可能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拓展HEV抗原检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建立了 HEV抗原检测试纸条,在保持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检测时长缩短至15分钟。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实现不依赖测序的HEV快速分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HEV抗原在宿主肾脏高丰度聚集,HEV患者尿液中HEV抗原浓度为血液的47-5556倍,显示尿液可能是HEV诊断更好的采样标本。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重新筛选检测抗体配对,研发了新一代HEV抗原检测试剂,并发现其主要诊断靶标并非原本认识的病毒衣壳蛋白pORF2C,而是独立于病毒核酸的分泌型游离抗原pORF2s,该抗原及其产生机制的发现为HE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靶标,也为理解抗原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该新靶标应用于急性肝炎诊断及献血者筛查中,优化了 HEV的诊断流程并发现了 HEV新的流行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HEV的精确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此外本研究所发现的分泌型抗原pORF2s也为今后研究HEV的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袁志凤[9](2019)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筛查日照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计算隐匿性乙肝(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阳性率,初步分析OBI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探讨OBI可能的发生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OBI感染发生中的作用,评估输血传播OBI的残余风险,为更好的制定政策,改进血液筛查策略,为临床提供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提供思路。方法(1)血液常规检测:收集我站2014年至2018年的无偿献血者样本117395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 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含量,统计血清中HBsAg、HCV Ab、HIV Ag/Ab、TP的阳性率,分析本地区献血人群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流行状况。(2)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对血液样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本实验室应用上海浩源和广州中山达安两个厂家的核酸检测系统,对常规筛查合格的92110例样本进行NAT8人份混检,统计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阳性率。探讨OBI在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3)对HBsAg合格HBV DNA不合格的样本进行“两对半”检测: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本实验室共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样本31例,对这部分样本进行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分析样本中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核心抗体与OBI的相关性。(4)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病毒载量水平。(5)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30例、HBV组30例、OBI组30例样本的血清中TGF-β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BI的相关性。结果(1)117395例样本中,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样本共2183例,总不合格率为1.86%,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709.00,P<0.05)。其中HBsAg不合格样本249例,不合格率为0.21%,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61.95,P<0.05)。(2)对性别、年龄以及各地区之间做了统计分析,其中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0.2%、23.3%、24.9%、11.6%,其中18-25岁之间的不合格率最高为40.2%;各区县之间比较结果分别为:38.2%、14.5%、26.1%、21.3%,以莒县地区不合格率最高为38.2%。(3)92110例样本中检出HBV DNA有反应性样本31例,阳性率为0.034%;HCV RNA未检出有反应性样本;检出HIV RNA有反应性样本1例,阳性率为0.001%。(4)HBV DNA样本病毒载量很低,结果<20IU/ml的样本占70%以上。(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与HBV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检出率为0.034%。(2)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能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特别对于OBI的检出有重要意义,能降低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互为补充不能替代。(3)新的血液筛查模式电化学发光法加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具有可行性。(4)血清中免疫因子TGF-β1在OBI的持续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维娟[10](2019)在《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的人群特征及病毒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流行情况及阳性人群特征,探讨检测手段对HBV阳性率的影响,追踪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情况,分析献血者HBV基因型,以期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及归队提供数据支持,为青岛地区献血者HBV的认知和防控提供地域性的指导意见。方法20132018年青岛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643771例血液标本通过常规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血清学试验和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检测,确立HBV阳性献血者;统计学分析HBV阳性献血者与年度、年龄、性别、学历和献血次数(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之间的关系;对部分HBsAg阳性样本通过中和实验进行确认;对部分HBsAg-/HBV DNA+和HBsAg+/HBV DNA+标本进行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补充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检测,并追踪随访,重复检测其病毒载量和乙肝五项;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获得样本中HBsAg编码基因即S基因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HBV标准序列及共有序列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分析病毒基因型别及HBsAg氨基酸变异情况。结果(1)共筛查出HBV阳性标本1624例(0.252%),其中HBsAg+/HBV DNA-892例(0.139%),HBsAg-/HBV DNA+316例(0.049%),HBsAg+/HBV DNA+416例(0.065%)。(2)HBV总阳性率、HBsAg+/HBV DNA-和HBsAg+/HBV DNA+在2015年的阳性率较高(P<0.05);HBV总阳性率和HBsAg+/HBV DNA+阳性率在18-55岁间随年龄增长上升(P<0.05),HBsAg-/HBVDNA+阳性率在18-60岁间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P<0.05),而HBsAg+/HBV DNA-在<45岁献血者阳性率高,26-35岁最高(P<0.05);HBV总阳性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sAg+/HBV DNA-阳性率男性低于女性(P<0.05),HBsAg-/HBV DNA+和HBsAg+/HBV DNA+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HBsAg+/HBV DNA-、HBsAg-/HBV DNA+和HBsAg+/HBV DNA+的阳性率均随着学历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初次献血者的HBV总阳性率、HBsAg+/HBV DNA-和HBsAg+/HBV 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3)HBsAg双试剂阳性样本的确证率明显高于单试剂阳性样本(P<0.05)。(4)62例HBsAg-/HBV DNA+标本HBV病毒载量25例定量阴性,47例定量阳性,其中27例HBV DNA<20 IU/ml,20例>20 IU/mL;12例HBsAg+/HBV DNA+样本均定量阳性,2例HBV DNA<20 IU/ml,10例>20 IU/ml;62例HBsAg-/HBV DNA+标本乙肝五项结果HBcAb+53例(85.48%),其中单独HBcAb+26例(41.94%),HBsAb+/HBcAb+13例(20.97%);32例HBsAg-/HBV DNA+献血者追踪随访发现1例标本两次的结果均为HBsAg+、HBeAb+、HBcAb+,1例为HBsAg血清转换前窗口期,1例为一过性的HBV感染,其余22例为OBI,7例需进一步确定HBV DNA是否阳性。(5)5例OBI和13例HBsAg+献血者样本成功测序,4例OBI和5例HBsAg+标本为B基因型,1例OBI和8例HBsAg+标本为C基因型。2例OBI样本在HBsAg主要亲水区发生与免疫逃逸和OBI相关位点突变,3例HBsAg+样本在MHR区域也发生突变。结论(1)年龄、学历、是否重复献血、检测手段均影响献血者HBV检出率,应合理招募献血者,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更新检测手段,减低输血风险并避免不必要的献血者流失。(2)HBsAg-/HBV DNA+献血者HBcAb检出率高,病毒载量低,以OBI比率最多;核酸检测与ELISA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窗口期和OBI传播HBV的风险,提升血液安全。(3)青岛地区献血者携带的HBV主要为B型和C型,HBsAg氨基酸突变可能与OBI形成有关。

二、肝炎患者血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核酸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患者血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核酸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与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2)野生鼠血清标本中持续性G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pegivirus病毒概述
    2 荧光素酶免疫共沉淀检测系统简介
    3 分子演化及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
第二章 广州和厦门城区野生鼠携带持续性G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鼠血清pegivirus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givirus病毒进化起源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词汇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溶血、脂血和黄疸对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磁珠法)检测下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标本来源
    1.3 标本的预处理
    1.4 核酸提取
    1.5 核酸扩增
    1.6 结果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灵敏度测试
    2.2 精密度测试
    2.3 溶血样本检测
    2.4 脂血样本检测
    2.5 黄疸样本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戊型肝炎概述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进程
    2. 戊型肝炎病毒病毒学研究进展
        2.1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系统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研究
    3.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位研究
        3.1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构研究
        3.2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4.1 无临床症状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内症状
        4.3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外症状
    5. 戊型肝炎的诊断
        5.1 免疫电镜
        5.2 核酸检测
        5.3 抗体检测
        5.4 细胞免疫检测
        5.5 抗原检测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1.6 引物
    2. 方法
        2.1 分子克隆
        2.2 蛋白表达和纯化
        2.3 蛋白性质鉴定
        2.4 抗体的性质鉴定
        2.5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2.6 基于ELISA和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
        2.7 巢式PCR及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2.8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9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和纯化方法
        2.10 起始密码子翻译效率分析
        2.11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方法
        2.12 恒河猴模型戊型肝炎病毒攻毒实验及指标检测方法
        2.13 血清HEV抗体检测
        2.14 血清的收集
        2.15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靶标分析
        1.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抗体配对的筛选
        1.2 HEV-Ag检测方法对HEV衣壳蛋白的检测分析
        1.3 HEV-Ag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检测分析
        1.4 临床血清中HEV-Ag与HEV RNA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2. HEV-Ag检测方法的靶标分析及pORF2~S的发现
        2.1 粪便与血清标本中HEV抗原与HEV RNA的密度分析
        2.2 基于HEV细胞培养模型的HEV抗原检测分析
        2.3 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ORF2产生机制探索
        2.4 细胞培养上清中pORF2~S与完整病毒的抗原量差异
        2.5 pORF2~S阅读框的翻译效率分析
        3. HEV-Ag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估
        3.1 HEV-Ag检测方法在HEV攻毒恒河猴标本中的检测分析
        3.2 HEV-Ag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定及特异性分析
        4.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实际应用
        1. HEV抗原诊断在肝炎人群中的应用
        1.1 肝炎病例基础信息
        1.2 两个以上HEV指标为阳性的病例类型分析
        1.3 HEV指标单一阳性类型分析
        1.4 各组人群中ALT水平分布和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1.5 感染病程中HEV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1.6 HEV相关指标在首诊血清中的诊断性能分析
        2. HEV抗原在献血者中的应用
        2.1 献血者HEV流行情况分析
        2.2 献血者HEV病原体人群跟踪
        2.3 献血者HEV携带者和戊肝患者的比较
        3.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拓展
        1. 基于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HEV-Ag FMIA试纸条的建立
        1.2 HEV-Ag FMIA与HEV RNA的相关性分析
        1.3 HEV-Ag FMIA、HEV-Ag ELISA和HEV RNA在临床血清中的比较
        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1 特异性识别基因3型和基因4型HEV的抗体6E9的性质鉴定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3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HEV攻毒发恒河猴标本上的评价
        2.4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临床戊肝血清中的应用
        3. 尿液中的HEV抗原检测
        4.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新旧HEV抗原检测方法对比及在系列标本上的检测差异
    2. HEV分泌型抗原pORF2~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3. 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及诊断策略分析
    4. 戊肝患者体内HEV抗原长期阳性的临床现象分析
    5. 正常携带者的意义与隐患的探讨
    6. HEV肝外感染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采集与处理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常规血液筛查模式
        4.1 血清中HBsAg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2 血清中Anti-HCV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3 血清中HIV-1-Ag/Ab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4 血清中TP抗体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5 ELISA血液筛查全自动化流程的建立
        4.6 血清中ALT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5 NAT技术对血液中HBV DNA、HCV RNA、HIV RNA进行筛查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 质量控制
    6 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7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方法及步骤
    8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
        8.1 实验原理
        8.2 实验方法及步骤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常规血液筛查结果统计分析
        1.1 血清中HBsAg、抗-HCV、HIV-1-Ag/Ab、TP、ALT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1.2 HBsAg阳性样本的统计分析
    2 NAT检测技术对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2.1 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统计分析
        2.2 两个厂家核酸检测系统比较分析
    3 PCR定量检测HBV DNA以及血清学检测“两对半”结果分析
    4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的人群特征及病毒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试剂和耗材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血液标本采集
        2.3 研究对象检测标本留取
    3 血液常规筛查
        3.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以SORIN为例)
        3.2 罗氏Cobas S201 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
        3.3 Procleix 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
    4 HBsAg确认试验(中和试验)
        4.1 试验原理
        4.2 试验步骤
        4.3 结果计算
        4.4 结果解释
    5 HBsAg-/HBV DNA+标本的进一步检测
        5.1 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
        5.2 乙肝五项检测
        5.3 追踪试验
    6 HBV S基因序列检测
        6.1 HBV病毒DNA提取
        6.2 引物设计
        6.3 PCR扩增
        6.4 测序分析
        6.5 序列比对
        6.6 系统进化树分析及基因分型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HBV阳性标本的检出情况
        1.1 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的年度变化
        1.2 青岛地区不同年龄无偿献血者HBV的阳性检出情况
        1.3 青岛地区不同性别无偿献血者HBV的阳性检出情况
        1.4 青岛地区不同学历无偿献血者HBV的阳性检出情况
        1.5 青岛地区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V的阳性检出情况
    2 HBsAg确认检测结果
    3 HBsAg-/HBV DNA+样本病毒载量及乙肝五项检测结果
        3.1 HBV DNA高精度定量检测结果
        3.2 乙肝五项化学发光检测结果
        3.3 追踪随访结果分析
    4 HBV 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1 系统进化树及基因分型结果
        4.2 S蛋白功能区基因变异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肝炎患者血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核酸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D]. 蒋菲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野生鼠血清标本中持续性G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高又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输血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J]. 邹军,王杰,王露楠,鲁凤民.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06)
  •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5]溶血、脂血和黄疸对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磁珠法)检测下限的影响[D]. 肖迪.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D]. 杨娜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7]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D]. 杨洁.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D]. 温桂平. 厦门大学, 2019(08)
  • [9]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D]. 袁志凤. 青岛大学, 2019(03)
  • [10]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的人群特征及病毒特征分析[D]. 马维娟.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肝炎患者血清中输血病毒核酸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