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油井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新玉[1](2021)在《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石油需求量的与日俱增,进一步提高原油的开采效率,已成为当前油田开发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河南油田大多属于疏松砂岩油藏,长期受到高含沙、低渗透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在采油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供液能力和泵抽汲能力的不匹配会造成油井动液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射流泵采油的效率和能耗,研究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通过对河南油田射流泵采油排砂工艺及其设备和油井动液面变化对射流泵采油过程影响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的需求,并结合射流泵采油控制原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策略的油井动液面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使射流泵采油排砂作业始终在合理的油井动液面范围内进行。系统主要由油井动液面监测仪、变频器、智能采油控制器和上位机监控平台等构成。硬件上,智能采油控制器采用STM32F103RET6为主控制芯片,设计了供电电路、外部存储电路、启停控制电路、RS485通讯电路和4G无线网络传输电路等,并对主要硬件设备和上位机监控平台进行了选型。软件上,利用Keil u 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各功能模块程序的编写,其中包括主程序、数据读取程序、动液面控制程序和启停控制程序等。利用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和My SQL数据库完成智能采油控制系统上位软件的开发,能够对油井实时生产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和动态显示以及控制指令的下发,最终实现了对射流泵采油过程的智能控制。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在河南油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实现了对油井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无线网络传输、计算和存储以及远程监控和油井动液面控制等功能,降低了原油开采的成本。油井动液面的控制对提高射流泵采油排砂的效率和油井的产液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的需求,在对疏松砂岩油藏的开发中具有典型应用价值。
江亚[2](2021)在《面向油田监控系统的WIA-PA通信技术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涛[3](2021)在《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井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油井分布大多地处野外,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油井工作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制约油田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抽油机的核心部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与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机的动力学、功率模型和悬点载荷模型,为电功图监测抽油机状态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详细分析了几种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构建了基于ARM芯片AM335X的远程监控终端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最小系统设计、Wi Fi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外部输出控制模块设计、接口电路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最后,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Sqlite3数据库设计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利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搭建了监控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划分为主程序模块、油井参数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缓冲区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其中,主程序模块利用多线程技术和信号量技术,实现了各个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油井参数采集模块利用Linux下的串口编程技术,实现电参数的采集;视频采集模块利用V4L2技术实现视频信息的采集;缓冲区模块采用消息队列的机制,实现了各个线程间的解耦和数据的交互;数据库模块利用SQL语句,实现油井参数、故障信息及油井状态存储;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利用Framebuffer(帧缓冲)技术实现相关电参数的显示、故障报警提示、油井状态显示等功能;Wi Fi模块采用MQTT协议和JSON格式将采集到的油井参数上传至监控中心OneNET上。监控中心OneNET主要完成相关油井参数及视频的显示、存储、分析、远程控制及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本地及远程的油井参数显示、视频显示、故障报警、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和启停抽油机,在实时掌握井场工况、减少设备出现故障、防止原油偷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欣欣[4](2021)在《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石油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在石油开采、生产、储运过程中,石油储存动态监测是石油储存区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石油存储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措施。目前绝大多数石油储存监测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该技术存在工程布线困难、故障率高等缺陷,并且还存在数据采集不及时、数据处理较慢、监测模块单一、数据存储量小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发出一款具有高效率数据采集能力、快速数据传输能力、各项功能可靠性高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石油储存监测技术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石油储存监测系统的问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以ARM-STM32F103C8T6为核心处理器,设计并构建了传感器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电源模块以及RS485转TTL模块,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Wi-Fi模块上传至One NET云平台,利用最新One NET-View3.0数据可视化模块对监测系统完成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通过PC终端登录One NET云平台,实现石油储存动态远程监测。同时在系统中加入信号滤波算法,对数据传输信号抗干扰性做了优化处理,进一步改进了信号传输效率。该监测系统的研发能够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收发,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方便工作人员安全高效地进行石油储存监测工作。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石油监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弥补了石油储存动态监测领域的不足,对国内石油监测系统的性能提升和改进石油储存区的安全运营具有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赵刚[5](2020)在《巴彦河套盆地复杂储层测试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巴彦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打破该地区40年勘探久攻不克的局面。该地区疏松砂岩和片麻岩储层勘探试油配套尚不完善,为进一步增强测试资料的针对性、可靠性、实用性,有效指导勘探开发,亟需开展测试配套攻关研究,确保增储稳产、提质增效,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立足于巴彦河套复杂储层测试技术面临的技术问题,通过集成化测试工艺技术、测试工作制度优化、测试数据实时监测、PVT取样、油藏动态评价解释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适用于巴彦河套的测试配套工艺技术。本文通过对测试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建立了测试工作制度要求;针对巴彦河套吉兰泰油田PVT取样成功率低,建立PVT取样标准原则;设计完善电磁波无线传输工具和管柱结构,提升信号传输性能。该配套技术在巴彦河套地区应用,无论在成功率还是技术创新性,均取得显着效果。
刘明[6](2019)在《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文中指出石油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油田开发后,巡回检查油井工作状态成为采油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外已基本实现油井巡查的自动化,而国内主要采用人工的巡井方式,采油工人需要走遍整个矿区,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记录采油过程的主要数据,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更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工作故障。为了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采油效率,本文以大庆采油六厂为研究背景,设计一套基于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网桥技术的新型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替代人工巡井,实现远程电压、电流等电参数数据的采集,并能实现远程视频实时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油田自动化监控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几种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在工业监控领域的优势,选择嵌入式技术与无线网桥技术结合的方式构建工况监控系统,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软硬件的设计,最后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本文对油井工况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技术难点和系统的关键技术。对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构建和高并发服务器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了分组无线网的拓扑结构、路由协议和信道接入技术,对本系统的网络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对高并发服务器进行了设计,解决了无线网络传输距离远、节点多、多个网络节点同时连接服务器等难点问题。然后,本文对系统的总体硬件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了保证可靠性与稳定性,基于工业标准对多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筛选,对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主要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完成了单井数据采集箱的设计,保证了系统在硬件层面能安全稳定地工作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其次,本文完成了系统软件总体方案的设计。分析了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完成了Linux系统的移植和交叉环境的建立。在分析了网络编程模型和设计了应用层协议后,对高并发服务器的程序进行了设计。对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程序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监控的全过程。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并对无线网桥通信、数据采集、视频监控、高并发服务器模型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完成了系统总体功能与性能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实现远距离多节点油井工况的远程监控,能有效的替代人工巡井,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效率,并且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对于油田自动化监测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万咪[7](2019)在《分布式智能仪表测量数据传输与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油田的发展,测量数据的实时传输与远程监测技术是影响油田油井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也对油田油井产能、效率等指标的衡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以人力进行数据获取时,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以ZigBee与GPRS相结合的油井智能仪表测量数据传输与监测系统,旨在实现油田油井的高效管理,同时适应油田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在数据传输与监测系统中,通过对几种常用无线传输方式特点及适用场合的分析比较,结合油井的分布特点,以ZigBee实现智能仪表测量数据的近距离无线传输,选用CC2530芯片作为ZigBee的硬件平台,进行ZigBee节点网络的组建,以及终端节点与协调器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将ZigBee与GPRS技术相结合,构成协议网关,完成了数据由近距离向远距离的传输过程,而SIM800A模块的选用正是以此进行考虑的。此外,在IAR开发环境中,使用C语言完成了对ZigBee模块的功能开发和应用。而借助于Visual Studio,设计了可在阿里云服务器上直接运行,且可动态、实时查看监测数据的上位机监坝测系统RFonline。并且,采用Java完成了移动客户端APP的设计,丰富了数据的查看方式。最后,通过对所设计的无线数据传输与监测系统的多次调试与试验,使得数据传输与监测系统整体呈现出体积小、使用方便、实用性强的特点,并取得预期的成效,同时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孙红[8](2019)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的抽油机状态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油田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油田生产管理的主流趋势,实现抽油机无人值守的工作方式是油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GPRS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在抽油机各个关键节点布置传感器模块实现各项数据参数的采集,并通过ZigBee自组网传输至油田本地监控端,通过GPRS远程通信传输至远程监控中心,最终实现对抽油机工作状态参数的采集。本文首先介绍了油田数字化管理现状及抽抽油机无人值守研究现状,针对目前监控系统的不足和智能油田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以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GPRS通信技术应用于抽油机无人值守监测系统,从而实现参数采集、实时监控以及远程传输等功能。通过对油田实际生产环境以及WSN技术的分析,选取ZigBee技术进行组网,GPRS通信技术连接远程监控中心,并设计本地监控端界面。其次,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选取CC2530作为ZigBee开发模块,完成数据采集和传输,选取GTM900C芯片并嵌入SIM卡作为系统GPRS远程通信模块。在此硬件平台上进行了配套软件的开发,根据Z-Stack协议栈的运行机制对各节点完成了系统组网,实现了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最后,基于Visual C#开发语言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了本地监控终端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对抽油机工作状态参数的显示、存储和查询,以及向远程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并在实验室环境下针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功能测试,验证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的抽油机状态监测系统的可行性。
姚卜文[9](2019)在《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从SCADA系统与数字化油田基本概念出发,描述了 SCADA技术与边远井场生产开发运行结合的理论、实践及效果。分析了长庆油田边远井场面临着日产油流量大,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管理难度大,安全防控难度高、数字化建设成本高等问题。而通过现有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无法实现油区生产资料的采集、监控全覆盖,这成为了目前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借助4G网络传输技术,结合长庆油田A11数字化建设技术标准,将4座边远井场的5口油井压力、油罐液位、抽油机运行参数、功图和视频图片等数据,通过APN加密通道,由工业4G路由器中SIM卡传输接入到部署SCADA系统的工业数据库内,完成数据匹配和兼容,最终达到可在作业区一级实现远程监控边远井场生产实时数据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移动式、低成本边远井场数字化采集及监测体系,对下一步整个油区数字化全面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尚文利,刘贤达,李世超,刘春宇,曾鹏[10](2019)在《采油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油田企业在采油现场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问题,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和数据流,分析感知点可能产生的异常以及异常原因,构建基于异常诊断的采油生产业务管理模型。设计和开发了针对采油的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并阐述了在平台中实际使用的示功图诊断油井异常的方法。最后通过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油井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油井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1 射流泵采油工艺简介 |
2.1.1 射流泵采油工艺设备构成 |
2.1.2 射流泵采油工艺过程 |
2.1.3 射流泵采油工艺特点 |
2.2 油井动液面变化对采油的影响 |
2.3 油井动液面的测量 |
2.4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4.1 系统控制需求分析 |
2.4.2 系统控制需求 |
2.4.3 数据测量需求 |
2.4.4 数据传输需求 |
2.4.5 系统功能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设计 |
3.1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设计准则 |
3.2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原理 |
3.3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3.1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构成 |
3.3.2 智能采油控制柜设计 |
3.3.3 智能采油控制器设计 |
3.4 智能采油控制器与仪表及上位机间的通信方式 |
3.4.1 智能采油控制器与仪表通信方式 |
3.4.2 智能采油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方式 |
3.5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
3.5.1 油井动液面模糊控制策略的确立 |
3.5.2 模糊控制原理 |
3.5.3 油井动液面模糊控制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设备选型 |
4.3 智能采油控制器硬件设计 |
4.3.1 智能采油控制器硬件组成 |
4.3.2 主控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3.3 供电电路设计 |
4.3.4 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 |
4.3.5 外部存储电路设计 |
4.3.6 启停控制电路设计 |
4.3.7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
4.3.8 4G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4.4 上位机监控平台硬件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软件功能 |
5.1.1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软件功能组成 |
5.1.2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软件功能概述 |
5.2 软件开发环境 |
5.2.1 Keil uVision5 集成开发环境 |
5.2.2 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 |
5.2.3 MySQL开发环境 |
5.3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5.4 智能采油控制器程序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数据读取子程序设计 |
5.4.3 4G无线网络通信子程序设计 |
5.4.4 动液面控制子程序设计 |
5.4.5 触摸屏读写子程序设计 |
5.4.6 启停控制子程序设计 |
5.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1 与下位机通信子程序设计 |
5.5.2 动液面模糊控制算法子程序设计 |
5.5.3 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程序设计 |
5.5.4 网页查询与显示子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应用与效果分析 |
6.1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测试 |
6.1.1 系统硬件测试 |
6.1.2 系统软件测试 |
6.2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6.2.1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现场安装与调试 |
6.2.2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运行效果展示 |
6.2.3 智能采油控制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化油田研究现状 |
1.2.2 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油井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建模分析 |
2.1 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抽油机系统与电参数的关系 |
2.3 抽油机电参数的测量 |
2.4 抽油机系统动态数学建模 |
2.4.1 电机动力学模型 |
2.4.2 电机功率模型 |
2.4.3 悬点载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及终端设计 |
3.1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的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3.2.1 油井监控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3.2.2 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3.2.3 油井监控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
3.3 远程监控终端最小系统设计 |
3.3.1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
3.3.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
3.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WiFi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6 外部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
3.6.1 声光报警电路 |
3.6.2 继电器控制电路 |
3.7 接口电路设计 |
3.7.1 RS232 和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
3.7.2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7.3 LCD接口电路设计 |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4.2 软件的通信协议 |
4.3 开发平台的搭建 |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4.3.2 移植Sqlite3 数据库 |
4.4 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
4.4.1 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2 油井参数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3 视频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4 缓冲区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5 数据库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6 Wi 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7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
4.5 监控中心OneNET的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实物图 |
5.2 功能测试 |
5.2.1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
5.2.3 监控中心OneNET测试 |
5.2.4 数据库数据备份 |
5.2.5 报表打印 |
5.3 油井参数分析 |
5.3.1 电参数实验数据 |
5.3.2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石油储存监测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石油储存监测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功能要求 |
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3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2.4 石油储存区监测节点设计 |
2.5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方案 |
2.5.1 ZigBee无线技术设计方案 |
2.5.2 Wi-Fi无线技术设计方案 |
2.6 云平台设计方案 |
2.6.1 云传输概念 |
2.6.2 云平台发展现况 |
2.6.3 云平台功能设计 |
2.6.4 云平台的选取 |
2.6.5 云平台接口协议 |
2.7 总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3.3 主控芯片选型 |
3.4 主控板电路设计 |
3.4.1 复位电路设计 |
3.4.2 晶振电路设计 |
3.4.3 电源电路设计 |
3.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5.1 温度采集模块 |
3.5.2 压力采集模块 |
3.5.3 液位采集模块 |
3.6 无线模块设计 |
3.7 RS485 转TTL模块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STM32 软件开发工具 |
4.2 库函数开发 |
4.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4 采集与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5 报警装置程序设计 |
4.6 滤波算法设计 |
4.7 监测终端数据上传 |
4.8 云平台的接入 |
4.9 云平台数据分析 |
4.9.1 云平台数据分析设计 |
4.9.2 元数据配置 |
4.9.3 数据接入配置 |
4.9.4 数据分析任务模型 |
4.9.5 输出管理 |
4.10 OneNET云平台界面设计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硬件系统搭建 |
5.2 整体系统搭建 |
5.3 数据传输测试 |
5.4 云平台系统测试 |
5.5 监测节点测试 |
5.5.1 监测节点布置 |
5.5.2 监测节点范围测试 |
5.5.3 信号强度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巴彦河套盆地复杂储层测试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特殊岩性地层测试制度优化方法研究 |
2.1 地层测试压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 测试压差的计算方法研究 |
2.3 测试工作制度优化 |
2.4 实例应用 |
第三章 储层PVT取样技术研究 |
3.1 取样方式论证 |
3.2 取样条件分析 |
3.3 取样问题分析 |
3.4 取样方法研究 |
3.5 PVT取样器优化选型 |
3.6 实例应用 |
第四章 无线传输试井技术应用研究 |
4.1 无线传输工具仪器配套与管柱优化 |
4.1.1 电磁波无线传输管柱问题分析 |
4.1.2 工具及管柱结构优化 |
4.1.3 定位方式的改进 |
4.2 信号处理及发射电路优化 |
4.2.1 电磁波信号增强改进 |
4.2.2 信号收发器通讯优化 |
4.2.2.1 接收器及通讯方式的改进 |
4.2.3 仪器工作电源优化 |
4.3 测试数据地面远传系统 |
4.3.1 数据传输平台架构 |
4.3.2 数据传输功能 |
4.4 电磁波无线传输技术试验与论证 |
4.4.1 电磁波无线传输管柱性能测试 |
4.4.2 信号数据传输精度试验 |
4.4.3 电磁波无线传输性能对比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嵌入式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系统总体方案 |
2.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3 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分析 |
2.2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
2.2.1 分组无线网拓扑结构研究 |
2.2.2 分组无线网路由协议研究 |
2.2.3 分组无线网信道接入协议研究 |
2.2.4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设计 |
2.3 高并发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 |
2.3.1 TCP服务器 |
2.3.2 线程池技术 |
2.3.3 操作系统I/O复用技术 |
2.3.4 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的高并发服务器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井工况系统硬件方案与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
3.1.1 硬件方案设计 |
3.1.2 硬件方案实现 |
3.2 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设计 |
3.2.1 FLASH与SDRAM电路设计 |
3.2.2 USB、RS485接口电路设计 |
3.2.3 网络接口设计 |
3.3 单井数据采集箱的硬件方案设计 |
3.3.1 485总线方案设计 |
3.3.2 供电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况远程监控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
4.2 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建立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
4.2.4 嵌入式开发工具的调试与使用 |
4.3 高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
4.3.1 基于socket的C/S网络编程模型 |
4.3.2 服务器应用层传输协议设计 |
4.3.3 基于LabWindows/CVI的服务器程序设计 |
4.4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4.1 工况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4.2 基于V4L2的视频采集程序设计 |
4.4.3 网络传输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1 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
4.5.2 数据处理与报警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和功能模块的测试 |
5.1.1 无线网桥通讯测试 |
5.1.2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1.3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
5.1.4 高并发服务器模型测试 |
5.2 系统总体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
5.2.1 总体功能测试 |
5.2.2 系统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分布式智能仪表测量数据传输与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无线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分布式无线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基础理论 |
2.1 系统整体技术要求 |
2.2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
2.2.1 几种传输方式概述 |
2.2.2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
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2.4 GPRS传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及硬件研究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主控芯片的选型 |
3.3 CC2530硬件电路 |
3.3.1 核心板硬件电路 |
3.3.2 底板硬件电路 |
3.4 ZigBee网络节点硬件设计 |
3.4.1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3.4.2 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 |
3.5 ZigBee-GPRS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3.6 GPRS通信模块 |
3.6.1 SIM800A结构特点 |
3.6.2 SIM800A外围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输过程系统软件设计 |
4.1 IAR集成开发环境 |
4.2 Z-Stack协议栈 |
4.3 无线传输软件设计流程 |
4.4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4.1 终端节点配置 |
4.5 ZigBee-GPRS网关节点软件设计 |
4.5.1 网关节点流程 |
4.5.2 ZigBee组网设计 |
4.6 GPRS模块软件功能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监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2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2.1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
5.2.2 软件功能介绍 |
5.2.3 软件功能实现 |
5.3 移动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客户端软件的设计 |
5.3.2 SOCKET工作原理 |
5.3.3 客户端软件功能实现 |
5.4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5 云平台简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研究 |
6.1 系统测试 |
6.2 GPRS通信测试 |
6.3 ZigBee无线网络测试与分析 |
6.4 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测试 |
6.4.1 系统搭建 |
6.4.2 系统测试过程 |
6.4.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完成的工作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的抽油机状态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
2.1.1 无线传感网络概念及技术特点 |
2.1.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
2.2 ZigBee技术介绍 |
2.2.1 ZigBee技术概述及特点 |
2.2.2 ZigBee的网络拓扑模型 |
2.2.3 ZigBee协议栈介绍 |
2.3 GPRS相关内容介绍 |
2.3.1 GPRS技术简介 |
2.3.2 GPRS网络结构和接口 |
2.3.3 GPRS协议栈 |
2.3.4 GPRS工作原理 |
2.3.5 GPRS网络终端协议 |
2.4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4.1 系统需求及任务 |
2.4.2 系统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3.2 终端节点模块硬件设计 |
3.2.1 ZigBee节点核心模块设计 |
3.2.2 ZigBee节点底板硬件设计 |
3.2.3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3 路由节点硬件设计 |
3.4 协调器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无线传感网络软件设计 |
4.3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4 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
4.5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
4.6 网关节点软件设计 |
4.7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4.7.1 GPRS通信协议选择 |
4.7.2 GPRS模块参数设置 |
4.7.3 GPRS软件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端软件设计 |
5.1 Socket通信设计 |
5.1.1 Socket通信技术介绍 |
5.1.2 Visual C#下Socket编程 |
5.1.3 Win Sock通信的实现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表设计 |
5.2.2 数据库的连接设计 |
5.2.3 Visual C#下对SQL Server的操作 |
5.3 监控终端界面设计 |
5.4 远程监控中心数据库服务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测系统实验测试 |
6.1 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6.2 监控界面测试结果 |
6.2.1 GPRS通信测试 |
6.2.2 本地监控端界面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SCADA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结构 |
2.1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现状 |
2.2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规划与建设 |
2.2.1 构建原则 |
2.2.2 链路结构 |
2.2.3 配置管理 |
2.3 长庆油田油区网络规划与建设 |
第三章 长庆油田SCADA系统建设 |
3.1 油田数字化产生 |
3.2 SCADA技术下的数字油田 |
3.2.1 油田数字化 |
3.2.2 长庆油田数字化的重要技术组成 |
3.3 长庆油田SCADA系统建设 |
3.3.1 SCADA系统管理模式 |
3.3.2 SCADA系统功能及应用 |
3.3.3 SCADA系统功能使用优点 |
第四章 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 |
4.1 长庆油田边远井场现状 |
4.2 边远井场SCADA建设规划 |
4.2.1 建设思路 |
4.2.2 建设内容 |
4.3 边远井场SCADA建设应用 |
4.3.1 实现主RTU远程调试技术应用 |
4.3.2 实现井场数据4G传输技术应用 |
4.3.3 实现井场数据安全接入技术应用 |
4.3.4 实现SCADA技术兼容性技术应用 |
第五章 SCADA系统在长庆油田边远井场中的效果分析 |
5.1 边远井场存在主要矛盾 |
5.1.1 生产区域分散、管理难度大 |
5.1.2 安全环保风险高 |
5.1.3 开发投入与成本压力 |
5.1.4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落后生产组织方式矛盾 |
5.2 SCADA系统在边远井场中应用效果 |
5.2.1 SCADA系统促进了技术管理的提升 |
5.2.2 SCADA系统提高了生产运行的效率 |
5.2.3 SCADA系统加强了安全管理的保障 |
5.2.4 SCADA系统优化了岗位责任的架构 |
5.2.5 SCADA系统实现了员工总量的控制 |
5.2.6 SCADA系统实现了工作环境的改善 |
5.2.7 SCADA系统提高了抓偷反盗的效率 |
5.2.8 SCADA系统实现了油藏精细管理 |
第六章 建议与结论 |
6.1 建议 |
6.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采油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采油生产业务现状描述 |
1.1 采油生产业务流程 |
1) 油气举升业务流程 |
2) 计量业务流程 |
1.2 采油生产现场布置 |
1) 井场 |
2) 采油站 |
1.3 采油生产过程监控 |
1.4 生产异常定义 |
1) 油井异常数据定义 |
2) 计量异常数据定义 |
1.5 油井异常分析 |
2 基于异常诊断的采油生产业务管理模型 |
3 应用案例说明 |
3.1 平台网络结构 |
3.2 平台基本功能介绍 |
3.2.1 权限管理 |
3.2.2 基础数据管理 |
3.2.3 平台具体业务流程监测 |
3.3 平台数据库设计 |
3.4 示功图诊断算法 |
4 结论 |
四、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油井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射流泵智能采油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D]. 梁新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面向油田监控系统的WIA-PA通信技术设计与实现[D]. 江亚.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欣欣. 西京学院, 2021(12)
- [5]巴彦河套盆地复杂储层测试配套技术研究[D]. 赵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D]. 刘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分布式智能仪表测量数据传输与监测技术研究[D]. 万咪.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8]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的抽油机状态监测系统研究[D]. 孙红. 东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D]. 姚卜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采油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 尚文利,刘贤达,李世超,刘春宇,曾鹏. 现代电子技术,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