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德育在高校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柴诗[1](2021)在《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发展型资助是以促进贫困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资助活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化解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以满足学生基本经济需求为宗旨的高校保障型资助理念亟需向促进贫困生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理念转型。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日渐增多,然而相关研究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普遍缺少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以致于当前相关活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形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仍然有待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相关评价体系,以考察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基于我国官方文件和理论界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和身心素质培养等四类一级素质培养活动和九个二级素质培养活动,然后从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结构均衡性、质量可靠性和形式多样性四个维度指标出发,对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法。其中,各项活动的权重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和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调查数据来自江西省6所高校的353份有效问卷和22人访谈。调查发现,当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总体水平得分为3.08,表明资助活动总体有效,满足了贫困生素质发展的需求,但资助活动在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再从各指标的具体得分看,数量充足性得分2.97,表明活动总频次略显不足,以后应适当增加文化素质类和业务素质类活动的次数;结构均衡性得分3.33,表明资助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后期应适当加大对社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活动的资源投入;质量可靠性得分3.25,表明活动质量较好,贫困生满意度较高,但文化素质类活动的质量相对偏低,应予以重点关注;形式多样性得分2.68,表明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文化素质类活动,活动形式亟需进一步丰富。调查发现,影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原因在于:第一,财力短缺,限制发展型资金投入,影响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第二,理念和体制机制转型滞后,沿用传统的保障型资助理念和体制机制,未能充分根据资助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开展活动,制约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质量;第三,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有更专业的知识和素养,然而现有的资助队伍素质建设有待加强。基于此,今后应加大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资金投入,优化资助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符合发展型资助理念要求的体制机制,通过严格招聘和专业培训来提升资助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为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均衡、质量可靠、形式多样”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奠定基础。
张新宇[2](2021)在《习近平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丁毓薇[3](2020)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我国高校德育相关政策逐渐出台,形势向好。可是当我们在为高校德育拥有快速进步而喝彩时,国际事态也日趋多样化。新时代发展变化迅速,对德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寻找新的载体与德育融合来发挥更好的德育效果。笔者将目光放在了公共艺术教育上,公共艺术教育其主要特点在于它能将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德育手段,以艺术的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成为担当国家新时代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鉴于此,本文就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做了一些探讨。首先,从理论出发,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进一步思考两者理论融合的论证,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美育观贯穿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始终,是两者理论共通之处。并且二者融合具有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东西方都有利用歌舞、音乐、绘画、诗歌等方式教化人们的思想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先例。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寻找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内在联系,为它们的融合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其次,理论回归实践,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笔者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网络投放问卷、深入走访的方式寻找目前高校存在的困境及问题。笔者选择了历史深厚的河南省洛阳市,将当地的部分高校作为实地探究和调查的对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发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艺术学科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公共艺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欠缺、两者融合的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及经费相对匮乏等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针对目前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面临的困境提出可行之路,在寻找对策时,笔者想尽可能全面地解决问题。因此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学校角度、教育者角度、受教育者角度提出路径选择。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形势及操作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为众多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为高校德育的基础实践探究寻找新的方向。
谢昊[4](2020)在《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与思考》文中认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高校确立教育目标与教育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新时代高校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明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成背景与现实意义,在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办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左文东,施乐[5](2019)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发挥》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信息交流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已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德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程越[6](2019)在《谈德育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出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其人力资源开发不只针对人的智力,还涉及德育的内容,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通过一定的德育教育,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认识世界,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本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德育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最后研究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王慧[7](2019)在《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探析》文中认为全媒体融合让高校德育迎来了挑战,无论是大众文化、信息多元化、现代科学技术还是德育内容的陈旧等都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不可言喻的挑战,而且让学生在价值方向上开始迷失。因此,要在全媒体融合背景下找寻高校德育的应对策略,使其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胡思佳[8](2019)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极作为,大有成效。而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并带来诸多难题,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增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民众表达观点、维护权利的重要形式。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存在着教育对象一致性、教育内容重合性以及教育载体共通性的联系,这些特性决定了二者的密切关系,所以本文选择网络舆情的研究视角,为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全新的思路。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没有管理好,更没有利用好网络舆情。基于此,本文在网络舆情的视域下,分析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不高、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回应度不够、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利用度不足、对师生网络互动的适应性不强四方面问题,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舆情两大视角揭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网络素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机制、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阵地四方面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路径。这对于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徐思,葛轶蒙[9](2019)在《探究圈层文化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文中认为大数据时代,多元交互信息和特定用户需求使得圈层文化由此产生,并具有圈层相对封闭性、个体认知局限性、关注信息泛娱乐性、主流文化及教育主体被弱化等突出特点。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已经不再被高校青年所接受。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当代高校青年圈层文化的特点以及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探究两者结合契机,提出了在特点鲜明的青年圈层文化中,能够良好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从而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任务要求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质亟待提高之间的矛盾。
郭甜甜[10](2018)在《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青年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当代青年的科学性认识,体现了青年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高校德育越来越被重视,但是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构建依然存在问题,高校德育面临着艰巨任务。习近平青年观能够科学地引领高校德育完成德育任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对习近平青年观进行概述。习近平青年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内外形势和青年发展实际的正确把握,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传统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目标、青年培养标准、青年工作进行了阐述,具有继承性、实践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第三部分,对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路径进行研究。面对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构建的现状和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青年目标、青年培养标准、青年工作的新观点和新要求,高校德育面临着新任务,需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习近平青年观能够引领高校德育正确认识高校德育地位、把握高校德育原则、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突出高校德育重点内容、构建全方位高校德育模式。在习近平青年观的引领下,高校德育能够更好地达到新时期青年培养、青年工作的要求,培养新时代青年。
二、略论德育在高校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德育在高校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的一般性研究 |
1.3.2 关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的专门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生资助 |
2.1.2 高校学生保障型资助 |
2.1.3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资助育人理论 |
2.2.3 大学生素质结构理论 |
第3章 调查方案与评价体系构建 |
3.1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调查方案 |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3.1.3 信息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
3.2.1 评价对象 |
3.2.2 评价指标 |
3.2.3 权重赋值 |
3.2.4 模型构建 |
第4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4.2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3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1 思想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2 专业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3 文化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4 身心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4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5 江西省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总体发展水平 |
第5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的制约因素 |
5.1 资源投入不足 |
5.2 发展型资助理念的不健全 |
5.2.1 活动培养主体不明确 |
5.2.2 活动供需结构的失衡 |
5.2.3 社会企业参与度不高 |
5.3 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 |
5.3.1 缺乏独立的运行机制 |
5.3.2 缺乏合理监督考评机制 |
5.4 发展型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
5.4.1 工作队伍构建不合理 |
5.4.2 工作队伍培训不系统 |
第6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对策 |
6.1 加大资助资金投入 |
6.2 优化资助工作理念 |
6.2.1 探索发展型资助的工作理念 |
6.2.2 凝聚社会资助力量 |
6.2.3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
6.3 健全资助机制 |
6.3.1 构建资助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
6.3.2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监管机制 |
6.4 优化建设工作队伍 |
6.4.1 规范工作队伍建设 |
6.4.2 加强工作队伍培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水平评价的指标重要性评价 |
(3)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相关理论 |
2.1 德育概念界定 |
2.2 公共艺术教育概念界定 |
2.3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理论基石 |
2.4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溯本求源 |
2.5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意义 |
第三章 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
3.1 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调查 |
3.2 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 |
第四章 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
4.2 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加强高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
5.1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 |
5.2 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式方法 |
5.3 努力提升教师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能力 |
5.4 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育自学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德育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大学生德育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背景 |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
(二)“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 |
三、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措施 |
(一)建立全方位育人机制。 |
(二)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统一。 |
(5)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患分析 |
1.1 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
1.2 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 |
1.3 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
2.德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体现 |
3.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 |
3.1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来丰富德育内容 |
3.2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课外实践来完善德育机制 |
3.3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网络资源来创新德育形式 |
(6)谈德育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
二、德育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
(一)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
(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三、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
(一)人员队伍的合理配置 |
(二)构建人员协调的机构 |
(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
(四)培植新德育人力资源 |
四、结束语 |
(7)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德育工作适应全媒体融合趋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重要性 |
(二)必要性 |
二、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
(一)高校德育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 |
(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信息多元化的挑战 |
(三)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 |
(四)高校德育内容面临碎片化的挑战 |
(五)高校德育内容面临理念陈旧的挑战 |
(六)高校德育工作面临队伍不足的挑战 |
(七)高校德育面临德育工作者能力不强的挑战 |
三、全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
(一)尊重高校德育主体需求多元化 |
(二)实现高校德育实施平台多样化 |
(三)关注高校德育内容的可选择性 |
(四)创新高校德育活动 |
(五)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 |
(六)建立现代高校制度与文化建设 |
三、结束语 |
(8)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多学科理论结合方法 |
1.4.3 案例分析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舆情 |
2.1.1 舆情的概念 |
2.1.2 舆情的相似概念辨析 |
2.2 网络舆情 |
2.2.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2.2.2 网络舆情的特征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舆情的关联性分析 |
3.1 二者关联的现实依据 |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的机遇 |
3.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
3.2 二者关联的契合点 |
3.2.1 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
3.2.2 教育资源的重合性 |
3.2.3 教育载体的共通性 |
第四章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存在问题的表现 |
4.1.1 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不高 |
4.1.2 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回应度不够 |
4.1.3 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利用度不足 |
4.1.4 对师生网络互动的适应性不强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不足 |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培训 |
4.2.3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较低 |
4.2.4 网络舆情的环境复杂多变 |
4.2.5 网络舆情的管理缺乏专业性 |
4.2.6 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
第五章 网络舆情视域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
5.1 基于网络舆情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
5.1.1 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
5.1.2 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 |
5.1.3 坚持双向互动的原则 |
5.1.4 坚持媒体融合的原则 |
5.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
5.2.1 育人为本,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网络素养 |
5.2.2 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 |
5.2.3 齐抓共管,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机制 |
5.2.4 强化引导,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阵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探究圈层文化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圈层文化的特点 |
二、立德树人指导内涵及要求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
(10)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言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1、选题缘起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1、青年概念的界定 |
2、青年观概念的界定 |
3、德育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马克思主义德育观 |
(三)本章小结 |
三、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
(一)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渊源 |
1、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
2、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1、关于青年目标 |
2、关于青年培养标准 |
3、关于青年工作 |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特点 |
1、继承性 |
2、实践性 |
3、前瞻性 |
4、科学性 |
(四)本章小结 |
四、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 |
(一)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构建问题分析 |
1、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2、影响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构建的因素 |
(二)高校德育面临的任务 |
1、更好地发挥个体性功能 |
2、更好地发挥社会性功能 |
3、更好地发挥教育性功能 |
(三)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路径 |
1、认识高校德育地位 |
2、把握高校德育原则 |
3、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 |
4、改进高校德育方法 |
5、突出高校德育重点内容 |
6、构建全方位高校德育模式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略论德育在高校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D]. 柴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习近平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研究[D]. 张新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D]. 丁毓薇.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与思考[J]. 谢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09)
- [5]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发挥[J]. 左文东,施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24)
- [6]谈德育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J]. 程越. 营销界, 2019(46)
- [7]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探析[J]. 王慧. 内蒙古教育, 2019(29)
- [8]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 胡思佳.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探究圈层文化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 徐思,葛轶蒙. 现代交际, 2019(08)
- [10]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研究[D]. 郭甜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