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二阶流体下平行于壁面平移的球体的粘性阻力

间隙二阶流体下平行于壁面平移的球体的粘性阻力

一、填隙二阶流体下圆球平行于壁平移的粘性阻力(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1](2016)在《疏松砂岩注水井增注合理注入压力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渤海湾地区疏松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堵塞问题,研究如何在保证注水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尽可能地提高注水压力以提高油藏吸水能力,实现注水解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提高注水压力需要考虑解堵和安全方面的因素,但是目前关于疏松砂岩的注水破裂压力计算以及安全注水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开展疏松砂岩合理注入压力的研究。针对疏松砂岩开展了岩石力学特性实验,基于渗流力学、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建立了弱固结砂岩注水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型研究了未固结砂岩的高导流通道形成过程,同时考虑注水安全的因素得到了合理注入压力的计算方法并开展了相关的室内模拟实验。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弱固结疏松砂岩注水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针对弱固结疏松砂岩注水过程中的裂缝起裂问题,建立了6种应力状态下井眼周围疏松砂岩地层应力的弹塑性解析解模型,认为井壁存在两种破裂模式:剪切破裂和拉伸破裂,提出应采用有效应力路径计算注水破裂压力的方法,分析了各应力路径下的井壁破裂模式,分析表明,井眼发生初始屈服会影响井壁的破裂模式,低地应力条件下疏松砂岩更易发生拉伸破裂,反之则易发生剪切破裂,疏松砂岩强度的改变将影响井壁破裂模式和破裂压力,同一地应力条件下强度越高,井壁越倾向于拉伸破裂,注水在井壁处形成滤饼后会增加注水破裂压力。(2)建立了注水冲刷作用下未固结疏松砂岩中高导流通道的形成过程的数值模型。考虑了疏松砂岩固相颗粒的剥蚀和沉积对高导流通道形成的影响,分析了高导流通道的形成与井底注水压力、油藏非均质性、堵塞程度、临界剥蚀流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油藏非均质性是形成高导流通道的必要条件,井底注水压力越大、油藏非均质性越强,临界剥蚀流速越小,注水井周围越容易形成高导流通道,堵塞程度越大,解堵所需的井底注水压力也越大。(3)考虑了解堵和安全注水两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疏松砂岩合理注入压力的确定方法,合理注入压力应高于破裂压力并小于注水安全压力。建立了注水突破盖层和隔层的临界注入压力计算模型以及断层失稳时的临界注入压力计算模型,分析了盖层强度、天然裂缝的形态以及断层产状等因素对临界注入压力的影响,以SZ36-1油田B15井为例,设计了注水井解堵增注的合理注入压力范围。(4)利用人造岩心开展了室内注水解堵模拟实验。分析了注水过程中未固结砂岩和弱固结砂岩的破坏规律以及近井堵塞情况下注水裂缝的起裂和延伸规律,结果表明,注水裂缝沿着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延伸,井眼堵塞后形成的裂缝可以穿透污染带,裂缝延伸至高渗区后即停止扩展。本文研究了疏松砂岩的注水破裂机理及破裂压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解堵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渤海湾地区疏松砂岩合理注水压力的计算方法,为疏松砂岩注水井增注合理压力的确定提供了一种预测方法。

李大鹏[2](2013)在《基于颗粒模型的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成形过程的均匀性控制是决定粉末注射成形产品成品率高低的关键环节,对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是解决此问题的首选途径。基于连续介质模型对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进行模拟难以解决注射成形均匀性问题,而颗粒模型是目前解决均匀性问题的主要方向。采用存在填隙流体的颗粒模型来研究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推导两颗粒作用力方程,建立颗粒之间的接触力学模型。使用Matlab对模型进行编程求解,,采用离散元方法,通过颗粒间作用力计算颗粒群的运动状态,实现了颗粒充填模腔过程中接触力学模型的求解和运动过程的模拟。模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前沿的运动及粉末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并设计了两种典型型腔进行实验验证。对流动前沿的研究发现,随着粉末颗粒初始速度的提高、粉末粒径的增大、注射温度的提高和粉末装载量的降低,颗粒在充模流动过程中速度增加。对通孔形腔的模拟发现,随着注射速度的提高、粉末粒径的增大、注射温度的降低,粉末密度差异变大,最大差异可达8%。实验所得试样通孔后粉末密度较通孔前低7.05%,与模拟结果较为一致。对台阶形腔的模拟发现,提高注射压力有助于改善粉末密度分布均匀性。验证实验中随着注射压力的增加,粉末密度的差异从8.5%降低到0.4%。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基本相符,说明颗粒模型具有反映注射成形实际流动过程的能力。图37幅,表13个,参考文献65篇。

龚玉友[3](2009)在《炭素沥青糊料螺旋输送机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阴极碳块是铝电解槽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铝电解槽使用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碳块与钢棒之间以炭素沥青糊料为介质,糊料分布不均将导致碳块与钢棒间产生局部接触不良,那么阴极碳块在接电工作时就会产生局部高温,从而损坏碳块。因此碳块与钢棒之间糊料的铺布质量就决定了阴极碳块的质量,而糊料的铺布质量取决于执行糊料铺布与计量工作的螺旋输送机的工作性能和糊料的物理特性。因此,对炭素沥青糊料物理特性的研究以及糊料在螺旋输送机内输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螺旋输送机的研究,当前一般是以研究其对干颗粒物料的输送效果为主,而对于炭素沥青糊料等粘性颗粒在螺旋输送机中的输送效果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比较少见,因而制约了螺旋输送机在这方面的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阴极碳块自动组装生产线中的糊料计量输送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螺旋输送机各结构与工作参数的分析,提出了用于分析螺旋输送机螺旋轴形变与物料充填率关系的“动态双重心法”,改进了螺旋输送机的某些结构参数。文中对于螺旋输送机与炭素沥青糊料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相似类型的机械和粘性颗粒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炭素沥青糊料本身的物理特性是糊料输送的前提和基础,而糊料的物理特性与糊料粘结剂的特性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糊料的温降实验,确定糊料合适的输送温度,进而确定糊料的物理特性;(2)从细观的角度出发,对炭素沥青糊料颗粒间的作用力进行分析,研究粘性颗粒间的主要作用力及其对糊料颗粒宏观状态的影响;(3)采用新的方法,通过分析颗粒糊料在螺旋输送机内的堆积状态变化,研究糊料在螺旋输送机内的运动状态与螺旋输送机结构的关系;(4)建立悬臂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螺旋输送机关键设计参数对螺旋输送机工作性能的影响,依据分析数据对螺旋输送机的设计参数进行改进;结合糊料摩擦力实验与现场实测数据,对螺旋输送机的轴功率计算方法进行修正。

张道祥,冯素晓[4](2008)在《二阶非牛顿流体蠕流精确解》文中研究指明二阶流体是工业界常见的非牛顿流体,因为其本构关系简单而被广泛采用和研究。逆方法预先假定流场满足某类特定的物理的或几何的特性,从而求出流体运动方程的精确解。本文通过假定平面定常二阶非牛顿流体的涡量场与受到扰动的流函数相等这一特定形式,采用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常用的逆方法,推导并获得了平面二阶蠕流流场的精确解,由此容易进一步获得流场的压力。所获得的精确解包含了Poiseuille,简单Couette平行流动以及两相向流体的相互作用等流动。这些精确解为实验,数值以及渐进解的检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秦建敏[5](2007)在《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岩土材料广泛见于自然界和工程中,如土壤、砂、混凝土、泥浆、以及合成土工材料等。它们在宏观上都是离散颗粒的组合,单个颗粒的尺寸、形状、物理性质以及颗粒分布决定了整个颗粒体的力学性质。岩土颗粒材料的力学特征为离散性和流动性,用传统的宏观连续介质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分析散体过程,上述散、动特征都与传统的均匀、连续等假定冲突,导致理论与实际的偏离。离散单元方法克服了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宏观连续性假设的局限性,可以从细观角度对土的工程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颗粒结构细观参数的研究来分析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进而研究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定量关系。与室内试验比较,离散元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比较简单地生成任意级配、形状、表面性质、多种材料配比的试样,研究各种微观物理参数对整个颗粒体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使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化。本论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基于孔隙胞元的离散元方法,提出了以接触价键表征临界状态的理论模型;2)考虑非饱和土中发生作用的三种接触状态,将非饱和土中液桥引起的粒间粘附力加到颗粒间的接触本构中,使所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模拟颗粒体的实际状态;3)基于颗粒材料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引入正则化机制,讨论了含液多孔介质的材料稳定性和内尺度律预测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干颗粒材料进行双轴加载试验,系统分析了颗粒形状、表面性质、围压、初始孔隙比对颗粒体的宏观、微观力学响应的影响,得到了颗粒体内部接触力的传递规律,以及“涡”状结构的演化过程。验证了本文所用离散元程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并充分说明了离散元方法在颗粒材料的数值模拟中体现出其它数值方法和实验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基于岩土颗粒材料在双轴加载过程中的剪胀性,并针对本文所用的基于孔隙胞元的离散元法,提出了以接触价键为表征参数的微观临界状态模型,得到了接触价键随着塑性剪切应变的变化过程。根据离散元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理论模型中的参数(临界接触价键和达到临界状态时的塑性剪切应变)对颗粒体的细观参数(颗粒形状、表面摩擦性质、颗粒体围压和初始孔隙比)的依赖性。考虑含有固、液、气三相的非饱和土,从土颗粒的微观结构入手,考虑土颗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接触状态,将由液桥引起的粘性力加到接触本构中。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非饱和土中的液桥引起的粘性力提高了非饱和颗粒体的强度,增强了颗粒体的内部稳定性。非饱和土颗粒体内部孔隙胞元的滑动变形、孔隙胞元内的膨胀性以及颗粒的转动变形都存在局部化现象:小变形时的微带、中等变形时的不连续剪切带以及大变形时的连续剪切带。颗粒体内部还存在与颗粒体平均滑动变形方向相反的负滑动现象,说明在速度梯度场不连续的区域同时存在弹性卸载和塑性流动。基于非饱和土颗粒材料中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将梯度塑性模型、率相关模型引入岩土颗粒材料的连续体框架中。当发生应变局部化时,控制微分方程所确定的边值问题将会是病态的,因此引入正则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详细讨论了与应变局部化相关的材料稳定性问题和K-k平面上实波速区域分布情况,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内尺度律的预测方法。最后总结全文,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黄昕[6](2007)在《粘性炭素糊料冲击压实机理及其离散元数值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铝电解槽的修筑过程中广泛采用冲击压实方法进行炭素糊料的扎固,糊料的扎固质量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糊料扎固问题的研究对提高电解槽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糊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密实过程的研究和应用多建立在宏观假设和试验的基础上,对于糊料冲击密实的机理及其与糊料物理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还未有研究,而且缺乏适宜的数值模拟技术,这种研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铝电解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铝电解槽的寿命和经济效益,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先进的设备来提高铝电解槽扎固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对粘性炭素糊料及其扎固进行研究势在必行。糊料是一种主要由颗粒和孔隙组成的性质十分复杂的热塑性颗粒材料,其整体性质与颗粒的大小、形状及分布特征等细观特征参数有关。在外载荷作用下,这些细观参数将不断发生变化,糊料的整体物理力学性质也随之改变。论文采用细观力学的相关理论对糊料堆积体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动态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考虑到堆积体内部细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将细观结构的特征参数与宏观力学量统一起来,建立相适应的力学特性模拟模型,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对糊料特性的研究。以力学模型为基础,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糊料力学特性的仿真系统,通过力学试验拟合糊料的仿真参数,并采用该系统对糊料的冲击压实进行模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炭素糊料本身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是糊料扎固的前提和基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糊料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糊料组成、物理力学特性对糊料及其堆积体力学特性的影响,为糊料的压实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糊料的特性对其尺度划分进行了定义,从宏观和细观角度对糊料的压实变形机理进行分析。从细观角度出发,对糊料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研究,分析颗粒间的主要作用力及其对糊料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糊料颗粒间的接触力模型,得到适合描述粘性糊料颗粒细观接触的力—位移模型。通过糊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糊料的动态应力应变特性。以糊料力学特性试验为基础,引入颗粒离散元方法建立糊料的细观力学特性仿真模型,探讨了系统建立的原理和机制。根据糊料的细观接触模型,利用离散元程序PFC的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了相对接触位移计算接触力的算法。通过分析粘性糊料颗粒的运动、变形以及颗粒间的接触力及其分布,建立糊料颗粒间的细观接触相互作用与宏观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通过仿真模型改变摩擦系数、弹性模量、粒径比等参数,研究了这些细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对本构关系的影响。从糊料宏观变形角度入手,通过室内冲击压实试验,对不同压实参数情况下糊料的动态行为变化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确定了其合理范围。对压实功、布料厚度等主要影响参数在其合理范围内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优化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到了糊料压实密度与压实功及布料厚度的关系式。对不同阶段压实糊料的细观特征研究表明,细观特征参数与宏观变形具有对应性。采用颗粒离散元方法建立了糊料的冲击压实仿真系统,研究了颗粒试样的生成原理及算法,并给出了详细的步骤。通过模拟糊料的冲击压实过程颗粒的位置、速度图、位移图和接触力图,分析了压实过程颗粒排列变化和位移,重点探讨了糊料堆积体宏观形态与细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中糊料的力学响应特征基本一致。颗粒离散元细观模拟能够通过堆积体内部糊料颗粒的细观运动解释糊料外部宏观形态变化过程,从本质上揭示糊料动态行为变化规律。仿真系统可用于评判糊料扎固工艺的合理性以及进行扎固工艺参数的优化。

张小宁[7](2007)在《聚驱工况下抽汲液在井筒中流动的流量数值计算》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驱作为一种主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虽然在大庆油田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但是聚驱抽油机井也产生了诸如泵效下降、抽油杆偏磨、杆管断脱、检泵周期缩短等问题。在采油过程中,由于油井较深的缘故,抽油杆在油管中是处于偏心位置的,可以把聚驱井抽汲液在井筒中的流动视为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动。因此研究聚驱工况下抽汲液在抽油杆和油管所形成的偏心环空中流动的流量,对聚驱井抽油机工作参数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采用二阶流体本构方程描述聚驱井抽汲液的粘弹性流变性;给出了双极坐标系下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运动方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同时给出了这种流动的瞬时流量和平均流量计算公式;以HPAM水溶液为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此运动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由流量计算公式数值计算了瞬时流量和平均流量,分析了内管冲程、冲次和环空偏心距对瞬时流量分布和平均流量的影响;对比了分别可视为二阶流体与幂律流体的HPAM水溶液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瞬时流量分布和平均流量;比较了分别采用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所得的平均流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内管冲程、冲次和环空偏心距对二阶流体的瞬时流量分布影响明显,内管冲程和冲次对平均流量影响不大,但环空偏心距对平均流量影响比较明显;分别可视为二阶流体和幂律流体的HPAM水溶液的瞬时流量分布和平均流量差别很明显,说明弹性对流量影响明显:分别采用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该流动的平均流量值吻合得很好,说明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求解运动方程的结果是正确的。

郭军辉[8](2006)在《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数值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驱作为一种主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虽然在大庆油田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但是聚驱抽油机井也产生了诸如泵效下降、抽油杆偏磨、杆管断脱、检泵周期缩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产出液的粘弹性特征不无关系,而抽油杆在油管中又往往处于偏心的位置工作,这更加重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因此,研究聚驱工况下抽油杆所受产出液的作用力,数值计算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的作用力,对于聚驱井抽油机工作参数的优选,防止抽油杆偏磨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采用了变系数二阶流体本构方程来描述聚驱井产出液的粘弹性流变性;建立了双极坐标系下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基本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给出了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计算公式,数值计算了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的作用力,并分析了偏心度、内管冲程、冲次等因素对作用力大小及方向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匀速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定常流动,当环空内管静止时,内管所受x方向合力Tx使内管产生偏心效应;而当内管匀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 Tx在较小的压力梯度下使内管产生居中效应,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下使其产生偏心效应;且随着偏心度的增大, Tx使内管居中或偏心的效应也更加明显;而对于幂律流体, Tx却为零。无论是二阶流体或是幂律流体,z方向的合力Tz与Tx相比都要小得多。数值计算结果还表明,对于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动,在给定的压力梯度下, Tx在上冲程中使内管产生居中效应,下冲程使内管产生偏心效应;但当压力梯度增大到某一值时, Tx在上冲程和下冲程中都使内管产生偏心效应;而对于幂律流体, Tx却为零。对于给定参数的变系数二阶流体的非定常流动,内管所受流体作用力Tz在内管运动的加速段为动力,减速段为阻力,且数量级与Tx相当;当采用幂律流体模型计算时, Tz几乎可以忽略。

杨元建[9](2005)在《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文中指出聚合物驱油在大庆油田工业化应用以来,得到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与此同时,聚驱抽油机井与水驱抽油机井相比有诸如示功图肥大、泵效下降、抽油杆偏磨、检泵周期缩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与产出液的粘弹性特征不无关系,而做轴向往复运动的抽油杆在油管中往往处于偏心的位置工作,这更加重了以上问题的产生。显然,研究聚驱井产出液在抽油杆做轴向往复运动的井筒中的流动规律,对于聚驱井抽油机工作参数的优选,防止抽油杆偏磨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变系数二阶流体本构方程来描述聚驱井产出液的粘弹性流变性,研究了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分别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和双极坐标系下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基本方程;建立了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时内管壁上的压力分布公式。利用双层的Crank-Nicholson 隐式差分格式对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基本方程进行了离散,利用Matlab 的左除操作对由运动方程形成的稀疏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数值求解,从而得到了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数值解。通过对运动方程的数值求解,获得了变系数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速度分布、瞬时流量分布、平均流量和内管壁压力分布;分析了内外管偏心度、内管冲程及冲次对速度分布、瞬时流量分布、平均流量和内管壁压力分布的影响;还利用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相同条件下数值计算出的变系数二阶流体和幂律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速度分布、瞬时流量分布、平均流量和内管壁压力分布。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变系数二阶流体和幂律流体在速度分布和瞬时流量分布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相同条件下用变系数二阶流体模型计算的平均流量比用幂律流体模型计算的平均流量小;同时由于变系数二阶流体模型中的第二法向应力差系数使得上冲程存在一个使内管居中的效应,下冲程存在一个使内管偏心的效应,而对于幂律流体和Weissenberg 流体则无此效应。通过两种不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HPAM 水溶液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实验,把忽略弹性项后数值计算的平均流量与实验实测的平均流量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基本方程和数值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武锦涛[10](2005)在《移动床中固体颗粒运动与传热的研究》文中认为颗粒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各种工业过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以化学工业为例,其产品的一半、原材料的3/4为颗粒状物质,现代化工中若干前沿发展也与颗粒学有关,例如材料、制药、生化和环境等。但是人们对颗粒系统中的许多现象认识还不深,据估计在相关的工业部门,单由输送颗粒材料遭遇的问题所带来的工业设备利用能力的浪费就高达40%,远远达不到优化设计和节能的要求。因此研究颗粒系统中的各种传递过程是化学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极富有挑战性。本论文以颗粒随机运动模型(PKM)、离散元模型(DEM)和颗粒接触传热模型为研究手段,以颗粒移动床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研究了移动床中的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过程,拓展了原有模型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移动床的优化、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移动床在散体物料储存、多相反应、物质分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要有效的设计移动床就需要对颗粒物料间的各种传递过程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传统的实验方法可以获得颗粒系统的一些特性,得到相应的经验关联式,但是要深入的了解颗粒系统的本质特征所需要的实验费用十分昂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本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完成,在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本。本论文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移动床中的动量和热量传递过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颗粒随机运动模型(PKM)是从纯运动学的角度考察颗粒的运动,其形式简单,只有一个模型参数——运动常数B,而且B只与颗粒的大小有关,因此十分便于工程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建立了一个2-D实验移动床,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确定运动常数B的最优值为颗粒直径的2.5倍。传统的PKM模型未考虑移动床壁面对颗粒运动的影响,只适用于中心卸料过程。本论文利用Lie群变换的方法求取了模型方程相似解的一般形式,将相似解对x求一阶导数后发现颗粒运动的最大速度分布在x=0的线上,因此本论文采用移动坐标的方法来解决偏心卸料问题。按照该思想对PKM模型进行修正,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拓展了该模型的应用范围。 2.PKM模型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对形状复杂的流场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并且只能模拟稳态过程的问题。DEM方法是在颗粒角度上考察各种量的变化,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基于基本的数据来模拟复杂系统而不必采用过分的简化假设,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些过程的本质,并且与PKM模型相比,模拟得到的颗粒运动轨迹即为颗粒的实际运动历程,同时可以很容易地将时间因素考虑进来,因此有

二、填隙二阶流体下圆球平行于壁平移的粘性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隙二阶流体下圆球平行于壁平移的粘性阻力(论文提纲范文)

(1)疏松砂岩注水井增注合理注入压力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注水及极限注入压力的常规计算方法
        1.2.2 疏松砂岩裂缝起裂和扩展机理
        1.2.3 现场疏松砂岩高压注水实例调研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疏松砂岩力学物性特征
    2.1 疏松砂岩物性基本特征
        2.1.1 疏松砂岩的胶结情况
        2.1.2 疏松砂岩的物性特征
    2.2 疏松砂岩岩石力学特性实验
        2.2.1 单轴实验结果
        2.2.2 三轴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疏松砂岩注水裂缝起裂规律及破裂压力研究
    3.1 弱固结疏松砂岩中井壁的破裂模式
        3.1.1 疏松砂岩的破坏形式
        3.1.2 M-C屈服准则和最大拉应力准则
        3.1.3 井壁可能的破裂模式
    3.2 井眼周围弹塑性应力理论模型
        3.2.1 模型基本假设
        3.2.2 理论模型
    3.3 井眼周围无塑性区时的弹性解
    3.4 井眼附近存在塑性区时的弹塑性解
垂向>径向'>3.4.1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切向>垂向>径向
垂向>切向'>3.4.2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径向>垂向>切向
径向>切向'>3.4.3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垂向>径向>切向
径向>垂向'>3.4.4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切向>径向>垂向
切向>垂向'>3.4.5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径向>切向>垂向
切向>径向'>3.4.6 弹塑性界面有效应力相对大小为垂向>切向>径向
        3.4.7 模型验证
    3.5 注水时井壁处的应力路径及破裂压力求解
        3.5.1 注水时井壁有效应力路径(不存在初始屈服)
        3.5.2 注水时井壁有效应力路径(存在初始屈服)
        3.5.3 注水破裂压力计算
    3.6 未固结疏松砂岩注水高导流通道形成的数值模拟
        3.6.1 注水高导流通道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3.6.2 注水高导流通道形成的数学模型
        3.6.3 数学模型的有限差分求解
        3.6.4 注水高导流通道形成的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注水突破盖层及断层失稳研究
    4.1 注水条件下的盖层和隔层完整性研究
        4.1.1 注水条件下盖层的破坏机理
        4.1.2 注水突破完整盖层时的临界注入压力
        4.1.3 盖层天然裂缝开启时的临界注入压力
    4.2 注水导致断层失稳时的临界注入压力
        4.2.1 断层的封闭性
        4.2.2 注水导致断层失稳时的临界注入压力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水解堵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5.1 疏松砂岩裂缝扩展室内实验调研
    5.2 疏松砂岩注水条件下破坏规律实验研究
        5.2.1 未固结疏松砂岩注水模拟实验
        5.2.2 弱固结疏松砂岩注水裂缝延伸规律实验
    5.3 近井堵塞后的解堵注水模拟室内实验
    5.4 隔层防窜物理模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疏松砂岩合理注入压力确定标准及设计实例
    6.1 合理注入压力确定标准
    6.2 SZ36-1 B15井解堵注水合理注入压力计算及应用
        6.2.1 SZ36-1 注水概况
        6.2.2 B15井注水概况
        6.2.3 注水破裂压力计算
        6.2.4 注水过程中盖层完整性研究
        6.2.5 分层注水井口极限注入压力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颗粒模型的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粉末注射成形工艺概述
        1.1.1 粉末注射成形工艺及过程介绍
        1.1.2 粉末注射成形工艺的技术特点、应用以及局限
    1.2 注射过程均匀性控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1.2.1 离散元颗粒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2.2 “干颗粒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1.2.3 湿颗粒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1 充模流动过程的基本物理模型和编程思路
    2.2 存在填隙流体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2.2.1 充模流动过程颗粒间的法向作用
        2.2.2 充模流动过程颗粒间的切向作用
        2.2.3 充模流动过程颗粒与模壁的作用
        2.2.4 热交换及处理方法
    2.3 颗粒在注射成形过程初始速度的确定
    2.4 方程求解所需流变学数据测量
        2.4.1 喂料流变学及热力学性能的测定
        2.4.2 流变学方程参数的拟合
    2.5 本章小结
3 工艺参数对前沿速度的影响
    3.1 模型验证的实验设计
        3.1.1 模拟和实验所采用的模具及设备
        3.1.2 实验参数设定
        3.1.3 结果表征
    3.2 注射速度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3.3 颗粒大小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3.4 注射温度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3.5 粉末装载量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工艺参数对粉末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4.1 均匀性的判定依据
    4.2 中心有通孔模腔的模拟结果及实验验证
    4.3 尖端有台阶模腔的模拟结果及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炭素沥青糊料螺旋输送机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2.1 铝电解槽阴极碳块组装工艺介绍
        1.2.2 阴极碳块自动组装生产线简介
        1.2.3 布料刮平系统简介
        1.2.4 炭素沥青糊料的螺旋输送
    1.3 螺旋输送技术研究现状
        1.3.1 螺旋输送机结构及应用
        1.3.2 国内外螺旋输送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1.3.3 螺旋输送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炭素沥青糊料温降实验及糊料特性分析
    2.1 炭素沥青糊料温降实验
        2.1.1 实验的意义
        2.1.2 实验方案与实验设备
        2.1.3 热电偶标定和温变函数的确定
        2.1.4 糊料温降速度函数的确定
    2.2 糊料颗粒间的粘结剂对糊料特性的影响
        2.2.1 粘结剂在糊料中的存在状态
        2.2.2 糊料的粘度
    2.3 糊料颗粒间作用力对糊料宏观特性的影响
        2.3.1 细观作用力的分类
        2.3.2 颗粒间细观作用力对糊料的宏观影响
    2.4 存在填隙流体时颗粒间的作用力分析
        2.4.1 静态粘性力
        2.4.2 动态粘性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旋输送机输送机理分析
    3.1 螺旋输送机理分析
        3.1.1 摩擦力
        3.1.2 离心力及螺旋机体的改进
    3.2 物料在螺旋输送机内的运动状态分析
        3.2.1 不同充填率下散体物料在螺旋输送机中的状态
        3.2.2 螺旋输送机内颗粒的受力及速度分析
    3.3 充填率对螺旋体形变的影响及动态双重心法
        3.3.1 动态双重心法
        3.3.2 圆周力和轴向力的确立
        3.3.3 物料动态双重心的确定
        3.3.4 螺旋轴挠度的计算
        3.3.5 动态双重心法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输送机关健设计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4.1 充填率的控制设计
    4.2 螺旋体的设计及其形变影响分析
        4.2.1 温度对螺旋体形变的影响
        4.2.2 螺旋叶片厚度对螺旋轴形变和螺旋体稳定性的影响
        4.2.3 螺旋体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验与现场数据的螺旋输送机轴功率研究
    5.1 螺旋输送机轴功率分析
        5.1.1 物料与机体内壁摩擦产生的功率损耗
        5.1.2 物料与螺旋叶片摩擦产生的功率损耗
        5.1.3 倾斜输送时产生的功率损耗
        5.1.4 轴承处摩擦产生的功率损耗
        5.1.5 物料颗粒相对运动产生的功率损耗
        5.1.6 螺旋输送机轴功率
    5.2 炭素沥青糊料摩擦系数测定实验与分析
        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5.3 轴功率修正公式的实验验证
    5.4 炭素沥青糊料螺旋输送机轴功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颗粒材料及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意义
    1.2 颗粒材料的研究状况
    1.3 离散元方法的发展概况
        1.3.1 接触模型
        1.3.2 颗粒体的形状
        1.3.3 颗粒单元模型
        1.3.4 邻居搜索与接触判断方法
    1.4 颗粒材料的临界状态
    1.5 非饱和土中的毛细作用
    1.6 颗粒材料的尺度效应以及应变局部化正则化机制
        1.6.1 粘性效应
        1.6.2 Cosserat模型
        1.6.3 非局部、梯度理论
        1.6.4 正则化机制的耦合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2 离散元法基本理论
    2.1 离散元基本方程
        2.1.1 接触模型
        2.1.2 运动方程
        2.1.3 阻尼作用
    2.2 颗粒体的应力和应变
        2.2.1 粒子图和变形的计算方法
        2.2.2 颗粒体的应力
    2.3 离散元程序实现
        2.3.1 颗粒体模型
        2.3.2 颗粒体试样的生成
        2.3.3 边界条件
        2.3.4 接触的判断和更新
        2.3.5 离散元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参考文献
3. 双轴压缩数值试验
    3.1 双轴加载数值模型
    3.2 力学响应
    3.3 内部接触力的传递规律
    3.4 涡状结构(Vortex structure)
    3.5 颗粒体参数分析
        3.5.1 颗粒体尺寸的影响
        3.5.2 摩擦系数的影响
        3.5.3 颗粒形状的影响
        3.5.4 围压的影响
        3.5.5 孔隙比的影响
        3.5.6 不同接触本构的影响
    3.6 小结
    参考文献
4. 颗粒材料的微观临界状态
    4.1 数值模型
    4.2 微观变形机制
    4.3 微观临界状态理论模型
        4.3.1 接触价键的取值范围
        4.3.2 接触价键与塑性剪切应变的关系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5. 低饱和度非饱和土的数值试验
    5.1 非饱和土中的毛细作用
    5.2 液桥力模型
    5.3 接触本构模型
    5.4 离散元数值结果分析
    5.5 非饱和土中变形的局部化现象
        5.5.1 微带(Mirocrobands)
        5.5.2 颗粒的转动
    5.6 小结
    参考文献
6. 颗粒材料的应变局部化分析
    6.1 颗粒材料的局部化现象
    6.2 控制方程
    6.3 稳定性分析
        6.3.1 c~*=0,m=0的情况
        6.3.2 c~*≠0,m=0的情况
        6.3.3 m≠0,c~*=0的情况
    6.4 实波速对应的区域
        6.4.1 c~*=0,m=0的情况
        6.4.2 c~*≠0,m=0的情况
        6.4.3 c~*=0,m≠0的情况
    6.5 内尺度律预测
        6.5.1 c~*=0,m=0的情况
        6.5.2 c~*≠0,m=0的情况
        6.5.3 m≠0,c~*=O的情况
    6.6 Q→∞时的极限状态
        6.6.1 c~*≠0,m=0的情况
        6.6.2 c~*=0,m≠0的情况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粘性炭素糊料冲击压实机理及其离散元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铝电解槽扎固现状分析
        1.2.1 铝电解槽扎固工艺
        1.2.2 铝电解槽扎固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1.3 炭素糊料特性研究综述
        1.3.1 糊料的颗粒特性研究
        1.3.2 糊料的细观结构
        1.3.3 糊料的力学特性研究
        1.3.4 颗粒间作用力的研究现状
    1.4 离散元法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4.1 离散元的基本原理
        1.4.2 离散元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5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糊料的扎固工程特性研究
    2.1 糊料的组成及其物理化学特性
        2.1.1 糊料的组成
        2.1.2 影响糊料特性的因素分析
    2.2 粘结剂对糊料特性的影响
    2.3 糊料堆积体的细观结构特性研究
        2.3.1 多尺寸分布糊料颗粒的堆积结构
        2.3.2 微观、细观和宏观尺度的划分
        2.3.3 糊料堆积体的细观结构特性
    2.4 糊料的压实过程研究
        2.4.1 糊料的压实方法及机理
        2.4.2 糊料压实过程研究
        2.4.3 冲击载荷下糊料变形和强度的内在机理探讨
        2.4.4 压实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糊料颗粒间的作用力及其接触模型研究
    3.1 糊料颗粒间碰撞过程的力学分析
        3.1.1 干颗粒碰撞过程研究
        3.1.2 具有间隙流体的颗粒碰撞过程研究
    3.2 糊料颗粒间的作用力计算及分析
        3.2.1 颗粒间作用力的分类及计算
        3.2.2 相互作用力的量级分析
        3.2.3 影响颗粒团聚和破碎的主要作用力
        3.2.4 碰撞过程中作用力的变化规律
    3.4 糊料颗粒的细观接触力—位移模型
        3.4.1 细观颗粒接触模型
        3.4.2 糊料接触模型的选择
        3.4.3 糊料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位移驱动算法
    3.5 糊料颗粒接触力—位移模型的数值计算
        3.5.1 用户自定义接触模型
        3.5.2 接触模型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糊料的细观力学特性研究及其数值模拟
    4.1 糊料的宏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1.1 试验目的及主要试验内容
        4.1.2 糊料试样的应力应变特性分析
    4.2 糊料的细观力学特性仿真模型
        4.2.1 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求解
        4.2.3 模型的稳定性条件
        4.2.4 模拟试样应力应变的计算
    4.3 糊料细观力学参数计算及其影响规律研究
        4.3.1 关键细观力学参数的选择
        4.3.2 糊料细观力学参数的计算
        4.3.3 细观力学参数对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糊料的冲击压实试验研究
    5.1 糊料压实试验条件及装置
        5.1.1 糊料试样的选择及处理
        5.1.2 试验目的
        5.1.3 试验条件及装置
    5.2 糊料冲击压实动态行为的初步试验研究
        5.2.1 糊料压实质量的评价
        5.2.2 压实功对糊料的影响
        5.2.3 布料厚度对糊料扎固的影响
        5.2.4 施工温度对压实的影响
    5.3 压实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
        5.3.1 压实参数的正交试验设计
        5.3.2 压实参数对糊料密度及变形的影响
        5.3.3 糊料颗粒的细观变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糊料压实的离散元仿真及其应用研究
    6.1 糊料压实数值仿真系统的建立
        6.1.1 糊料试样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6.1.2 糊料试样的生成策略
    6.2 糊料压实模拟结果分析
        6.2.1 锤头阻力的变化
        6.2.2 压实过程糊料颗粒的位移特性
        6.2.3 锤头周围颗粒孔隙率的变化
        6.2.4 锤头周围颗粒的应力分布
    6.3 仿真模型的应用研究
        6.3.1 阴极组装工艺参数的优化
        6.3.2 级配对压实质量的影响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聚驱工况下抽汲液在井筒中流动的流量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非Newton流体概述
    1.1 纯粘无弹非Newton流体
    1.2 粘弹性非Newton流体
        1.2.1 线性粘弹性流体
        1.2.2 非线性粘弹性流体
第2章 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基本方程
    2.1 假设条件
    2.2 基本方程
        2.2.1 非定常流动参量的张量形式
        2.2.2 非定常流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2.2.3 直角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2.3 双极坐标系的引入
        2.3.1 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变换公式
        2.3.2 双极坐标系下偏心环形空间的几何参数
        2.3.3 一阶偏导数和Laplace算子的变换公式
        2.3.4 运动方程
        2.3.5 初始条件
        2.3.6 边界条件
        2.3.7 双极坐标系下I_2的表达式
第3章 二阶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运动方程的数值求解
    3.1 有限体积法
        3.1.1 有限体积法概述
        3.1.2 有限体积法基本思想
        3.1.3 有限体积法所用网格
    3.2 求解区域的剖分
        3.2.1 空间平面的剖分
        3.2.2 时间的剖分
    3.3 基本方程的离散
        3.3.1 运动方程的离散
        3.3.2 初始条件的离散
        3.3.3 边界条件的离散
        3.3.4 I_2的离散
    3.4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与步骤
        3.4.1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
        3.4.2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步骤
第4章 HPAM水溶液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流量数值计算
    4.1 流量的计算公式和数值计算方法
        4.1.1 瞬时流量计算公式
        4.1.2 平均流量计算公式
        4.1.3 流量的数值计算方法
    4.2 瞬时流量分布及弹性对其影响
        4.2.1 瞬时流量分布
        4.2.2 弹性对瞬时流量分布的影响
    4.3 平均流量及弹性对其影响
        4.3.1 平均流量
        4.3.2 弹性对平均流量的影响
    4.4 分别用有限体积法与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平均流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偏心环空中的流动
        1.2.2 粘弹性流体非定常流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粘弹性流体行为理论
    2.1 Rivlin-Ericksen 张量及其分量
        2.1.1 n阶Rivlin-Ericksen 张量
        2.1.2 一阶Rivlin-Ericksen 张量
        2.1.3 二阶Rivlin-Ericksen 张量
    2.2 线性粘弹性流体
        2.2.1 Maxwell 模型
        2.2.2 Kelvin-Voigt 模型
        2.2.3 三元件模型
    2.3 非线性粘弹性流体
        2.3.1 微分型本构方程
        2.3.2 速率型本构方程
        2.3.3 积分型本构方程
第三章 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3.1 假设条件
    3.2 基本方程
        3.2.1 直角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3.2.2 双极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3.3 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第四章 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数值计算
    4.1 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数值计算
        4.1.1 区域剖分
        4.1.2 基本方程的数值求解
        4.1.3 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计算公式的数值计算
    4.2 做匀速运动的内管所受HPAM 水溶液作用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4.2.1 x 方向合力
        4.2.2 z 方向合力
    4.3 做往复运动的内管所受HPAM 水溶液作用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4.3.1 x 方向合力
        4.3.2 z 方向合力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9)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本文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偏心环空中的流动
        1.2.2 粘弹性流体
    1.3 本文要做的工作
第二章 粘弹性流体及其轴向流动
    2.1 Rivlin-Ericksen 张量及其分量
    2.2 线性粘弹性流体
    2.3 非线性粘弹性流体
    2.4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流动
第三章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基本方程
    3.1 假设条件
    3.2 直角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3.2.1 本构方程
        3.2.2 连续性方程
        3.2.3 运动方程
        3.2.4 初始条件
        3.2.5 边界条件
        3.2.6 I_2 的表达式
    3.3 双极坐标系的引入
    3.4 双极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3.4.1 本构方程
        3.4.2 运动方程
        3.4.3 初始条件
        3.4.4 边界条件
        3.4.5 I_2 的表达式
第四章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数值计算
    4.1 求解区域的剖分
        4.1.1 空间平面的剖分
        4.1.2 时间轴的剖分
    4.2 基本方程的离散
        4.2.1 运动方程的离散
        4.2.2 初始条件的离散
        4.2.3 边界条件的离散
        4.2.4 I_2 的离散
    4.3 数值计算
        4.3.1 计算步骤
        4.3.2 初始场的求解
        4.3.3 动态场的求解
第五章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速度分布
    5.1 Poiseuille 流的初始速度场
    5.2 非定常流速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偏心度对速度分布的影响
        5.2.2 内管冲程对速度分布的影响
        5.2.3 内管冲次对速度分布的影响
    5.3 粘弹性流体与幂律流体速度分布的对比
第六章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流量计算
    6.1 流量计算基本公式
    6.2 瞬时流量的计算
        6.2.1 粘弹性流体的瞬时流量分布
        6.2.2 粘弹性流体与幂律流体瞬时流量分布的对比
    6.3 平均流量的计算
        6.3.1 偏心度、内管冲程和冲次对平均流量的影响
        6.3.2 粘弹性流体与幂律流体压力梯度与平均流量关系的对比
    6.4 实验研究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6.4.3 实验液体及其流变性测量
        6.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非定常流的内管壁压力分布
    7.1 内管壁压力分布基本公式
    7.2 Poiseuille 流的内管壁压力分布
    7.3 非定常流时的内管壁压力分布
        7.3.1 偏心度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7.3.2 内管冲程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7.3.3 内管冲次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10)移动床中固体颗粒运动与传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颗粒系统与计算流体力学
    1.2.课题背景
    1.3.论文的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连续介质流动模型
        2.1.1.塑性模型
        2.1.2.粘性流模型
        2.1.3.势流模型
    2.2.离散微粒学流动模型
        2.2.1.Monte Carlo模拟
        2.2.2.GLMG(Granular Medium Lattice Gas)模型
        2.2.3.颗粒随机运动模型—PKM
        2.2.4.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离散元方法)
    2.3.DEM模型的发展和机理
        2.3.1.DEM模型研究进展
        2.3.2.DEM在化工中的应用
        2.3.3.DEM原理和颗粒细观力学
        2.3.4.DEM模型参数
    2.4.颗粒系统传热机理
        2.4.1.连续介质传热模型
        2.4.2.离散颗粒传热模型
        2.4.3.基于DEM的颗粒系统传热模型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颗粒流动的PKM模型及其修正
    3.1.二维移动床中颗粒运动的实验研究
        3.1.1.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3.1.2.实验结果与分析
    3.2.二维移动床中颗粒运动的PKM模型模拟
        3.2.1.PKM模型
        3.2.2.计算结果分析
        3.2.3.传统运模型的修正
    3.3.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床中颗粒运动的DEM模拟
    4.1.颗粒运动的数学模型和二维实验移动床
        4.1.1.颗粒运动的DEM模型
        4.1.2.DEM模型的求解
        4.1.3.二维实验移动床
    4.2.平底移动床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4.2.1.移动床卸料过程(颗粒粒径为随机分布)
        4.2.2.颗粒连续流动过程
    4.3.漏斗形移动床中颗粒运动的DEM模拟
        4.3.1.无改流体的漏斗形移动床模拟结果
        4.3.2.安置改流体的漏斗移动床模拟结果
    4.4.弹性系数(k)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4.5.DEM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床中颗粒运动的微观分析
    5.1.移动床特性的空间分析
        5.1.1.颗粒运动速度的空间分布
        5.1.2.移动床的出料速率
        5.1.3.床层空隙率的空间分布
        5.1.4.颗粒间应力的空间分布
        5.1.5.颗粒与移动床壁面间的应力分布
    5.2.移动床特性的概率分布分析
        5.2.1.颗粒运动速度的概率分布
        5.2.2.移动床的微观结构
    5.3.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颗粒接触传热研究
    6.1.颗粒接触传热模型(PCHM)
        6.1.1.传热机理分析
        6.1.2.多个传热过程的综合
    6.2.颗粒接触传热的数值模拟
        6.2.1.移动床中颗粒接触传热的模拟
        6.2.2.模拟结果分析
    6.3.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附录A Lie群变换求解PKM方程相似解
作者情况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四、填隙二阶流体下圆球平行于壁平移的粘性阻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疏松砂岩注水井增注合理注入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 孙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2]基于颗粒模型的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过程研究[D]. 李大鹏. 中南大学, 2013(06)
  • [3]炭素沥青糊料螺旋输送机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D]. 龚玉友. 中南大学, 2009(04)
  • [4]二阶非牛顿流体蠕流精确解[J]. 张道祥,冯素晓. 力学季刊, 2008(03)
  • [5]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D]. 秦建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6]粘性炭素糊料冲击压实机理及其离散元数值仿真研究[D]. 黄昕. 中南大学, 2007(12)
  • [7]聚驱工况下抽汲液在井筒中流动的流量数值计算[D]. 张小宁.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 [8]偏心环空中做轴向运动的内管所受粘弹性流体作用力的数值计算[D]. 郭军辉. 大庆石油学院, 2006(08)
  • [9]粘弹性流体在内管做轴向往复运动的偏心环空中的非定常流[D]. 杨元建. 大庆石油学院, 2005(03)
  • [10]移动床中固体颗粒运动与传热的研究[D]. 武锦涛. 浙江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间隙二阶流体下平行于壁面平移的球体的粘性阻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