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QRS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张辛欣[2](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索文献确立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据此构建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Nomogram模型,用以估测ACS发病风险概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系统收集ACS中医常见证型及主症,对ACS常见中医证型的症状之间进行关联规则评价,确定每种证型的常见主症,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方法:通过中英文网络数据库查找2000年01月-2019年12月中与ACS发病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影响ACS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IBM SPSS 22.0及Graph Pad prism8.0软件,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确定ACS发生的高危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指标的准确性,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文献查阅收集的方式,整理自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ACS中医医案文献,对证型、症状归纳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常见证型-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现各证型的频率高者前10位中医症状,总结ACS高频证型的主要症状。结果:文献统计结果显示ACS组210例,非ACS组14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hs-CRP、Hcy、Fib、尿酸、RDW、心率指标水平高于非ACS组,两组在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OR(优势比,odds ratio)=1.214,95%CI(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962-1.088)}、Hcy水平升高(OR=1.254,95%CI:1.150-1.368)、Fib增大(OR=2.494,95%CI:1.719-3.602)、尿酸升高(OR=1.016,95%CI:1.006-1.025)、RDW升高(OR=1.659,95%CI:1.203-2.288)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ROC曲线显示,5项指标联合预测准确性最高(AUC:0.948,P<0.05),根据最大约登指数求得各指标临界值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运用R软件初步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模型,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949((P<0.01));按照中医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有效医案200例,涉及证型23种,痰瘀阻滞证共35例(17.6%),构成症状及舌脉33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苔白腻、乏力、气短、舌质暗红为主要症状,舌质暗红与胸痛关联最密切;气虚血瘀证33例(16.6%),构成症状及舌脉42个,胸痛、气短、胸闷、乏力、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气短三者关联度最强;气滞血瘀证25例(12.6%),构成症状及舌脉38个,胸痛、胸闷、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舌质暗红、苔薄白关联度较高,苔薄白和胸痛关联密切;痰浊闭阻证23例(11.6%),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胃脘症状、苔白腻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脉弦滑为关联度较高的一组症状;气阴两虚证21例(10.6%),构成症状及舌脉40个,乏力、苔薄白、胸闷、舌质红、气短为主要症状,胸闷、苔薄白,乏力关联度最高;心阳不振证18例(9.0%),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乏力、苔薄白、畏寒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乏力三者之间关系较紧密。结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是ACS发生的高危因素,ACS回归方程为logit(P)=-19.293+0.182×hs-CRP+0.254×Hcy+0.867×Fib+0.019×尿酸+0.406×RDW,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预警模型,用来预测ACS的风险概率;初步确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常见6种证型,分别为痰瘀阻滞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并根据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归纳总结了每种证型中关联度较强的症状组合,可为临床证型诊断提供参考借鉴。
刘湘[3](2020)在《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因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者,筛选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LVEF≥3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者为心绞痛组,并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证实的无冠状动脉狭窄,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入组人群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各项频域及时域指标、心率加速力(AC)、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QTc(校正QT间期),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结果。对心肌梗死组人群进行随访,记录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情况。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结果:Part 11.研究纳入心肌梗死组173例,心绞痛组152例,对照组152例。排除随访时间少于24个月的患者,最终将138例纳入心肌梗死组。2.心肌梗死组SDNN、TP、VLF、LF、DC、TS、低危DC比例、低危AC比例、低危DRs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危DC及中危AC 比例高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相比,心肌梗死组的SDNN水平低下,中危DC 比例、中危AC 比例显着升高。心绞痛组SDNN水平低于对照组。Part 21.经过为期66.0±23.6月的随访,发生SCD共10例,未发生SCD者128例。发生 SCD 者 SDNN、TP、VLF、TS、DC、低危DC、低危DRs比例低于 non-SCD者,而中危DC、中危DRs比例高于non-SCD者。2.Cox回归分析显示,SDNN、VLF、DC和DRs危险分层是心肌梗死后LVEF≥35%的患者发生SCD的预测指标。DRs危险分层和离散后的SDNN、VLF具有独立于LVEF的预测价值。SDNN、VLF和DC预测SCD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P=0.019),0.807(P<0.001),0.798(P<0.001)。3.根据SDNN、VLF、DC异常数计算累计积分,累计积分≥2分对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大。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调节障碍,以心肌梗死患者最为显着。SDNN、VLF、DC、DRs相比于AC和心率变异性的其他指标能够更敏感地反映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2.SDNN、VLF和DRs独立于LVEF等危险因素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事件,联合SDNN、VLF和DC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SCD的预测价值。
吴月娥[4](2020)在《梗死区Tp-ec及Tp-e/QT值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梗死区矫正的T波峰末间期(Corrected Tpeak-Tend interval,Tp-ec间期)、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比值(Tp-e/QT)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的影响,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6月诊断为STEMI的患者281例,按是否发生MACEs分为两组,即MACEs组36例,非MACEs组245例。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生化指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及术后Tp-ec及Tp-e/QT值的差异,采用二分类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MACEs组比较,MACEs组患者年龄增高,心率增快,门球时间(door to ballon,D2B时间)延长,女性比例和多支病变比例增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3级比例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降低,PCI术前及术后心电图参数Tp-ec、Tp-e/QT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分类因变量的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前Tp-e/QT(OR=1.238,95%CI1.149-1.334,P<0.001)、LVEF(OR=0.924,95%CI 0.874-0.976,P=0.005)、D2B时间(OR=1.007,95%CI 1.001-1.012,P=0.018)是STEMI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下面积(AUC)术前Tp-ec、Tp-e/QT分别为0.817(95%CI0.763-0.864)、0.889(95%CI 0.843-0.926)。Z检验显示,术前Tp-e/QT的AUC与术前Tp-ec、术后Tp-ec、术后Tp-e/QT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ACEs组患者梗死区术前及术后Tp-ec、Tp-e/QT显着增高,术前Tp-e/QT能够有效预测患者院内MACEs事件发生。2.术前梗死区Tp-e/QT是STEMI患者院内MA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晴,梁岩[5](2020)在《心电学检查在心脏性猝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有效快速地发现处于可疑高危状态的猝死人群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关键。目前心电学检查技术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由于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好等特点,被认为是检测、发现和随访可疑猝死者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心电学技术,阐述心电学检查在SCD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化地识别高危SCD患者,减少SCD的发生率。
李荣华[6](2020)在《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冠心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症状,持续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手术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标准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始终是临床心脏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一种经济、方便、无创的检测工具,但心电图除了对于心率失常的诊断十分准确以外,对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高。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电图ST-T段变化,即ST段和T波,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ST-T段特征,然而ST段变化影响因素多,例如轴偏移、心率、电极影响、体位变化等,导致特征点检测不准确,依靠ST段偏移来检测心肌缺血存在较大的误检率和漏检率。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在心肌缺血期间,心肌复极延迟,导致T波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双相型T波、倒置型T波或高尖型T波。针对T波的这种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波面积曲线来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工作有:首先,本文采取抛物线拟合法定位了 QRS波群波峰,随后比较了三种定位T波终点的算法:小波变换法、累积积分面积法、TRA算法,利用QT数据库中经过人工标注的ECG信号对三种算法检测T波终点的性能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累积积分面积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度,且计算简单,对采集噪声、基线漂移、T波形态变化具有鲁棒性。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累积积分面积法在检测T波特征点时的局限,即采用固定的RR’区间参数来确定T波特征点搜索区间,存在一定的误检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用于设置搜索边界,采用网格搜索策略优化参数,在QT数据库中进行的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最后,在准确定位了T波起点和终点之后,计算得到不同导联T波面积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曲线,并基于心肌缺血期间T波形态会发生特异性改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心肌缺血的检测方法——T波面积曲线(T-Wave Area Curve,TWAC)。该方法完全基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因此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势。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数据发现:TWAC的形态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正常人的TWAC形态规整平缓,而冠脉狭窄患者的TWAC形态多呈锯齿状,且狭窄越严重曲线波动越大;TWAC对检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心电图高。本文选择了 364个样本数据来验证TWAC的有效性,其中包括PTB数据库中的148例心梗患者和52例正常人的样本数据,还有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集的122例疑似心肌缺血患者和42例健康体检者的样本数据。实验结果表明,TWAC对心肌缺血诊断的整体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3.5%,准确率为84.0%。因此,该方法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心肌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评估方法。
薛社亮[7](2019)在《T波电交替和电生理检查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远期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MTWA)及电生理检查(electrophysiologic study,EPS)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远期预测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1月顺序纳入在本院就诊的ARVC患者35例。采用运动平板时域法检测MTWA,记录胸前V1~V6导联的MTWA值,确定胸前各导联的最大值,以Max Valt表示。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阳性事件被定义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记录到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ICD的恰当治疗,包括电击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结果]35例ARVC患者(年龄38.6±11.0岁,男性28例)的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50%。Max Valt值为17.0(11.0~27.0)μV。22例患者行EPS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99.9±7.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15例(42.9%)患者发生阳性事件。Max Valt的曲线下面积为0.739,当EPS诱发出室速与Max Valt相结合时,曲线下面积从0.739提高到0.797。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表明,Max Valt>23.5μV是识别阳性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多变量Cox回归生存分析表明,Max Valt(风险比1.06,95%可信区间1.01-1.11,P=0.01)和EPS诱发出室速(风险比5.98,95%可信区间1.33-26.8,P=0.01)可以独立预测阳性事件的发生,当两者联合,其阳性预测值达85.7%,阴性预测值达100%。[结论]使用MMA-MTWA分析并联合EPS可以很好地预测左室功能保留的ARVC患者的长期预后。
范玉广[8](2018)在《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时域法移动平均修正技术(Modified moving average Technique,MMA)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ambulatory ECGs(AECGs))可以预测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但目前AECGs-MTWA预测心力衰竭猝死截断值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AECGs-MTWA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猝死截断值。方法:选择于2009-2016年6月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1例,使用MARSPC系统(GEHealthcare,Mil waukee,WI,USA)通过MMA技术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MTWA,获取早晨8点TWA(8:00am TWA)、最大TWA(TWAmax),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根据达到主要终点事件和死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SCD组、非SCD组(Non-SCD),在随访期间存活者通过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与SCD组进行匹配患者46例组成存活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别获取mV1和mV3导联处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V1导联及V3导联早晨8点TWA(8:00am TWA)、最大TWA(TWAmax)与心源性猝死(SCD)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显示,mV1导联TWAmax截断值为40uV,灵敏度89.5%,特异度71.8%,曲线下面积0.879,95%可信区间为(0.788-0.969);mV1导联8:00am TWA截断值为8uV,灵敏度73.7%,特异度97.4%,曲线下面积0.929,95%可信区间为(0.863-0.996)。mV3导联TWAmax截断值为46uV,灵敏度84.2%,特异度91%,曲线下面积0.898,95%可信区间为(0.802-0.993);mV3导联8:00am TWA截断值为7uV,灵敏度78.9%,特异度73.1%,曲线下面积0.882,95%可信区间为(0.801-0.963)。TWAmax在mV1预测心源性猝死的灵敏度大于mV3导联,但特异性不如mV3导联;而8:00aMTWA在V1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敏感度小于mV3导联,但特异性强于mV3导联。结论:(1)动态心电图MTWA可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2)AECGs-MTWA预测心力衰竭猝死截断值:mV1导联TWAmax最佳截断值为40uV,8:00am MTWA最佳截断值为8uV;mV3导联TWAmax最佳截断值为46uV,8:00am MTWA最佳截断值为7uV.
徐升,夏永庆[9](2016)在《肺栓塞心电图QRS电交替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肺栓塞心电图QRS电交替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CTA确诊的55例肺栓塞心电图。结果有QRS电交替的肺栓塞20例占36.4%。结论心电图QRS电交替无特异性,但可作为肺栓塞诊断的重要预警之一。
吴寸草,高英,田芸,王佳玉[10](2012)在《志逸四海 继往开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2”学术总结》文中认为2012年6月28日至7月1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2"暨第18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中国心电学会)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承办,中国心律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开幕式上,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谢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肖梓仁、老专家代表何秉贤、心电学专家代表肖传实分别致
二、心电图QRS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电图QRS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引言 |
一、ACS预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一)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 |
3.纳入标准 |
4.剔除标准 |
5.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6.质量控制 |
7.数据分析方法 |
(二)统计结果 |
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单因素分析 |
3.Logistic回归分析 |
4.ACS预警模型的建立与ROC曲线分析 |
5.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
6.DCA分析 |
二、ACS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 |
3.剔除标准 |
4.纳入标准 |
5.统一数据标准 |
(二)统计结果 |
1.各证型症状频次统计 |
2.证型症状间关联分析 |
讨论 |
一.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一般指标 |
(二)理化指标 |
二、ACS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PART 1 应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
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
3. 临床用药的比较 |
4. 动态心电图参数的比较 |
PART 2 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的预测价值 |
1. 临床特征和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超声心动图数据比较 |
3. 用药情况比较 |
4. 动态心电图参数比较 |
5. 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5.1 预测心肌梗死后SCD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
5.2 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后SCD事件预测能力的评估 |
模型一 |
模型二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风险预测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致谢 |
(4)梗死区Tp-ec及Tp-e/QT值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基线资料采集及相关诊断标准 |
2.5 实验室数据 |
2.6 心电图采集方法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实验室生化指标比较 |
3.3 两组心电图参数比较 |
3.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5 ROC曲线评价各心电图参数的诊断价值 |
4.讨论 |
4.1 STEMI患者Tp-ec、Tp-e/QT值与MACEs |
4.1.1 STEMI与 MACEs |
4.1.2 Tp-ec、Tp-e/QT值与MACEs |
4.1.3 STEMI与 Tp-ec、Tp-e/QT值 |
4.2 影响Tp-ec、Tp-e/QT预测价值的相关因素 |
4.2.1 基线资料中影响Tp-ec、Tp-e/QT值和MACEs发生率的相关因素 |
4.2.2 导联选择对Tp-ec、Tp-e/QT预测价值的影响 |
4.3 本课题的局限性 |
4.4 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心电学指标对心脏不良事件的预警作用 |
参考文献 |
(5)心电学检查在心脏性猝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性猝死的概况 |
2 SCD机制及其预测手段 |
3 常规心电图检测方法及作用 |
4 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及作用 |
5 心律失常对SCD的预测价值 |
6 展望 |
7 总结 |
(6)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静态心电图 |
1.2.2 动态心电图 |
1.2.3 冠状动脉造影 |
1.2.4 血流储备分数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章节结构 |
第2章 心脏电生理与心肌缺血 |
2.1 心脏电生理 |
2.1.1 心电信号产生机理 |
2.1.2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
2.2 心肌缺血 |
2.2.1 心肌缺血定义 |
2.2.2 心肌缺血后果 |
2.2.3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
2.3 基于心电图ST-T段的心肌缺血检测方法 |
2.3.1 缺血性ST段检测 |
2.3.2 缺血性T波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ECG信号特征点检测 |
3.1 引言 |
3.2 ECG信号预处理 |
3.3 QRS波群检测 |
3.3.1 R波峰值检测 |
3.3.2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检测 |
3.4 T波特征点检测 |
3.4.1 T波终点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适应的T波特征点检测算法 |
4.1 引言 |
4.2 累积积分法 |
4.2.1 T波起点检测 |
4.2.2 T波峰值检测 |
4.2.3 算法验证 |
4.3 自适应的T波检测算法 |
4.3.1 原始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2 聚类算法简介 |
4.3.3 自适应参数设置 |
4.4 算法性能验证 |
4.4.1 实验数据 |
4.4.2 实验结果 |
4.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波面积曲线与心肌缺血关系探讨 |
5.1 引言 |
5.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5.1.2 冠心病常用检测手段 |
5.1.3 本章工作 |
5.2 T波面积曲线 |
5.2.1 T波面积计算 |
5.2.2 T波面积曲线 |
5.3 实验 |
5.3.1 实验数据 |
5.3.2 实验结果 |
5.3.3 误判数据分析 |
5.4 典型病例分析 |
5.4.1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TWAC分析 |
5.4.2 治疗前后患者的TWAC分析 |
5.4.3 特定导联TWAC形态与冠脉阻塞位置关系的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T波电交替和电生理检查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远期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波电交替对非缺血性心脏病及其它人群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渐量修正平均法(MMA)检测T波电交替 |
附录二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缩略语 |
致谢 |
(8)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肺栓塞心电图QRS电交替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多样而不典型 |
2.2 有电交替与无电交替的肺栓塞相关指标比较 |
2.3 门诊健康体检心电图 |
2.4 有QRS电交替的肺栓塞典型心电图 |
3 讨论 |
3.1 心电图QRS电交替的定义 |
3.2 心电图QRS电交替的机制 |
3.2.1 机械因素 |
3.2.2 电因素 |
3.2.3 临床意义 |
3.3 QRS电交替缺乏特异性 |
3.4 心电图QRS电交替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联性 |
3.5 肺栓塞心电图QRS电交替临床评价 |
3.6 肺栓塞QRS电交替报导少的原因推测 |
(10)志逸四海 继往开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2”学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心发言 |
1. 心电图临床应用110年回顾与展望 |
2. 晚钠电流与心律失常 |
二.心电学新理念、新技术 |
1. 心电学新进展 |
2.心律失常性舒张功能不全的新认识 |
3.应用体表心电图初筛心肌病新进展 |
4.心电图T波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 |
三.电生理与心电图 |
1. 心电图判断房速起源的流程 |
2. 导管消融对心电图的影响 |
3. 心电图快速识别室速 |
4.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心电图判定流程 |
四.心电学基础 |
1. QT间期的判定标准及意义 |
2. QRS-T夹角的循证依据 |
3. Fontaine导联及其应用 |
4. 诱发Ⅰ型Brugada波的方法及意义 |
五.心电学解析思路 |
1. 房室阻滞心电图分析 |
2. 室内阻滞分析的重点与难点 |
3. 长RP心动过速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
4. 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5. 应用梯形图分析复杂心律失常 |
六.冠心病与心电图 |
1.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 |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电风暴的认识与处理 |
3. 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新认识 |
4. 心电图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
七.药物与心电图 |
1. 抗肿瘤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
2. 利伐沙班:房颤抗凝的新选择 |
3.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
八.急症与心电图 |
1.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 |
2. 急性脑卒中心电图 |
3. 急诊室性心律失常诊治要点 |
4. 急性胸痛心电图诊断思路 |
九.晕厥、猝死与心电图 |
1. 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心电图警示 |
2. 致命性心律失常新机制—从离子通道到心电图 |
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心电图 |
4. 心脏性猝死相关心电图 |
十.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病心电图 |
1.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及危险分层 |
2. Brugada综合征诊断新视点 |
3. 心脏发育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 |
4. 线粒体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
5.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电图特征及进展 |
十.食管电图与临床 |
1. 心律失常里的侦察兵 |
2. 食管心电图鉴别窄QRS波心动过速 |
3. 食管心房调搏在科研中的新亮点 |
4. 背部导联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
十一.动态心电图新进展 |
1.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应用 |
2. T波电交替 |
3. 初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4. 心电散点图及其临床应用 |
十二.起搏心电图 |
1. 起搏心电图基础 |
2.I CD新功能:ST段监测 |
3. 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起搏器功能 |
4. CRT心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
5. 电极断裂的心电图警示 |
十三.心电信息化管理 |
1. 云心电:不再遥不可及 |
2. 院内远程心电监测 |
3. 社区远程心电监测的现状及前景 |
十四.精彩心电图分享 |
1. 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冠脉 |
2. 双硫仑反应误诊为ACS |
3. 起搏器电池耗竭心电图 |
4. 其他 |
十五.精彩病例分析与点评 |
1. 室上速合并ST-T改变和肌钙蛋白升高 |
2. V1导联r波丢失的临床意义探讨 |
3. 急性心肌梗死并新发右束支阻滞 |
4. 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 |
十六.心电学大比武 |
四、心电图QRS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D]. 张辛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D]. 刘湘. 苏州大学, 2020(02)
- [4]梗死区Tp-ec及Tp-e/QT值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D]. 吴月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心电学检查在心脏性猝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J]. 杨晴,梁岩.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01)
- [6]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D]. 李荣华. 浙江大学, 2020(02)
- [7]T波电交替和电生理检查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远期预测价值[D]. 薛社亮.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8]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D]. 范玉广.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9]肺栓塞心电图QRS电交替的临床价值[J]. 徐升,夏永庆. 中国现代医生, 2016(19)
- [10]志逸四海 继往开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2”学术总结[J]. 吴寸草,高英,田芸,王佳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04)
标签:心电图论文; 心肌缺血论文;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论文; 心律失常的症状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