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

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

一、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20)在《樊粹庭戏剧侠义精神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樊粹庭“侠义”题材的戏剧。笔者在对侠义概念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重新界定。樊粹庭本身及其作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侠义精神,而樊粹庭创作的侠义剧与五四时期对西方现代观念的引入和抗日战争的背景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从《樊粹庭文集》中整理出符合本文侠义概念的13部作品,从侠义精神、现代意识、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在研究学习众多前辈学者对侠义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层面、道德层面、行侠主题方面对侠义内涵重新界定。第二章,对剧作家樊粹庭本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写作倾向进行研究,挖掘其创作侠义戏的内因。第三章,研究樊粹庭创作侠义剧所受到的五四精神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现代性思想观念、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以及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创作背景下,樊粹庭主动担负起宣传抗日救国的责任,对其作品内容与感情倾向造成的影响。为樊粹庭的艺术地位进行客观定位。第四章,研究樊粹庭侠义剧中侠客的行侠主题,通过对侠义剧行侠主题的分析,挖掘侠客行侠目的及其侠义精神内核。第五章,对樊粹庭侠义戏剧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剧目创作时间顺序,对具体的侠客形象做详细分析,尝试用戏剧理论和美学观点对剧目展开论述,从艺术理论、审美接受等方面分析樊粹庭侠义剧的时代精神、民族性特征和现代意识。并对剧目的优点和局限性做出分析评价。

靳琦华[2](2020)在《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元杂剧中的富人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身份来看,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地主,甚至有的是道士;从性情方面来看,有的慷慨仗义、有的锱铢必较,有的正直豪义、有的无恶不作。但是,这一文学形象群体,却是被学界所忽视的。即使有相关研究涉及到富人形象,亦多是包含在商人形象研究中的泛泛而论,并没有从富人身份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大量非商人职业的富人形象被湮没,故笔者以为学界对元杂剧中富人形象重视不足。本文从元杂剧中富人的概念、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该群体展开研究,以补充富人形象研究的薄弱环节,希望能对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尽绵薄之力。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确立。首先,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富”的概念,突破了之前相关富人研究只局限在富商身份,使得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其次,梳理了元前历代文学作品中富人形象的演变过程,使元代富人形象文学史地位得到凸显;最后,本文研究范围是元代的北杂剧作品,笔者根据王季思出版的《全元戏曲》,得以实现对元杂剧富人形象的统计。本部分意在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基础坐标。第二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笔者广泛搜集和统计了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致富方式,发现他们的致富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商业经营、田产累计和继承祖业。经过大量阅读元代历史典籍和法律文献等,发现这三种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联系。于是笔者结合史料,对元杂剧中富人的三种致富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意图探索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塑造与原因,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恶富、善富、吝富和怜富的语言、身份和行为特点。在剖析四类富人时,笔者在元杂剧文本的基础上,并且结合元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剖析,同时笔者还探究了杂剧家在塑造四类富人时所给予的不同情感态度。第四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的塑造艺术。第一方面,根据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脚色体制,将元杂剧富人分为末脚富人和净脚富人,意在将脚色体制设置和富人形象有机地结合,探究元杂剧脚色体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特殊作用。第二方面,作者研究了富人的名称,在富人身份、性格以及暗示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方面,笔者发现元杂剧中某些特殊的情节与宗教观念中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分别研究了贫富变化情节和弃富登仙情节,及它们分别蕴含的因果报应思想和佛道思想。第五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者将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中的有钱人形象与元杂剧中的有钱人形象进行对比研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明清文学对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参考。第一,从对后世戏剧影响来看,不仅历史上的富人形象大量被改编到戏剧作品中,而且各种主题的戏剧中都有富人形象出现,同时作者还梳理了大量有关富人形象的具体作品。第二,从对明清小说影响来看,明清小说中的富人形象在前代基础上世俗化程度加剧,作者结合特定的小说篇目探索了这种现象;第三,讨论了元杂剧进步思想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包括对惩恶扬善精神的弘扬、对自由恋爱的赞扬和对进步商人的肯定。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阮鸿璜[4](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夏菁[6](2019)在《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传奇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这类题材以女性与科举为文学中心,着力表现女性与科举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有关女性与科举内容的明传奇中,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对士子的科举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女性“参与”科举开拓了更广阔的文学空间。对于明传奇中女性频频与科举内容同时出现的文学现象要予以重视,明代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女性与科举题材分散在各部明传奇作品中,筛选并整理出其中有关女性与科举的篇目进行整体考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内在文化与深层含义。一共分为六章。前面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研究概况。第一章是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女性对科举有助推作用,贤妻良母、红颜知己与其他女性都给予了士子物质或精神上的助力。第二章叙写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之关系。女性是科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科举的受困者,女性的命运与科举具有复杂而矛盾的关系。第三章论述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女性具有状元情结与科举梦想,她们追求才名,在婚姻选择上也表现出对科举之才与门第的重视。第四章分析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分别从社会现实原因、作者个人因素、作品演变因素和读者阅读接受四个方面来阐述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五章探讨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篇目的写作特色。“双姝”模式的运用、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与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是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第六章简述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从角色模式、情节框架与创作热情这三个角度来表现清传奇对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承继与发展。总之,明代传奇中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书写,凸显了女性与科举之间的密切联系,女性对科举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科举对女性也有关乎命运的深刻影响。

张涵[7](2019)在《明清传奇中的骗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明清传奇中的骗婚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者心态,分别从情节类型、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对该情节模式进行解读,旨在促进明清传奇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对骗婚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梳理出的传奇作品依据情节特征分为四种类型,结合己有的研究成果阐释本文的研究基础和价值。第一章,分析骗婚模式的类型特征。阐释四种不同骗婚模式中的人物特征与情节安排,骗婚情节结局成败与骗婚者的身份和目的休戚相关,多类型的骗婚模式已然跨过才子佳人婚恋故事的范畴,在题材内容上不断延展。第二章,解读骗婚模式的艺术特征。骗婚模式利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跌宕波折的情节安排,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悲喜交加、奇正相生的审美风格共同构成了骗婚模式的艺术特征。第三章,挖掘骗婚模式的文化内涵。明清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特殊时期为骗婚模式提供了生存土壤,文人剧作家的身份遭际为骗婚模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独特内涵,传统的家族本位官本位和个人本位思想影响着骗婚模式的情节发展和结局走向,稳中有变的传统婚姻观和幽微曲折的文人心态借此得以展现。结语指出骗婚模式常见于才子佳人剧中,但其表现内容和意蕴内涵己经溢出了才子佳人剧的婚恋故事,文人剧作家借此展现出的对自由婚恋的向往和对女性的占有欲,对功名的渴求和对富商的轻视,对传统礼教观念的冲击和回护态度,看似矛盾却在对立中和谐共存,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印记和时代风貌。

杨芙蓉[8](2019)在《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港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西方的通俗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了内陆,尽管如此,人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仍是巨大的,口味更是多种多样。就在这时,一些四川籍作家在80年代后期以“雪米莉”为笔名而创作的雪米莉小说应运而生,它对新时期大陆通俗文学创作的空白地带首先进行了占领,是新时期第一个有意识策划的通俗文学品牌。它曾一度风靡盛行许久,形成了“雪米莉热”,成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市场中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观。可以说正是因为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风靡,促进了当代中国大陆通俗文学复苏和繁荣。然而由于地区差异、褒贬不一等各种原因,雪米莉小说并没有在通俗文学界得到细致的研究,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一直被忽视掉。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背景,立足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研究雪米莉小说是如何凭借其对市场特有的敏锐力使得小说具备大众所熟悉喜爱的通俗元素而让读者追捧的,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论文总共包括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雪米莉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正文总共有三章,前两章都是在论述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最后一章是论述它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章是对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之一——策划形式进行研究。策划营销是否得当其实也是通俗小说畅销与否的重要技巧之一,雪米莉小说主要是从组织形式、写作方式、品牌打造三个方面进行策划的。第二章是对雪米莉小说另外一种重要的通俗文学元素进行研究,也即对其创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模式是通俗文学最重要的通俗元素和技巧,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可以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五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一度受到大众的喜爱就跟其中蕴藏的模式不无关系。最后一章是论述雪米莉小说产生的历史影响。本章旨在客观评价分析当年畅销的雪米莉小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热卖对新时期中国大陆文学市场产生了影响,也对知识分子的多元化价值探索产生了影响。同时,对于它的迅速消亡,后来的通俗文学写作者也应该以此为鉴。结语部分是在正文的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的简要总结和概括。

孙建杰[9](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丁睿[10](2018)在《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叙录及学术史述略》文中认为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帝王,他生前一系列颇具传奇性的事迹为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阐释、演绎空间。汉武帝事迹最早见于《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后经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小说家的演绎、增饰,以历史事迹为主体,裹挟着神话传说、神仙道教、谶纬思想以及民俗传说等内容的汉武帝故事大量出现,而《海内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和《汉武帝洞冥记》四部围绕汉武帝逸事而展开的小说作品,更是汉武帝故事体系得以正式形成的标志。由历史事迹演绎而来的汉武帝故事系统,无论是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亦或是思想内容等都呈现出别样的风貌,这种史籍与小说作品之中对汉武帝故事内容的不同叙述,使得汉武帝故事研究颇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自二十世纪至今有关汉武帝故事研究的专着、期刊论文及博、硕士论文共达七十余项。学术发展需要不断回顾总结整理现有成果,方可展望未来研究治学之道。目前学术界尚无对汉武帝故事学术成果进行全面综合整理的文章,鉴于此,本文以“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辑考及学术史述略”为题,共分五个章节对汉武帝故事展开探析。第一章是文献叙录,分别从史籍文献、小说作品文献以及其他文献三个方面出发,对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对个别文献资料中的缺漏进行补辑。第二章是汉武帝故事文本解读。由于史籍文献中的汉武帝故事同小说作品中的汉武帝故事存在较大差异,故本章分别从史籍和小说作品着手,详细分析了汉武帝在不同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具体形象。此外,在分析史籍、小说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还对汉武帝故事研究兴起缘由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第三章是将二十世纪以来所有汉武帝故事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探析,在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以来汉武帝故事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时间为序,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第四章是在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以来汉武帝故事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其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进行廓清,并借此对汉武帝故事的未来发展研究之路进行展望,希以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稍许有益的帮助借鉴作用。

二、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樊粹庭戏剧侠义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侠义概念流变和樊粹庭侠义剧界定
    第一节 侠客形象的流变
        一、史书、文献中的侠客
        二、侠客的来源及出路
        三、传统文学作品中“主观色彩”的侠客
    第二节 侠义概念的流变
        一、史书对侠客概念的界定
        二、文学作品中侠义内涵的演变
        三、侠客行侠主题的变化
        四、对“侠”的概念的辨析
    第三节 樊粹庭侠义剧界定
        一、樊粹庭侠义剧的界定依据
        二、樊粹庭侠义剧中侠客来源
    小结
第二章 樊粹庭的侠义情怀
    第一节 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
        一、青少年时期不遵陈规世俗观念的离经叛道之举
        二、事业上不服输不低头的刚强性格
    第二节 对黑暗社会清醒的认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爱护
        一、在黑暗社会中艰难前行
        二、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
    第三节 激励民众、抗战救国的责任担当
    小结
第三章 樊粹庭侠义剧创作背景
    第一节 五四精神对樊粹庭剧作观念的影响
        一、对西方悲剧观念的吸收消化
        二、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创作理念
        三、剧作中突出的女性独立自主意识
    第二节 、樊粹庭侠义剧对抗战的宣传鼓动
        一、创作侠客与将军联合抗击侵略的侠义剧
        二、在剧目中对汉奸、卖国贼进行警告与鞭挞
    第三节 与“国防戏剧”“抗战戏剧”相呼应的抗敌侠义剧创作
    小结
第四章 樊粹庭侠义剧的行侠主题
    第一节 寓“报恩仇”主题于“赴公义”之中
    第二节 “抱不平”的行侠主题
    第三节 “保家卫国”的行侠主题
    小结
第五章 樊粹庭塑造的侠客形象
    第一节 《柳绿云》:乱世童话中的侠客群英
        一、有恩必报、超越时代的女侠——柳绿云
        二、仗义执言、不畏权奸的英杰——韩金华
        三、乐与人交、豪爽热情的绿林豪杰——秦鸿涛
        四、来去自如、熟谙兵法的游侠——柳公侠
    第二节 《三拂袖》《涤耻血》:女侠与义士的血泪情缘
        一、恩怨分明、舍情取义——《三拂袖》中的蒋琴心
        二、弃暗投明,以血涤耻——《涤耻血》中的刘芳
    第三节 《巾帼侠》:慷慨激昂的报国英杰
        一、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大侠——罗鸿义
        二、沉湎享乐、知过能改的将军——凌伟滔
        三、高尚疏阔、机智勇毅的女侠——罗剑琴
    第四节 柔弱肩膀担起人间正道的女侠:童玉珊、李慧娘
        一、与卑鄙邪恶势不两立——《义烈风》中的童玉珊
        二、抗击权奸与维护爱情——《李慧娘》中的李慧娘
    第五节 《丽膏西施》《为国纾难》:同仇敌忾的草根英雄
        一、《丽膏西施》: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为国纾难》:舍小利全大义的义商
    第六节 《孟香屏》:颂扬侠肝义胆的绿林豪侠
        一、具有武侠小说风格的戏剧——《孟香屏》
        二、快意恩仇、豁达仗义的侠客——崔通
    第七节 《无敌楼》:匡扶正义的英侠画廊
        一、嫉恶如仇、重义轻死的东海侠——赵胜
        二、智勇双全、行侠仗义的云中侠——肖泽
        三、其他侠客形象
    第八节 《再生铁》:平民英雄的颂歌
        一、勇气与爱心并存的侠客——韩力
        二、智慧与情怀兼备的女侠——韩真真
        三、济世与安民为怀的女英雄——宋娟娟
    第九节 《松树坪》:复仇的少年英雄——杨雪
    第十节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杨满堂
        一、英风豪气不让须眉
        二、心胸豁达、公正无私
        三、抗敌御辱、忠义两全
        四、反败为胜、足智多谋
        五、释疑解误、维护大局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二)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概况
1 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确立
    1.1 “富”的界定
    1.2 元前文学中的富人形象
        1.2.1 唐代以前富人形象
        1.2.2 唐宋传奇中富人形象
    1.3 元杂剧富人形象统计
2 元杂剧富人形象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
    2.1 经商致富与元代商业的繁荣
    2.2 田产经营与元代田庄经济
    2.3 祖业累计与元代财产继承
3 元杂剧富人形象塑造与原因
    3.1 恶富形象的塑造与批判
        3.1.1 为富不仁的形象
        3.1.2 嫌贫爱富的形象
    3.2 善富形象的塑造与颂扬
        3.2.1 古朴儒风的形象
        3.2.2 积极金钱观的形象
    3.3 吝富形象的塑造与讽刺
    3.4 受迫害富人形象的塑造与同情
4 元杂剧富人形象的塑造艺术
    4.1 富人形象的脚色
        4.1.1 末脚富人形象
        4.1.2 净脚富人形象
        4.1.3 杂脚富人形象
    4.2 富人形象的命名
        4.2.1 命名体现人物身份
        4.2.2 命名暗示人物个性
        4.2.3 暗示剧情走向
        4.2.4 讽刺人物劣性
    4.3 情节设计与宗教观念
        4.3.1 贫富变化与因果报应
        4.3.2 弃富登仙与佛道信仰
5 元杂剧中富人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1 富人形象在戏剧中的普及化
    5.2 富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世俗化
    5.3 后世文学对其进步思想的继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范围
    3.研究概况
        3.1 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3.2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4.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
    1.1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统计
    1.2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角色
        1.2.1 贤妻良母
        1.2.2 红颜知己
        1.2.3 贵人助举
第二章 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关系
    2.1 女性:科举的受益者
        2.1.1 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1.2 婚姻形式与命妇封赠制度
        2.1.3 改变女性命运的方式
    2.2 女性:科举的受困者
        2.2.1 生活困境
        2.2.2 精神困境
第三章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
    3.1 女性的状元情结
        3.1.1 科举期待,状元诉求
        3.1.2 女扮男装,高中状元
    3.2 女性的才名追求
        3.2.1 熟读诗书,文采斐然
        3.2.2 比肩先贤,科举之才
    3.3 女性的门第思想与择才意识
        3.3.1 光宗耀祖,维系门第
        3.3.2 择偶重才,维系婚姻
第四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
    4.1 社会现实原因
        4.1.1 选才制度
        4.1.2 科举风气
    4.2 作者个人因素
        4.2.1 作者的科举经历
        4.2.2 作者的女性观
    4.3 作品演变因素
    4.4 读者阅读接受
第五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写作特色
    5.1 “双姝”模式的运用
        5.1.1 双姝对比体现性格
        5.1.2 双姝叙写凸显主题
    5.2 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
        5.2.1 梦境反照现实心理
        5.2.2 梦境推动情节发展
    5.3 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
        5.3.1 战乱塑造人物性格
        5.3.2 战乱设置故事悬念
第六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
    6.1 角色模式的发展
    6.2 情节框架的借鉴
    6.3 创作热情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明清传奇中的骗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骗婚模式类型论
    第一节 一见钟情骗婚追爱
    第二节 骗婚阻情局破计空
    第三节 合谋拆婚激励功名
    第四节 幻形入世骗婚求配
    小结
第二章 骗婚模式艺术论
    第一节 人物形象
    第二节 情节艺术
    第三节 语言特色
    第四节 审美风格
    小结
第三章 骗婚模式文化论
    第一节 稳中有变的时代观念
    第二节 复杂微妙的文人心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雪米莉小说的策划形式
    2.1 组织形式:“三结合”班子与一“助推器”
        2.1.1 “三结合”的写作班子
        2.1.2 作为“助推器”的书商
    2.2 写作方式:雅俗兼容与求新求奇
        2.2.1 媚雅标签
        2.2.2 媚俗白日梦
        2.2.3 求新求奇
    2.3 营销策划:品牌打造与包装
        2.3.1 命名
        2.3.2 封面设计
        2.3.3 语言嫁接
        2.3.4 环境安排
3 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
    3.1 雪米莉小说的题材模式
        3.1.1 黑道犯罪题材
        3.1.2 警匪言情题材
    3.2 雪米莉小说的人物模式
        3.2.1 俊男靓女模式
        3.2.2 “众星捧月”模式
        3.2.3 大亨模式
        3.2.4 警探模式
        3.2.5 “异女”模式
    3.3 雪米莉小说的情节模式
        3.3.1 追捕——逃避模式
        3.3.2 受难——复仇模式
        3.3.3 夺宝纵欲模式
        3.3.4 “画卷式”悬念模式
    3.4 雪米莉小说的结构模式
        3.4.1 “二元对立”模式
        3.4.2 半团圆模式
    3.5 雪米莉小说的语言模式
        3.5.1 “混血儿”模式
        3.5.2 图像化的语言模式
4 雪米莉小说的影响
    4.1 文学市场的“破冰者”
        4.1.1 大陆通俗文学开始复苏
        4.1.2 大陆通俗文学题材得以拓宽
        4.1.3 开启欲望化书写叙事模式
    4.2 知识分子寻求另类创作的探索者
        4.2.1 作家变成写手
        4.2.2 开启了假面写作的先例
        4.2.3 市场“登龙术”的传递
    4.3 凸显了市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
        4.3.1 雪米莉小说的经济价值
        4.3.2 雪米莉小说的精神关怀
    4.4 对雪米莉小说的反思
        4.4.1 通俗文学不能无“根”
        4.4.2 重视创新
        4.4.3 作品能与影视联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二、城市时代:1914—149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第二节 酬神演剧
        一、春祈秋报
        二、庙会演剧
        三、节令演剧
        四、崇圣演剧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一、集市演剧
        二、行会演剧
        三、喜丧演剧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一、科班
        二、江湖班
        三、玩会班
        四、龙虎班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第一节 画地做场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第二节 高台剧场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三节 戏楼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一、“开封五云”辨析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一、坤伶的复兴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10)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叙录及学术史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概述
二、汉武帝故事学术成果现状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之前
    (三)二十一世纪至今 第一章 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叙录
第一节 史书文献
    《史记》
    《汉书》
第二节 小说作品文献
    《海内十洲记》
    《汉武故事》
    《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洞冥记》
    《列仙传》
    《博物志》
    《西京杂记》
    《神仙传》
    《搜神记》
    《拾遗记》
    《志怪》
    《幽明录》
    《世说新语》
    《异苑》
    《殷芸小说》
    《志怪》
    《述异记》
    《杂鬼神志怪》
    《水饰》
第三节 其他文献
    《抱朴子·内篇》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水经注》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第二章 汉武帝故事文本解读
第一节 史书中的汉武帝
    一、汉武帝的政治统治
    二、汉武帝狂热的神仙迷信思想
第二节 小说作品中的汉武帝
    一、汉武帝的求仙故事
    二、汉武帝同后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三、政治与日常生活琐事
第三节 汉武帝故事研究兴起的缘由 第三章 二十世纪以来汉武帝故事学术史述略
第一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初起研究阶段
第二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阶段
    一、着者及成书情况的研究
    二、文学研究
    三、宗教学研究
    四、民俗学研究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至今的全面综合研究阶段
    一、着者及成书情况考辨之推进
    二、文学研究之发展
    三、宗教学研究之承继
    四、新领域研究之开拓
    五、综合全面研究之兴起 第四章 汉武帝故事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一、研究视域守旧
    二、研究缺乏创新
    三、研究内容重复
    四、全面综合研究欠缺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民俗意象的挖掘与拓展
    二、传播学与接受学视角的解读
    三、主题内容的比较探究
    四、词性分类研究
    五、文献异文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辑录 附录Ⅱ
二十世纪以来汉武帝故事学术成果汇总表 后记

四、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樊粹庭戏剧侠义精神研究[D]. 刘颖. 河南大学, 2020(02)
  • [2]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D]. 靳琦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D]. 夏菁.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7]明清传奇中的骗婚模式研究[D]. 张涵. 厦门大学, 2019(08)
  • [8]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D]. 杨芙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10]汉武帝故事唐前文献叙录及学术史述略[D]. 丁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传奇富豪的成功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