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唐苇鸿,沈洪[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等,解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茜草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通过TCMSP、GeneCards数据库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通过String平台及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模型的构建,找出核心靶点。通过R语言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茜草中排名前3位的活性成分是β-谷甾醇、去氢-α-拉杷醌、异落叶松脂素。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靶点共37个,关键靶点包括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亚基JUN、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CASP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HSP 90-alpha,HSP90AA1)等,主要通过影响核受体活性以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结论: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预测了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证明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方向。
李红燕,陈海,谢倩,杨显娟,马荣,黄维,王建[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连、厚朴配伍调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连、厚朴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OMIM及DisGeNET数据库,筛选黄连、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并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进一步采用TNBS诱导UC大鼠模型观察血清以及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黄连共筛选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179个,厚朴共筛选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53个,疾病作用靶点有851个,获得共同基因71个,黄连配伍厚朴及疾病共同的作用靶点8个,分别为NOS2、SLC6A4、CHEK1、PPARG、PTGS1、PTGS2、ESR1、HSP90AA1。GO和KEGG富集分析综合结果显示黄连、厚朴配伍调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小檗碱、厚朴酚和和厚朴酚与溃疡性结肠炎的NOS2、PTGS2、HSP90AA1等靶点对接吻合度较好。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黄连厚朴配伍组血清TNF-α含量显着下降(P <0.01)、TGF-β含量显着升高(P <0.01),同时,其结肠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下降。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连配伍厚朴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指明了方面,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
祝敏[3](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张琪[4](2021)在《硒酵母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肠道氧化应激损伤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硒是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中心,适量摄入硒能够提高人体内硒水平,使该酶活性增加,从而达到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使用硒酵母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评价其短期疗效,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连续选取2019.12-2020.12期间,就诊于张家口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这些患者都依据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诊断明确,并依据改良Mayo分级分为轻度及中度。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硒酵母组(联合用药组)和美沙拉嗪组(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及灌肠治疗,其中联合用药组给予硒酵母片和美沙拉嗪,而对照组单独给予美沙拉嗪,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便常规、大便次数、血沉(ESR)、及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h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有5例退出,其中硒酵母组2例,美沙拉嗪组3例。完成治疗随访共65例,硒酵母组33例,美沙拉嗪组32例。结果: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的一般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有效率为81.25%,联合用药组使用硒酵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0.034,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便潜血阳性率为96.97%,治疗后阳性率为30.30%,对照组治疗前便潜血阳性率87.5%,治疗后阳性率59.38%,两组对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T=0.018,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排便次数为(4.39±1.94)次,治疗后为(1.67±0.74)次,对照组治疗前为(4.56±1.76)次,治疗后为(2.06±0.80)次,两组对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Z=4.094,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血沉为(26.12±12.97)mm/h,治疗后为(12.09±6.35)mm/h,对照组治疗前(25.13±13.26)mm/h,治疗后(16.22±13.26)mm/h,两组对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T=-2.173,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丙二醛(MDA)水平为(5.92±0.42)U/L,治疗后为(4.08±0.28)U/L,对照组治疗前为(5.82±0.28)U/L,治疗后为(5.35±0.29)U/L,两组对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T=-17.78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为(84.65±4.74)U/L,治疗后为(96.70±5.43)U/L,对照组治疗前为(84.33±4.05)U/L,治疗后为(92.01±4.77)U/L,两组对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T=3.697,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硒酵母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损伤,表现在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降低与抗氧化酶GSH-Px的增高,短期内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为UC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杨哲[5](2021)在《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概率日益增加,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肠道炎症为诱发结肠癌发病最重要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炎症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比散发性结肠癌高5~10倍,近50%左右的结肠炎患者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发展为结肠癌。因此,探究出安全可靠的结肠癌预防手段,并结合不同的治疗模式,在结肠癌发病高危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腺瘤患者)中注重预防性策略的应用,将是治疗结肠癌的重要策略之一。以往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对炎症及肿瘤的发生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最为关键的致病因素结肠炎不同病程阶段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其对肠道炎症微环境中炎症细胞及肠上皮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其调控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充分开发及利用吴茱萸碱治疗相关性疾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方法:首先体内实验证明吴茱萸碱对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癌前炎症阶段的预防及治疗作用,通过不同的浓度的DSS,调整DSS作用时间及剂量,分别诱导小鼠急性、慢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衡量吴茱萸碱对小鼠肠道炎症、氧化应激、炎癌转化的预防作用;接着考察吴茱萸碱对肠道炎症微环境两大类细胞——肠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活性的选择性作用,LPS刺激炎症细胞模拟肠道炎症微环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考察吴茱萸碱对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及STAT-3磷酸化水平影响;然后通过CCK-8、AnnexinV/PI染色法、PI单标法检、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手段,探究吴茱萸碱对于多种结肠癌细胞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周期以及ROS水平的影响;最后明确吴茱萸碱对IL-6/JAK/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通过Western blot、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对接等方法从吴茱萸碱是否直接作用于IL-6、是否调控上游相关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JAKs、是否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STAT-3的SH2结构域、N-末端结构以及是否通过调控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水平来抑制STAT-3信号通路。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对结肠炎向肠癌转化的炎症阶段有着显着的化学预防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减轻肠道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肠道屏障损伤,同时降低结肠组织中STAT-3磷酸化水平,在急性结肠炎阶段就可以预防癌变的发生和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可以降低LPS所造成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及氧化应激水平,显着降低STAT-3磷酸化水平。吴茱萸碱对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对多种结肠癌细胞具有显着抑制用,将结直肠癌细胞阻滞于G2期,升高ROS水平,并促进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STAT-3活化与入核,其作用机制与抑制STAT-3通路密切相关,吴茱萸碱并不直接作用于IL-6,对上游JAK家族蛋白的表达无影响,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吴茱萸碱直接靶向STAT-3结合位点的可能性并不高,主要通过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表达,抑制STAT-3磷酸化。结论: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最为关键的癌前病变因素结肠炎小鼠模型不同病程阶段均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小鼠机体炎症、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癌细胞增殖及炎癌转化,抑制STAT-3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有关;同时吴茱萸碱可以降低肠道炎症微环境中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ROS水平,抑制STAT-3磷酸化;吴茱萸碱对肠上皮细胞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升高结肠癌细胞ROS水平,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促进多种结肠癌细胞系凋亡,而对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活性没有影响,其机制与抑制STAT-3活化与入核,抑制STAT-3通路密切相关,吴茱萸碱抑制STAT-3磷酸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吴茱萸碱通过主要通过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表达,抑制STAT-3磷酸化。
陈爽[6](2020)在《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远端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肠道粘膜损伤为特点,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常用抗炎、提高免疫力药物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病人难以长期坚持。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来源于甲壳素,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低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促进免疫、维护肠道菌群稳态等多种功能,在肠道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了壳寡糖在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症状上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有效、适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COS对UC的缓解作用,并确定最佳剂量。通过连续7 d自由饮用3%DSS溶液诱导C57BL/6雄性小鼠,建立UC模型。与此同时,每天分别灌胃COS(35、70、140和280 mg/kg)和SASP(50 mg/kg),观察其对小鼠的干预情况。结果表明COS对小鼠UC具有缓解作用,且剂量与效果呈钟形关系。其中70 mg/kg和140 mg/kg COS处理后不仅能显着缓解体重损失、疾病活动指数的升高和结肠长度的缩短,还能抑制结肠炎症细胞的浸润和MPO活性,维护结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的完整,改善食欲不振现象和贫血症状。其次,通过结肠炎小鼠模型,从肠道屏障、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方面探究了COS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COS通过上调结肠Muc-2 m RNA水平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抑制Claudin-1和Claudin-2的增加,保护肠道屏障。COS能显着降低结肠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含量,下调TLR4、COX-2和iNOS mRNA表达水平,抑制结肠NF-κB活化。此外,COS还能降低结肠MDA和NO含量,增加SOD活性以及Nrf2和HO-1表达,缓解机体氧化应激;通过下调结肠趋化因子MCP-1、CXCL-1和MMP-9的mRNA表达,缓解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浸润。最后,从肠道菌群变化和SCFAs含量等方面探究了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对结肠炎小鼠结肠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DSS能引起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和结构的紊乱,而COS能改善这种变化,在属水平上,增加Akkermansia等益生菌,抑制Allobaculum和Parabacteroides等有害菌,但对Bifidobacterium等无显着影响。且70 mg/kg和140 mg/kg COS对肠道菌群有不同影响,其中70 mg/kg COS能增加菌群多样性,而140 mg/kg COS呈相反趋势。此外,菌群功能分析显示COS在肠道中的生物合成、代谢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GCMS分析盲肠内容物中SCFAs含量,发现70 mg/kg COS能显着增加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而140 mg/kg COS仅显着增加丁酸含量。表明70 mg/kg COS较140 mg/kg COS在维护肠道微环境稳态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综上所述,70 mg/kg和140 mg/kg COS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主要机制为保护肠道屏障、抑制结肠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此外,70 mg/kg COS还能增加肠道SCFAs,维持肠道微生态。
车璐[7](2020)在《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它是一类与免疫相关且病因未明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环境、遗传、感染与肠道菌群、免疫等因素相关。关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有多种类型,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但是这些药物易产生抗药性、药物副作用或价格昂贵,基于其药物副作用小和治疗方法简单等优点,近年来药用植物及其衍生物在治疗UC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植物甾醇是在植物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富含脂质和富含纤维的组分中。植物甾醇在结构上类似于胆固醇,有与胆固醇相似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对多种疾病,如心脏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癌症等,具有保护作用。同时植物甾醇对胃肠道炎症也有保护作用。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TS)是植物甾醇的一种,在蒲公英根中含量较高。目前研究表明,TS具有抗炎活性性,对多种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ɑ)等的表达水平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此外,TS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肺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等疾病有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关于蒲公英甾醇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研究。基于TS与机体炎症的密切关系,我们通过建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T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肠巨噬细胞研究TS的抗炎机制。第一部分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通过建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为SPF级昆明小鼠,共60只,体重为18±2g,雌雄各半,小鼠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TS低剂量组、TS中剂量组、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适应性喂养7天后,除空白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odium sulp,DSS)干预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同时,TS低剂量组、TS中剂量组和TS高剂量组的小鼠每天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2.5mg/kg、5mg/kg和10mg/kg的蒲公英甾醇。模型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40ml/kg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剂量为500mg/kg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干预9天后,禁食禁水12h后处死小鼠。处死小鼠前采用内眦取血的方法取小鼠眼球血。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ɑ的含量。处死小鼠后,取出结肠,测量结肠长度并记录,HE染色制作结肠病理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结肠病理损伤,双盲法对结肠进行病理学评分。分别采用羟胺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比色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TBA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在小鼠结肠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在DSS和TS干预过程中,1至9天内,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小鼠平均体重逐渐上升,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平均体重逐渐下降。第5、7、9天,各组小鼠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体重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体重显着升高(P?0.05)。2.疾病活动指数:1至9天内,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一直维持在小于0.5的低水平。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TS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的上升趋势较缓慢。第5、7、9天,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显着降低(P?0.05)。3.结肠长度:各组的结肠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显着缩短,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显着延长(P?0.05)。4.结肠损伤:空白对照组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无炎细胞浸润。模型组隐窝破坏和隐窝变形、排列紊乱,上皮细胞残留或完全破坏,炎细胞浸润。TS各剂量组的结肠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阳性对照组损害程度最轻。5.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各组的病理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6.炎性指标:各组小鼠血清中的四个炎性指标IL-1β、IL-6、IL-10、TNF-α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显着升高,IL-10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L-6水平显着降低,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L-10水平显着升高,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TS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7.氧化应激指标:各组小鼠结肠匀浆中三个氧化应激指标SOD、MPO和GSH-Px活力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SOD、GSH-Px活力显着降低,MPO活力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OD活力显着升高,TS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MPO活力均显着降低,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GSH-Px活力显着升高(P?0.05)。8.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各组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低、中剂量组凋亡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9.凋亡相关蛋白:各组小鼠结肠中的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蛋白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TS能够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疾病症状和结肠病理损伤,能够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能够抑制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蒲公英甾醇的体外抗炎、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在细胞实验中研究TS对小鼠肠巨噬细胞的炎性因子、凋亡情况的影响,同时研究蒲公英甾醇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和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s,JNK)信号相关通路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小鼠肠巨噬细胞购买于上海富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噻唑蓝(thiazolyl blue,MTT)检测TS对肠巨噬细胞的毒性,根据检测结果将细胞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LPS 1ug/ml)、TS低剂量组(LPS lug/ml+TS 5ug/ml)、TS中剂量组(LPS lug/ml+TS 10ug/ml)和TS高剂量组(LPS lug/ml+TS15ug/ml)。干预24小时后,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酶(p-IκBα)、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JNK、磷酸化JNK(p-JNK))。RT-PCR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NF-κB p65、p38MAPK和JN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炎症因子:三个炎性指标(TNF-α、IL-6和PGE2)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IL-6和PGE2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的TNF-α显着降低,TS中、高剂量组的IL-6和PGE2显着降低(P?0.05)。2.细胞周期和凋亡:各组干预细胞间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较高,在S期和M/G2期的比例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TS各剂量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较低,在S期和M/G2期的比例较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3.凋亡相关蛋白:三个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和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S中剂量组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NF-κB信号: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的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显着降低(P?0.05)。5.MAPK信号:各组的p38MAPK蛋白和p38MAPK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6.JNK信号:各组的JNK蛋白和JNK m 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p-JNK蛋白显着升高(P?0.05),但是与模型组相比,TS各剂量组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LPS诱导的小鼠肠巨噬细胞中,TS能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且对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但对JNK信号通路无显着影响。
梁晗业[8](2019)在《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基因、机体免疫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病理特征为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损伤。近年来,世界各地U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水杨酸类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UC,长期使用存在严重不良反应。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和整体治疗的特点,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中医长于“辨证论治”,在UC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U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有望成为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在UC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五味子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等功效。五味子甲素(Schisandra A)是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护肝、抗氧化、抗炎、镇静、抗肿瘤等作用,对于其影响胃肠运动功能以及治疗UC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根据文献,本研究分别采用含2.5%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TNBS)的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诱导小鼠UC模型,采用5%(W/V)葡聚糖硫酸钠(Dextra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自由饮用)建立大鼠UC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动物一般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检测结肠组织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NF-κB/COX-2和IL-6/STAT3两条通路的相关蛋白与基因的变化,初步探讨五味子甲素对UC的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五味子甲素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五味子甲素对小鼠及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目的:采用小鼠在体动物模型及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1通过给予新斯的明和番泻叶水煎液制备胃肠运动异常小鼠在体模型,灌胃给药后,考察五味子甲素对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的影响,以及对腹泻小鼠的腹泻指数,血清中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的影响。2通过向克氏液中加入不同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以及改变离子浓度建立不同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1五味子甲素抑制小鼠在体胃肠运动功能五味子甲素对正常小鼠、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的肠推进率均有抑制作用,提高胃残留率(P<0.05);可明显降低腹泻小鼠腹泻率、腹泻指数,显着增加腹泻潜伏时间(P<0.05);降低腹泻小鼠血清中MTL和GAS。2五味子甲素抑制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通过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实验发现,五味子甲素对不同收缩状态离体肠平滑肌的收缩性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五味子甲素可明显抑制小鼠在体胃肠运动和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对大、小鼠胃肠运动均具有抑制作用。第二章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利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建立UC小鼠模型,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COX-2通路相关蛋白和转录基因表达情况,探究五味子甲素对UC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给药方案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对照组(Model组),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TNBS+80 mg/kg组、TNBS+40 mg/kg组、TNBS+20mg/kg组),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TNBS+SASP组)。将5%的TNBS溶于无水乙醇中制成含2.5%TNBS的50%乙醇溶液,经肛门缓慢注入小鼠结肠内,24 h后重复一次,选择造模成功的小鼠在48 h后开始给予相应治疗,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2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情况的影响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表现、体重,检测UC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稀便率、粪便含水率、隐血程度、结肠转运时间以及脾脏指数,HE染色评估组织病理损伤情况。3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COX-2通路的影响(1)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PO、SOD、TNOS活性和MDA、NO含量。(2)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IL-6、IL-10、TNF-α、NF-κB、COX-2含量。(3)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蛋白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蛋白表达情况。(5)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 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五味子甲素减轻UC小鼠临床症状结果显示,Normal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造模后各组小鼠表现与UC临床症状相似。给予五味子甲素和SASP治疗14 d后,TNBS+80 mg/kg组、TNBS+4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体重增加,排便次数、稀便率、粪便含水率、结肠转运时间、隐血程度和DA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未见明显缩短,脾脏指数与Normal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Model组(P<0.05)。2五味子甲素抑制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NO含量和TNOS活性显着降低(P<0.05)。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IL-6、NF-κB、COX-2、TNF-α含量显着减少(P<0.05),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着增加(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可以调节相关炎性因子水平。3五味子甲素抑制结肠组织COX-2、NF-κB m RNA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组和TNBS+SASP组结肠组织中COX-2、NF-κB m RNA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五味子甲素抑制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能够明显改善TNBS/乙醇溶液诱导UC小鼠的临床症状,调节相关炎性因子表达,达到抗炎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COX-2通路相关基因转录及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第三章五味子甲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5%(W/V)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诱导UC大鼠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给药方案SD大鼠随机分为6组,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对照组(Model组),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DSS+60 mg/kg组、DSS+30 mg/kg组、DSS+15 mg/kg组),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DSS+SASP组)。通过连续自由饮用5%DSS(W/V)10 d,建立UC大鼠模型,每组8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4 d。2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情况的影响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表现、体重、DAI、结肠转运时间、粪便含水率、脏器指数、结肠大体损伤情况,评估大鼠临床症状的表现。HE染色评估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3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结肠组织IL-6/STAT3通路的影响(1)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2)ELISA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IL-13含量;(3)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STAT3、p-STA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6、STAT3 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五味子甲素缓解UC大鼠临床症状造模期间,Normal组大鼠状态良好,其余各组在饮用5%DSS溶液4 d后,部分大鼠出现稀便,体重开始减少,DAI评分增加;给药14 d后,与Model组比较,DSS+60 mg/kg组和DSS+SASP组UC大鼠体重明显增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除DSS+15mg/kg组外,各给药组大鼠结肠转运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P<0.05);DSS+60 mg/kg组和DSS+SASP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趋向正常组水平,肉眼观察可知结肠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5)。HE染色可见,Normal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完好,腺体排列规律完整。Model组黏膜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各层结构不清,部分动物结肠可见散在溃疡点。DSS+60 mg/kg组以及DSS+SASP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较清楚,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腺体结构清晰,排列较整齐,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IL-6、STAT3 m RNA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Norm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6、STAT3 m 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Model组比较,DSS+60 mg/kg组与DSS+SASP组IL-6、STAT3 m 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能够下调IL-6、STAT3m RNA的表达。3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IL-6、STAT3蛋白的表达ELISA实验结果发现,与Model组比较,除DSS+15 mg/kg组外,各给药组结肠组织MPO活性、IL-6含量显着下降,IL-13含量显着增加(P<0.0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DSS+SASP组,DSS+60 mg/kg组IL-6与STAT3蛋白表达显着减少,抑制STAT3蛋白磷酸化(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能抑制IL-6、p-STAT3、STAT3蛋白表达。结论:五味子甲素对DSS所致UC大鼠有缓解作用,可改善UC大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相关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从而发挥UC治疗作用。
余利华[9](2017)在《中药方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及D-柠檬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肝健脾汤和平调肝脾方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大鼠的动物实验来观察中药单体D-柠檬烯的抗炎、抗氧化特性,找出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70例中医辨证为湿邪困脾,肝郁化火证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方治疗组(35例)和美沙拉嗪肠溶片对照组(35例),中药方治疗组的患者活动期予以中药清肝健脾汤口服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1周,再改用平调肝脾方善后治疗;美沙拉嗪肠溶片对照组的患者活动期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4g/d,病情明显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1周,再改予小剂量美沙拉嗪肠溶片2g/d巩固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完全缓解率、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症状消失率、中医证侯疗效、结肠黏膜改善情况、C-反应蛋白含量、缓解率、用药安全性等。实验研究:采用TNBS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治疗组连续给药7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结肠黏膜组织的改善情况,采用使用ELISA 法测定大鼠血清 TNF-α、IL-1β、IL-6、NF-κB、SOD、GSH 和 PGE2 含量,采用RT-PCR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MMP-2、MMP-9、TGF-β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NOS、COX-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中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P<0.05)。中药序贯治疗对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P<0.05),而且脓血便、腹泻、腹痛三个主要症状的消失率,中药治疗组(77.14%,62.86%,74.29%)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40.00%,28.57%,40.00%)(P<0.05)。中药治疗组的结肠粘膜病变改善情况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P<0.05)。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监测发现,中药治疗组的改善较美沙拉嗪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实验研究: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及结肠粘膜损伤得分经D-柠檬烯治疗后明显减少,且MMP-2和MMP-9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P<0.05)。此外,在D-柠檬烯治疗组大鼠的iNOS和COX-2蛋白水平、PGE2的产生、TGF-β基因表达均减少,而p-ERK1/2的表达水平的增加(P<0.05)。结论采用清肝健脾汤和平调肝脾方序贯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美沙拉嗪肠溶片,尤其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结肠黏膜病变方面。实验研究结果显示,D-柠檬烯通过调节iNOS、COX-2、PGE2、TGF-β和ERK1/2信号通路抑制MMP-2mRNA和MMP-9mRNA在UC大鼠模型中的表达,从而起到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
熊永建[10](2015)在《川陈皮素诱导肠动力平衡和缓解炎性肠病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其中结肠炎患者有罹患结肠癌的危险,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治愈炎性肠病的疗法或是药物。炎性肠病与肠道过度的炎性反应、肠上皮过高的通透性以及失衡的胃肠动力平衡密切相关。已知川陈皮素对肺炎和皮肤性炎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及具有抗癌和缓解消化不良等功效,但其对肠动力失衡及肠道炎症的作用未见相关研究。实验目的:1、考察川陈皮素对处于不同收缩状态的大鼠空肠平滑肌收缩性的作用,揭示川陈皮素可以诱导肠动力平衡;2、考察评价川陈皮素对三硝基苯磺酸所致大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实验方法:1、川陈皮素诱导肠动力平衡研究:(1)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改变、向克氏液中加入激动剂/阻断剂以及改变克氏液中离子浓度等三种方式建立六种不同高低收缩状态,在离体条件下考察川陈皮素对处于不同高低收缩状态的大鼠离体空肠平滑肌收缩性的作用;(2)在体条件下考察川陈皮素对便秘型大鼠以及腹泻型大鼠排便的作用(粪便数目和含水量)。采用蛋白印迹、实时定量PCR (RT-PCR)等方法考察大鼠小肠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水平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3)分别考察钙离子、胆碱能神经、胆碱能M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α肾上腺能受体、p肾上腺能受体、可释放一氧化氮的神经元等是否参与川陈皮素诱导的肠动力平衡;2、川陈皮素缓解炎性肠病研究:(1)采用结肠单次灌注三硝基苯磺酸的乙醇溶液(120 mg/kg)建立炎性肠病的大鼠模型,考察川陈皮素对炎性肠病的缓解作用。(2)通过观察大鼠体重、摄食量、组织形态学变化、肠道上皮间通透性等考察川陈皮素对炎性肠病的缓解作用。(3)采用ELISA方法研究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2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考察结肠组织中claudin-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核转录因子kappaB-p65亚基、信号通路蛋白PI3K/Akt、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的蛋白含量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mRNA含量变化,结合细胞转染技术等揭示川陈皮素缓解炎性肠病的机制。实验结果:1、川陈皮素诱导胃肠动力平衡研究:(1)在较低剂量(1.25-5.0 μmol/L)时,川陈皮素对小肠平滑肌收缩性产生兴奋作用,在较高剂量(10.0-40.0 μmol/L)时,川陈皮素对小肠平滑肌收缩性产生舒张作用。在2.5 μmol/L浓度时,川陈皮素可以兴奋低收缩状态下小肠平滑肌,而会舒张高收缩状态下小肠平滑肌,也就是说可以对小肠平滑肌收缩性产生双向调节作用,。(2)川陈皮素诱导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分别被维拉帕米、河豚毒素、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或者左旋硝基精氨酸所阻断,提示川陈皮素诱导的双向调节作用是钙依赖性的,是通过钙依赖的肌球蛋白磷酸化实现的。所起的兴奋作用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进而促进内源性乙酰胆碱的摄取、激活胆碱能M受体实现的,所起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进而激活α肾上腺能受体、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包含一氧化氮神经元、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促进一氧化氮舒张肠道平滑肌实现的。(3)在体研究中,川陈皮素可以显着改善便秘型以及腹泻型大鼠的排便习惯(粪便数目和含水量),显着提高了便秘模型大鼠小肠组织中肌球蛋白磷酸化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表达,而显着抑制了腹泻模型大鼠小肠组织中肌球蛋白磷酸化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表达。2、川陈皮素缓解炎性肠病研究:(1)川陈皮素可显着降低炎性肠病模型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显着缓解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肠道上皮过高的通透性;降低结肠粘膜损伤评分、结肠指数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2)川陈皮素显着降低了炎性肠病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p、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2以及核转录因子kappaB p65亚基的表达;川陈皮素显着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川陈皮素显着降低炎性肠病大鼠的肠通透性,降低结肠组织中claudin-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PI3K、Akt的表达。细胞转染的结果提示我们Akt通路和NF-κB通路参与了川陈皮素对受损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实验讨论:1、研究提示,川陈皮素通过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对肠动力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性产生了双向调节作用;在体研究中,川陈皮素对于便秘以及腹泻模型大鼠中异常表达的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也可产生作用以至恢复正常表达。2、川陈皮素可以显着缓解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其作用机制与降低促炎因子、炎性介质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相关;3、川陈皮素可以显着恢复受损的大鼠肠道上皮间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Akt-NF-κB-MLCK通路,保护粘膜屏障有关。创新点:1、本实验首次揭示川陈皮素对大鼠空肠平滑肌的收缩性的双向调节作用,该双向调节作用是由平滑肌收缩状态决定的,是钙依赖性的,是由肠神经系统介导实现的;2、本研究首次揭示川陈皮素对三硝基苯磺酸所致大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其治疗作用与抗炎、恢复受损的粘膜屏障和增加肠动力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提出多靶点治疗,即通过抗炎、保护粘膜屏障和诱导肠动力平衡来治疗结肠炎。意义:1、川陈皮素对对高收缩状态的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对低收缩状态的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也就是说对空肠平滑肌收缩性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这提示我们川陈皮素可以拮抗处于异常收缩状态下的平滑肌,使之恢复平衡。2、川陈皮素可以显着缓解三硝基苯磺酸所致的结肠炎,为临床炎性肠病治疗提供一定科学信息。
二、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茜草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1.2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检索及筛选 |
1.3 交集基因的获取 |
1.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 |
1.5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 |
1.6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茜草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
2.2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疾病基因 |
2.3 茜草活性成分靶点-溃疡性结肠炎靶点交集基因 |
2.4 茜草-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 |
2.5 关键靶点PPI网络图 |
2.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潜在活性成分 |
3.2 关键作用靶点 |
3.3 靶点的相互作用 |
3.4 关键作用靶点生物功能与通路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连、厚朴配伍调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黄连-厚朴”药对中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与筛选 |
1.2.2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筛选 |
1.2.3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以及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1.2.4 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2.5 分子对接 |
1.2.6 关键靶点实验验证 |
2 结果 |
2.1“黄连-厚朴”药对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黄连、厚朴活性成分调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预测以及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
2.3 蛋白互作网络(PPI)的构建 |
2.4 GO功能分析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分子对接 |
2.7 实验验证靶点结果 |
2.7.1 血清中TNF-α、TGF-β的含量 |
2.7.2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组织中COX2的表达 |
3 讨论 |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
1.1.1 花粉孢子 |
1.1.2 理化指标 |
1.1.3 挥发性化合物 |
1.1.4 酚类化合物 |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
1.2.1 抗氧化性 |
1.2.2 抗炎活性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
1.3.2 现行治疗 |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
4.3 小结 |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
6.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硒酵母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与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结直肠癌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
2.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2.1 基因突变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
2.2 炎症因子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
2.3 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
2.4 信号转导通路与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
3.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
3.1 非甾体抗炎药及COX-2抑制剂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
3.2 天然产物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
4. 总结 |
第二章 吴茱萸碱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不同炎症阶段的阻遏作用 |
1. 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2. 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吴茱萸碱对肠道炎症微环境炎症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株 |
2. 实验方法 |
2.1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和NO含量 |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
2.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吴茱萸碱抑制Raw 264.7细胞分泌促炎因子 |
3.2 吴茱萸碱降低Raw264.7细胞ROS水平及上清NO浓度 |
3.3 吴茱萸碱对Raw 264.7细胞p-STAT3、COX-2、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吴茱萸碱对结肠癌细胞活性和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株 |
2. 实验方法 |
2.1 CCK-8检测细胞活力 |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
2.5 免疫荧光检测STAT-3入核 |
2.6 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相关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及STAT-3磷酸化表达 |
2.7 Western blot检测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受体配体水平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
2.8 Western blot探究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JAK家族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Western blot探究吴茱萸碱抑制STAT-3磷酸化与SHP-1的关系 |
2.10 分子对接预测吴茱萸碱靶向STAT-3的可能性 |
2.11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吴茱萸碱抑制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
3.2 吴茱萸碱将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 |
3.3 吴茱萸碱升高结肠癌细胞系ROS水平,促进氧化应激 |
3.4 吴茱萸碱诱导多种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
3.5 吴茱萸碱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STAT-3信号通路抑制作用 |
3.6 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受体配体水平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
3.7 吴茱萸碱对STAT-3上游JAKs家族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 吴茱萸碱上调磷酸酶SHP-1促进STAT-3去磷酸化 |
3.9 吴茱萸碱靶向STAT-3位点预测结果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溶液配制 |
2.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1.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2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现状 |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2.1 经典造模方式 |
1.2.2 炎症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3 免疫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4 氧化应激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5 肠道屏障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6 肠道微生物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3 壳寡糖概述 |
1.3.1 壳寡糖与其功能 |
1.3.2 壳寡糖对肠炎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与评价 |
2.2.2 COS干预方案 |
2.2.3 结肠组织H&E染色 |
2.2.4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2.2.5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测定 |
2.2.6 血液学分析 |
2.2.7 炎症因子测定 |
2.2.8 结肠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分析 |
2.2.9 结肠蛋白提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2.2.10 结肠免疫组化实验 |
2.2.11 盲肠SCFAs含量测定 |
2.2.12 结肠内容物菌群高通量分析 |
2.2.1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OS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
3.1.1 COS对结肠炎小鼠有效保护作用的剂量筛选 |
3.1.2 COS对结肠炎小鼠摄水量和摄食量的影响 |
3.1.3 COS对结肠炎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1.4 COS对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和病理学损伤的影响 |
3.1.5 COS对结肠炎小鼠血液学参数的影响 |
3.2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
3.2.1 COS对结肠黏液蛋白和黏附分子的影响 |
3.2.2 COS对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3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
3.3.1 COS对结肠炎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2 COS对结肠炎小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3.4.1 COS对结肠炎小鼠体内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 |
3.4.2 COS对结肠炎小鼠氧化调节因子Nrf2和HO-1 的影响 |
3.5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缓解作用 |
3.5.1 COS对结肠炎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 |
3.5.2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趋化因子的影响 |
3.6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
3.6.1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6.2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3.6.3 COS对结肠炎小鼠菌群功能的影响 |
3.6.4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SCFAs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附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2 材料和器材 |
2.3 模型建立及干预 |
2.4 小鼠血浆样品处理及生化检测 |
2.5 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学损伤评分 |
2.6 小鼠结肠中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2.7 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小鼠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 |
3.2 小鼠的结肠长度和组织病理损伤 |
3.3 小鼠血清炎性指标变化 |
3.4 小鼠结肠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
3.5 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蒲公英甾醇的体外抗炎、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器材 |
2.2 细胞培养 |
2.3 MTT检测TS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干预分组 |
2.4 炎症因子检测 |
2.5 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
2.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
2.7 RT-PCR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水平 |
3 结果 |
3.1 MTT检测结果 |
3.2 各组干预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 |
3.3 各组干预细胞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
3.4 各组干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3.5 各组干预细胞中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甾醇的生理活性及对疾病的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五味子甲素对小鼠及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五味子甲素的急性毒性实验 |
2.2 五味子甲素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4 五味子甲素对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5 五味子甲素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 |
2.6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的急性毒性实验 |
2 五味子甲素抑制正常小鼠胃肠运动 |
3 五味子甲素抑制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胃肠运动 |
4 五味子甲素抑制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胃肠运动 |
4.1 五味子甲素降低腹泻小鼠腹泻指数和潜伏时间 |
4.2 五味子甲素改善腹泻小鼠肠推进率和胃残留率 |
4.3 五味子甲素降低腹泻小鼠血清中MTL、GAS水平 |
5 五味子甲素抑制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1 五味子甲素抑制正常克氏液中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2 五味子甲素抑制高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3 五味子甲素抑制低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2.2 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结肠组织中MPO、SOD、TNOS、MDA、NO的影响 |
2.4 HE染色观察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2.5 ELISA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水平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表达 |
2.7 Weston Blot 法检测 UC 小鼠结肠组织中 COX-2、NF-κB 蛋白表达 |
2.8 RT-PCR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COX-2、NF-κB m RNA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小鼠一般临床症状 |
1.1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体重和DAI评分 |
1.2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小鼠腹泻情况 |
1.3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结肠转运时间和脾脏指数 |
2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MPO、MDA水平,增加SOD活性 |
3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TNOS、NO含量 |
4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5 五味子甲素调节UC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6 五味子甲素下调UC小鼠结肠组织COX-2、NF-κB蛋白表达 |
7 五味子甲素下调UC小鼠结肠组织COX-2、NF-κB m 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五味子甲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2.2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的影响 |
2.4 HE 染色观察 UC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2.5 ELISA法检测UC大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IL-6、STAT3、p-STAT3 蛋白表达 |
2.7 RT-PCR法检测IL-6、STAT3 m RNA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1.1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 |
1.2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大鼠体重及DAI评分 |
1.3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大鼠粪便含水率 |
1.4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大鼠结肠转运时间,结肠、胸腺及脾脏指数 |
2 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 |
3 五味子甲素减轻 UC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4 五味子甲素调节UC大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5 五味子甲素抑制IL-6、STAT3、p-STAT3 蛋白表达 |
6 五味子甲素抑制IL-6、STAT3 m 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与胃肠动力异常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中药方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及D-柠檬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UC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祖国医学治疗UC进展 |
1.5 中医药治疗UC的作用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病理特征 |
2.3 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1.2 祖国医学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病例的来源以及分组 |
1.8 治疗方案以及对照措施 |
1.9 观察方法 |
1.10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
2.3 症状总积分比较 |
2.4 症状消失率的比较 |
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6 结肠粘膜病变改善情况的比较 |
2.7 进入缓解期治疗情况 |
2.8 缓解率的比较 |
2.9 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比较 |
2.10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湿邪困脾,肝郁化火型UC的病机特点 |
3.2 立法处方的探讨 |
3.3 临床疗效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D-柠檬烯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iNOS、COX-2、PGE和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给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 |
3.2 结肠粘膜损伤指数评分(Colonic Mucosa Damage Index scoring,CMDI) |
3.3 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NF-κB、SOD、GSH和PGE2含量 |
3.4 RT-PCR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MMP-2、MMP-9、TGF-β基因的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NOS、COX-2、p-ERK1/2蛋白的表达 |
3.6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DAI和CMDI评分的比较 |
4.2 炎症细胞因子的比较 |
4.3 MMP-2和MMP-9基因表达的比较 |
4.4 SOD和GSH活度的比较 |
4.5 iNOS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4.6 PGE2水平的比较 |
4.7 TGF-β基因表达的比较 |
4.8 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图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川陈皮素诱导肠动力平衡和缓解炎性肠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川陈皮素诱导肠动力平衡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川陈皮素对空肠平滑肌收缩性的作用 |
2. 川陈皮素诱导的双向调节作用与肠神经系统关系研究 |
3. 川陈皮素诱导的双向调节作用与钙离子关系研究 |
4. 川陈皮素对大鼠胃肠动力作用在体研究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川陈皮素缓解炎性肠病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川陈皮素可以缓解结肠炎模型大鼠的肠道炎症 |
2 川陈皮素可以减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水平 |
3 川陈皮素通过抑制Akt和NF-κB降低肠通透性 |
4 川陈皮素提高细胞模型的跨膜电阻而降低菊粉透析 |
5 川陈皮素可以抑制脂多糖细胞模型中Akt磷酸化水平 |
6 在屏障破坏细胞模型中川陈皮素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提高跨膜电阻和降低菊粉透析水平 |
7 川陈皮素抑制细胞模型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表达 |
8 川陈皮素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模型中NF-K B的蛋白表达 |
9 川陈皮素对MLCK、TER和菊粉透析的作用是由NF-KB介导的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综述 |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
四、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茜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J]. 唐苇鸿,沈洪. 中医临床研究, 2021(3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连、厚朴配伍调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J]. 李红燕,陈海,谢倩,杨显娟,马荣,黄维,王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8)
-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4]硒酵母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D]. 张琪.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5]吴茱萸碱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D]. 杨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D]. 陈爽. 江南大学, 2020(01)
- [7]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车璐. 郑州大学, 2020(02)
- [8]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晗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中药方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及D-柠檬烯作用机制研究[D]. 余利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川陈皮素诱导肠动力平衡和缓解炎性肠病研究[D]. 熊永建. 大连医科大学, 2015(10)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五味子论文; 对照组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肠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