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洛阳旅游的名牌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航[1](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洛阳市区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洛阳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建城史的古都,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为笔者的选题提供了丰富的积淀。因此,乡土史的运用拥有巨大优势。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开始,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于各具特色的乡土资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根据要求,洛阳初中2017级学生的历史教材从入学开始正式更改为部编版,至2019年实现了历史统编教材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覆盖。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除此以外,从2008年洛阳历史开卷以来,乡土史考察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洛阳乡土史教学变得愈发重要。从此,历史教学与乡土史的融合有鲜明的契合点,同时也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综上所述,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接下来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形成文献综述。最后,对于本文写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罗列,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和线索。第二章具体将乡土史、课程资源以及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含义和它们之间关系阐述和区别,为研究洛阳乡土史资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洛阳乡土史资源基本内容和分类。在本章节中笔者将详细的对洛阳的乡土史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洛阳成功申请的世界遗产三项六处分别是: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洛阳段、丝绸之路中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截止2019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累计有5058个,仅洛阳就拥有51个。洛阳以占全国0.1%的面积却拥有占全国1%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个;洛阳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7个;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8个。接下来对洛阳市丰富的乡土资源按照:文本资源、文物古迹、宗教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俗文化、神话传说、网络资源七大部分进行详细介绍。第四章将洛阳乡土史资源与初中部编版历史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详细整合,与历史教材中具体知识点相关的乡土史资源详细罗列,并提出建议,为乡土史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五章中利用本人任教的东升二中优势资源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研究洛阳历史教学中乡土史开发和利用现状。第六章对洛阳初中师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洛阳乡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最终从乡土史课程资源使用规则、加强对教师乡土史资源的培训、增加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重视乡土史和中考的联系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洛阳乡土教学发展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杨慧媛[2](2019)在《电视真人秀《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奔跑吧》作为浙江卫视主推的一档“现象级”电视真人秀,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播出了共七季节目。其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该节目一直走在电视真人秀创新发展的前沿,以打造中国电视真人秀品牌为己任,不断尝试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升级。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在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热的现象,既体现了我国本土受众的文化需求,又表明了综艺节目开发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奔跑吧》作为电视真人秀的品牌节目,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政策的激励下,开始在节目创新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走出了电视真人秀发展的困境。论文以《奔跑吧》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节目创新中使用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常规节目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已有的电视真人秀研究基础上,论文结合了《奔跑吧》前六季节目的具体内容,对其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路径分别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一方面,《奔跑吧》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节目在展现物质文化名城风貌的同时,更是开发了传统民俗文化,丰富了节目内容。这一系列的操作既满足了本土受众对综艺节目娱乐与文化的需求,又使得节目全面升级,成功摆脱了原版节目模式的窠臼,以全新的中国名片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全面剖析了《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具体表现,概括总结了电视真人秀可以推而广之的可行性创新策略和建议。论文的研究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电视真人秀创新的理论,更是为打造中国品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陈茂林[3](2018)在《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座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是将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次是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组合成文化旅游产品,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即通过适当的方式唤醒资源所蕴含的无形的文化内涵,并用具体的产品表现出来,也称之为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过程。洛阳市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洛阳旅游发展一直发展缓慢,与其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极不相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文化旅游资源普遍开发程度浅、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组合较差、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等问题,文化旅游资源没能优化整合和利用,没能深挖洛阳文化内涵、彰显洛阳文化特色,导致洛阳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没能形成很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此,加快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对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洛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评价了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态势、相关影响因素,得出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资源等级较高且各类资源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历史文化类和民俗文化类资源发展较好,但宗教文化和书法绘画类资源需要提高。同时,在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评价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布局,探讨了洛阳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品牌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策略,以洛阳文化为灵魂,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真正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谢忠强[4](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袁文忠[5](2012)在《大力实施三大战略 助推经济腾飞——洛阳市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思考》文中指出洛阳市作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当前正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洛阳市质监局作为质量综合管理部门,当以服务洛阳经济建设为己任,以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为重点,扎实履行质监职能,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助推洛阳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沈旭亮[6](2012)在《基于资源整合的洛阳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概况;利用SWOT法分析了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对洛阳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进行了研究,洛阳市各类旅游资源丰富,但运作成熟、美誉度高的景区景点却不多,全市缺乏帝都古城的氛围;很多潜在旅游资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书本想象,且洛阳许多景区景点分属于不同部门和县区,旅游开发与经营秩序混乱,统筹协调困难,综合效益不明显。要取得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善于发掘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和妥善运用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最大化利用旅游资源。提出了洛阳市旅游业整合的内容,即通过强化一个综合旅游中心、构建三条特色旅游带、打造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对旅游资源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将全市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归纳为五大旅游系列;提出了旅游线路整合的思路和模式,列出了20余条精品线路;通过明确旅游形象,合理确定旅游客源市场和销售渠道,组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发挥各类组织的营销力量,达到对旅游宣传营销进行整合;通过纵向、横向和混合整合三种模式,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对旅游企业进行整合;通过推进研究机构整合和产学研一体化达到整合旅游人力资源的目的;最后对洛阳市的旅游纪念品按类别进行了整合归类,提出了三种销售方式。给出了旅游业整合的保障措施。从建立大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旅游发展县区协作制度,编制全市旅游规划、建立旅游开发利益补偿分享机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和妥善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贾国庆[7](2011)在《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旅游业提出了名牌化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旅行社是旅游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它不仅在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而且串联了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是连接旅游业各组成部门的纽带。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在“上海旅游名牌化发展”上的特殊的引领作用和可操作的抓手作用,从而以旅行社名牌化来推动和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根本改观旅游业的社会形象。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适合上海实际的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名牌内部化因素和名牌外部化因素两大类别。在此基础上运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方法(IPA)实现对某一特定的旅行社名牌化影响因素进行诊断性分析:形成以重要性和表现性为测度的四个象限。分析了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轻重缓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二章,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发展概述。回顾上海旅行社业及其名牌化建设历史,探析了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动因和现状特征。第三章,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立名牌化评估的两大系统、八大维度和三十二个具体指标,为进行诊断性分析做好铺垫。第四章,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诊断性分析。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借助SPASS、EXCEL软件运用IPA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各个指标在IPA方格图中的分布,直观地展示给我们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轻重缓急。第五章,结论和展望。提出提升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策略性建议,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改进。
庞彩辉[8](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振兴洛阳经济》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名牌产品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力量,名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象征。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能力,必须要多方位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闫玮[9](2009)在《洛阳旅游纪念品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洛阳,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战略目标,"十五"期间产业集群有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旅游商品、纪念品
翟玉强[10](2009)在《洛阳市“名牌强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洛阳市在实施名牌战略中,没有以名牌洛阳为主线,把"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三大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存在产品结构有待调整,经营管理品牌的能力弱,领导层重视不够、认识狭隘,缺乏统一规划,地方保护、部门保护现象屡有发生,旅游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名牌的氛围不浓等问题,这些限制了洛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应该营造发展环境,多方位实施名牌战略,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和实施名牌强市战略。
二、试论洛阳旅游的名牌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洛阳旅游的名牌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历史教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洛阳市区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乡土史课程资源简述 |
2.1 乡土史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第3章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概况 |
3.1 历史文献 |
3.2 文物古迹与馆藏 |
3.3 宗教文化 |
3.4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3.5 风俗文化 |
3.6 神话传说 |
3.7 网络资源 |
第4章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与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材的关联 |
4.1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关联 |
4.2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关联 |
4.3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关联 |
4.4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关联 |
第5章 洛阳地区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以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为例 |
5.1 在第一课堂中运用乡土史资源 |
5.2 在第二课堂中运用乡土史资源 |
5.3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 |
第6章 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6.1 洛阳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6.2 加强开发和利用洛阳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电视真人秀《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研究 |
1.2.2 电视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研究 |
1.2.3 《奔跑吧》的节目创新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原因 |
2.1 影响节目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外部因素 |
2.1.1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综艺的冲击 |
2.1.2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 |
2.1.3 传统文化具有的重要文化功能 |
2.1.4 受众对综艺节目的文化需求 |
2.2 影响节目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内部因素 |
2.2.1 节目突破电视真人秀发展瓶颈的要求 |
2.2.2 原版节目对韩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2.2.3 节目急于摆脱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
2.2.4 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 |
第3章 《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对象 |
3.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影视传播 |
3.1.1 传统文化的定义 |
3.1.2 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节目中的运用 |
3.2 节目创新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对象 |
3.2.1 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
3.2.2 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现 |
3.2.3 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 |
第4章 《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路径 |
4.1 依托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节目策划 |
4.1.1 依托传统文化精神创新节目立意 |
4.1.2 依托传统文化元素设置游戏环节 |
4.1.3 依托传统故事构建节目剧情 |
4.2 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节目录制 |
4.2.1 节目场景呈现历史文化名城 |
4.2.2 传统文化人物的角色扮演 |
4.3 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节目后期 |
4.3.1 水墨动画的运用 |
4.3.2 古风花字的渲染 |
4.3.3 中国风的配乐 |
第5章 《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不足及建议 |
5.1 节目创新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不足 |
5.1.1 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
5.1.2 节目环节与传统文化主题脱节 |
5.1.3 传统文化历史细节的失真 |
5.1.4 传统文化背景介绍过于简略 |
5.2 节目创新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建议 |
5.2.1 深度挖掘并准确使用传统文化元素 |
5.2.2 强化传统文化主题与节目环节的关联 |
5.2.3 创新重组传统文化元素 |
5.2.4 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传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B《奔跑吧》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一览表 |
致谢 |
(3)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旅游发展需要 |
1.1.2 旅游消费市场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新要求 |
1.1.3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助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5.3 研究新颖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旅游资源 |
2.1.3 文化旅游资源 |
2.1.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区位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3 旅游合作竞争理论 |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背景及现状分析 |
3.1 洛阳市整体区域概况 |
3.1.1 地理区位 |
3.1.2 交通区位 |
3.1.3 文化区位 |
3.1.4 历史沿革 |
3.1.5 社会经济发展 |
3.1.6 旅游业发展 |
3.2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文化旅游形象新升级 |
3.2.2 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逐具竞争力 |
3.2.3 文化旅游线路逐步开发 |
3.2.4 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发展良好 |
3.2.5 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开发成旅游商品 |
3.3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
3.3.1 开发区域缺乏统一规划 |
3.3.2 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性差 |
3.3.3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相矛盾 |
3.3.4 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不足 |
第4章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4.1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4.1.1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环境 |
4.1.2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种类 |
4.1.3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4.2 定性评价 |
4.3 定量评价 |
4.3.1 指标选取标准 |
4.3.2 指标评价权重的确定 |
4.3.3 评价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
4.4 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
5.1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开发原则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开发原则 |
5.2 总体区域开发布局及形象定位 |
5.2.1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区域布局 |
5.2.2 开发形象定位 |
5.3 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体对策 |
5.3.1 合理规划市区文化旅游资源空间 |
5.3.2 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
5.3.3 组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
5.3.4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4)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5)大力实施三大战略 助推经济腾飞——洛阳市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加快发展品牌经济 |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
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
(6)基于资源整合的洛阳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洛阳市旅游业概况分析及其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洛阳市旅游业概况 |
2.1.1 旅游发展现状 |
2.1.2 旅游资源概况 |
2.2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 SWOT 分析 |
2.2.1 优势分析 |
2.2.2 劣势分析 |
2.2.3 机遇分析 |
2.2.4 威胁分析 |
2.3 洛阳市旅游业整合的必要性 |
2.3.1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2.3.2 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
2.3.3 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4 塑造洛阳形象的必然要求 |
2.4 洛阳市旅游业整合的可行性 |
2.4.1 具有领导基础和社会基础 |
2.4.2 具备整合的客观条件 |
2.4.3 具有可借鉴的整合经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洛阳市旅游业整合的内容 |
3.1 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整合 |
3.1.1 强化一个综合旅游中心 |
3.1.2 构建三条特色旅游带 |
3.1.3 打造三大主题旅游区 |
3.2 旅游产品体系整合 |
3.2.1 观光旅游系列 |
3.2.2 文化旅游系列 |
3.2.3 公务旅游系列 |
3.2.4 休闲度假旅游系列 |
3.2.5 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
3.3 旅游线路整合 |
3.3.1 总体思路 |
3.3.2 整合模式 |
3.3.3 精品线路 |
3.4 游营销整合 |
3.4.1 旅游形象整合 |
3.4.2 客源市场整合 |
3.4.3 销售渠道整合 |
3.4.4 营销手段整合 |
3.4.5 营销组织整合 |
3.5 旅游企业整合 |
3.5.1 整合的模式 |
3.5.2 整合的途径 |
3.6 旅游人力资源整合 |
3.6.1 推进研究机构整合 |
3.6.2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
3.7 旅游纪念品整合 |
3.7.1 纪念品种类整合 |
3.7.2 销售方式整合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洛阳市旅游业整合的保障措施 |
4.1 加强对旅游业整合的统筹协调 |
4.1.1 建立洛阳大旅游发展协调机制 |
4.1.2 建立旅游发展县区协作制度 |
4.2 推进全市旅游业一体化发展 |
4.2.1 编制全市统一的旅游规划 |
4.2.2 建立全市旅游开发利益补偿分享机制 |
4.3 坚持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4.3.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4.3.2 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
4.3.3 妥善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阐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第二章 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发展概述 |
第一节 上海旅行社业发展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 |
一、历程回顾 |
二、发展特征 |
第二节 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动因与发展历程 |
一、建设动因 |
二、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效益评价 |
一、激发旅行社新活力 |
二、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效应初步体现 |
第三章 旅行社名牌化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原则与意义 |
一、构建原则 |
二、构建意义 |
第二节 影响指标层次结构解析 |
一、确立影响因素的两大系统 |
二、初步选取具体影响指标 |
三、确定影响因素的八大维度 |
第三节 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四章 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诊断性分析 |
第一节 重要性-绩效分析基本思想和应用要素 |
一、应用步骤 |
二、图阵意义及战略分析 |
第二节 调研设计和数据收集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方法及数据收集 |
第三节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统计信息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重要性分析 |
四、表现性分析 |
五、IPA方格图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确立旅行社名牌化建设概念性模型 |
二、构建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
三、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评价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完善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制度环境 |
二、营造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社会氛围 |
三、优化旅行社名牌化建设的经营管理机制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洛阳旅游纪念品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洛阳旅游纪念品市场分析与选择 |
(一) 产品状况 |
(二) 客源市场现状 |
(三) 洛阳旅游纪念品市场细分 |
三、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开发 |
(二) 建立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基地, 培育旅游纪念品开发主体 |
(三) 加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建设和规范, 优化旅游纪念品购物环境, 建立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络 |
(四) 保障旅游市场的优惠政策 |
四、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市场营销 |
(一) 洛阳旅游特色纪念品的产品策略 |
(二) 洛阳旅游特色纪念品的价格策略 |
(三) 洛阳旅游特色纪念品的销售渠道策略 |
(四) 洛阳旅游特色纪念品的促销策略 |
1. 广告促销 |
2. 最活跃的、最廉价的、最重要的“口碑” |
3. 举办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展销会 |
4. 做好公共关系, 树立良好形象 |
5. 利用网络拓展促销 |
四、试论洛阳旅游的名牌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历史教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洛阳市区学校为例[D]. 杨一航. 西南大学, 2020(01)
- [2]电视真人秀《奔跑吧》节目创新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研究[D]. 杨慧媛. 湖南大学, 2019(01)
- [3]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 陈茂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5]大力实施三大战略 助推经济腾飞——洛阳市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思考[J]. 袁文忠.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12)
- [6]基于资源整合的洛阳旅游业发展研究[D]. 沈旭亮.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4)
- [7]上海旅行社名牌化建设及评价研究[D]. 贾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实施名牌战略 振兴洛阳经济[J]. 庞彩辉. 大陆桥视野, 2009(08)
- [9]洛阳旅游纪念品营销战略研究[J]. 闫玮. 市场研究, 2009(06)
- [10]洛阳市“名牌强市”问题研究[J]. 翟玉强. 企业经济,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