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荣,张文,刘波,王纪杰[1](2021)在《四川省天然乔木林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四川省天然林资源状况,摸清近40年来我省天然林资源的演变规律及变化原因,为全省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省1979—2017年间天然乔木林资源数据,结果表明:天然乔木林面积、蓄积及单位蓄积总体升高,其中面积和单位蓄积呈"降-升-降,总体升高"的趋势,蓄积量随时间演变而增加。天然林龄组结构不均衡,近熟林及成过熟林占比失调。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蓄积比分别从3∶7演替到8:2、1∶9演替到9∶1;针阔林面积比从10∶0演替到6∶4。因此,我省天然林保护重点在于提高天然林质量,优化龄组结构、提高中幼林和近熟林的抚育力度。
郭宏光[2](2020)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任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合理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境内生态环境脆弱,同时甘南也是“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区,由于经济产业单一,过载畜牧现象突出,致使区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挑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准确认识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情,探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体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导。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方法。首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深入研究,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为切入点,接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现阶段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总结甘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制约因素,最后就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和新发展观的绿色标准,提出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的对策。
王原[3](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保护是促进森林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强化物种的繁衍,提高森林功能、发展林下经济以及效益的保护性策略。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对森林资源中的林木资源进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和利用超过了森林的承受极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湖南省作为中国中南地区重要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困境,因此,如何优化森林资源保护过程成为当今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研究中,以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应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来评估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颇有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此外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达359处;邵阳市城步县的南山国家公园,成为了湖南省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国家林业局2011年确定的拟拯救的首批120种极小种群植物中,湖南地区自然分布有14种,占全国的10.8%。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基于SWOT分析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矩阵得出四大科学策略:扩张型、扭转型、多样化、防御型,策略组合既要保证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又要缓解保护工作面临现实困境,迎接挑战。结果显示:扩张型策略利用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外部机会,打造湖南省森林公园品牌。扭转型策略充分利用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等机会,弥补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不足等内部劣势,来加强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完善林业产业规划。多样化策略可以通过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的方法,增强森林资源的防护能力。防御型策略,通过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手段,来降低森林资源受损率,还可以提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提高国民保护森林的意识。本文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的研究不仅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全国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李蕊岑[4](2019)在《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起步早,林木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90年代中期以前,采伐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1998年,肆虐的洪水敲响了环境恶化警钟,无节制的采伐带来资源环境严重恶果,国家决定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两大林业项目。通过开展荒山造林、飞播造林、退耕地还林、森林植被恢复等工程,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回升到38.03%1,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40%。本文讨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的子项目。四川省集体林占公益林补偿总面积的80%,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按照林权划分补偿林地所有人。现行的农村林地确权制度不完善,且补偿资金本质上是农业补贴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劳务费性质,因此项目管理难度大,问题频发。根据调研数据,相关项目问题多发于农村基层:存在大量补偿不到位、无法兑现、被违规开支或挪用等现象。尽管相关管理法规不断改进,财政制度、基层项目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在专项审计、稽查等外部检查中,该项目暴露出的问题仍呈不断增高的趋势。此前对改进相关项目管理方式的研究主要以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审计、稽查及运动式的检查等行政手段为主。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顾已有管理方式的缺陷,提出新的解决办法的顺序进行研究,探索建立新的复合型的管理模式,这种体系覆盖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反馈等全过程,将之前碎片化的对策措施去粗存精地有机结合,以达到防范问题和提升生态效益,保障农民权益的目的。按照福利经济学纯公共产品的理论,生态环境保护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但在林地和林木大部分私有的条件下,政府无法负担购买所有私有公益林的成本,也无能力管护所有私人拥有的林木资源,这种情况下,为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政府以税收的方法排除不付费者,通过财政(税收收入)资金补贴农民的形式来购买集体公益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应当是通过立法保障和政策实施来确保森林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提供:一是完善和提高补贴,使农户愿意保有公益林地,二是从私人手中购买公共产品时做好产权界定工作,三是从项目监管的角度确保管护责任的履行,清除负外部效应。此外,在有限的行政管理条件下,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行政化保障和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其作为政府向私人购买公共产品的补充,可以更好地应对补偿资源在基层被贪污挪用的流失问题。
王秋波[5](2016)在《探讨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林是国家的重要生态、经济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林产品等作用。但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政策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我省天然林的现状以及对其实施保护工程而对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穿插了简单的案例分析了天然林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沈强,柯水发,陈建成[6](2012)在《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其发展的进程,回顾了国内有关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的研究,然后从文献的检索情况、研究人员及分布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情况,并分别综述了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研究、西部林业重点工程研究以及西部林业生态建设保障措施研究的进展情况。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冬生[7](2010)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为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所进行的国内“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论文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国有林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发展为对象,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系统回顾和总结,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天保工程的意义及其与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天然林保护工程第一阶段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机制与体制等管理问题、天保工程后继产业发展、国有林权制度及伊春国有林区改革实验和天然林的家庭管护模式等问题。从目前关于国有林区及其天保工程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天保工程本身的研究,并侧重于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由来已久。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引起的。从简单的采伐天然林资源获取木材产品和经济利益,到多种经营和发展旅游,乃至限制(或禁止)对于天然林资源的采伐等,能够从外部迫使林区和企业改变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和社会试图从开发和利用公共资源上获得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引发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天保工程的设置恰恰是根据国有林区长期采伐公共森林资源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经济危困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限制继续采伐天然林资源是解决国有林区问题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全部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必须从体制、政策、管理措施上解决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体、客体和方式。研究认为,半个多世纪的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发展进程具有显着的特点:一是国有林区开发利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林业企业单一主题开发利用转变为林业企业、地方和私人多种主体;二是开发利用的客体—资源也从单纯的天然林地和森林转变为在土地公有,森林和林木的天然更新、企业经营的人工林、社会拥有的农业、牧业用地,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用地等,甚至部分林区还存在有个人营林活动形成的私有林木资源;三是开发利用方式从单纯的天然林采伐发展到农业、木业、林业生产等丰富的生产利用内容。但是,无论问题如何复杂,研究分析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管理问题必须围绕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核心,紧紧抓住林区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过程而展开。最后,在深入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国有林业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程实施背景的基础上,以国有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社会生产过程为基本视角,提出了目前在国有林区形成的森林资源增长、林区发展、林业企业经营的“三林问题”。对于国有林区存在的“三林问题”的成因、范畴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性分析了影响“三林”关系的林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提出了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林业职工采取灵活就业,林业企业在保护天然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借助科技手段和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事业和企业两种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林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公共森林及林地、企业商用林地、林区社会的林用地三种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研究建立了林区公共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事业管理、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三种效益评价机制等。
孙景波[8](2009)在《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工程多样化需求,是历史赋予林业的使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大省,自1978年国家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以来,黑龙江省就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改善黑龙江省的生态状况,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而临的重要挑战,因此,研究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策略与对策,对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全面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座谈研讨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未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特点将体现在:(1)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4)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5)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6)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7)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9)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10)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11)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则为:(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2)坚持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区域合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人才培养与大胆使用相结合的原则;(7)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8)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草)工程;(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和五期工程;(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6)森林经营工程;(7)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8)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1)为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生态完备、功能完善、效益显着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供保障;(2)为实现林业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证;(3)为促进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的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的形成,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支撑;(4)为推进林业全行业技术升级,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贮备;(5)为拓宽广大农民群众和林区人民增收致富途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具体包括:(1)西部松嫩平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2)东部三江平原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3)北部大、小兴安岭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4)南部长白山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5)中部丘陵漫岗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6)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布局。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2)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3)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4)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5)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6)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7)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8)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10)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11)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12)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13)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曹文[9](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王顺彦[10](2008)在《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世界性人口膨胀,人类开始盲目推动经济发展,只注重高效益,低成本的运作,忽略了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关系,造成很多的环境问题:滥伐森林、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维持了45亿年的生态平衡在顷刻间受到大规模的破坏。这些破坏,许多都是不可逆转的。直到最近二十年,人类才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可惜的是,人类己经处在充斥贫困化、灾害寰生、环境恶化及资源锐减的世界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然林,是人类的摇篮。它是人类祖先栖息、取食、劳动和防御敌人以及躲避灾害的场所,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凿木为舟,弦木为弧,剡木为犁,人类依靠天然林繁衍进化,逐渐演变进化成今天的“人”。仅为地史的顷刻间,人类成了天然林的主宰,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毁林,因而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如果不迅速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这些仅存的天然林将在几年内从地球上消失。这些即将要消逝的东西,才使人们猛醒,感悟到它的可贵。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多数学者把它归结为“98”长江洪水的警示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以及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工程的启动实施不仅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但工程实施近10年来,工程区的资源环境到底改善了多少?工程区人们的生活究竟有了多大的改变呢?通过工程带动、环境改善,工程区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带着这些问题,从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背景出发,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以一个工程实施者和管理者的独特视角,结合甘肃省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在详实分析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同时,对制约天保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次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压力指数进行检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为工程的健康实施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浅议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天然乔木林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然林资源数量 |
2.2 天然林资源质量 |
2.3 龄组结构变化 |
2.4 林种结构变化 |
2.5 森林类型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继续保护 |
3.2 提高质量 |
3.3 优化结构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地调查法 |
3.矛盾分析法 |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 |
(五)创新要点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3.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丰富经验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
5.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三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概述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回顾 |
(二)现阶段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
2.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
3.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团结的重要途径 |
四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分析 |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劣势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五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
(一)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
1.强化各个部门生态意识 |
2.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二)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 |
1.合理优化畜牧产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3.完善地区产业结构,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
(三)培育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
1.引导农牧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
2.拓宽农牧民生态文明教育形式 |
(四)完善地区生态保护制度 |
1.政府治理的制度建设 |
2.社会参与的制度建设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森林资源保护概析 |
2.1.1 森林资源保护概念界定 |
2.1.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界定 |
2.1.3 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的影响分析 |
2.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 |
2.2.1 森林资源分析理论 |
2.2.2 保护生物学理论 |
2.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4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
2.3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 |
2.3.1 北欧多国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国家计划 |
2.3.2 新西兰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健全易行 |
2.3.3 日德推行森林疗养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 |
2.3.4 实践经验启示 |
2.4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分析 |
2.4.1 北京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 |
2.4.2 福建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 |
2.4.3 实践经验启示 |
2.5 世界各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所采用的实际措施 |
2.5.1 建立自然保护区 |
2.5.2 建立国家公园体系 |
2.5.3 设立森林公园 |
2.5.4 推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规划 |
2.5.5 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1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述 |
3.1.1 湖南省地理分布状况概述 |
3.1.2 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概述 |
3.1.3 湖南省林业用地分布状况概述 |
3.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2.1 湖南省森林保护现状的总体评价 |
3.2.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突出成果 |
3.2.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
3.3 本章小结 |
4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地形地貌条件优越 |
4.1.2 气候适宜 |
4.1.3 丰富的森林资源 |
4.2 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不到位 |
4.2.2 技术不完善 |
4.2.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4.3 机会分析 |
4.3.1 国家生态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
4.3.2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开展 |
4.3.3 林业碳汇项目推进 |
4.3.4 森林保险率先启动 |
4.4 挑战分析 |
4.4.1 自然与人为灾害频繁 |
4.4.2 外来物种入侵 |
4.4.3 保护和利用存在矛盾 |
4.5 SWOT定量分析 |
4.5.1 指标权重与评分计算 |
4.5.2 分析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1 基本原则 |
5.1.1 可持续性原则 |
5.1.2 整体性原则 |
5.1.3 重点原则 |
5.1.4 可行性原则 |
5.1.5 生态原则 |
5.1.6 保护与开发并存的原则 |
5.2 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2.1 扩张型策略 |
5.2.2 扭转型策略 |
5.2.3 多样化策略 |
5.2.4 防御型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省森林分布图 |
附录2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含国家级和省级) |
附录3 湖南森林公园名单 |
附录4 湖南省森林公园分布图 |
附录5 湖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 |
附录6 湖南省国有林场分布图 |
附录7 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8 专家关于指标因子影响程度评分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项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总体框架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2.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建设背景 |
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相关概念 |
2.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概念 |
2.1.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的本质 |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基层民主自治理论 |
2.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政策和建设背景 |
2.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建设背景 |
2.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相关政策 |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的问题及其产生条件 |
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理现状 |
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 |
3.2.1 补偿资金未全部到位 |
3.2.2 违规开支专项资金 |
3.2.3 违规提取和使用公共管护费 |
3.2.4 补偿资金兑现迟或根本无法兑现 |
3.2.5 补偿资金兑现程序违规 |
3.2.6 兑现基础工作和后续监管无力 |
3.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产生原因 |
3.3.1 地方财力和政策执行差异导致资金落实问题 |
3.3.2 外部监管空白和内部控制缺失导致主管部门频繁违规 |
3.3.3 乡镇政府和村组将管护费作为经费 |
3.3.4 兑现权责存争议,集体林权属仍未全部到户 |
3.3.5 兑付受众广,末端环节难以监督 |
3.3.6 主管部门缺乏后续监管动力 |
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对策 |
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机制缺陷分析 |
4.1.1 项目立项环节权责不明确 |
4.1.2 项目责任主体权责不明确 |
4.1.3 产权界定不明晰 |
4.1.4 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低 |
4.1.5 最大的风险来自基层农村利益集团 |
4.2 公共产品视角的项目问题对策 |
4.2.1 以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设立 |
4.2.2 从立项角度解决管护权利责任关系 |
4.2.3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产品,明确项目建设主体责任 |
4.2.4 落实产权界定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关键 |
4.2.5 从服务的角度完善宣传和公示工作 |
4.3 从农村基层治理的角度解决项目资源流失问题 |
4.3.1 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特殊性致使管理失效,腐败滋生 |
4.3.2 警惕行政治理和基层自治双重缺位下的管理空白 |
4.3.3 强化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
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对策的总结和展望 |
5.1 现有措施存在的不足和可行的创新探索 |
5.2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发展保驾护航 |
5.3 建立行政管理和民主自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5)探讨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省实施天然林的现状 |
3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意义 |
4 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
4.1 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 |
4.2 林区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
4.3 天然林保护资金发放不到位, 管理混乱 |
4.4 缺乏完善的后续补偿机制 |
4.5 天然林林分质量呈下降趋势 |
5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策 |
5.1 加大创新力度 |
5.2 科学规划天然林保护工程 |
5.3 逐渐完善经营和后续补偿机制 |
6 结语 |
(6)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西部的界定 |
(二) 西部大开发 |
(三) 林业生态建设 |
二、西部林业生态建设进程综述 |
(一)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阶段 |
(二)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
(三)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实施概况 |
三、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研究进展 |
(一) 研究总体情况 |
1. 文献检索情况 |
2. 研究人员及分布 |
3. 研究方法 |
(二) 主要研究视角与内容 |
1.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研究 |
2. 西部林业重点工程研究 |
3.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保障措施研究 |
四、评述与展望 |
(7)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与政策研究进展 |
1.2.1 初期研究 |
1.2.2 第二阶段研究 |
1.2.3 第三阶段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思路 |
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背景和目标回顾 |
3.1.1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背景 |
3.1.2 天然林工程的主体框架 |
3.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我国天然林资源恢复的历史贡献 |
3.2.1 近 10 年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基本变化 |
3.2.2 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
3.3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目标与贡献分析 |
3.3.1 职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初见成效 |
3.3.2 林区经济恢复性发展 |
3.4 天保工程后林区及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商用森林资源危机 |
3.4.2 林区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
3.4.3 森工企业发展问题 |
3.4.4 天保工程区集体林农利益仍未解决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保工程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1.2 可持续发展能力 |
4.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4.1.4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
4.1.5 公共财政理论 |
4.1.6 资源经济学理论 |
4.2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改革发展实践研究 |
4.2.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案例研究 |
4.2.2 西北、西南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的实践 |
4.2.3 关于各地实施天保工程实践的小结 |
4.2.4 来自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 |
4.3 天然林保护地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
4.3.1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
4.3.2 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
4.4 天然林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三林问题” |
4.4.1 “三林问题”的基本内涵 |
4.4.2 林区存在的两种生产系统和社会生产过程 |
4.4.3 天保工程后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循环框架 |
4.5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改”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
4.5.1 问题的提出 |
4.5.2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
4.5.3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基础与改革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制度探讨 |
5.1 林区土地资源管理 |
5.1.1 建立和完善公共森林及林地管理机构和制度 |
5.1.2 企业商用林地管理 |
5.1.3 林区社会用地管理 |
5.2 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
5.2.1 林区森林资源的变化——林业事业管理的基础 |
5.2.2 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
5.2.3 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
5.3 关于国有林业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 |
5.3.1 “双重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 |
5.3.2 “双重管理体制”的管理与操作 |
5.3.3 “双重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下的林业经济循环框架 |
5.3.4 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体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5.4 公共制度保障 |
5.4.1 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
5.4.2 建立适应国有林管理新体制的事业资金渠道 |
5.4.3 加大林业职工分流安置支持力度 |
5.4.4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和不足 |
6.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6.2.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林业生态工程兴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
1.1.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
1.1.4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是新时期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发展转变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自然环境分析 |
2.1 地貌 |
2.1.1 山区 |
2.1.2 平原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特征 |
3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3.1 美国"罗斯福工程" |
3.2 加拿大"绿色计划" |
3.3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
3.4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
3.4.1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背景 |
3.4.2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 |
3.4.3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效果 |
3.5 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
3.6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 |
3.6.1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背景 |
3.6.2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的实施 |
3.6.3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效果 |
3.6.4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措施 |
3.7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 |
3.7.1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背景 |
3.7.2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的实施 |
3.7.3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效果 |
4 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4.2 退耕还林(草)工程 |
4.2.1 工程规划 |
4.2.2 建设成效 |
4.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4.3.1 工程建设进展 |
4.3.2 工程建设成效 |
4.4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4.4.1 沿海防护林成效 |
4.4.2 沿海防护林面临的挑战 |
4.5 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工程 |
4.5.1 发展历程 |
4.5.2 建设成就 |
4.5.3 教训 |
4.6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4.6.1 工程规划 |
4.6.2 工程进展 |
4.7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4.7.1 工程规划 |
4.7.2 工程效果 |
4.8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
4.8.1 工程规划 |
4.8.2 工程进展 |
4.8.3 工程效果 |
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5.1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
5.1.1 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5.1.2 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草)工程 |
5.1.3 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
5.1.4 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及湿地保护工程 |
5.1.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 |
5.2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黑龙江省与国内主要省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比研究 |
6.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
6.2 森林公园建设 |
6.3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
6.4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
6.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 |
6.6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7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
7.1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
7.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 |
7.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 |
7.4 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 |
7.5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 |
7.6 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 |
7.7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 |
7.8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 |
7.9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 |
7.10 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 |
7.11 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 |
8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
8.1 总体指导思想 |
8.2 战略指导方针 |
8.3 基本原则 |
8.4 战略目标 |
8.5 战略重点 |
8.6 主要任务 |
8.7 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 |
8.8 技术途径 |
9 加快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9.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 |
9.2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 |
9.3 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 |
9.4 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
9.5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
9.6 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 |
9.7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
9.8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
9.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
9.10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 |
9.11 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
9.12 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
9.13 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之处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
7.1.1 自然地理状况 |
7.1.2 社会经济状况 |
7.1.3 森林资源状况 |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
7.2.1 木材产量调减 |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
9 结论与讨论 |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
参考文献 |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保工程实施的背景 |
1.1.1 中国天然林保护的历史演变 |
1.1.2 天保工程的政策背景 |
1.1.3 天保工程的主要内容 |
1.2 国外天然林保护的实践 |
1.2.1 实施工程保护 |
1.2.2 实施分类经营,培育采伐人工林 |
1.2.3 发展近自然林业 |
1.2.4 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 |
1.2.5 实施天然林禁伐或限伐措施 |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 |
1.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本质 |
1.3.2 可持续林业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1.5 本研究的视角 |
1.5.1 研究的技术线路图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2.1 区域、区域系统及其特征 |
2.1.1 区域及其类型 |
2.1.2 区域系统及其特征 |
2.2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演变 |
2.2.1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作用与环境决定论 |
2.2.2 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创造力、选择力与或然论 |
2.2.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与生态论 |
2.2.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外观的改变与景观论 |
2.2.5 人类与环境的感应和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
2.2.6 人地关系的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
2.2.7 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与文化论 |
2.2.8 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与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
2.3 生态系统及平衡 |
2.3.1 生态系统 |
2.3.2 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结构 |
2.3.3 生态系统的功能 |
2.3.4 生态系统的平衡 |
2.4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
2.4.1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
2.4.2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
2.4.3 区域复合系统功能分析 |
2.4.4 区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学分析 |
2.5 区域可持续发展 |
2.5.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 |
3 甘肃省天保工程实施现状 |
3.1 甘肃省天保工程概况 |
3.2 甘肃省实施天保工程的特点 |
3.2.1 行动迅速,停伐彻底 |
3.2.2 责任到人,奖惩挂钩,抓森林管护 |
3.2.3 严格核查验收,保证造林质量 |
3.2.4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
3.2.5 积极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3.3 甘肃省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
3.3.1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
3.3.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
3.3.3 水土流失逐年减弱 |
3.3.4 净化空气的效益显着 |
3.3.5 生物多样性增加 |
3.3.6 社会效益明显 |
3.3.7 经济效益显着 |
3.3.8 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
3.4 工程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
3.4.1 2002 年监测结果 |
3.4.2 2005 年监测结果 |
3.4.3 工程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
3.5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工程静态投资政策问题 |
3.5.2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没有安排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的问题 |
3.5.3 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增社会保险问题 |
3.5.4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
3.5.5 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政策问题 |
3.5.6 地方配套资金问题 |
3.5.7 后续产业资金扶持问题 |
3.5.8 人工林抚育间伐问题 |
3.5.9 工程监理监督的问题 |
3.5.10 工程监测及后评价问题 |
4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
4.1.1 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
4.1.2 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
4.1.3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 人口和人力资源分析 |
4.2.1 人口分布与结构 |
4.2.2 人口发展的现实问题 |
4.2.3 人口的历史消长 |
4.2.4 人力资源问题 |
4.3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低 |
4.3.1 气候资源 |
4.3.2 土地资源 |
4.3.3 水资源 |
4.3.4 矿产资源 |
4.4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
4.4.1 自然生态 |
4.4.2 水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4.4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
4.4.5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
4.5 投资发展环境差 |
4.5.1 投资发展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
4.5.2 世行报告排名靠后 |
4.6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提速 |
4.6.1 旅游业分布及特点 |
4.6.2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4.6.3 冶力关森林旅游的启示 |
4.7 农村贫困状况突出 |
4.7.1 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及分布 |
4.7.2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4.7.3 存在的问题 |
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
5.1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
5.1.1 生态足迹几个基本概念 |
5.1.2 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框架 |
5.1.3 生态足迹指标体系 |
5.1.4 生态足迹理论的主要应用成果 |
5.1.5 计算步骤及公式 |
5.2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 |
5.2.1 甘肃省生态足迹需求计算分析 |
5.2.2 甘肃省的生态承载力--供给计算分析 |
5.2.3 生态足迹供需状况分析 |
5.3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压力指数分析 |
5.3.1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压力指数计算 |
5.3.2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压力分析 |
5.4 几点结论 |
6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6.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
6.1.1 控制人口数量 |
6.1.2 提高人口素质 |
6.1.3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
6.2 建立依赖于资源持续利用的区域经济体系 |
6.2.1 节约利用资源,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物质生产体系 |
6.2.2 崇尚节俭,建立适度的社会消费体系 |
6.3 制定可行的经济政策 |
6.3.1 征收环境费制度 |
6.3.2 环境税收制度 |
6.3.3 财政刺激制度 |
6.3.4 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他经济手段 |
6.4 改革传统制度,推动制度创新 |
6.4.1 改变以国家为单一开发主体的制度创新 |
6.4.2 加快产业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的经济结构 |
6.4.3 加快公共制度创新,逐步消除贫困现象 |
6.4.4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工程区的融资能力 |
6.4.5 加快保障制度的创新 |
6.4.6 加快政府行政制度创新,规范区域的政府行为 |
6.5 实施科教兴区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
6.5.1 充分认识科教兴区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
6.5.2 大力发展科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6.6 完善天保工程政策 |
6.6.1 对天保工程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
6.6.2 投资政策要体现动态的特点 |
6.6.3 积极扶持天保工程区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
6.6.4 通过立法,确立天然林的长期保护政策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浅议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天然乔木林动态变化规律分析[J]. 王洪荣,张文,刘波,王纪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1(04)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郭宏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D]. 王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蕊岑.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探讨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王秋波. 低碳世界, 2016(14)
- [6]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J]. 沈强,柯水发,陈建成. 林业经济评论, 2012(00)
- [7]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D]. 李冬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8]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 孙景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 [9]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10]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顺彦.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