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菲律宾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一、菲律宾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贾鑫鑫[1](2020)在《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背景下的东盟灾害治理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盟国家地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剧了该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脆弱性,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东盟成为世界上最易受灾害破坏的地区之一,灾害威胁成为东盟成员国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关系着东盟区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减轻区域内灾害风险,加强以东盟为中心的应对灾害的集体反应,保障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要成为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在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下,东盟灾害治理正处于从消极的灾害救援向以防灾备灾为重点的转变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纳尔吉斯风暴以及2013年海燕台风等案例的分析发现,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灾害治理合作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区域救灾资源系统的乏力,缺乏权威性的决策机制以及意识层面的脆弱等问题,形成一种制度先进与执行力落后并存的矛盾性局面,并没有达到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关于“一个东盟、一种反应”的灾害治理要求,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还处于理论高于实践阶段。

王美意[2](2020)在《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文中指出近5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也迎来了机遇。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大国,与其相邻国家的贸易也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广西通道是泰国与中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桥梁,对于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广西陆路通道的三条路线还存在交货延时、农产品保鲜技术较落后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物流实践逐步进行解决,并以此促进泰中贸易的深入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7个部分:第一章是关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依据;第三章的内容是对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的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寻找最优路径;第四章对广西陆路通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的内容是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发展建设方案设计;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运输经济理论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陆路通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鉴河口-越南陆运物流通道、印度-中国陆运物流通道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旨在促进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发展的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加快构建集装箱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加强物流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能力;提高海关办事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健全农产品出口中国陆运物流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黄亚杰[3](2019)在《中菲国际物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贸易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着,通过加大对国际贸易的扶持力度,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菲律宾具有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进口消费市场庞大的特点,两国的商品结构能实现互补,同时中国和菲律宾都位于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行列,未来两国的贸易合作潜力大。自从中菲建交之后,双边贸易既经历过快速发展期,也经历过波动期,但两国的整体发展还是持续增长的。政治影响是波动的主要原因。政治原因会波及到双边贸易发展,但中菲政治原因对贸易的影响力是有限,菲律宾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也把菲律宾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菲律宾现任领导人更加注重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来实现多元化贸易的转变。并且中菲贸易商品互补性较强,所以中菲贸易的合作和发展是两国的共同期望,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物流发挥的桥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菲贸易推动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深化,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中菲的贸易量和贸易结构又为物流的发展指明方向。国际物流得到发展后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能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优化供应链系统,提高贸易的效率,进而减轻贸易的成本,同时,国际物流是贸易发展的基础,日益扩大的物流规模保障了贸易的发展速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应中菲物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货运量逐年增加,双边的物流合作日益加强。同时,技术装备为水平低,信息化不完善,基础设施系统不健等问题日益明显,也在阻碍着两国物流的发展。通过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构建物流网络,将信息化技术与物流系统有效的结合,建设信息化平台等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物流规模和效率的持续增长,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首先利用理论分析,叙述贸易和物流的相互促进关系,然后使用VAR模型,选取不同时期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贸易和物流的关系,为两国的物流和贸易发展提供参考,首先,要采取增强政府间的合作推动物流的便利化,节省时间和简化流程,从而加快物流流通速度,来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减少贸易成本。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网络构建,实现不同物流运输工具的无缝衔接,减少物流损耗。最后,还要增加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信息化物流建设实现现代技术与物流的结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物流智慧化、高效化。通过这些方法来拉动贸易的增长。

吴鹏飞[4](2019)在《陕西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发展模式的选择关系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不够完善,所以,对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本论文运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采用文献、调查等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包括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出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效益标准、人本标准、持续标准、协调标准和发展标准;二是渭南市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的现状,调查发现渭南市生态农业项目的数量在陕西省的占比较高,形成了以“园”为特点和以“沼”为节点的生态农业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效益性不高、人本性不够、持续性较弱、协调性较差、发展性不强等问题;三是国内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其经验借鉴,发现日本、美国、德国、菲律宾、以色列等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通过科学的生态农业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走特色化经营道路、提高产出效能等形成的模式,在其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四是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议,提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完善生态农业模式,并建设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促进、管理、保障和人才体系。

李延杰[5](2019)在《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而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农户,缓解农户贫困,重点在于如何解决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达国家已经构建起比较成熟的农户贷款支持体系,其对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渐趋成熟。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扶持“三农”,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和信贷风险防控技术研究显得尤为落后。农户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主要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客户贷款。目前,银行信用贷款风险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重要风险。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手段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对此进行阐释的理论有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全面风险控制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等。为助力“三农”事业发展,LS银行先后推出了多款农户贷款产品,在贷款规模增长的同时,农户贷款在农户自身、银行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导致农户违约率增加,信用风险不断出现,进而使农户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不断增高,对LS银行持续稳定及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LS银行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银行自身因素、农户风险因素、贷款结构风险因素、农户所在地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四方面入手,设计了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S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对策。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以LS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影响LS银行涉农贷款信用风险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成因,包括农业弱质性引起的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抵押担保物、农户生产经营不善、不良贷款清理难度大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成因,包括信贷制度的不完善、信用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落后、内部管理不科学、信贷考核与投放存在误区。据此,本文将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主归为四类,一是银行自身因素,主要有内控制度、授信管理水平和员工操作水平;二是农户风险因素,主要有农户资质、农户家庭状况、道德品质;三是贷款结构风险因素,主要有农户信贷规模、额度、周期和贷款用途;四是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和地方政府监管和干预。最后,针对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银行和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汪炜[6](2019)在《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描述和解释了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机理,并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全球城市——雅加达和马尼拉为案例,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分权改革深刻影响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央地关系,并逐渐影响到各自国家首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进而影响了城市环境治理格局。通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雅加达和马尼拉逐渐成长为全球城市。在经济参与了全球体系分工的过程中,城市治理体系也吸纳了国际行为体的参与,由此,两座城市被多类型的国际行为体卷入到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当中。为应对严重的环境危机,雅加达与马尼拉分别在城市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跨国城市网络层面开展了与多种国际行为体的合作,这些国际行为体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在城市层面,以“主体治理”的形式充分发挥城市的主体作用;在国家层面,城市接受国家“自上而下”的授权治理形式,在多个方面配合整体的环境治理;在区域层面,东盟在法律政策设置和开展创新项目上,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多类型的服务;在跨国城市网络层面,跨国城市网络协调内部资源、动员外部资源,就雅加达和马尼拉较为集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合作治理。在四个层面上与多样的国际行为体的合作即使不能完全治理两座城市的环境问题,但最少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全球治理时代,没有什么行为体能与其他行为体相区隔,多层次国际合作是全球治理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多层次国际合作能够将城市环境治理、国家环境治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相联系,打通国内与国际的治理界线。以C40和ICLEI为代表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和以Citynet为代表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给雅加达和马尼拉带来一种新的治理体验:无中心,扁平化,高度知识共享、能力建设与议程设置帮助雅加达和马尼拉接触到国际最为先进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并且将“自上而下”的政府环境治理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勾连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体现东南亚全球城市外交的最新方式。多层次国际合作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治理模式,注重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结合起来,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公民社会的培育来消弭内外政治治理的“鸿沟”,确保将城市环境治理目标与国家治理的议程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城市主义理念的落地生根,进而在东南亚地区创造出城市发展的绿色命运共同体。

邵帅[7](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姜芸[8](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冯业枫[9](2018)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以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指引的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地理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服务社会。在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地理教材修订之际,本文选取中国大陆人教版、香港特区雅集版和台湾地区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三地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及分析得知,国内外地理教材的内容研究主要侧重于表述层面和内容层面,在教材的比较研究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于教材的教育功能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素材分析,总结出包括3个一级功能、9个二级功能和26个三级功能的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该体系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层次结构性的。总结归纳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发掘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点,指出中国大陆的人教版教材较港台地区教材存在地理知识实用性和时效性、地理技能培养针对性、生态视角培养和公民教育内容配置上存在不足。三地学科教育功能存在差异与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变化跟学科发展等有关。最后综合三地教材在地理教育功能上的优点,为大陆地理新教材的修订提出几点建议。1.地理知识上,要与时俱进,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完善知识的完整;2.地理技能上,增加针对加强地理技能的学习栏目,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3.地理视角上,联系实际环境捕捉地理视角,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4.生命教育上,渗透地理与生命教育联系,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5.公民教育上,立足现实需要,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内容。

雷小华[10](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二、菲律宾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背景下的东盟灾害治理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东盟灾害治理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东盟灾害治理与社会文化共同体概述
        一、灾害与灾害治理
        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概述
    第二节 东盟灾害治理的历史
        一、东盟成立之初:开始关注灾害治理问题
        二、后冷战时期:建立起灾害治理合作的体制基础
    第三节 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时期的灾害治理新进展
        一、灾害治理合作的新内容
        二、东盟灾害治理行动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考验中的东盟灾害治理合作
    第一节 2004年印度洋海啸——被动的灾后救援
        一、印度洋海啸的爆发
        二、灾害救援行动
        三、主要特点——灾害治理的外部依赖性
        四、主要困境——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第二节 2008年纳尔吉斯风暴——一次非常规性的行动
        一、纳尔吉斯风暴的侵袭
        二、灾害救援行动
        三、主要特点——被动性与双边方式倾向
        四、主要困境——权威性救灾机构的缺失
    第三节 2013年菲律宾海燕台风——社会文化共同体下救灾合作新发展
        一、菲律宾海燕台风的肆虐
        二、灾害救援行动
        三、主要特点——“三位一体”的转变与“东盟意识”的强调
        四、主要困境——灾害援助资源系统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盟灾害治理合作之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东盟灾害治理合作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灾害治理合作契合度低
        二、“东盟方式”的限制
        三、公民社会对灾害治理问题的忽视
    第二节 新时期灾害治理合作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部环境压力
        二、自身发展的驱动
    第三节 新时期东盟灾害治理合作调整建议
        一、完善灾害治理体制建设
        二、加强资源层面的保障
        三、提升意识层面的保障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图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2.1.2 泰中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方式的研究
        2.1.3 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2.1.4 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研究
    2.2 文献评述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运输经济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理论部分小结
第三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最优路径分析
    3.1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现状分析
        3.1.1 泰国农产品产量基本情况
        3.1.2 泰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3.1.3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交易额分析
        3.1.4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贡献率分析
    3.2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状况分析
        3.2.1 R8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廊开—中国友谊关
        3.2.2 R9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莫拉限—中国友谊关
        3.2.3 R12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那空帕农—中国友谊关
        3.2.4 R8、R9和R12路线边境工作的时间
        3.2.5 泰老越中的贸易政策分析
    3.3 泰国农产品出口到广西的国际物流最佳路径选择
        3.3.1 物流运输最低风险路径
        3.3.2 运输成本最佳路径
        3.3.3 运输时间最佳路径
    3.4 小结
第四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分析
        4.1.1 交货存在延迟
        4.1.2 陆运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4.1.3 农产品保鲜技术水平落后
        4.1.4 泰中陆运物流系统不健全
    4.2 原因分析
        4.2.1 环境因素及农产品进口审批程序繁琐
        4.2.2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4.2.3 节约成本
        4.2.4 物流相关环节链接不和谐
    4.3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5.1 案例分析
        5.1.1 中国河口-越南陆运物流与贸易分析
        5.1.2 印度-中国陆运物流与贸易分析
    5.2 经验借鉴
        5.2.1 拓展陆运物流与农产品销售渠道
        5.2.2 探索交通运输体系的统一标准
        5.2.3 不断完善国际陆运物流系统
    5.3 小结
第六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发展建设方案设计
    6.1 节约成本
        6.1.1 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中心
        6.1.2 设置分销点
    6.2 通关仓储管理
    6.3 网络信息化建设
        6.3.1 电子登记系统
        6.3.2 通信网络
        6.3.3 信息集成网络平台
    6.4 智能交通管理
        6.4.1 安装GPS系统
        6.4.2 智能调度系统
    6.5 配套基础设施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菲国际物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物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第二节 国际物流的形成及发展研究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研究
    第四节 中菲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章 中菲双边贸易与国际物流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菲国际贸易
        一、中菲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二、中菲贸易发展特点
        三、中菲贸易商品结构特点
        四、中菲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中菲国际物流
        一、中菲国际物流的现状分析
        二、中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菲物流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与模型应用
    第一节 中菲物流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的前提
        二、国际物流保障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两者相互影响
    第二节 模型的应用
        一、变量的选择
        二、数据应用
        三、模型应用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菲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增加政策扶持,统一物流标准,促进物流便利化
    第二节 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第三节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构建物流网络,强化物流设备
    第四节 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
    第五节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陕西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2.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1.2 生态农业的特点
    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4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4.1 生态经济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5 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性评价
        2.5.1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2.5.2 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3 渭南市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的现状
    3.1 渭南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1.1 渭南市经济及农业概况
        3.1.2 渭南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3.2 渭南市生态农业模式的现状
        3.2.1 以“园”为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3.2.2 以“沼”为节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3.3 渭南市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模式效益性不高
        3.3.2 模式人本性不够
        3.3.3 模式持续性较弱
        3.3.4 模式协调性较差
        3.3.5 模式发展性不强
4 国内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借鉴
    4.1 国外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1.1 日本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模式
        4.1.2 美国低投入高投资生态农业模式
        4.1.3 德国“工业作物”生态农业模式
        4.1.4 菲律宾农场化生态农业模式
        4.1.5 以色列资源全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4.2 国内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4.2.1 东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4.2.2 两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4.2.3 冀豫鲁和关中平原“农-林-牧”生态农业系列模式
        4.2.4 陕西、江浙、上海生态畜牧业模式
        4.2.5 两广、北京、河北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4.2.6 陕甘宁、冀鲁豫生态种植模式
    4.3 国内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借鉴
        4.3.1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3.2 制定配套政策和制度
        4.3.3 加大资金投入
        4.3.4 合理高效使用资源
        4.3.5 坚持全面发展
        4.3.6 确保持续性推进
5 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议
    5.1 改造现有生态农业模式
        5.1.1 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农业模式
        5.1.2 推进生态农业两个“四化”建设
        5.1.3 改进和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5.2 形成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促进体系
    5.3 完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管理体系
    5.4 健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5.5 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人才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与潜在创新
        1.5.1 主要内容
        1.5.2 潜在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农户及农户贷款
        2.1.2 信用风险
        2.1.3 信用风险控制与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4 农村金融三大流派理论
第三章 LS银行农户贷款及信用风险概况
    3.1 LS银行简介
    3.2 LS银行农户贷款基本情况
    3.3 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
        3.3.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总体形势
        3.3.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类
第四章 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4.1 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成因
        4.1.1 外部成因
        4.1.2 内部成因
    4.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五章 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
    5.1 银行层面
        5.1.1 严格贷款前期准入
        5.1.2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5.1.3 创新担保机制
        5.1.4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1.5 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5.2 政府层面
        5.2.1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2.2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2.3 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
        5.2.4 精准定位政府监管职责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南亚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第一节 雅加达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第二节 马尼拉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小结
第二章 主体治理:城市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城市
    第二节 雅加达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第三节 马尼拉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小结
第三章 授权治理: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与城市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菲律宾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小结
第四章 服务治理:区域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城市环境治理的东盟机制
    第二节 东盟层面的国际合作
    小结
第五章 协调治理:跨国城市网络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
    第二节 环境治理中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
    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困境及解决之道
    第一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
    第二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的困境及解决之道
    小结
结束语:未竟的治理进程
    一、初步的结论
    二、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二、软法的分类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一、项目援助
        二、技术援助
        三、促贸援助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理教材研究现状
    1.3.2 地理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构建
2.1 高中地理教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依据
    2.1.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3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2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操作过程
    2.2.1 提取高中地理教材的素材
    2.2.2 判断教材素材的教育功能
    2.2.3 教育功能判断的信度测量
2.3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内涵
    2.3.1 认知教育功能
    2.3.2 个人教育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4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
    2.4.1 动态生成性
    2.4.2 层次结构性
2.5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第三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1.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1.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2.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2.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2.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3.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3.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3.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第四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性
4.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的比较分析
    4.1.1 认知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2 个人(生命)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3 社会(公民)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2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不同点
4.3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相同点 第五章 影响地理学科教育功能形成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5.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形成原因
    5.1.1 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地理教材编写
    5.1.2 全球变化和学科发展不断扩展地理学科教育功能
    5.1.3 体现当地人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人身心发展规律
    5.1.4 初中地理基础与选修课程设计的影响
5.2 基于地理学科教育功能的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改进建议
    5.2.1 地理知识上,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5.2.2 地理技能上,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5.2.3 地理视角上,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
    5.2.4 生命教育上,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
    5.2.5 公民教育上,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的内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二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三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四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五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六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10)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点难点
        (四) 主要观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越南海洋概况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1. 协调内容
        2. 协调机制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1. 近期走向分析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五、结语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2. 宏观海洋政策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9. 其他海洋法律
        10. 其他海洋政策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六、结语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基本立法
        2. 宏观政策
        3. 具体法案
        4. 地方分权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6. 地方分权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1. 海上安全威胁
        2. 海洋环境保护
        3. 自然灾害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七、结语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地缘安全因素
        (二) 历史文化因素
        (三) 利益因素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五、结语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四、菲律宾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背景下的东盟灾害治理合作研究[D]. 贾鑫鑫. 暨南大学, 2020(04)
  • [2]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D]. 王美意. 广西大学, 2020(08)
  • [3]中菲国际物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D]. 黄亚杰.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陕西渭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吴鹏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5]LS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D]. 李延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6]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D]. 汪炜. 暨南大学, 2019(08)
  • [7]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9]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D]. 冯业枫. 广州大学, 2018(02)
  • [10]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菲律宾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