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尿型可控膀胱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田军,张潍平,孙宁,李明磊,宋宏程,李宁[1](2021)在《再谈清洁间歇导尿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尿技术和导尿材料的不断革新,直到现代清洁间歇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技术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导致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患者常出现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引起肾、输尿管积水及膀胱输尿管反流,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随着CIC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实施,NB患者病死率大幅下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CIC已被国际尿控协会作为排空膀胱的首选方法和治疗NB的重要手段。医生、患者和家长共同协作,为NB患者制定个性化的CIC方案,可实现CIC的最大价值。
胡燕[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检索、评价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国内外高质量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并根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整合高质量证据;基于现状调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提供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早日康复,提高其术后生命质量。方法:1采用病历回顾分析法,查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并结合电话随访,收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实施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以了解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信行调查,以了解重庆市妇科护士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施膀胱管理的态度和行为现状。2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严格按照文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条目的提取与整合,最终整理出符合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高质量证据。3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拟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最终确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等。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膀胱管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本研究所构建的膀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通过回顾性分析145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如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为6~62天,平均15.43±8.21天;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带尿管出院率为57.24%,导尿管拔出后的尿管重置率为21.38%,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1.38%,尿管拔除后自解小便不畅采取间歇性导尿者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无论在住院阶段,还是居家留置尿管期间,常规采用碘伏原液或稀释液进行会阴护理,每日2次。对402名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调查发现,重庆市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以及知信行总分分别为(7.41±2.33)分、(30.06±3.82)分、(29.69±7.58)分和(67.17±10.10)分;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总体正确率(正确率=回答正确的条目数/知识部分的总条目数*100%)为61.77%。其中,不同学历妇科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研究生学历护士(10.00±1.73)分,本科学历护士(7.54±2.30)分,专科学历护士(7.07±2.37)分;编制护士与合同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8.06±2.18)分与(7.24±2.35)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7.91±2.25)分与(6.64±2.26)分,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总共纳入8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以及3篇证据总结;通过对文献中的证据条目进行提取、整合,最终形成膀胱功能评估、留置导尿管管理、间歇导尿管理、膀胱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5方面内容,总共24条最佳证据,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3结合前期现状调查和证据整合结果,初步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方案初稿包括5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和43个三级条目;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方案包括5个一级条目、14个二级条目和35个三级条目。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分别为85.94%与54.69%;首次拔除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分别为(9.06±3.43)天与(18.69±9.94)天,留置尿管总时间分别为(10.70±7.57)天与(29.17±19.65)天;留置尿管期间以及尿管拔除后48小时以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38%与75.00%;出院时的生活质量得分为(88.41±7.13)分与(84.11±2.62)分,术后1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1.70±4.14)分与(103.30±7.13)分,术后3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9.73±1.45)分与(119.17±1.50)分;两组患者的出院满意度分别为(98.50±1.76)分与(92.19±3.69)分,以上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对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子宫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问卷调查发现,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带尿管出院率较高、导尿管拔除后的尿管重置率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也较高;医务人员仍以传统的膀胱管理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对于如何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较少;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欠佳,实施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但妇科护士对于改变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的意愿较强。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整合出的最佳证据条目可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整个方案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3通过对方案进行临床初步应用,试验组患者在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该膀胱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孙小刚[3](2021)在《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为脊柱裂和骶尾部畸胎瘤,由于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或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功能不协调,临床表现为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尿滴沥,反复尿路感染,上尿路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等。排尿控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无法正常上学和融入社会,肾功能损害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危及患儿生命。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扩大的广泛应用极大降低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集中于对症治疗,主要的治疗目标是保护上尿路功能和改善尿失禁症状,包括行为习惯,排尿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口服抗胆碱能药物,膀胱内注射肉毒素,手术和心理辅导的综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膀胱挛缩纤维化严重的患儿,膀胱扩大术仍是目前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保护上尿路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参数,缓解尿失禁,但是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多。膀胱扩大手术指征主要为:低膀胱容量、低顺应性和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不安全的膀胱高压,上尿路功能进展性恶化,对口服药物和间歇导尿效果不佳的持续性尿失禁。胃肠道全层膀胱扩大是应用最多的术式,其所用材料弹性好,张力较低,长度足够,切除部分肠管对患儿营养吸收功能影响小,术后膀胱容量扩大显着,尿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明显,尿失禁可基本缓解,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多,包括菌尿,黏液尿,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癌变,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代谢异常,维生素B12缺乏等,尤其是黏液尿、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较频繁,对患儿和家属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避免这些因肠道粘膜整合入膀胱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其他各种术式得到了尝试,主要改变步骤有保留膀胱粘膜完整,去除肠道粘膜保留浆肌层,利用肠管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等。文献报道应用较多的是内衬膀胱粘膜的胃肠道浆肌层膀胱扩大(SCLU)、膀胱自扩大(AA)和无内衬膀胱粘膜的胃肠道浆肌层膀胱扩大(SMBA),与胃肠道全层膀胱扩大(SC)相比,部分研究获得了良好结局,而且由于没有整合肠道粘膜,黏液尿、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较低,但是也有其他文献获得了负面结局。现在已有对SC、SCLU、AA和SMBA这四种术式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研究,但是针对不同患儿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远期并发症,目前尚有争议。这四种术式手术步骤有一定的重叠和区别,比如SC与SMBA的差别在于是否保留肠粘膜,SCLU与AA的差别在于是否应用胃肠道浆肌层覆盖,SMBA与SCLU的差别在于是否维持膀胱粘膜完整。但文献报道未见SCLU与AA,或SMBA与SCLU之间的相互比较,因此我们尚不能确定保留肠粘膜补片、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和维持膀胱粘膜完整在膀胱扩大中的作用。目的:以SC为对照,评价SCLU、AA和SMBA三种术式的功能结局,探讨针对不同患儿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远期并发症;将SC与SMBA,SCLU与AA,SCLU与SMBA进行比较,分别研究保留肠粘膜补片、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和维持膀胱粘膜的完整在膀胱扩大术后改善膀胱功能和降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18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完成的各种膀胱扩大术式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扩大术式将患儿分为SC、SCLU、AA和SMBA四组。分析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参数、临床症状和术后并发症。尿流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储尿期参数,包括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和充盈末逼尿肌压。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为尿失禁,清洁间歇导尿次数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复发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扩大失败。以SC组为对照,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尿流参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扩大手术对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将SC与SMBA手术前后尿流参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比较以评价保留肠粘膜补片的作用,将SCLU与AA比较以评价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的作用,将SCLU和SMBA比较以评价维持膀胱粘膜完整的作用。结果:1.以SC为对照,评价其他三种术式效果与并发症117例患儿行膀胱扩大手术,SC组46例,平均年龄10.6岁,随访时间36月,SCLU组37例,平均年龄7.5岁,随访时间60.8月,AA组13例,平均年龄4.8岁,随访时间36.4月,SMBA组21例,平均年龄7.6岁,随访时间29.7月。SC组应用乙状结肠补片的为3例,回肠补片的为43例;SCLU组应用乙状结肠浆肌层补片有11例,利用胃浆肌层补片1例,利用回肠浆肌层补片25例;SMBA应用乙状结肠浆肌层补片有10例,利用回肠浆肌层补片9例,利用胃浆肌层补片2例。术中伴随手术有膀胱出口手术、输尿管抗反流和可控性尿流改道。AA组手术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其他3种术式操作复杂程度相当,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明显差异。SC组术后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3%,顺应性、充盈末逼尿肌压和尿失禁也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SCLU和AA组术后膀胱容量也有改善,分别较术前增加45%和31%,但其改善程度均小于SC组,其中SCLU组术后膀胱容量为SC组的62%,AA组术后膀胱容量为SC组的46.9%(P<0.05)。SMBA组术后膀胱容量仅增加9.7%,为SC组的37.1%,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SC组术后膀胱压力下降最明显,平均值降至接近20cm H2O,AA和SMBA组也有所下降(P<0.05),但不如SC组明显,而SCLU组下降不明显(P>0.05),需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结果证实,SC对膀胱尿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善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三组。SC、SCLU、AA和SMBA术后尿失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每天需要清洁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5.6次,7.8次,8.2次和7.6次,需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患儿比例分别为 17.4%,67.6%,76.9%和 81.0%。术后各组均未发现癌变情况。SC组术后远期并发症主要为复发性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分别为8.7%和6.5%,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无患儿出现膀胱扩大失败。SCLU、AA和SMBA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残存VUR和膀胱扩大失败,三组发生率分别为13.5%和21.6%,23.1%和23.1%,33.3%和28.6%,再次扩大均选择SC术式。SMBA组扩大失败的原因均为补片挛缩,术中见补片挛缩纤维化,6例患者均为回肠浆肌层补片扩大。2.将SC与SMBA,SCLU与AA,SCLU与SMBA进行比较,评价关键手术步骤的意义SMBA术后膀胱容量仅为SC组的37.1%,术后膀胱压力和顺应性也差于SC组。两组术后尿失禁的改善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SMBA术后无粘液尿发生,但是远期复发性尿路感染和扩大失败再次手术机率均高于SC组。SCLU和AA两组术前术后尿流参数差别不大,术后膀胱容量略高于AA组(P<0.05),但是SCLU术后随访时间较长。两组手术前后尿失禁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无明显差别。SCLU与SMBA术前尿流参数无明显差别,术后SCLU组膀胱容量高于SMBA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尿失禁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无明显差别。SMBA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CLU组,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C在改善尿流动力学参数,缓解膀胱高压,保护上尿路功能和缓解尿失禁方面效果显着,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但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较高。对于膀胱挛缩纤维化严重,容量较低,或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儿,首选SC术式。2.SMBA和SCLU这两种术式对膀胱容量改善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膀胱高压和低顺应性,少有肠粘液相关并发症,术后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低,潜在的癌变机率低,在膀胱容量大于预期容量75%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这两种术式。3.AA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可部分改善膀胱功能,不妨碍以后的手术,对于膀胱容量大于预期容量75%,年龄在5岁以下,尤其合并有Ⅲ度以上反流需要行输尿管再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此术式。4.SMBA与SC的比较结果说明保留肠粘膜对补片的血供和弹性有重要意义,可预防补片挛缩;SCLU与AA的比较结果显示利用浆肌层补片覆盖膀胱粘膜对膀胱功能的改善不明显;SCLU与SMBA的比较结果显示保持膀胱粘膜完整对尿液刺激导致的浆肌层补片挛缩有保护作用。
欧有良[4](2020)在《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目前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护理存在诸多滞后之处,显性尿潴留发生率居高不下,经验性留置尿管导致反复拔、插尿管风险增加,临床疗效欠佳。产妇尿潴留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为产妇尿潴留延迟治疗的后果。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达25.7%,严重影响产妇后期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产后康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早期预测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的方法和指标,改善排尿结局。研究目的1.以逆式简易膀胱测压法,探索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分析产妇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2.证实膀胱压力与容积在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施低成本的早期排尿异常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监测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分析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发生显性尿潴留的单胎足月初产妇780例,以逆式简易膀胱测压法前瞻性探索其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并对经剖宫产终止妊娠,经阴道分娩及经阴道分娩不同时间段的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进行亚组分析。随访3个月,分析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2.以膀胱压力与容积预测显性尿潴留的排尿结局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发生显性尿潴留,需导尿或留置导尿的单胎足月初产妇350例,以膀胱压力与容积测定结果预测排尿结局。随访3个月,分析预测效果。证实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情况及排尿结局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情况呈偏态分布。产时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潜伏期组、非镇痛活跃期组、镇痛潜伏期组、镇痛活跃期组、试产失败组膀胱容积中位数分别为550.0、150.0、650.0、350.0、750.0 ml,宫缩期膀胱压力中位数分别为31.0、126.0、12.0、13.0、40.0 cmH2O。产后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阴道分娩镇痛组、强效子宫收缩药物组、计划性剖宫产组膀胱容积中位数分别为730.0、1000.0、500.0、950.0 ml,对应压力中位数分别为12.0、10.0、24.0、11.0 cmH2O。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恢复时,膀胱容积中位数为320.0~350.0 ml,对应压力中位数为10.0 cmH2O。显性尿潴留漏尿时膀胱压力≤26.0 cmH2O,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显性尿潴留共780例,无失访。产时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290例,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13例(4.5%),产后显性尿潴留81例(27.9%),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5例(19.0%);镇痛组219例,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75例(34.2%),产后显性尿潴留90例(41.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1例(5.0%)。产后显性尿潴留阴道分娩:非镇痛组130例,发生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38例(29.2%),隐性尿潴留45例(34.6%),顽固性尿潴留5例(3.8%),产后压力性尿失禁31例(23.8%);镇痛组130例,发生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35例(26.9%),隐性尿潴留69例(53.1%),顽固性尿潴留6例(4.6%),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1例(31.5%);计划性剖宫产组75例,发生隐性尿潴留5例(6.7%),顽固性尿潴留6例(8.0%),产后压力性尿失禁8例(10.7%)。2.以膀胱压力与容积预测显性尿潴留产妇排尿结局的结果以膀胱压力与容积作为预测指标,预测标准应用的同质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预测效果:阴道分娩非镇痛组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75.0%,产后显性尿潴留74.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00.0%;阴道分娩镇痛组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88.2%,产后显性尿潴留85.4%。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预测效果:各组尿潴留100.0%;阴道分娩非镇痛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5.5%;阴道分娩镇痛产妇和计划性剖宫产产妇因无法测出漏尿时的膀胱压力,故无法预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结论1.经剖宫产终止妊娠、经阴道分娩及经阴道分娩不同时间段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不同,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恢复时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相同。2.显性尿潴留可发生产时再次显性尿潴留,或产后再次显性尿潴留、隐性尿潴留、顽固性尿潴留,也可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3.在院期间以膀胱压力与容积对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提前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可为实施低成本的早期排尿异常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魏方月[5](2020)在《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讨论其可能机制,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4周),并依据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进行间歇导尿(每周测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行任脉灸疗法,一周灸3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4周,两个疗程共灸12次。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以下指标:24h排尿和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价、B超检查(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课题选取的60例患者中有1例脱落,故最终纳入患者5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9例、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最大膀胱压力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结论:任脉灸疗法在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24h排尿、漏尿次数,增大膀胱安全容量、降低最大膀胱压力、减少残余尿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着优势,可调节膀胱顺应性,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
徐想达[6](2020)在《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微创外科及快速康复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已逐渐取代开放式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该术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及尿流改道,其中尿流改道因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相关使其成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关键部分。因患者术后可接近生理性排尿,回肠原位新膀胱与其他尿流改道方式相比,具有术后接近生理排尿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等优点,已逐渐被患者接受并成为尿流改道的理想术式之一。由于耻骨后空间狭小,术中不易显露,操作较为困难,回肠新膀胱与尿道残端的吻合一直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技术难点。如何降低回肠原位新膀胱尿道吻合的难度,提高手术效率并保证吻合口的质量,是国内外泌尿外科医师持续关注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难点。本课题组依据尿路移行上皮细胞可呈“爬行”式修复,具有修复快的生理特点,提出一种新膀胱与尿道不缝合的改良吻合技术,即“尿道拖靠吻合法”。本实验以兔子为研究对象,以导尿管做支撑使膀胱全层与肠管对合靠拢,没有进行缝合,观察兔子膀胱与肠道的黏膜愈合情况;比较不缝合的拖靠吻合方式与传统缝合的吻合方式在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术后尿漏率及愈合情况的差别,旨在为“尿道拖靠吻合法”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饲养20~24周龄的日本大耳兔40只,雌雄不限。随机把40只日本大耳兔分成实验(拖靠吻合)组与对照(间断缝合吻合)组,两组各20只,并进行编号。两组实验兔均在清洁级动物房常规饲养,饲养方式及条件均相同,在相同的麻醉条件下给两组大耳兔施行膀胱与肠管的吻合。其中,实验组大耳兔采用以导尿管做支撑将膀胱全层与肠道采用不缝合的靠拢方式进行吻合;对照组大耳兔将膀胱全层与肠管采用传统间断缝合法进行吻合。两组大耳兔术前准备、术中麻醉药品种类及用量、术后饲养方式等均相同。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膀胱与肠道吻合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的术后尿漏率及吻合口愈合情况。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手术时间、膀胱肠管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愈合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吻合口尿漏率采用百分率(%)表示,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检测;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吻合方法的优劣性及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33.3±2.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5.25±1.83min;实验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测两组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7,P<0.05)。实验组膀胱与肠管的吻合时间为7.55±1.24min,对照组的吻合时间为8.65±1.03min;实验组吻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经统计学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7,P<0.01)。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6.47±2.41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6.75±1.83ml;两组术中出血量相当,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0.401,P>0.05)。术后第10天行尿道造影,实验组吻合口尿漏率为20%(2/10),对照组吻合口尿漏率为11.1%(1/9);实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尿漏率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2=0.882,P>0.05)。实验组吻合口愈合情况评分为2.0±0.70分,对照组吻合口愈合评分为2.1±0.7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愈合评分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0.301,P>0.05)。结论:1、我们成功采用日本大耳兔构建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的动物模型,具有便于操作、易于观察、重复性较好、成本较低、复制率高等优点。2、膀胱与肠管不缝合拖靠的吻合方式较膀胱与肠管间断缝合的吻合方式在尿漏率、愈合情况、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着性差别,但其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更短。3、兔子实验中膀胱与肠管不缝合拖靠的吻合方式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行、学习曲线短、为新膀胱尿道拖靠吻合法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王亚芬[7](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脊髓遭受损伤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采用间歇性导尿方式的护理成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8例,在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针对试验组的患者则用到协同护理的方式,本次护理干预期为28天,最后依据国际脊髓损失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WHO生存质量测定表综合评定患者下尿路功能和生存质量,统计干预4周过程中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下尿路功能均明显较干预前改善,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在干预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协同护理方式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更好的重返家庭和社会,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及推广。
周雨欣[8](2020)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预测脑卒中后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以及疾病转归至关重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排尿行为习惯,改善尿失禁症状,消除药物和与手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给疾病带来的额外费用和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PSUI患者的结构化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在临床上多采用留置导尿,忽视了膀胱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膀胱管理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通过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进而促进健康行为产生,为本研究构建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了概念框架。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专家会议法及类实验性研究设计,构建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在PSUI患者中进行实证应用,为促进PSUI患者形成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膀胱管理行为、加速膀胱功能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目的:1.以HBM为概念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构建适用于我国PSUI患者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应用与效果评价,为PSUI患者的膀胱康复与管理提供一套结构化、规范化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研究方法:1.运用循证护理理论进行文献分析,整合国内外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及原始文献中高证据等级干预策略确定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并基于HBM的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随后,开展专家会议,邀请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对方案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并综合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终稿。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于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本部及江北院区康复医学科68例PSU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前期构建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实证应用。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康复医学科常规护理及饮水计划,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干预时长为4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功能独立性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及行为疗法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评价方案对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疾病困扰、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经文献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21篇文献进行证据总结,其中临床指南8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实验5篇、类实验性研究5篇。共汇总34条行为疗法干预相关证据,其中推荐级别A级证据21条,B级证据13条,提炼出4个干预方案主题:健康教育、膀胱再训练、盆底肌训练及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基于HBM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2.遴选11位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方案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讨论、修正,专家对方案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63、熟悉程度系数为0.818、权威系数为0.841,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对干预方案的内容也较熟悉。最终形成基于HBM的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共包含5个训练模块:(1)标准化健康教育;(2)定时排尿与提示排尿;(3)盆底肌训练;(4)延时排尿与急迫抑制策略;(5)生活方式干预。每个训练模块的训练内容、可能出现的困难/障碍、应对策略及训练目标均进行细化。3.共68例研究对象完成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3例。基线资料显示:研究对象ICI-Q-SF均分为(14.13±3.80);PPBC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为4.00(3.00,5.00);I-QOL均分为(48.50±9.72),逃避和限制性行为维度均分为(24.03±3.76),心理社会影响维度均分为(26.37±4.08),社交尴尬维度均分为(14.28±2.91);FIM均分为(61.85±17.16),运动功能维度均分为(41.54±14.45),认知功能维度均分为(20.24±7.09);应对效能均分为(11.03±3.71)。干预结果显示:(1)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完成时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认知功能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分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基于HBM概念框架,从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角度出发,构建了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经类实验性研究初步临床应用,验证了该方案在改善PSUI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功能独立性、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减轻患者疾病困扰方面的有效性,为PSUI患者的早期临床膀胱训练及居家尿失禁自我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既可以作为护理流程加入PSUI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中,也可以为PSU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的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温永明[9](2020)在《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尿潴留程度分级、膀胱功能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分析针灸通调气机法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在治法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其中治疗组产妇施以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产妇给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进行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尿潴留程度分级、膀胱功能积分、膀胱残余尿量,疗程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尿潴留程度分级、膀胱功能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得出结论。结果(1)首次排尿时间结果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首次排尿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尿潴留程度分级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尿潴留程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尿潴留程度分级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潴留程度分级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膀胱功能积分结果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两组膀胱功能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膀胱功能积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膀胱功能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膀胱残余尿量结果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1个疗程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疗效: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85%;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产后尿潴留,但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效果优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能更好的改善产后尿潴留症状,值得临床推广。(2)两种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比较发现,针灸通调气机法能更好的缩短首次排尿时间、改善尿潴留程度分级、降低膀胱功能积分、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更好的改善了尿潴留症状,减少泌尿系感染风险,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伟[10](2020)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收集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探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24h排尿日记、膀胱残余尿量及国际下尿路症状(International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Score,LUTS)和泌尿症状困扰(Urinary symptoms distress score,USDS)评分等方面改善是否优于采用单一的膀胱功能训练的治疗,为临床工作开阔一种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5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取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的全部病例分为2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通督调神针刺,两组疗程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休息2天,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排尿日记指标、膀胱残余尿量、LUTS和USDS评分及临床疗效,运用SPSS21.0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处理,进一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优劣。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经检验,纳入病例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2)24h排尿日记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在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尿量有改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排尿次数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单次尿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漏尿次数降低有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3)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膀胱残余尿量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膀胱残余尿量有提升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4)LUTS和US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LUTS和USDS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较,LUTS和USDS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P<0.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5)临床疗效评价:经检验,两组患者总痊愈率分别为:观察组12%,对照组4%;两组患者去除无效病例后,其总有效率为分别为:观察组92%,对照组72%,经检验,两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且观察组在痊愈率和总体有效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结论(1)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并且提高单次排尿量,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满意度,降低临床症状,从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2)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对比单一膀胱功能训练更佳,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患者满意度高,易于接受,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导尿型可控膀胱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尿型可控膀胱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再谈清洁间歇导尿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尿术的演变与CIC技术的起源 |
二、小儿NB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 |
三、CIC技术在NB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 |
(2)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现状调查 |
第一章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知信行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实证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 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4)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产妇显性尿潴留膀胱压力与容积变化及排尿结局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膀胱压力与容积在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研究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全文总结 |
4.1 主要结论 |
4.2 特色与创新之处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如何认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
1.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
1.2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概况与进展 |
2.1 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 |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灸法治疗概况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研究方法 |
1.4 疗效观察指标 |
1.5 安全性观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脱落情况 |
2.2 一般资料分析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h排尿次数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h漏尿次数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比较 |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比较 |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 |
2.9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采用任脉灸法的理论依据 |
3.4 创新点 |
3.5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药品及实验动物 |
2.1.1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2 药品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手术方案 |
2.2.2.1 手术前准备及术前给药 |
2.2.2.2 手术方法 |
2.3 术中、术后管理 |
2.3.1 术中管理 |
2.3.2 术后管理 |
2.4 膀胱造影检查 |
2.5 标本处理 |
2.6 实验观察指标及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手术时间 |
3.2 膀胱肠管吻合时间 |
3.3 术中出血量 |
3.4 吻合口尿漏发生率 |
3.5 吻合口愈合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膀胱癌的治疗进展 |
4.2 新膀胱尿道吻合技术 |
4.3 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法动物实验的意义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脊髓损伤 |
1.1.2 神经源性膀胱 |
1.1.3 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1.2 护理模式 |
1.2.1 协同护理模式 |
1.2.2 协同护理模式在国内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的可行性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预实验 |
2.2.1 预实验结果 |
2.2.2 样本量计算 |
2.2.3 伦理原则 |
2.3 干预方案实施 |
2.3.1 分组方案 |
2.3.2 对照组与试验组一般资料比较 |
2.3.3 对照组与试验组医疗资料对比 |
2.4 观察指标与测评工具 |
2.4.1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
2.4.2 干预前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
2.4.3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 |
2.5 基础护理措施 |
2.5.1 根据患者膀胱功能确定间歇导尿次数 |
2.5.2 指导饮水计划及饮食 |
2.5.3 间歇导尿操作 |
2.5.4 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训练 |
2.5.5 做好心理护理,维护患者自尊 |
2.6 常规护理模式 |
2.7 协同护理模式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及分析 |
3.1 统计学处理 |
3.2 两组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2.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对比 |
3.4 两组患者 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1 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2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3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4 干预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4 讨论及分析 |
4.1 协同护理模式帮助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相关症状 |
4.2 协同护理模式有效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
4.3 协同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生活质量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
附录 B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
(8)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假设 |
1.6 操作性定义 |
1.7 概念框架 |
1.7.1 健康信念模型的概念 |
1.7.2 健康信念模型的应用 |
1.7.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疾病概述 |
2.1.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经济负担 |
2.1.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危害 |
2.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现状 |
2.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管理现状 |
2.2.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功能康复手段 |
2.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管理的影响因素 |
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概述 |
2.3.1 行为疗法的方案 |
2.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应用现状 |
2.3.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 |
3.1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初步构建 |
3.1.1 研究目的 |
3.1.2 对象和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专家论证 |
3.2.1 研究目的 |
3.2.2 对象与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2.4 研究讨论 |
第四章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实证应用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研究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分组 |
2.病例选择 |
3.一般资料 |
4.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7.研究结果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治疗后两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
3.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潴留程度分级比较情况 |
4.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潴留程度分级比较 |
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潴留程度分级比较 |
6.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比较情况 |
7.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积分比较情况 |
8.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积分比较情况 |
9.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组间比较 |
10.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组内比 |
11.安全性评价及依从性评价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于产后尿潴留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产后尿潴留的认识 |
3.目前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概况 |
4.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理论基础 |
5.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方案分析 |
6.观测指标的选择 |
7.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文献研究 |
2.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2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2.3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4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3 临床研究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例选择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通督调神针刺 |
4.2 膀胱功能训练 |
4.3 评定量表的选择 |
4.4 疗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导尿型可控膀胱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谈清洁间歇导尿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价值[J]. 田军,张潍平,孙宁,李明磊,宋宏程,李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11)
- [2]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D]. 胡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孙小刚. 山东大学, 2021(12)
- [4]膀胱压力与容积在产妇产时产后显性尿潴留排尿结局中的预测价值研究[D]. 欧有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魏方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D]. 徐想达. 南昌大学, 2020(08)
- [7]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亚芬.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8]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周雨欣. 东南大学, 2020
- [9]针灸通调气机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 温永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通督调神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