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文[1](2020)在《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合作共赢的条件。一方面,可以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潜力,将国内产品和服务销往这些海外市场,培养海外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联系,营造和谐共处的区域发展环境。甘肃在“一带一路”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份,甘肃一直囿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境地,“一带一路”的提出,为甘肃打开了向西开放的大门,促进了甘肃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提升。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催生对资金、信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这对甘肃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金融机构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为省内企业“走出去”畅通渠道,提供多种服务,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研究金融对于甘肃外向型经济的支持。首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并对外向型经济概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等进行学习,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前沿研究的前提下,对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其次,对甘肃金融业发展、四省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指标分析,定量描述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再次,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刘丹丹[2](2020)在《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我国的经济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外商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引导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论文针对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首先,本文从评价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现实需求出发,遵循全面性、重要性、科学性等评价原则,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设计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个评价维度,多方面综合评价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其次,本文根据设计出的四个评价维度,在确保数据可得的前提下,设计出每个评价维度对应的评价指标。同时,在整合前人研究时发现各评价维度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着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研究各维度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评价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的研究假设,建立各维度间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然后,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法运用Smart—PLS工具对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进行假设验证,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探索各维度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在考虑各维度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各维度对江苏外商直接投资整体质量水平的影响程度,并整理计算出各指标对应权重。最后,本文根据计算出的指标体系和搜集到的数据,分析了江苏省近十年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发展趋势,发现质量总体以及各个维度近十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针对未来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张楠[3](2020)在《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的甘肃省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前后,全球形成了新的经济背景,亚洲投资银行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我国投资环境良性发展,同时对招商引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省份的甘肃,近几年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进步,在招商引资的两方面有明显改观,一是规模,二是品质。但与沿海地区和南方较发达地区相比较后依旧有明显的差距。在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建设工作过程中,甘肃省有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总体来说,投资环境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依据世界银行“企业营商环境指标”,在各处开展营商环境质量综合测评和公布测评结果,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在各处打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消除“官本位”想法,形成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的土地;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步,打造创造型工作环境,并作为干部考核考察内容;在政府部分中建设政商关系制度,由纪委监委做出模范作用,做出政商交往清单,划清安全区,大力支持干部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常走动。本文通过查阅各类文献,阐述招商引资相关概念、投资环境相关理论和主要构成要素,并针对部分投资企业对甘肃省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5个方面的满意度的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招商引资投资环境现状和甘肃省营商环境中的问题,进行甘肃省招商环境优化对策研究。本文研究的意义是甘肃在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新背景下,通过调研找到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五大方面展开的路径,以此最大限度促进甘肃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不断走上新台阶。本文的希望通过调研论证分析甘肃省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中存在的人才、政策、政府服务等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并找出相关对策。
雷雨亮[4](2017)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深入融入全球,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更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路径。然而,不断扩大的经济与金融开放增加了国内经济的脆弱性。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明显升级。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繁荣发展的同时,房地产金融和经济脆弱性也不断凸显。国内房地产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加强,发达经济体短期利率分化和汇率波动带来的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动使得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在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也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阻碍。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为重要视角,梳理了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探索了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在结构、价格、持续性和公平性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为检验开放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基于熵值法对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进行了量化评估。为进一步证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脆弱性,本文使用DCC-MGARCH模型检验了国际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传染性,并采用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全国房地产经济整体脆弱性偏高,主要表现在住房租售比过高,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不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部地区省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除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普遍性原因外,东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还表现在房价收入比不合理,房价超出居民家庭承受力。中西部地区内部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不大。人均GDP过低和住房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也是中西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的重要原因。中国房地产股票收益率与香港、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欧洲地区和美国的股票收益率之间都存在显着正向的时变相关关系。各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分化明显。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波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传染性,但2015年以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升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有限。汇率波动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很大。无论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阶段还是升值预期逐渐消退至贬值的阶段,人民币升值都会加重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人民币预期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变动方向相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货币供给量增加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同时提高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利率水平较低时,利率增加能有效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当利率处于高位时,利率水平继续上升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短期国际资本渠道下利率上升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且只有在利率水平较低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和提高利率才能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会增加住房抵押金融风险。GDP增长加速对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和住房抵押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
谢银辉[5](2017)在《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省区之一,其农业种植面积较大、农作物种类较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新疆辽阔的土地面积、丰富的阳光资源为新疆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新疆农产品质量尚佳、瓜果甘甜。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对新疆的农业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利用外资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新疆与国内外农业贸易往来。近几年来,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逐渐加大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疆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股份制企业的增加,对新疆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效益也逐渐明显。优化了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利用新疆农业资源的优势,使得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得以提升。本文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历史、规模、渠道、构成、成果等层面分析利用外资对新疆农业的影响,汇总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影响因素;根据整理出的结果发现的新疆农业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和实情,分别从投资环境的改善、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产业流向以及建立农业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胡晓芬[6](2017)在《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化改造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园区循环化改造就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打通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优化整个园区产业共生体系,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要求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减少资源的过度依赖。因此,本研究以甘肃华亭煤炭资源型工业园区为例,对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进行多维测度。首先,对其进行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测度,阐述了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发展水平以及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其次,通过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园区核心产业链“原煤—甲醇—聚丙烯”产业链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探寻园区循环化改造生产阶段环境影响分布规律,针对园区循环化改造环境影响值较大的生产环节,在构建园区产业共生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并对其进行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效果显着;最后,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全国41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定量评价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的综合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尝试性的给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构建多层次整合效率测度方法,华亭工业园区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线性趋近,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逐渐趋远;从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提高园区资源效率是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带来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升,而生态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人均GDP增长。(2)将GaBi6软件引入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评价,得出制甲醇阶段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在构建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通过改造路径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共节能9814.98TJ,消除全球变暖环境影响130.79万吨,消除酸化效应环境影响4183.50吨,消除富营养化效应环境影响22.20吨。通过预测分析认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对于提高园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3)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华亭工业园区与全国其他40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20112015年间,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促进了园区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华亭工业园区在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说明华亭园区在资源配置、园区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吴德祖[7](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贾长久[8](2016)在《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甘肃省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其利用FDI质量进行分析。本文将从引进和利用两个方面对甘肃省利用FDI质量展开分析,而对每一个方面又具体到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在文章书写当中,则从具体指标分析到FDI各个方面的质量,再到FDI总的质量,通过构建甘肃省利用FDI质量评价体系,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在具体分析各项指标时,本文采用大量图表,同时结合一元回归分析了FDI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贸易、资本积累以及就业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在总体分析甘肃省利用FDI时,本文选取了相关指标,建立了非线性加权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甘肃省利用FDI的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来说,甘肃省利用FDI的质量在2001年到2013年这13年间经历由低到高,再急速下降,进而缓慢恢复,而在近几年来又逐渐下降过程。从利用FDI的各种经济效应来说,甘肃省利用FDI对资本积累的带动作用是最大的,而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次之,接下来是产业结构,而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则最小。
霍文静[9](2014)在《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国内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外资在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落户,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日俱增,外资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农业增速相对落后,对GDP的贡献只有10%左右。2012年中国GDP达到51932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增加50147亿元,同比增长4.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013年GDP为568845亿元,农业产值增加56957亿元,同比增长4.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困境,尤其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而引进外资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鼓励外资对农业投资的政策,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三农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外资是促进农业发展中重要动力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引进外资农业项目对于甘肃省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结合甘肃省农业发展利用外资项目的实际,对1998年以来我省农业方面已执行完毕、正在执行的外资项目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主要做法和所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即将执行的外资项目的效果进行预期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执行中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政策以及其它省份的先进经验,对未来甘肃省农业发展利用外资重新考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为甘肃省农业利用外商投资项目及其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朱燕[10](2013)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至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显着提高,与之基本同时形成的外资立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在调整涉及外商直接投资社会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外资利用向纵深发展,中国外资法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在适用中暴露出很多弊端。本文以甘肃省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和趋以及存在问题,在将甘肃利用外资情况与全国作一比较后,发现甘肃利用外资的特点,分析外资法中制约中国整体外资利用发展的因素,提出完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立法的建议。第一章从中国引进外资历史进程、外资使用现状及特点介绍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中国外资利用趋势。第二章考察了甘肃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从外商投资来源地、方式、行业、地区分布等多进行全方面、客观的分析,在与全国比较后总结出甘肃利用外资的特点,发现甘肃省利用外资所面临的困境。第三章研究了中国外资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指出立法权限不明、立法模式内外分立、外立法区域导向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专门评析了甘肃省地方性外资立法和政策情况。第四章提出重构立法模式发挥外资法引导、保护、规范外资的作用,统一区域外资立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甘肃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文献梳理 |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1 外向型经济概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相互需求理论 |
2.2.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
3 甘肃外向型经济及其金融支持现状 |
3.1 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
3.2 甘肃金融业发展现状 |
3.3 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
3.3.1 资金融通需求 |
3.3.2 风险管控需求 |
3.3.3 信息咨询需求 |
3.4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
3.4.1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状况 |
3.4.2 四省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
4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
4.1.1 政策效应叠加 |
4.1.2 营商环境改善 |
4.1.3 区位优势凸显 |
4.1.4 科技奠定基础 |
4.2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
4.2.1 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性差 |
4.2.2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受限 |
4.2.3 跨境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
4.2.4 复合型金融人才流失多 |
5 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5.1 经验介绍 |
5.1.1 浙江经验 |
5.1.2 江苏经验 |
5.1.3 重庆经验 |
5.2 经验总结 |
6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宏观层面 |
6.1.1 借助政策,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
6.1.2 加强监管,为外向型经济提供规范服务 |
6.2 微观层面 |
6.2.1 银企合作,为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 |
6.2.2 搭建平台,培养服务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人才 |
6.2.3 利用科技,防范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风险 |
6.2.4 找准定位,创新服务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模式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与组织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外商直接投资 |
2.1.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 |
2.2 国内外FDI评价研究现状 |
2.2.1 FDI对所在地区的影响文献综述 |
2.2.2 FDI评价研究 |
2.2.3 FDI评价中因素相关性研究 |
2.3 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方法 |
2.3.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3.2 因子分析法 |
2.3.3 层次分析法 |
2.3.4 结构方程模型 |
2.4 结构方程模型与PLS算法 |
2.4.1 结构方程模型基础原理 |
2.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求解 |
2.4.3 基于PLS算法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三章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体系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1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目标—外商直接投资质量 |
3.1.2 评价原则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3.2.2 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3.2.3 科技创新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3.2.4 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3.2.5 产业结构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3.2.6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3.2.7 四个评价维度与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关系 |
3.3 基于PLS算法的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变量设定 |
3.3.2 PLS路径模型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搜集与初步处理 |
4.1.1 数据搜集 |
4.1.2 数据缺失值处理 |
4.1.3 指标数据计算 |
4.1.4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2 数据检验 |
4.2.1 唯一维度检验 |
4.2.2 信度检验 |
4.2.3 效度检验 |
4.3 模型检验 |
4.3.1 平均共同度指数 |
4.3.2 模型解释力检验 |
4.3.3 假设检验 |
4.4 结果分析 |
4.4.1 假设检验结果及分析 |
4.4.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体系 |
4.4.3 近年外资质量分析 |
4.5 对策及建议 |
4.5.1 注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
4.5.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5.3 引导外资经济良性发展 |
4.5.4 注重增进社会效益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的甘肃省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招商引资 |
2.1.2 顾客满意度 |
2.1.3 投资环境 |
2.2 相关理论 |
2.3 投资环境构成要素 |
2.3.1 经济环境 |
2.3.2 社会文化环境 |
2.3.3 自然环境 |
2.3.4 基础设施环境 |
2.3.5 政治法律环境 |
第三章 甘肃省招商引资现状和招商引资环境现状分析 |
3.1 甘肃省招商引资现状 |
3.1.1 甘肃省招商引资情况 |
3.2 招商引资环境分析 |
3.2.1 经济环境现状 |
3.2.2 社会文化环境现状 |
3.2.3 自然环境现状 |
3.2.4 基础设施环境现状 |
3.2.5 政治法律环境现状 |
第四章 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相关分析 |
4.1 经济环境满意度分析 |
4.2 社会文化环境满意度分析 |
4.3 自然环境满意度分析 |
4.4 基础设施环境满意度分析 |
4.5 政治法律环境满意度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的甘肃省招商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存在问题 |
5.2 原因分析 |
5.2.1 经济环境方面 |
5.2.2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 |
5.2.3 自然环境方面 |
5.2.4 基础设施环境方面 |
5.2.5 政治法律环境方面 |
第六章 国内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经验借鉴 |
6.1 国内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验 |
6.1.1 深圳 |
6.1.2 苏州 |
6.2 对甘肃省的启示 |
第七章 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的甘肃省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对策 |
7.1 优化经济环境 |
7.2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
7.3 优化自然环境 |
7.4 优化基础设施环境 |
7.5 优化政治法律环境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脆弱性问题研究 |
1.2.2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经济 |
1.2.3 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问题研究 |
1.2.4 房地产金融脆弱性 |
1.2.5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理论研究 |
2.1 开放经济发展的概述 |
2.1.1 经济全球化 |
2.1.2 区域经济开放 |
2.1.3 金融开放理论 |
2.1.4 金融市场化理论 |
2.2 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 |
2.2.1 脆弱性内涵 |
2.2.2 经济脆弱性的内涵界定 |
2.2.3 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分类 |
2.2.4 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 |
2.3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理论 |
2.3.1 金融传染性的内涵 |
2.3.2 金融传染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 房地产金融风险理论 |
2.4.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及产生的根源 |
2.4.2 金融风险的相关基础理论 |
2.4.3 房地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机理分析 |
3.1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 |
3.1.1 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
3.1.2 区域经济开放条件下房地产经济中的巴萨理论 |
3.2 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 |
3.2.1 经济全球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
3.2.2 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
3.3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分析 |
3.3.1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传染渠道 |
3.3.2 国际危机对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渠道 |
3.4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
3.4.1 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
3.4.2 汇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传导渠道 |
3.4.3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机制 |
3.5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
3.5.1 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渠道分析 |
3.5.2 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 |
3.5.3 汇率、利率与房地产价格联动性的理论模型 |
第4章 中国房地产区域市场经济脆弱性分析 |
4.1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评估方法的选择 |
4.1.1 灰色聚类法 |
4.1.2 集对分析法 |
4.1.3 综合指数评价法 |
4.1.4 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4.2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子系统和指标体系 |
4.2.2 脆弱性指标的数据描述分析 |
4.3 脆弱性综合评级指标标准化处理 |
4.3.1 适度评价指标 |
4.3.2 正向指标 |
4.3.3 负向指标 |
4.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脆弱性综合评估法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4.2 基于熵值法确定第三层指标权重 |
4.4.3 基于熵值法确定子系统指标权重 |
4.5 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 |
4.5.1 各省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
4.5.2 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
4.5.3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同质性 |
4.5.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异质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
5.1 房地产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脆弱性 |
5.2 DCC-MGARCH模型说明与设定 |
5.2.1 GARCH族模型发展的历程 |
5.2.2 DCC-MGARCH模型估计步骤 |
5.3 数据描述 |
5.3.1 变量说明 |
5.3.2 收益率波动集聚性分析 |
5.3.3 数据特征分析 |
5.4 相关检验 |
5.4.1 单位根检验 |
5.4.2 自相关检验 |
5.4.3 非对称性检验 |
5.5 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
5.5.1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DCC-MGARCH估计 |
5.5.2 各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阶段DCC-MGARCH估计 |
5.5.3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关性的动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开放下金融市场化对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金融开放背景下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数据分析 |
6.1.2 金融市场因素分析 |
6.1.3 利率 |
6.2 计量方法与模型 |
6.2.1 计量方法选择 |
6.2.2 Markov区制转换模型设定 |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
6.3.1 单位根检验 |
6.3.2 协整检验 |
6.3.3 汇率区制划分 |
6.3.4 基于不同汇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
6.4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
6.4.1 单位根检验 |
6.4.2 协整检验 |
6.4.3 基于利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 |
7.2.1 构建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体系 |
7.2.2 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 |
7.2.3 健全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7.2.4 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实时监控机制 |
7.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7.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7.4.1 更深入地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
7.4.2 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生产内在化理论 |
2.1.2 垄断优势理论 |
2.1.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国外的实证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有关农业利用外资现状的研究 |
2.3.2 有关农业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研究 |
2.3.3 有关农业利用外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2.3.4 有关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现状 |
3.1 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 |
3.2 农业利用外资分析 |
3.2.1 利用外资相关政策 |
3.2.2 重点推进农业产业 |
3.2.3 利用外资方式 |
3.2.4 地区结构分析 |
3.2.5 利用外资规模分析 |
3.3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贡献 |
3.4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特点 |
3.4.1 外商投资方式多样化 |
3.4.2 利用外资来源不断扩大 |
3.4.3 利用外资区域差异明显 |
3.4.4 利用外资科学合理化 |
3.5 农业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
3.5.1 地区农业外资利用规模失衡 |
3.5.2 外资利用产业结构不均衡 |
3.5.3 农业利用外资来源高度集中在个别地区 |
3.5.4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比例不协调 |
第4章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1 市场规模及潜力 |
4.1.2 劳动力成本 |
4.1.3 对外开放程度 |
4.1.4 基础设施 |
4.1.5 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
4.2 指标选取 |
4.3 模型设定 |
4.4 数据来源 |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及建议 |
5.1 进一步改善新疆农业投资整体软硬环境 |
5.2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
5.3 政府应合理引导农业外资的产业流向 |
5.4 政府应重点加强发达国家的资本引入力度 |
5.5 建议建立农业投资保险制度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
2.1 工业园区基本概念及特征 |
2.1.1 工业园区的基本内涵及其演变 |
2.1.2 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
2.2 中国工业园区的具体实践 |
2.2.1 园区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
2.2.2 政府决策及制度保障 |
2.3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
2.4 中国工业园区的研究进展 |
2.5 中国工业园区的类型判断及发展方向 |
2.5.1 工业园区的发展类型判断 |
2.5.2 资源型工业园区特征及发展方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3.1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概念内涵 |
3.2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 |
3.2.1 一般系统论 |
3.2.2 产业生态学 |
3.2.3 循环经济理论 |
3.3 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内外研究综述 |
3.3.1 循环化改造国外研究进展 |
3.3.2 循环化改造国内研究进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
4.1 案例区选择及概述 |
4.1.1 华亭工业园区概述 |
4.1.2 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及其发展阶段 |
4.2 研究方法 |
4.2.1 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2.3 工业园区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3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
4.3.1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模型 |
4.3.2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模型分解 |
4.3.3 华亭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结果 |
4.4 相关性检验 |
4.4.1 单位根检验 |
4.4.2 协整检验 |
4.4.3 Granger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命周期评价 |
5.1 研究方法 |
5.1.1 生命周期评价内涵 |
5.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
5.1.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5.1.4 LCA分析工具 |
5.2 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5.2.1 华亭工业园区煤化工项目概述 |
5.2.2 煤化工边界 |
5.2.3 清单分析 |
5.2.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
5.2.5 环境影响评价 |
5.3 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分析 |
5.3.1 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 |
5.3.2 园区资源流共生网络框架 |
5.3.3 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 |
5.3.4 路径优化共生绩效分析与环境影响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效率测度 |
6.0 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概述 |
6.1 循环化改造园区技术效率测度 |
6.1.1 DEA模型 |
6.1.2 Malmquist生产指数模型 |
6.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循环化改造园区综合效率特征分析 |
6.3.2 循环化改造园区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循环化改造对策及建议 |
7.2.1 加大边远地区产业链政策补贴 |
7.2.2 建设产业链接的风险分担与保障体系 |
7.2.3 建立循环化改造基础技术支持 |
7.2.4 建立循环化改造评价与考核制度 |
7.3 创新总结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2011-2015 年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公示名单 |
附件二:华亭工业园区能值指标解析图 |
附件三:生命周期CML2001模型环境影响评价分解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
一、栏目设计情况 |
二、文献统计 |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后记 |
(8)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析 |
2.1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 |
2.1.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概念 |
2.2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析 |
2.2.1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
2.2.2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
2.2.3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 |
2.2.4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
2.3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析 |
2.3.1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2.3.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 |
2.3.3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 |
2.3.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 |
2.4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体系 |
3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分析评价 |
3.1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
3.2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分析 |
3.2.1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
3.2.2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
3.2.3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 |
3.2.4 甘肃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
3.3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分析 |
3.3.1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效应 |
3.3.2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
3.3.3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3.3.4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
3.3.5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
4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效应综合评价 |
4.1 构建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2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的模型 |
4.3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评价结果 |
4.3.2 评价结果的分析 |
5 提高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政策建议 |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 |
5.2 加强招商引资、提高利用FDI水平 |
5.3 加强产业导向、优化FDI的产业结构 |
5.4 提高FDI的贸易效应,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 |
二、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
(一) 农业外资项目管理基本内涵 |
(二) 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三、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项目现状及其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 |
(一) 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国内背景分析 |
(二) 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项目实际情况 |
(三) 甘肃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发展状况 |
四、我国其它省份在农业外资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一) 河北省廊坊市在农业外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
(二) 河南省在农业外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
(三) 我国不同省份开展此项工作给甘肃省的启示 |
五、完善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中问题对策和建议 |
(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 具体措施 |
(三) 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对策的保障措施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全国外商投资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
1.1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 |
1.1.1 中国外资引进的历程 |
1.1.2 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
1.2 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 |
1.2.1 外资来源地特征 |
1.2.2 外商投资行业特征 |
1.2.3 外资投资方式特征 |
1.2.4 外资投资地区分布差异 |
1.2.5 外资并购特征 |
1.3 中国外资利用的前景 |
1.3.1 中国外资发展有利形势 |
1.3.2 中国外资发展不利因素 |
1.3.3 中国利用外资趋势 |
第二章 甘肃省利用外商投资现状 |
2.1 甘肃省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
2.1.1 甘肃省利用外资的历史发展 |
2.1.2 甘肃省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
2.2 甘肃省利用外资的特点 |
2.2.1 外资利用规模偏小 |
2.2.2 外资利用规模波动较大 |
2.2.3 外资使用方式单一 |
2.2.4 外资投向产业集中高 |
2.3 甘肃省利用外资所面临的困境 |
2.3.1 区域环境不甚理想 |
2.3.2 自然资源优势减弱 |
2.3.3 宏观政策力度不同 |
2.3.4 劳动力素质较低 |
2.3.5 法制环境较差 |
第三章 中国外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国的外资立法现状 |
3.1.1 中国外资法立法原则 |
3.1.2 中国外资法体系 |
3.2 中国外资法存在的问题 |
3.2.1 立法层次多元,体系杂乱 |
3.2.2 立法内外分立,适用混乱 |
3.2.3 效果上缺乏地区导向性 |
3.3 甘肃省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情况 |
3.3.1 甘肃省地方性外资法规及政策基本情况 |
3.3.2 甘肃省地方性外资法规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外资立法的完善 |
4.1 重构外资立法模式 |
4.1.1 三种外资立法模式评述 |
4.1.2 中国外资法立法模式选择 |
4.2 统一区域外资立法 |
4.2.1 统一区域外资立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
4.2.2 统一区域外资立法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甘肃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D]. 宋文文.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2]江苏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D]. 刘丹丹. 南京大学, 2020(02)
- [3]基于投资者满意度的甘肃省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对策研究[D]. 张楠. 兰州大学, 2020(01)
- [4]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D]. 雷雨亮. 湘潭大学, 2017(01)
- [5]新疆农业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谢银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D]. 胡晓芬. 兰州大学, 2017(03)
- [7]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8]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D]. 贾长久. 兰州财经大学, 2016(06)
- [9]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D]. 霍文静. 兰州大学, 2014(10)
- [10]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 ——以甘肃省为例[D]. 朱燕. 兰州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