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诱发兔肾动脉炎后肾脏改变的观察及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戴闽[1](2021)在《羊栖菜多糖通过抗氧化作用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对比剂肾病(CIN)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防治方法有限。近年的研究提示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到CIN的发病中,故研究氧化应激在CIN中的作用并寻找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羊栖菜在祖国传统医学肾脏病防治中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羊栖菜多糖。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氧化应激与CIN的关联性;了解羊栖菜多糖是否具有抗氧化活性进而通过抗氧化预防肾脏CIN的作用。方法:1.CIN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纳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CIN组及非CIN组,收集一般资料,测定血清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2.羊栖菜多糖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对比冷水法和热水法提取多糖的差异,对多糖进行总糖、硫酸根、糖醛酸、蛋白质以及单糖含量测定,并测定多糖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3.羊栖菜多糖预防CIN性能评估:大鼠分为4组:Sham组、CIN组、CIN+多糖预防组以及单纯多糖组,检测并对比其尿素氮及肌酐、肾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并做HE染色观察肾组织损伤情况。研究结果:1、CIN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值均大于0.05;CIN患者术后MDA增长高于非CIN患者,SOD相对活力下降高于非CIN患者;患者MDA的浓度与肌酐的增加百分数呈正相关,而SOD相对活力与肌酐的增加百分数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羊栖菜多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冷水提取多糖和热水提取多糖含量为7.5%与9.1%;冷水提取多糖的总糖量、硫酸根、糖醛酸和蛋白质配比为85.5%、19.3%、8.3%和0.3%;单糖分析显示海藻糖占据较大摩尔配比(56.1);多糖具备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冷水处理的多糖体现出更高的清除能力,P<0.05。3、羊栖菜多糖大鼠体内抗氧化结果:CIN+多糖预防组大鼠的尿素氮及肌酐上升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CIN组,P<0.05;CIN+多糖预防组的MDA浓度上升水平和SOD相对活力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CIN组,P<0.05;大鼠肾脏HE染色显示:CIN+多糖预防组大鼠的肾组织损伤低于单纯CIN组。结论:1、氧化应激损伤与对比剂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2、羊栖菜多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3、羊栖菜多糖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预防大鼠对比剂肾病。研究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将羊栖菜多糖应用于对比剂肾病的临床防治中。
李毅峰[2](2021)在《肾灌注量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所致肾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实验部分目的:分析不同的补液方式对于家兔行ESWL肾损伤的程度是否有影响。分析探讨通过改变肾灌注量的水平来减少ESWL所致肾损伤的可能性。方法:先行预实验:健康79个月雄性新西兰白兔10只,(15/30)ml/kg分级补液后彩超下监测肾动脉PSV、EDV高峰值及对应的时间段。然后选取健康雄兔60只行ESWL术,随机分为禁食组、补液组、补液利尿组,每组20只,禁食组于术前12小时禁食水,补液组于术前空腹状态下以10ml/min的速率推注完生理盐水30ml/kg,补液利尿组除相同速率补完生理盐水30ml/kg,同时予以推注20%甘露醇2.5ml/kg。自补液结束,通过彩超检测肾动脉PSV、EDV,记录高峰值及对应的时间段,比较三组补液的变化,术后3、7天肾功能、血浆EF-1、CysC、SOD等检验指标变化。ESWL术后7天取家兔右侧肾脏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动物预实验第一次补液自补液结束到补液结束后60min,肾动脉PSV、EDV未出现峰值变化,第二次补液自补液完成后30min开始肾动脉PSV、EDV出现上升,60min到达峰值(P<0.05);第二次补液30min、45min、60min肾动脉PSV、EDV与第一次补液相比明显升高(P<0.05)。(2)3组兔肾动脉PSV、EDV比较:禁食组肾动脉PSV、EDV未出现峰值变化,补液组和补液利尿组自补液后30min开始肾动脉PSV、EDV出现上升,60min到达峰值,(P<0.05);补液利尿组补液30min、45min、60min肾动脉PSV、EDV与补液组和禁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3)三组动物术前Cys-C、血肌酐、血浆EF-1及SOD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与7天三组震波冲击后Cys-C、血肌酐、血浆EF-1指标均高于震波冲击前,三组术后3天与7天Cy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肌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与7天血浆ET-1均高于震波冲击前,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补液利尿组术后第3、7天震波冲击后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禁食与补液组,且各组间有差异(P<0.05)。术后第3天与7天血SOD水平均低于震波冲击前,术后第3天SOD活性水平补液组与补液利尿组无差异(P>0.05),但与禁食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术后第7天各组间均有差异,其中补液利尿组术后第7天震波冲击后血SOD活性明显高于禁食与补液组(4)禁食组的病理评分高于补液利尿组(P<0.05),但禁食组和补液组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测量兔不同补液量及对三组实验动物的各组间肾动脉血流PSV、EDV行对比分析,表明增加补液量和补液联合利尿剂可对兔肾灌注产生明显的影响。(2)通过对三组兔肾功能、血浆ET-1及SOD检验指标,病理形态学改变行统计对比分析,说明增加肾血流灌注能够有效减少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肾脏损伤。第二部分临床部分目的:研究常规术前补液、补液利尿对碎石后肾损伤及碎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ESWL的90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禁食组、补液组、补液利尿组,每组30例,禁食组于术前8小时禁食水,补液组于术前空腹状态下滴注生理盐水1000ml。补液利尿组除滴注生理盐水1000ml。同时予以滴注20%甘露醇250ml。甘露醇滴注控制在30min内。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天、7天肾功能、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等指标改变以及术后排石、肾绞痛、血尿等临床症状。结果:(1)三组患者术前肾功能(Cys-C,血肌酐)、尿NAG及β2-MG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肾功能、尿NAG、血β2-MG均高于ESWL术前,相对于各处理组,禁食组的指标变化Cys-C更明显(P<0.05);各组比较术后第7天肾功能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以Cys-C敏感指标更为明显;血肌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术前尿NAG及β2-MG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术后3天三组碎石后尿NAG及β2-MG指标均高于碎石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比较术后第7天尿NAG及β2-MG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对比已无明显差异(P>0.05)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其中术后3、7天补液利尿组碎石后尿NAG、β2-MG水平低于禁食与补液组(P<0.05),但禁食组与补液组尿NAG、β2-MG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ESWL术后并发症比较,根据随访及术后复查KUB或泌尿系CT平扫显示,补液利尿组一次碎石有效率(93.3%)、术后肾绞痛发生次数(1.1±1.3)以及术后血尿发生率(43.7%)均优于禁食组和补液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组与禁食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ESWL术前适当的补液利尿在早期保护体外震波碎石患者的肾损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远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2)ESWL术前适当的补液利尿在提升碎石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吴其晶[3](2021)在《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增多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CKD成为临床医师亟需面对的问题。药物治疗是延缓CKD进展的主要手段,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KD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可选择的保护肾脏、延缓CKD进展药物的种类较为局限,且多数造价昂贵,亟需寻找更多廉价高效的CKD治疗药物。中医药在CKD的传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老中医经验为我们寻找CKD治疗药物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名中医、知名肾病专家孙伟教授投身临床实践40余载,在治疗CKD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其用药经验是寻找CKD治疗药物的重要潜在宝库。本项目立足孙伟教授治疗CKD的临证经验,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疗效及用药规律,寻找潜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中药,通过构建CKD药理学疾病模型对潜在有效药物的作用进行验证,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探索,运用网络药理数据库对有效活性成分及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科学高效地寻找中医药中潜在的CKD治疗药物,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统一标准对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实时记录的孙伟教授门诊CKD诊治病案及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筛选出孙伟教授延缓CKD进展最常使用的药物。使用盐酸阿霉素(DOX)体外干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构建阿霉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中药提取物进行干预,观察不同中药对DOX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色TUNEL染色和蛋白印迹法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活性氧(ROS)/超氧化物(O2-)荧光探针评价细胞内氧化应激损伤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中药对阿霉素诱导的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另外,给予雄性Balb/c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DOX(10mg/kg),构建体内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分别使用相应不同浓度中药提取物灌胃治疗两周后,收集尿液、血清和组织标本。对肾脏组织进行H&E、Masson、PAS等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使用试剂盒检测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观察中药在体内对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等方法获取有效中药的单体活性成分,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图谱,寻找不同药物间的交叉活性成分,运用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对中药单体疗效及机制进行探索,具体方法同前。结果运用数据挖掘及统计学方法对导师治疗CKD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孙伟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CKD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的总体有效率为66.52%,中医整体症候改善有效率为79.96%,且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蛋白尿、尿隐血等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遣方用药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利活血中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最常使用的清利活血中药包括石韦、虎杖、郁金、川芎、当归、土茯苓、穿山龙、白花蛇舌草、茵陈、鸡血藤、积雪草、六月雪、玉米须、泽兰、鬼箭羽等。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体内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坏死以及肾间质纤维化。同时,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在体内与体外均能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体外抑制阿霉素引起的ROS及超氧化物的过度生成及细胞凋亡,作用与抗氧化剂NAC的作用相似,且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体内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减轻阿霉素诱导的组织病理损伤,抑制阿霉素引起的SOD活性下降、GSH含量降低以及MDA水平增加。清利活血中药重要的活性成分Apigenin在体内与体外均能够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减轻阿霉素诱导的ROS过度生成,改善体内SOD活性,恢复GSH水平,抑制MDA的生成,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还能够抑制肾脏NLRP3,IL6,IL1β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①孙伟教授运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CKD疗效显着;②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阿霉素肾损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④清利活血中药重要活性成分Apigenin能够通过抗氧化、抗凋亡、抑制MAPK通路以及抗炎作用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
张鹏[4](2020)在《纳米脂质体缓解对比剂肾病的作用和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检测应用纳米脂质体对注射对比剂后新西兰兔肾细胞的影响,诠释纳米脂质体防治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效果及分子药理学机制。最终,为临床上CI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从而降低CIN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且在临床上为针对CIN的新型对比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I-CIN模型的建立和检测:建立CIN模型,检测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前及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后2h、8h、24h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的检验;后处死新西兰兔,并分别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肾损伤程度,综合分析CIN模型新西兰兔注射对比剂前、后Scr、BUN水平的变化,有否CIN的出现,及肾脏病理结构的变化。2、动物实验II-纳米脂质体防治CIN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高压微射流制备高纯度亚油酸纳米脂质体;建造CIN新西兰兔模型,进而分为盐水对照组、对比剂组、对比剂+盐水预防组、对比剂+纳米脂质体预防组,检测实验前、后2h、8h和24h的血Scr、BUN、抑制凋亡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钙蛋白(NGAL)、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肾功能及相应炎症、氧化应激及凋亡指标;完成肾脏组织PCRm RNA的中Bax、C3、FOX、P53的测定;并分别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新西兰兔肾脏病理标本,观察肾损伤程度。结果:1、动物实验I-CIN模型的建立和检测:(1)对比剂组新西兰兔造模成功,对比剂组的Scr值在对比剂注射后2h、8h及24h均高于盐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剂组的BUN值在对比剂注射后24h高于盐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光镜下对比剂组肾脏细胞结构呈空泡改变,肾脏小管管腔结构紊乱,少数呈闭塞状,周边可见大量炎性细胞;余可见细胞核分裂、固缩;而盐水组肾脏结构基本正常。电镜下结果显示:CIN组肾脏肾单位内质网、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管腔里结构破坏,出现大量散落的微绒毛;而盐水组肾脏结构基本正常。2、动物实验II-纳米脂质体防治CIN的效果及作用机制:(1)新西兰兔动物实验中对比剂组、盐水组、对比剂+盐水组、对比剂+脂质体组四组比较中,Scr值在对比剂注射后8h及24h四组比较中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BUN值在对比剂注射后24h四组比较中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四组CIN的发生率为盐水组0/12,对比剂组8/12,对比剂+盐水组6/12,对比剂+脂质体组3/12,四组比较存在统计学的差异。(2)Elisa检验中在炎症、氧化、凋亡的比较中,Bcl-2、Bax、NGAL、TNFα指标在对比剂注射后24h后的四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剂+脂质体组较单纯对比剂组出现了对应指标的改善。其余各指标只有对应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四组中肾组织PCRm RNA检测中Bax、C3的测定结果在四组中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对比剂+脂质体组较单纯对比剂组出现了对应指标的改善;其余FOX、P53的测定结果只有相应的趋势,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4)病理结果中,光镜结果同前。电镜下结果显示:对比剂组电镜结果同前。相对应的盐水+对比剂组及脂质体+对比剂组的病理情况中肾小管等病理结构损害程度均较CIN组有明显的缓解。结论:(1)本研究中通过建立新西兰兔耳缘静脉通路注射碘普罗胺对比剂成功建立新西兰兔的CIN模型开展实验,为下一步继续探讨CIN可能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作用做好铺垫准备,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证。且造模结果准确稳定、可重复操作性高。新西兰兔的肾损伤发生的时间较早,可能与新西兰兔对对比剂的使用反应较比敏感相关;而在24小时后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较之前有所下降,表明新西兰兔的肾功能开始逐渐恢复中,并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恢复至术前的基础水平。(2)通过建立CIN新西兰兔的成功模型,比较四个分组对比剂组、盐水组、盐水+对比剂组及脂质体+对比剂组新西兰兔的生化及Elisa指标、PCRm RNA相应指标及光镜电镜下的病理改变。结论首先为继续成功造模新西兰兔CIN模型,表明脂质体及盐水水化均能减轻肾脏毒性。且通过以上Elisa指标、PCRm RNA相应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考虑CIN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直接肾毒性损伤机制相关。并可同时也说明纳米脂质体通过减轻细胞调亡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可预防减少CIN的发生率,减轻对比剂对肾脏的损伤,可起到与盐水水化相当的效果。同时病理结果显示:CIN组肾小管、内质网、内皮细胞均有相应严重的损伤;相对应的盐水+对比剂组及脂质体+对比剂组的病理情况肾小管等病理结构均较CIN组有明显的缓解。(3)我们在本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实验工作,但限于研究经费及研究时间等情况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行多中心、多数量的研究工作来加以验证,还需行更加丰富内容的基础实验项目。此外研究结果源于新西兰兔的动物实验,与实际人体的CIN复杂情况可能存在较大的情况差异,今后尚需大量临床实践工作来验证及指导。
许敏[5](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崔佩佩[6](2018)在《ARFI技术早期无创性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监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实质弹性变化目的通过创建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运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监督并测量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兔分为2组:对照组(C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每组各10只。10只成功建立的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然后取左肾冠状长轴最大切面,固定探头,开启超声诊断仪中ARFI功能。将ARFI取样框置于左肾中部接近浅表探头的实质内,分别于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6h、12h、24h各时间点、兔呼吸的间歇迅速测量取样框内肾实质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同一部位需要测量35次,并取其平均值。以上检查皆由两位资历较高的超声科医师一同完成。同时于各时间点运用穿刺针获取部分肾组织,快速应用10%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C组)组间比较及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实验各组间兔肾实质SWV值比较,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肾门阻断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再灌注6h、12h、24h肾实质SWV值逐渐增高,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方面,对照组兔肾间质、肾小球和肾小管无明显改变。I/R组,肾缺血/再灌注1h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而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兔肾脏呈现不同水平的病理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甚至凝固性坏死脱落,肾小球部分发生萎缩淤,肾间质水肿、充血,可见广泛的中性粒细胞浸泡浸润。结论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在监测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肾脏实质SWV值的改变与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为临床可运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早期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与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之间相关性分析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监测兔肾叶间动脉RI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改变,分析ARFI技术所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与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第一部分中已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建立对照组(C组)及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分别于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6h、12h、24h各时间点、兔呼吸的间歇迅速测量取样框内肾实质弹性值。同时于各时间点获取兔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此检查需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结果兔肾叶间动脉RI值数据分析得出对照组(C组)组间比较及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实验各组间兔肾叶间动脉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肾门阻断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增长,叶间动脉RI逐渐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WV值改变与肾叶间动脉RI改变呈正相关。结论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WV值改变与肾叶间动脉RI改变呈正相关。ARFI技术所测兔肾实质SWV值是早期诊断(24h内)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指标,可用于临床移植肾术后的监测。第三部分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与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运用ARFI技术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弹性值进行测定,分析其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和血肌酐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第一部分中20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建立对照组(C组)及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分别于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6h、12h、24h各时刻、兔呼吸的间歇迅速测量取样框内肾实质弹性值。同时通过兔颈部颈外静脉置管于实验各时刻采血约2ml。采用1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美国)测定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值,评价肾损伤程度。结果对照组(C组)组间比较及肾门阻断前、再灌注0h、1h实验各组间兔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I/R组再灌注6h、12h、24h的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WV值改变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改变呈正相关(P<0.05)。结论ARFI技术所测兔肾实质SWV值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血肌酐改变之间呈正相关,临床可运用ARFI技术评估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脏受损程度。
徐英进[7](2018)在《兔肾VX2肿瘤和人肾肿瘤标本EPR效应的CT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癌在泌尿系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列居第二位。肾脏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对于典型病变正确诊断率达95%以上,但对于偶然发现的小病变及不典型病变的误诊时有发生。据报道大约30%直径小于2厘米和20%直径大于4厘米的肾脏肿块术后报告属于良性,对约16%到33%的良性病变进行了不必要的肾脏切除。提高肾脏肿瘤的术前正确诊断对于临床和影像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影像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血管通透性增强和滞留效应(EPR效应)由日本学者Hiroshi Maeda于1986年发现并提出。EPR效应是纳米医学高特异性和选择性的理论基础。胶束等纳米载药体系通过EPR效应跨过血肿瘤组织屏障,实现在肿瘤组织内的被动或主动靶向蓄积,提高肿瘤的诊断或者治疗效果。血肿瘤组织屏障的异质性因肿瘤所在器官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而肾脏与其泌尿功能相适应存在血尿屏障,且肾血流量十分丰富,但肾内血流量分布却非常不均匀。肾脏血管床有两套相互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两者由出球小动脉相串联。当肾肿瘤破坏了正常肾组织后所形成的血肿瘤组织屏障也有别于其他脏器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在其他器官,血管紧张素Ⅱ可以选择性增强肿瘤血管通透性和肿瘤的血流,提高大分子药物的肿瘤EPR效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血管紧张素Ⅱ主要引起出球小动脉收缩,对正常肾和肾脏肿瘤血流分布的影响可能有别于其他脏器,具有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了解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肾脏肿瘤的EPR效应。研究发现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研究,到了临床肿瘤研究阶段却无法完美复制,尽管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时疗效显着,但到了临床试验时却疗效不佳,许多甚至到了三期临床阶段而不得不停止其研究工作。这致使学者们发生热烈争议,甚至怀疑肿瘤EPR效应是否真实存在。首先,本研究联合灌注CT成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研究肾脏血肿瘤组织屏障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肿瘤及双侧正常肾组织血流再分布的影响,以期提高肾脏小病变的术前正确诊断水平。其次,通过宝石能谱CT测量不同浓度普罗碘胺标记的纳米胶束中的碘含量,评估能谱CT测量胶束含量的准确性。观察胶束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为肾VX2肿瘤的EPR效应进行定量评价奠定基础。再次,通过宝石能谱CT测量普罗碘胺标记的纳米胶束中的碘含量,观察胶束在肿瘤中的富集过程,对胶束在兔肾VX2肿瘤的EPR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最后,采用与人类在体肿瘤非常近似的人肾脏肿瘤标本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粒径高分子纳米胶束载体与肿瘤组织EPR效应关系的研究,回答肿瘤EPR效应是否真实存在这一热点问题。研究得到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课题四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对兔VX2肾内肿瘤血流分布影响的灌注CT和CTA评价目的:联合灌注CT成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肾组织和肾脏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的影响,阐明血管紧张素Ⅱ对早期肾脏肿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空白对照):自体肾周脂肪组织植入左肾切口;B组(阴性对照)和C组(血管紧张素Ⅱ):新鲜VX2肿瘤组织植入左肾切口。A和B组直接进行灌注扫描,C组进行血管紧张素II灌注CT扫描。测量肿瘤组织、CAT、CDT、RRC和PVM的BF、BV、MTT和PS值,计算RPS。测量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SDT、TTP和MID。灌注CT的薄层数据进行VR和MIP成像,观察双肾及肾血管的动态变化。结果:与A和B组相比,血管紧张素II显着延长了LRV的SDT,延长了RRA、LRA和LRV的TTP,使AA、RRA和LRA的MID增宽。与A组正常肾皮质相比,B组肿瘤组织的BF、BV和PS值显着下降(P<0.001,P=0.001,P=0.041,LSD-t),MTT延长(P=0.079,LSD-t),RPS增加(P<0.001,LSD-t)。与B组相比,血管紧张素II没有使C组肿瘤的BF、BV、MTT和PS值发生显着改变,只有RPS从83.23±29.17%升高至120.94±31.84%(P=0.007,LSD-t)。与B组相比,血管紧张素II显着增加CDT(P=0.019,LSD-t)和RRC(P=0.003,LSD-t)的RPS值,降低CAT、CDT和RRC的BF值(P<0.001,P=0.010和P<0.001,LSD-t),而CAT、CDT和RRC的BV、PS和MTT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小结:灌注CT能够准确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肾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的影响,阐明血管紧张素Ⅱ对早期肾脏肿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II主要引起出球小动脉收缩,使原本可能进入肿瘤组织的血流,更多的进入了肾小球内,导致肾内肿瘤的血流并没有如同其他脏器肿瘤般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血管紧张素II选择性增加肿瘤组织和CAT的RPS,RPS可以做为一个更有效的灌注参数,有助于提高肾脏早期不能明确诊断病变的术前正确诊断水平。肾肿瘤周围存在血瘤屏障,不仅表现在超微形态结构的异常,更主要的是功能上的差异,血管紧张素Ⅱ使CAT的BF明显降低、RPS值显着升高。第二部分:能谱CT对普罗碘胺标记胶束兔体内代谢的初步观察目的:通过宝石能谱CT测量不同浓度普罗碘胺标记的纳米胶束中的碘含量,评估能谱CT测量胶束含量的可行性。观察胶束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为肾VX2肿瘤的EPR效应进行定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由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史林启教授课题组负责普罗碘胺标记胶束的制备。2.将100 nm胶束配制成不同浓度,利用CT能谱技术测定胶束溶液碘密度值(IC)和CT值,求IC和CT值与胶束浓度之间的线性方程。3.胶束的代谢:雄性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分为碘佛醇和100nm胶束两组。首先进行基线能谱CT扫描,扫描范围上自肝顶下至膀胱。然后将碘佛醇和100nm胶束的IC值均配置成7 mg/ml,取25ml药物经耳缘静脉注射,然后于5min、10min、30min、1h、2h、3h、4h、5h、6h进行动态能谱CT扫描。同时采血3ml,测量血液中IC值,之后回注到兔体内。测量肝脏、胆囊、肾乳头区或肾盏的IC值并绘制动态演变曲线,计算AUC、TTP和IC峰值。结果:IC值与胶束浓度两者成线性正相关,IC值线性方程:Y=1.403*X+0.8123,r=0.9909,P<0.0001。血液中的碘佛醇30min时已经基本被肾脏清除;100nm胶束血液IC值下降非常缓慢,到6h时,IC值仍然高达9.69±0.93(100μg/cm3)。胶束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主要通过肾脏进行代谢,能够满足肿瘤EPR效应的能谱CT研究。小结:碘浓度的测量值与胶束浓度间成明显线性正相关。所用胶束血液循环时间长,安全无毒,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能够满足肿瘤EPR效应的能谱CT研究。第三部分:兔肾VX2肿瘤EPR效应的能谱CT研究目的:通过宝石能谱CT测量普罗碘胺标记的纳米胶束中的碘含量,观察胶束在肿瘤中的富集过程,对胶束在兔肾VX2肿瘤的EPR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方法:1.胶束剂量对活体肿瘤EPR效应的影响:雄性VX-2肿瘤模型兔6只随机分为2 ml和10 ml胶束两组。于注射药物前和注药后各时间点进行能谱CT扫描,最后进行灌注CT扫描。测量肿瘤组织IC值,计算AUC、TTP和IC峰值。2.胶束粒径对活体肿瘤EPR效应的影响:雄性VX-2肿瘤模型兔24只随机分为80nm、100nm、150nm和170nm胶束四组。扫描方案和数据处理同前。3.离体肿瘤的EPR效应:雄性VX-2肿瘤模型兔18只随机分为45nm、70nm和130nm胶束三组。行左肾切除术,将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分别与药物蠕动泵、静脉流出液收集器和尿液收集器相连接。取1 ml胶束和50 ml的HTK液混匀,通过药物蠕动泵经肾动脉对兔离体肾VX-2肿瘤进行循环灌注。扫描方案和数据处理同前。结果:随着胶束剂量的增大,血液中胶束浓度增高,肿瘤组织的AUC和IC峰值均增大,TTP延长。在同等剂量时,随着胶束粒径的增大,活体兔肾VX-2肿瘤的TTP从80nm的2.5h延长到170nm的3.5h,80nm、100nm、150nm和170nm四组粒径胶束在肿瘤的AUC和IC峰值没有明显区别(P>0.05)。在同等剂量时,45nm、70nm和130nm三种粒径胶束在离体肿瘤的EPR效应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70nm和130nm两组的AUC和IC峰值均明显高于45nm胶束(P<0.05)。随着胶束粒径的增大,TTP从45nm胶束的2h延长到130nm胶束的3h。小结:增加胶束的剂量,可以使胶束的肿瘤EPR效应的AUC和IC峰值升高,TTP延长。胶束通过血肿瘤屏障的能力与胶束粒径成反比,粒径越大,阻力越大,肿瘤EPR效应达到饱和所需时间越长。离体肿瘤的胶束富集曲线呈速升平台型;受血液屏障和肝脾等RES系统影响,活体肿瘤的胶束富集曲线呈缓升缓降型。实验证明肿瘤EPR效应客观存在。第四部分:人肾肿瘤标本EPR效应的能谱CT初步观察目的:本研究将采用与人类在体肿瘤非常近似的人肾脏肿瘤标本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粒径高分子纳米胶束载体与肿瘤组织EPR效应关系的研究,回答肿瘤EPR效应是否真实存在这一纳米医学的热点问题。方法:采用队列设计,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肾脏肿瘤标本33只,随机分为三组:45 nm胶束组、70 nm胶束组和130 nm胶束组。将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分别与药物蠕动泵、静脉流出液收集器和尿液收集器相连接。取胶束原液3 ml和HTK液300 ml混匀,通过药物蠕动泵以20 ml/min的速度经肾动脉对人肾脏肿瘤标本进行循环灌注。于注射药物前和注药后1h、2h、3h、4h、5h和6h进行能谱CT扫描。扫描方案同前。测量肿瘤组织IC值,计算AUC、TTP和IC峰值。取第三部分离体兔肾灌注前和开始药物灌注后1h、2h、3h、4h、5h和6h数据进行人和兔离体肾肿瘤AUC、TTP和IC峰值对照观察。结果:在同等剂量时,45nm、70nm和130nm三种粒径胶束在人离体肾肿瘤标本的富集曲线形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30nm胶束曲线略高于45nm和70nm胶束的变化曲线。130nm组AUC明显高于45nm和70nm组(P<0.01,LSD-t检验),45nm和70nm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LSD-t检验)。130nm组IC峰值高于45nm组(P<0.05,LSD-t检验)。TTP介于3-4h之间。70nm和130nm胶束在兔离体肾VX-2肿瘤的AUC远大于人离体肾肿瘤标本(P<0.01,student-t test)。45nm胶束在人肾肿瘤标本的AUC高于兔离体肾肿瘤(P<0.05,student-t test)。三种粒径胶束在人离体肾肿瘤标本的TTP普遍比兔肾肿瘤长。三种粒径胶束人和兔肾肿瘤的IC峰值均无明显差异。小结:人和动物肾脏肿瘤实验均证明肿瘤EPR效应客观存在,胶束通过人肾血肿瘤屏障的能力与胶束粒径成反比,粒径越大,阻力越大,肿瘤EPR效应达到饱和所需时间越长。与实验动物相比人肾肿瘤EPR效应更为复杂,AUC低、IC峰值相同、TTP较长。结论:1.通过灌注CT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正常肾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的影响,阐明血管紧张素Ⅱ对早期肾脏肿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作用机制。2.血管紧张素II选择性增加肿瘤组织和CAT的RPS,RPS可以做为一个更有效的灌注参数,有望用于肾脏早期肿瘤的鉴别诊断。3.人和动物肾脏肿瘤实验均证明肿瘤EPR效应客观存在,与实验动物相比人肾肿瘤EPR效应比较复杂。4.肿瘤EPR效应与胶束的剂量正相关,与胶束粒径成反比,粒径越大,阻力越大。离体肿瘤的胶束富集曲线呈速升平台型,活体肿瘤的胶束富集曲线呈缓升缓降型。
方琴[8](2012)在《超声监测聚环氧乙烷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临床上多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实质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炎性介质大量释放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是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器官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神志改变以及白细胞增高等。当严重脓毒症继续发展,合并循环功能衰竭时,即为感染性休克,又称为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或脓毒性休克,而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常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发生,AKI的发生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AKI发生后,又会促进和加重其它脏器的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MODS),增加死亡率。据国外文献报道,虽然近年在抗生素使用、重症监护和支持治疗等方面有了极大进步,但内毒素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死亡率仍高达30-60%。液体复苏仍是当前公认的内毒素血症早期维持心血管功能、恢复血液动力学、组织和器官灌注的首要治疗措施,液体复苏治疗恢复血容量尽管可以改善血压和心率等体循环指标,但对其生存率的提高效果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与微循环未得到改善,各组织器官仍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有研究发现,器官衰竭的数目越多,死亡率越高。持续的微循环恶化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在发生内毒素血症之后的24小时之内尽早改善微循环将明显改善死亡率。然而,当严重感染和(或)急性肾损伤时,血管加压药物的使用存在很多争议,其使用可能导致肾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和肾脏的灌注并加重已存在的AKI。因此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注、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为内毒素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严重感染的患者并发急性肾衰(ARF)的病死率高达70%,明显高于其它原因所致ARF的病死率。近年的研究表明,即使血清肌酐值轻度增加,也会使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严重感染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涉及到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肾脏灌注的改变、肾脏细胞功能改变和损伤,以及内毒素毒素样物质诱发的复杂的炎症和免疫网络反应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对感染性休克引起急性肾损伤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肝脏也是感染性休克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的容易受损的靶器官之一。其一:内毒素可直接刺激KuPffer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细胞介素1(IL-1)等炎性介质,进一步作用于肝窦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激活内凝系统,导致肝内微循环障碍;激活的Kupffer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可促进中性粒细胞(PMNS)在肝窦中的聚集,进一步通过“呼吸爆发”等导致肝细胞损伤;复灌期间增多的LPS通过与肝细胞膜上特异性抗体结合,直接损伤肝细胞;其二,感染性休克时,肝脏微循环血流减慢,肝脏血流减少,肝细胞缺血缺氧,可引起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生成过多,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多,从而引起肝细胞损伤。减阻剂(drag-reducing Polymers, DRPs)是指能够减小流体流动阻力的高分子化合物。1948年B.A.Toms首次报道了减阻现象(Toms effect):即在液体中加入少量DRPs可以降低液体在管道内运输的湍流阻力,从而在输送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流量,或是在流量不变情况下降低输送压力。目前在医学中应用的DRPs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和天然材料(植物、细菌和动物血液)制备的多糖等聚合物。人工合成的DRPs代表物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 PEO)、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阴离子多糖(anionic polysaccharides, Separan)等。国外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减阻剂能明显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动物的生存时间,改善休克动物微循环灌注发挥抗休克作用,减少机械作用对红细胞的损伤等等。此外,Donald等人则发现减阻剂有利尿,保钾排钠的功能。其发挥以上作用的可能机制为:(1)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使其更容易通过微循环;(2)降低“血浆撇清效应(plasma skimming effect)",红细胞悬液在微血管里流动时,在近管壁处会产生一个相对少细胞的区域,这种现象为“血浆撇清”,加入减阻剂可以显着减少近管壁处的少红细胞血浆层的厚度,使红细胞重新分布于近管壁处,使得在动脉及毛细血管中血液气体交换更便利;(3)降低血浆流动雷诺系数,使血浆流动湍流减少,降低血管阻力;(4)降低“法-林效(Farhaeus-Lindqvist effect)"逆转的临界半径可以使红细胞在通过更小的微循环中阻力降低从而增加红细胞向局部组织供氧。在医药领域,减阻剂对心血管疾病、失血性休克等局部或全身性缺血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并有可能成为利尿剂。减阻剂用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方面的研究罕有报导。因此,开展减阻剂对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研究,为临床治疗寻找新型有效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试验拟建立内毒素感染性休克兔模型,运用超声监测观察内毒素休克兔经减阻剂治疗后肾脏和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器官灌注的变化,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为感染性休克所致的AKI或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和肝功能障碍探索新的治疗途径。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监测工具研究证明能准确的反映兔休克过程肾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好各个超声测量参数的前提下能准确实时的测量肾脏三级血管及肝动脉和门静脉内的血液流速,并通过流速测得阻力指数与博动力指数,还能通过血流的波形明确血流的性质。二维超声能实时监测肝肾实质的变化。1材料与方法1.1药品与试剂大肠杆菌内毒素(LPS, Escherichia coli,血清型L2630,Sigma公司),PEO5000(Sigma公司),生理盐水,20%乌拉坦。1.2仪器监护仪(Philips Intellivue MP20),微量输注泵(德国Fresenlus Kabi injectomat Agilia RC),纤维素膜透析袋(Spectrum公司),彩超仪(GE公司LOGIQ-e)。1.3动物普通级新西兰白兔40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5kg。1.4方法1.4.1减阻剂的制备精确称取PEO20mg,溶于1000ml生理盐水中,制备出浓度为20ppm的溶液,并用分子截留量为40000的透析袋在生理盐水中透析24小时去除杂质,于4℃冰箱保存备用。1.4.2动物模型的制备40只新西兰白兔,体重在2-2.5kg。20%乌拉坦3.5ml/kg耳缘静脉麻醉。耳缘静脉留置24G静脉留置针以备输液和给药。右侧腹股沟备皮消毒,游离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监护仪监测动脉压。待血压稳定后,耳缘静脉注入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0.6mg/kg,制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兔模型。等血压下降≥30%时,即认为休克。1.4.3模型分组及数据采集模型随机分为四组:PEO肝血流组、PEO肾血流组、NS肝血流组、NS肾血流组。到达休克模型标准后,PEO组使用含20PPm减阻剂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NS组只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输液速度均为5ml/kg/h。等血压下降≥30%时开始复苏,复苏时间为1小时。并在注射LPS前(TO),1.5小时(T1)和复苏1小时(T2)后采集超声数据,并采血检测肾功能。血液抗凝后3000r/m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于4℃冰箱保存做肝肾功能检测。1.4.4超声检测方法将兔麻醉后,仰卧固定,探测区脱毛,采用美国GE-logiQ-e彩超仪,用12MHz线阵探头,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2DUS)观察肾实质改变及测量右肾大小、实质厚度,彩色速度血流图(color velocity flow imaging, CVI)观察肝肾实质内血流分布情况;脉冲波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 PW)监测肾主、肾段、’肾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力指数(PI)及伴行静脉的平均流速(Vmean)。检测门静脉(PV)最高流速(PSV)和最低流速(EDV),检测肝固有动脉(H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度(EDV)、阻力指数(RI)。用脉冲波多普勒(PW)取样,PW取样容积1-2mm,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20-60度。每个参数连续测3个波形,求其均数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并于各期股静脉抽血,对两组兔模型进行肝肾生化指标监测。1.4.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两组白兔各监测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各指标分别各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oneway-ANOVE,以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白兔各时间点的单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经过聚环氧乙烷复苏的实验组复苏后的感染性休克兔平均动脉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且较对照组平稳。2.两组兔各级肾动脉休克期血液流速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动脉PI,RI较休克前明显增高,复苏1小时后,PEO组肾段动脉及叶间动脉流速较休克前明显增快(P<0.05),PI、RI下降,段静脉,叶间静脉流速较休克期流速显着增快(P<0.05),肾主动脉,主静脉血流增速不明显;NS组,各级肾动脉血流流速有下降趋势,PI、RI没有明显降低,三级肾静脉流速减慢。另外,复苏1小时后,与NS组相比,PEO组各级肾动,静脉血流流速较快,肾叶间动脉和叶间静脉血流流速明显提高(P<0.05);PEO组三级动脉于复苏1小时后PI、RI较之NS组持续升高相比明显下降(P<0.05)。3.肾功能指标:两组兔休克期BUN、Cr均升高,复苏1小时后减阻剂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4.两组兔肝动脉(HA)休克期血液流速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动脉PI,RI较休克前明显增高,复苏1小时后,PEO组肝动脉流速较休克前明显增快(P<0.05),PI、RI下降,门静脉流速较休克期血流流速显着增快(P<0.05), NS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流流速有下降趋势,PI、RI没有明显降低。两组兔各项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组间主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肝功能指标:两组兔休克期ALT、AST均升高,复苏1小时后ALT、AST与休克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1.在给予等量液体复苏情况下,应用聚环氧乙烷的内毒素休克新西兰兔复苏后血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压更稳定。2.小剂量聚环氧乙烷能明显改善内毒素休克兔肾脏的血流灌注,改善循环,使肾皮质早期的缺血得到有效改善。3.聚环氧乙烷能显着改善内毒素休克兔肝脏血流灌注,使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加速,改善肝脏早期缺血。4.给予聚环氧乙烷复苏的兔动脉血尿素和肌酐值于复苏后下降,说明聚环氧乙烷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赵辉[9](2012)在《新型栓塞剂温敏纳米凝胶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PIB纳米凝胶温敏相变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纳米凝胶的温敏相转变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方法:采用目视法结合瓶倒转法和体外推注试验来观察PIB纳米凝胶的温敏溶胶-凝胶相转变特性。体外培养L929细胞,以不同浓度的PIB纳米凝胶浸提液培养细胞3天后,采用CCK-8比色试验法检测PIB纳米凝胶浸提液对L929细胞活性的影响。体外培养L929细胞,以不同浓度的PIB纳米凝胶培养细胞2天,采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荧光双染活/死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计数的方法评价PIB纳米凝胶对L92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日本大耳白兔15只,在其背部一侧肌肉注射PIB纳米凝胶,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1、2、4、12、26周材料周围的组织反应情况。结果:PIB纳米凝胶在36.5℃时发生溶胶-凝胶相转变。它对L929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存在。兔背部植入部位肌肉组织无异常病变,没有严重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材料植入后局部反应的国家标准。结论:PIB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温度敏感的相转变特性。第二部分PIB纳米凝胶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目的: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液体栓塞剂,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温敏纳米凝胶,它可以在体温下通过溶胶-凝胶相变转变而固化。我们进一步用兔肾动脉栓塞模型,研究它在血管内的分布模式、炎症反应及栓塞血管的持久性。材料和方法:实验1中,PIB纳米凝胶栓塞18只实验兔的右肾动脉,按不同的注射速度均分为3组。栓塞后1小时处死动物,取出肾脏,接触X线和组织学观察评价PIB纳米凝胶在肾动脉内的分布模式。实验2中,PIB纳米凝胶以合适的注射速度注射,栓塞20只实验兔的右肾动脉,按栓塞后不同的处死时间点(1周、1月、2月、3月)均分成4组,每组5只。处死前复查血管造影评价血管再通,处死后病理学评价栓塞的有效性和对PIB纳米凝胶的炎症反应。结果:所有实验兔均能成功栓塞。在实验1中,注射速度越高,PIB纳米凝胶越能到达更小的动脉分支。以0.10ml/s的速度注射,可以使PIB纳米凝胶均匀地分布在段动脉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前水平。在实验2中,后续的血管造影复查未发现血管再通。没有发现血管壁的破裂和血管内膜下出血,没有发现栓塞剂的外溢和新生血管形成。组织学上只有轻微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少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无异物肉芽肿形成。结论:PIB纳米凝胶栓塞肾动脉容易而可控,可以产生均匀和持久的栓塞效果,不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因此,PIB纳米凝胶是一种较理想的栓塞材料。第三部分PIB纳米凝胶栓塞免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聚(M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温敏纳米凝胶经肝动脉栓塞对兔肝功能及VX2肝癌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MR已证实的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经肝动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A组)、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粉(B组)、PIB纳米凝胶(C组)。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3、7天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治疗后7天处死动物,取肝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计算肿瘤坏死率。处死前MR扫描,计算肿瘤体积、生长率。结果:治疗前1天的肿瘤体积,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7天的ALT、AST水平,3组之间互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天血清ALT和AST水平,C组低于B组、大于A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A组肿瘤生长率为(392.79±40.39)%,B组为(157.47±26.25)%,C组为(111.85±20.16)%,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B纳米凝胶肝动脉栓塞对兔VX2肝癌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其肝功能影响较小。
董晓秋[10](2010)在《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肾肿瘤发病率占第二位,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占多数(90%以上),恶性肾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RCCC)为主(80%以上)。超声、CT和MRI是目前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因其实时、动态、直观等优点已成为筛查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本论文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检查,利用造影剂微气泡后散射回声增强的原理,使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产生较大的声特性阻抗差异而清晰显示脏器及病变内、外微小血流信号及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效果。论文参照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制定的肝脏超声造影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依据肾脏常规超声的特点,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正常肾脏、RAML、RCCC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数据分析以及实际病例的验证,确定了正常肾脏、RAML、RCCC超声造影诊断的定性特征指标为:造影时相、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定量指标为:ST、PT、PI、ASR、DSR、AUC。为探索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标准问题,论文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正常肾脏皮质及髓质的50个病例,先对造影时相进行了划分;然后又进一步对肾脏皮、髓质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处理。通过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得出超声造影比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血流显示更敏感的结论,并且明确了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相、消退相时间范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得出肾皮质的ST早于肾髓质、灌注速度快于髓质、PT相近、近于同步消退、肾皮质PI明显高于肾髓质、肾皮质的AUC明显大于肾髓质的结论。接着,论文以肾良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为基础,对86例RAML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代表肾脏良性肿瘤的RAML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了RAML超声造影灌注方式以“从周边逐渐向中央增强”为主的结论。具体分型特点增强模式分3型:Ⅰ型“快进慢出”、Ⅱ型“慢进慢出”、Ⅲ型“同进慢出”,以Ⅱ型“慢进慢出”为主占68.6%(59/86)。同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AML的ST、PT、ASR、AUC大于同侧正常肾皮质的结论。而后,论文以肾脏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及血管密度特征为实验基础,通过对42个RCCC进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及定量结论:RCCC超声灌注方式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强”为主;造影增强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Ⅱ型“快进慢出”、Ⅲ型“同进同出”、Ⅳ型“慢进慢出”,以Ⅱ型“快进慢出”为主。同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CCC的ST、PT、PI、ASR和DSR不同于同侧正常肾皮质,差异明显。论文最后,通过对比正常肾脏、肾脏良性、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在造影时相划分、灌注方式判定、增强模式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如下结论:超声造影图像以增强均匀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3个定性指标诊断肾脏良、恶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0.23%、80.23%、93.02%,特异度分别为78.57%、83.33%、71.42%,准确率为79.69%、81.25%、85.93%,ROC曲线下面分别为0.794、0.818、0.822。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ST、PT、ASR和AUC之间差异明显。
二、诱发兔肾动脉炎后肾脏改变的观察及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诱发兔肾动脉炎后肾脏改变的观察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羊栖菜多糖通过抗氧化作用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与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 |
1.1 引言 |
1.2 资料 |
1.3 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羊栖菜多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羊栖菜多糖通过抗氧化作用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性能评估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研究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对比剂肾病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肾灌注量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所致肾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实验部分 |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生物检测指标 |
1.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形态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预实验结果 |
2.2 三组兔肾动脉PSV、EDV比较 |
2.3 三组兔肾功能、血浆ET-1 及SOD结果改变分析 |
2.4 病理形态学改变 |
2.5 体外冲击波对局部皮肤的损伤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兔肾血流解剖生理学特点 |
3.2 肾脏超声及灌注评价 |
3.3 ESWL后肾损伤机制与相关指标检测 |
3.4 兔肾术后病理切片观察 |
3.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二部分:临床部分 |
第一章 观察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步骤 |
1.3 检测指标 |
1.4 术后治疗及疗效评定 |
1.5 术后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者基本资料 |
2.2 三组患者肾功能、尿NAG与 β2-MG指标变化 |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ESWL的应用和发展 |
3.2 体外震波损伤及并发症 |
3.3 体外震波术后肾损伤的检测 |
3.4 体外震波术后损伤治疗与预防 |
3.5 临床观察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ESWL所致肾损伤及其防治研究的进展 |
1.ESWL碎石机类型、机制及临床应用 |
2.ESWL病理、所致并发症以及防治 |
3.ESWL所致肾损伤的机制 |
4.ESWL后肾损伤的诊断 |
5.防治措施 |
6.讨论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CKD的基本概念 |
1.1 现代医学中CKD的定义 |
1.2 祖国医学中CKD的含义 |
2 对CKD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CK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CKD的治疗 |
3.1 CKD的现代医学治疗 |
3.2 CKD的中医药治疗 |
4 清利活血法治疗CKD的理论基础 |
4.1 CKD的分子机制 |
4.2 CKD的常用研究模型 |
4.3 清利活血法在CKD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研究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案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案预处理 |
2.2 信息采集方法 |
2.3 信息处理方法 |
2.4 疗效评估方法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入选病例的疗效评价结果 |
3.3 辨证及方药统计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清利活血中药延缓CKD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物和试剂 |
2.2 药品制备 |
2.3 细胞 |
2.4 动物 |
2.5 血清和尿液检测 |
2.6 组织病理检测 |
2.7 蛋白质印迹检测 |
2.8 细胞活性检测 |
2.9 流式细胞分析 |
2.10 细胞凋亡检测 |
2.11 氧化损伤检测 |
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3.2 阿霉素体内引起肾损害 |
3.3 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是阿霉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
3.4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 |
3.5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鬼箭羽和六月雪体外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3.6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体内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 |
3.7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阿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 |
3.8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清利活血药延缓CKD进展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
引言 |
1. 泽兰、积雪草、鬼箭羽活性成分分析 |
2.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共有的活性成分分析 |
3. Apigenin延缓CKD进展的作用验证与机制探索 |
3.1 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问题与不足 |
2.解决方法 |
3.展望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纳米脂质体缓解对比剂肾病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IN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动物 |
1.1.4 实验研究药品 |
1.1.5 CIN模型的建造 |
1.1.6 检测指标 |
1.1.7 检测方法 |
1.1.8 肾脏病理 |
1.1.9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血化验测定结果 |
1.2.2 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
1.3 讨论 |
1.3.1 CIN造模成功 |
1.3.2 CIN血化验检测 |
1.3.3 肾组织病理结果 |
1.3.4 CIN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1.4 小结 |
二、纳米脂质体防治CIN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实验设计和分组 |
2.1.5 CIN模型建造方法 |
2.1.6 检测指标 |
2.1.7 检测方法 |
2.1.8 mRNA表达的测定 |
2.1.9 肾脏病理 |
2.1.10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四组数据Scr、BUN的比较 |
2.2.2 四组Elisa数据的比较 |
2.2.3 四组mRNA指标的测定 |
2.2.4 四组对应的病理结果 |
2.3 讨论 |
2.3.1 水化预防CIN的现状 |
2.3.2 CIN的可能发生机制 |
2.3.3 肾组织中mRNA测定分析 |
2.3.4 CIN的病理改变 |
2.3.5 纳米脂质体预防CIN的可能机制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对比剂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动物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ARFI技术早期无创性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监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实质弹性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与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之间相关性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实质弹性值变化与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兔肾VX2肿瘤和人肾肿瘤标本EPR效应的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管紧张素Ⅱ对兔VX2肾内肿瘤血流分布影响的灌注CT和CTA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能谱CT对普罗碘胺标记胶束兔体内分布的初步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兔肾VX2肿瘤EPR效应的能谱CT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人肾肿瘤标本EPR效应的能谱CT初步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EPR效应和纳米颗粒CT对比剂的实体肿瘤诊断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超声监测聚环氧乙烷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动物来源 |
2.4 实验动物准备 |
2.5 聚环氧乙烷溶液配制 |
2.6 动物模型制备 |
2.7 模型分组及数据采集 |
2.8 超声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
2.9 统计学处理 |
附图一 实验过程图片 |
第三章 结果 |
3.1 PEO组与NS组两组新西兰白兔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
3.2 PEO组与NS组两组新西兰白兔肾血流的比较 |
3.2.1 肾动脉 |
3.2.2 肾静脉 |
3.2.3 段动脉 |
3.2.4 段静脉 |
3.2.5 叶间动脉 |
3.2.6 叶间静脉 |
3.2.7 两组感染性休克兔血流分布和肾实质变化及两组的比较 |
3.3 两组感染性休克兔肾功能BUN与CR的比较 |
3.4 两组感染性休克兔肝脏血流动力学比较 |
3.4.1 肝动脉 |
3.4.2 门静脉 |
3.5 聚环氧乙焼复苏对肝功能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新型栓塞剂温敏纳米凝胶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PIB纳米凝胶温敏相变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PIB纳米凝胶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PIB纳米凝胶作为栓塞剂的可行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实验二 PIB纳米凝胶栓塞免肾动脉的中长期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PIB纳米凝胶栓塞免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液体栓塞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声技术的变革 |
1.2.1 超声仪成像原理及其功能 |
1.2.2 超声图像功能的衍变 |
1.2.3 超声造影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
1.3 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及应用 |
1.3.1 超声造影剂的构成及制作方法 |
1.3.2 超声造影剂的分类及发展 |
1.3.3 造影剂的给药途径、方法及安全性 |
1.4 超声造影的成像原理及检测分析技术 |
1.4.1 超声造影技术的研发 |
1.4.2 超声造影成像原理 |
1.4.3 超声造影软件 |
1.4.4 超声造影参数及图像分析 |
1.5 超声造影的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5.1 肾脏解剖及病理基础 |
1.5.2 肾脏肿瘤的诊断现状 |
1.5.3 肾脏造影的基础研究及动物试验 |
1.5.4 肾脏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1 正常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2 肾肿瘤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3 造影剂 SonoVue |
2.3.1 SonoVue 的成分及成像原理 |
2.3.2 SonoVue 的特性 |
2.3.3 SonoVue 的代谢、安全性及剂量选择 |
2.3.4 SonoVue 的制备流程 |
2.4 实验设备及辅助材料 |
2.4.1 实验仪器、探头、软件及处理技术 |
2.4.2 辅助材料 |
2.5 实验方法及图像分析 |
2.5.1 实验前受检者的准备 |
2.5.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 |
2.5.3 正常肾脏及肾脏肿瘤超声造影操作流程 |
2.5.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参数指标选择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及曲线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常肾脏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 |
3.2.1 肾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
3.2.2 肾脏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 |
3.3 正常肾脏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3.1 二维灰阶声像图 |
3.3.2 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4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定性研究 |
3.4.1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模式及形成机理 |
3.4.2 肾脏皮质及髓质的造影时相的划分及意义 |
3.5 肾脏皮、髓质造影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分析 |
3.5.1 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比较 |
3.5.2 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差异产生的机制及其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肾脏良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定量及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肾良性肿瘤病理结构及声像图表现 |
4.2.1 肾脏良性肿瘤病理分型及组织形态学 |
4.2.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及意义 |
4.2.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及病理基础 |
4.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态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4.3.1 造影增强程度分析及其意义 |
4.3.2 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的提出及病理基础 |
4.3.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肾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及造影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肾脏恶性肿瘤病理学 |
5.2.1 肾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 |
5.2.2 肾透明细胞癌的血管密度及特征 |
5.3 肾透明细胞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 |
5.3.1 二维声像图特征 |
5.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形态及分级 |
5.4 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5.4.1 超声造影图像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 |
5.4.2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曲线定量研究 |
5.4.3 超声造影的优势及实用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6.1 引言 |
6.2 肾脏良、恶性肿瘤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
6.2.1 肾脏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比较及鉴别诊断 |
6.2.2 肾脏良、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 |
6.2.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脏肿瘤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
6.3 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
6.3.1 肾良、恶性肿瘤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对比分析 |
6.3.2 肾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定量参数比较 |
6.3.3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诱发兔肾动脉炎后肾脏改变的观察及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羊栖菜多糖通过抗氧化作用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D]. 戴闽.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肾灌注量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所致肾损伤影响的研究[D]. 李毅峰. 南华大学, 2021
- [3]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纳米脂质体缓解对比剂肾病的作用和机制[D]. 张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6]ARFI技术早期无创性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性研究[D]. 崔佩佩.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7]兔肾VX2肿瘤和人肾肿瘤标本EPR效应的CT研究[D]. 徐英进.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8]超声监测聚环氧乙烷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方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新型栓塞剂温敏纳米凝胶的应用基础研究[D]. 赵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12)
- [10]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D]. 董晓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