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课导课尝试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1](2020)在《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该文件提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要求和任务,学校作为教研工作的载体,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要“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积极发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创造平台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建言献策,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改革离不开校本教研,而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的研究,是对学校校本教研外延的扩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扩展。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选取了两所小学进行扎根研究,通过观察学校集中评课活动和对教师的访谈进行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编码,发现小学教师参加的集中评课活动为四种类型,即展示课集中评课活动,青年教师评比课集中评课活动,常态课集中评课活动和专家参与的集中评课活动,通过教师在这四种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行为与建言行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小学教师在参加集中评课活动时,年级组长的建言多于教师,老教师的建言多于年轻教师;教师的沉默行为共三种;教师的建言行为有两种;教师在四种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表现也有不同;教师在集中评课中的建言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影响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沉默与建言的原因有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其中教师个人是主要因素;沉默的转化路径有三种,建言的转化路径有两种。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的沉默与建言是一个教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受到教师在集中评课前的准备,参加集中评课活动的考量和集中评课效果的影响,这将影响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做出不同行为并进行行为之间的转变。基于此,提出小学教师参与集中评课活动的建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集中评课态度,制定切实的集中评课目的,主动学习,提高评课能力;学校要加强监管、重视集中评课,注重文化渲染;组织运行要有契合教师发展的目标,营造交流对话的平台,构建反馈激励机制;让教师在集中评课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刘子婧[2](2019)在《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课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低年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游戏是符合低年段小学生心理智力发展的必要活动形式,是数学知识与低年段小学生间最好的桥梁。教师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然而,当下数学游戏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中引入的数学游戏过于形式主义,数学游戏形式缺少“数学味”,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管理等。通过对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课例实践研究,能帮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促进低年段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可以为数学游戏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理论支撑,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背景及其发展趋势;运用观察法及时记录学生在数学游戏课堂的实时状态,着力于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课例研究,尝试用案例分析法对相关课例进行探索分析,阐释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探索后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经过研究发现,数学与游戏联系紧密,合理运用数学游戏,有利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在低年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有助于低年段小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今后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学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课例分析,从游戏的素材来源、内容及类型三个角度进行探索反洗;第四章为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从游戏实施的角度针对数学游戏时长、数量、参与人数、加入时机及突发状况处理五方面对数学游戏教学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旨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寇琳[3](2019)在《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s)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互动和影响。它不仅包含师生在行为上的互动,也包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交流和影响。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随着教育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性。师生互动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师生互动质量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新趋势。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需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目前,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形式丰富、各有特点。本研究聚焦陕西省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特点,力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是否存在城乡差异,考察这些差异存在哪些方面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探寻提升师生互动质量的路径,从而对我国小学教育质量内涵式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对陕西省两所城市小学和两所乡村小学中的12位数学老师的24节常态课进行分析,并使用CLASS评估系统对其师生互动质量进行评估,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考察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存在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某些维度具有共性特征,但在以下方面呈现显着差异:城市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两个领域较优,擅长营造积极氛围和实施行为管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教学支持领域效果显着,更加注重学生概念发展。通过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发现城市小学因具备教学资源丰富、注重教师培训和学历优势而在以上两个领域较为突出,而乡村小学因教师来源和教学资源限制的反向刺激在教学支持领域领先于城市小学。据此,本研究对提升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质量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城市小学应注重强化数学领域教学知识和避免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乡村小学应充分发掘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加强乡村教师教师互动技能培训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研究最后,针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提升路径,我们提出了教师观念、教师实践和教学评估三方面建议。
余小红[4](2018)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承担语文、数学及其它部分科目教学的“双科多能”的教师。一般来说,这类教师最适于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近些年来,农村小学教师“表面超编、实际缺岗”、教学任务繁重却又难以胜任多科教学的问题渐趋严重。对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尝试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鉴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为各地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以及完善培养制度提出了要求,促使更多的地方院校参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然而,面临的困境、质疑的声音以及相关模糊认识等也同时存在。本文试图探明:全科教师的确切内涵是什么?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意义何在、有无依据、是否可行?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目标如何定位、路径如何选择、课程如何确立与实施?基于学术文献、调研报告以及政策文本的系统梳理,本文探究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价值、学理依据及现实可能性。再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试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A、B、C三所地方院校,这些院校的教师、全科师范生、已毕业上岗的全科教师,以及部分县市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农村小学教师等五类人群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访谈提纲,进行现场访谈录音,然后再翻录成文本以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针对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严峻现象,确实需要尽快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素养适合的教师,而全科教师是目前的最佳选择,这是本研究的价值论依据;鉴于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趋势,探索知识整合型课程以弥补分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并适应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养需求,这是本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也能获得课程理论的支撑。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的研究发现,认识上有误区、目标上较单一、课程欠完备和政策上也不给力。本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和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确立和探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在其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实施上,课程结构要指向全科,课程内容要走向整合,实施过程应坚持“教学做合一”,课程评价应关注全科师范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最后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国家政策要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地方政府为制度创新保留空间以及地方院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论文还对职前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进行了理性反思,目前全科教师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且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家层面对全科教师的政策保障尚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全科教师相关的后续制度还很不完善,全科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等等。展望未来,我们应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要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丰富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从可持续的意义上要更加关注全科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高艳娇[5](2018)在《互动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动式教学是从古至今许多学者们所追求的优秀教育教学方法。1982年后,随着互动式教学概念的正式提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其发展和研究越来越快,从简单的师生互动,到多元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多学科、多学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14年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到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正在发生的重大的变革,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互动式教学在提升核心素养的作用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匹配的冲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互动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课堂观察法,分析互动式教学在提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互动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建构了提升核心素养的互动式教学模型,并据此分析在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在知识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通过目标反馈对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监测;通过多元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知识内容本身,更加关注互动式教学在提升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提升的流程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和科学探究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生命观念进行概括、对科学方法进行总结,同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
刘扑英[6](2018)在《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智慧型人才。昆明市WH区LH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学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提出“智慧课堂”的课改理念,并邀请导师和个人参与学校的该项校本教研。研究运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教育科研方法。首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昆明市WH区LH小学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该校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其次,与数学教研组的教师共同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以该教学模式为实验自变量,从三、四、五年级各随机挑选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验,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教师访谈和实验数据编码与分析四个方面检验所构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的教学模式有智慧导学、尝试探究、交流展示、巩固延伸四个教学环节。在智慧导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灵感的激发;在尝试探究、展示交流两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在体验中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激活,智慧得以生成;在巩固延伸环节中,教师分层给学生设置练习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做总结性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灵活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这些是后续研究需要改善的地方。实验取得的初步效果表明,该项研究在实践方面可以进行横向拓展、延伸。
李娟[7](201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创新”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热点,许多同仁在思考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国家教育部制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程标准还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小学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从小培养,自小形成,才能使小学生成长为拥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小学生勤于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联系生活,勇于质疑,敢于发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本文以扶余市某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上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得出以下结论:小学生对数学创新意识的认识不高,小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比率很低,小学生缺少动手操作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师教学受条件等限制,教师教学设计缺少创新,教学方法枯燥没有活力等等都制约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遵循迁移规律,启发数学创新意识;第二,恰当运用学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第三,艺术性提问,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第四,以阅读促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毛雯澄[8](2018)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一直以来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产生的教学语言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是息息相关,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又要注意数学学科特点,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较好的运用教学语言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语言、教师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界定,并经由大量与主题相关文献的阅读过程,将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现状。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法,以杭州某两所小学的学生与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再次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问题梳理和原因分析。最后以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结合前文分析得出一些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学策略:(1)注重教学语言的多样化;(2)发挥提问语的积极作用;(3)加强反馈语的设计;(4)从学生需求出发来设计。通过两节课堂案例深入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策略,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学实践反思。
安丹诺[9](2018)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其中某些教学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摆脱了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组织教学活动。但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升学压力以及教师缺乏对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换汤不换药”、“形似神未到”等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学界对“问题解决”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扩大到教育学领域,研究维度也比较多,涉及到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生发展、教学模式等内容(其中,部分研究是以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经过实践的检验,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教学相关实践都表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和优越性。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现有的研究较少具体到小学中的某一学科,更少能够聚焦于小学数学学科;对“问题解决”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缺乏对一线教学具体运用的建议和相关应用案例等。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如何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并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并阐明这一模式基本特征、所渗透的基本理念以及具体的实施环节?一线教师如何运用“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实施对策?本研究提出的“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有“突出重点,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应用反馈,拓展提升”。这几个环节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更加注重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知识之间的统整性,促使教师能够站在更加全面和联系的视角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本研究侧重于“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一般性分析以及针对不同课型提出不同的设计建议,较为明确地给一线教学提供一个新思路。最后,根据在一线学校的实践的情况,本研究分析了在模式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在观念的转变、核心思想的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此外,从一线的实际出发,本研究给出了两类课型的六种小学数学课的具体设计,这些设计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待进一步的拓展与验证。
王百红[10](2017)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习绩效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通过对学校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评价是目前教育领域中的研究重点。这项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访谈法、纸笔测试法、课堂观测法、痕迹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研究两个问题:首先,对昆明市WH区LH小学开展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调查研究;其次,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教学评价建议、绩效理论、第四代评价理论、元认知理论、遗忘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如何提高学习绩效,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为:LH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习绩效良好,三年级169名学生的学习绩效测试平均分为86.09分,及格率达到98%;六年级168名学生的学习绩效测试平均分为80.40分,及格率达到86%.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多于学习过程。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结合研究中的基础理论,提出提升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建议:第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教育研究建设;第二,数学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成长与业务素养的提升;第三,针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该项研究能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提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导课尝试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课导课尝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校本教研敦促教师成长 |
1.1.2 评课活动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
1.1.3 笔者教育工作的反思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集中评课的内涵 |
1.3.2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内容 |
1.3.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中沉默与建言现状 |
1.3.4 小学教师参与集中评课的作用 |
1.3.5 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 |
1.4.1 集中评课 |
1.4.2 沉默 |
1.4.3 建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2.1 研究方法 |
2.1.1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
2.1.2 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 |
2.1.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操作流程 |
2.1.4 扎根理论对研究适切性的分析 |
2.1.5 扎根理论对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集中评课的观察与记录 |
2.2.3 教师的访谈 |
2.3 范畴提炼与资料分析 |
2.3.1 开放性编码 |
2.3.2 主轴编码 |
2.3.3 选择性编码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现状 |
3.1.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沉默的频次 |
3.1.2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类型 |
3.1.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表现 |
3.1.4 影响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原因 |
3.1.5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选择机制 |
3.1.6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转变路径 |
3.2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现状 |
3.2.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频率 |
3.2.2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内容 |
3.2.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类型 |
3.2.4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原因 |
3.2.5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选择机制 |
3.2.6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的建言的转变路径 |
3.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现状的讨论 |
3.3.1 外部因素诱发行为突变:角色定位与考核要求的发展明线 |
3.3.2 内部心理认知过程促转变:自我需求与人际沟通的发展暗线 |
3.3.3 内外合力引发教师在不同类型集中评课活动中的行为转变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
4.1.2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有利于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
4.1.3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活动有益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
4.2 建议 |
4.2.1 重视集中评课活动,加强对集中评课活动的监督检查 |
4.2.2 重视营造交流分享氛围,创造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 |
4.2.3 提倡教师主动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
5.1 本研究的创新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沉默与建言访谈提纲 |
附录2 H校和Y校的评价表与教研计划 |
作者简介 |
(2)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课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幼小衔接的需求 |
1.1.3 低年段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对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对象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数学游戏 |
1.4.3 小学低年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2.1.3 研究趋势分析 |
2.1.4 教学活动中数学游戏的教育功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课例分析 |
3.1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设计原则 |
3.1.1 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 |
3.1.2 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原则 |
3.1.3 遵循开放性原则 |
3.1.4 基于生活经验原则 |
3.2 游戏素材来源的课例分析 |
3.2.1 来源于生活 |
3.2.2 来源于教材 |
3.2.3 来源于历史 |
3.2.4 来源于创造 |
3.3 教学设计的内容的课例分析 |
3.3.1 数与代数领域 |
3.3.2 图形与几何领域 |
3.3.3 综合与实践领域 |
3.4 教学设计的类型的课例分析 |
3.4.1 能够激发兴趣的游戏 |
3.4.2 能够学习巩固数学知识的游戏 |
3.4.3 能够模拟应用数学知识的游戏 |
4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实施 |
4.1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实施过程要求 |
4.1.1 数学游戏教学前需进行学情分析 |
4.1.2 数学游戏教学时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
4.1.3 数学游戏教学时把握实施游戏的时机 |
4.1.4 数学游戏教学后需进行及时反思 |
4.2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实施的因素分析 |
4.2.1 数学课堂中数学游戏时长的分析 |
4.2.2 数学课堂中使用数学游戏数量的分析 |
4.2.3 数学课堂中数学游戏参与人数的分析 |
4.2.4 数学课堂中数学游戏加入时机的分析 |
4.2.5 运用数学游戏时出现突发状况的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低年段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数学游戏 |
5.1.2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游戏的选择标准 |
5.1.3 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5.2 展望 |
附录 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参与度)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课改对师生互动质量提升的要求 |
1.1.2 小学数学课堂中对高质量师生互动的需求 |
1.1.3 对城乡师生互动特点的关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
1.3.2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的研究 |
1.3.3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
1.3.4 研究综述总结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师生互动 |
1.4.2 师生互动质量 |
1.4.3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 |
1.4.4 CLASS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统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交往理论 |
1.5.2 社会建构理论 |
1.5.3 构建CLASS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过程 |
第3章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CLASS系统测评结果 |
3.1 观察例表及观察数据 |
3.2 师生互动质量整体测评结果 |
3.2.1 总体得分结果 |
3.2.2 三大领域得分结果 |
3.3 差异性分析结果 |
3.3.1 总体差异性分析结果 |
3.3.2 情感支持领域 |
3.3.3 班级组织领域 |
3.3.4 教学支持领域 |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章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共性特点 |
4.1.1 情感支持领域 |
4.1.2 班级组织领域 |
4.1.3 教学支持领域 |
4.2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差异分析 |
4.2.1 情感支持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2.2 班级组织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2.3 教学支持领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
4.3 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总体评价 |
4.3.1 教师能够尊重和信任儿童,但程度不一 |
4.3.2 教师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回应学生情绪和问题 |
4.3.3 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不能精准把控课堂效率 |
4.3.4 缺乏良好的语言示范,师生互动用语过于封闭、简单 |
第5章 建议与思考 |
5.1 提升城市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
5.1.1 注重强化数学领域教学知识 |
5.1.2 避免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 |
5.2 提升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
5.2.1 发掘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
5.2.2 加强乡村教师教师互动技能培训 |
5.2.3 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
5.3 关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提升路径的思考 |
5.3.1 教师观念:尊重儿童和平等对话是高质量师生互动的基础 |
5.3.2 教师实践:构建“师生互动质量提升实践共同体” |
5.3.3 教学评估:加强以师生互动质量为主的小学教学过程质量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时代之需引出研究素材 |
(二)实践探索激发研究兴趣 |
(三)深入了解发现政策诉求 |
二、核心概念 |
(一)农村小学教师培养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
(三)全科师范生 |
三、文献综述 |
(一)研究总体情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一、认识有误区 |
(一)“什么学科都教” |
(二)“降低了专业水准” |
(三)“能解决所有问题” |
二、目标较单一 |
(一)现有目标表述大同小异 |
(二)不同阶段目标欠缺梯度 |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三、课程欠完备 |
(一)课程结构缺乏整合性 |
(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
(三)教学实践应用性不强 |
四、政策不给力 |
(一)国家对地方特殊性关注不够 |
(二)政府尚未跟进相应配套制度 |
(三)地方院校落实政策遭遇阻力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
一、实践上的需求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将长期存在 |
(二)“撤点并校”后果反证其存在价值 |
(三)“超编缺岗”现象呼唤全科教师 |
二、政策上的倡导 |
(一)国家政策要求培养全科教师 |
(二)政府鼓励全科培养小学教师 |
(三)地方院校探索全科教师培养 |
三、学理上的依据 |
(一)重温乡村教育思想 |
(二)吸纳课程整合理论 |
(三)适应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征 |
第四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 |
一、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 |
(一)地方院校明确服务于农村小学 |
(二)当地政府协调培养目标的转化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需求与目标对接 |
二、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 |
(一)农村生活力 |
(二)课程整合力 |
(三)家校沟通力 |
(四)信息技术应用力 |
三、以“联合培养”为路径 |
第五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及实施 |
一、指向全科的课程结构 |
(一)课程方案设计 |
(二)课程门类设置 |
(三)课程结构安排 |
二、走向整合的课程内容 |
(一)不同学科之间 |
(二)同一学科内部 |
(三)相同教材资源 |
三、“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施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业余实践活动 |
(三)教育教学实践 |
四、关注能力提升的课程评价 |
(一)课程的总体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路径 |
(三)评判课程的标准 |
第六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思与展望 |
一、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 |
(一)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 |
(二)为创新制度保留自主空间 |
(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 |
二、开放视野下的未来展望 |
(一)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
(二)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 |
(三)关注更可持续的职后专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因为有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互动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生物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
(二) 原因分析 |
(三) 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二、核心概念 |
(一) 核心素养与生物学核心素养 |
(二) 互动式教学 |
(三) 知识教学 |
(四) 实验教学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文献简评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内容框架 |
五、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基础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互动式教学 |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转变 |
(一) 教学观念转变 |
(二) 教学方式转变 |
二、互动式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意义与策略 |
(一) 互动式教学改善课堂环境,提升核心素养 |
(二) 互动式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
三、提升核心素养的互动式教学模型构建 |
(一) 互动式教学模型的构建与解读 |
(二) 提升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知识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策略 |
一、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度 |
(一) 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
(二) 课中情境,保持兴趣 |
二、主题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
(一) 课中活动增加互动 |
(二) 课后活动延伸学习 |
三、目标反馈检验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提升 |
(一) 知识目标反馈 |
(二) 核心素养目标反馈 |
四、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一) 量化评价明确成长目标 |
(二) 语言评价引导发展方向 |
(三) 非语言评价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
第四章 实验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策略 |
一、发现问题 |
(一) 预设问题 |
(二) 生成性问题 |
(三) 生活实际问题 |
二、解决问题 |
(一) 观察法 |
(二) 资料分析法 |
(三) 科学探究法 |
三、理论提升 |
(一) 生命观念概括 |
(二) 科学方法总结 |
(三) 情感态度升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一览表 |
附表2 初中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分布 |
附表3 课堂观察量表之学生维度—定量观察 |
附表4 课堂观察量表之课程维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的诉求 |
1.1.2 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转变教育理念的契机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模式”与“教学模式” |
1.2.2 “智慧”与“能力” |
1.2.3 “智慧”与“魅力” |
1.2.4 知识课堂 |
1.2.5 生态课堂 |
1.2.6 智慧课堂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来源 |
2.2 文献综述 |
2.2.1 智慧教育的重要观点 |
2.2.2 国外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 |
2.2.3 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 |
2.3 文献评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理论 |
3.2.2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3.2.3 多元智能理论 |
3.2.4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思想 |
3.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3.3.1 课程标准解读 |
3.3.2 对研究的启示 |
3.4 研究的方法 |
3.5 研究工具说明 |
3.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2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 |
3.5.3 听课记录表的设计 |
3.5.4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5.5 课堂教学原始数据编码表 |
3.5.6 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说明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对象 |
4.1.1 学校概况 |
4.1.2 调查对象 |
4.2 调查过程 |
4.2.1 问卷调查过程 |
4.2.2 课堂观察过程 |
4.3 数据收集及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4.3.2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
4.4 对调查研究的思考 |
4.4.1 评价方式需与时俱进 |
4.4.2 教学行为需与教育理念同步 |
4.4.3 教学模式需创新 |
4.5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5.1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5.2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成要素分析 |
5.3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基础模型的设计 |
5.3.1 智慧教学的基本原则 |
5.3.2 智慧课堂基础模型的选取与设计 |
5.3.3 智慧课堂模型解读 |
5.4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5.4.1 小学数学互动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
5.4.2 小学数学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
5.4.3 互动式教学模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
5.5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 |
5.5.1 坚持开放多元 |
5.5.2 崇尚创意生成 |
5.5.3 注重提质增效 |
5.6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中智慧生成的策略分析 |
5.6.1 智慧生成内涵解析 |
5.6.2 影响智慧生成的要素 |
5.6.3 促进智慧生成的策略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与成效分析 |
6.1 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
6.1.1 实践目的 |
6.1.2 实践对象 |
6.1.3 案例选择 |
6.1.4 实践过程 |
6.2 案例分析 |
6.2.1 互动式智慧课堂教学案例——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2 互动式智慧课堂教学案例——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 |
6.2.3 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
6.3 对智慧课堂原始数据的分析 |
6.3.1 研究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
6.3.2 教学检测编码体系的构建 |
6.4 对智慧课堂有效性的分析 |
6.4.1 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分析 |
6.4.2 基于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分析 |
6.4.3 基于教师访谈的有效性分析 |
6.4.4 基于数据编码的有效性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研究所做的工作 |
7.1.2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C 小学数学教学实况原始数据记录表 |
附录D 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表 |
附录E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听课原始数据编码表 |
附录F 小学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小学生创新心理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空间观念 |
2.4 几何直观 |
2.5 推理能力 |
2.6 数形结合思想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现状 |
3.1 调查设计 |
3.2 学生数学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分析 |
4.1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析 |
4.2 教学策略探究 |
4.3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建议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8)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
1.1.2 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纠偏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2.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1.2.2.2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2.2.3 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
1.3 国内外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1 语言 |
1.3.1.2 教师语言 |
1.3.1.3 课堂教学语言 |
1.3.2 国内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外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1.4 研究设计 |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调查研究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设计 |
2.2.1 调查年级与班级的设计(学生卷) |
2.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 调查实施 |
2.4 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2.4.1 学生更喜欢视觉上的讲解方式 |
2.4.2 学生对课堂交流活动参与兴致高,效果欠佳 |
2.4.3 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期待值高,参与度不乐观 |
2.4.4 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的满意度低 |
2.5 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2.5.1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视度还需提高 |
2.5.2 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启发 |
2.5.3 相比语言的规范性,教师更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关注不够 |
3.2 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和启发作用发挥不够 |
3.3 课前对反馈语的重视不够 |
3.4 课堂教学语言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不够 |
4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学策略 |
4.1 教学策略形成的依据 |
4.1.1 小学课堂教学特点 |
4.1.2 小学教材特点 |
4.1.3 小学生心理特点 |
4.2 通过课堂教学语言的多样化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 |
4.3 发挥提问语的积极作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4.4 课前加强反馈语的设计,发挥其激励和启发的作用 |
4.5 从学生需求出发提升课堂教学语言 |
4.5.1 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
4.5.2 开展校内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4.5.3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交流互动 |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实践研究 |
5.1 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课堂为例 |
5.1.1 借助导入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5.1.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5.1.3 利用提问语给学生搭建平台 |
5.1.4 不急于反馈让学生慢慢走 |
5.1.5 发挥课堂教学结课语的启发引导作用 |
5.2 以“平行与垂直”课堂为例 |
5.2.1 导入语直观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5.2.2 活动指导语直截了当,去繁存简 |
5.2.3 练习变式多层次,语言精妙有内涵 |
5.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实践反思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
二、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 |
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阐释 |
第一节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一、问题解决 |
(一) 数学问题 |
(二) 数学问题解决 |
二、教学模式 |
三、“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 |
第二节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
一、整合性 |
二、合作性 |
三、互动性 |
第三节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
一、突出重点,情境导入 |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三、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
四、应用反馈,拓展提升 |
第二章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设计理念 |
一、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发展”为主要目标 |
二、以“整合”的思想为导向 |
三、以“三类问题”为核心 |
第二节 设计准备 |
一、课程目标分析 |
二、小学数学学科分析 |
三、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
第三节 设计实施 |
一、设计理念的运用 |
二、设计准备的落实 |
三、不同课型的设计 |
(一) 新授课 |
(二) 复习课 |
四、应用效果的初步分析 |
第三章 “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教师对本模式的接纳程度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相应的对策 |
第二节 教师对本模式理解的深度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相应的对策 |
第三节 本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相应的对策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概念课教学设计——《认识几分之一》 |
附录3 规则课教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
附录4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
附录5 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
附录6 学期复习课教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
附录7 毕业复习课教学设计——《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
致谢 |
(10)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学习绩效是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
1.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学习绩效的定位 |
1.1.3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研究现状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预期成果 |
1.4.2 研究的计划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
2.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梳理 |
2.2.2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
2.3 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1 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外关于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3 国外学习绩效的研究进展 |
2.3.4 国内学习绩效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2.4.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文献评述 |
2.4.2 学习绩效的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区域概览情况 |
3.2.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纸笔测试法 |
3.3.5 课堂观察法 |
3.3.6 数据统计法 |
3.3.7 痕迹分析法 |
3.3.8 案例分析法 |
3.3.9 教育经验总结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3.4.2 学生测试卷 |
3.4.3 师生数学课堂观察表 |
3.4.4 师生访谈提纲 |
3.4.5 教学案例 |
3.4.6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6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7 研究伦理 |
3.8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数学学习绩效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1 LH小学学生学习过程的现状分析 |
4.1.2 LH小学学生学习结果的现状分析 |
4.2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分析 |
4.2.1 LH小学听课情况 |
4.2.2 LH小学教学案例片断分析 |
4.2.3 教师“教”的现状分析 |
4.2.4 学生“学”的现状分析 |
4.3 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
4.3.1 优秀教师访谈 |
4.3.2 合格教师访谈 |
4.3.3 新手教师访谈 |
4.4 对调查结论的分析 |
4.4.1 学生学习绩效的结论分析 |
4.4.2 师生课堂观察表的结论分析 |
4.4.3 教师访谈的结论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理论基础 |
5.1 理论基础 |
5.1.1 绩效理论 |
5.1.2 第四代评价理论 |
5.1.3 元认知理论 |
5.1.4 遗忘理论 |
5.1.5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5.2 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应用 |
5.2.1 绩效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5.2.2 第四代评价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5.2.3 元认知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5.2.4 遗忘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5.2.5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5.3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教学评价建议 |
5.3.1 数学学习绩效中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评价 |
5.3.2 数学学习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5.4 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优质课教学案例分析 |
6.1.1 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6.1.2 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6.1.3 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6.1.4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6.1.5 数学广角课程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6.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提升的策略讨论 |
6.2.1 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配合 |
6.2.2 数学教师教学的提升与发展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对研究的反思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三年级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B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D 小学数学三年级测试卷 |
附录E 小学数学六年级测试卷 |
附录F 数学教师课堂观察表 |
附录G 学生数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H 录入SPSS数据编码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小学数学课导课尝试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D]. 张璐.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2]低年段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活动课例实践研究[D]. 刘子婧.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3]城乡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CLASS评估系统[D]. 寇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D]. 余小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互动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高艳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D]. 刘扑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中心[D]. 李娟. 延边大学, 2018(01)
- [8]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策略研究[D]. 毛雯澄.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9]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安丹诺.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学习绩效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WH区LH小学为例[D]. 王百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