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机械行业如何面对WTO(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1)在《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并购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逐步由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为主转变。在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对于我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驰名商标均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及多元的功能,存在加强乃是特别的保护需求。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与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或是经营管理经验;外国投资者则是希望并购能够进一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和销售渠道,或利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延展产品生产线。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首先,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是动态的。在早期的外资并购中,由于国内企业对驰名商标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涉及的驰名商标价值未得到公正评估、驰名商标被外方无偿使用、驰名商标受到外方排挤退出市场,以及驰名商标归属权丧失,成为了外资并购中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的主要情形。在经历了早期驰名商标流失的阵痛之后,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护自身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更主要集中于企业进行外资并购的准备阶段。在外资并购协议的签订阶段,如何科学设置我方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条款至关重要。此外,在科学有效的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一旦外资企业不执行并购协议,合资企业经营运转不佳,最后致使我国驰名商标流失,是近年来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新生情形。其次,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政策对指导我国引进与利用外资、规范与管理外资的产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无论是我国国内的反垄断法还是有关规制外商投资的立法,均有不足之处。就反垄断法而言,一方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仍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商务部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理由之中,亦未提及避免我国驰名商标流失这一因素。就外资立法而言,《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我国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十三条涉及在外资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问题,第三十五条正式引入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均是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跟进规则,距离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第三,就我国目前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言,存在着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规制不足。第四,从企业层面来说,在商定并购协议条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缺乏确立专门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或是附件的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存在未能通过尽职调查识别恶意收购,以及忽视对于己方驰名商标价值评估的情况。而跨国公司则往往通过低估中方商标价值,冷藏、淘汰或是淡化中方企业拥有的驰名商标,以及限制开发和独享的方式,削弱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致使这些驰名商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规则淘汰”。如果一份并购协议的条款可能致使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那么至少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视角来看,企业双方的利益未能达到平衡,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再次,鉴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表现与成因的复杂性,在解决该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导向。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保护自然有其重要性,在外资并购发展中驰名商标不断流失的情形下,更有着紧迫性。然而,这种保护也需有适度性。外资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企业自身的事务应当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不仅关乎我国企业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利益,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流失,将会致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利益失衡的情形。因此,为了实现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我国企业在进行外资并购时,应当充分调查外国投资者的并购动机,找寻相对公平正义内涵。一方面,利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对于驰名商标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将会有助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在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中,无论是我国的国内法,还是我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都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最后,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建议。第一,尽管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控制规则已经有所改进,但在外资企业合并控制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巴西经济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在高露洁棕榄收购巴西科里诺斯一案中的审查决定,以及南非竞争法庭在雀巢收购辉瑞一案中的相关裁决,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明确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例如,反垄断审查应当明确,外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是否会在获得我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带来负面效应。第三,建立一个从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负责维护、再到多部法律和产业政策法规共同作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的整体合力。第四,从外资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外资立法应当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外资立法宜引导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明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标准。第五,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合作战略上宜有所区别。完善我国已经签署或是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条约,加强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行为的规制。第六,我国企业应当科学设置外资并购协议中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完善外资并购协议中关于驰名商标利用和保护的规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正确分析外国投资者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的真实目的,理性评价外国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求最终确定的评估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被评估的驰名商标的真实投资价值。
高鹏[2](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张世明,宓茜[3](2014)在《秩序出于喧闹: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的内外互动互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时空延展对于各国经济法律制度造成的影响尤其明显。目前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不仅内容上存在"国家中心论",而且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国家中心论",考虑问题时往往局限于国内,将国际因素视若无睹。姑且不论全球化的趋势,即便遵循转型经济法的预设前提推论,在转型过程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之间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甚至构成了对转型国家制度转型的推动力,成为国内制度转型动力的一部分。所谓"改革开放",从空间上而言,恰恰涵摄了内外两个维度,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维度正是反垄断法出台准确概括,反映了内外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相生相引。本文从一个被学者们遗忘的研究视角解读反垄断法出台等问题的复杂成因。在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秩序在众声喧哗中得以呈现。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4](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邓兴来[5](2006)在《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机械产业已逐渐成为湖南省的优势产业、全省工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湖南省已形成以长沙为依托,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体;长沙已成为我国六大重要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但是,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究竟如何,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所必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关于湖南省工程机械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湖南省工程机械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问题。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而进行定量分析的较少。涉及到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时,也多以定性分析、政策研究为主,很少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因此,本文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机械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研究。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法,从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及企业竞争力等三个角度对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出:近年来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山东等省份相比仍然有差距;同时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不平衡,除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强外,其他企业差距较大。最后,结合湖南省工程机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季新宇[6](2005)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柴油机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潍柴动力公司来说,其柴油机产品既有着良好的发展机会,又面临着众多的威胁。如何制定一种既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把握住机会又能克服自身的劣势去回避风险的产品竞争战略,己成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对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力求为潍柴公司寻求一种最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产品竞争战略。 首先,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以及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对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面临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柴油机产品市场内在需求的增长等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激烈竞争,国家强制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等威胁,通过评价可得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处于一个有较大吸引力的市场;其次,通过对专家和管理人员的调查,运用关键成功因素理论,分析得出柴油机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体系、成本控制能力和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再次,运用价值链理论、核心竞争理论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所处的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拥有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产品结构组成、生产规模等劣势,并通过评价得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处于整体优势地位;然后,构建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SWOT分析模型,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规划矩阵确定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的竞争战略为产品发展战略。最后,在战略的实施上,建议潍柴公司在树立整和营销观念,不断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大力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人性化与学习型组织等五个方面作好工作,以保证战略的成功实施。
庄荔君[7](2004)在《中联集团产品外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贸易环境为大背景,根据市场营销理论,结合了中联集团产品外销的现状和行业特点,对中联集团的外销环境进行SWOT分析。通过研究指出了中联在产品外销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运用差异化来扩大中联集团产品外销的策略,包括是从中联的产品、品牌和市场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和管理,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供特性服务以及优势技术等手段来强化产品特点从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形成独特的优势,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胜出。同时,本文根据中联集团的特点,制定了符合其特有环境下的差异化外销措施。研究的结果能进一步证明差异性外销策略制定的必要性和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黄福顺[8](2003)在《入世后厦工集团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入世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行业的利与弊、机遇与挑战,接着运用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厦工集团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指出了入世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最大威胁是国外资本的进入,在此基础上提出入世后厦工集团的战略选择与具体发展对策。
宫铁成,何君珂[9](2003)在《面对WTO,我们如何应对的探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面对进入WTO的影响和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格局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考虑和应对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共同注意的焦点。
季晔峰[10](2002)在《研究·宣传·维护·预警》文中指出2002年5月,受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委托,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机械工业国际合作咨询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工程机械行业WTO工作组,其职责?
二、工程机械行业如何面对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机械行业如何面对WTO(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难点 |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 |
四、论文框架等内容 |
第一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提出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价值巨大且功能多元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经济价值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特殊功能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 |
(一)早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二)近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影响 |
二、国内执法不力及法律规制不足 |
(一)反垄断执法不力 |
(二)外商投资法律中相关规制不足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 |
四、企业层面原因 |
(一)并购协议中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设置不足 |
(二)外资并购中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利益失衡 |
(三)外国投资者实施商标策略削弱驰名商标市场竞争力 |
(四)我国企业对驰名商标保护意识不足及保护手段不力 |
第三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导向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适度性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平衡的实现 |
三、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的基本逻辑 |
(一)并购准备阶段 |
(二)并购执行阶段 |
(三)并购整合阶段 |
第四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路径 |
一、域外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一)美国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欧盟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三)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反垄断法和外资立法层面 |
(一)反垄断立法的完善与执法的加强 |
(二)外商投资立法的完善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的再平衡 |
四、企业层面 |
(一)外资并购协议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科学设置 |
(二)我国企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 |
(三)我国企业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局限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
2.3.2 海外并购理论 |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
3.2.3 区位不断拓宽 |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4.3.1 并购背景 |
4.3.2 案例介绍 |
4.3.3 案例分析 |
4.3.4 并购的评价 |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秩序出于喧闹: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的内外互动互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竞争作为经济竞争法产生的诱因 |
二、问题学视角的考察 |
(一)是否立法与国外的参照系 |
(二)行政垄断是否纳入争论与入世的关联 |
(三)跨国公司与立法争论的互动关系 |
三、中国反垄断法对国外的影响 |
(一)对外国人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
(二)对外国企业产生的影响 |
(三)对其他竞争法律制度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法律制度产生的影响 |
(四)对国外反垄断活动的域外效力 |
(4)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5)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2 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3 湖南省工程机械研究论文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概述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 |
2.1 国内外工程机械的发展状况 |
2.1.1 国外工程机械的发展状况 |
2.1.2 国内工程机械的发展状况 |
2.2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SWOT 分析 |
2.2.1 优势分析 |
2.2.2 劣势分析 |
2.2.3 机遇分析 |
2.2.4 威胁分析 |
2.2.5 SWOT 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实证研究 |
3.1 工程机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因子分析法 |
3.3 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实证研究 |
3.3.1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研究 |
3.3.2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研究 |
3.3.3 湖南省工程机械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提升对策 |
4.1 提升产品销售能力 |
4.2 增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
4.3 稳步提高产业生产能力 |
4.4 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 |
2.1.2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
2.2 产品战略理论 |
2.2.1 产品竞争力分析 |
2.2.2 产品战略的类型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3.1 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 |
2.3.2 核心竞争力培育 |
2.3.3 核心竞争力管理 |
2.4 价值链理论 |
2.5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 |
2.5.1 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方法 |
2.5.2 常见关键成功因素 |
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
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1.4 技术环境的影响 |
3.2 柴油机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 柴油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3.4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的竞争状况分析 |
3.4.1 竞争对手 |
3.4.2 顾客用户 |
3.4.3 替代品 |
3.4.4 潜在进入者 |
3.4.5 供应商 |
3.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机会与威胁分析 |
3.6 潍柴动力股份柴油机产品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4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
4.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机产品概述 |
4.2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价值链分析 |
4.2.1 基本活动分析 |
4.2.2 辅助活动分析 |
4.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
4.4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机产品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1 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匹配分析 |
4.4.2 售后服务能力匹配分析 |
4.4.3 质量控制能力匹配分析 |
4.4.4 品牌建设与管理能力匹配分析 |
4.5 潍柴动力股份柴油机产品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5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选择与评价 |
5.1 潍柴公司柴油机产品现行竞争战略方案分析 |
5.2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现行战略目标分析 |
5.3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总体发展战略分析 |
5.4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方案选择与评价 |
5.4.1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备选方案 |
5.4.2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方案定性评价 |
5.4.3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方案定量评价 |
6 潍柴动力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实施建议 |
6.1 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和营销观念 |
6.2 不断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
6.3 大力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
6.4 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
6.5 建立人性化与学习型组织 |
6.5.1 以人为本 为员工创造一流发展空间 |
6.5.2 建立学习型组织 |
6.5.3 建立以分权与授权为基础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联集团产品外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经济全球化 |
1.1.2 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贸易环境 |
1.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内容 |
第2章 中联产品外销理论基础 |
2.1 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的分类 |
2.2 现有典型的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方式的模式 |
2.3 中联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 |
第3章 中联集团产品外销SWOT分析 |
3.1 中联产品外销的优势分析 |
3.1.1 我国工程机械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 |
3.1.2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跑者 |
3.1.3 行业内实质性并购、重组及外资合作项目的不断出现并初显成效 |
3.3 中联集团发展对外贸易劣势分析 |
3.3.1 对外贸易的整体情况 |
3.3.2 与国外知名产品的差距 |
3.3.3 国内存在的对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
3.4 中联产品外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3.4.1 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趋势 |
3.4.2 当前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
3.4.3 中联集团面临新的商机 |
第4章 中联产品外销策略选择 |
4.1 产品差异化 |
4.1.1 产品开发过程的分析 |
4.1.2 产品开发过程的改进 |
4.2 品牌策略 |
4.3 市场差异化策略 |
4.3.1 选择目标市场 |
4.3.2 评估市场区划 |
4.3.3 服务策略 |
第5章 中联集团产品外销措施 |
5.1 加大科技投人,提高创新能力 |
5.1.1 产品的定位 |
5.1.2 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技术改造 |
5.1.3 提高创新能力 |
5.2 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
5.3 构建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 |
5.3.1 全球市场销售区域划分 |
5.3.2 设计和管理产品外销方案 |
5.3.3 重视服务网络的建设 |
5.4 完善知识产权,依法参与国际竞争 |
5.4.1 树立品牌优势,完善知识产权 |
5.4.2 依法参与国际竞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入世后厦工集团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对我国相关工程机械产品的影响 |
二、加入WTO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 |
1、入世给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
(1)有利于转变观念、转变机制 |
(2)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竞争 |
(3)有利于扩大产品出口和国际化采购 |
2、入世给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
三、厦工集团的竞争环境分析 |
四、入世后厦工集团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 |
1、厦工集团的战略选择 |
2、厦工集团的发展对策 |
四、工程机械行业如何面对WTO(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3]秩序出于喧闹: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的内外互动互制[J]. 张世明,宓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4]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5]湖南省工程机械竞争力研究[D]. 邓兴来. 湖南大学, 2006(06)
- [6]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季新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4)
- [7]中联集团产品外销策略研究[D]. 庄荔君. 中南大学, 2004(06)
- [8]入世后厦工集团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J]. 黄福顺.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3(06)
- [9]面对WTO,我们如何应对的探讨与研究[A]. 宫铁成,何君珂.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2003
- [10]研究·宣传·维护·预警[N]. 季晔峰. 中华建筑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