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骁[1](2020)在《褐煤/锰矿石化学链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其中低阶煤储量占70%以上。随着无烟煤、炼焦煤等优质煤种消耗加剧,对低阶煤炭资源的的高效清洁利用已成为化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化学链气化技术(CLG)作为新型煤气化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显着优势,在煤炭、生物质,城市废弃物等固体燃料的高效利用方面应用广泛。采用化学链气化技术对低阶煤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其高效清洁利用,优化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反应活性高,价廉易得,易于处理的锰矿石为载氧体,昭通褐煤这一低阶煤种为研究对象,在热天平、小型管式炉实验装置中研究褐煤/锰矿石/改性锰矿石的化学链气化过程,以期为锰矿石煤化学链气化和低阶煤种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部分理论和数据支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部分:(1)在H2-TPR,热天平中考察了锰矿石载氧体的还原特性,XRD表征证明锰矿石中的主要活性组分为Mn2O3,在惰性气氛下无法发生氧解耦过程;H2还原气氛下,主要在354.82℃,473.05℃温度下存在两个还原过程。热重结果可知,锰矿石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褐煤热解过程的失重量和失重速率,最大失重量可达22.41%,尤其显着增大了第三阶段(煤气化)的失重速率。(2)以褐煤为典型低阶煤种,锰矿石为载氧体,在实验室规模的管式炉反应器中进行了褐煤/锰矿石制备合成气实验。探究了主要操作条件对碳转化率和气体产量等性能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在反应温度900℃,质量比1:4,水蒸气流量为0.0375g/min时,低位热值为9.69MJ/Nm3,碳转化率和合成气产量分别为74.01%和1.05Nm3/kg。(3)通过10次循环实验探究了载氧体的循环反应性和稳定性,借助SEM,EDS,BET等方法从微观角度探究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多次循环后载氧体反应性能略有下降。锰矿石载氧体的微观结构在10次循环后保持稳定,未见明显的烧结和团聚现象,载氧体颗粒的比表面积由10.08m2/g下降至5.58m2/g,且表面检测到有煤灰组分的存在;微观结构的不利变化和煤灰对孔道的堵塞是导致载氧体反应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4)浸渍法制备了CaO修饰的改性锰矿石载氧体,在管式炉反应器中考察了修饰剂添加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Ca10Mn载氧体具备良好的燃料转换能力和合成气制备能力,碳转化率和合成气产量分别达到78.16%和1.10Nm3/kg。由XRD结果分析可知,在反应过程中发挥催化作用的主要为高温下生成的Ca2Mn2O5,这是反应性能提升的原因。此外,在Ca10Mn的还原过程中,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CaO,同时CaO的加入促进了Mn2O3?Mn3O4?Mn O的深度还原过程。
赵蕊[2](2020)在《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文中指出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代建筑表皮的体化现象和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以体化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搭建起一个对其现象发生阐释、内在构成逻辑、深层审美内核为主要体系的独立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本体的生态关联及组织逻辑视角,提出体化建筑表皮的内在机制;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及接受者的审美感知视角,构建出深化的审美理论。据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分析可见,高速更迭的信息时代下,广泛的信息共享及交互促进了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显现着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以及人们对建筑表皮生态功能的需求和关注。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构建、参数化生成等技术理论的辅佐,加剧了时代文化观念的嬗变,也引发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媒介性、交互性、信息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些共同赋予了体化建筑表皮充分的生存语境。以生态视域为建筑创作逻辑基础的时代导向下,生态属性关联是建筑表皮体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其本质亦是基于生态功能承载需求所衍生出的一种形式改变。在承载控制自身能耗、整合外部资源、改善周边环境等生态目的的驱动下,形式探索也反映了当前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同时,复杂的体化建筑表皮形态蕴含着内在的组织逻辑,本文将其拆解为三种全新的形式语言:强调层级配合的分层属性、强调拆解整合的体块属性、强调维度扩展的机理属性。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印证了发生于当前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形式语言逻辑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机制和秩序法则,重塑了以往人们对事物非单一化模式的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构建出体化建筑表皮的深化审美理论层级。当前,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信息涉猎广度不断增加,视角随之扩大,更多外部因素赋予了创作时审美意象生成的来源。它们显现出符号化提炼、加工的特质,且最终的形式表现受制于意象生成机制的影响。以意象美学为理论指引解读体化建筑表皮,实质上梳理了从诱发灵感到实体再现的过程,其内在反映出当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及环境重塑性关注的本质。对于作为接受客体的大众,本文以感知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阐释了该视角下对体化建筑表皮从感知呈现到触发记忆,再到引发关注转向的递进过程。大众的感知记忆及感知思考,解读了发生于当下的集体关注转向,人们愈发注重建筑表皮在媒介、交互、信息方面的属性和作用。因而,体化建筑表皮亦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并扩展为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衍化、生成契合该需求的审美形式表现。它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单一化形式的反叛,展现了对创新性和复杂化审美维度的认同。对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及审美感知研究,亦是对其自身价值及未来建筑表皮创作趋向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高喜超[3](2014)在《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文明浪潮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富足,也刺激了人类追求无限增长的欲望,然而也伴随着对地球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急剧加速,这导致了极端气候频现、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最终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政策上的各种制约、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等,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发展之路,重新思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需要提升低碳竞争力。企业要提升低碳竞争力,就要熟悉低碳竞争力的来源,还要能认知自身低碳竞争力的强弱,本文围绕这个基本主线做了如下探讨:一、梳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定义。通过对竞争、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低碳竞争力等概念的逐层分析,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理清了企业低碳竞争力概念;并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理论和企业内部生产两个方面论述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来源是碳资产,进而论证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终极源泉是企业碳无形资产;二、界定企业碳无形资产的概念。运用逻辑学下定义的方法,通过碳无形资产的临近属概念无形资产及其种差的辨析,提出了碳无形资产的定义;通过与无形资产特征的比较,分析了碳无形资产的基本属性;通过对无形资产种类的逐一辨析,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的逻辑,对碳无形资产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类碳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分别论述了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概念、内涵、属性辨析及培育。三、设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依据“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终极源泉是企业碳无形资产”的论断,本文设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思路是基于碳无形资产的视角;根据企业碳无形资产可以在哪些目标上对企业低碳竞争力作出贡献的推理,设计了“现实价值——可持续价值——不可模仿价值”三个评价维度,并据此建立了三维评价空间;运用设计的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三个维度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可将企业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中进行定位,不同企业的各类碳无形资产定位形态形成了不同的低碳竞争力能量;通过设计AHP-ANN评价法能将碳无形资产的分布形态转换成企业低碳竞争力,这种转换符合其对应关系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四、实证研究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以四川省水泥行业为背景,通过行业分析,调整形成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碳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四川省水泥行业低碳竞争力AHP-ANN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评价了五家水泥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策略:对于国家来说,需要:1、明确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之路;2、降低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3、提高低碳竞争力的企业效益;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而对于企业来说,则需要:1、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2、尽快制定出合适的低碳发展规划;3、注重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培育,并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集中点,进行重点培育和保护,以此促进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
冯思思[4](2011)在《加入铝土矿、煤矸石轻烧料对Al2O3-SiO2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浇注料因众多优点成为目前产量最多和发展最快的不定形耐火材料。降低原料成本和改进性能是浇注料研发和应用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特定的体系中,一些Al2O3-SiO2质原料如铝土矿、煤矸石等受热后会发生初次和二次莫来石化反应,可利用这种有益的原位反应来改善浇注料的某些性能。考虑到生料中含有较多结构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分解可能会造成浇注料结构破坏,本工作尝试将铝土矿和煤矸石先轻烧除去结构水,再引入到浇注料中。研究了在超低水泥Al2O3-SiO2质浇注料中分别加入上述二种轻烧料后对诸性能的影响,为铝土矿和煤矸石以轻烧料方式在浇注料中应用探索新路。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工作所用铝土矿生料的Al2O3含量为60.29%,煤矸石生料的Al2O3含量为39.12%。基于差热和热重分析,确定所用铝土矿和煤矸石的轻烧制度分别为600℃×6h和700℃×6h。根据粒度分布控制,确定铝土矿和煤矸石轻烧料加工成细粉的湿磨时间分别为15min和30min。由此制得本工作所需的二种轻烧料细粉。本工作采用的Al2O3-SiO2质超低水泥浇注料,以电熔白刚玉为骨料,由电熔白刚玉、电熔莫来石、二氧化硅微粉、氧化铝微粉和纯铝酸钙水泥(3%)构成基质。轻烧料的引入分两个系列,分别引入5%、10%、15%和20%的铝土矿轻烧料细粉和5%、10%和15%的煤矸石轻烧料细粉,取代相应的电熔莫来石和电熔白刚玉细粉,考察了它们对浇注料各性能的影响。轻烧铝土矿的加入,可提高浇注料首次在1400℃受热的热态抗折强度,对1500℃×3h预烧后试样经1100℃-水冷一次后的残余抗折强度的保持率亦有提高,还能提高浇注料的抗爆裂温度达100℃。加入铝土矿轻烧料的浇注料受热后,基质形成针柱状相互交叉的原位莫来石,对改善高温性能有利。但铝土矿带入杂质引起液相增多。煤矸石轻烧料的加入可显着提高浇注料的抗爆裂性,当其加入量为15%时,抗爆裂温度较之不加者可提高250℃。煤矸石料的加入可显着提高浇注料首次在1400℃受热的热态抗折强度,且经1500℃×3h预烧后再加热至1400℃,其热态抗折强度不下降。对1500℃预烧后试样1100℃水冷一次和三次热震后的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亦有明显提高。煤矸石轻烧料的加入还可提高浇注料的荷重软化温度。加入的煤矸石轻烧料的浇注料受热后,基质形成明显的针柱状相互交叉的原位莫来石,对性能的改善起到有益作用,且这种莫来石的结构效应未因再受热而遭破坏,对浇注料性能的改善有持久性。本工作表明,在Al2O3-SiO2质超低水泥浇注料中加入适量铝土矿和煤矸石轻烧料是一种既经济又对改善浇注料性能有利的新途径。本工作取得的结果可为这类轻烧料在Al2O3-SiO2质浇注料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
柳德忠[5](2009)在《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巴公司,英文简称YBS)是国际化工行业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与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近年来,在EPS(可发性聚苯乙烯)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用量增长缓慢、竞争激烈程度逐步升级的情况下,其EPS产品的利润严重下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状,如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证合理的利润,成为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4P营销组合策略为基础,有选择地融合了4C、4R营销组合中的部分要素以及顾客满意等理论,并加入了顾客关系营销的内容,提出了针对扬巴公司EPS产品的营销策略。在制定EPS产品的营销策略时,没有片面追求扬巴公司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发展与客户的关系,力求实现双方价值最大化,体现出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过市场细分,扬巴公司的EPS产品选择建筑和包装行业的自动机客户作为目标市场,并在目标市场创立和传播一个能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和质量高、性能优、服务好的产品市场定位。客户在为扬巴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扬巴公司也必须整合资源和能力为目标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同目标客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并保持为扬巴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忠诚客户。采用调查问卷、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的EPS产品营销策略,对扬巴公司其它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其它类似公司的营销实践也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扬巴公司通过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目标客户的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和客户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孙鹏[6](2009)在《基于PKS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简称CFB锅炉)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洁净燃烧技术,因其高效、低污染、燃烧适应性广以及负荷调节性能好等优点,在火力发电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CFB锅炉是一个分布参数、非线性、时变、大滞后、多变量紧密耦合的被控对象,常规控制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本文针对CFB锅炉控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散控制系统(DCS)的研究与开发,对提高CFB锅炉自动化控制水平做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依托中铝某公司热电站DCS工程实例,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艺特点,论述了使用Honeywell Experion PKS平台进行CFB锅炉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组态和调试的过程。首先分析了CFB锅炉的工艺特点;其次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及选型配置,对CFB锅炉的燃烧控制、汽包水位控制及主汽压力控制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论述了软件组态和系统调试的方法。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阐述了基于Experion PKS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DCS系统的设计与组态的过程,以及切实有效的控制系统方案。对于今后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散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策略定制以及组态过程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伟雄[7](2005)在《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李壮阔[8](2005)在《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与矿山数据集成与分析基础平台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为了在信息时代获得竞争优势,各国竞相加大信息产业投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我国亦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国策。 矿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矿业信息资源,优化矿业活动全过程,用信息化改造我国传统矿业,提升我国矿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我国矿山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我国矿业的现代化。 矿业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方面,其中矿山信息化是矿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矿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或者以矿山信息化为基础,或者为其服务。而矿山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又是矿山信息系统建设。为此论文选择了“矿山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我国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参照诺兰模型,论文提出了当前我国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从矿山整体出发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而后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进行数据与信息管理,满足矿山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对矿山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管理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最终使矿山的信息系统建设达到成熟的阶段。 基于对我国矿山当前信息系统建设任务的分析,论文以矿山信息系统规划与集成作为研究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 1、对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了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四维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2、在对矿山企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四维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与设计; 3、对矿山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 4、对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技术进行了分析; 5、对矿山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从矿山战略管理支持的角度,对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 1、对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柿木宣比古[9](2001)在《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加,对各种各样建筑材料的需求迅猛增长,作为基本建筑材料之一的砂石料需求量当然也不例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措施都在增强,从河道中摄取砂石料的这一传统作法已逐渐被机械破碎取代。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不仅可利用的天然资源少,环保任务又较其他地区繁重,采用机械破碎方法生产砂石料则显得尤为重要,加工砂石料的破碎机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此本刊特邀神户制钢的柿木宣比古先生以该公司的产品为例,对破碎机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二、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论文提纲范文)
(1)褐煤/锰矿石化学链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褐煤资源及利用现状 |
1.2.1 褐煤的燃烧技术 |
1.2.2 褐煤的气化技术 |
1.2.3 褐煤的热解技术 |
1.3 化学链技术 |
1.3.1 化学链气化技术概述 |
1.3.3 化学链氧解耦技术 |
1.4 载氧体设计研究进展 |
1.4.1 人工制备载氧体 |
1.4.2 载氧体的改性 |
1.5 天然矿石类载氧体 |
1.5.1 铁矿石载氧体 |
1.5.3 锰矿石载氧体 |
1.5.4 铜矿石类载氧体 |
1.5.5 其他矿石类载氧体 |
1.6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锰矿石载氧体分析及与褐煤热失重特性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载氧体组成 |
2.2.2 载氧体的制备 |
2.2.3 褐煤样品制备 |
2.2.4 褐煤煤灰组分分析 |
2.3 实验仪器与表征分析 |
2.3.1 实验仪器 |
2.3.2 载氧体的物相表征 |
2.3.3 载氧体晶相表征分析 |
2.3.4 H_2-TPR表征分析 |
2.4 热失重特性分析 |
2.4.1 新鲜载氧体热失重特征分析 |
2.4.2 褐煤和化学链气化的热失重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锰矿石/褐煤化学链制备合成气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装置部分 |
3.2.2 实验步骤和反应条件 |
3.2.3 数据分析 |
3.3 褐煤/锰矿石化学链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
3.3.1 还原温度对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
3.3.2 锰矿石/褐煤质量比对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
3.3.4 水蒸汽流量的影响 |
3.3.5 化学链气化过程中载氧体的循环性能 |
3.3.6 载氧体的表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CaO改性的锰矿石载氧体褐煤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改性载氧体的制备和表征 |
4.2.1 载氧体的制备 |
4.2.2 改性载氧体的表征 |
4.2.3 载氧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4.3.2 实验条件 |
4.3.3 物料准备 |
4.3.4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修饰量对载氧体性能的影响 |
4.4.2 载氧体的物相组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
1.2.1 关于建筑表皮的研究现状 |
1.2.2 建筑美学及相关美学理论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1.3.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理论建构 |
2.1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 |
2.1.1 地位从属阶段 |
2.1.2 自我独立阶段 |
2.1.3 主动表达阶段 |
2.2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存语境 |
2.2.1 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 |
2.2.2 媒介价值观的转向 |
2.2.3 非线性科学观的加持 |
2.3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理论 |
2.3.1 生态美学 |
2.3.2 构成美学 |
2.3.3 意象美学 |
2.3.4 感知美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关联 |
3.1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策略拆解 |
3.1.1 针对性功能策略 |
3.1.2 复合性功能策略 |
3.2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叙事语言 |
3.2.1 仿生叙事语言 |
3.2.2 自然叙事语言 |
3.2.3 可持续叙事语言 |
3.3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构建原则 |
3.3.1 适应性原则 |
3.3.2 高效原则 |
3.3.3 生态审美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组织逻辑 |
4.1 体化建筑表皮的形式语言 |
4.1.1 分层构建 |
4.1.2 体块穿插 |
4.1.3 肌理塑造 |
4.2 体化建筑表皮的平衡机制 |
4.2.1 构成元素的组织平衡 |
4.2.2 形态的动势平衡 |
4.2.3 光影的情感平衡 |
4.3 体化建筑表皮的秩序建立 |
4.3.1 中心消隐秩序 |
4.3.2 逆抽象秩序 |
4.3.3 无序的有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 |
5.1 审美意象的灵感诱发 |
5.1.1 人文为根 |
5.1.2 艺术为邻 |
5.1.3 自然为居 |
5.2 审美意象的符号转换 |
5.2.1 源自生活的物象对照 |
5.2.2 源自联想的隐喻创造 |
5.2.3 源自族群的认知轮廓 |
5.3 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 |
5.3.1 相似性机制 |
5.3.2 聚合性机制 |
5.3.3 延续性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感知 |
6.1 审美感知系统的拓展 |
6.1.1 改变知觉单一结构 |
6.1.2 打破表意直白属性 |
6.1.3 拓展视角转换机制 |
6.2 审美感知记忆的触发 |
6.2.1 强调差异化凸显 |
6.2.2 注重认知度逆转 |
6.2.3 实现动态性转换 |
6.3 审美感知关注的转向 |
6.3.1 关注信息和影像 |
6.3.2 强化交流和互动 |
6.3.3 参与消费和娱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1.4.2 论文主要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研究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碳无形资产的相关研究及基础理论 |
2.1.1 碳资产的研究 |
2.1.2 无形资产的研究 |
2.2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 |
2.2.1 低碳竞争力的提出 |
2.2.2 低碳竞争力的博弈实质 |
2.2.3 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 |
2.2.4 企业竞争力研究 |
2.3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低碳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
2.3.2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
2.4 现有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低碳竞争力与碳无形资产 |
3.1 企业低碳竞争力概念解析 |
3.2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终极源泉是碳无形资产 |
3.3 企业碳无形资产概念解析 |
3.3.1 企业碳无形资产概念 |
3.3.2 碳无形资产的基本属性 |
3.4 企业碳无形资产类型 |
3.4.1 企业碳无形资产分类研究 |
3.4.2 政策类碳无形资产 |
3.4.3 计划调控类碳无形资产 |
3.4.4 组织协调类碳无形资产 |
3.4.5 人力资源类碳无形资产 |
3.4.6 知识产权类碳无形资产 |
3.4.7 企业文化类碳无形资产 |
3.4.8 市场类碳无形资产 |
3.4.9 生产管理类碳无形资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
4.1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思路 |
4.2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空间设计 |
4.3 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的定位 |
4.3.1 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的定位思路 |
4.3.2 各类碳无形资产在空间三个维度上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3.3 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中的定位方法 |
4.4 基于碳无形资产空间定位的低碳竞争力评价 |
4.4.1 评价思路 |
4.4.2 AHP-ANN评价模型 |
4.4.3 AHP-ANN评价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概述 |
5.2 建立评价模型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2.3 AHP-ANN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 评价被评企业低碳竞争力 |
5.3.1 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的定位 |
5.3.2 被评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5 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策略 |
5.5.1 企业提升低碳竞争力的动因与障碍 |
5.5.2 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加入铝土矿、煤矸石轻烧料对Al2O3-SiO2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发展绿色耐火材料 |
2.2 不定形耐火材料概述 |
2.2.1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发展 |
2.2.2 耐火材料的不定形化 |
2.2.3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应用 |
2.3 耐火浇注料的发展概况 |
2.3.1 浇注料的技术发展 |
2.3.2 原位反应在浇注料中的应用 |
2.4 A1_20_3-Si0_2 质天然原料在浇注料中直接应用的研究 |
2.4.1 铝土矿生料在浇注料中的应用研究 |
2.4.2 煤矸石生料在浇注料中的应用研究 |
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章 实验方案 |
3.1 原料选择 |
3.2 浇注料试样的制备 |
3.3 浇注料检测内容及方法 |
3.3.1 加水量和流动性 |
3.3.2 永久线变化率 |
3.3.3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3.3.4 常温力学性能 |
3.3.5 热态抗折强度 |
3.3.6 抗热震性 |
3.3.7 荷重软化温度 |
3.3.8 抗爆裂性 |
3.3.9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3.3.10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3.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章 轻烧料的制备 |
4.1 轻烧温度的确定 |
4.1.1 热重-差热分析 |
4.1.2 块料和粉料的失重对比 |
4.1.3 轻烧温度对失重的影响 |
4.1.4 铝土矿和煤矸石轻烧料的XRD 分析 |
4.2 细磨时间对轻烧料粒度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铝土矿轻烧料的加入量对 A1_20_3-Si0_2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5.1 性能检测结果与分析 |
5.1.1 流动性和加水量 |
5.1.2 加热永久线变化率 |
5.1.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 |
5.1.4 常温力学性能 |
5.1.5 热态抗折强度 |
5.1.6 热震稳定性 |
5.1.7 抗爆裂性 |
5.1.8 XRD 物相分析 |
5.1.9 显微结构分析 |
5.2 小结 |
第6章 煤矸石轻烧料的加入量对 A1_20_3-Si0_2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6.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1.1 加水量和流动性 |
6.1.2 加热永久线变化率 |
6.1.3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6.1.4 常温力学性能 |
6.1.5 热态抗折强度 |
6.1.6 抗热震性 |
6.1.7 荷重软化温度 |
6.1.8 抗爆裂性 |
6.1.9 物相分析 |
6.1.10 SEM 分析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内容及结构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概述 |
2.1 相关营销理论 |
2.2 协同效应理论 |
2.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扬巴公司EPS产品STP分析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4.4 小结 |
第5章 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产品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5.5 顾客关系营销策略 |
5.6 小结 |
第6章 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企业文化建设 |
6.2 优化组织结构 |
6.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 市场调查问卷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PKS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和发展 |
1.2 分散控制系统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
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 |
2.1.1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炉内工作原理 |
2.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工程 |
2.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及主要设备 |
2.2 EXPERION PKS系统概述 |
3 循环流化床锅炉DCS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
3.1 控制系统设备选型 |
3.2 控制系统的结构 |
3.2.1 控制系统的结构 |
3.2.2 控制系统的配置 |
3.3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1 锅炉的自动控制方案 |
3.3.2 控制系统的功能 |
4 循环流化床锅炉DCS系统的组态 |
4.1 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1 控制系统组态概述 |
4.1.2 控制组态软件 |
4.2 控制系统的组态 |
4.2.1 系统配置组态 |
4.2.2 实时数据库组态 |
4.2.3 控制算法的组态 |
4.2.4 历史数据库的组态 |
4.2.5 第三方控制器组态 |
4.2.6 操作员站显示画面组态 |
4.3 控制系统的调试 |
4.3.1 静态调试 |
4.3.2 动态调试 |
4.3.3 调试及运行效果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7)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品简介 |
二技术进展 |
(8)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与矿山数据集成与分析基础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外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
1.4 我国现阶段矿山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与难点分析 |
1.5 论文的工作 |
1.6 论文的逻辑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2.1 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含义与模型 |
2.2 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 |
2.3 矿山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研究 |
2.4 矿山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技术分析 |
2.5 矿山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研究 |
3.1 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的意义 |
3.2 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研究 |
3.3 矿山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基本结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山数据集成与分析基础平台开发技术基础 |
4.1 构件技术与基于CBD的平台开发流程 |
4.2 基础平台的UML用例图与类图 |
4.3 基础平台开发工具的选择 |
4.4 构件开发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山数据集成与分析基础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5.1 平台的结构 |
5.2 分析模型的实现 |
5.3 数据提取与标准化模块(数据整合平台)的开发 |
5.4 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与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四、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褐煤/锰矿石化学链气化研究[D]. 李骁.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2]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D]. 高喜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1)
- [4]加入铝土矿、煤矸石轻烧料对Al2O3-SiO2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D]. 冯思思.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5]扬巴公司E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柳德忠. 山东大学, 2009(05)
- [6]基于PKS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3)
- [7]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J]. 陈伟雄. 化工科技市场, 2005(10)
- [8]矿山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与矿山数据集成与分析基础平台开发[D]. 李壮阔.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9]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者──高性能破碎机[J]. 柿木宣比古.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1(01)